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共11篇)

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1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之我见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 者:林传忠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

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2

重视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是“问题解决”的特征之一, 是小学数学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是树立现代新型教学观,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层面开掘。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可以观察、分析得出, 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 (1) 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就是有了问题, 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 (2) 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 他们只满足于听懂老师的讲课, 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此现象在高年级更为普遍; (3) 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但却发现不了问题, 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结合教学实践的浅谈几点看法:

(一) 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 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倾吐心声, 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 把微笑带进课堂, 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二) 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 创新的基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各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 还应该关注细节,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 立足教材。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 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 使他们在心理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如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 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 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 等等。

2. 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介入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也更有张力。多媒体的作用除了激发学生兴趣, 在问题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合一、动静结合的优势, 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链接生活, 开展活动。

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结合储蓄与购买国债的问题, 让学生调查父母是如何处理余款的。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 比方“哪种方式更合算”, “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之处”, 等等。

(三) 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

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 但绝不等于问题越多越好。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 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 要注重问题质量, 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1. 方法的指导。

在问题教学中, 向学生提供一些提问的方法必不可少。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学生看到这个课题, 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什么叫百分数?”“学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 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

2. 时间的保证。

学生问题的形成也需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这就需要在让学生质疑时,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自我整理与加工。同时, 也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力量, 要适时地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研究中筛选自己的问题, 让粗浅的问题在小组中先行解决, 在此基础上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3. 评价的推动。

积极有效的评价会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提出好的问题。问题教学中的评价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富有激情的口头评价:“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专业!”“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大有研究的必要!”这样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促进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口头评价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因为任何的虚情假意都会让学生觉得你在欺骗和愚弄他。适当的夸张是可以的, 但一定要有度。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 要有感而发。其次是分层的书面评价, 要完善考试中对提问的评分方法, 按所提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分档给分, 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好问题的习惯。

数学应用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数学课程;应用意识;实践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高中数学的十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31处都恰当地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

3.例题中的应用问题。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41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占例题总数的14.6%,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遽转化,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境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境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2.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

3.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课外阅读,补充提高。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阅读要求,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1.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2.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

3.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之我见 篇4

众所周知,实施小班化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额教学向适应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因此,从长远看,小班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作为教改探索的新热点,小班化教学必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 实施小班化教学更是为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那我们又将如何发掘其优势,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呢? 笔者一直在教育基层从事数学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结合自己所上的三年级数学《时、分、秒》一课,谈谈我在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就数学教学而言,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力求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思考与数学学习当中来。而小班化教学恰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个体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使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如:我在教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把自己家中的闹钟、电子表、大的钟表等带到学校,摆在教室里面,我也把几种不同的钟表拿来放在

其中,并在班级门口贴上“钟表店”的标志,准备工作做好后,同学们就窃窃私语:“老师这是干什么呀?”他们开始产生好奇的心理,于是,我就引导大家说:“现在你们就是小顾客了,可以到钟表店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同学们一听更兴奋了,于是三三两两来到店内,挑选自己喜欢的钟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改以往死板板的课堂氛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议论自己买表的情况,提出很多问题,有的能互相解释清楚,解释不清的向老师请教,这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心态轻松,而且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新模式

学生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效果自然不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

小班化教学缩减了班级规模,缩小了师生比例,因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动口、动脑、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

我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时,总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自学,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师生、生生学习交流活动,最后让学生掌握知识。数学尝试教学,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体现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即由“呈现——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变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的模式。在这种模式

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点面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21世纪的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是其必然选择,为因材施教搭建了很好的教育平台。小班班级小人数少,老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面向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如教学中,将程度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类,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A类学生重点指导其自学,提高其获取知识能力。B类学生重点点拨释疑,辅导其完成所学知识。C类学生重点在于拾遗补缺。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再如,作业批改方面,小班化教学可实行面对面批改,个别指导,更直接、更及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之间感情也更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小班化教育正是营建了这样一个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在有的一个老师带四五个班(有的科目甚至六七个班),每班人数五六十人(有的还有七八十人),老师对每班所授内容都很难分清,当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老师很难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一般而言,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教师的精

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反思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转向内在生活与思想的。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之中时,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

