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习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2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 已经经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建构过程, 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象, 同时具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能力。可以说, 学生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来探究和发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留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自主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概念, 并据此类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关系。由于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不高, 在归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时, 有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因此,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关系。教学时, 教师要借助操作及直观的板书建立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透过直观操作看到数学的本质。

根据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思路来展开。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趣引新

课始, 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问题情境, 先回顾旧知“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面积和面积单位”,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 促进其积极思维, 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做足心理准备。

二、探索发现, 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并获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因此, 建构“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时, 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活动, 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猜想。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片 (每人都有一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 观察并猜想纸片的大小, 回顾面积及面积单位, 再现面积单位的表象。

2.验证。有了猜想就要进行验证。学生对纸片大小的猜想会出现各种结果, 教师应顺势引导,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这只是一个猜想, 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这一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去思考面积的计算方法, 还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向“量一量”、“算一算”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量和算的时候, 教师不必规定用分米或厘米做单位, 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因为, 让学生自由选择单位进行测量, 就会得出不同面积单位的计算结果: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就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做好认知准备。

当学生完成了量和算的活动后, 接着让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由于采用的测量单位不同, 计算出来的面积单位也就不同。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测量结果, 并根据采用不同单位的情况进行板书 (将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

得出测量结果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并自我评价猜想是否准确。这一学习活动不但能反映学生的猜想水平, 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概括。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你们认为这两张纸片哪张更大?”有的学生可能说100平方厘米大, 有的学生可能说一样大。教师抓住学生求知的急切心理, 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与100平方厘米的纸片重合在一起, 让学生观察, 从而发现两张纸片一样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但这只是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来理解“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的道理, 接着又向学生质疑:“为什么1平方分米会等于100平方厘米呢?谁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问, 就能促使学生从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联系去寻找答案, 让学生又一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 所以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等于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00平方厘米”, 也就得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交流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将1分米和10厘米、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用等号连起来) 。让学生从板书中直观地看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迁移类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学习经验, 教学“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就可以充分利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式,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因为1米等于10分米, 所以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等于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100平方分米。交流时, 教师要抓住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 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中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道理。

四、全面感知, 概括抽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关系式, 启发他们思考:“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会想到什么?”先让学生自行归纳和概括, 然后交流。交流时也要借助板书, 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通过归纳概括, 不但升华了认识, 而且呼应了开课的问题。

五、应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加深理解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郾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郾应用对比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郾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及学习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能够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学情,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大胆猜想并验证。对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先让学生复习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组织学生猜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在猜想之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再引导用分米、厘米做单位,对两个体积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教具进行测量,分别以棱长1分米,10厘米做单位,求出它们的体积。通过比较,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思考为什么1立方分米会等于1000立方厘米。第二步,放手讨论并推断。对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等进行讨论与推断,然后归纳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第三步,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与应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原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应用及实践。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相关名数的改写。

教学流程:

一、回顾相关概念,引导猜想

1?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说明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成的。

2?郾出示线段,问:要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郾出示一张纸,问:要测量这张纸的面积,用什么做单位?(要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郾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再次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说明: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即:1平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5?郾出示一个正方体,问:测量这个正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都不是,要用体积单位。)前面刚学过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那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课件相机出示下表并随机填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测量推理,合作验证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是多少呢?单靠我们的猜想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对猜想进行验证。

1?郾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是两个相邻的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两个同样大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小组充分合作,充分想象,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探索方式一: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一排摆10个,摆10排,这样就摆了一层,它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如果摆这样的10层,就摆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二:设想把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沿着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长、宽、高(棱)分别切开得到10×10×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也就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三: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高是1分米,用底面积100平方厘米×(高)10厘米,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四:还可以这样想:1分米=10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说成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能验证猜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郾推算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间的进率。

(1)同学们已经推断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断出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采用前面那些自己觉得最有效且最简便的方法推证,如,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设想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分成多少个?也可以进行推算:1立方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郾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并且回答: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从而认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填在课本上。

4?郾再次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课本第38页表格填完整。

三、掌握进率,巩固应用

1?郾教学例3。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思考解答后,分别说说为什么那样填写。)

2?郾引导总结。

在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中,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相比,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这道题是要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由例3(1)得出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一般方法是用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乘它们的进率(1000)即可化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教师强调,不能死记以上规律,只要理解就行。)

3?郾巩固练习。

2?郾4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9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123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郾尝试练习。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引导归纳:将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怎样办?根据例3(2)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5?郾练习:3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7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2?郾3立方分米=( )立方米

19?郾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 )立方米

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刚才我们用所学的进率解决了名数的改写问题,下面我们再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4: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最合适?

