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通用10篇)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任务。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背景简介

李白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来到长安的。此时的大唐虽然经济依然繁荣,文化依然鼎盛,军事依然强大,但政治已不再清明。权谋机诈管控着臣僚,龌龊卑鄙侵蚀着官场,腐败业已产生,黑暗开始降临,危险正潜滋暗长。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长安。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行为狂放、志向远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这样的政治环境、官场风气是格格不入的。此时我们为他的狂放不羁而惊叹,但也可以深深感知他遭遇的挫折磨难,内心的愁闷彷徨。所以度过了近两年纵酒高歌、闲适无聊的生活后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选择了离开,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也重新开始了自由洒脱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歌与友人作别,我们可以看作这是他新的理想信念、新的人生抱负的展现。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1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天姥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神秘、高峻、伟丽寄予的情:景仰向往。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4、小结: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2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第二课时

一、诵读并分析2段

1、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2、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3、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4、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5、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二、诵读并分析3段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所以梦醒后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权贵的憎恶和蔑视,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后的舒畅心情。

1、段意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2、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课时

一、本课重点字词小结

1、重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2

一、自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歌, 积累“信”“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形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 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之后,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下面给出的学案。

作者简介:李白, 字 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 他的诗歌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形成了他所特有的 __________风格, 素有 ________ 之称。他的诗歌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请某小组完成:

明确: (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奔放飘逸) (想象丰富) (色彩绚丽) (形式多样)

注意:完成以上填空题时不一定要求答案完全一致, 重在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 大体总结出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可。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题目中说是“梦游”, 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 分为几个层次。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第几自然段扣住了题目“留别”二字?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梦游的幻想?

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梳理文章脉络, 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 整理文章内容, 完成1~3题, 答题要紧扣文本。

三、内容探究

1.阅读第一段, 思考、讨论: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外, 此段中还提到五岳等山, 有何作用?

2.阅读第二段, 思考作者登上天姥山之后描摹了哪些光怪陆离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3.阅读第三段, 思考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 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

我的问题: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讨论过程中, 老师在各小组间询问进度, 并就各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四、小组展示

展示提示:

1.C 层次学生到黑板前做展示, B 层次学生协助, 10 分钟完成展示, 另外留2分钟给不参加展示的A、B层学生, 请你们联系自己手中所总结出的书面讨论结果, 完善本小组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

2.不参加展示的学生, 在其他学生展示期间, 看文本, 并完善自己手中的书面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仔细参看本组或外组学生的展示结果, 做好点评和质疑。

(教法: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指导, 并对学生展示的点评和质疑进行总结概括。)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方法: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新课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 mŭ

瀛洲:yíng

..云霓:ní 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lù 清澈。.脚著谢公屐:zhuó 穿。

jī鞋子。..暝:míng

日落,天黑。.殷岩泉:yĭn

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 通“傈”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hōng

大声。.青冥: míng

深远。.鸾回车: luán

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 jiē

叹息。.教师纠正。

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内容)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

连天横

1五岳:

与别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考虑。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提供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 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

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字字铿锵,词激意急。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 “摧”、“开”和“台” “下”和“麻” “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见附稿一)

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㈠ 吟 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体

㈡ 留别 作于天宝四、五年间,刚被“赐金还乡” ㈢ 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5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6

虽然两者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更多的是和而不同。首先宏观上来讲,两位诗人从属于东西方两种文明。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两首诗在依托的神话基础和对时间的处理上有各自的特点。济慈依托古希腊罗马神话,所用典故如Hippocrene,Bacchus和leopard等都取自古希腊罗马神话。而他提到的“归于泥土”和露斯的典故都有其圣经原型。而李白道教的弟子,诗歌中的仙境显然受道教的影响。同时两者在时间观念上也不尽相同。济慈受西方大宇宙和人类自我小宇宙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他强调人生短暂,另一方面也指出宇宙变化的无穷。这一点可以从古人、今人共听鸟鸣和诗人死后不复能闻看出。“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而李白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两部作品在结构上也各有特点。济慈从夜莺对诗人感官的影响写起,借助酒和诗的力量随夜莺远离喧嚣的尘世,进入无忧的仙境。全诗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展开的。而李白先提及他人对天姥山的评价,接着因之入梦,偶遇仙境,最后恍然惊醒。诗人经历了剡溪、青云梯、半壁、洞天石扉等,总体上是以空间顺序为主轴。

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各有侧重。在仙境的描写上,济慈作为感官诗人。着重对视、听、触觉的刺激,营造了奇幻朦胧的意境。而诗仙李白则诉诸于视觉和听觉,展开了一幅壮丽辉煌,多姿多彩的画卷。其次,济慈巧妙运用音与义的关系,通过对辅音及长短元音的应用,给人感官的享受,而李白则侧重对宏大场面的细致描绘。再次,两部作品都运用了顿悟的手法,但作用不尽相同。济慈从幻想中惊醒,从美好中被抛进了现实,这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无望。总体上是哀伤、悲观的基调。而李白则在经历了顿悟之后体会到人生苦短,没必要把青春浪费在曲意逢迎之上,与济慈不同,李白更加积极豁达并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

