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单元教案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一单元教案(精选6篇)

十一单元教案 篇1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1)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2)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学习重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三、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

(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四、练习巩固

1.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2.日常生活中的盐,通常指,主要成分是 ;而化学中的盐,是指,如

等。

3.氯化钠的用途有很多。例如:医疗上 是用氯化钠配置的;农业上可用氯化钠溶液来 ;工业上可用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公路上的 也可用氯化钠来清除。4.将下列物质和用途相连线。

碳酸钠 应用于建筑业和补钙剂

碳酸钙 焙制糕点;治疗胃酸

碳酸氢钠 腌渍蔬菜、鱼、肉、蛋等和洗涤剂的生产

氯化钠 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 5.将物质名称和化学式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相连线。

大理石 NaHCO3 食盐 NaOH 石灰水 CaCO3 生石灰 NaCl 小苏打 CaO 苏打 Ca(OH)2 烧碱 Na2CO3

五、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六、课后活动

1.作业:P75页2题、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

(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课后反思

课 题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习重难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二、合作与探究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三、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四、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五、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六、课堂练习

(一)是除去液体中混有不溶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过滤装置是由

等仪器组成的。

(二)如果在过滤操作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 1. ; 2. ; 3. ; 4.。

(三)粗盐提纯过程中有 处用到玻璃棒。

(四)除去粗盐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是 变化,得到的盐是

(纯净物、混合物),粗盐中还有可溶性的 等杂质能否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能或不能),能除去的方法和步骤是。

(五)实验室里有无标签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你至少用两种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七、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八、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九、课后作业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课 题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三课时)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学习重难点 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二、合作探究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

(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5.观察与思考

(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反思与交流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2.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五、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六、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A、HNO3 Na2CO3 BaSO4 B、NaHCO3 KOH NaCL C、H3PO4 Ba(OH)2 NaHCO3 D、H2CO3 Cu(OH)2 MgO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碱属于碱类,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 B、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还可治疗胃酸过多 C、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D、胃液中含有的适量醋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3、下列物质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石灰水反应的是()A、食盐 B、熟石灰 C、碳酸钠 D、碳酸钙

4、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可选用()A、HCL B、CaCL2 C、Ca(OH)2 D、H2SO4

5、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Zn+H2SO4=ZnSO4+H2↑ B、2KMnO4==K2MnO4+MnO2+O2↑

C、CaO+H2O=Ca(OH)2 D、CuSO4+2NaOH=Cu(OH)2↓+Na2SO4

6、、检验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其检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作业

1.作业:P75 1、3。

十一单元教案 篇2

第一节常见的盐

盐的定义、几种常见的盐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碳酸氢钠) 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 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 就是碳酸氢钠, 否则是碳酸钠。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消毒用盐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 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 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 增进食欲。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 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 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 对植物有害, 会腐蚀桥梁等, 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粗盐提纯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 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仪器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 停止加热, 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盐的化学性质

盐 (可溶) +金属1→金属2+新盐 (金属1比金属2活泼, 金属不是钾、钙、钠)

盐+酸→新盐+新酸

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物都需可溶, 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物都需可溶, 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难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 (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

第四节酸、碱、盐的溶解性 (室温)

酸:大多数都可溶。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 其余均为难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 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 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 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第五节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 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 肥效快。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 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氮肥、钾肥、磷肥作用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 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铵根离子的检验 (氮肥的鉴别)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钾肥、磷肥作用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对待化肥的态度: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

初中需要掌握的唯一一种农药就是波尔多液, 农药也需要合理施用。

第六节计算题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第一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蛋白质功能、存在、构成

人体蛋白质代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 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 生成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 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 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 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几种蛋白质 (维持生长发育, 组织更新)

血红蛋白:由血红素 (含亚铁离子) 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 (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 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性 (不可逆) :破坏蛋白质的结构, 使其变质。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重金属盐 (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 、有机物 (甲醛、酒精) 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 (福尔马林) 制作动物标本, 使标本长期保存。

蛋白质的检验:点燃, 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作用、组成。

常见的糖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 (产生黄曲霉素) 。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 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4.油脂分类、功能、作用。

5.维生素存在、作用。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 需从食物中摄取。

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 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

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 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结石、骨骼变粗

缺钙的表现: (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 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钠和钾

Na+: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120g。

K+: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 H。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 (20多种)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即使是必需元素, 也要合理摄入。

