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通用8篇)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1

参加一项活动,提高一次认识,深化一次改革,成就一批教师

平原二中副校长

董信章

2010年4月13日,在县教研室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我和徐振勇、任金峰两位学科组长及其他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前往济阳县竞业园学校,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现场会。

可以说,我校每次派出教师学习归来,都会认真总结,提炼优点和成功经验,并注重联系学校实际,应用于教学和教科研,对我校教学教研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前,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多边互动”教学模式,就是2007年11月份,我和各位学科组长到杜郎口学校考察学习后,认真总结,反复论证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已经证明,这种模式已经被老师和同学们接受,并取得显著效果。另外,在全市已经引起广泛影响,并引起外省兄弟学校关注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活动,也是我和王校长、李主任以及徐振勇、李晓平等老师到邹平县明集中学、黛西中学、九户中学和魏桥中学学习考察后推行的作文教学改革,随后,我们邀请了成浩主任及邹平的教师到校示范、指导,随笔写作有声有色。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想,老师们不仅教有所依,同学们更是积极参与,感情真挚,笔下生花。随笔写作课已经成为学生们的至爱。目前,已经有12名教师在县级以上活动中执教随笔写作课,获得广泛好评,多名学生参加的作文评选活动获奖。参加一项活动,提高一次认识,深化一次改革,成就一批教师。二中人都深深的认识到:把学校有限的资金和老师们宝贵的时间,花费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转化成教师巨大的教学创造力,推进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济阳竞业园学校举办的现场观摩活动,为期三天。期间听取了五场由著名专家学者做的报告,还穿插听取了语文、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展示课,休息时间还观摩了竞业园学校的课间操,参观了校园文化,带回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为了将其精华加以提炼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之中,我在全体干部会上作了简要汇报,并明确表达了我的学习感想:

一.参加本次学习的领导、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每人写一篇报告,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向大会作出学习汇报,帮助外出学习的老师反复思考品味学习过程,提炼学习心得,让老师么共同分享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全员赏析精品教育资源。活动期间,我们全程录下活动实况,回来后要精选学习材料,制成专题音像资料向老师们推荐。组织教师认真观看、分析研究,进入课堂、会场从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料,整理编辑成文交教科所,形成指导性意见,作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干部必须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间去。作为干部,特别是在教学一线的干部,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多读书、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到课堂上去,就是要真正了解学情,只有如此才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才会指导教师如何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深入教师,才会了解一个真正的教师,清楚教师最需要什么,是知识、方法、理念还是信心和决心。当我们走进学生,就会发现孩子们性格不同、爱好不

一、各有所长。就会看到、感受到他们天赋异禀,就会惊现孩子们成才的宽阔天地。我常想:不是孩子们缺少才智,而是我们缺少促进孩子们成才的办法。于是,我们就会努力工作,朝着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方向。读书和学习可以更新观念,激活思维和创新灵感,形成新的理念,找到灵丹妙药。只有把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最大限度的体现它的价值,才会转化成教学中的“生产力”,才会带动教师向着成功的殿堂一步一步迈进。

四.作为教师,要把学习当做追求幸福的良机。当我们总结工作的时候,在发现自己进步的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发展点,找到了发展点,才会去思考改进和提高的方法。比如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只有听其他教师的课,用找问题的观点去提建议,你就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力行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就会取得进步。多听名家讲座,多听名师讲课,就会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和理论结合起来,就会找到理论依据,就会升华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会有成就感,增进幸福感。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他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次学习虽然短暂,虽然还不够深入,但是收获不小。我会尽快把它转化成促进我们工作的动力,提出方案、细化要求、改进工作,使这次学习活动成为推进教学、成就教师的助推器。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2

1.1 铁肩担道义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 新课改的号角响彻长城内外, 新课改的浪潮席卷塞北江南, 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 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是做弄潮儿, 还是赶潮人, 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选择.为推动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联合河北省鹿泉一中、天津中学、浙江余杭高级中学、湖北大学附中、西北大学附中等20所全国课改前沿学校, 举办第三届全国新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 发起成立“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他们的口号是:改革者联合起来.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 他们以刊物为阵地, 深度剖析课改热点、焦点、难点、冰点问题, 敢于直面课改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敢于担当, 面对“衡水现象”他们不是附和众口一词的赞扬, 而是发出了自己的不同声音:叩问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而衡水这样的教育模式, 这样的教育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吗?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吗?这说明, 他们有勇气, 有胆识, 敢于铁肩担道义, 有一份坚守, 有一种责任, 有一种社会良知.承办单位是河北省鹿泉一中, 是新课改的示范学校, 走进校园让人感到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 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息, 是一种浓浓的课改范围, 从教学楼走廊的文化特色, 从他们教室课桌的摆放形式, 从他们的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他们课堂的开放程度:与会者可以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 从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 可以看出他们的课改是实实在在的, 是训练有素的, 不是作秀, 不是形式.从一个普通的县级中学, 走向全国课改名校, 应该说, 效果是显著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的社长兼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刘坚教授倡议并主持了会议.从刘坚教授的主持词及联盟理事长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致辞中, 让人感受到很大的精神鼓舞, 让人感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一种使命, 让人感到“弄潮儿在潮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风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去担当新课改的重任, 在课改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

1.2 论道鹿泉市

为了新课改, 专家们带着追问, 老师们带着困惑, 校长们带着期盼, 学生们带着感受, 会聚鹿泉市一中.这次会议到会的专家都是领导国家课改的学科领军人物.语文, 方智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数学, 王尚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英语, 邓北平, 《双语学习报》总编、特级教师.文综, 王雄, 教授, 特级教师, 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专家组核心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阿福儿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理综, 廖伯琴,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物理教学探讨》主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负责人.有他们来主持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 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有思想家与实践者的互动, 有设计人与操作人的切磋, 更能水乳交融的论道课改, 有见仁见智的坦露心曲, 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 有行之有效的领导策略, 有身临其境的引导案例, 所以, 使这次活动更具实效性.10月30日, 早晨, 首先有5位专家就所负责的学科的研讨成果向大会做15分钟的汇报, 有4位校长代表, 将校长分论坛的研讨成果进行汇报.

