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定义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街定义(通用8篇)

商业街定义 篇1

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繁华气氛与别墅的宁静气氛之间的冲突问题。

解决商业街车行交通空间与步行交通空间的隔离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平直单调,感觉很长,很枯燥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历史人文记忆的缺乏。总体构思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构思的基础

运用以景观意境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尺度,通过空间变化的重组,营造一条生长出来的街,通过各种元素,铺地、雕塑、喷泉、植物来解决商业街的标识性。

街是人们行走,徜徉、休息、交流的开放空间,所以区分空间,使人与车的矛盾得到最大解决,通过高差解决人车分流。交通分析

运动与通路:

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运动心理,把紧张的运动与放松的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沿散步道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曲折,延长的运动线路,放松休闲的观赏景观。

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

人车分流:

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空间分析

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在商业建筑前约19m宽的范围内,要满足停车,行车,还有步行的功能,所以商业街前面的步行街尺度定为5m宽,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景观节点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三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三大景观区为: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旱喷泉广场区,邻水大草坪区,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梨黄(明亮)为主色调,门窗饰线,铁艺栏杆用白色或木色,建筑功能入口用骑楼来区别,色彩为红色砖墙(仿红色砖墙瓷砖),其整体为明亮的暖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都采用暖色调设计,形成从色彩上达到统一的效果。停留区域与心理学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尽量创造多层的边缘。

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对于减少少风力干扰方面是有益处的。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记录,每一个人都沿最短的线路穿过广场。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道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商业街入口广场

避免目的地路程的一览无余,更要避免可见目的地而不得不绕行。可见目的的时要遵从简捷的原则。规划的直角使用功能是不方便的。这个聚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享受生活!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

入口广场除了应该烘托建筑的特色与气势,更应该是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的、开放的,水与绿地交融的公共休憩场所。规模特点

商业街规模大小不一,和经营的商品的类型有关,比如,经营服装的商业街和经营建材的商业街其规模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商业街的规模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所经营的商品适合的经营规模。如果一个商业街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那么商业街将会面临市场承接力不够引发的经营困境。规划设计特点

沿街两侧布置商铺,单层建筑居多;商业街可以是一条街,也可以是一条主街,多条副街;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一个商业街项目到底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如何把握规划设计准则,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名称特点

商业街定义 篇2

Rethinking About City's Comprehensive Shopping Mall Concept

近半个世纪以来, 城市综合商业广场引领了集约型城市开发的浪潮。各种经济活动在期间互动, 各种资源有效整合, 还可以带动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体量庞大、业态复杂的商业广场容易陷入无个性的误区, 导致同质化竞争和过度重复投资。同时电商、O2O、体验、文化等时代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商业地产正在面临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未来商业形态与行为模式将走向何方?互联网+是购物广场的终结者还是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消费者对体验和互动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未来的商业广场将如何应对?

在此背景下, “概念商业广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是首个以商业广场为主题的概念创意与项目落地相融的复合型竞赛;将重新定义商业广场这一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角色的城市要素, 探索商业建筑与城市、自然、互联网以及邻里生活的关系。

基于新理念的系列研讨会

A Series Of Workshops Based On New Concept

“面向21 世纪的商业广场”主题研讨会

2015 年11 月10 日, 在万达商业规划院举办的“面向21 世纪的商业广场”主题研讨会邀请到本次竞赛专业组评委会主席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先生, 从21 世纪“购物中心”面临的现状与挑战出发, 探讨新一代商业广场的未来。

里伯斯金先生提出本次竞赛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一体化的实体空间, 可以容纳购物、娱乐、休闲与生活等多种可能性, 其形式不拘, 但须体现可持续与创新精神。他强调正如21 世纪的城市一样, 现代广场也对创造性转型与彻底改造抱有极大热情。空间已不再被简单而功能主义的连接性理念制约, 而是可以创造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体验场域。正是因为这样, 公共空间的伟大传统、市场、欲望和满足与此刻的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而此刻的我们将会创造出乎意料、激动人心的将来。因此, 里伯斯金先生希望本竞赛的参赛者能寻找到新的方式, 让人们充分参与、感受欢乐, 为日常生活的丰富与生动提供新的视角、新的舞台和新的焦点, 同时还能取得现实层面的成功。

“商业广场中的物理空间与行为模式”主题研讨会

2015 年12 月2 日下午, “商场中的物理空间与行为模式” 主题研讨会在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成功召开。大家着重围绕“未来商业形态与行为模式”这一议题, 共同探讨在新常态的今天, 如何面对互联网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把新的需求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之中, 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运营的商业空间。

大家重新认知了商业广场与城市格局、自然环境、互联网冲击、邻里生活等之间的多元关系;而且再次肯定了这一国际设计竞赛的举办价值, 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新一代商业广场的探索, 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思考。

“商业改变城市”主题研讨会

2015 年12 月27 日下午,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了“商业改变城市”主题研讨会。研讨会认为竞赛任务书提供的是当前购物广场的范例, 仅为向参赛者展示目前的技术发展程度。而本次竞赛是要在这以基础上进行超越, 寻求能够回应当今全新购物模式的创新思维, 提供一个让消费者重新发现自我并自由进行互动交流的空间。此次研讨会再次确立了开放、多元的竞赛精神, 深度解读了学生组任务书的核心思想。

“商业广场中的体验与互动”主题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概念商业广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的主题交流为出发点, 探讨商业地产如何应对这次革命性颠覆;面临消费者对体验和互动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互联网+会带来怎样的新发展机遇。

研讨会还邀请了十余位跨领域的专家学者, 从O2O平台、设计的独特性、商业地产项目招商运营管理和市场推广、客户体验以及城市导向型规划设计等不同的角度为新一代商业广场带来革新性思考。未来商业广场应该坚守体验与交互的初衷, 以社交、亲昵、好奇、创新、建设和自作主张为基础, 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面向自身执行团队的文化变革。

竞赛

Competition

本次竞赛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继“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之后与万达集团主办, 并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集团) 等单位, 在城市文化发展的商业文化领域的一次国际性竞赛。

本次竞赛目标是创建一个整体的, 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所有存在可能性的物理空间, 是一个以任何形式进行实际交流, 在务实和经济上都将得以实现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必须实施和建立于可持续的且不断创新的精神之上。