第三节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 仍属于无机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有机物中, 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 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 形成碳链或碳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 (如甲烷) 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如蛋白质、淀粉等)

*含碳、氢 (含碳、氢、氧) 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 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不充分燃烧时, 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的气味。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酚醛塑料 (电木) 、脲醛塑料 (电玉)

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后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 不能装食品。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 易断的为羊毛线, 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 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 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危害:

(1) 破坏土壤, 污染地下水;

(2) 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3) 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 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解决途径:

(1)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2)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3) 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4)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十一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十一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0-101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现时情景,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师生)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人都在干什么?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你还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使用计算器? 观察 交流 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复杂计算时,一般用计算器)(计算器的应用广泛)揭示课题 尝试使用 探索交流

1、认计算器

2、尝试使用

3、试一试 认识计算器

讨论:向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介绍(开机、关机等)交流计算器的异、同点 组织交流:①计算器的构造

②计算器的作用

③计算器常用按键的作用

(显示器、键盘)(进行计算,给人方便)互相交流 尝试使用

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吗? 是怎样算的? 独立尝试练习38+27 30×18 交流方法 出示

380+192+43 816÷68×27 这两题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组织交流

你认为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要注意什么? 观察 比较 相同:从左到右 独立计算 订正 讨论 交流

出示“试一试”题目 指名板演 集体汇报答案 独立计算 记下得数 检查订正 设计游戏 熟练使用

1、练计算

2、玩游戏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添加:700×6)最后一题有不用计算器吗? 为什么可以不用?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同桌互相检查 订正(简单的可以直接口算)游戏

游戏规则: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想在心里,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用这个9位数除以12345679,说出结果,我可以猜出你想的是几。根据学生的结果,猜数 发现规律了吗?

计算,说结果(惊讶老师的答案)互相猜 讨论

(规律:结果是喜欢的数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猜到了)引导观察算式

例:111111111÷12345679=9 观察个位数,一九得九 交流发现

小结:游戏好玩吗?没有计算器玩的顺利吗?

3、探规律

①“想想做做”第3题 ②“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这几道算式的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将它们按顺时针排列在圆中 独立完成计算

积都是由1、4、2、8、5、7组成

(六个积的数字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乘1从最小的“1”开始,乘2从第二个数字“2”开始„„乘6从最大的“8”开始)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汇报结果

质疑:一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的结果,怎么计算器显示的不一样? 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办法呢?(出示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1×111,三位数,积:12321)111111111×111111111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

(数位不够„„)独立计算 交流

(有几位数,积就从“1”写到几再倒写到“1”的)九位数相乘,***21 追根溯源 了解发展史 介绍

算筹(筹算)算盘(珠算)计算器 整体回顾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吗?

你会了吗——华应龙课堂教学感悟

你会了吗?——华应龙课堂教学感悟

“你会了吗?”很多老师有这样的口头禅,他们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没有掌握。“会——”面对老师的发问,学生也常常习惯性的拖长调子。

这一声声回答中,既有盲目乐观的自负,也有一知半解的搪塞,更有一无所知的无奈,从众心理常常让学生讳疾忌医,他们不愿陷入让人嘲笑的自我否定的困窘,但他们

却不知自

己已陷入更深的无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尴尬?

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学用计算器》,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在这堂课中,华老师为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纠正认识的偏差,深入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问一下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学生们从开始的自负到若有所悟的“自我反省”,再到恍然大悟后的“自我否定”,经历着经验重组的洗礼,体验着知识

建构的巨大愉悦。【片断一】

师:在我们身边,计算器无处不在。那么,问一下自己:会用计算器吗? 生;会,会。师:真的会吗? 生:会。

师:既然会了,那我就不讲了。好吗?(出示题目,学生自己练习。)57734+7698 56÷7 2345-39×21

师:请看以上的三题。第一题,有人用了计算器,有人没用。第二题没用计算器。第三题大家都用了计算器。那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什么时候不用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感悟】

让学生会选择,会探究——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的起点,精心预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判断选择,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将计算器算、口算、估算有机结合的便捷,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作用,从而了解这一数学学习的价值。当有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第三题出错时,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自我探究,寻找正确答案,一方面创设情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算的方法,而在学生感到有收获的时候,老师

又一次把学生领入自我反省的求知殿堂。【片断二】

师:看来三题练完后,有收获了吧。生;有。

师;再问一下自己:会用计算器吗? 生:会。

师:那么咱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师:在计算器上输入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连续输9次,例如老师最喜欢数字2,我就输入9个2,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别说出你最喜欢的数字,只告诉我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我就能很快猜出你喜欢的数字!试试看———(生报结果,师猜数字)师:有没有不符合的?

