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通用6篇)

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 篇1

1.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介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

【答案要点】(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起了很大作用。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

(4)因此,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一般的规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但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异常强大,而且互相勾结。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领导阶级,联合各个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2)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中国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脆弱的经济地位所带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的。资产阶级革命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更没有发动农民。辛亥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中国无产阶级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决定的:中国的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比较集中,便于组织;中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具有战斗力的最革命的阶级,使它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3.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营垒,与大资产阶级一起掌握了国家政权,因此,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案要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的营垒,当了大资产阶级的尾巴,其个别代表人物甚至在国民政权中任职。但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他们仍要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2)这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决议却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全部背叛了革命,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应在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进行,甚至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没有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式的中立,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

(3)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论述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走上了正轨。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5.“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答案要点】(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2)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由农村转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是:在经济上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政治上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题要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二、分析题

1.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请运用有关知识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要点】(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饶的英勇斗 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了。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领导,必须走新的道路。

(2)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就是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走过来的。在辛亥革命十年后,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请运用有关知识分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要点】(1)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革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两个阶段革命的区别: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后进行的,它的任务是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两个阶段革命的联系: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 篇2

一、以一当十——高效利用高考资源

当前, 有关高考复习资料漫天飞舞, 良莠不齐。成语辨析的复习的确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因而不少老师用心良苦, 费心费力收集资料, 我们同学为了减少遗漏, 搞题海战术, 但是始终穷于应付。笔者以为, 考生可利用的最规范、最权威的复习资料莫过于历年的高考试题。试想, 高考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考试, 哪一道题目不是经过了专家组的精心研究、反复讨论推敲、层层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因而高考出现过的每一道题目都有“一以当十”的作用。但是, 我们的不少同学, 往往以“已考过”或“已作过”为由, 忽略了对最珍贵的复习资料的充分研究与利用, 这无疑是最大的浪费,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所犯的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低级错误。

二、望、闻、问、切——摸索试题特点

子曰:“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成语辨析的复习也如此。当我们面对题目时, 不要急于去寻找答案, 而要进行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2007年的全国高考成语辨析题: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007年全国卷)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繁华, 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 但是他们一个个, 毫无怨言。

B、近年来, 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 许多学生也跟着, 纷纷选学这一专业, 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 高楼拔地起, 小路变通衢, 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 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 真是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 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的小事。

题干要求考生选出“不恰当”选项, 意味着有三个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可采用排除法。“无足轻重”与“举足轻重”意义相反, “甘之若饴”中的“饴”与“糖”意义相同, “沧海桑田”形容变化很大, 结合语境, 不难判断它们的使用是恰当的。“蠢蠢欲动”是一个贬义词, 属于成语感情色彩与语境不相协调的问题。

拿到试题, 考生首先要整体观望, 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有灵敏的嗅觉, 感受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搜索大脑储备, 追问是否存在比所考查的成语更为常用或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成语;仔细把脉, 比较对照, 排除干扰, 准确判断。

通过对10多年的高考试题的“望”、“闻”“问”“切”, 仔细研究, 不难发现此类题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考成语辨析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辨析、运用能力, 抗干扰能力, 所以所考查到的多为常见的且又容易混淆、误用的成语。比如1995年所考查的四个成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 1996年考查的近义成语“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应接不暇”, 1997年考查的“莘莘学子” (复数成语用于单数环境中) 、“不孚众望” (容易与“不负众望”混淆) 、“万人空巷” (让人误认为“空无一人”) 、2004年的“事倍功半” (容易与“事半功倍”混淆) 、2005年的A项“百里挑一” (误用为“鳞毛凤角”) 等都具有这个特点。

(2) 命题者多从以下角度设置障碍:或故意曲解成语的意义 (如望文生义、顾名思义、不考虑成语使用范围而随意搭配、任意扩大缩小语义等) ;或故意混淆成语感情色彩, 以次充好;或张冠李戴, 指鹿为马;或断章取义、割断古今等等, 以达到混淆视听、搅乱考生思维的目的。考生若能仔细观察、深入分析研究, 便可明确此题型特点, 并逾越障碍, 找出题目的突破口, 进而有的放矢地选择、确定正确答案。