作品需体现购物中心作为一个公共活动舞台的概念和想法。我们试图通过竞赛寻求能够面对当今新的购物模式的创意思维和为消费者提供能够认清自我和自由交往的空间。

颁奖典礼

2016 年4 月23 日, 首届概念商业广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颁奖典礼在2016时尚之春的主会场盛大举行。大赛历时6 个月, 共有来自海内外的300 多位年轻设计师及青年学生参加。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凌宏先生在颁奖典礼的开场致辞中说到:“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 城市的发展更需要创新。这次竞赛的参赛作品, 确实有很多想法和概念已经颠覆了我们对一些商业广场现有的固有思维模式, 很多都非常优秀。这样的国际竞赛提供了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平台, 凸现出‘万达智造’的优势, 集广大优秀者的智慧, 以商业广场为探讨的起点, 让更多创新意识最大地发挥社会价值, 更好的理念在此凝聚为更大的力量, 共同探索出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

万达商业地产副总裁、总建筑师赖建燕先生讲道:“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转变期, 中国的商业模式也处在活跃的转型阶段。商业广场是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商业广场设计竞赛是基于建筑学与社会学双重领域交互的尝试性探索。尽管21 世纪的虚拟购物收获了巨大成功, 我们仍有必要对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社群归属感重新加以肯定, 这是一切空间富有意味、历久弥新的根本。”他提出参赛者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乐趣与智慧的碰撞并产生真正平等的对话是竞赛持续举办的目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先生从竞赛本身出发, 阐述了他对商业建筑的理解以及未来商业模式的畅想。他认为这次竞赛是国际同类活动的佼佼者, 所提交方案既有对商业空间的批判和反省, 也有对未来商业空间以及空间与城市关联的探索。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专业的人士, 必须保持着一种兴趣、一种激情、一种所需要的相配的能力, 这是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应对社会的变化、去感知社会和经济脉动的根本。

本次竞赛颁奖典礼, 由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风雪昆先生担当主持。与大家一起回顾了竞赛筹办持续7 个多月的精彩瞬间。“概念商业广场”设计竞赛自2015 年9 月26 日发布, 截止至2016 年3 月10 日, 参赛者遍及五大洲, 报名人数达到1746 组, 最终有效交稿作品312 份, 使得本竞赛虽然首次举办, 就成为行业内覆盖面最广、参与度最高的全球性商业设计竞赛。

各大纸媒及网络媒体对大赛的持续报道

Print And Online Media Keep Reporting Of The Exhibition

专业组一等奖

获奖团队是来自北京普拉思奥特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Santi Musmeci, Sebastiano Maccarrone, 史洪美、Andrea Ardizzi和Alessandra Sebastiani。他们的方案选择在高楼丛生的基地设计一个概念化商业广场, 以人与城市的沟通为基础, 用桥梁把道路两边的基地结合起来, 在基础建设上增加他们的设计, 意在汇集人流、形成有效商业动线。同时获奖者在商场中心设计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室内景观, 这是货流的集转中心, 也是人与人、人与商店、实体商铺与虚拟场景交互的中心。他们将城市概念引入建筑, 模糊室内外界限, 但同时平衡了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里伯斯金先生评审中谈到过, 他们的作品是一个精彩的设计, 对街道交汇处进行全新城市设计的可能性有充分的理解, 这个炫目且极具美感的形体可以实际建造, 它非常高效并能极好地融入未来语境, 适用于中国、北京和全世界的城市。

专业组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USB Urban Shopping Bridge》——Studio北京普拉思奥特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二等奖:《Display Device》——杨宝光《NO MALL》——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四建筑设计院

三等奖:《漫游 (CRUISE) 》——华凯国际 (香港) 有限公司《漂浮嘉年华 (FLOATING CARVINAL)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瓦拉纳西 (VARANASI)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

学生组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野性的呼唤——诗意抵抗城市The Call from The Wild》——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骆肇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魏唐辰希

二等奖:《City Tree of Drea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逸君/胡已宏/吴慕飞/刘悦怡《MAKERS MARKET MADRID》——Technic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Madrid (ETSAM) ·NoemíGómez Lobo

三等奖:《市城城市 (ZIPCOMM)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陆冰洋/方冬清/孙毅《New Silk Road》——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孙立东/Anna Andronova《都市动力 (The Urban Engine) 》——天津大学·王立杨

获奖作品Prize-Winning Works

结语

本届概念商业广场国际竞赛, 激发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角度的思想碰撞, 探讨商业空间内的互动方式和行为尊重。与此同时, 万达地产方还通过一系列多维的、持续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 探寻未来商业模式;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与大家一起探索商业广场的未来之路。

学生组一等奖

大数据重新定义商业智能 篇3

这样的预测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过:到2020年,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万亿GB,是2009年数据存储量的44倍。根据IDC的研究,2010年底全球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20万PB(或1.2 ZB)。这些数据如果使用光盘存储,摞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从地球到月球大约24万英里)。

对悲观者而言,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意味着数据存储世界的末日。而对于乐观者而言,这里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庞大的数据就是一个信息金矿,随着技术的进步,其财富价值将很快被我们发现,而且会越来越容易。

实际上,围绕“大数据”,一批新兴的商业智能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正在涌现,让我们处理海量的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宜和更迅速。特别是,一旦这些大数据技术与超级计算机相结合,将成为企业业务活动不可缺少的助手,甚至改变许多行业做生意的方式。

何谓大数据

正如如日中天的“云计算”一样,近年来业界对大数据有了很多讨论,但是关于它的确切定义鲜有完全一致的说法。从云计算的发展过程来看,为了更好地让大数据技术落地,咨询机构的分析师和大数据相关厂商除了要给我们描述清楚大数据对于数据挖掘以及商业智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一样,还有必要明确地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哪些与大数据无关。

相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大数据是指一系列使用非传统的工具(比如Hadoop,但不限于Hadoop)来对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各种分析和预测结果的一系列数据挖掘技术,它仅仅包括大型数据仓库及其支撑其运行的硬件系统,还包括形式各异的数据,如计算机系统日志、金融服务交易记录、搜索引擎的搜索记录、电子邮件以及各种社交媒体活动等。

大数据技术之所以如今成为热门是各种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IT设备的硬件成本一直在不断降低。而单位计算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多重处理系统的性能不断改善,给企业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硬件基础;第二个原因是内存成本的不断下降,企业在内存中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以前这需要大量的投资,高昂的投资使得这一办法常常实际上是不可行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现代IT技术让我们把很多服务器连接到一起组建服务器群集变得非常容易。

在IDC的数据库管理分析师Carl Olofson看来,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创造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现在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而且是以一种可以负担得起方式来进行。”他说,“过去,一些部署了多重处理系统的大超级计算机也可以联成紧耦合的集群系统,但其投资十分巨大,常常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因为是专门的硬件。而现在我们通过常见的硬件设备就可以达到同样的配置,这就意味着我们能以一种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处理更多的数据。”

不过,并非每个正在使用大型数据仓库的企业都可以说它正在使用大数据技术。IDC认为,要判定一个企业是否需要使用大数据技术,其前提是该技术必须可以负担得起,其次还要满足三个标准,即IBM的三个“V”:类型(variety),数量(volume)和速度(velocity)。类型指数据中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多种数据形式;量指收集和分析的数据量非常大;速度是指数据处理速度要足够快。