1.3 妙手著文章

这次会议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的是3个人的讲话:一是会议主持人刘坚的主持词, 流畅, 精炼, 非常有风采, 概括准确, 表述严谨, 富有感染力;二是理事长唐校长的演讲辞, 激情充沛, 慷慨激昂, 能震撼人心;三是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 成尚荣老先生的演讲, 从他的演讲中让人感受到教育家的素养, 一个多小时, 如行云流水, 洋洋洒洒, 妙语连珠, 精彩纷呈, 让人热血沸腾, 令人欢欣鼓舞, 虽年逾古稀, 可那充沛的气势, 非凡的气度, 让人钦佩不已, 他的论点是:课改的关键是改课, 改变老师课堂的教学行为, 老师课堂教学行为不改变, 课改就是一句空话.改课的根本是理念的转变, 理念不转变, 行为就不可能变,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 穿新鞋走老路, 不是应付就是作秀, 老师不是思想家, 但我们是思想者, 面对低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什么?

2 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新课改最有体会的是首先进入课改的学校的老师、校长, 个中三味, 他们最有发言权.10月29日晚上18:30—20:30, 会议安排4个分会场.就“如何看待老师们普遍反映的课时少, 内容多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个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关系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问题?以校长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 主持人要求台上的8位校长, 只谈观点, 不介绍学校, 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3分钟, 使人感到清新的会议风气.少了客套, 多了实在, 少了空话, 多了实话.

2.1 旗帜鲜明的校长论谈

最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是中学校长, 参加论坛的校长们都是早期进入课改的学校, 他们对课改的体会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笔者所在的会场所讨论的话题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校长的发言都言简意赅, 观点鲜明, 校长们一直的意见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出了问题, 校长们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 有理论上的成因分析, 有实践中成败举证, 原因多多, 因素多多, 加上主持人精辟的概括, 使整个会场生动活泼.

2.2 针锋相对的教师质疑

最关心新课改的是一线的老师们, 处在新旧课程的更替之际的老师们, 几多困惑, 几多迷茫, 敢问课改的路在何方?在台上台下的互动过程中, 有经历了课改之痛的老师们的慷慨陈词, 有正在开始课改的老师们的困惑发问:作为校长, 你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哪些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学校课改, 校长先行, 你对老师做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培训和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做过学习与研究吗?你能给你的老师做有效的示范吗?你是否给你的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了吗?台下的老师们, 与校长们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 各伸己见, 对校长们的观点提出质疑, 并坦陈自己的体会与观点, 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气氛热烈, 彼此能理解对方的体验, 能包容对方的观点, 使人感到一种的和谐的学术争鸣, 自然的观点碰撞,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沙龙.

2.3 发人深省的学生发问

最关切新课程改革的是学生.在热烈而又激烈的观点交锋中, 一个特殊的举动让争论平静了下来, 一个随母亲参加会议的小学生举手发言, 主持人允许他上台, 他拿着话筒, 声泪俱下的诉说:他上小学六年级, 现在学习任务很重, 他生活的一点也不幸福, 希望我们的课改能给他们学习带来幸福.一席话, 让会场哑口无言, 用主持人的话说, 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幸福的学习, 当我们的孩子们还不能感到学习生活的快乐时, 我们每个人应感受到自己身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观点综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如何发展, 新课改怎样改?对他们来说也是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谨慎, 需要稳妥, 更需要勇气和胆识, 新课改所带来的理念的转变, 教学与管理行为的转变, 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 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原因是多因素的, 一是理念层面的问题, 理念决定行为, 当一个老师对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不从根本上认可的时候, 在他的课堂上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学习行为, 他也不会支持这样的学习行为,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理念转变是关键.二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当一个老师他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他也期待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但是, 自身水平能力有限, 做不了这样的事、做不好这样的事, 这就需要学校校长给以大力的支持, 从提高老师的水平上着手.三是评价层面的问题, 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 在当下功利性极强的社会背景下, 家长, 校长, 老师更多的是关心高考成绩, 升学率, 引发的社会评价, 而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会自然服从于这一需要, 在这个“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 一个个体很难摆脱它的束缚.只有不断的改变这种评价机制, 当我们的教育能以学生的幸福快乐的学习为目标,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时, 才能更充分的解放校长、老师的思想, 抛开“患得患失”的功利性, 使他们全力以赴的投身于新课改的洪流中去,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尽心尽力.四是管理层面的问题, 新课改关键在老师, 根本在校长, 只有校长矢志于课改, 老师们才能锐意课改, 只有校长拿出课改的具体方案, 老师才会有课堂的具体行为, 只有校长的强有力的支持, 才会有老师的义无反顾的行动, 所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一定意义上讲, 取决于校长课改的态度与决心, 取决于老师的理念和能力.尽管目前我们的课改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样那样的不顺利, 但我们应坚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映日荷花别样红

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扑面而来的清新, 如映日荷花有着别样的鲜艳, 真可谓“连天荷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古诗写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次听课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句古诗, 我把它改成了:采得百花成蜜后, 方知:为啥辛苦为啥甜.作为老师, 当我们麽出一节成功的课后, 才能体会到为啥辛苦为啥忙的滋味.这次的观摩课, 设计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 由来自3个不同省的年轻老师用3个不同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椭圆的性质”, 课堂观摩活动由4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八仙过海———上课

第1节课由江苏锡山高级中学陈春芳老师上, 课堂的基本程序是:一是回顾椭圆的定义, 二是让学生画椭圆, 三是利用画椭圆的过程让学生找椭圆的焦点, 顶点, 范围, 引出课题———椭圆的性质的学习, 四是学习椭圆的性质———范围, 对称性, 长轴、短轴, 离心率.整个过程也在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 但显得平平淡淡, 学生的讨论活动给人的感觉是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

亮点1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离心率的含义.

亮点2让学生动手画椭圆, 在画椭圆的过程中, 探究椭圆的性质, 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第2节课是由鹿泉一中的田爽老师上, 基本程序是:一是展示预习成果, 二是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三是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四是老师评价小组成果, 并完成教学目标评价单.

亮点1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导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 以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 以问题引领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问题引航教学目标的达成.