(3) 分析成语辨析题的题干要求, 从1997年开始, 要求选出“恰当”选项的有7次, “不恰当”选项 (分别为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7年) 的有4次。2003年之前, 题干多要求正选, 这有利于汉语言的规范与纯洁;2003开始多要求选出“不恰当”选项,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 也从一个侧面体现高考从选拔性向大众化逐渐转变的轨迹。

(4)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成语辨析题的观察, 我们还不难发现, 考试范围在进一步扩大, 不回避考查常用的惯用语、俗语、歇后语。比如2007年浙江省的高考题就考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马尾巴串豆腐’等俗语。考试范围的扩大对考生提出了关注生活, 从群众中学习语言的要求。

三、辨证施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中医给病人诊断注重望、闻、问、切, 对不同病症, 乃至患同一病症的不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成语辨析中也应力求做到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 思考成语的意义。

(1) “一词多义”型成语的辨析。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的现象, 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也是如此。一个成语孤立地理解其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它一旦被置放到特定的语境中, 其意义便被确定下来。

例: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 看到把各种责难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 他又轻声念起来。

“体无完肤”一般情况下用于形容人体受伤程度, 但是它还可以用来比喻论点等被全部驳倒或文章等删改很多。例题中显然是采用了第二种用法。

又如:前面提到的2000年的高考题, 不少考生只是片面的理解B项中的“淋漓尽致”只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 而不知它还可以指暴露得很彻底, 所以误认为这个成语的使用是不正确的。

(2)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把握。

像前面提到的1997年高考题中的A、D两项中所考查的“莘莘学子”“万人空巷”, 都很容易让人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对于前者, 很多考生把“莘 (shēn) ”读成“ (xīn) ”音, 进而也就把它的意义等同于“辛苦”的辛, 所以也就不理解整个成语是“众多的学子”的意思。对于后者, 根据字面, 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街上空荡荡的, 路上没有行人”, 而事实上, 它是指街巷居民都出来了, 多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居民给吸引住了的场景。

再如:他给杂志社的稿子退回来了, 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辨析该成语, 关键是对“刊”这一语素的理解。有些同学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刊”即“刊登”, 而不知道“刊”是“删除”的意思, 进而便误解了整个成语的意思, 还有比如“文不加点”、“空穴来风”等词语经常为人们所误用。

类似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的辨析最忌主观臆断, 考生在复习中应该做到“四勤”, 即勤查词典、勤质疑、勤归纳 (典型例子) 、勤制卡片。

(3) 考虑成语的适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很多成语也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 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例: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 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 在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以上两例分别是1999年高考题B项和2000年的A项, 都是成语运用不恰当的选项。两者的共同毛病在于搭配错误。“美轮美奂”是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 然而例题中则把它用来形容花鸟虫兽、人物形象上;“汗牛充栋”的意思是书多得堆满屋, 往外运时牛马累得出汗。后用该成语来形容书籍或资料很多。例题中拿它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很多, 显然失当。

诸如美轮美奂、汗牛充栋、良莠不齐 (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难于区分, 较参差不齐的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 等成语, 辨析时不妨考虑它们的搭配对象或使用范围, 也可采用成语的替代方法来确定其使用是否正确。

2. 考虑成语及其所在语境的感情色彩是否协调一致。

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在的语境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是成语辨析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1995年—2007年的全国高考卷试题中, 涉及考查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占了绝大多数。比如:1995年的A项 (无所不为) 、1997年的C项 (趋之若鹜) 、1998年的B项 (处心积虑) 、2006年的C项 (拍手称快) 、2007年的B项 (蠢蠢欲动) 等成语多为贬义词, 命题者故意把它们用在褒义的语境中, 这就造成了成语的感请色彩与语境的感情倾向的不和谐。当然还有褒词贬用的情况, 考生要注意辨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⑴谭嗣同愿作为变法牺牲的始作俑者, 相比之下, 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⑵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 高楼林立, 机声隆隆, 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⑶他出狱后, 仍不思悔改, 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 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例题⑴中的“始作俑者”常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语境中则蕴涵着对谭嗣同的由衷的赞美, 二者不和谐。题例⑵中的“面目全非”也是一个贬义词, 与语境不符。例题⑶中的“同心同德”则是个褒义词, 而语境讲的是罪犯间相互勾结, 共同犯罪, 显然成语的色彩与语境的倾向是不协调的。

