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共8篇)
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催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充分肯定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要准确定位创业教育的`目标,科学阐述创业教育的内涵,摈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按教育规律全方位构建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作 者:徐华平作者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南 怀化 418000刊 名:中国高教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分类号:G6关键词:创业教育 高校
(一)创业教育机制的含义
创业教育机制一词,其核心在于机制。机制在教育学领域的含义,即是教育现象的各类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比如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等。创业教育机制作为教育机制的一种类型,除了具有一般教育机制的特征,还应该关注创业活动的具体特征,比如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等[1]。因此,创业教育机制既包括教育机制的特点,也涵盖创业活动本身的特质。
(二)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1. 定位于创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第一,创业教育机制在其制度设计上应该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第二,创业教育机制是为创业活动服务的,在机制的制度设计上要符合学生创业意识发展规律,即从幼稚到成熟,从有想法到实际操作,符合创业本身的特征; 第三,创业教育机制还要关注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尤其是要注意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树立机制动态发展的理念。
2. 创业教育机制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创业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其本身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创业实践,为创业信息的获得、创业资源的整合及创业产品的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第一,创业教育机制应该符合创业活动本身的发展规律及逻辑过程; 第二,创业教育机制应该促成创业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创业教育机制应该满足创业教育的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化需要。
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具体构成
(一)激励机制
1. 培养政策。创业教育的培养政策属于是激励机制的宏观方面,是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的规则,也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从形式上看,培养政策基本上是以学分制度体现出来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本科生( 研究生) 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创业学分或是获得创业证书方能毕业,创业学分或创业证书是通过创业活动获得的。这实际上,就推动了学生自身开展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将创业活动与学校教育强制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创业教育还是停留在灌输阶段,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至于学校认定的创业活动,一般指的是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小型企业,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激励创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认定学校颁发的创业证书的效力,学生在毕业后凭借着创业证书能够享受到地方各项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这对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大的激励效果。
2. 创业教学。创业教学是创业教育的理论环节,但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学活动,其更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以美国柏森商学院的“任务驱动”与“典型示范”等实践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2]。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要求教师在真实的创业情景中,设置具体的创业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比如企业的选址、注册地、融资、业务谈判等,教师按照小组完成的过程及结果予以点评并打分,这种分组活动显然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在完成教学任务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3. 扶持资金。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其融资一直是一大困难,有学校提供扶持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创业融资问题。扶持资金就是学校给学生的无息借款,通过资金帮扶,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保障机制
1. 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保障机制内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固定的制度体系,将保障创业教育的发展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比如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等政策纳入学校的年度计划,以文件运行的方式得到正式的确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依据。
2. 实训保障。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实训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境。学生从确立创业志愿开始,到创业实体的正式运转,这个阶段是学生实训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很多学校在实训阶段会以“资讯交流”、“项目评估”、“模拟实训”等形式为实训提供保障,在“资讯交流”环节,学校会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 到了“项目评估”阶段,学校会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对学生提供的创业意见进行评估,为学生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到了“模拟实训”阶段,学校会让学生创业团队进入实训室,依照实训系统开展虚拟经营活动,为学生创业提供预先的模拟训练。
3. 经营保障。当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园内对学生创业实体进行“园内孵化”是重要的经营保障。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经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经营实体的企业成熟度。高校科技园一般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能够体现出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走向。此外,各高校科技园还提供各类软件服务比如法律、财务、物业等,减少了学生创业的烦琐程序。
(三)评估机制
1. 一般评估。一般评估指的是对创业教育的宏观评估,通常是由学校、院系两级主管部门来具体负责实施,其评估形式是学校与院系的年度就业创业工作报告。通常来说,每年的毕业季后,院系的就业部门会搜集本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具体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上报到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由学校对各院系的创业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并放在学校全局中进行审视,认清各院系创业教育开展的定位及整体效果。一般评估作为整体性评估,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数据大多是统计性描述,缺少深度分析,不能细致指出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3]。
2. 专项评估。为了弥补一般评估的不足,很多学校会组织专项评估,即发动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就业指导人员以本院系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申报学校的专项评估课题,对本院系的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发现各专业创业教育的差异,为各院系的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3. 个案评估。个案评估关注的对象更为微观,主要是针对成功创业后的学生进行案例回访。一般而言,对成功创业学生的认定需要把握三个条件: 第一,创业项目成功运行2年以上; 第二,创业者完全是依据自身能力而不是依靠家族或社会关系; 第三,创业的项目符合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案例访谈过程中,会涉及受访者的社会背景、创业动机、创业过程、创业经验等,有关教师将这些信息搜集起来,在反馈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激励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机制运行的路径选择
(一)创业教育机制运行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第一,在创业教育机制的制度设计中要参考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当前在“十二五”发展中,技术升级是各地产业转型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已经成为未来各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机制制度中,要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方向,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第二,创业教育机制运行中,还要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划分。各地在经济发展中,按照产业分布的重点,突出地区的经济功能,比如有的区域被定为文化科技产业区,有的区域被定为金融服务区等,高校也应该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引导创业人才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发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二)扩充创业教育机制的参与主体