“大数据并不是说数据量总是有数百TB。数据量是否大要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几百GB的数据量也可能对某些场合而言就相当大,因为数据的处理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除了数据量以外还要求速度或时间。”Olofson说,“如果我可以在一秒内完成对300GB数据的分析,而过去它需要一个小时,这将大大改变我利用这些处理结果的方式,这种处理能力的改善就为企业增加了价值。使用大数据技术的成本是企业负担得起的,而且至少能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两个。”

大数据与开源的天然联系

“很多人认为Hadoop和大数据同义词,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Olofson说。他解释说,一些应用虽然采用的是Teradata、MySQL和“聪明的集群技术”而没有用Hadoop来实现,但也可以认为是大数据的应用。

Hadoop是一个面向大数据的应用环境,也是大数据领域目前为止最受关注的工具,因为它基于MapReduce——这是超级计算机界常用的一个平台,在Google资助下对它进行了简化和优化。Hadoop是密切相关的几个Apache项目组成,包括MapReduce中的HBase数据库。

目前,软件开发人员提出了很多技术来扩展Hadoop的使用,而且还开发了很多类似的技术,其中许多来自开源社区。

“软件技术人员创建各种各样的NoSQL数据库,其中大多在优化数据库的I/0、增加数据的处理类型或者数据量上发挥了关键作用。”Olofson说。

这些开源技术是没有商业上的支持。“这些技术还要完善一段时间,得到最终足够在市场立足可能还需要数年。因此,这是新生的大数据技术还要几年时间才能修成正果。”他补充说。

来自IDC的消息,今年年底至少有三个商业供应商将为Hadoop提供一些支持服务。此外,几家厂商(如Datameer)将提出几个基于Hadoop的分析工具,以支持企业开发自己的应用。Cloudera和Tableau已经在其产品中使用了Hadoop 。

不过,业内观察家就升级后的新一代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也应该被认为是大数据技术存在不同意见。

“我认为新一代符合更快、更大、更便宜这个标准,”Olofson说,以Teradata为例,它的数据库系统已经变得便宜多了,而且它还是一个可扩展的集群环境。

但也有人不同意。 “一般而言,你能用数据库和标准的BI工具来完成这些数据处理,这就不是真正的大数据技术。”Gartner的数据管理分析师Marcus Collins说,“这些处理技术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

仍在快速演进之中

大数据技术仍处于快速演进之中。现在正在利用该技术的公司无疑拥有一批优秀的IT人员,它们一般而言非常精通技术,并能适应技术的进步和自己公司的要求 。

“如果你的公司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可以尝试与服务提供商(也许是某个云服务)进行合作,或者干脆再等等,直到市场有很多厂商能提供成熟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再考虑应用大数据技术。”Olofson建议说,“毕竟,你的业务人员才是真正了解你业务的人。”

毫无疑问,数据挖掘能相关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分析家说,大数据技术不会完全取代今天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工具 。

“一直以来,数据挖掘重点考虑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复杂的模型,来分析和处理不太多的数据。”Gartner的Collins说,“而现在,大数据技术让我们能处理海量的数据,因此很有可能,未来我们不再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了,这可能意味着数据挖掘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

“我的看法是,大数据实际上将为数据仓库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Olofson说,“人们将使用类似MapReduce的技术,可以是Hadoop也可以是一些其他的技术,来获得一些非常有趣(或有价值)的商业情报,这些都是此前绝对不可能分析出来。接下来,为了重用并跟踪过去的模式,人们将把它用于数据仓库,这实际上会扩大数据仓库的使用。”

规模和成功案例是大数据技术面临的另外一种挑战,Collins说,“因为没有现存的部署和使用这项技术的体系架构。可以说,大数据技术是在边摸索边完善。”

他说,如果使用一些套装的工具有助于避免一些技术风险,但很多时候这项技术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些编程接口,很不成熟,对于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倒退。Collins举例说,“Hadoop是一个漂亮的供学术研究的系统,但在商业智能的驱动下,它已经进入企业和用户桌面,并且拥有对用户非常友好的用户界面。虽然有很多厂商围绕Hadoop提供了一些服务和技术支持,但更多的技术支持可能还是需要从用户社区中获得。”

“大数据技术想要在IT领域得到普及,就需要为用户提供可以方便使用的工具,但在业务部门,供它们使用的此类工具还没有出现。”他补充说。

谁在用大数据分析

那么,究竟有哪些用户是在真正做大数据分析?

一年前,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用户是大型网络公司,如Facebook和雅虎,它们需要分析网页的点击数据。但在今天,“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互联网公司,其使用者涵盖各种各样的类型,几乎所有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都在使用大数据技术。”Collins说,银行、公用事业、智能社区……众多的企业纷纷搭上了大数据这辆花车。

一些大数据技术正在被那些迫切需要这些技术而且对新技术异常敏感的人们积极使用,如创建由社交媒体驱动的基于Web的服务。实际上,这些技术在这些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在其他一些垂直行业,企业已意识到,与之前相比它们在产业链上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大数据技术得到更快速地应用和普及。再加上硬件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可承受的软件费用,企业发现自己正处于在业务转型的一个绝佳机会当口。

应用1:电视广告价值评估

总部位于纽约的TRA公司主要提供电视广告的价值评估服务,它们把家庭收看电视和数字录像时看到的电视广告与其实际发生的零售柜台购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电视广告进行价值评估。该公司通过收集有线电视公司的收看数据和零售店的会员名单来得到这些相关的数据。TRA的大数据系统处理170万个家庭收看电视的数据,这些数据具体到秒,如果没有大数据技术这是不可能的壮举。整个系统基于Kognitio的WX2数据库,不仅能迅速地上载、抽取或者分析数据,还能从DVR系统收集电视广告的收看信息,然后与零售店的POS机中的数据集成起来生成定制的报告。

“Kognitio有一个基于内存的解决方案,我们现有的数据库中的一半数据都可以放到内存中,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客户如果提交了一个查询,它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得到答案,而不是几小时或几天。”TRA的CEO Mark Lieberman说。

这个数据库运行在开放的硬件平台上,而且TRA自己的前端应用程序采用的.NET的Visual Studio开发,这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我们仍然使用MySQL,用户界面采用DevExpress开发。”Lieberman补充说 。

他预计,大数据技术有可能会彻底改变高达700亿美元的电视广告销售业务。因为传统的测算收视率的方法需要安装专门的机顶盒,调查抽样点在全国范围内不少于20000户家庭。而今天,详细数据可以直接从250万个DVR和有线电视分线盒得到,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我们让这个700亿美元的广告市场变得可以测算,这就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多的信心,让它们可以确信电视是个做广告的好地方。”Lieberman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这一切都是应为有了大数据分析。”