由上述的例子, 我们不难发现, 成语的辨析离不开对其本身和语境的感情色彩的分析研究、比较对照。

3. 追本溯源, 探究成语的来源, 避免断章取义。

例:我厂的改革任重道远, 堪称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一语出自《庄子·秋水》, 讲的是燕国有一个人, 看到赵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 就跟着学起来, 结果不但没有学好, 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 只好爬着回去。现用来比喻模仿别人的东西不成, 反而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给忘了。了解了这一典故, 结合具体的语境, 考生便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类似于邯郸学步、相濡以沫、叹为观止、火中取栗等有着渊源的成语的辨析, 我们必须追本溯源, 考察它的出处, 这样方能避免断章取义。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题复习指导 篇3

高考“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词语”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不仅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的运用三项,题量较大,而且在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和写作等项都会牵涉到词语运用。《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对该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要求为“表达应用E”级。具体考查两个层面的能力:⑴正确理解词语,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⑵正确使用词语,即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需要注意的是:考查不仅有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近年各地试卷此题的考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2010年高考也可能出现综合考查的命题,或者在语言运用题中穿插考查。不管命题形式是否会出现变化,大家一定要坚持扎实复习,做好语言积累,以不变应万变。下面分类型讲解应对策略:

一、正确使用实词

对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近义词的辨析上,它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语境正确选择词语。近义词辨析要点在于对其“应用”环境的辨识,其对策有:

1. 理解词语的含意。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如“亲密、亲切、亲热”,它们的共同语素是“亲”,即“亲近”;不同之处在另外的语素“密”“切”“热”。“亲密”着重指关系,感情密切,没有隔阂;“亲切”着重指感情真挚、恳切;“亲热”着重指亲切而热情。有了这样的辨析,再根据语境来选用,就不会用错。

2. 明确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使用时也应当注意辨别。如“囊括、包括”意思相近,“囊括”是全部包罗在内,“包括”是包含之意,仅指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3. 注意词语色彩。 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包含的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它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情况。高考一般不会考查感情色彩很鲜明的词语,而感情色彩比较隐蔽的词语则要特别留心。如“效尤”和“效仿”,“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含贬义;“效仿”的意思是效法,中性词。

词的语体色彩指词语带有的适合于一定场合、体裁的特点。它分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分科学语体、文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语体色彩中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要依据语言环境恰当使用词语,使表述协调。如“家乡”和“故乡”,“家乡”侧重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和书面语。

不过,词语的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是可以活用的,庄词谐用、谐词庄用、贬词褒用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另当别论,高考题一般不会涉及。

4. 辨析词语用法。从用法上看,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不同和词性、句法功能不同两个方面。如“留传”与“流传”相比,“留传”就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搭配的对象是具体的物品,如财产等;“流传”意为传下来或传播开,搭配的对象是故事、消息等。“猛然”与“突然”相比,“猛然”只能做状语,因而是副词,“突然”不仅能做状语,还做定语、谓语,因而是形容词。

二、正确使用虚词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往往结合实词进行考查,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近义虚词辨析及关联词语等易混虚词的辨析是难点和重点。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繁,高考中做虚词题目,需要语感,但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常考误用类型有:位置不当、误判关系、词义不清、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滥用虚词、漏用虚词等。应对策略:

1. 从词性角度辨析。如“诚然、固然”,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重;表让步,语气比较轻。 例:发牢骚,诚然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 固然: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表让步,语气也较轻。例:茶馆固然不大,不过生意还是兴隆。从意义看二者较难区别,但如掌握“固然”只能作转折连词,“诚然”除此外,还可作副词,那么这二者的界限就相对明显多了。

2. 从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例如谦敬副词、常见易混介词“对、对于、关于”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辨析。

3. 对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如:“尽管”表示让步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它所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

4. 对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⑴辨识搭配。关联词语均为成套使用,如在句中只出现一个,我们需要仔细判断是否有遗漏;⑵体察语气,进而明晰逻辑思维关系。如“难道”与“莫非”。