生:有,原因是算错、输错数字。师:刚才的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 生:看清数字,要正确的输入。

师:那现在会玩了吗?好。请继续玩一遍。

老师想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用计算器要注意些什么了。出示:22222222 ×55555555 看谁能算对。生:123456787654 师:还有其他的结果吗?

生:1.234567815 1.234567915 123456.7876 1.234567877 „„ 师:怎么同样的题目,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认为第一个结果对的举手„„(依次问一下。看出现的现象)

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组交流。【感悟】

让学生会玩、会发现——

数学好玩,玩好数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师指导学生玩第一个游戏,为计算22222222 ×55555555做好铺垫,通过前面的游戏,其实已经暗示学生玩的是规律,能找到规律,就能玩好游戏,就能学好数学。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有层次,讲章法,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去思考。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第二次追问自己,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收 获终生幸福。【片断三】

师:我相信你,算完这四题就会明白的。2×5= 22×55= 222×555= 2222×5555= „„

2222222×255555555=(学生练习)„„

师:我们可以从位数少的算起,再算多的。

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师:再问一下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从前往后看,咱们一步一步会了。这应了一句话:学无止境 该下课了。同学们还想上。

那就再看一题。999999999 ×999999999 师:该怎么办? 生:用祖传秘方。【感悟】

让学生会应用、会欣赏——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步一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师不但以数学语言小结学习过程,同时出示老子的话,让学生浸濡传统文化。在设计题目时,教师注意开发数学所具有的欣赏价值,让学生在探索解题过程中欣赏数学本身的独特美,从而给学生带来智力活动的体验和探索经验的兴奋。

教师让学生第三次追问自己,并以“学无止境”巧妙作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生学

了一堂课,受用又何止一堂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2-103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两步试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例题图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激趣导入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24+418 2600-1284 165×182 816÷68 784+365-486 343×725÷275 指名板演 后两题为什么可以连续按键计算? 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操作方法

及时纠正(重新操作一次)(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是不是两步试题都能连续按键计算呢? 引入课题 猜测 交流 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4000-165×182 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能按昨天的方法吗?

减 乘 先算“乘”再算“减” 不能用老方法了 怎样操作呢?

共同小结(算“乘”,记下积,清零,算减)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尝试练习交流

介绍:用科学计算器可以按顺序输入 阅读书中底注,明确方法

“试一试” 出示习题438×15-1274(70310-69615)÷139 各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呢? 它们可以连续按键计算吗? 组织交流 检查 观察 分析 交流

先乘后减、先括号里再括号外 交流(不可以)独立计算(订正0 方法总结

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应该怎样操作? 讨论 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回汇报 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第1题

“想想做做” 第1题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哪几题是连续按键计算的? 第3行可以连续按键吗? 如果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 2940÷28+763 438×15+326 可以连续按键,先后面再前面 第2题 巡视 交流

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分组练习算平均身高 互相提问 交流 第3题

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 巡视学生的计算 提示

观察这几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142857”的特点 分组计算 观察 交流发现 第4题 巡视 检查 独立计算 订正

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引导思考,增强环保意识)讨论 交流 汇报 你知道吗?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改错键进行一次操作吗? 巡视 个别辅导

课后请大家自己尝试运用其他键,看看各有什么作用。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交流阅读获得的信息 尝试一次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交流

举例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4-105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式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及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方法练习练习十第1、2题 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使用计算器计算的熟练程度 分组竞赛 交流结果 出示第2题

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 应注意什么问题? 独立计算 同桌讨论 互相交流 基本练习练习十第3、4、5 练习十第3题

分析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编并写出答案吗? 组织交流,编题时是怎么想的? 独立计算各题 观察 分析 讨论 交流每组题的规律 尝试编题,计算 交流思考过程

练习十第4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发票中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怎么知道张叔叔钱“够”的? 交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用计算器帮助计算,作出判断 交流判断依据 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任意框出的九个数都有这个规律吗? 要使方框内九个数的和是153,该怎么框? 巡视 组织交流