亮点2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答案让学生自己做出, 对错让学生自己讨论, 思路让学生自己讲解, 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没有老师的讲解, 学生照样把问题解决的有滋有味, 知识的掌握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建构.

亮点3自主探究是一种养成的学习习惯.从她的课堂中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一时的作秀, 而是一种训练有素, 给我的启示是课堂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的实施需要专门的训练, 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一个过程, 要形成一种习惯, 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

亮点4学生成果展示的方式.小组探究结束后, 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对全班同学讲解, 尤其把解题过程投在屏幕上让师生对过程能共享共赏.老师的点评, 引领非常到位, 能让人感到教学方式的真正的改变.当时我就在想, 或许当学生比较多的时候, 相互之间的讨论未必能有效的开展, 但学生的这种独立学习并展示学习结果的这种形式很容易做到, 老师少讲, 让学生自己多活动很容易做到.我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朴实, 真实, 充实, 现实.

第3节课是由陕西长安一中的陈勍老师上, 基本程序是:一是由圆的几何特征, 类比发现椭圆的几何特征.如圆的方程中x, y的取值有具体的范围, 在椭圆的方程中x, y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圆是轴对称图形, 椭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吗?圆在坐标系中有特殊的点, 椭圆在坐标系中也有特殊点吗?有哪些特殊点?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画有椭圆的纸, 让学生动手实验, 验证.三是对图中看到的结论, 从数的角度进行论证.四是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探究成果, 老师点评完善.五是小结.

亮点1这节课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体现数学学习中的类比思想, 让人感到设计合理有效.

亮点2让学生自己发现椭圆的性质, 用动手的实验操作来验证、观测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 体现科学发现的思考方法.

亮点3体现动与静的结合, 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视角享受.在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的基础上, 通过动画, 动态演示画椭圆的过程, 及椭圆的对称性, 椭圆的范围.充分体现了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亮点4体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从图形中观测到结论不一定可靠, 需要从数的角度即理性的角度进行推理证明.数离形少直观, 形离数少严谨.

亮点5有无法预约的美丽, 有意料之外的生成.在探究椭圆方程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时, 有一个学生选择了用函数的方法, 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来说明问题, 这是出乎意料方法, 老师能因势利导, 借题发挥, 让一个小方法变成了数学火热的思考, 给所有的学生以启迪, 是一种真正的生成.是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

我认为这节课上的非常好, 老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非常的有效, 知识的生成自然和谐, 师生的互动进行得水乳交融, 合作探究的活动进行的水到渠成, 实现了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 让教学活动充满智慧, 让教学为学生生成智慧.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而拥有智慧的人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总之, 这是一节有“大气”的课, 沉淀了教者的文化底蕴, 有“灵气”的课, 彰显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有“朝气”的课, 突出了教者的教学激情, 有“喜气”的课, 体现了教者的教学目标.

这两节课给我的启发: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标, 所以, 要“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 教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 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更多的时候, 我们的教学总是认为老师不讲, 学生就不会, 老师讲少了, 就担心学生没有听懂, 没有听会, 没有听全, 把老师的侃侃而谈, 老师的苦口婆心, 满堂灌, 全程讲, 当做了教学的主要活动, 事实上我们也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上原原本本讲过的数学题, 考试时有很多学生根本做不上, 问题就在于老师完成了讲的使命, 而学生却根本没有完成学的任务, 老师讲的内容, 没有有效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听懂常常是学生对老师观点、思路、方法的一种认同, 而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己的行动, 要动脑去思考, 动手去操作, 亲身去体验, 主动去建构, 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智力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讲只听终觉浅, 自作自受悟方深”.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言: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 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 而老师仅仅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所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以老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还课堂于学生, 还时间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放心让学生自己学,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老师的任务是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场景,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给学生宽松的展示平台, 给学生欣赏数学精彩的视觉.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环节:坐而论道———说课

下午1点半开始:由3位上课老师分别说课, 3位的说课都比较好:一是言简意赅, 由于有时间的限制, 只能长话短说, 直奔主题;二是提纲挈领, 条理分明, 说设计思路, 说上课流程, 说预设目标;三是有理有据, 说设计的理论依据, 说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四是是非分明, 说上课的体会, 所得与所失, 有哪些成功, 有哪些失误.

第三环节:见仁见智———议课

说课结束后, 由参加会议的老师们进行讨论, 由于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 都来自教学一线, 都是上课的行家里手, 因为无所顾忌, 所以畅所欲言, 讨论就显得非常的热烈,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大漠孤烟直”的直言不讳, 有“长河落日圆”的圆润婉转, 有一针见血的批评, 有花红叶绿的赞扬, 同课异构, 有两位老师属于异地做课, 环境不熟, 学生不熟, 大家的共识是:这几位老师有很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驾驭学生的智慧,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各有千秋, 有的课堪称样板课, 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有的课可谓样本课, 需要大家讨论完善, 共同提高.一堂好课, 是老师经验的积累, 智慧的体现, 创造力的展示, 一堂好课, 需要老师潜心钻研, 精心设计, 悉心组织, 苦心引导, 耐心帮助.

第四环节:.高屋建瓴———评课

在老师们的讨论的基础上, 与会专家进行点评, 先是石家庄市教科所副所长进行点评, 然后是北京市的关键老师进行点评, 最后由王尚志教授, 以“怎样从学会数学走向会学数学”为题, 进行点评.

4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感受颇多, 感触颇深, 感想颇丰, 有惊喜, 有诧异, 有反思.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4.1 独具一格的会议安排

一是开门见山.会议的第一天的活动不是令人生厌的开幕式, 不是令人生畏的领导讲话, 不是令人生气的致辞发言, 而是“精彩纷呈”的课堂, 全天大家议论的话题是课改, 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二是节奏紧凑, 晚上也安排活动, 进行校长分论坛.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学术的氛围, 独具特色的会议风气, 务实求真.

4.2 独具慧眼的课改话题

课改走到今天, 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其中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效率低的问题;内容多, 课时少的问题;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关系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正好是课改一线的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学校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正是这些课改话题, 吸引到了全国十多个省的一千多老师、校长.省份之多, 人员之巨, 期望之殷, 让办会者始料不及, 说明, 会议是及时雨.顺风车, 因课改期待“通气化於”的良策, “乘风破浪”的航船.

