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演讲稿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生涯演讲稿(精选6篇)

职业生涯演讲稿 篇1

职业测评报告显示我的性格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讲求实际并注重现实。这些性格都是有助于我的营养事业的。从去钱仓支教和索尼实习照片结合报告结果,我是一名副其实社会性型的人。生活型的职业价值观.我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这点非常符合营养师的工作要求。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更好的从事这份工作,我对环境做了分析。我很高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的支持给予我无尽的力量,他们为我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而三江学院设施期全,学习氛围很是浓厚,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夸张的说营养师是一个朝阳行业,养老行业,爱心行业。它就是指导人们饮食,预防疾病、亚健康

健康管理等,并设计好方案,跟踪服务的职业。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我采访了我的营养老师,国家一级营养师,冯静楠女士。她说:唯有营养师是“鱼和熊掌兼得的职业”,很多职业工资高压力大,很容易造成职业病。营养师恰恰相反,你的健康和你收入成绝对正比。而且任何人都需要营养的指导,但社会需求和现在所能提供的营养人才成反比。所以她非常看好这个行业。Swot分析 结合自我认知和环境分析,我做出swot分析。通过swot总结我非常乐于并适合从事营养师行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成大事者无不是从身边小事入手的,所以我必须计划接下来的征程。这是我的短中长期目标。亮出ppt: 短期目标: 1考三级营养师证

2.初步了解烹饪、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

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我报了甘霖营养学院的营养师培训班,每周二周四晚都要准时上课,课后及时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和习题册。周末白天去图书馆整理一周所学,查漏补缺。晚上收看cctv2的健康之路和国际频道的中华医药。平时自己下厨,尝试做菜。中期目标: 1.到健身房学习2.考二级营养师证

3.坚持学习烹饪、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

为了完成中期目标,我要到大型正规健身房把所学营养知识灵活运用在顾客身上。在健身房的工作使我具备了大量实践经验,在工作之余,通过向同事学习以及二级营养师培训,考到二级营养师证,更好的提升个人含金量。坚持收看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学习心理学。能拿出自己的特色菜并进行营养剖析。长期目标: 1.考一级营养师。

2.深化学习烹饪、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 3.开展营养讲座

完成了短中期目标,以算得上是合格的营养师。为了成为优秀营养师,我的长期目标任然是在工作之余,通过一级营养师培训取得一级证书。学到老,活到老。烹饪、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任然要不断学习巩固。通过健身房的活动,开展营养讲座。尽自己所能,提高所在健身房知名度专业度,也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规划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职场世界,我必须努力的结合社会环境以及个人能力及时作出调整.当我找不到健身房招营养师,我会选择先去从事美容,减肥,商务行业的营养师。如果这些行业都行不通。1我会选择先就业再职业。我爸爸在社区工作,我也在社区实习过,社工和营养师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行业,我从心理上都喜欢,在社区也是能接触到营养,说不定以后能回到营养师行业中。2.如果我的丈夫工资足够养活一家,我会选择当家庭主妇。利用我所学的营养知识,悉心照顾孩子和四个老人。都说家庭是女人一生的事业,家庭主妇不比职场女性简单。

职业生涯演讲稿 篇2

为什么把它当做今天的主题呢?可能会在结束的时候大家会知道原因。今天我要谈的三个主题:

一是缘起:现象中的观察。在生涯咨询我们要进行本土化的尝试。本土化的“土”是我们自己所站的土地,就像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一样,非要两只脚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可以。1986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的工作,我把自己25年的经验浓缩成这样的三个主题“一是现象中观察,二是本土化研究的经验分享,三是本土化咨询的经验分享”。

在现象中的观察,如果是学习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的话,一定会看到这样的“个我理论”,会鼓励你去找这些理论,你脑袋里面装了那么多的理论,要怎么帮助学生?你要有自己的理论,最喜欢、最在意的一个理论,成功经验最多的一个理论。资深的咨询师,你自己常用的理论是什么?跟你最贴近的理论是什么?Personal Theory,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理论的娴熟,二是个案的滋养,这个滋养是因为你的理论也需要水分和土壤。我们有一些收费的心理咨询工作和职业生涯工作,我觉得你收的钱应该退一半给他,你的知识来自于他们给你的滋养。三是要透过你经验的反思,这里有三个东西,一个是Reflection on action,就是你做的时候要思考,你现在做的是什么?二是in action,你已经在做的过程当中了,三是反思当前的过程和结果。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寻个人的理论,形成你的风格。

我们的学生经常找我们的时候会谈到痛苦,大一进来的时候不知道现在念的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四以后不知道何去何从,未来要往哪里走?这个路原来是平的,但是下面出现了凹洞,这个人为什么会掉下去?也许这个过程不了解,但是掉下去了你要怎么把这个人拉起来?这个拉上来的过程就是你要思考自己的咨询理论在哪里?帮助他找一个方向。

其实这个过程不是很容易的,是很辛苦的,当事人有他的苦,咨询师也有自己的苦。因为生理上找不到原因,而心理上的原因你抓不到、摸不到,你怎么去帮助他?