拓展:课后可以互相提问练习观察

独立计算 交流结果 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是中间数的9倍 任意框九个数计算,验证 分组讨论 交流:先算出中间数 尝试练习,交流解决情况 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计算的工具 阅读 交流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6-107 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教学重难点:

感受“一亿有多大”

教学准备:教师用天平、卷尺、秒表、100粒大米、计算器 教学过程: 出示:100000000 大家认识它吗?指名读(板书:一亿)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亿有多大”

同桌自由读 实践操作

1、数一数 提问题 探究

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巡视 告诉各组所用时间(组长记录)小组合作,数100本练习簿 交流所用时间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可不用书中的“90秒”)指名读最后的答案(用大家认同的秒数)小组合作,进行推算 填写推算结果 交流

进一步探究问题

数一亿本的时间长不长?你认为这么长的时间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 怎样换算呢? 组织交流换算结果 讨论

交流(用“年”比较合适)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

2、排一排

测量 推算 进一步感知

(谈话:谈话内容略)

请10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取整米数)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 根据表格形式及测量的数据推算填表 反馈推算结果 指名读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出示问题: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理解地球赤道)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 看了这个数据,又有什么感想?

3、称一称 ①实际称 ②推算 ③解决问题

(谈话:谈话内容略)

出示天平,猜猜看用它来做什么? 称东西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称出克数 一亿粒大米重多少克呢? 小组合作推算,交流结果 解决问题1 提问:13亿人为什么乘13,而不乘13亿?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一共能节约多少克呢?

(表中推算的是一亿粒大米的克数,13亿粒米,就是13个一亿粒米,所以乘13)用计算器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解决问题2 巡视指导

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 自主完成 交流(„节约粮食„)全课总结

十一单元教案 篇5

作者:jpxxw来源:发布时间:2011-3-26 19:43:31发布人:jpxxw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关键词设置: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林海》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珊瑚、椽柱、桌椅、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十一单元教案 篇6

Teaching aims: 1. Grasp the new words of the parts of body. 2.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 : He has…to finish some tasks. 3. Read the story of Part D, understand and act it.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distinguish the singular and plurality. 2. Can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 to finish some tasks. Teaching aids: CAI, headdress,  one 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ing up activities. Enjoy the song << 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together and do th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ong. Step 2 Revisions (1)  Teacher shows a puppy and it introduce itself. Hello! My name is John, Look ! I have two eyes. I have a big nose. I have two feet. I have two hands… (2)  Teacher introduces it His name is John. He has two eyes.  Any more? Who can tell me? (3)   S describe it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Step 3 A chant to make S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entence pattern. Two eyes! Two eyes! I have two eyes. Two eyes! Two eyes! He has two eyes. Two feet! Two feet! I have two feet. Two feet! Two feet! He has two feet. (1)  T says it and do the actions to show an example. (2)   Ss say it together and do the actions Step 4 Task 1 Who’s Number 1 in the Sports Meeting? (1) Introduction: Boys and girls ! There will be a Sports Meeting in the forest. So many animals are coming . Look! Who’s he? He’s … (2) T: Sports Meeting begins now.( Music) Who’s Number 1? Listen!( Reporter: He has a long nose.) Can you guess?… (3)  Activities: T shows the sporters one by one.A student come to the front and doesn’t see the screen. Other Ss pretend to be the reporter to help the student to guess.They can use the sentence: He has two red eyes. … Step 5 Part D Let’s read.   (1) Presentation:  T: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Ss: I like… My favorite animal is Dino Dinosuar.( T shows it in the screen.) We can enjoy a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him. Look and listen .then answer me the two questions A: How many teeth does Dino have? B: Tim was frightened. Yes or No? (2)T show the pictures and sentences one by one.S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3) Two Ss come to the front to act as Dino and Tim with the headware.Others say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 (4) Practice it in groups , then act it out. Step 6 Task 2: Design your favorite robot. (1) T: Do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Just like Niu Dun. I want to design my favorite robot if I am a scientist.( Show the robot that I designed in the screen and introduce it.) Do you want design your favorite robot? (2) Design the robot and introduce it to your partner. (3) Show and introduce it to your classmates. (4) T attach their robot to the blackboard after their introduction.  

★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材

★ 初一英语教材

★ 基础英语教材教学计划

★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 初中英语教材写作名校满分作文

★ 大学英语教材的若干问题及其编撰思路

★ 小学四年级感谢信

★ 小学四年级工作计划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上一篇:给12岁小朋友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孩子成长寄语美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