首先,在激励机制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向校外拓展,给校外拓展的创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创业教学与外部资源的融合,应该将学分制度与学生到企业实习、拓展相结合; 其次,在保障机制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类公益基金、各类投资团体对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的支持,扩大创业教育的合作主体范围; 再次,在评估机制中,当前的三类评估均是学校的内部评估,评估主体的单一可能会导致评估指标偏颇、分析主观、内容不全面等缺点,因此,在评估机制中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提升评估机制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摘要:创业教育机制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理论基础,并具体论述了创业教育机制的构成要件,最后探讨了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机制运行的实施路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述评
■喻怡
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已不陌生,为了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进展,笔者查找、搜集、并仔细研读了大量文献,从中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验借鉴不当、数量较少而过于笼统、内容集中而缺乏新意、研究基础较为薄弱、较少与传统教育模式相联系等,并从改进国外经验借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联系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提出推进研究的对策。
创业教育在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到九十年代开始正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历了十多年成长。在此期间,我国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为途径,可找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创业教育文章共3413篇,其中关于创业教育模式为24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关于创业教育共88篇,其中关于创业教育模式为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关于创业教育共2篇,其中关于创业教育模式为0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关于创业教育共83篇,其中关于创业教育模式为4篇。
(一)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解释
孙晓红(2007)从需求的视角解释创业教育模式,包括四个方面:需——生存发展之需;道——社会进步之道;术——创业教育之法;越——创业教育之路。张颖、张文武(2009)提出实行开放性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的内在诉求,具有以下特点: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漆新贵、蔡宗模(2009)从生本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与产品质量观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不同影响,提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现代意蕴: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是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构成,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与学生的预期和体验密切相关。
(二)结合具体学校实际经验进行的研究
陶晓艳(2003)提出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思想变革的需要并研究了我国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四种典型模式: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方面介绍了培养方案模式;通过创新要素渗透方式和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比较介绍学科融合模式;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方面介绍了创新实践模式;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从循环形式和参加企业项目形式介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金海燕谢红梅(2008)总结和分享了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多管齐下,包括强化班,精英班,公选课;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论坛、创业活动的校际交流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马建荣钱国英徐立清(2010)以浙江万里学院的创业教育实效为基础,介绍了一些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策略:开放、融合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创业文化为先导,构建校本创业文化;以创业能力为核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创业实践为路径,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三)对模式构建的具体研究
潘维真(2005)探索了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提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人才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多元化,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主模式“基础+专业”,改变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培养制度人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培养评价全程化,有效地质量监控与保障。岳锋利(2005)指出我国创业教育不仅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而且在构建模式及其实践途径中应注意:创业教育目标取向的多样化;促进创业教育体系的完整化;创业教育内容要全面化;创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景圣琪(2008)探讨并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当前创业教育模式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创业文化指思想意识的提高,即创业的精神和氛围;创业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即大学生自觉培养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意识;创业资金的投入,即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各个阶段所需的资金投入;创业教学,包括弹性学分制,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创业实践,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涂善东(2008)分析了目前创业教育的趋势,针对工程学科特点,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包括了企业或项目从构思、策划、模拟到运作实施的全过程。刘丽娟李晓东(2009)从树立明确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其中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提到: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坏境等。
(四)对模式构建问题的研究
杨敏伍大伟(2009)认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创业教育目标未细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混乱,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研究层次低。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就构建思路来说,要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从需求出发,教育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都要满足社会需求;以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为关键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就构建模型,提出阶段目标要分为五个层次,即观念形成、思维突破、技能提升、模拟实训和全真实践;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参与式教育和实践体验式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行政部门与学校联合行动,提供优化的环境和氛围。
经过以上分析与总结,笔者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经验的借鉴不当
对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然而美国是创业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迄今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与我国的创业教育差距较大;而且美国的文化背景与我国也相去甚远,他们的传统文化就比较注重创新与个性,而我国传统文化提倡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他们创业教育模式中的经验往往难以被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所吸收。然而,对于其它与中国创业教育更接近的国家却研究较少,如英国,日本与中国一样起步较晚,印度与中国文化相似度大于美国,事实上,从笔者查找的文献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国家的研究与美国相比只是凤毛麟角。