治疗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关键。作为一个治疗师和咨询师,你怎么进入这个现象当中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我们就是“闻声救苦之道”了,“闻声救苦”,我们往往是说菩萨,而我们就是这样去救学生的。与苦相搏,是我们学过的心理咨询当中的哪一个理论?第二个可能是与苦同在,哪一种理论比较适合?第三个是与苦相望,有一个距离,望着这个苦就不那么苦了,这是哪一个理论?第四个就是苦中寻甘,在苦当中找寻甘甜。第五个就是借苦升华,第六是与苦相忘。我鼓励大家去看《国王的演讲》里面,那个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心理”,是在心的里面,还是在心的外面。当你接触到你受苦的学生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这个苦到底是心的里面还是外面?一开始是被动的,是被经典牵着走,我们希望可以主动的带着经典走,而不是被理论牵着走。这里有一个过程,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每个理论都是一大本书压着你,寻找方法也是一大本书。

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Having的时候,是我有了,我读了很多书了,我参加了很多培训课程了,我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了。然后进入了到了做的过程当中,就是Doing。接下来就是进入到了Being的过程了,找寻到了一种方法,让学生呈现出一种幸福的感觉,不知道你的学生有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就是你的两只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快乐的感觉。

下一步,就不一样了,开始有你的东西了,就是所谓的“本土”的东西出现了。这就是你的病人出现了,他不是美国人,他是中国人,他的行为模式他的想法你都知道,这就是doing的过程。再继续做下去,这个Having就是你的了。

当然,前面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进到工作现场的时候,一定是先从这里开始的,然后经过了一个实际的实验,实验是在咨询室里面的,然后会有新的具体的经验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得到了不断的反思、观察,再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当中去。所以这样的学习经验的循环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循环当中我们进行反思。当你跟你的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你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对当事人来讲有帮助,对你来讲也让你感觉很开心,你对你的工作,你对你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啊,这就是我的事业”的感觉,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意义出来,接下去就是反思,然后再升华。

可以从几个地方切入?

觉察的切入点。一是个人过去承接案例的成功经验,帮助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会谈怎么把这个做出来的?第二个是过去接案的失败经验,总结出来,有一本书是《治疗师的忏悔》,是很好的总结。第三,个人自己由谷底上升的主体经验,自己经受的创伤的经验,你自己是怎么上来的,这种经验。第四是个人的成长历史与咨询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第五是与咨询有关的个人议题,这是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咨询。

本土化的智慧源泉。学生来的时候,第一次很不开心,第二次来的时候稍微开心一点,这是一个时间点,第三次是很有自信的离开了你的咨询室,为什么第三个时间点跟第一个时间点不一样,表示了中间有感觉。那么你做了什么?他产生了什么感觉?你一定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

接下来就是本土化研究经验的分享。一个是心理位移的“趣”与“味”,什么是心理位移?是以当事人的立场自己写日记,第二就是以当事人的方式写完日记之后把主语换成“你”。他会写出什么?然后把主语换成“他”,又会写成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心理疗愈。

有一本书是《灵山》,一个人到四川去找灵山,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最后发现这个灵山是在哪里?是在心里。书里描述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用我,当主词来形容。我不见了,你出来了,主人翁变成了你了,讲的是谁?还是我。少数的章节是用他来形容。写完之后,还是不知道灵山在哪里,但是这个作者自己得到了心理疗愈。我把这个东西拿来,我觉得心理咨询师自己也很痛苦的,我就用这种方式自己写日记,写完之后吓了一跳,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我把这个方法带到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去,工作方法当中去,这种反应让我吓了一跳。

前面是暗恋,后面是桃花源,这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心理咨询一种无中生有的东西。

无中生有:落英缤纷

2010年有一些研究问世,这些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里面有哪些东方的元素?

《金刚经》里面谈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开始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不了解是什么意思,用这种方法去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发现就在这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的《道德经》中谈到“反者,道之动也”,晚上的时候,一天才动起来了。你想到“我”,就是困在苦里面,到你的时候,就是“非我”了,到他的时候,就是“非我”和“非你”了,这时候你的心理能量就开始流转。

本土化研究举隅:大胆假设

生涯决定历程的CUC模式,我希望做一个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走到了十字路口了,是往东还是往西,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呢?大家就抽签吧!这是中国传统的解决困扰的方式。而西方人是有很多的模式,在课本上都找不到。现实当中是怎么做?选项A、B、C, A是什么,B就是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一般是选择优点比较多的。通常学生还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一般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通过心理咨询再去找到可能的选项。第三步去评估各种不同的选项,第四步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又卡住了,你用西方理论去帮助他,他第四步还是走不出去,怎么办?我们要帮他做决定,要考虑到兴趣、能力、教育、经验,他的经验是什么?他的价值是什么?要分析很多的东西,就像吃一个披萨一样。

SWOT分析之策略拟定,交互影响矩阵策略,这种理性的模式原型是什么?是C-P-C,第一步是慎思,第二步是明辨,第三步是笃行。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黔驴技穷。学生说我还是很苦恼啊,老师是不是要负责呢?这时候为什么他会这样?