Aberdeen集团的分析师Greg Belkin说,TRA和其他公司使用的这些工具因为符合大数据技术所要求的速度、数量和数据类型而被贴上了“大数据”这个标签。 “零售行业拥有很多数据源,其数据也处于爆炸状态,传统上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更不可能对其进行挖掘,如社会媒体网站、视频监控和零售商的销售数据。”Belkin说,“就整个零售行而言,这一问题是非常尖锐的。因为数据量是如此巨大而且数据是如此复杂,使用传统的基于数据库的方法根本无法分析,因此零售行业纷纷转向大数据技术寻求帮助。”

应用2:分析顾客的购买数据

同样,大数据技术也让Catalina公司的市场营销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家位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公司拥有2.5 PB的顾客购买数据,它们记录着超过1.9亿美国购物者多年来的购买行为。其最大的单个数据库里保存的数据达到惊人的4250亿条,该公司每天都要对这个数据库中的6.25万亿条记录进行更新处理。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Catalina帮助其主要的消费品制造商和大型连锁超市预测:哪些商品客户最有可能购买,谁会对新产品感兴趣。

“我们希望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数据上,而不是让数据适应技术。” Catalina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Eric Williams说,“幸运的是,这项技术现在已经存在,比如SAS公司就把它们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数据库上。”

应该说,这项技术给Catalina整个公司带来了巨大改变。以前,该公司也曾想做这些事情,但由于存在很多限制,使得它们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最终该公司不得不自己开发一些工具,但是它们实在太简陋,无法完成我们设想的目标。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组织。

如今,在Catalina的专有系统中除了应用了一些开源软件外,还在Netezza数据仓库应用平台上使用商业分析软件,包括SAS的分析工具SAS Analytics。

Williams介绍说,公司还在研发可以在通用的、基于英特尔的硬件上运行的技术,这使得未来可以对二级和三级的产品进行分析或者预测,比如,让SAS Analytics的评分解决方案可以运行在Netezza上,而Netezza直接基于数据库运行。“能够利用这种技术并让它直接运行在数据库之上,意味着Catalina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从几周变成几个小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应用3:识别商业欺骗

曾任美国银行大数据和分析的常务总经理Abhishek Mehta在去年Hadoop World 上的演讲中表示,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银行的业务运作方式。

“我认为今天Hadoop的作为与20年前的Linux非常相似。我们都看到了Linux在企业软件领域的表现,它给企业软件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Hadoop正在做同样的事情。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部署Hadoop,而是什么时候部署的问题。”他说。

美国银行除了利用Hadoop对网页的点击行为和交易进行分析之外,还利用Hadoop来快速解决业务问题——识别商业欺骗。

“作为一个银行,我们非常希望能识别出欺骗行为。” Mehta说, “现在我可以针对每个人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他过去5年的每一次欺骗行为。而过去,我们只能抽取几个样本来建立一个模型,然后来看看是否有例外,如果有就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今天这样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应用4:实时分析电力供应状况

公用事业行业才刚刚开始注意到它手头已经积累了非常庞大的数据以及如此海量的数据可以为其带来的巨大价值。美国中西部的一个政府部门尝试使用Hadoop来分析智能电表送来的数据。

“智能电表”主要用于对用电自动进行计费,但它们也能收集供电线路的电流波动状况。

“如果能收集这些信息,并能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式,就可以在变压器出现故障之前预测出它可能要出现故障。”Olofson说,“或者,如果某个电厂发生停电事故,可以通过电流的波动及时发现并采取行动,而不是直到客户来电才知道有停电事故 。”

Olofson预计,未来公用事业部门将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对电网进行监测和进行故障检测,从而具备对电网进行微调整的能力,最终不仅改善对客户的服务,并减少运营成本。不过,在此之前可能需要对老旧的基础设施进行大幅度的升级改造。

另外,关注公司品牌的市场营销人员也正在尝试在社交媒体中使用Hadoop来进行“情绪分析(sentiment analysis)”,而且市场来涌现了一批服务提供商,它们使用Hadoop来对Twitter上发布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分析,以了解用户对某一个产品是如何定位的,对该产品是积极的认可还是消极的排斥。

============链接======

关于大数据的三个误区

如今,业界有大量关于何谓大数据以及它可以做什么的说法,其中有很多是相互矛盾的。这里是关于大数据的三个典型的错误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1.关系型数据库不能扩展到非常大的数据卷,因此不被认为是大数据的技术。

2.无论工作负载有多大也无论使用场景如何,Hadoop(或,推而广之,任何MapReduce的环境)都是大数据的最佳选择。

3.基于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数据模型必须采用大数据的方式来建立。

商业街定义 篇4

首先说明一下,有很多Wordpress插件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All in One SEO 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但是这些插件的资源消耗,对加载速度的影响,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你觉得使用插件的方法更适合,下面的内容可能对你没有意义。

文章中输入自定义字段(Custom Fields)

如上图,撰写文章时,在“自定义字段”中分别定义keywords和description两个字段(可以定义为自己喜欢的名称,和下面调用中对应起来就行),并填入该文章的keywords、description信息。

在模板中调用自定义字段

编辑Wordpress模板文件header.php,在到之间插入以下代码:

第1行/第4行:设置仅在文章页(single)中显示;

第2行/第3行:调用keywords、description自定义字段(与在文章中输入的$key对应),

管理资料

下次撰写文章时

定义好的Wordpress自定义字段后,信息会保存在数据库中。

下次撰写文章时,只需要在“自定义字段”位置选择keywords和description,输入文章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了。

Wordpress的自定义字段功能非常强大,善加利用可以打造出很多实用功能,其他使用方法与高级技巧可以参考官方文档:Using Custom Fields。

作者:匪际

商业街定义 篇5

今天看到咪蒙写了新的文章,又一次引发了朋友圈的狂转。她说,她的助理月薪5万,背后是非常多非常多的努力。

看完有点儿冷漠。

确实,高薪的背后是更大的付出这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可我在意的是,人为什么就要那么努力?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不爱拼的死小孩。中考担心没学上,跟学校签了约,最后高分数线20来分。等高考的时候,又是因为先报志愿担心没学上,选了一个闭着眼睛都能上的大学,最后高出分数线80多分。

一路上,我的选择都是退而求其次,也过得很开心呀。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追求高薪呢?

难道美好的青春,美丽的风景,好玩的朋友,不是都比工作重要吗?