(二)研究数量较少而又过于笼统
我国的研究现状是,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具体构建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过于笼统,对于所有的方面都研究的不够透彻,较多宏观的观点建议,较少落到实处的实践研究,没有提出实际可行的具体模式。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就是只有较少落到实处的实践研究,文字上的发展火热,而具体的落实冷清。
(三)研究的内容集中而缺乏新意
在大的方面集中于创业的观念,课程,师资,方法,政府投入,社会支持这几个方面。而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热络的文献研究中也还有很大一部分只是为研究而研究,对于所有的方面都研究的不够透彻,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差异不大,没有新意,不能提供建设性建议。
(四)展开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
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之前需要有对于基础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对偏重于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有拔苗助长之嫌。而且整体而言,未形成完整体系,使得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更加艰难。
(五)研究较少与传统教育模式相联系
在创业教育之前,我国一直的教育都是针对如何就业的,那么对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就不应该是排除就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而应在就业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找出如何在就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中存在的这几点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
(一)改进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方法
首先,不仅基于国内人士自己针对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更要找到对国外相关人士对其本国创业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国外进行创业教育与我国的共通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吸收他们的经验与教训。
其次,加强那些与我国创业教育现状较为相似国家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的研究,吸取他们的经验与教训也许更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
首先,鼓励高校教师的研究,不仅鼓励进行创业教育,更应鼓励教师自己走近创业,以促进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中理论与现实的联系。
其次,研究要特别针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以保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更好的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研究的研究。
最后,教师落到实处的研究也可以避免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的问题,实践中的研究才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找到新的对策。
(三)加强对创业教育模式从基础到高校的系统研究
正是因为缺乏对基础创业教育的研究,高等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有点像是空中楼阁,没有厚实的基础,这样的创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基础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不仅能保证手教育者从小就养成创业理念,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而且可以排除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拔苗助长之嫌,也更有利于整个创业教育的研究形成体系。
(四)把创业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对已有的模式和所追求的模式之间进行比较,找出有哪些相通点和有哪些必须改善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模式进行整合,以找到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建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办法。如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彻底推翻传统就业教育模式,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那么如何对二者加以协调呢,就需要对两种模式加以对比研究。
[1]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2]景圣琪.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3]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
[4]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作为基本原则,强调“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相关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精英化的期望与功利化的思想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的3.2%上升为20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课程化,通过课堂式的教学灌输,寄希望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矛盾在于创业教育的体系与专业教育的体系之间必定存在着不相融合的问题,因此课堂式的灌输也是高校在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下,一种暂时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育,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从一般性创业政策、法规、方法等介绍,过渡到了创业的工商管理类知识体系传授。由于创业是与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一种活动,这种过渡无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大多是依托于大型规范的公司管理,而创业多属于小型欠规范的公司活动,因此如何将工商管理类知识与创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是一个新的问题。
体验式创业教育是当前不少高校改变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化有余实践性不足的局限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学生在创业教育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获得创业技能的提升。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教育场所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业的体验。不少高校一般通过灵活运用校内、校外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在校内,一些高校通过设置所谓的学生创业街区,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在校外,高校则大多联合校友企业、行业单位,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体验场所与机会。但是,这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校内创业教育场所的提供,校方基本上以免费的方式开放相关设施,而学生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高校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下难以长久持续免费提供场所;而校外体验场所中,企业的经营与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是否存在,以及学生创业意愿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否相关,还有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与企业接受成本的高低等等,都将会对校外企业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意愿与稳定性造成干扰。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
在创业浪潮的席卷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国外各种创业课程开设方法的引入,使得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在国外创业教育圆形模式课程、金字塔模式课程等影响下,清华大学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技术创业——未来企业家之路》等创业课程构成的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学生能够直接从企业家、投资家等授课教师师资中获得创业实践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课程采用大、小班方式,既满足创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又满足学生创业的特殊需求。东南大学还以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架构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在整体上,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还存在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等问题。