我试图把这三个东西整合一下。

第一阶段是用理性的模式,我不否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你利用一些理论的东西就有效了。第二阶段是运用直观的部分,内观、生涯环游。第三个是梦的暗喻。第四个是其他。其中第三阶段,就是要回到中国的中庸之道,表达性的书写。中国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能到一种极端,而表达性的书写就是我刚才讲的部分,也许还有其他的方法。

这里面还有的中国元素是什么?C-U-C模式的中国元素,《六祖坛经》当中说的,若有人问有,就以无来回答,问无就以有来回答,问凡就以圣来回答,问圣就是以凡来回答。所以这里是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理念,我们生命是与红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长在土地上,天是宇宙的环境,怎样以更大的背景来考虑。

基本的态度是:至诚,这是明朝的方孝孺写的《深虑论》,他说历代的帝王登基以后会以各种的方法避免重蹈覆辙,但是千虑必有一失,这要怎么办呢?“至诚”。这在西方有一个说法,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去完成这样东西”。

职业生涯大赛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在演讲前为震灾中的死难者默哀三秒钟。谢谢!

四川地震的发生使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重的。而抛开震灾,08奥运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强国,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国的脆弱,看到了我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容乐观。然而逝者安息,生者奋进。中国要以夯实的步伐前进,历史的重任就落在我们80后的身上。然而,我们听到的是郁闷,是无聊;我们看到的是迷茫,是浮躁。曾经我一直以为自己算是有志青年,整天忙忙碌碌。可是最近,我却感觉身心俱疲,梦想着去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静静的趴在草地上,尽享阳光与寂静,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朋友说我要调整好自己,不能失去斗志,不能没有目标。我说自己是追逐梦想追累了,而他却说我那是瞎忙忙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细想想,果真是这样。我忙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活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闲时越闲,忙时愈忙。有人说,一个人无论他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如此看来,我已经绕了N圈了。所以规划自己的生活迫在眉睫。今天,我不仅仅是来参加比赛,更是希望与在座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希望得到老师的点评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我的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进行更合理更科学的规划。

我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很难做的职业。但是我很喜欢,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并不是因为选择了这个专业而热爱它,我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我是一个很开朗很自信的人,在我的思想里,每天都能和不同得人打交道是件很刺激的事,而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更是我的一大人生乐趣。另外,我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将是我不懈的追求。而在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眼里,酒店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专业,所以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前几天做了次霍兰德职业倾向性测评,结果显示我的职业代号为SER,即社会型,企业型和现实型。而在这前三项中,我的社会型得分最高,兴趣倾向7分,个人经历8分,人格倾向8分,总分23分。而社会型这一职业类型的人格特征是:

1.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倾向,比较关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适应能力强。

2.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

3.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4.善于表达,喜欢与他人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5.喜欢与人而不是事物打交道。

对这一职业类型的典型描述便是“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热情开朗,友好善良,易于合作”。对这一类型的典型职业有:教师,行政人员,服务行业的经理等。由此又一次证实,酒店管理是一份适合我的工作,所以我相信,我一定能胜任这一岗位。

众所周知,中国的酒店业起步较晚,如果说发达国家的酒店业已经步入壮年,那么我国的酒店业仅是停留在青少年阶段。因此我认为,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酒店业蓬勃发展,特别08奥运会又将催生一大批酒店,但是这并不会造成市场的饱和,相反,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其原因有二:其一,我国的酒店缺乏专业人士,服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个初中毕业生就可以做好专业服务。这也是有太多的人批评我的原因,一个初中毕业生就能做好的工作,我却要大学毕业后去做,那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没错,一个初中生的专业技能不会比我差,甚至还会比我好,但是,我敢说,他们的目光是短浅的,他们的创新能力绝对不如我!一个企业的发展重在维持与创新,缺一都不会造就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的思维上来维持企业的生命,而是要提早的发现需求,甚至是创造需求。用一个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好比今天我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样。不然我以后的生活都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进步的。其二,我国的酒店业不缺乏资金,不缺乏专业技术,但人家国外的香格里拉,麦当劳,肯德基却能开进中国,中国的如家、马兰拉面却不能走向世界。问题在哪,在于我们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而这种理念的积累与创新却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有名师曰: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实用的专业技术,而是取决与他是否具备了一种批判性,创造的思维能力。如果仅满足与专业技能,毕业后或许也能有立足之地,但是,他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要求就是:多读书,勤思考,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本次大赛。我们学院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写一本成长日记,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行为。我曾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大一:聆听者。即熟悉我所处的环境,了解我的专业,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大二:参与者。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通过英语三、四级考试。

大三:实践者。在这一年的实践中,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而如今,大一的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的一年,我已经从一个聆听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这也就意味着我大一的目标已经实现,并且正向第二个目标迈进。所以说,过去的一年,是有意义的一年,我已经超额的完成了任务。以后的日子,我会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前进,而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更是充满信心。我要用大三半年的时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熟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再用半年的时间,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让我的上级记住我,留下我。