4.3 独树一帜的课改联盟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3

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而系统的讲座活动,这次随工作室去广东深圳参加“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策略论坛”,是一次非常难得而可贵的机会。在三天的学习时间里,非常紧凑的安排了六位专家的讲座,每一场听完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在茶余饭后的短暂休息时间里,我们都会互相交流着彼此的收获和感受。短暂的学习虽然结束了,可学习后所产生的教学思考却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

几位专家把自己多年甚至毕生的教学研究所得和教学思想精华,都在自己的讲座中展示着、渗透着,并折射出无穷的思考。每当一场讲座结束时,我都会去思考,思考他们所带给我的启发,思考我的教学,思考我自己!在写这个学习心得时,我感觉想写的东西很多,当把所有的关键词写下来并归类后,我看到了三天里我思想收获的主线,那就是: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课堂!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谢利民,在讲座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由“关注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转向“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研究就应该放在教学之首,我们在备课环节中,备学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喜欢看电影,喜欢听音乐,喜欢运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你是绝对不会去做,或者很无耐毫无收获的去应付。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课堂教学,甚至抵触,理由只有一个他们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要从头做起并持之以恒,而不是想起了做一做。很多老师都会在初一或高一,本门学科开始时给学生一些兴趣点。比如:生物老师展示一下生物的DNA模型、上几届学生制作的细胞立体模型、或放一段生物科教片等,在开课前吊足学生的胃口。可是在进行常规的教学后。学生的兴趣慢慢的丧失了,进入了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某件事物由衷的喜欢和向往,并为之坚持而付出。人为的培养兴趣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去关注学生对本学科涉及到的什么方面感兴趣,然后逐步引导,放大到本学科的学习。我举个例子,在高一上生物课之前,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参观动物博物馆。回来后让学生谈谈对什么最感兴趣,并展示我们三年要学习的教材的目录,让学生知道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想学什么。从而建立好学生与课堂的兴趣对接点,然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除了教学重难点的达成外,要在课堂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保持课堂有1至2个兴奋点。千万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

2、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在我们每次的备课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你的设计学生喜欢吗?像这样要求合适吗?他们需要吗?他们想听你讲还是他们想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师长的称赞,同伴的认同。所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你的教学设计下去充分展示自我,去展示、去点评、去完善。做一个像毛泽东一样的课堂指挥者,让学生去“真枪实战”。做一个像张艺谋一样的电影导演,让学生去“演绎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他们需要的。学生想去展示他们的才华,讲台和课堂成为了他们所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他们智慧炫耀的舞台!

3、潜能是教学的源泉。教育是一个让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发掘潜能的过程。潜能的激发又在推动着我们的教育,这样才产生了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潜能的激发,对于个体能力的延伸是无止境的。它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谢利民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学生觉得不难,那难也不难;当学生觉得难,那不难也难。”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给学生设定一个个够一够就能够到的高度,那么当我们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你无法估量的。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会表演得很精彩,也会发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多让学生说,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很能说很会说。多让学生表现,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越来越想展示自己!

4、情感是教学的质量。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的感兴趣,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信服这个老师。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推动教学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水到渠成也就是这个道理了。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喜欢哪怕在他毕业多年后仍然是不会变得。当学生觉得不认真做作业会对不起这个老师,他还会不去做好吗?当学生觉得考不好会没脸见你时,他还会不去加油考好吗?师生的情感是超越教育之上的精华。五年、十年后,还会有学生记起你看望你时,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大满足感的慰藉。五年、十年后,还会有这样一位良师永远也不会忘记时,这也是一个学生最值得庆幸的,也是成长路上温暖的港湾!

二、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更是教学的指挥者、设计者。如何授的精、活、实;学的乐、快、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如何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更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思考。设计与思考的呈现,更多的体现出了一位教师的功底与潜能。、教师的艺术

教学有法,可教无定法。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很多种教学模式,并从中学习到很多的教学艺术。这些艺术的背后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艺术魅力。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教学的调控艺术;教师教学的启发艺术;教师教学的评价艺术。这些教学艺术都是做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必修课。

2、教师的转型

刚工作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模仿性教学:执行教材,教师教学生涯的起始。经过5年左右的教学后,我们进入到了合格教师的独立性教学阶段: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将会出现一个“高原期现象”,此时也是一个教师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时刻。如果你固守现状,不愿多思考,不愿一次次挑战自己,设计出更好更精的教学,并记录下改革的点滴。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型为研究型与学者型教师。如果转型成功,那就进入到了创造性教学阶段,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艺术风格。

3、教师的终身学习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4

2017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语文“学段融通”高端论坛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期间,我先后聆听了王红梅、肖培东、陈延军、刘恩樵等全国知名语文专家的观摩课及杨再隋教授的课堂点评。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荡的人文情怀深刻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回顾这场语文教学的视听盛宴,真可谓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他们以阅读教学为主线,循着十二年语文学段目标为突破口,努力打通学段界限,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也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经过几天的积淀与咀嚼,现将学习教师的共性认识和浅见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要把握一个“慢”字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果。陈延军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肖培东老师挥洒自如的教学方法,王红梅老师简单实用的阅读习作技巧,刘恩樵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语言和写满期待的笑容让人记忆犹新。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着他们苦心钻研的身影。作为师者,首先就应该静下心来,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慢慢来,慢慢教。毕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总是幻想学生能在短期内就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但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总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会等待,静待花开。孩子,你慢慢来,慢慢学。

二、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本位的阅读教学。刘恩樵老师执教的《卖油翁》一课,单是读的训练就达十余次,其中包括“去掉标点读,竖版文字读,原版书法图试读,以不同主人公视角进行诵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无形中使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层理解。肖培东老师所讲的《植树的牧羊人》,也跳出了一般常用的教学模式,紧紧扣住故事的时间变化,真正教会的学生读小说的方法和通过这些动作细节描写以达到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条理清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这节课,彰显了目标融通的教学目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后面的报告中,肖培东老师还给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一定要实实在在,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学会表达的能力。二是碧波深处有珍奇。钱梦龙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质朴的金句是:教学生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是的,碧波深处有珍奇,要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角色,就得静下来,拿起书,沉下去。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教得上来。“洗尽铅华见本色”。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三是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的时候,我回归常识;当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努力创新。今天,我们都在探索学教方式的转型,方式很多,路径也很多,但能做到形神兼备的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还不很多。所以,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重新体味学为中心的内涵,从语言文字切入,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进入学习场,步步深入。当课改的声浪此起彼伏,创新的模式日新月异,语文教育专家提醒我们:老老实实,回归常识。三是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课堂要留下一个“写”字

