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教材分析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等式教材分析(推荐9篇)

不等式教材分析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不等式作为本章的第一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学生已初步建立用等式和方程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对不等式的学习。体会不等式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研究不等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与相等关系的类比,类比既是一种数学思想,用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本章第一单元“不等式”,从知识的角度看,是后两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基础,从方法的角度说,这种类比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研究学习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2.内容安排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共2节。全单元将实际问题贯穿始终,对不等式概念引入,及其解法的讨论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在体现不等式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同时,也使该单元的难度有所增加,对此应多加注意。

章前图是与第9.2节的选择购物商店问题情景相对应,与本单元关系不大。但利用好章前图下方的文字,则会使问题的引入自然、轻松。首先,从第一段“比较班上同学身高、体重、臂力”的文字中,学生会发现在学习本章之前,关于不等关系其实在生活中早已不自觉地应用过了; 而第二段则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些已学过的七年级数学的经典内容拿出来,除了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外,还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埋好了伏笔; 第三段则对本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简述;第四段则把本章要研究的问题说了个明白。理解好这些,对于如何引出本单元内容,会有帮助。

第9.1.1节中,首先从一个具体行程问题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等关系,在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自然地引出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几种常见的不等式。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由未知数的取值,进一步引出了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设计自然流畅,与方程的类比贯穿始终,既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转化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等式的有关知识、方程解的定义相呼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将等式与不等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思考” 栏目的设置,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出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不同之处,为接下来解集概念的得出做好了准备。对于解集的表示,教材从“ 数” 和“ 形” 两方面入手:一种是用式子形式(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x>a 或x<a);另一种是用数轴,标出数轴上的某一区间,其中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注意,教材中对于用数轴表示解 集的表述可以再清晰一点,比如:“不等式x>75的解集可以用数轴上表示75的点的右边部分来表示”。数轴表示解集,进一步加深了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解集的连续性,也为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做好了铺垫。数轴表示解集的另一个作用是告诉人们: 如此可以避免用式子形式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要去死记硬背口诀之类的做法(这是后话)。接下来继续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9.1.2 节从解不等式的需要出发,讨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们是解不等式的依据。教材先通过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类比等式的性质,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用符号语言 表示不等式的性质,使书写更加简明。接着教材安排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例题1。通过例1加深了不等式性质的理解,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例2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带“≤” 关系的例子,让学生弄清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通过例3,应用不等式的变形,得出“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教材在本单元结束后还安排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从多方面体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1)认识不等式解的概念和不等式解集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利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 集。本单元的难点:(1)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和应用;(2)列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突破难点的关键:(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和归纳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理解;让学生比较不等式的性质2和3的区别,以及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异同,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适当加强练习,及时纠正易错点,强化不等式的性质3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情境,弄清其中的不等关系,启 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4.课时安排略

二、教学建议

1.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展开不等式学习的。方程与不等式都是“ 数与代数” 部分的内容,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模型,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相等关系,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不相等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同之处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不同之处探求新知所在。

教材在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时,注意与方程有关知识进行类比; 类比等式的性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解不等式的过程与解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都运用化归思想,变形为最简形式(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方程化为x=a的形式)。教材中注意了新旧知识联系,同时又强调它们的区别。如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的不同之处,解不等式要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根据未知数系数的正负,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新旧知识的对照,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突出新知识的特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重在引导发展能力

本单元教材在引出和归纳知识点时,会设置“ 思考” 栏目,以问题、填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合作交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案例1 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

思考: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1)5>3,5+2____3+2,5-2____3-2;

(2)-1 < 3,3 ____3-3;

(3)6 > 2,6 × 5____2 × 5,6 ×(-5)____2×(-5);(4)-2<3,(-2)×6____3×6,(-2)×(-6)____3×(-6)。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 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

通过“ 思考” 栏目,让学生观察具体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总结其中的规律。接着对比等式的性质填空,从而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教材设置的“思考”栏目和填空,给学生起到一个引导和归纳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互为依存偏重方法 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不等式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既是基本知识落实的过程,也是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过程。解不等式的过程,也是化归思想渗透的过程。案例2 不等式概念的建立 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