大学毕业第一年,我要巩固自己在同事心中的地位。牢固人际关系。

第二年,我就要向酒店的管理层进军,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机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不能丢弃书本,因为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饭碗就要保不住。正如马里奥特所信奉的:一个人应当总是富有建设性的,做有建设性的事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综上只是我的一个初步计划,每个周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有一个周期发生特殊情况,其他周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每个周期我都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而进行考核,如果遇到实际情况的变化,我会根据现实和总目标,及时修正我的计划,以至能顺利实现我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不管子目标如何的调整,总的路线是不会变的。

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 篇4

----以楷模为榜样,用技能筑未来

尊敬的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文登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一年前我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中考落榜了,我是参加工作,还是到技校学习?我迷茫过,也徘徊过„„我是农民的儿子,家境也并不富裕,为了生活我可以丢下书本。但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读技校吧,学点技术,花钱少,时间又短,三年后毕业,找一份工作,就可接济家里了。面对父亲沧桑的面孔,期待的目光,我不再失落和彷徨,为了梦想我来到了技校。

到了学校我眼界大开,在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下,我学习了许多当代优秀技术工人的先进事迹。邓建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是常州轻工业学校电气自动化化专业的一名学生,进入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他只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经过多年的不懈追求,邓建军已从一个中专毕业的普通维修工,成长为具有大学本科文凭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被外国专家称为“了不起的中国工人”;荣获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邓建军的事迹感动了我,他的成长经历深深地启发了我: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事业。也许自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将以楷模的精神激励自己,勇往直前。也许今天我还是别人眼里不被看好的技校生,但我相信,梦开始的地方,并不需要枕头,即使我只是一粒石子,我的心中也有一座山峰,那里雕刻着理想、信念、报负和追求,即使我只是一株小草,我的心中也有一片森林,那里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和磨砺!我知道,若要成功,必须付出努力、拼搏和奋斗!

当然,要想打拼成功,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好奇心很强。开朗的个性使我永葆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困难不轻易被吓倒;事事好奇,使我不满足于即定答案,乐于创新。作为一班之长,我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做事比较讲究原则,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强,能圆满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在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学校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普遍赞誉。

选择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适合我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也是我明智的选择。据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汽车运用技术从业人员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工人的文化素质偏低;二是技术水平偏低,结构明显老化; 三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员工少,多数是学徒出身。而我们威海市又是全国百强市之一,经济的发展使

汽车消费变得如火如荼,这使当地汽车后服务人才市场急需一批年轻的、具有较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我校审时度势,成就了我无悔的选择。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学校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教材、教师队伍和实验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技工教育办学模式。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设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考试中心及鉴定站,为学生充分做好了就业前的准备,并且与省内外许多用人单位建立了毕业生输送渠道。学校还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对自身状况的了解,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我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为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成为当地知名的高级汽车维修工,进而拥有自己的汽车修理公司,是我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生之旅从设定目标开始。我将自已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概括为“四业”:学业、就业、择业、创业。

“学业”,即学习专业。在校期间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成绩拿到良好以上。

第二阶段是“就业”。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从基层做起,通过打工,检验学业,提升技能,适应社会。

第三阶段是“择业”。在初步适应社会之后,凭借自己多方面能力的积累,选择一家更好的企业,拓宽发展空间,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四阶段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经过多年的积淀,我要跳出打工生涯,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我将开办自已的汽车修理公司,走向事业的顶峰。

我学故我在。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有位哲人说得好:“要想成为永久的长青树,第一要素就是修炼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技能。因此,在校期间,我要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适时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初级汽车维修资格证书。努力学习相关课程,争取通过远程大专、本科教育考试,继续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深造。

同学们,朋友们!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将以这次全省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为契机,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认真学习当代优秀技术工人的先进事迹,以楷模为榜样,苦练基本功,用高技能构筑自己辉煌的未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 篇5

大家晚上好!我是xx系xx级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的xx。今晚,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职业规划!与其说是规划,倒不如说是一次权衡之后的翱翔!而我规划的主题便是:权衡目标,雄鹰翱翔!

步入大学之后,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很可能会因无目标而丧失斗志。而职业生涯规划则给了我一次权衡目标的机会,让我可以像这只雄鹰一样,俯下身躯、张开双臂,翱翔天际!谭千秋老师就是以这样的姿势护住了身下的四名学生。惭愧地说,我没有他伟大,但我会以他为榜样,立志做一个无私奉献的教师。这就是我的职业目标,担任一名教师。