“读写结合”是本次学习者中共性认识的最重要的收获。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王红梅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关于母亲的句子,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

一、两句并交流,给学生一次自主写话的机会。在课堂上重点利用母亲、作者、护士之间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并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对话的练习。这一随文练笔既升华了文章的感情,又拓展了写作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四、学段要关注一个“通”字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次学习在探寻语文教学的学段轨迹,打通学段界限。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只在自己的学段、年段“埋头拉车”,却不曾思考跨越学段“抬头看路”。几位专家老师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语文学段目标的融通。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5

全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研讨会暨山东名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

时间:2011-01-13 16:37来源:未知 作者:蒲元坤 点击: 701次

全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研讨会暨山东名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观摩学习考 察 报 告 语文备课组 蒲元坤 为积累新课改的经验,重点解决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及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根据学校安排,在教科处李毅明主任带领下,我校高/*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p.MsoFooter, li.MsoFooter, div.MsoFooter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ab-stops:center 207.65pt right 415.3pt;layout-grid-mode:char;font-size:9.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全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研讨会暨山东名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观摩学习考

告 语文备课组

蒲元坤

为积累新课改的经验,重点解决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及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根据学校安排,在教科处李毅明主任带领下,我校高一年级语、数、英备课组组长于10月18日至10月22日奔赴山东,参加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全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研讨会,并到山东省新课改名校昌乐二中、长清一中、杜郎口等地,现场观摩了他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中,我们先后听取了昌乐二中副校长丰建胜的《不断前进的昌乐二中》、北师大教育学院管理系主任高洪原的《实现有效教学要围绕学生学习抓好基础建设》、北京市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院长、教育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万福的《发展有效教学

促进教师成长》、《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的《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原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的《现代课堂——让教育回归生命本质———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杜郎口中学高俊英副校长的《“三三六”自主开放课堂的实施》、崔其升校长的《强势管理下的强势推进》等专题讲座与报告,了解了各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功经验。然后走进课堂听课,现场观摩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杜郎口为初中学校)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最后参观了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这次学习考察及现场观摩活动,给我们一行四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正处于新一轮课改初期的我们感触良多。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代之而起的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勇气改变自己,更多时候仍然是是穿着新鞋走着老路,关键是解放不了思想。山东省的这几所名校推行的理念也正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领导和老师们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从行动上完成了两个转变:

1、学生观的转变 ——(1)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在杜郎口看到的那节语文展示课为例,一到走廊上,就看到了满墙的“黑板”,同学们在黑板前或抄题、或解题、或讨论,都非常投入,旁若无人。进入教室,三面都是黑板,座位分组摆放,开始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小组预习的题目抄到黑板上,然后交流解决,这就是六环节中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在预习课上,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依靠、不观望,积极思考,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看了半天,还不知哪位是老师。听到的是学生胸有成竹的积极发言,老师不失时机的点评,整堂课,题型全面,学生分析透彻,由浅如深,水到渠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相信学生有这么大能耐。我不由得感慨,一旦我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就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2)育人教书——将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追求。这几所名校在教学理念上有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将“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这不只是词语顺序的改变,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充满自信、激情燃烧的标语,如“没有彻底绝望的处境,只有彻底绝望的人”,“一万个决心抵不上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弘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的人生”,“不耕耘没有收获,不播种不会发芽,宁可拼搏失败,也不要坐等成功”,“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自豪”……虽然我们没有聆听到校长的制校方略,也没有机会和班主任交流育人方法,但从孩子们这充满激情、彰显个性、决不服输、乐观向上的语言中已让我感受到在这里“育人”的成效。(3)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几所学校上课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对于学习问题要“多种角度,创新实践。”并赋予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课桌讨论的权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十分突出。以上这些在预习课和展示课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2、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山东省的这几所名校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重大的,根本性的,创造性地,甚至是颠覆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变为“发动式”。即由传统的讲授灌输的教学方式变为由教师组织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思维、体验和总结,教师的角色由前台的讲师变为后台的导演,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那一幕幕生龙活虎的学习场面,便是由教师导演、学生合作演出的精彩活剧。

(2)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自主寻取式。兖州一中、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有个响亮的学习口号,“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3)由认知向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转变与扩展,体现新课改理念。杜郎口中学从来不把对知识的认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切身体验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课堂模式的改革

二、彻底转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是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山东省的规范办学要求体现在: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解放学生就是: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幸福还给学生。先看杜郎口中学特有的“三三六”自主开放课堂教学——由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构成的螺旋式递升结构。其中预习课最见功力,展示课最富学习与教育的个性特点。(1)预习课。预习课是学习的发端,也是展示课的基础。预习课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预习课的构成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要备课程标准与教材,以及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研究学习的背景、场景、情感、过程与方法,尤其是学生的差异、弱势群体,以及学习的人本与社会因素等等。其次是预习课的实施,预习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通过自主学习与组内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各学习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本课学习目标,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长期这样的学习练习,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对学习重点、难点的把握,都相当熟练,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以自主、积极的思维来完成的。教学目标达成之后,教师将重点、难点的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一个班通常分成六个学习小组),一般是一个小组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2)展示课。展示课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展示课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展示课主要进行“展现提升”与“穿插巩固”的工作。通过生生、师生与组生、组组充分互动的过程,主要由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升华的感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展现提升”的做法是,各小组根据预习的情况和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和展示方式,展示课上各小组逐次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各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在所谓“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学习中,不断激发出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学习容量和学习效果。

(3)在小组逐次展示学习成果时,各小组还要进行“穿插巩固”,即各小组结合本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从而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