大学毕业以后,我加入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我的朋友来说这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归宿,他们总觉得「我可以去更好的地方」。但当时的我觉得,有工作就已经很好啦,更何况要不是面试运气好,可能我都得不到这份工作呢。

工作了三个月,我发现生活变快了。人生似乎一睁眼就要开始工作,而工作刚刚结束就要闭眼了。我本想在22岁的时候去肆意的浪费青春,在30岁以前去走遍世界,可是却没想到,工作以后,连世界都跟着变小了。

于是我就辞职了。我跟朋友同事们说,我想去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可是我的内心知道,我不会特别努力的。

因为我的前就是这么过来的呀。

看到这里,我想也许会有很多人会对我的想法感到不屑吧。也不知道何时开始,似乎人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要拼搏。社会关注的是那些靠着努力成功的人,就连鸡汤都会告诉你,「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可是我就是一个不想努力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不想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的人吧。

即便是现在,我成为了一个失业青年,我也没有感到悲哀。手头上有两三份兼职,一个月工作几天就能拿个几千块钱,跟咪蒙的助理当然是没法比。

可是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可以选择天好的时候出门散步,天气差了才在家办公。我可以在周二的上午去看半价的包场电影,在周末人多的时候就在家闭目养神。我可以一个高兴或者不高兴就出去玩儿一趟,然后在法定节假日在家安心陪妈妈。而且这样的生活似乎拉长了时间,以往觉得一个月白驹过隙,可我刚辞职的这一个月,却似乎像是已经过了一年。

对于那些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也许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吧。我没有在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月薪上万,也没有在未来几年内就可以买车买房的明确规划。出门要坐一块钱的公交车,吃饭也尽量在家吃,下馆子也不能太频繁。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过得比工作时候的那三个月更开心。

我妈总是问我,你到底对自己有没有规划。老实说其实我没有。我只想攒够了钱就出去旅行一趟,去看看这个世界的万千不同。我不想买房,不想结婚,一辈子只想自己过得好。妈妈总说,你30岁的时候还这个样子可怎么办,你的朋友都已经月薪上万有车有房了,你却还是刚毕业的那个落魄样子。

妈妈说这番话的时候总是痛心疾首,可是我听进来却觉得,这样的生活倒也不错。我们总是在和身边的人做比较,上学的时候比谁的学校名气大,谁的专业有前途。工作了就比谁的工资高,谁的职位体面。可我总觉得,人生靠这些东西堆砌起来,未免也太苍白和无趣了。古时候的人们饮酒放歌,赋诗几首,即使深居茅屋也能给自己的遭遇写出个绝句。如果他们当年也囿于功名利禄,那还会有这么多名作名篇传下来吗?

转念一想,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人吧。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跟大家不一样的人总是会被当做异类。人们争先恐后的努力工作,只为了让自己尽可能融入社会,同时又想要彰显自己的不同。也许每个人都有无法言说的压力和责任,让他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而像我这样不负责任的混蛋,才会对那些努力工作获得「成功」的人感到漠然吧。

我想起妈妈总是会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么努力把你生在北京,就是想让你能够有更广阔的眼界。」可是我在塔吉克斯坦那个帕米尔高原上的小镇认识的小姑娘,精通三国语言而且眼界一点儿也不比我短,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大城市里的精英只是被惯坏了,以为工作是生而为人唯一的出路。但其实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只是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了。

于我而言,我的成功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我喜欢的事。辞职以后确实没有了经济来源的保障,但也没有了公司的限制。人如果贫穷,就少吃一点,少玩一会儿。可一旦没有了自由,吃点儿好的,玩儿点狠的,似乎也无济于事。

辞职一个月,这是我的看法。很想听听不同人的意见,然后大家指着鼻子一起破口大骂。

好工作的定义

每逢高考结束,总会涌现出一批亲戚家的孩子或师弟师妹向我这个过来人“求救”:到底学什么专业好找对口工作?什么样的工作好?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

其实,当这一连串的问题抛向我时,我是蒙的。

作为一个读了7年外语专业却非要在毕业时一意孤行转做记者的异类,我和大多数外语类毕业生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毕业后我放弃了去公司或体制内做翻译的机会,也早早拒绝了做一名英语教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的个人求职经历都不是专业对口就业的范本,自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去论证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讲什么专业好就业,好找对口工作之前,我想先谈点别的。

(一)停留在过去,灾难就在不远处……

上周末,我和一位师弟在人大1958餐厅吃饭,师弟大四了,面临毕业,我们自然谈起了找工作的事情。不过,师弟并没有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患有毕业焦虑综合症,而是话锋一转,谈起了父辈的工作,娓娓道来。

他说,自己的姥爷曾经是当地一家造船厂的厂长,他的父母年轻时都在那里工作。有人罩着想必是极好的,但国营工厂嘛,大家懂得,撑不死、饿不着,图个安稳。可是,生他的那年,偏偏国家政策突变,船厂经营每况愈下,连续三个月没有给工人发上工资。

他的妈妈本身是个女强人,又有了孩子,无法忍受这种仰仗别人施舍的滋味,一筹莫展的时候,她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工人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可哪儿想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工厂在走下坡路。在改革与时代巨变的恐慌中,他的父母奋力挣扎,留在工厂?下海单干?她的妈妈不顾自己亲爸的阻挠,没有留恋当工人的荣耀,瞅准了商机,搞起了方兴未艾的服装批发。

起早贪黑,夙兴夜寐,从工人转型商人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女强人从没抱怨过一声。她默默向做生意的朋友请教打点门店的经验,四处学习。

就这样,当初借遍亲戚凑够的3000块钱十几年后变成了几百万,生意越来越好,门店越来越多,自家的服装工厂规模越来越大……

爸妈十几年来的努力换来了从零售、批发到生产的一条龙式经营,工厂运转得井井有条,赚钱的速度有条不紊。到前后,他的父母已经过上了贵族生活——每早自然醒,去工厂转悠一圈顺带睡个午觉,下午五点半准时回家休息。因为手机也可以看监控,有时候爸妈都不用去,直接看看工人有没有偷懒就行。

说到这里,好似一切皆大欢喜。然而,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故事远没有结束。

人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如果工作上变得一路畅通没有任何瓶颈,那一定要居安思危,是不是在原地踏步,没有成长?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沉浸在“安乐窝”里一梦不醒,早将“忧患”抛向了九霄云外。

没错,到了,互联网蓄势待发,实体经济被搞得无处藏身,很多门店开始倒闭,师弟的父母完全没有料到这波浪潮来势会如此凶猛。

这么多年起早贪黑,有了门店,有了工厂,从来没做过赔本的买卖,这次互联网浪潮就能把所有的原始积累冲垮?他们信心满满,哦不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迷之自信”。