对于不等关系还认识较浅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种方法解决。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解答此类问题不外乎从列等式和不等式两个角度入手,再就是考虑路程会有怎样的关系式? 考虑速度或时间又会怎样? 如果学生列出的是等式,无非下面三种情况: 23x=50,50x= 23,x=50÷ 23,此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做法有 一定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体现的是一种相等关系还是不等关系,比如“之前”“驶过”,从如何体现这些关键词语入手,将方程过渡到不等式,这个学习过程,表面看耗时费力,实质上却更好地体现了等式和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模型,对比出了等式和不等式的异同,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并且为接下来的等式和不等式的进一步类比做好铺垫,这个引例的选取可谓独具匠心,执教者需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舍得花费点时间是值得的。4.双基落实重在及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的代数不等式,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由于本单元是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教材并没有安排一节内容来专门介绍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而是把不等式的解法(含有括号和分母的不等式)放在了9.2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把利用移项解不等式这一知识点通过9.1.2中的例3,马马虎虎地过去了,把例3前需要用到不等式组才能解决的例2 按了进来,这需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如这时缺乏对不等式解法的分析归纳,忽视它们,不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要及时对解不等式进行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案例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3x<2x+1;(3)23x>50;(4)-4x>3。

不等式教材分析 篇2

一、教材分析

(1) 不等式的地位与作用。 (1) 不等式是中学数学基本内容, 其性质及解法在其他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如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最值、复数有关问题等等。 (2) 不等式有着广泛应用, 如建房面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都需用到不等式有关知识。 (3) 不等式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题材, 如分类讨论问题、整体换元、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2) 不等式的重点与难点。不等式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是不等式的性质及一些常见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内容是实际应用及解不等式所涉及的分类讨论、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3)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 (1) 内容的合理性。针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教材降低了起点, 以中学内容为主体, 穿插了许多初中基本内容, 这样既达到复习旧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又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一元二次方程 (函数) , 在初中已经学过, 但在新教材中不但提出来, 而且又系统复习了有关内容, 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 例题、习题的层次性。新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学生的差异, 例题和习题进行分层编排, 以往教材只分了两个层次, 但新教材分层更细化、更清楚。新教材的习题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课内练习, 基本与课内讲例一一对应, 学生通过模仿例题就能顺利完成;第二层次是A类课外习题, 它的要求和功能与课内练习相同, 可以说是“依葫芦画葫芦”;第三层次是B类课外习题, 它的功能与要求则是“依葫芦画瓢”, 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稍有改造或创造, 达到“依猫画虎”的地步。应该说, 这样的习题配备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选择的空间。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教材始终, 着重体现以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数学思想。新教材在不等式部分多次涉及人口控制、机械、浓度等实际应用问题, 充分体现了不等式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突出地反映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辩证观。 (4) 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不等式这一部分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较多,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借于一元二次函数 (方程) 得出,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体现了分类讨论、转化化归、整体换元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重要的意义。 (5) 阅读教材的使用性。不等式这一部分的阅读材料是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解法。较之以往教材, 这样的内容既及时巩固前面所学内容,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 (6) 例题的规范化、通俗化。新教材对例题的处理比以往更加重视, 有的例题不仅有详细的解法, 还有思路分析。另外, 解题的过程思路清晰, 步骤规范、通俗易懂, 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又便于学生自学。

二、教学体会

(1) 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环节。 (1) 重视双基。由于新教材编写起点较低, 初中内容较多, 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简单, 学生易理解掌握。但事实上, 我们应该看到, 近年来职业中学的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下降, 这些学生基本概念不清, 思维混乱, 学习习惯差。因此, 教者必须结合实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认真抓好双基的教学工作,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夯实基础,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 重视教材。由于新教材改革力度较大, 在结构编排、内容难度等方面与以往教材区别较大, 如概念的引入,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例题、习题的层次性等等, 包括分式不等式以往教材都没有。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对照教学大纲,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改革的目的。 (3) 重视思维的启迪。新教材的问题的引入下了一番工夫, 如由天平引入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由人口控制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由几何问题引入绝对值不等式等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些问题的提出, 适当灵活启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重视解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 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 所以教学中要重视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例如, 解不等式, 一般可转化为解不等式组, 但通过研究发现可转化为 ( (2x-1) /x+3+2) ( (2x-1) /x+3+4) <0去解决。对不等式a