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它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小班化教育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有革命性的突破。

有效实施小班化教育要注意如下问题:

1.小班化教学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互助、合作”,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不断的转换师生的角色,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2.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尊重、激励、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建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抓中间促两头。在一个班级当中,中等生占大多数,一般可以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50%至70%左右,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优等生和后进生毕竟是少数。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实行“主体”倾斜,将着眼点放在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其接受能力相适应,课堂提问、作业练习时,要尽可能以中等生的水平为参照,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中间”发展,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使中等生转优,后进生跟上,从而使大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对特别优秀和部分后进生,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促使他们在不同层面上软着陆。

4.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合,与学生的经验相适合,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合,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适合。

适合教育既要适合所有的学生,又要适合不同的学生。因此,适合教育的教育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适合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更要促进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5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 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三、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 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四、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 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6

回想过去的教学工作,不得不使我想起多年的教学生活片段,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创新教学的情景,我觉得创新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表演,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交流讨论数学,主动探索带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动脑、动手、动眼,自主探索数学奥妙

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前,可让学生亲自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学具模型,教学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拉一拉等。这样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例如,“把一根木料锯成4节,锯一次所用的时间是1分钟,(每次所用的时间相同)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提示解答数学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茅塞顿开,已经做正确了,而有的同学急需知道解题方法,还有少数同学没完成。在这种状况下,我并没有及时评讲此题的解法,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条拿出来,让几名差生轮流上台锯一锯,让差生说一说锯一次所用的时间,锯4节所锯的次数,锯4节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几名差生都能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很轻松地说出了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接下来,在这个题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出有价值的题,出有开拓性的题,出有趣味的题。其中李明松同学出的题为:“把一个铁环锯成4节,锯1次所用时间是3分钟,(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锯4节共用多少分钟?锯1次所用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当时我在全班特别表扬了他,其他同学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迅速让同学们做做此题,结果答案都不一样。很多同学急于想知道答案,我让他们把此题抄下来回家认真想想。教师可作出提示:回家亲手用一根绳子结成环形,再把环形剪成4节来分析。第二天,很多同学告诉我,那题简单。我让他们把分析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分析思路完全正确,心里十分高兴。我又在班上鼓励大家要向李明松同学学习,勤于动脑,善于出题,出有意义的题。

数学应用教学之我见 篇7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 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高中数学的十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31处都恰当地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

3.例题中的应用问题。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41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占例题总数的14.6%,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遽转化,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 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境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境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

(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2.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

3.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课外阅读,补充提高。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阅读要求,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1. 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

3. 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8

我校推行的有效教学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提倡有价值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在就新课标的有效教学谈谈我的见解。

一、做好预习,有的放矢

要使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已有的基础,制定出有价值的导学单,让学生预习有章可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例如;我在讲“解决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时,我就制订这样的导学单1、我给大家介绍每本杂志的价钱,一本我是小学生( )元,一本画报( )元,一本卡通世界( )元,一本连环画( )元。2、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那两种杂志?这里的正好就是两种杂志的价钱相加等于( )元。3、我先随便选2本试试,6元的画报+8元的卡通世界=( )元,比13元( )一点,把一本换成( )的试试,把( )元换成( )元,( )元+( )元=13元,也就正好是13元。4、我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试与其他三本分别相加得出结果,知道( )元和( )元正好是13元。5、用13元正好可以买( )元和( )元或( )元和( )元的书。让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例七,这样学生预习时就能有方向、有顺序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否则,多数同学预习也会流于形式,也就像看热闹一样,找不到有价值的问题,会影响课堂上的发挥。

二、导入新颖,以兴趣引发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性,一个精彩的导入,即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数学“零”这课时,我会先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这样入课,像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导入新课,我还会用编故事、表演游戏、制造悬念等吸引其注意力,是学生产生急于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新授知识要学实,联系已掌握的知识层层深入促进思维。

新授知识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充分注重对孩子的思维的训练。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把问题抛给他们,让其带着问题回顾预习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各组间再交流,再生成问题再解答(即补充或提出疑问)。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

2、注重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经历是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如一年级学习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人准备10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只有学生经历了,才能充分发挥思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

四、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合理的练习是发展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用它的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体现它的效度。