应用性的缺乏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的情况。创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但作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应该是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与核心。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容易受到专业课程建构方法的惯性思维影响,在创业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学术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方面则有着天然的劣势。为此,不少高校通过引入创业成功典型的现身教学,以弥补应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创业与创业教育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经验如何转化为教学的内容,仍然是个问题。要使得这一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尝试从以创业学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建构方式,转变为以创意为中心的过程导向课程建构方式。教师围绕创业的过程,从识别创业机会、决定创业、组建团队、融资投资、创建企业、管理企业、投资回报等环节,综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交叉性的不足,是指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往往会从开发课程的效率出发,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体系中对某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诸如创业营销、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财务等交叉性课程。值得肯定的是这类课程以创业为核心,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等,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均需开设创业教育课的形势下,能够满足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阶段性不足,而且也是创业者在今后创业道路上必需的知识积累。但是,课程的名称改变不意味着课程内容架构的完全融合,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虽然看似内容丰富、自成系统,实质上各个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业之间的融合度依然不够,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名不副实”情况。
四、高校创业教育方法: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
创业教育的方法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保障措施。美国教育学者维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教学方式至少有教师中心方法、个体化方法、相互作用方法、实践方法等四种类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教师讲授、创业人士讲座等可以归属于教师中心方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社团等可以归属于相互作用方法;学生自学、学生网络查询等属于个体化方法;角色扮演、创业实践、现场观摩等属于实践方法。而在这些方法的采用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问题。
所谓主体性的迷失,是指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者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因此创业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应该还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是,在高校各种创业教育中,都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生似乎成为配合创业教育实施的配角。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是这种迷失的一种表现。按照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目标,实践方法应该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可以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可以在现场观摩中揣摩、感悟创业成功的要素。但是,创业教育实践方法的实施,需要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更多的教学成本,还需要有更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以及创业教育教师暂时不能具备的,从而使得当前的创业教育必然出现主体性的迷失。
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发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
[6]雷家X。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 )。
[7]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我国的众多高校均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我国高校普遍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生态体系之中包含了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目前,对于一个全方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建立,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针对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培育体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一、前言
自20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卓越计划”,20教育部门为了使高等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特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据悉,着一系列计划的提出与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密切相关,我国人口众多,自高等教育门槛放低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更是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学校的教育偏重于理论的学习,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每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大学生群体是高新技术的掌握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帮助我国创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偏低,因此更要注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以此来达到教育生态的平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失衡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其融入高等主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呈现出边缘化,教育形式流于表面,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毕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也不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的,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的建立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毕竟是牵涉到生态链的各个角色,需要由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难以构建的一大原因就是学生工作部门与学校的教学部门没有进行共同的努力,从而致使了学生创业的层次较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更加大了学生创业成功的难度。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高校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创业创新工作,而没有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其中,参与体系的构建。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构建措施
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极其短暂, 它的提出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近年来就业压力较大, 而大学生数量增长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人才的竞争, 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就业岗位却无法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要求,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招后走向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另一种模式。
与20世纪90年代创业教育刚出现在高等学校时相比, 现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可谓是红红火火。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 各个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课程设置也在逐渐完善, 创业教材不断丰富。但总体来看, 我国还处在很多地方不完善的初期阶段, 很多大学生把创业看作是就业和出国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道路, 大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没有清楚的认识, 即便有学生愿意创业, 但家长不一定支持或起初创业资金筹集较困难。可见我国创业教育还有待提高。本文在就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概念界定
1.创业。创业这个概念已在商业领域存在两百多年, 但对其概念的界定有很大的分歧, 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归根结底, 可将创业的含义概括为:创业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 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创立的一种事业。
2.创业教育。近年来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也是各抒己见, 在此将其定义为是体现以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广义创业教育与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创业教育的相结合。