首先,我的规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分析,职业认知,目标规划!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职业兴趣方面,我更推崇艺术型和社会型。艺术型表现在崇尚美、个性、创新、激情,热衷于创造有美感的新事物,讨厌单调重复,按部就班。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尽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是单纯地教与学。社会型则表现在爱结交、重人脉、乐于助人,喜欢其乐融融地和别人打成一片,厌恶唱独角戏。外加我性格开朗,属于乐天派!而且我还有说到做到的气魄,工作也踏实负责。所以我确信,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我会努力把这些缺点转化为优点,若你们见到的我,脸上洋溢的是自信的微笑,声音响彻整个教室,那么,我就成功了一小步!我将更努力地去改正,力求以一个更完美的姿态去面对这个多变的社会!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对如此爱我的爸妈,尽管生活在农村,经济并不富裕,也没有文化,但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很支持我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而重庆教育学院也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所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是这所高校的王牌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很符合教师这个职业。况且教师作为恒星职业,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社会也重视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就业前景广阔,,但竞争激烈。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拟定一个目标,朝这个方向奋斗!我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目前为止,过了计算机二级,还得努力过英语四级,书法六级,普通话二级甲等。顺利毕业后,拿到教师资格证,开始工作,也就是担任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岗位上不断地拼搏,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现在而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规划成为一种空想。步入大二的我,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是时候给将来铺路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充实头脑。于此同时,也不能只限于书本,为了丰富生活阅历,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我做过康师傅方便面促销,锻炼了口才,提高了胆量;假期到工厂干过活,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也领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两手抓,这才是我所追求的。接下来的几年,我会一如既往地学习、实践,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权衡目标之后,让我像竹一般,咬定目标,顽强拼搏,在属于自己的那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职业生涯演讲稿 篇6

一、职业生涯概念演变

最早认为职业生涯的概念是个人有关工作经历的过程或者结果, 到现在认为职业生涯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经历, 同时也是一种个体主观选择、塑造和适应环境的过程。职业生涯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工作的层面, 更延伸到个体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并涉及个体一生的发展。今天, 职业生涯的概念更显丰满!沙特列 (Shartle) 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在工作中的所有经历。美国罗斯威尔 (Willian J.Rothwell) 和思莱德 (Henry J.Sredl) 将职业生涯视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1】施恩 (Edgar·H·Schein) 则将职业生涯分为内外职业生涯。麦克·法兰德 (Mc Farland) 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为实现长期目标, 所做的抉择与付出的努力。舒伯 (Donald E.Super) 指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 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 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自青春期到退休之后, 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 除了职业之外, 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如学生、退休者、甚至包含家庭和公民的角色”。【2】韦伯斯特 (Webster) 认为职业生涯是涵盖个人一生发展。

二、职业生涯理论

随着职业生涯内涵的发展, 建立了一系列动静结合的职业生涯理论模型, 为个人和团队做出有关职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提供支持。职业生涯理论是有关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社会角色等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理论的总称。从理论演变的时间来看, 主要介绍四种理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学习与决策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 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是人们依照个人的职业理想、兴趣、性格、能力等, 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过程, 目的在于个人能力与职业要求相符。帕森斯和霍兰德对职业选择理论有专门的研究, 其代表理论分别为“特质因素理论”和“类型理论”, 职业适应理论也可纳入职业选择理论的范畴。

1. 特质因素理论

1908年, 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 (Frank Parsons) 创立波士顿职业指导局, 1909年在其《职业选择》一书中提出“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职业生涯理论。“特质”的意思是指能够透过心理测验所测得的特征;“因素”的意思是指能够胜任工作表现必须具备的特征。【3】后经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 (Williamson) 等人进一步发展而完善。

帕森斯提出了“职业选择三大原则”:一、了解认识自己, 包括性格、能力、价值观、优劣势等。二、了解职业规则, 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的学历、经验等素质要求, 及职业能为个人提供的工作环境、待遇、发展机会等。三、匹配。找出自我特质和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职业, 个人的优势就会更好地在职业环境中发挥出来, 个人和用人单位就会同时受益。

2. 霍兰德类型理论

1973年,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 (John Holland) 提出了类型论, 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反应和延伸, 个人会被某些满足其需要和角色认同的特定职业所吸引。1996年, 他出版了美国版本的《霍兰德职业代码字典》, 该书为12000多种职业提供了代码。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颁发杰出贡献奖给霍兰德, 在颂词中提到:霍兰德的生涯理论提供了一个智性的工具, 统整了我们对职业意图、职业兴趣、人格与工作史的知识。他在职业心理学的杰出贡献, 使得职业心理学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4】经过50年的发展, 类型论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职业生涯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 就是职业兴趣;同一职业组织内的人具有与职业相似的性格, 对很多问题会有类似的处理方式。人和人所处的环境都可以分成六种类型, 每一个类型的人会对相应的职业环境中的职业感兴趣;个人兴趣与工作环境的一致, 是提升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与成就感的基础。无论是人格, 还是职业的六种类型, 都不是并列划分, 界线清晰的。这六种类型按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的顺序围成一个正六边型, 存在三种关系:相邻、相隔、相斥, 三种关系在一致性上由高到低, 再到相反。【5】

霍兰德类型理论重视个人特质与工作世界的配合, 为个人提供了一些较明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职业探索, 也有利于个人进行主动积极的生涯探索, 类型论在生涯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3. 职业适应理论