(2) 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 不等式的形式与对应的口诀要一致, 如0< (x+2) (x-1) 有的学生写解集为 (-2, 1) , 再如2<│x│, 有的学生解集写成 (-2, 2) 等等。 (2) 注意限制条件。如│x│<-2,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写解集为 (-2, 2) 。 (3) 解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最高项系数是否为正, 如: (x-2) (1-x) <0, 有的学生容易把解集写成 (1, 2) 等等。再如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 也要养成系数化为正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强调, 尽量减少学生解题的错误。 (4) 重视“△”的作用, 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 (a+1) x+1<0, 有的学生很快写成这样的答案 () , 忽视了“△”的符号, 应该以“△”为准进行分类讨论。 (5) 注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函数 (方程) 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事实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与二次方程根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1>0的解集是 (-1/2, 1/3) , 求不等式x2+bx+a<0的解集, 由题意知-1/2, 1/3是方程a x2+b x+1=0的根且a<0, 于是根据韦达定理先求出a、b, 再求不等式x2+b x+a<0的解集 (a=-6, b=1) 。

(3) 教材内容的几点补充介绍。 (1) 不等式的性质, 教材只介绍了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和不等式的传递性。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其他性质, 如a>b, c>d圯a+c>b+d;a>b>0, c>d>0圯ac>b d;a>b>0圯a n>b n (n>o) 等等。 (2) 串根法的介绍。对于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新教材没有介绍, 而在教材P89C组第二题就用到这一知识, 因此, 教师必须补充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4) 关于教材内容教法的几点探讨。 (1) 关于│ax+b│-k (1) , a x+b

不等式证明三(分析法) 篇3

教材:不等式证明三(分析法)

目的:要求学生学会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

一、介绍“分析法”: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

二、例

一、求证:372

5证:

5)

22xy

32∵x2y22xyxy成立 3只需证:x2y2

∴(xy)(xy)22312133

证二:(综合法)∵(x2y2)3x6y63x2y2(x2y2)x6y66x3y3

1x6y62x3y3(x3y3)2

∵x > 0,y > 0,∴(xy)(xy)22312133

三、已知:a + b + c = 0,求证:ab + bc + ca ≤ 0

证一:(综合法)∵a + b + c = 0∴(a + b + c)2 = 0

a2b2c2展开得:abbcca

2例

四、l,2

l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 442

2ll问题只需证:>  24

l2l2

即证:2>16422

两边同乘

411,得:24l2

因此只需证:4 > (显然成立)

ll∴ > 也可用比较法(取商)证,也不困难。24

三、作业: 22P18练习1—3及习题6.3余下部分

补充作业:

1.已知0 <  < ,证明:2sin2cot 2

1cos∵0 <  < ∴sin > 0

略证:只需证:4sincossin

2. 已知a >0(成立)3. 设a, b, c4ab4S 即证:2cosC23sinC

即:3sinCcosC2

不等式教材分析 篇4

【知识要点】

综合法:从已知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结论的证明方法。(由因导果)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执果素因)分析法书写格式:

题目:已知A,求证B。

证明:要证B成立,只要证B1成立;要证B1成立,只要证B2成立;只要证A成立。而A是成立的,所以B成立。

注意:

1.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常常是先用分析法分析,再用综合法证明,二种方法结合使用。

2.如果采用分析法证明时,要注意书写的要求。

【基础训练】

1.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1)若a¹b,要证明a2+b2<1+a2b2,由于2ab

(2)要证|a+b|?|a||b|,只要证(|a+b|)?(|a|2|b|)。()

2(3)要证a

2.某工厂第二年增长率为a,第三年增长率为b,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

a+ba+ba+ba+b(A)x³(B)x>(C)x£(D)x< 2222

1a+b

3.若a>b>1,P=Q,则()(lga+lgb),R=lg22

(A)R

骣骣骣111 4.设a,b,c为正数,且a+b+c=1,若M=-1-1-1,则()c 桫桫桫ab

(A)0?M

【精选例题】 11(B)#M881(C)1?M8(D)M³8

例1.设x?R,0a<1,求证:logaax+a-(x2)