3.高校创业教育。所谓高校创业教育, 是指结合专业教育, 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增强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能力, 使大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通过创业教育, 让学生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二, 通过创业教育, 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社会认知不够。从目前情况来看, 不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表现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就高校而言, 主要是未认识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大学毕业就业率的重要意义。虽然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创业教育的推展,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忽略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 甚至认为大学生只需将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学好即可, 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就大学生自身而言, 大部分学生不会选择自主创业, 即使有创业想法的人, 也会因为得不到支持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还有一部分认为创业就是简单地开工厂或办公司, 而不是将创业教育当作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可见, 大学生对创业有很大的偏差误解。大学生一般会注重各种证书的考试, 因为这些可以帮助他们以后更好地就业, 对创业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有些人甚至认为创业就是对财富的一种追求, 是急功近利追求金钱的表现, 这些观念实际上是对创业的一种误解。创业更多地应该被理解为对机会的追求, 创业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表现。
2.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业教育实现的好坏。但目前我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 大部分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 只考虑到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各个领域, 部分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只是涉及部分学院, 很难做到对所有专业都设置此课程, 而且创业教育教材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 大部分是使用来自国外的教材, 这些教材与我国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 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创业教育的社会企业各界的支持欠力度。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没有资金来源和积累, 如果想创业, 只能向亲朋好友借钱, 但由于部分人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 认为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小, 导致大学生信用不高, 亲朋好友不愿借钱给他们。另外, 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数量较少, 创业成功的案例也不多, 这使得企业界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没有兴趣,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它们认为企业内创业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不会选择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投资与支持。虽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银行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但执行力度却不高, 造成大学生即使有好的创业项目, 也会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
4.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从师资力量来看, 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但由于我国高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较薄弱, 这就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 不能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从数量上说, 教师总量较少, 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教师任务较重, 开设创业教育较困难。从质量来说, 创业教师的质量较低。当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学院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经历, 课堂上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 在联系实践时只能纸上谈兵。
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有许多方面还待有更深入的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机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灌输创业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 使他们能根据经济的发展和自身个性进行准确的规划, 唤醒其创业意识, 点燃其创业热情。在弥补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另外, 教师也应改变他们的观点, 不应只是鼓励学生找到高薪高待遇的工作, 也应该鼓励学生培养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 不应仅把目标放在高薪的工作上, 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创业意识, 改变对创业的错误认知, 家长应鼓励学生创业, 他们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观, 家长应摒弃之前将创业看作急功近利的观念, 支持学生合理的创业, 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创业氛围。
2.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还很不合理。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改革:一是要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多的设置课程, 以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及不同个性同学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但这门课一学期一般只开两节,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 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 增设创业教育课程。二要完善教材体系。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 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可以借鉴国外教材, 但不能完全依赖, 适当加入具有我国特色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可将我国创业成功精英案例融入其中, 编写出一本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材。
3.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师资力量方面还很缺乏。我们应该向西方高校学习, 比如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都走在我们的前列, 我们应该奋起直追, 不断实现创业教育的跨越。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关键。因此, 想要在高校顺利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就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打造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较高的教学素质, 二是足够的专业知识, 三是要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技能。
4.优化创业教育扶持体系。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它不仅关系到各大高校, 也关系到社会和政府。创业教育实践性极强, 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社会必须对髙校的创业教育进行支持, 鼓励大学生创业, 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扶持帮助。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积极的创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 拓宽创业资金扶持范围, 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公平公正, 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创业基金, 通过市场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资本, 使其投入到大学生创业资金, 实现投入的多元化。
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重要途径,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在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的使命已不再是简单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而应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更多能够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教育,就业,高校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创业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齐鹏.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 2012.12.