济慈更多的悲观厌世得宿命之感,李白则阐述了在逆境之后释然的积极豁达人生观。

两首诗对梦境与现实的处理亦不尽相同。《夜莺颂》中诗人送未能从现实中抽生,不断凸显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现实如幽灵般萦绕在字里行间,给仙境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最后更是模糊了梦与醒的边界。“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而李白的仙境之旅则相对洒脱,随性。现实中的忧患不得志也在仙境奇幻之旅后得到排遣。梦与醒界限分明。

综上所述,济慈在“夜莺颂”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的思想中有惺惺相惜之处,但也不尽一致。济慈的“夜莺颂”只阴柔之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雄壮之美,不同的梦境反映了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1.

[2]济慈,《济慈诗选》[M].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齐晓燕,《英诗的美学探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89.

[4]朱光潜,《文艺学堂》[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21.

[5]朱光潜,《诗艺》[M].北京出版社,2006.

[6]Harold bloom,John Keats,Infobase Publishing,New York,2007.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7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品读突破与研讨深化

一、新课导入《游仙吟》课前5分钟播放板书课题(8:00)同学们,此刻是不是有一种如听仙乐耳暂名的感觉,这首歌是8月9日,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首播时,作为嘉宾之一的尚雯婕,在节目中有一个特别任务:以这次旅行为题作一首歌,一首古诗新唱《游仙吟》正式亮相。她的这首歌的灵感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好,就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2分钟8:02)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欣赏本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理解诗仙理想的人生追求。(1分钟8:03)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走进仙山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这样一把金钥匙,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学生推荐)

1.初读诗文,读准字音与节奏。(4分钟8:07)

要求:

1、其他同学仔细听,从字音与节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读把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生读的好选取最有感触的读读)

2.诗中的天姥山有什么特点?(2分钟8:09)

(二)明确:

①神秘奇特:云霞明灭或可睹教师提问:题目既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诱惑,产生了景仰和向往之情。

②高峻巍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以及下文“见海日”、“闻天鸡”(夸张、对比、衬托)(8:07)

概括天姥山的特点:神奇巍峨高俊雄伟诗人把天姥山与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和五岳和天台放在一起,虚实相称,对比衬托,天姥山已然成为诗人心目中向往的仙山。

(三)品读——梦入仙境(18分钟8:27)刚才我们通过诵读初步了解了天姥山的特点。但是真正的读懂诗歌的“仙”,我们还要化身诗人,梦入仙境,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活动交流:诗人是如何来描写梦中的仙境的?请同学们找出欣赏的句子来读一读,品一品,推举出中心鉴赏人发言。品读提醒,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明手法

②境——析特点,组画面

③情——品情感注意:请同学们通过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长短——语调的高低表达出诗歌的意境,最好辅之以表情和体态语。

读出古诗文韵味。

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过留香,学习要扎实。好,我们来分享一下鉴赏成果,可以按诗人的写作顺序来鉴赏,首先我们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飞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特点:清幽画面描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情感: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1、思考“飞”表现了什么?夸张——心情迫切

2、“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达到人与物化,物与神游的特殊境地,充满了仙气。李白相信万物有灵,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坐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山、飞鸟、浮云与诗人自己真正做到物我齐一。送——拟人

3、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山中昼景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特点:壮美画面描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意境概括: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特点——高峻山中夜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特点:恐怖画面描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情感:诗人为之惊悸。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熊咆龙吟......生烟”一段,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用:

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象征了腐朽的黑暗的唐王朝社会现实神仙洞府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特点:欢乐画面描述: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意境概括: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师总结:李白不是把传说中神仙神秘化,而是将其人格化,《梦游天姥吟留别》把人间和天堂仙境结合在一起,意境奇妙虚幻,道教中的天宫楼阙、各类女仙、仙家的侍从和仙境中的日月云彩,都进入李白的世界。

4、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总结过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三)研读——感受仙风(8分钟8:35)诸公解梦:柳宗元说“意有所及,梦亦同趣。”李白为何要营造这样一个雄伟壮阔、奇谲瑰丽的仙境呢?诗仙的梦有何深意呢?