练习不但要有开放性而且还要有娱乐性,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精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红旗”、“有奖竞猜”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五、总结要活,以活跃来拓展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例如:在我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时,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学会算帐,第二天来汇报给我们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如:在教学完“认识时钟”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钟表时,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时间的?”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9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记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发展为“要我学”到“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10

【摘 要】新课改下,无论是哪个科目都将进行一次变革。高中数学是高考中拉分较明显的一个科目,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深刻变革,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素质教育。这次改革不仅要求高中数学有新的教科书,而且要求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都焕然一新,其中高中数学教师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部分。因为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直接关系到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中教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学习质量。所以,本文通过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意义所在,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课改,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优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教学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数学学习论与数学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相关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一般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一般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新课改下,我国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做出了具体要求,其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学生自己探索、亲自动手实践、同学间或师生间交流、自学阅读的学习方式,激发高中生自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本文通过讲解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分析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一些相关措施进行完善。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无论哪门科目,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以及生存。那么如何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这四者之间的联系呢?

首先,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转变为他们自身的有效的知识。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心情主动参与学习,减少了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新课改下,教师转变了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数学课程教学,让课堂的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数学教师学会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训练高中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要学会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其次,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培养了学生更强的应用知识。新课改下,如果数学教师认知研究新课标,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课堂,这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数学。这使得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数学细节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会让高中生深刻体会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

再者,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之间共同生活、有合作意识。新课改下,为了完成教育使命,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相关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数学某些课程时,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分工明确,让学生自我合作学习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培养其合作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教学目标下的教学发展。

最后,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高中生培养创新意识。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等探究方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

新课改下,高中生如果利用好数学课程设计相关优势,这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新课改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可知,现阶段一部分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的一些不足。第一,忽视学生的感受。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为了教而教,这种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的甚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对数学科目抱有一种敌意。第二,教学方法陈旧。第三,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缺乏多媒体以及其他灵活教学工具。第四,师生之间沟通较少。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给学生上完课就离开教师,学生很少有时间与教师沟通。第五,学校的教学目标没切实结合学生的需求。学校注重培养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差生就越差,这种情况不容乐观。第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高中数学教师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不能自我反思,让高中生学到更好的数学知识。

其次,高中生自身不积极主动。虽然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其也有一定作用。数学成绩的好坏不只是与教师和学校有关,高中生自身也有很大关系。高中生不积极参与新课改的要求,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提出相关策略完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为了让更多的高中生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教师应该完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而且学生也应主动改变自身的一些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新课改,学好数学知识。

第一,教师要学会运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首先,良好的导入设计。第一印象对任何人或事物来说,都非常重要。高中数学教师应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注意力在数学学习上,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一直努力学习下去。其次,通过情景课堂教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引出数学课的内容,创设生动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再者,数学练习题多样化。适应学生的需求,针对性训练。最后,提问、学习方式设计与课堂管理有效性。根据学生需求,创造情感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提问,满意课堂管理,并认真学习。

第二,学生要学会反思。高中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无论新课改的要求再好,如果学生愿意学,主动参与,才有利于新课改的发展,反之。

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1

一、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创设学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近数学。

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汽车销售经理准备批发一批汽车进行销售,可他不知哪些种类的汽车容易销售,于是他打算在马路边做一次调查。请你们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条街道上车辆过往的视频,引导学生统计出哪些种类的汽车容易销售。这样一来,既有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在动手操作时,学生能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数学能力,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用同样大小的瓷砖铺成平行四边形地面和长方形地面,其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然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在为谁清扫的面积大,谁应得到更多的报酬而争吵。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

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操作中,学生了解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顺利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说,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三、注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发现数学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创造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在几百年前就发现了圆周率。”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接着,笔者又详细讲述了圆周率的发现历史,有效点燃了学生探究圆周率的热情。又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了比的基本性质。

四、注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开发票竞赛的实践活动。首先,笔者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开发票?”有的学生说是为了索赔,有的学生说是为了记账,有的学生说是买家管理的需要,有的学生说是方便顾客……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开发票竞赛,看谁算得准、填得好。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进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上一篇:中学恐怖袭击应急预案下一篇:信用贷款p2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