关键词:KAB;创业教育:启示
从清华大学1998年的创业计划大赛开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这给我国创业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点燃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堂空前的关注热情,同时也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KAB的教学理念
KAB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的简称。KAB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创设的一个世界性的公益性项目,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就业需求者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方法和创业技能的基础性培训工作。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是共青团中央根据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推广的青年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实施,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而研发、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它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扩大你的企业”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
1,务实的项目定位。“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的定位是创业启蒙教育,其中有三个重点、四个目标。三个重点,即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过程体验、创业知识了解。四个目标,即培养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职业选择;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给大学生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培训的环境下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KAB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KAB课堂教学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为主线展开,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创新的基础在于平等、自信和突破思维习惯的理念。
2科学的教育架构。KAB课程的教育架构包括企业家参与、学生实习、大学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家的视野、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科间交流活动等内容,确立了企业与社会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的教学与实际创业过程互动、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模拟创业实践互动、师生与企业家互动、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互动等共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架构。
3,独特的考试形式。河南科技大学就根据KAB教学理念设计了KAB课程独特的考试形式一团队开放式考试。开放式考试即考试内容开放、考试时空开放。考试时间可以是一周、两周或者是整个学期,考试地点不局限于教室,需要学生体验市场等。考试不实行一人一卷制,而以团队为单位,即通常是5-7人为一个考试单位,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同时,学校邀请校外创业导师与任课教师共同评阅每个团队的商业计划书并给出基础分数,同时通过每组学生对自己的商业计划书的答辩及其贡献给出个人成绩。这种考试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4严格的教师选拔培训。KAB课程的教师要经过初级和高级两轮培训,且至少完成一个班级的教学周期。才能取得KAB课程的教师资格证书。KAB课程的教师重点在青年教师中选拔,在考虑他们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的企业创办和管理实际经历。学校还要注重从创业者中聘请校外创业导师,使该课程真正做到学校与社会的联通、课堂教学与实际创业的有机结合。
二、KAB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KAB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有感染力的参考资料,推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杂志、研究报告等材料,使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思维起点就有一定的高度。因此,KAB教学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案例分析教学法。在KAB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只提供案例,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教师采用提问、对话、讨论等方式逐步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学到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然后运用科学分析工具对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
2仿真与模拟训练法。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模拟真正的企业运作过程,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实用性。教师运用仿真与模拟训练法可以获得多重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创业中处理一些事务的基本要领。
3,专题讨论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智慧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各抒己见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结论和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演示和交流,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的习惯,促进学生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和增强自信心。
4项目训练法。项目训练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培养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的项目训练。教师只需说明项目训练的原则,然后,要求学生结合项目的实际获取背景知识,提出研究提纲、方法和策略等内容。项目训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KAB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1,确立创业教育是人力资源超值开发的理念。创业是一项直接追求现实效果的事业,因此,创业教育应该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思维开发为一体,并且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发和技能培训,注重学生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创业教育还要通过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等使他们重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充分了解自己具有的创业素质,并在自觉强化这些创业素质的基础上培育、开发其他相关的素质。因此,创业教育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超值开发。
2加快创业教育由创业技能培养向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以提供创业知识、培育创业精神与提高创业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创业教育是作为专业教育尤其是就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既没有把握创业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也没有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对接的现实追求。创业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应是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创业者。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有加快由创业技能培养向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才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3,创业教育应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是以开设创业讲座、组织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展开的。为了配合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上还作了一些调整,开设了一些有关创业教育的选修课,走出了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的第一步。但是,从高校创业教育整体现状来看,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和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纳入学校的专业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作用,得到快速发展。
4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业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探索小班授课。KAB的实践证明,课堂规模要控制在30人以下,这样师生沟通才比较顺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实行双师授课制。创业教育的课程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内容必须实行双师授课。专业教师提供创业方面的专业技术指导,创业导师提供创业设计、市场技巧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最后,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在现在的专业教学中,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技能提高。创业教育应当采用拓展训练、案例教学、创业模拟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打破传统专业教学以院系、专业、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的做法,要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一些有过创业经历、有创业激情、具有一定创业潜质、立志于创业的学生组成全新的教学单位。这种教学组织的优点在于能够形成异质组合。使学生依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另外,高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校内外创业教育基地等。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研究论文09-18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07-06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解读09-2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0-01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对策论文07-02
高校德育下的创业教育论文10-27
共青团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06-0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07-16
高校就业创业帮扶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