5. 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如“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因果关系;“进而”表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为,表递进关系。例句:铁道部决定,先评选出各局各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而评选出全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此句的“进而”符合递进的表达需要。

三、正确使用熟语

近五年的广东卷均设题考查这一知识点,其重要性无需赘言。熟语是2004年《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该考点表述由过去2004年以前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熟语不仅指成语,也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惯用语等,表明考查的范围扩大了,语文进一步开放地贴近了生活。常考误用类型有: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八种类型。考查题型一般为两种:一是判断句子中加点熟语运用正确与否,二是辨析近义熟语。正误辨析题占大部分。应对策略:

1. 以成语备考为重点。其他熟语意义比较单一,辨析的难度较小,只要基本熟悉其意一般可以选对,而成语的形成、特点、意义、用法则较为复杂,更能考查学生的积累程度和运用能力,故成语依然是各地区命题中使用和考查频率最高的,也是难度最大的。现将近五年广东高考熟语命题罗列如下:2005年广东卷:莘莘学子、抛砖引玉、毕其功于一役、难以释怀;2006年广东卷:无所不至、不堪设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冰山一角;2007年广东卷:间不容发、妄自菲薄、名噪一时、南辕北辙;2008年广东卷:扣人心弦、怨声载道、义无反顾、怒形于色;2009年广东卷:莘莘学子、运筹帷幄、首当其冲、栋梁之材。不难发现成语题所占的统治地位。

2. 掌握成语的一般特点。⑴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首当其冲”的“当”,只能读dāng,而不能读dǎng或dàng,因为它是面对、遭受的意思,这种题在字音辨析题中常常出现。⑵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譬如“栋梁之材”常用其引申义,是形容人才难得,而不能理解为木材好;“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⑶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莘莘学子”是指众学子,“莘莘”是用来形容众多的书面语。

3. 着重考查对常用成语的含义的理解。命题究竟从什么角度来考查常用成语的使用呢?是近义成语的比较,还是使用方法?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还是使用范围、场合?虽然这些有时会偶然涉及,但是,从近几年的试题看,重点是考查常用成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结合语境的正确使用。如: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08年广东考题)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 扣人心弦 B. 怨声载道

C. 义无反顾 D. 怒形于色

分析:答案选D。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C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此题考查的形式较为灵活。同时,近年命题的趋向也体现了高考成语题所选用的语例多来自现实,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特点,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4. 熟语(以成语为重点)的运用要注意三个层次的问题。⑴准确把握熟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⑵细致了解熟语感情色彩、适用语体、适用对象、语义轻重、范围大小等语用要素;⑶认真分析熟语与整体语境的逻辑、语法搭配、感情色彩等的协调关系。

结合近年各地考题和我省考题的特点,可以看出该考点备受命题者亲睐。2010年我省高考试题此考点的题量变化应不大,实词和易混虚词的考查可能会有命题,单设题考查的可能性小于结合熟语考查或单设题考查熟语。考题形式会更加多元化,在基础题部分会结合考查词语的字音、汉字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其他的语言运用题可能也会有所涉及。命题形式仍将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主观题的比重会适当增加,将词语、成语结合起来混合考查的可能性会增加,需要我们加强此类型的训练。考题的选材会更加贴近时代、生活,会更加通俗化,决定了考查内容多是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的词语(包括熟语),语境也更强调生活的实际运用,生活气息更浓,故生僻的词语和有争议的词语应不会出现在考题中。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篇4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因此称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

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另一方面,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③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殖民地社会。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有功”论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侵略有功”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第二,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因素同它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第三,中国只用110多年的时间就从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不是帝国主义的功劳,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的结果。

第四,“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其目的是使中国重新成为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4.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第一,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帝国主义支持中国的反动政府,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延长了中国的内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第二,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制中国的帮凶,它代表着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勾结在一起,残酷地压迫中国人民;封建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剥削的强化使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封建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三,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利益相结合的结果,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又一个严重障碍。近代以来,官僚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实行独裁统治,镇压人民革命;官僚资本同帝国主义、封建剥削制度结合在一起,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掠夺,严重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是由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主题。

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的。

第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二,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目的是改变反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这也是革命胜利后的必然结果。