1964年, 由美国戴维斯 (Davis) 和罗奎斯特 (Lofquist) 等人提出职业适应理论。他们于1957年至1972年间, 在明尼苏答大学进行了“工作适应项目研究”, 着重探讨个人就业安置与环境适应的问题, 指出成功的职业适应是个人和工作环境之间能够切合彼此需求的连续过程。职业适应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认为选择职业或职业生涯发展固然重要, 但就业后与环境互动, 建立并保存个人与情境的一致性更为重要。职业适应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 个人与工作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2) 个人的需求会变, 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情势而调整;

(3) 每个人都积极寻求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 工作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个人能按要求完成工作, 则适应度就会提高。

(4) 个人能够努力维持与工作环境一致的关系, 个人工作满意度提高, 在这个工作领域就能持久。

戴维斯和罗奎斯特针对个人与情景的关系, 提出了工作适应过程的概念框架, 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GCDF中国培训中心编著.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12) :17.

职业适应理论适用于就业适应问题, 也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参考标准。无论是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在职人员、还是正在考虑跳槽的人, 都可以运用适应理论对就业中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探索, 帮助个人做到更“满意”和“更令人满意”。

4. 其它职业选择理论

1951年, 安妮·罗欧创造了职业指导需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的需要层次决定着个体选择职业的倾向, 职业选择的意义, 在于满足个体的需求。1956年, 雷伯曼系统研究了环境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进一步扩大了对人职匹配原因的认识。

(二) 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是个体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让个体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处于生涯发展的哪个阶段, 充分认识到人生发展的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人们生命周期中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假设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任务,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与对策。【6】金斯伯格、舒伯、施恩等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1. 金斯伯格职业发展理论

1951年, 美国专家金斯伯格 (Eli Ginsberg) 出版《职业选择》一书, 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调研, 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了职业发展的幻想阶段、尝试阶段、现实阶段三个发展阶段。【7】

(1) 幻想期:11岁之前的孩童时期。儿童用充满好奇、新鲜的眼光看到或接触到各类职业世界。此时他们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单靠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考虑自身的性格、能力是否满足职业的需求, 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 尝试期:11-17岁, 这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在迅速成长, 性格、兴趣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 经验、知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能比较客观地审视自身素质和岗位要求。了解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精神财富和物质收入, 及社会对职业的需要。

(3) 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阶段。个体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主观条件、兴趣、能力以及职业任务联系起来, 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

金斯伯格把职业生涯的尝试期和现实期两个阶段又分成若干个子阶段。

2. 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

1953年, 舒伯 (Donald E.Super) 提出“生涯”的概念。舒伯的一生如同他的职业发展理论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阶段, 他的理论虽不是一个统整的、综合的理论, 却是“集大成的理论”。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到1957年理论的雏形, 从1980年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发展观到1984年生涯彩虹图, 1990年又提出了拱门模式, 舒伯职业生涯理论总能引领风潮。

(1) 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成果, 指出人们在童年时期职业意识就开始萌芽, 随着家庭、年龄、阅历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 人们的职业意识会发生变化。按照人类年龄增长可以把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成长阶段:出生—14岁, 发展自我概念, 尝试以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探索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外部世界不断地接触,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探索阶段:15岁—24岁, 通过专业学习、课外活动、实习实践、工作体验等机会, 对自我能力及职业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还需通过亲自的体验, 不断地尝试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这时选择工作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建立阶段:25岁—44岁, 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索, 个体确定了自己在整个组织中的定位, 在31岁至40岁时, 开始考虑怎样保住这个“位子”, 并沿着这个定位努力向上发展。

维持阶段:45岁—65岁, 个体继续维持在工作中取得的已有成绩与地位, 同时帮带新人进入探索和建立阶段, 当然也会面对来自新人的挑战。

衰退阶段:65岁以上, 生理器官及心理机能渐渐衰退和弱化, 个体要调养身心, 锻炼身体。面对身心日渐衰退的现实, 乐观面对生活, 寻求参加老年组织来发展休闲角色, 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

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前一阶段任务的实现, 关系到后一阶段的目标的发展。后来, 舒伯对发展阶段的任务又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在一生的五个阶段中又要同时面对每个阶段问题。

(2) 职业生涯彩虹理论

1976到1979年, 舒伯 (Donald E.Super) 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 概括了个人一生的职业成长的过程。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交互影响的关系, 描绘出一个综合图形。即“生涯彩虹图” (见图2) 。

在生涯的彩虹图中, 横向层面代表的是人一生的生活广度, 是人生的五个阶段。纵向层面代表的是人的生活空间, 是由人生的主要角色构成。各种角色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一个角色的成功, 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基础。

舒伯是对西方生涯发展理论影响最大的人, 将“职业选择”、“人职匹配”推进到“生涯发展”领域, 推动“美国职业发展协会”的发展。他整合了心理学、差异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 将其汇聚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8】生涯发展理论给人一生不同的阶段拍了六张照片, 而生涯彩虹图展示了人生的广度、宽度、厚度、深度。

3. 施恩的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爱德华·施恩 (Edgar.H.Schein) 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理论。最初提出的职业锚理论包括五种类型:自主型、创业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职能型、安全型。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职业生涯周期和家庭发展周期结合在一起考虑, 认为三者共同作用。【9】他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阶段, 个体经历职业阶段的年龄是各不相同的, 各职业周期阶段中的年龄有所交叉。

资料来源:张建仁主编.新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新疆:新疆教育出版社, 2011 (9) :24.