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循环大课堂”(也称高效课堂、高效学习简称“双高学习法”)是在学习借鉴杜郎口模式基础上的发展。这间学校的所有课都分为两段,“35+10”,也即“展示+预习”。课堂前半段占35分钟,就一个目标,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内容,恰是上节课的后半段10分钟里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每节课的后10分钟是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的。真正的新授课,都是从每节课的后10分钟开始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紧密围绕着“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其实导学案就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每节课,起点是后半段10分钟,然后把“小尾巴”拉长,用“预习”这根线,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步”贯穿起来,然后与下节课前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这样的课,叫“一课分两段”,“三步为一课”。10分钟是预热,“课下”时间是自我加热,35分钟上来就熊熊燃烧。让学生在“预热”过程中发现问题,调动手段自我解决。为了增加预习,兖州一中的教师想到了把课“倒”着上。把课“倒”过来,是因为正式课上预习时间不够,才把“课外”预习时间拉长,成为“课上”的组成部分。

兖州一中的高效课改,有一个“灵魂”,具体归纳为“123”。

“1”是师生的角色转变:即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资源,不把学生当负担;师既是生,生亦是师,师生相长。

“2”是以两个前置为“途径”:即把“预习前置”、“问题前置”,通过两个“前置”,让学生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有的放矢,改变了学习效益的“少、慢、差、废”,又因为课上突出了“展示”,也就调动了和解决了高中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

“3”是培养三种学习方式:即独学、对学和群学。

我们比较杜郎口和兖州一中的课改。两所学校的相同点在于,都同样深深地刻着“自主学习”的烙印,课上也都有“展示”和“预习”环节。但不同的是,杜郎口的预习是在正式课上,有专门安排的预习课,学生在“课上”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或者“兵教兵”,而兖州一中却把课下时间变成了预习单元,课上重心倾向于“展示”,这样课堂效益更高,气氛更热烈。

如果说杜郎口实现的是课上的高效,那么兖州一中则在吸纳了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激活了学生课下的合作探究,为课上的展示做好了充足的铺垫,更大限度地打破了课堂时间的制约,为课堂精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既能课上高效,又能把课下高效,从而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

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则更简洁明白地展示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三、精编导学案搞好课前预习,“三案”并举,重视学习小组建设。

无论是昌乐二中,还是兖州一中,抑或是杜郎口中学,他们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编制、利用导学案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先学后教,不学不教,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许上。并且相当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以昌乐二中为例,他们的观点和做法是:

1、高效导学案——高效课堂的“路线图” 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导学案的编制要保证优质高效。预习案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预习自学,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准备。探究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强调学法指导,重在“导”字,解决“会学”的问题。训练案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的载体,立足实然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老师通过批阅训练学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知识盲点,及时纠正备课设计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拓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预习案是准备,探究案是基础,训练案是巩固,并检测预习案和探究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案并举,相为呼应,让高效贯穿于学习的每个环节。

2、导学案的编制(1)严格走程序。

编制程序:主备人提前备课→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主备人修改→任课教师通研→主备人再修改→包组领导把关签字→印刷,学生使用→电子稿上传,资源共享。

(2)编写要规范.有编号,使用日期,领导签字,使用说明,一律整理成电子稿,实现资源共享.(3)必须体现分层.ABC三层分布,每个学案后有附加题,即带★的题目,C层可不做。

(4)导学案和训练学案分离.导学案上课用,晚上做训练学案,题量量要适宜。

(5)导学案要特别注重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导学案是年级检查的重点。

2、三驾马车“打造”学习动车组“(1)班级行政管理团队: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2)高效学习小组:每班共9个小组,每组6人,小组内部根据成绩合理搭配,采用AA,BB,CC组内分层学习模式,C层为待优生.小组设正组长和副组长,正组长负责学习,副组长主要抓卫生和常规,另设学科组长,也叫分组长,使每个人都有职务,这样既防止少数人工作负担过重,又利于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平时活动为单位开展,例如收作业,平时的评价也是如此,表彰小组而不是个人.小组建设的核心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设很注重评价,每节课由学科班长评价出优秀小组,每周一汇总,评选出本周优秀小组,颁发最佳小组组牌,下一周坐在教室最佳位置.由班主任负责定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学习小组论坛。

高效学习小组组长——动车组的分动力机

① 小组长要善于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带领全组成员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勇敢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②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③ 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做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④ 小组长要建立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每周总结公布一次评价结果,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⑤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学习,根据A,B,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⑥ 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等。(3)高效学习科研小组

每个学科设立一个高效学习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9人组成,每个高效学习小组均有一人进入一个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基本是各组中该科成绩最好的同学.每个小组都设立一名组长,该组长既为该科的学科班长.如果在平时授课过程中,遇到冷场的问题时,此时该成员可发挥作用,必须有人回答问题.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召开一次由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科研究会,和老师一起研究学科教学问题.每科任课教师都要的本学科的高效学习科研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和培训,也可对其加营养餐。

四、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阅读成为必修课 ——”海量阅读“为人生奠基 1, 教师,首先是勤奋读书的人

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些教师必读书籍,要求教师必须自行阅读。2, 让学生畅游书海。