第三,前一个任务是革命任务,后一个任务始建设任务。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第四,两大历史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前一个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解放生产力。后一个任务就是要直接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第二专题 各种政治派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不能灭亡中国。第二,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探索。第三,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四,对后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大势、御敌之策,一方面,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就是:必须改变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革;必须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必须有一个先进的、坚决彻底的反侵略领导力量;必须动员和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

3、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儒家经典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主观上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并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企图在维持封建经济基础和不改变上层建筑的基础上,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求强”、“求富”,这是难以实现的。

5、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起到一定的移风易俗的作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7、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第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9、“告别革命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第一,革命的发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愿。第二,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和破坏是必要的和暂时的,非此不能实现新旧制度的更替。第三,革命并不排斥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但不能用改良来抵制和反对革命。第四,否定革命、实际上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怀疑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

(3)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屡遭失败。

2、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推动。

(1)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先进分子的重要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俄国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促进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3)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就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和士兵,来进行革命,并由此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去研究十月革命所遵循的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3、“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大革命失败后全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提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要求.

(2)中共六大: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新的革命高潮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3)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阐述了建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4)周恩来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贡献。

①提出必须首先到农村发动农民暴动。

②说明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红色政权的理论,奠定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基础。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 关系的变化,阐明了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解决了党在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解决军事路线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批评了土地革命前期党内“左”倾领导者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问题,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

3.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解决思想路线问题

1937年7-8月,毛泽东写了《矛盾论》和 《实践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不会过时。

(2)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原理可以灵活运用,或从中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成果不能互相替代。

(4)“过时论”的实质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接受其他思想的指导。

五、指导思想“多元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2)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多元化。

(3)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4)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而是会促进这种繁荣。

(5)“多元论”的实质同样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接受其它思想的指导。

第四专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胜利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第一,制定反地方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口号。第二,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组织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第三,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第四,中国共产党推动和组织了革命武装的建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第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左”的指导。第二,全党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第三,八七会议后“左”的倾向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第四,在纠正“左”倾错误的时候,没有从思想认识根源上解决问题。

主要表现:第一次是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到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第二,国民党军队努力作战,抗击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第三,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也进行了多次作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第四,在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攻作战。

4、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第一,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领导。第二,建立了全民族的反侵略统一战线。第三,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第四,争取了广泛的国际援助。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战起了指导作用;第二,中国共产党倡导统一战线,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模范行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先锋。

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第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国统区的严重危机。第三,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日益发展。第四,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不断胜利。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作用:第一,主张爱国、和平、民主,反对卖国、内战、独裁。第二,同中国共产党一起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第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争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建国后,各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第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影响:第一,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中国革命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一起。第三,中国革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取得了最后胜利。

10、如何理解这一时期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第一种是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种是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种是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一,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第三,中国反动统治者不能容忍任何民主改革。

因此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见过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第一,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方案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中国反动统治者不能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12、“多党制”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

第一,我国不具备实行“多党制”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第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

致性,需要共产党代表人民来执政。第三,我国的政治制度包含着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必实行“多党制”。第四,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第五,共产党能够不断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当好执政党。

第五专题 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扬眉吐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凝聚和调集全国的力量,以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这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3、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结构也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必将向具有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过渡。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也推动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三、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要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不能成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这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我国的工业化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我国的工业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尽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向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走向社会主义。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具有非常大的落后性,不能支撑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土地改革完成后,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形成了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4、当时国际国内的历史环境,也使我国必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主

义过渡。在国内,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这些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提供了内部的历史条件。在国际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援助与支持,也推动着中国必须走向社会主义阵营。

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这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五“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1、中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支配的地位。

2、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必然逐步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所带来的经济落后,要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弥补,而不需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弥补。

4、改革开放不是补资本主义课,而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

六、改革开放“倒退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与历史成果,如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恰恰是改革开放中依然必须坚持的。

2、改革开放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主导;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兴起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补充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形式,必须处于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和主导之下,不会也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和主导地位。

3、改革开放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而是为了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存在的缺点与偏差,以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二者都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六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历史成就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在实际上为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参教材2008版第209-210页)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我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是整个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全局性失误,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2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农业年均增长3.4%,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

第二,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以后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见教材2008版第227-227页)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成为探索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其次,毛泽东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正确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具体地有:

第一,关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首次提出由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仍然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第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第五,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

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见教材2008版,第230-232页)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也是他同林彪、江青等人的根本区别所在。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见教材2008版,第223页)

第七专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见教材2008版第234页)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第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风险和考验中不断前进。

第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总结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基本经验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进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进一步稳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篇5

辨析题:

1.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错误,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几类人的作用方面,突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这是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是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准。从革命任务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一致的,即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就在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在抗战时期,国名党实行片面抗战,正面战场未能起到抗击日军的作用;

这句话过于片面。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走向世界开放 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

6.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错误。

(1)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革命的领导责任。只有中国的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因为中国无产阶级有其自己的特殊优点:1)身受三重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2)他们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和少数工矿企业,使它便于形成强大的力量;3)与农民 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这是中国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中国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这是因为:1)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就必须发动和组织农民,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2)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3)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巩固的同盟军,只有与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所以中国民主革命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7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以上是经济的影响.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正确。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9.1921-1949年,中国存在两种政治力量,两种建国方案;

错误。(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0.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介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1.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一:洋务运动从发起之初的目的在于强军,曾国藩说师夷长技以自强,外国除坚船利炮外没有其他的,用之以绞发捻,平内乱。所以,洋务运动的最初目标是平乱

二: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洋务运动的中期目标是建立能支撑清帝国的国防重工业,包括江南制造总局和其他的机器制造所遍地开花,他们发展的是国防重工业和武器制造业,与民族资本没有关系

三:洋务运动后期,在机器制造有一定基础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中国的海防,建立了北洋和南洋海军,这两个单位并不是为民族资本保驾护航而是为清帝国维护海疆安宁

四:洋务派总的思想也从来就不是要引导民族资本发展,反而是制约,比如盛宣怀的企业,比如张之洞的企业,而且,集大成者的张之洞的思想里面也从来没有关于民族资本的,他们还是希望在政府控制下作为 12.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和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

(2)(2)它的目的是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辟道路。它所使用的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

(3)新文化运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论述、材料题: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根源?

(1)帝国主义通过多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个左右。通过这些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列强从中国先后勒索赔款达10多亿两白银,先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约达50个;除割让香港、台湾、澎湖列岛等沿海岛屿外,沙俄还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吞并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英、法、美、日、俄、德、比、意、奥等国已先后在中国17个城市分别开辟约数十处租界;中国的海关已完全被外国人掌握;外国的舰船不但可以任意进出中国沿海口岸,并已取得内河航行权;列强已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甚至在战略要地派驻军队,直接控制中国,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列强垄断中国的内外交通,控制中国对外贸易,并在中国各地办工厂、开商店,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发行钞票,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此外,他们还利用开办学校,发行报纸、传教和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精神渗透和文化控制。这样,帝国主义势力已深深地打进中国各个领域,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牢牢地控制了中国,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首要力量,也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封建主义顽固地维护其反动经济和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手段残酷剥削农民,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农民不得温饱,无力扩大再生产。地主官僚掌握的大量财富主要用于买地和挥霍,不将它转化为资本,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儒家思想的统治,极大地抑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文化教育极其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统治人民,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3)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社会基础和工具,帝国主义成为封建势力维护其统治的靠山和后台。他们结合起来所建立起庞大的国家机器,严密地统治中国。镇压一切人民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残酷地掠夺和压迫广大人民,阻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灾难和祸害的根源

3.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康有为

通过政治手段改良,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孙中山

通过革命,废除帝制,走资本主义路线。

4.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5.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破产和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要求由新的革命阶级和新的革命形式来完成。

2、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工人运动水平明显提高,为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为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时代条件。

6.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7.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8.辛亥革命的意义?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4)促使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评价: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9.西方列强为什么没有将中国完全殖民化? 经济方面:中国在战国时期有奴隶制国家转变成了封建国家,比其他各国的体制先进了几百年,到清末已延续了2000多年,在这两千多年之中中国形成了牢固的小农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当受到外来商品输出的刺激是并不会对其造成彻底影响,再加上我国国土辽阔,殖民国家没有能力对我国腹地的经济进行侵略,所以值达到了沿海等地的侵略,所以是半半社会的经济性质。

社会方面:中国的政权依旧掌握在封建势力手中,并且并没有被西方列强彻底控制,他只在一定程度上听命于西方列强,也就是说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国变西方人并没有使中国人像印度人一样彻底臣服,所以依旧是半半状态。政治方面:清政府随软弱无能但却从没放弃过对权力的争取,难道不是吗?洋人的每次侵略不都与我们进行了战争吗?这还不足以证明没有完全殖民化吗?