(1)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发现和发展个体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动机和抱负, 为进入工作世界阶段打好基础;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出合理的抉择, 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2) 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 寻找第一份工作, 个体进入一个组织成为一个工作人员。

(3) 基础培训。16-25岁。了解熟悉工作环境, 融入组织文化, 进入工作状态, 适应组织的需要和发展, 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4) 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 承担责任, 开始按工作人的要求履行任务;学习发展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为职业成长和晋升打好基础;通过努力和抱负, 根据职业需求, 在个体与组织的需要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机会。

(5) 职业中期。25岁以上。拥有一项技术专长或进入管理职能部门;继续学习提升, 行走在成长为职业能手的路上。能够明确工作目标, 制订工作计划, 承担重要工作, 确定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 帮助职场新人和下属成长, 发掘个人的潜能。

(6) 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现实地评估自己的进步、职业理想及个人前途;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7) 职业后期。40岁到退休。成为一名专家和良师, 有自己的学术和技术领域, 能够发挥影响心胸豁达地指导同事进步;发展提高自身才干, 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接受自己在工作中影响力和行动力的下降。

(8) 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以后到退休期间, 能够接受地位和身体机能的衰退, 拥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接受挑战力和进取心下降, 学习发展新的角色, 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和团队, 着手退休。

(9) 离开组织—退休。在退出组织后, 需要保持一种认同感, 适应休闲, 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保持乐观, 沉淀自己的知识, 以各种途径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发挥余热。

4. 其它职业发展理论

格林豪斯 (J.H.Greenhaus) 、加里·德斯勒 (Gary Dessler) 分别对职业发展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他们从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三) 学习与决策理论

学习与决策理论也可以归为职业选择理论的一种, 关注影响个体生涯决策的原因, 探讨如何选择能够获得最大收益或满意度。认为生涯咨询的目标, 在于增进当事人对技能、兴趣、信念、价值、工作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学习, 期待每一个当事人能够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 创造出幸福美满的生活。【10】其代表理论分别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1.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论

克朗伯兹 (Krumboltz) 将班杜拉 (Bundura) 的社会学习论引用到职业生涯上, 成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了解我自身和我们的各种选择可能性的过程, 过去的学习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涯决策。【11】用以了解在个人决策历程当中, 社会、遗传与个人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克朗伯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影响职业选择的四因素:

(1) 遗传特征与特殊能力。遗传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表特征、身体健康等;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职业倾向、智力、美术能力、音乐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 环境条件与事件。外部环境影响个人的教育和职业的选择, 非个人所能控制。外部环境有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的活动, 还有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的因素。

(3) 学习经验。每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 对生涯道路上扮演角色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学习经验包括个人作用于环境的经验和环境作用于个人的经验两种。

(4) 工作取向技能。前面的三种因素以一种相互影响的方式, 形成个人特有的工作取向技能, 包括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工作习惯, 工作标准、情绪反应、认知的历程等。

克朗伯兹的理论是以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 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和学习经验, 对实际的生涯辅导工作应用, 提供了不少方法和启示,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977年, 克朗伯兹以社会学习理论对职业生涯决策技巧的作用进行研究, 提出了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七个步骤。

2.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1991年, 盖瑞·彼得森 (Gary Peterson) 、詹姆斯·桑普森 (James Sampson) 和罗伯特·里尔敦 (Robert Reardon) 三人, 合著《职业生涯开发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 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 (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CIP) 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个体怎样做出生涯决策, 在生涯决策过程中怎样使用信息的过程。按照认知信息加工的特点,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金字塔模型, 即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图。

在金字塔的顶部是执行加工领域。在这里对自身状态进行觉察、监督和调控。

金字塔的中部被称为决策技能领域, 包含了进行良好决策的五个步骤, 即CASVE循环:沟通 (Communication) (确认需求) :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 (Analysis) (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起来) :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Synthesis) (形成选项) :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寻求实际的解决方法;评估 (Value) (评估选项) :评估每种选项的优劣, 评出先后顺序;执行 (Execution) (策略的实施) :依照选择的方案做出行动。中部可以思考个体处于CASVE循环中的哪一个步骤。金字塔的底层是知识领域包含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 自我认知包括探索自身的能力、价值观、兴趣和人格, 职业探索包括职业、岗位、专业及其工作的方式。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决策, 它展示了解决职业生涯问题的过程。帮助我们认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将来的走向, 也能够帮助个体提升个人生涯发展的质量。