五、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做课本第48页2、3、4题。

作者单位

陆良县马街镇漾稻小学

罗平县钟山乡中心完小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4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及活动设计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单位进率的理解。

2.学会根据需要提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各单位进率设定的依据。

【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书本、常识、网络等查阅一些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进率。并了解这些单位进率设置的依据。

老师

1.老师将学过的以及查阅到的单位归类,制作成小卡片,例如:

◇时间一组卡片◇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毫秒、微秒、纳秒、皮秒这些不做要求)

◇重量一组卡片◇

克 千克 吨 斤 两

(古制中的:石、钧、斤、16两可以作为了解:1钧=30斤,1斤=16两,与现代国际单位制比较,1斤约合0.256千克)

另外,对于国外所采用的一些单位进制也可以做一下了解。

2.制作这样的卡片三到四组(可以掺入多余条件)。

【活动过程】

1.将卡片组随机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通过自己拼读卡片,寻找各单位卡片之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列式解答。并总结出关系。

2.交换卡片组,继续活动,直到每组将所有卡片完成,汇总答案,看看大家各自完成了多少。

3.相互交流,让回答好的小组对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给予肯定。

高斯的萝卜灯

高斯是17世纪德国的伟大数学家。

高斯从小就是在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勤劳的装水管的工人,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没有什么文化。高斯是他的独生儿子,他们对高斯非常宠爱。由于高斯父亲的收入菲薄,一家三口不得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小高斯很懂事,从不随便向爸妈要钱,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

高斯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电灯。那时,有钱人家为了照明,用铅、锡、铜等金属做成各种式样的烛台,在上面插上一支支粗粗的蜡烛,点起来很亮。高斯家穷,买不起这样的烛台,也点不起蜡烛。每天一到晚上,爸妈就催促高斯早点上床睡觉。小高斯读书很用功。

一天,妈妈从菜场买菜回来,篮子里装着几只红萝卜。

“妈妈,给我一只萝卜吧!”小高斯紧蹲在妈妈的身边,轻轻地摇着妈妈的臂膀。

“傻孩子,生萝卜辣,有什么好吃的!”妈妈随口讲着。

“不,妈妈,我不是要吃,我要用它来做一盏美丽的灯。”高斯一面用手比划,一面微笑着说。

从妈妈手里接过一只萝卜,高斯把它洗净擦干。然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地把萝卜心子挖空,倒点油进去,再放上一根灯芯,就成为一盏很别致的“萝卜灯”了。就在这盏灯旁,高斯常常学习到深夜。

高斯一生中,一直保持着童年时代就养成的这种俭朴的美德。三十岁起,他除了从事数学,物理方面的科研外,还一直担任着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的职务,已经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了。按照当时的经济收入,他完全可以生活得很优裕、舒适。但是,高斯从不追求这些。在哥廷根天文台里,他住着一间很小的房子,里面只放着几件很简单的家俱,一支暗淡的蜡烛,再加上简单的食品和衣帽,这些几乎就是高斯全部物质上的享受。

一个生活上俭朴的人,往往在学习和工作上是勤奋的。

高斯从23岁起,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天文学了。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观察慧星的位置,测算日月蚀的有关数据。为了进行有关木星摄动智神星的计算,他需要用到337000个数据,并对它们进行大量繁琐的数学运算。我们知道,天文计算是离不开对数的,因为对数能使计算化繁为简。正因为他日以继夜,反复不断地使用对数表,表中数据用得滚瓜烂熟,以致他能背出表中对数的前几位小数。天才加勤奋,正是高斯具有惊人记忆力和心算力的秘诀。

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篇6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2 = ()C212d2=()c2

3、100d2=()2400d2=2

100C2=()d2900c2=()d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8

假期前,我们学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孩子们知道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今天,我们利用这样的进率去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通过计算两个容器所能容纳的木块的立方厘米数,推算出它们所能容纳的水的毫升数。通过这样的.练习,我觉得能加深孩子们对容积的认识,也进一步让孩子们体会了毫升与立方厘米的关系。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我发现孩子们都注意到了将立方厘米化成了毫升,说明孩子们是有所体会的,尤其是问题中提到能盛水多少?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想到用“毫升”作单位。

第6题,是典型的体积单位换算练习,正确率尚可。

第7、8题都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算是对比练习。从练习反馈看出,孩子们对于表面积和体积是可以区分清楚的,只是计算的失误很多,这也是最近以来第二单元的通病,因为计算相对繁琐,有些孩子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了,孩子们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沮丧。为了振奋士气,我鼓励孩子们要细心计算每一步,并帮助他们板书验算,希望能给他们一些计算的经验。

第9、10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底面积、容积、侧面积、体积的计算。对于这些概念,孩子们是熟悉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熟练的,单位也是统一的,所以不存在互化,关键还是在于计算是否正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9页例

12、“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具: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三类单位的进率各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习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4、完成练习四第11、12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14题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第15~19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强调:计算时要正确应用相应的方法,并注意单位的正确。

2、做练习四的第16题。提问:这两个问题不同在哪里?

3、做练习四的第17题。

指出:第(1)题求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五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要注意弄清少的是哪一个面;第(2)题求最多可以盛水多少升,是求它的容积,可先按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再换算成容积。

4、做练习四的第1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1、思考题

2、阅读“你知道吗”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上一篇:关于彩虹的作文下一篇:显示器促销活动的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