文化方面:众所周知沿海一些城市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内地人的思想依旧是,皇恩浩荡,赐福民间。他们所学的文化依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足以证明没有被完全殖民。10.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裂,独立主权被剥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人民生活极为悲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折,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内容及意义;

形成,内容见复习资料7页

①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②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③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④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1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简答: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见复习资料第1页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见复习资料第3页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 篇6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三、简答、论述题

一、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010.10)P2 答: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3、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主要表现。(2010.07)P3 答: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

2、经济上,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清政府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绿营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三、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2012.07)P12 答: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往,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围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009.07、2011.01、2012.04)P14 答: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得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五、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2009.07、2011.10、2012.01)P14 答: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如大公无私、富有组织纪律性等外,自身特点如下: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六、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2009.04、2010.04)P14 答:

1、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3、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009.10、2013.04)P15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放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放生产力问题。

两者的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二大任务是第一大任务的最终目的。

八、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0.01)P19-P20 答: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九、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救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11.07)P21 答:严复《天演论》的主要思想是: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严复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决”,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简答、论述题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2010.04)P25-P26 答:

1、内容:土地分配方案: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2、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是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

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P26 答:主要内容是:

1、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其性质是:它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及土地问题。这一致命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与社会条件。

三、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2009.04)P28 答: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它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

2、它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特点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它对儒家经典给以严厉的批判,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它有力地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它和其它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2009.07、2010.01、2012.10)P29 答: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带有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2、没有科学理论与指导,不能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

3、对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的警惕性不够,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011.10、2012.07、2013.01)P32 答: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六、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2.07)P33 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依赖西方列强“求强求富”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管理腐朽。洋务派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

七、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2010.10)P37 答:

1、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君主立宪。

2、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上,虽提倡学习西方,却仍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八、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及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是什么?(2009.04、2011.07、2012.01)P36-P37 答:历史意义:

1、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是: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的弱点和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简答、论述题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2008.10)P44-P45

答:

1、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但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它是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的意义及革命派的局限性。(2009.01、2009.04、2009.07、2011.01、2011.07、2013.01、2013.04)P45-P46 答:

1、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学说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所有制度改革和反封建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三、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011.10)P47 答: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民众强烈反对,四川省尤其强烈。保路运动遭到清政府镇压并造成成都血案,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性。(2011.04、2012.10、2013.07)P49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由于其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造成其局限性包括: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使得革命根基相当单薄。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它的局限性致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及局限性?(2009.01、2010.04、2010.07)P57 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自然科学,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3)主张文学革命。

2、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二、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2009.10)P59 答:

1、新时代历史条件,它发生在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近一步壮大起来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高潮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2011.01)P61 答: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活动家,以董必武、林伯渠等为代表

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P61 答:

1、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伟大意义是什么?(2010.10)P64-P65 答:

1、历史特点:

1)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2)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基础。

3)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主义政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六、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的主要内容。(2013.07)P66 答:

1、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七、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2012.04、2013.04)P68

答:

1、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样,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八、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2008.10)P73 答:

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一次伟大学习。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土地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1927年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实行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012.04)P76 答:

1、为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军队。

2、为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什么?(2009.04、2010.04)P79 答: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3、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生产率低。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联系。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013.07)P82 答:

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

2)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3)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2、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

1)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2)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四、“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2010.01)P83 答:

1、主要内容: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并将党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2、意义: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五、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地位。(2010.07、2012.01)P83 答: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革命的精神。

2、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六、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2012.10)P83 答: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七、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2011.07)P85

答:

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1)国民革命的影响。

2)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3、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1)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2)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八、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009.10)P92 答:

1、它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遵义会议在及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前汲取教训的。不断把党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010.10)P93-P94 答:

1、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12.01)P108

答:

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会议强调,必须紧靠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3、《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及抗日战争历史进程(2011.01、2012.10)P108-P109 答:

1、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1)2)3)4)敌我力量的强弱,是侵略或被侵略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敌退步我进步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敌小国我大国,是敌我能否支持长期战争的主要条件之一。

敌少助我多助,虽然是附随因素,然而它对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能起重大影响。

2、抗战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相持阶段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三、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及其意义是什么?(2011.07)P109 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及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是什么?(2009.01、2012.07)P112 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并明绅钟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的主要条件:

1、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2、要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

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2013.01)P112 答: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它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坚决斗争并聚星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抗日也反共。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他们,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以团结为主。

六、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

1、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耗了日军,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2、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例子有:台儿庄大捷、八百壮士守四行等。佟麟阁、赵登禹等高级将领壮烈殉国。

七、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2008.10)P118 答: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为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八、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09.10、2010.04、2013.04)P118-P119 答: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与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区别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2009.04、2011.10)P119 答: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十、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2013.07)P120 答: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求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抗战胜利得到提高。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为了自己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2012.01)P124 答: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力量都有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国内和平、民主、团结。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国民党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老路。中国面临两个命运和前途的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2009.07、2011.07)P124 答:

1、以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它是维护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与广大人民利益与愿望背道而驰

2、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去领导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3、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正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建国方案。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P130 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2008.10、2010.01)P131 答: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五、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2009.01)P131-132 答: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使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并为了支持内战从多方面加剧了对人民的疯狂掠夺。

3、国民党发动内战将全国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蒋。

六、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2011.01)P136 答: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为此流血牺牲。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2012.07)P141 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域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4、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建设事业。使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P141 答:

1、国体: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中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际民主集中制。

3、它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2011.04、2013.04)P142 答:

1、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2、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

3、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十、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009.10、2010.10、2011.10、2012.10、2013.01)P143 答: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2、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3、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 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10.04、2010.07)P147 答: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开始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2009.01)P148 答: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2010.10)P151-P152

答:

1、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2、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四、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010.01、2012.04)P153 答:

1、“三反”: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五反”: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要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他市民,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五、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及其特点,为什么说反映了历史的必然?(2011.04、2013.07、2008.10、2012.01、2012.07)P159-P160 答:

1、总路线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其特点是:“一化”“三改”,一化反映了生产力方面的要求,三改则反映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3、为什么说其反映了历史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力量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满足日益力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六、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2011.07)P161 答: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2009.10、2013.01)P161 答:

1、互助式,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高级农业合 作社,将土地及其他只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八、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2009.07、2011.01、2012.10)P164 答:

1、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给予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对其进步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九、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2013.04)P166-P167 答:

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阐述。(2012.10)P172 答:

1、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2010.01、2012.01)P173 答:

1、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

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3、在执政党建设上,要提高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三、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什么?(2012.07、2013.01、2013.07)P173 答: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四、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010.04、2010.07)P181 答:

1、主要内容:对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统一了思想。毛泽东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2、历史作用: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起了关键作用。

五、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2009.04、2011.04)P194 答: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2、步骤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六、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2010.10、2012.04)P194 答:

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七、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2008.10)P194 答:

1、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

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3、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八、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009.01、2011.10)P195 答:

1、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2、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4、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5、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009.04、2013.04)P199-P200 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拔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什么(2011.04)P200 答:

1、鉴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009.07)P201 答:

1、讲话内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2、意义:

1)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2)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3)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坚持这些原则的重要性。(2009.01)P201 答:

1、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有根本前提。

2、如果动摇了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3、邓小平的讲话对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中共中央与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当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009.10)P 202 答:

1、它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的结论。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近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3、它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长的时间里作出这样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体现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元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道路的能力。

六、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010.04)P209 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七、中共十三大的历史贡献。(2013.07)P209 答:

1、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理论。

2、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八、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2013.01)P210 答: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更好的实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提出“台阶式”发展思路,同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九、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2011.01)P214 答: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讲到: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改革开放程度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及意义是什么?(2010.07、2012.04)P223 答: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意义是: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十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2008.10)P230 答: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上一篇:党员先进事迹材料500字下一篇:关于雪中的六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