学校图书馆藏书25万册,为省内同类图书馆之最,全国678种报刊杂志都可在该校阅览室方便查阅。3, 阅读变课程:为阅读正名

学校制定了《山东省昌乐二中阅读课程标准》,让阅读成为课程,为其正名,初中每周设置10节阅读课,高一,高二每周设置6节阅读课,高三每周设置4节阅读课,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40本书,高中生每年阅读30本书,提倡海量阅读.年级主任具体管理阅读教学.阅读课程的具体要求:①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进行阅读,各年级在学期初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位学生都有一张阅读书目表,并自发组织每周的读书交流会,语文教师指导.②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和指导学生阅读,并和学生同步阅读,学校单独给语文教师评价阅读课程.③保证阅读时间.每周五晚自习两节课,每周六或周日的下午四节课的时间都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控制好其他学科的作业量,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④阅读要及时反馈落实.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要有阅读摘抄和感悟,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阅读本,语文教师定期批阅,学校定期检查阅读情况,作为评价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评价的标准.”阅读变课程“解决了阅读教学的三大顽症:学生没有时间读,学生没有好书读,学生不知如何读。4, 活动促阅读:我读我”秀" 学校定期组织或学生自发举办各种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名著知识擂台赛,辩论赛,百家讲坛,课本剧表演,阅读之星评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阅读。阅读让学生口才更出众,思维更敏捷,胸怀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境界更高远,精神更卓拔。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充分展示才华的立体空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走进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这些名校,首先感受到的是他们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他们的办学目标要求、育人指向都是非常明确的:如杜郎口的“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宗旨,兖州一中的“教育的目的使人成为人”的教学要求,江苏东庐中学:“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办学理念等都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学校的最醒目位置展现。现如今,人们都在追求愉快教育、快乐学习,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校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渲染出他们的办学宗旨: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在很多学校中,墙上张贴的都是名人名言,在这里,却是配有每个学生自己照片的心里话,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名人。师生相互尊重,学生相互激励,平等友爱。还是在杜郎口,课改有关的标语、横幅悬挂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如:勇于质疑,敢于展示;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我的课堂我做主,预习展示皆精彩。兖州一中的典型标语是:个人不拖班组后腿,班组不拖级部后腿,级部不拖学校后腿;坚持就是胜利,落实就能成功;预习的差距决定着成绩的优劣。。这些都在无时无刻唤醒师生的课改意识。

在这两个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每一棵树木,每一个横梁,都是育人的天地。在杜郎口,教室走廊墙面,都是教师、学生格言,对优秀教师这两个学校还有专门的版面予以介绍,如兖州一中的“辉煌2008”就对获奖教师专题专版介绍,这对老师的激励是巨大的。杜郎口的楼梯的台阶立面张贴着世界之最,横梁上张贴着唐诗宋词,校园四处都有展板,上面有教师导学案展评,有学案评比,学生习作展评,有学习方法指导,有问题征答与探讨等等。在教学楼走廊杜郎口还树立了一面电视大屏幕,滚动播出质评组、课程开发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由教学副校长点评各学科组主任教学情况,学科组主任点评本组教师教学情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是直接点名评价,这期间还有学生谈感想,讲体会,时间不长,但给人的感受非常深刻,这说明了,在杜郎口,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很浓。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6

天津音乐学院的赵振玲教授在这次讲座中说:“我认为艺术上存在的问题一定与文化有关系, 任何不讲继承的所谓的创新都是丢掉其根本的文化特征和传统的固有审美为代价的, 因此不能抛开文化谈创新。”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缺失, 不能否认现今的一些青年歌手文化修养还很低。我们学习中国民族声乐的人必须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在做到了“科学性”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的文化, 在高举“先进性”的同时, 我们在文化上也要做一些思考。赵振玲提到:“中国汉字具有点线美、结构美、音韵美、意象美, 并且讲究平衡。甚至一个字中包含了很多哲理, 比如“愁”字, 由“秋”和“心”构成,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而今识尽愁滋味”, 这是任何西方的语言都不具有的美。汉字讲究四声, 这使语言极富旋律性, 尤其是方言。”我们听到天津话、山东话这些北方话, 有时会觉得像唱歌一样, 其实就是方言的旋律美。一个省份出了很多的歌唱家一定与当地的语言有关系, 例如天津出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如沈湘、郭淑珍、王秉锐等, 我认为这是因为天津人说话的语言特点都是以元音结尾, 而且声调往下走, 这对于声带的机能是有好处的。我们应该学习好自己家乡的方言, 因为在歌唱中味道的缺失与方言的丢失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习书法对我们的歌唱有很大的帮助。书法中的点、线、虚、实、浓、淡、提、沉、连、断、顿、挫等都与我们的歌唱相通, 在中国的《唱论》中都有明确的论述, 如果我们对书法的韵律有研究的话, 那么在歌唱中一定是富有灵动性和旋律性的。周永康曾经在谈到中华美学的时候说到:“讲中华的美学应从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开始, 汉字中所包含的所达到的种种美学与形态丰富之至, 重要无比, 为此, 我主张学术文化各界必须补课。读书与识字断了血脉联系, 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可惜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在歌唱中如何解决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在朗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歌唱之前应先大声朗诵歌词, 体会语言的韵律, 同时找到咬字的着力点, 用上气息的支撑, 使共鸣最大化。

金铁霖教授提出“中国声乐”之后, 引来了一部分的对立面。有些人认为美声不需要唱好中国歌, 唱好外国歌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现在金钟奖和青歌赛都做出了调整, 在第一轮就要求唱中国歌, 如果中国歌唱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我认为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 都要唱好中国作品, 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马秋华教授在这次论坛会中提出:“‘中国声乐’是科学的演唱方法符合国际国内世界的通行标准, 体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的音色、民族的气质、民族的表演、民族的语言。”廖昌永老师在此次论坛中也讲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 中国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 生活的地域不一样, 语言也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音乐风格与地方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演唱四川民歌时, 外地人模仿四川口音去唱的时候, 本地人就能听出来不正宗, 所以要研究当地的语言, 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廖昌永老师举了一个自己教学中的例子, 他的学生演唱《鸿雁》怎么都唱不好, 因为对马头琴的不了解, 没有掌握马头琴演奏的特点和韵律, 要想唱好内蒙民歌就要掌握和马头琴的关系。还有朝鲜族民歌, 长鼓的节奏与演唱的风格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演唱好作品, 把握好作品的风格, 就要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如果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书法和绘画不够了解的话, 在演唱古典作品的时候就很难打动人。悦耳动听是需要文化来作支撑的, 比如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讲究“墨分五色”, 情感的表达是很含蓄的, 所以在演唱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古典书法、古典诗词和绘画之后再去演唱时便可以唱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现场会有感 篇7

工作研讨会有感

新坝中心学校:檀金霞

2012年11月10至11日,在新坝中心学校程子玉校长和檀映生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8人参加了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会议期间先后听取了桂贤娣、李镇西、郑杰、钱志亮、万玮、高金英这六位名师的精彩报告。他们妙语连珠,有的诠释了职业、专业、事业的差别;有的解释了在班级管理中民主启蒙教育的重要;有的用可爱、率真、阳光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感受到做教师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幸福。一、用情用智、享受教育

桂贤娣老师在报告中讲了她的做人经验。讲真话,做真人,办真事,尤其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谎。桂老师的享受工作、享受教育的理念尤为可贵。她能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快乐,创造快乐。桂老师是走下台站在我们身边作报告的,她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上诙谐幽默的谈吐真不愧是一个“孩子王”!