只要有钱就能聘请到懂互联网运营的高端人才,有钱就行——这是师弟的爸妈当时常挂到嘴边的话,也是他们的思维定势。

没过多久,他的爸妈在天猫上狠砸了一笔钱,请了很多店小二推广他家的服装广告,做网店运营。但是,互联网大海的水深不可测,年过四十的人,传统实体店零售与批发的模式根深蒂固,对于新兴的线上运营,他们从骨子里是抵触的。

师弟说,父母总是用想象安慰自己,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经济只是一时,实体店才是王道。

很快,投进淘宝的钱打了个水漂就石沉大海了,“店小二”们抓住了中年人不懂互联网的弱点,每次推送广告都定时在凌晨,那时几乎没人上网,当然也没人看到他家的服装……几百万石沉大海后,他的父母惊慌了——哦,原来安逸了这么几年,已经把新潮流完美的错过了,就这样被互联网大潮无情地拍在了沙滩上。

说起第一次从国企辞职下海到做实体店没赶上互联网经济潮流,师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父母第一次的抉择是痛苦但大胆的,因为它迎合了时代;而第二次,则是坐以待毙。一正一反,都发生在自己家,血淋林的教训摆在面前,无奈但真实。

(二)危机感和职业素养,你有吗?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恒久不变,没有一碗饭可以饱腹一生,不顺势而为,总会被时代无情的抛弃。

一份工作,当你做得不费吹灰之力、没有任何提升的余地之时,你得想想了,因为你已经进入了舒适区,不断地在重复旧知识、旧技术、旧方法。如果不改变、不提高,那可能是毁灭的开始。

时代与时代大相径庭,找个金饭碗一劳永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不活跃,民营企业少之又少,大学生毕业有分配制度撑腰,毕业服从国家就行,很多人进了体制内拿到“铁饭碗”,顿觉这辈子有了保障。然而,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分配制已然灰飞烟灭,人才市场僧多粥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动辄一年毕业六七百万的大学生们一拥而入挣扎攒动在人才市场,他们穿着不那么熨帖的西装海投简历,眼巴巴看着HR祈求得到一个offer。

更残忍的是,职场如战场,现实永远都是血淋林的,你不进步,永远有人分分钟让你相形见绌。初入职场的新人有多少想度过适应期后一劳永逸?如果秉承这样的想法,危险就在不远处。

前时尚芭莎执行主编于小戈曾经在《Hr不会告诉你:80后正在面临的危机——被90后干掉》一文中提到:

,我的同学本科一毕业就靠家里的关系去了中XX国企,起薪虽然不高,但各种福利、奖金,工作2年,已经能年入50w。

,中石油营业额同比跌了6.3%,净利润跌了77.9%,当年舒舒服服拿管了几十万年薪的老司机们,从开始降薪裁员,每月到手连1w都不足了,想跳槽,拿着没动过的简历出去逛了一圈,家家都摇手。

家家给出的理由都一样:“就你这点工作量,一个6k的90后就能完成,精力比你旺盛、干劲比你足,我为什么要花1w5雇你啊?”

停留在舒适区的人,可能会舒服一时,但却不能舒服一世。于小戈的朋友遭遇了中年危机,思考转型,而更多的是那些熬资历、混日子的人,在危机中坐以待毙。

别人在做O2O模式积极融资,线下线上生意齐头并进,你还停留在对互联网嗤之以鼻的上个世纪

别人在生产时下流行的阔腿裤、小脚裤,你还陶醉在十年前生产喇叭裤的技术里

别人公号开启打赏,积极进驻今日头条,你还处在写报纸稿件的古板思维定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是要做死水还是流水?

于小戈在那篇文尾的感叹早已道出真谛。“30岁之前没有狠狠努力过的80后,正在被90后干掉。同样,不思进取的90后,也会被更激情热血的95后干掉。老天正在惩罚不愿改变的人。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没有职业素养,每天浑浑噩噩,等待你的只有一眼望到底的职业生涯,一潭死水,毫无希冀与阳光。

没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自己的能力在时光催促下依然原地踏步,那么命运或许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政策的改变、一个战略的疏忽让你的供职机构风雨飘零的时候,你也无处藏身。

暑假时候,和一个父母都在老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哥哥吃饭,说起家乡的整改和一批事业单位搞的末位淘汰制,听说,很多人都在加班,怨声载道。他说,自己父母这些年在机关工作的经历让他很早就意识到,很多人是出来“混”的,他们习惯了清闲,从不知道提高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儿,结果哪天换个领导年轻有为,真抓实干,就把这一堆混饭的愁到不行。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进编制的人自以为过上了所谓“有保障”的日子,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除了日渐肥硕的啤酒肚,工作几年毫无长进,却没料到,换一个要求稍高的领导,对他们来说已然就是一场灾祸,更别提如果他们的部门被兼并或改革……

或许,有些人,爱的是那份稳定,不是那份工作。职业素养,在这些人身上是奢侈品。看到行业的进步,他们依然岿然不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方法,更是遥不可及。

(三)工作,可以不对口,但不要不对胃口

常常有人议论,谁的工作好,谁的工作不好。可是,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好”要怎么定义,“好”的标准是什么。企业金领好不好?有人觉得日进斗金,有人觉得舟车劳顿;公务员好不好?有人觉得铜打铁铸,有人觉得庸常至极。

做一名泥瓦匠还是做一名高管,本质上没有贵贱之分。况且,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扪心自问过:我喜欢这个工作吗?我适合吗?

学者刘瑜在写给女儿布谷出生100天的信里说:“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在她的眼中,对于职业成功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忱。

我的导师曾经给我提过一位学姐,那位学姐英语系出身,但酷爱心理学。大四那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然而,她最后还是屈从于父母的建议,到当地派出所做了一名户籍警。时光飞逝,如今的学姐已经结婚生子,提起当年考上的研究生,她眼神里闪现的依然是遗憾和悔不当初。她说,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家庭已经组建,再想换地方读书,几乎不可能。

还有一位能力很强的高中同学小A在大学毕业那年放弃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薪offer,去了一所中学当起了自己并不爱的老师,只是为了满足别人口中“稳定”的期许。女孩子嘛,工作稳定就可以。不知道这样陈旧的观念害了多少人。

做了老师后,小A发现这个职业并不适合自己,可是合同签订了五年,提前解约要付出数十万的赔偿金,犹豫中,她迟迟不肯离开。

如今,再想换行,她已没有什么相关工作经历去证明自己,教师的工作性质与自己所爱的商务模式渐行渐远。每次同学聚会,她都唉声叹气,感叹自己当年选了一条不遵从内心的路。如今,想要换,代价她已承受不起。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份工作的好坏与他人的看法没有半点关系,家长的期许、你的虚荣心和所谓的“面子”“好听”……这些都是浮于外表的泡沫,一触就破。