找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可结合课文第三段及背景注释。师点拨顺势拓展: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课前听得《游仙吟》吗,还记得开课时我说让我们走进诗仙的这首游仙诗,来感受诗中无处不在的仙气。让我们来看一下游仙诗是什么样的诗歌拾遗:游仙诗: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内容上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超越世俗局限的强烈愿望;艺术上,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善运用道家神仙典故,具有浪漫的色调。代表诗人曹植、嵇康、郭璞、李白、白居易、李贺等。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了,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幼时便接受道家文化熏陶,五岁诵六甲,六甲是道教中的一种典籍。李白自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造深受其影响。崇道是李白一生的信仰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等。他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吴筠和玉真公主起了不小的作用。

(简单带过)明确: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李白一方面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建功立业,一方面想寻求精神的自由,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艺术化的表达了自己的苦闷。

研读——感受仙风李白有一种超世的气质,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他为“谪仙人”,杜甫也说他有“仙骨”。这种仙人的气质也进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仙道之潇洒飘逸的意境,充满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完诗我想同学们对浪漫有了认识,李白的浪漫在......生可齐声回答。诗仙的的浪漫主义诗风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3.瑰丽的境界(云霞、明月、渌水、清猿、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诗仙就是诗仙,他是那么卓尔不群,自由不羁,这就是他的诗仙气质!让我们跟随伴奏来朗读诗歌,来进一步感受这仙人的风骨。(伴奏用时3分)(四)悟读——致敬诗仙(10分钟8:45)笔墨传情:诗仙已飞升,但他的诗,我们至今在传唱;他的情,我们至令深深感动,请结合诗仙其人及其诗歌,为他写一则颁奖辞。要求:语言有表现力,形象生动,80字左右。

(可在课下让同学们写好,课堂稍作修改,提升境界。)他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眉不摧、腰不折,堂堂正正而来,这是他的气节!千载来,他熔铸在任意朝代的笔墨中;万代后,他徜徉在一脉相承的文化里。这就是李白,一个“仙气飘飘”的李白,为我们呈现出雄放气概!(师写作展示)

诗仙的这首游仙诗同时也是一首留别诗,他不仅仅是留给东鲁的朋友,还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今天的我们,让我们从诗仙这里获得启迪:能够在失望中寻求希望,在失落中不断追求,在困厄中亦能超越。

作业:

1、阅读诗仙的游仙诗《游泰山六首》,感受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8

一、分析鉴赏

1、解释题意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天姥:所梦内容。

吟:是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寓家山东,旅游江南,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到长安,任翰林待诏。名为待诏,实际上干的是御用文人的工作,不久他就感到厌烦。由于他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天宝三年三月,李白上书请还,玄宗于是打发他回家。李白因此心情悲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准备去吴越前夕写的。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然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始终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激越的呐喊。可见,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2、朗诵欣赏

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3、疏通大意 第一部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分析:这首诗的开头几句,写人梦的缘由。极言隐于云霓明灭之中的天姥山的高大,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第二部分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译文:(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译文: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4)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译文: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5)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译文: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进人了梦境。诗人在镜湖上空飞行,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越过镜湖,明月一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当年谢公踏过的石径,一直上了高山之巅。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一步步加浓。这时,诗人在山顶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到天鸡在空中啼叫。然而,本来天是黎明,骤然黑下来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顶都在发抖,连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紧接着,梦境一步步接近高潮,景象又是一变: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透明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照耀着金银楼阁。在诗人笔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大为不同,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前者衬托后者,在气势上形成一个波澜。最后,梦境达到高潮,仙人出场了。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凤为之驾车。可惜,好梦不长,心惊梦醒,梦中的一切顿时消失得干干净净。第三部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分析:诗的结尾,由写梦转人抒情,点出“不事权贵”这一主旨。小结: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把握主旨

这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

5、探讨研究

(1)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李白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好像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夸张后的幻影。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挂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明确: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

6、艺术特色(1)《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

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

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2)在语言风格上,这首诗的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李白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来形容这首诗语言的特色,是恰当的。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适合于表现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来自于诗中的意境,而不是靠雕琢得来的。

二、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明确: 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

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补充知识:

1、李贺:

“诗鬼”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2、《梦天》赏析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全部注释】 1.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2.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是像海市蜃楼一样。3.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4.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句是诗人想像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5.三山:神仙家说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两句写仙女同诗人的谈话,黄尘清水即沧海桑田之意,言在仙境看人世,变化很快,“千年如走马”即神仙家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葛洪《神仙传》载:仙女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6.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评析】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李长吉集》引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诗快》:“命题奇创。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正不知梦在天中耶?天在梦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9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 而盛唐玄宗朝又是中国古代道教的极盛时期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思想开放, 给社会各阶层尊崇道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李白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对道教狂热崇拜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在所有唐代诗人中, 李白又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他一生笃信道教, 神仙观念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人生思想和诗歌创作当中。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 使笔如风, 把道教的斑斓存想和地理山川的文化积淀编织为离奇的艺术创造, 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作于出翰林之后。我们知道, 天宝三年,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 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 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 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 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 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 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 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 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 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 徜徉山水之间, 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 壮心遂与功名疏。”他的一生大部分在“逐风景”中度过。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 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使他感到心情舒畅。因此热爱山水, 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 梦中往往游仙山。”“忆昨鸣皋梦里还, 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 侧身西望阻秦关。”[2]所以, 《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 并非完全虚托, 其中含有很深的意蕴。