3. 其它学习与决策理论

奇兰特认为生涯决策不是一次选择或一个结果, 而是持续不断地做决定及修正的终生历程, 具有系统工程的特征。泰德曼 (Tiedeman) 将生涯发展概念化为一个不断辨别自我认定、处理发展性任务和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丁克里奇 (Dinklage) 职业生涯决策风格是指不同的人在做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偏好。以色列职业心理学家盖蒂 (Gati) 提出的一种系统的职业决策方法 (PIC模型) , PIC是排除阶段 (Prescreening) 、深度探索阶段 (In-depth exploration) 和选择阶段 (Choice of the most suitable alternative) 的缩写。

(四) 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理论。认为人类思考的目的由追求唯一的真理, 转移到认可多元的观点, 认为文化和语言提供了我们实存世界的认知, 观点之间的对话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或真理。【12】后现代主义理论不再局限性于问题本身, 而是将重心转移到问题解决, 关注个人能够突破障碍, 发挥潜能, 以及拥有实现理想的信心和行动。

1.生涯建构系统理论

1955年, 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乔治·凯利 (George Kelly) 出版的《个人建构心理学》标志着他个人建构理论的诞生。生涯建构系统理论是以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为依据, 强调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主动的认知性的构造。认为在个体的认知系统中有一个秩序井然的组织, 组织的各个部门相互关联“建构的形式就像一个模型或框架, 架在一个人的意识形态里, 用来观察世界, 建构最基本的形式是两极化概念, 如好—坏”。【13】

2.故事叙说取向的咨询理论

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 (Michae White) 与新西兰的大卫·爱普司顿 (David Epston) 于1990年共同发表了《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 开启了叙事治疗的新领域。核心是帮助个人如何做出正确的生涯发展决定, 其目标是要促进个体展开有效的生涯行动以及帮助来访者观察到行动背景, 即行动的诱因和动机。【14】

3.其它后现代主义理论

高特弗莱德森 (Gottfredson) 的限制-妥协理论是关于职业抱负的内容及发展过程的理论。认为职业抱负是一个开始于童年的发展过程, 反应人们实施自我概念的努力, 职业满意取决于选择和自我概念符合程度。鲍丁 (Bordin) 的心理动力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兰特 (Lent) 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有三个相互影响的核心变量, 即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

三、职业生涯理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职业匹配和职业发展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 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新的观点。职业选择理论从静态的角度来探讨个人特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问题, 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职业发展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历程, 强调自我概念、自我职业决策能力的发展;学习与决策理论重视个人生涯发展的历程及抉择, 重视决策过程中对个人价值观的了解和澄清, 认为个人主观的价值评论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发展的视角, 寻找互动的观点, 回避了对具体问题的研判。职业生涯理论从简单到复杂, 从静态到动态, 从点到面关注生涯的全方位长期发展, 倡导合理的生涯规划与决策, 对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 全程化

职业生涯教育和终身教育保持一致, 贯穿于个体一生发展的全过程, 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 从职前教育延续到一生, 结合职业发展理论, 发现个体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职业生涯教育要在低年级普及,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 了解“社会”, 然后平衡自己与社会的需求, 从而做出自己的职业决策。面向中间年级段要注意职业素养提升, 毕业生应强调求职技能和实用技巧, 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让个体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二) 专业化

在各个教育阶段普及职业生涯教育, 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适应精细化辅导与咨询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生涯教育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 也有技能的培养, 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 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师要具备:咨询指导能力, 形势分析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等。教师最好分专业分学科配备职业指导教师, 要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案通过课程教学、参观访问、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工作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把梦想同自己的兴趣、能力, 以及职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为未来的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全员化

职业生涯教育要在认知教育基础上, 结合社会实践内容, 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具有协调与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 积极为个体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调动政府、学校、家庭和学校社团的力量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辅导, 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从高校来看, 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职业指导和学生服务部门的职责, 更是全体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整体上要建立“学院领导统筹、主管部门负责、二级学院落实、全员参与”的两级就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格局。

(四) 信息化

打造优质高效的职业发展信息服务平台, 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快捷、高效的特点, 建成上下贯通的职业信息交互平台, 及时更新网络信息, 加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力度, 强化就业信息网络的整体优势, 实现互利互助的网络氛围。一是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联系起来, 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最具时效性的供需信息, 通过信息查到感兴趣的需求信息, 也可以把求职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递给雇主。二是引进与开发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 帮助个体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 评定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 并提供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三是推动高校实名制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做好毕业生离校前与离校后的就业管理与跟踪服务工作, 切实摸清底数, 有针对性的向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快捷的“一对一”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孔春梅, 杜建伟.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3) :12-17.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6) :3.

[3][4][10][12][13]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47-139.

[5]张建仁, 李瑞星.新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新疆:新疆教育出版社, 2011 (9) :24.

[6]宋斌, 闵军.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求实, 2009 (1) :194-195.

[7]谢守成, 郎东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 :45.

[8]GCDF中国培训中心编著.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12) :17.

[9]龙立荣, 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11) :136-138.

[11]侯志瑾, 伍新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13-14.

上一篇:《液化气安全使用操作规章制度》下一篇:悉尼大学优势专业排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