桂老师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全国优秀班主任。她风趣地告诉我们她当过最大的官是6年级教研组长,最小的官就是班主任。桂老师在教学一年级学生时,不按规则出牌。如:将古诗改成快板,一人一份学生可爱学了。还提出一年级学生试卷不用讲评,课上爱做小动作老师要多观察学生,不要见孩子就骂,要有阳光的心态。

桂老师还要求我们到孩子身边站一站每堂课去碰碰学生,要做得实在。给家长说清楚班主任的策略,不骂不打孩子,更感动的是这句话:“学生学不进去慢慢教,再学不进去再慢慢教,不要打孩子。”这是因为她在用心、用情、用智慧对待班主任工作。用心不仅指要做工作的有心人,还要用心反思,用情投入,巧用智慧,使自己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把所有人的目光深深聚焦在自己身上,全场听课的老师都被她的精彩故事折服了,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二、班级管理的策略与艺术

万玮老师说:策略—术,艺术—道。年轻班主任很容易犯错,老把自己跟学生对立,学生是帮学生的,应该处理好。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师被表面迷惑,建议多跟学生沟通,才能了解学生。如:学生早上趴桌上睡觉,老师发现了不能罚站,他睡觉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有事才这样,要花大量时间去掌握这些信息。万老师的报告全场掌声不断,与会班主任个个听得激情澎湃,内心激动不已。

专家们用自己的爱与智慧研讨与探索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用他们火热的爱心在教育岗位上播洒爱的甘霖,终于润得百花盛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让老师们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耳目一新,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

参加阳光体育高效课堂学习总结 篇8

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我们科组有幸参加“魅力体育,生本课堂”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 全国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三大球”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峰会,邀请全国足球领导小组专家及体育学科的全国领军人物季浏教授、陈雁飞教授、庄弼教授、刘晋教授,以及全国体育特级教师、一线青年名师以及全国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样板示范校”,联袂英国足球专业教练,推出6个专家学术报告、9节中小学名师优质示范课、6节校园“三大球”样板示范课、3个校园三大球经验介绍、6次名家深入点评以及英国校园足球教练专场,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的六大专题课堂教学的各种课型,研讨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诠释校园足球和高效课堂的创新方法与途径,是专门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规格高品质盛会,是推进校园三大球的阶段成果展示与优质教学成果汇报的活动。此次盛会,纵深推进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活动的主题围绕“魅力体育,生本课堂”展开。何为生本?如何生本?成了我们这次听课的主要任务。

来自全国各地15位专家分别就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进行专题示范课,通过“示范教学—专题讲座—听众即时微信评课反馈—现场辩课答疑”的形式给在场的老师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课堂。陈大宁老师的小足球,情景导入教学生的向小企鹅走路,解决学生脚尖外翻,课堂上能渗透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大大发挥学生的兴趣、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为孩子奠定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向宏钊老师的微报告中展示他们学校“四位一体”,发展学校特色篮球教学各个年级的篮球教学,给我们能深刻思考如何能将学校特色体育持续性发展;韩铮老师还让现场体育老师下场参与法式足球的教学,亲身体验足球魅力,让在场的体育教师们学益匪浅,对学校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注入新的教学模式。刘晋老师的《高低运球》一课,最大的亮点是,在课中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是无聊站着听的,都是由内容练,哟事情做,全程积极参与。根据该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各种教学内容,有趣且有效。也许学生的积极、全面的参与就是其生本教学的体现吧。陈大宁老师的足球实践课。本人蹩脚的足球技术在陈大宁老师的课堂中玩的不亦乐乎,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现了足球教材的特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快乐学足球的本质,陈老师把技术、组合、运用三者结合的非常巧妙和合理。“快乐学习、积极参与”就是“魅力体育,生本课堂”的体现之一。“河马老师”、“大象老师”这些情切的称呼是专家老师们要求学生喊的。就喊了几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再一次验证体育教师上课激情和个人魅力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尤其是“河马”老师,圆圆的肚子让我们不经为他上肩肘倒立倒吸一口气,老师要如何示范?观看了整节课后突然得到了释怀,还得到而来启发。作为体育教师总有因为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亲力亲为的示范,那教师该如何示范,如何教学,河马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趟很好的肩肘倒立课。用小鸡蛋——小鸡破壳这样一个情景故事,引导学生从体验、尝试倒立,抓住关键的手掌撑背夹肘动作,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初步学会了肩肘倒立。不仅课堂设计巧妙,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精彩,“河马”老师愣是一个示范都没有做,就让学生学会了技巧动作。让我感悟到:成功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更要延生到课堂传递给学生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的严谨是否跟教师对该教材的理解是否深透息息相关,如何突破蹬地转体,快速挥臂的投掷动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有其是器材的设计相当巧妙,通过课后俞老师的讲座中,知道了这个器材的制作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摸索才制作出来。非常巧妙、合理、好用、好玩。专题示范课中,教学理念具体、生动,设计思路新颖;专题讲座中,梳理思路,整理框架;现场辩课中,碰撞思维火花,引发深度思考。很多课程给我校的每位体育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认真总结和反思。老师们表示:观摩了专家教授的授课,对自己设计课会有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启发,希望能有更过的机会去参加这种学习,提升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争做教学中的“最好的自己”。科组通过此行收获很大,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盛会,它的权威性、前沿性是不言而喻的,观摩研讨会,顾名思义:一部分是观摩,另一部分是研讨,针对现在的体育教学,大会组织了一次专家讲座。我们颇有收获,受益匪浅,见识到全国各地的优秀课例,每一节课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较为实用、操作性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化,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相当紧凑。

以人为本,着眼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之要实现生本课堂,都必须建立在教师优质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生为本,以生教学。让我们继续探索、继续前行。

学习成员:刘瑞明、王奇、潘隆栋、陈峰、徐永岩、李树垣、黎春晖

体育科组

上一篇:七大洲四大洋英语下一篇:局2007年普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