解法指导:用综合法证明,也可采用分析法证之,要证logaa+a

只要证logaa+a(x-x2)

18(x-x2)骣1

2a<1,所以只要证a+a2-x2>2a。证明:因为a>0,所以ax>0,a-x>

0,所以ax+a-x匙,骣1÷11又因为x-x2=-çx-÷+,0

4ì1ïïx=2a,由于ï2不成立,所以上式等号不能成立,íï2ïïîx=-x18

22所以所以logaax+a-x

1例2.设a,bR,c0,求证:|ab|2(1c)|a|2(1)|b|2。c

解法指导:可以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处理。11方法一:原不等式a2b22aba2ca2b2b2ca2b22ab cc

12ab。因为c

0,所以ca2b2)2)2c方法二:用分析法写(略)。

1125例3.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x)2(y)2。xy2

11解法指导:如果用基本不等式x2,y2,则只能得出左边大于4的结论,而xy

得不出要证明的结论。这时可以考虑用分析法处理。证明:原不等式x2

(12xy)(11117117222y(xy)1x2y22 x2y22117)。22xy2

(xy)21117,所以(12xy)(122)成因为设x,y是正数,且xy1,所以xy44xy2

立。故要不得证不等式成立。

思考:还有其它方法吗? 11111因为2(x)2(y)2(x)(y)125。xyxyxy22

变题1: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证明:(略)111)(1)9。22xy

1125变题2: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x)(y)。xy4

1125xy125证明:要证(x)(y)成立,只要证:xy,xy4yxxy4

因为 x,y是正数,所以只要证4(x2y2x2y21)25xy,又因为xy1,所以只要

33332332

证4(xy12xy1)25xyxyxy20(xy)220 488

(xy)2***332

,所以(xy)22()220。又因为xy8848844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222

21.已知a,bÎR+,则下列不等式:

(1)a+b+(a骣1b)ç+çç桫a1÷2+2

÷吵b÷a+b;(4)2ab a+b其中恒成立的是______________。

bb+m2.设a,b,mÎR+,若<成立,则a,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aa+m

二、选择题

3.(2004年辽宁)对于0

11+111+a ①loga(1+a)loga(1+)③a

④a1+a>a1+

1a其中成立的是________.4.(2005年山东)0a1,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log(1a)(1a)log(1a)(1a)2(B)log(1a)(1a)log(1a)(1a)

(C)log(1a)(1a)log(1a)(1a)log(1a)(1a)log(1a)(1a)

(D)log(1a)(1a)log(1a)(1a)log(1a)(1a)log(1a)(1a)

三、解答题

5.设g(x)=a b),求证|g(a)-g(b)|<|a-b|.6.设n>0,求证

:

7.若a,b,c均为大于1的数,且ab=10,求证:logac+logbc 4lgc.118.已知命题:如果a>0,b>0,a+b=1,那么+ 4.ab

(1)证明这个命题为真命题;

(2)如果a>0,b>0,c>0,a+b+c=1,推广上述命题,并加以证明;

不等式教材分析 篇5

2a2 b22ab a2 b1(ab)2

22 2ab整式形

式 ab2 22ab ab2  a bab2 根式形式22 ba2(ab) b a分式形2(a,b同号) ab1 0a2aa 倒数形式1 a0a2a

1.比较法、分析法、换元法

一.比较法(作差比较或作商比较)

1)作差比较法:要证不等式abab,只需证ab0ab0即可。其步骤为:作差、变形、判断符号(正或负)、得出结论。

2)作商比较法:若b0,要证不等式ab,只需证

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得出结论。

222222例1.设abc,求证:bccaabbccaab aa1,欲证ab,需证1。其步骤为:bb

22例2(1)证明不等式ababab

1abba(2)若a>b>0,求证:abab

ba

2abb(3)若a>b>0,求证:a

二.分析法

a3b3ab3()22例2已知a>0,b>0,求证:

2222证法二由(ab)0,得a2abb0,aabbab,2

∵a>0,b>0∴a+b>0,∴(ab)(aabb)ab(ab),33223322∴ababab,3a3b3ab3ab 22

∴4a4ba3ab3abb(ab),333223

3a3b3(ab)3

28∴,a3b3ab3()22∴。

2ab练习.1.已知ab0,求证:8aab abab28b2

2.求证

a2b2aa

均值不等式

例3已知a、b、cR,且a+b+c=1。

111(1)(1)(1)8bc求证:(1)a

(2)abc

例4设a、b、c、dR,令sabcdadbbcacdbdac,求证:1

114例5已知a>b>c,求证:abbcac

2.均值换元法:

使用均值换元法能达到减元的目的,使证明更加简捷直观有效。例2.已知a,bR且ab1,求证:a2b2

2225 2

例3.设a,b,c为三角形三边,求证:

4.增量换元法: abc3 bcaacbabc

不等式教材分析 篇6

 

Peer-assessment on group work

Listening

seldom

sometimes

often

always

HeShe listens to their partners carefully.

HeShe understands their partners well.

HeShe understand the reporters well.

HeShe follows the teacher’s oral instructions.

Speaking

HeShe pronounces words correctly.

HeShe speaks clearly and fluently.

HeShe uses body language properly while speaking.

HeShe uses linking words while speaking.

HeShe states the topictheir opinion briefly but clearly and completely.

Participation

HeShe involves himself in group work willingly.

HeShe works with their partners happily.

HeShe makes good preparations for group work in advance.

HeShe gives thei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HeShe follows thei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3) 自我检验(Self-testing)

Finish Workbook vocabulary and grammar exercises. After finishing these exercises, students carry out self-assessment: I think these exercises easymoderatedifficult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7

初中信息技术七、八年级下册各有两章。七年级下册是文字处理和和网海漫游;八年级下册是制作多媒体作品和QBASIC编程乐园。“文字处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方式基本一样,都是先拟定创作方案――采集素材――制作作品。“QBASIC编程乐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讲。根据七八年级教材的内容,本期我们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如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一是为初中生升入高中做准备;二是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四是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主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考试前一周,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考试,没什么好学的!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呢?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工作难于开展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机房设备普遍落后。学校对这块基本上不投资。设备的落后,必然也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技术老师维护机房的工作量。由于设备的落后和学校的不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基本处于不上或者随便上的状态。

3、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材对教师的要求

1、通读教材

要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必须把各册教材都通读一遍,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2、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教材所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广泛,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没有条件的教师需要通过自学补课,否 1

则很难胜任教学。

3、实例的制作

在新教材里,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制作实例,如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等。

老师要很好的掌握知识,完成教学,应该尽可能多的动手制作一些例子,一方面对自己是一个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实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重视学生作品的收集与展示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展示给即将要学习的学生,这样做可以收到很好的示范效果,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多媒体素材的提供

在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中,老师应该适当提供一些图片、声音片段、音乐片段等素材,特别是在上网条件差的地区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有了素材之后可以根据素材进行自己的创作。

6、根据教材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老师应该根据教材设计出具体的教案,不一定受教材的束缚,只要把握住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例如第一章第二节阅读材料中文输入法内容陈旧,可以换成搜狗; 第二章第一二节内容知识性概念太多,实际教学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很难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下即可;

第三节第四节搜索旅游信息,如果学生兴趣不大,可以改为其他搜索任务。信息技术课想上好,让学生真正学到操作技能,一星期一节还不够呢,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自行安排教学内容,第一章主要是WORD,检验成果的方式就是学生能独立作出一个电子版报,教学上可以不按课程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任务;第二章内容主要就是网页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上下载四个部分,其他内容可以简化。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 第一章:《文字处理》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重点,更准确的说通过学习要掌握使用WORD对文字进行编辑、能够熟练制作表格,最后能融会贯通——编辑制作电子板报。

本章重操作轻理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将知识点化解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学习中进行分组,小组成员有分工,有组长负责。任务完成时进行展示。并且进行评比和奖励。

教学要求:

1、掌握文本的选定、移动、复制等编辑技巧。

2、熟悉操作文字格式修饰及一些特殊格式的应用。

3、掌握段落格式的修饰,图片和表格的插入等,并能综合应用对文章进行美化。

4、培养学生做事前先制定计划,然后再动手操作的习惯。

本章内容涉及的到操作多,应用比较繁琐。对于部分操作需要老师及时的讲解和演示,提高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掌握度。例如在本章讲授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历年电脑制作大赛的电子板报作品,教师也可以自己做一个样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任务的设计应更具开放性,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操作;要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尤其是一些学生脱离书本的操作。鼓励学生创新。在任务进行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事的习惯,要先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环节。

对于综合实践部分,可以让学生自愿选择“汉字的发展”“制作旅游景点宣传页”和“制作班级小板报”中的一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分组进行展示作品,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聆听、诤友和小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竞赛教学法(如板报制作比赛),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与人合作,在作品展示时要制定活动和项目评价量规。这里可以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量规。它包含5个评价纬度,分别为:原创性、必备要素、技术技能、表达能力和合作性。每个纬度又有四个等级,分别是超过期望、符合期望、接近期望和需要提高。

综观本章的学习,应提前设置任务,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学校的环境或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等,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集完善,活动要求可以根据学习的深入不断提高,让学生总感到我的作品还可以做的更好,活动中要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检查,不能让任务变成临时抱佛脚,应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如此,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完善,最终定可以完成任务,即使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第二章《网络漫游》

教材分析:

本章在讲述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同时,还着重介绍了如何让学生在网上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网页的制作。教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包括注重网络安全教育及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本章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浏览器IE获取网上信息和免费电子邮件的申请和收发技能上。对于这些教学重点,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操作,来提高获得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技能,进一步理解因特网对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

本章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

(1)通过直观教学和自身实践,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方向,明确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

(2)能正确解释、分析、总结信息化社会的各种现象,完成简单的信息搜集和处理。

(3)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自觉的信息意识和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同学间互发电子邮件,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协作交流,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了解,不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并端正他们处理信息的态度,即吸收一切有利、有益的信息,抵制和抛弃一切不良的信息。

教学要求:

掌握浏览器中常用菜单和工具的使用,能够熟练的进行网页浏览;

掌握信息收索的基本方法及能够便捷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掌握图片、文字的下载,以及软件、文件的下载;

培养正确网络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

在本章教学活动,可以以学生关心的内容为切入口如:名字、世界杯等,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如何更快的收集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你是通过什么网站进行的搜索并进行交流,接着让学生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知识卡或小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如何下载文字、图片呢?同时也是对WORD的一次很好的巩固。

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可以依托校园网站将好的作品放在学习网页上,然后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次对文件下载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应对文件的保存路径加以说明,此时可以设置问题如:我们下载的东西都到那里去了呢?让学生在对比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保存文件的习惯——保存在指定的目录下。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技能外,更多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初二政治教材分析 篇8

韩传亮

鲁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包括四个单元,共十大课的内容。

第一单元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本单元作为开篇第一章,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本单元体现着《课程标准》的直接要求,学好本单元,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认识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为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之初一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不熟悉,认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单元第一课的两节内容分别需要两课时的时间完成。本单元总共需要6课时的内容。

第二单元是走进新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全面认识与评价自己,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的学习生活。初中生活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教育的方法。本单元需要6课时的内容。

第三单元是相逢是首歌。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进入新的学校环境之后,会接触到许多新同学和新老师,能否与新同学、新老师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新生入校以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单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本单元共需要4课时的内容来完成。

第四单元是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挫折,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磨炼坚强意志是单元的基本目标。共要8课时的内容来完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完善教学体系,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匆匆》教材分析 篇9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

/ 7

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对词语的理解。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 2 / 7

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熟读成诵。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 7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 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 7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2.《匆匆》赏析

朱自清是个擅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

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

/ 7

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

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这就如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毁灭》一诗里说的,觉得自己“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因此极思“拨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

《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 6 / 7

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绪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

《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综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徘徊”,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他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正是作者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

上一篇:2022护理学基础作业答案下一篇:成功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