全诗貌似豁达超脱, 实则无奈不平。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1.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 一曰岱舆, 二曰员峤, 三曰方壶, 四曰瀛洲, 五曰蓬莱。此处表明, “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 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人生光辉, 东求蓬莱复两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 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2.洞天:神仙所居胜境, 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 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 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其中写道:“灵宫盟府, 玉宇金台, 或结气所成, 凝云虚构, 或瑶池翠沼, 流注于四隅, 或珠树琼林, 扶疏于其上, 神凤飞虬之所产, 天鳞泽马之所栖。”

3.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 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 吸玄黄之醇精, 饮则玉醴金浆, 食则翠芝朱英, 居则瑶堂瑰室, 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 令人神往。[3]

4.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 但见金银台”。

5.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 骑鹿云游。

6.霓衣风马: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 来去迅急, 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 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 并混与而永生也。”

7.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 鸾鸟为其驾车, 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 法力无边。

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首先,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间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间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 琼华之网光碧之堂, 九层玄台紫翠丹房, 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 非飘车羽轮不可到也”, 间苑的瑶池翠水及弱水有些类似人间城堡的护城河, 看来道教仙山琼阁的炮制者在虚构存想中把人间的护城河搬到了莫须有的间苑, 让凡夫俗子绝不可能通过仙界护城河, 只有乘驾飘车羽轮的仙真才能畅通无阻自由来去。

其次,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按照道教典籍的描绘, 洞天仙境往往浩渺无垠高深莫测, 且“有日月杖根三辰之光照洞中”, 《名山记》说“王屋山洞, 周回万里, 名曰小有清虚天”, 而篙山内洞天“旧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 与宇宙自然没有两样, 其仙人所居之“宫砚相映, 金玉镂饰”, 在日月星光照耀之下, 金碧辉煌, 一派清虚真人的仙宫琼阁气象, 非人间凡胎肉眼者所曾见过。所谓“金银台”, 见郭璞《游仙诗》“吞鱼涌海底, 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 但见金银台”, 李善注说:“《汉书》, 齐威宣燕昭, 使人人海, 求蓬莱方丈流洲。此三神山者, 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 而黄金白银为宫阀”, 据此, “金银台”当仙人所居之宫室, 郭璞该诗最后两句“燕昭无灵气, 汉武非仙才”, 一指燕昭蓬莱事, 一指西王母与汉武帝事, 如果此二句是分承“吞鱼涌海底”两句和“神仙排云出”两句, 那么“金银台”则可推断为西王母宫室。[4]阐释李白诗句“日月照耀金银台”后面隐蔽的道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它证实了“金银台”乃西王母的宫室, 而非其它仙真的居处, 从而可见诗人梦游天姥山欲会之仙乃是道教文化中的最高女神—西王母, 这一阐释结果与前节对“天姥”的阐释结果的一致性, 表明了李白整合道教文化构思创作的某种意在笔先的文思陶钧。

最后, 李白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鸯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是恢宏壮丽神奇诡谲的场面描写, 仪仗神奇无比, 队伍庞大气派。吴棋昌《删定唐诗解》卷七说此段“太白未必用此事, 凭空创造耳。后人伪造小说, 大抵如此”, 把后人伪造小说与李白的诗意幻想等量齐观, 难以使人信服。倒是严羽所说“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 独此一段极真, 极雄, 反不似梦中吃语”, 发人深省。[5]李白的上述描写确实不是梦中吃语而是对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

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 “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 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 求仙访道, 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 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 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从道教影响的角度说, 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 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尽管李白所歌唱的内容是悲剧性的, 但是他的诗歌却包含着一种英雄气概, 一种豪放的、使人震撼的、拍案而起的风格, 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天才诗人敏感、美好的心灵追求, 以及他的渴望、焦虑、矛盾、悲慨、幻灭……

摘要: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思想, 他的情感, 无疑都寄托在他的诗里。在李白留有的近千首诗歌中, 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 这些诗, 或许正是破译李白诗歌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道教文化的解码。本文即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分析其中的道教文化。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道教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建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道教文化阐释.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1998, (4) .

[2]毛晓红, 甘成英.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7, (7) .

[3]许四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4]杨忠谁, 田草珍.李白诗歌中的神仙观念.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8, (6) .

梦游天姥吟留别背景 篇10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微茫:隐约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充满。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quot;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上一篇:《逆风的蝶》读后感下一篇:审计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