你去寻找另一半,如果不是以爱之名,只是贪图对方有钱或是在年龄感的催促下急于组建家庭,那么,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可你会满足一世吗?我想,未必。将来出了问题,没有人替你负责。所有的罪,你自己承受;所有的苦,你自己吞咽。

当年,我没追随大流去当中学老师,也没顾忌父母面子做公务员,而是当了一名每天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我采访过潸然泪下的农民工、在政府与煤矿之间奔走周旋的尘肺病人,也跟着科考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随队采访,见过我喜欢的各行大亨……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看他们的悲喜交加、人生冷暖,无关乎身份与地位。我只有一辈子,可因为记者这份职业,二十几岁的我仿佛过了几个轮回。

做喜欢的工作,根本不会回想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初心,没了就是没了,如果有初心,也压根不会提醒自己。

外人眼里再高大上的职业,你不喜欢,又有何用?你是活在自己的日子里,还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工作是你脚上的鞋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只有自己知道。

运维管理定义 篇6

核心思想随着国内企业业务信息化的深入, IT运维部门所负责的IT设备及软件的运行维护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IT工具和流程集中在技术上,而不是业务目标上。业务服务管理(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使IT能轻松满足业务的需求,转变企业的环境,使业务部门和IT部门领导者能够拥有统一的语言,通过统一的界面面对挑战,理解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BSM主要强调从业务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的IT运维,从而最大化发挥IT对企业业务的推动作用,这就IT运维的核心思想。

着眼点IT系统的业务服务管理主要着眼点

一、确立以业务价值为核心,业务驱动管理的管理思想面向业务要首先在IT管理的战略层面上建立“业务驱动”的IT治理和管理思想,使得业务部门的目标和IT运维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和管理实效,作为评价IT系统效用和IT部门工作的首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建立“技术服务于业务发展”的意识和文化,是真正实现IT与业务融合,共同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建立关键业务服务模型今天的业务部门对应用程序的依赖性比过去更强了。应用程序软件可以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自动化既包括付款、资金转账、下订单和订单履行。由于应用程序故障或性能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业务影响,因此业务部门迫切需要 IT 部门在发生问题时提供更高的应用程序服务级别和更快的问题解决方案。所以,必须结合企业战略和目前业务运营情况,辨识企业业务服务,特别是关键业务应用。为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建立和企业未来发展愿景、目前IT架构、管理模式等相适应的业务服务模型,能够清晰地描述业务与IT之间的关联关系和IT服务的关键目标。

三、管理信息共享目前,出于对IT资源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企业部署了诸多的监控管理工具,如网络监控、系统监控、数据库监控工具等。一般来说,这些监控工具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厂商,彼此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手段。而一个具体的业务是由网络、主机、应用本身所组成,管理信息无法共享,这就造成了当一个故障出现时,无法通过系统直接自动分析并定位故障点,加大了IT故障的分析难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业务服务管理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已经构建的众多IT监控系统,将分散的IT管理信息集中到一个单点的管理平台中,从而可以快速进行故障定位。

四、根源问题定位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IT环境越来越复杂,IT组件越来越多,同时各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更加纷乱和复杂。业务服务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根源问题定位能力,它着眼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通过集中与业务相关的IT信息,根据业务逻辑和IT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建模,企业可以在业务模型中的任何一点进行快速的根源问题分析和定位,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重新定义曾经 篇7

浙江3位优秀的作家,日前联手推出“百年江南名校”三书:孙昌建抒写《浙江一师别传——书生意气》,谢鲁渤点燃《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赵健雄喷绘《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三本书一下子把我们拉进过去的时光,正如《浙江大学前传》最后一章和后记的标题,让我心生感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去老浙大夕花朝拾。

悦读,好看。这三本书都不是一本正经的校史学术著作,而是大文化散文,大教育随笔。第一视角是人物,他们是教育家、教授、学者,在名校经历中凸现出来,每个人的故事都折射了教育的历史,都有使人内心驿动的理由。尽管书名写为别传、前传、外传,但在思想内涵与精神品质上,是真正的正传。3位作家写作风格各具特色:《浙江一师别传》朝气,《浙江大学前传》灵动,《中国美院外传》实诚,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今高层领导们高瞻远瞩能够重新定义未来,我们普通人只能审视过去,从而发现真相,找回真实,回归常识——从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曾经。给未来重新定义的事比较难办,因为未来无法被扭曲;而曾经的过去,向来被扭曲得像麻花,早已不成样子。当我们发现老课本重印畅销、老作文激动人心的时候,终于明白:那个时代什么都乱,但教育最是不乱;那个时候没有大楼,但培养了许许多多真正的大师,而大师大都任教于学校,又培养了许多大师。

大师是有品格的人,时代造就他们,他们造就时代。时有顺阻,地有广隘,位有荣辱——他们冷暖沉浮,风云际会;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浙江一师别传》里,我们看到海归鲁迅的“第一桶金”,李叔同首开的人体模特写生课,教育家经亨颐的10年苦心经营;在《浙江大学前传》中,我们神往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马一浮等一大批科学与文化精英的生活经历、学术风貌;在《中国美院外传》上,我们一睹蔡元培的登高望远、林风眠的调和中西、潘天寿的专心致教、黄宾虹的超凡脱俗……

这个世界,总需要一些人超凡脱俗仰望星空。可谁曾想到,在今天,大学校长们多以做官为乐,以级别为荣。“权世界”竟然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多少官气洋溢的校长,人文素养几近于零。清华大学的校长,曾闹出不识送出的书法礼品中字眼的笑话;北京大学的校长,则弄了一首所谓的“化学歌”,被网友评价为“初中生水平”,“该校长的语文一定是化学老师教的”。

今非昔比的不仅仅是“教育官”,当今教授满地走,许多人弄科研是为了捞经费。在垃圾式科研体制下,产生出大量垃圾式科研成果,剽窃抄袭,鸡毛一地。中国科协有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肆意挥霍成了“潜规则”。比如,只需500万元的仪器设备,以800万元或者1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多余的钱已辗转进入个人账户。表面是为了科研项目,实际都是为了金钱钞票。

而更可怕的是,不少教授成为极左的急先锋,其价值观堕入“文革”时代,脑残般一根筋反对普世价值。那个自称孔子第几代孙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在记者节前夕对记者“出口成脏”,发微博称:“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操你妈的!”这个京城极左,对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报系积怨深重、恨之入骨的“文化人”,这样连爆粗口骂记者,正是没文化的典例。让人苦笑的是,如此斯文扫地的人,竟然是当今北京大学“屈指可数”的“名教授”。

教师的没落,是教育没落的表征;教育的没落,是社会没落的先兆。如今的“社会剥夺指数”,已经畸高得出奇。疯狂的社会剥夺,主要通过“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新三座大山实现,高价收费再加上沉重税负,让公众的“社会痛苦指数”抵达无法承受的边缘。作为公共品,教育的投入低到见底,只能通过高收费向受教育者的家庭剥夺。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国的中学生们成了全世界最苦最累的群体。考试即人生,分数即成就,这多么荒谬。教育的体制没落了,教育的投入见底了,教育的精神没有了,别说几十年,就是几百年也培养不出大师。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在名诗《丧钟为谁而鸣》中感叹: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现代科普再定义 篇8

如何解释现代科普

科普应有时代的定义

曾几何时,人们一度把科普归于科学研究的低档化,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边缘工作。与其他出成果、出效益的学科相比颇有点附属的味道。即便是在我们上上下下重视科普,大搞科普工作的今天,对于什么是现代科普,很多人还是“雾里看花”,别人搞科普车、“声、光、电” 的科普画廊,自己也跟着申请经费去效仿。时下各地先后搞起了不少科普场馆,只是有的长期闲置,有的变相出租,有的干脆变成了服装市场。所以在记者与肖馆长攀谈的过程中,他着重地谈了自己对科普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如何认识科普工作,怎样给科普定准位的问题。起码可以从三个层次上理解科普:科普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充满创新创造的系统科学;是一个不孤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科普应有周密的定位

肖方认为,搞科普首先要从定位上谈起。科普的定位包括策划定位、设计定位、经济支出定位以及科普内容的定位等等,这些都是组成科普定位不可缺少的元素。就策划定位而言,要有科普环境的策划,就是要解决科普工作要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实施;空间策划,即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普产品的展示空间;而设计定位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对象,只有在抓准科普作品的受众群,创作者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经济支出的定位,即量体裁衣。只有定位确定后,才能谈科普内容的取舍,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理解科普除了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精神需求的全部内容外,其自身的定位、策划、开发、运转也是颇为复杂深奥的。

科普需要创新和创造

从事了多年科普工作的肖方对此有自己的解释:对科普工作者而言,科普工作也有一个特定的创新创造的内涵。简而言之,任何科普作品如果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是没有生命力的,科普工作应该是充满创新性和创造乐趣的。

肖方举例说:“在动物园科普馆,一进门第一个橱窗里有两面旗帜:一面是青龙旗,一面是农事试验场场旗。为什么要把两面清朝的旗帜放在这里,因为它们太独特了。对于这两面旗的来历和意义,就连不少在动物园工作几十年的老员工都讲不清。其实,这两面旗只在1906~1908年间在动物园正门悬挂过,后来就作为珍贵的文物被收藏了。这两面旗是动物园当时历史地位的见证,可能是我国比较早的科普标志了。”肖方表示,从展品的选择到展品的摆放,这些看似琐碎平淡的小事,其实都是经过工作人员细致策划而来的,每件科普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创造者的辛劳和思想。一件科普展品既不单纯是自然科学的再现,也不仅仅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简单的陈列或摆放,它应该是富有思想内涵的。

科普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目前,我国社会的科普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科普工作者既搞文字,又搞色彩;既搞设计,又跑经费,还搞经营,活脱地成了一种科学研究低档化的注脚。肖方认为,这样的“全才”反而制约了自身创造更高层次作品的可能。

他进一步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动物园搞科普馆,实际上是在搞文化,搞的是一种动物和人之间的文化。科普工作者此时的任务就是为公众挖掘出这种特殊文化的内涵,并把它普及到社会中去。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化是没有边界的。随着人们对世间万物不断地加深认识,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各种各样的科普场馆、科普推介形式都在做着具象目标分工细致,共同目标又高度一致的工作。因此,科普事业是从属于文化事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普是可持续的、不会衰竭的产业。

说到科普产业化,肖方肯定地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普工作将向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更系统、更严谨地发展。我国现代化的科普事业刚起步,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尽快实现科普的专业化、产业化,这个朝阳产业才大有可为。

科学家不应该是今天科普工作的职业主体;科学普及在今天不应只是政府一家包打天下,应鼓励某些个人、团体的自发行为,其本质是社会公益性的,是全社会的事业……

百舸争流胜孤帆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科普活动的认识,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科学家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由此给大众的印象是,科学家只有能够同时从事科普工作和科学研究,才算是真正称职的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曾专门组织过一次由百位知名科学家撰写青少年科普读物的活动。结果三分之一的作品绘声绘色写得很好,另三分之一则写成了教科书,刻板晦涩,剩下的更是高深难懂。并非这些专家、教授们不想为孩子们写出好书,而是他们平时最能驾轻就熟的东西跟娓娓而谈的科普作品根本就是两码事。所谓术业有专攻,而我们的组织者恰恰忽略了这个道理。

肖方认为科学普及服务于科技事业发展本身的同时,也要服务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当代社会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后对科普需求的种种变化。因此,科学普及不应只是政府的事业,其本质是社会公益性的、全社会的事业,更应积极鼓励某些个人、团体的自发行为,这也就牵扯到由什么人来做科普的问题。

对此,肖方的理解是现在科普的推介手段已经十分丰富,并且不单只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例如,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了解和参与的普遍愿望,大众媒体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今科普活动的前台,并使得科学普及逐渐走上了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现在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科学普及也将由过去的“万金油”演化成为一门“自立门户”的职业和专业,而不再是某种兼职和配角。在这种变化下,科学家无疑应更加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科学普及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某某专家、教授头衔的人就不能从事科普。今天科学普及主体的重心已经从传统的科学界转向了大众传媒界,参与其中的人群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今日的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也都倚重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肖方认为,为适应科普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趋势,有关部门可以一方面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一批高端的科普工作专门人才和理论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加强低端的科普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从业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资质认证制度建设,即建立起科普工作的职业准入制度。

除此之外,肖方特别强调,做科普的人一定要有一种激情,就是热爱这个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要耐得清贫、耐得寂寞、耐得平凡,能够做到为事业付出无怨无悔,且不求回报。

未来科普之路如何走

诚然,在科学普及已成为当代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的同时,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与方式中,各国又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既有共识,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同时又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达到国家科学普及的既定目标,无疑需要深入的探讨和大胆的实践。中国未来科普工作之路该怎么走,肖方提出这样的看法:

建立各类科普融资机制,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事业。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和参与。要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如能尽快地建立起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类科普基金,以有效地吸纳社会中个人、团体、企业直至海外的各种对科普事业的捐赠或赞助,形成对科普工作多层次、多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无疑会有力地促进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

建立科学界、传媒界与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机制。协调好科学界、教育界、大众传媒界相互间的关系,对于今天科学知识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界、教育界、传媒界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人员的定期互访交流制度以及加强科普作品、科技新闻、科普活动的专家参与度势在必行。

上一篇:教育学校2016年暑假集中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青铜葵花》好句摘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