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实验室管理系统(精选8篇)
本制度明确了实验室管理人员、计量标准负责人和检定、核验人员具体分工和职责。、实验室是本站计量标准存放的地方,也是计量检定、核验人员进行量值传递的场所。因此实验室所有人员都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各项计量法令、文件和有关校验规程,负责本室所属计量器具的送检、校验及维护。本室最高计量器具必须按上级计量部门在所规定的周期及时送检,送检率达到 100 ℅,超期的标准计量器具一律不得使用。、各项目的计量标准负责人要按本站程序文件的要求,保管、保养好各自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确保计量标准的正确、完整、齐全。、计量检定及核验人员都应熟悉本职工作范围内的计量器具的检定规程和检定方法,正确维护、保养和使用标准计量器具,并能熟练操作。、计量检定员要严格按国家现行的计量检定规程认真检定,负责把计量器具检定结果的标识固定在计量器具上,做好检定原始记录,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字迹应清晰、准确。原始记录认真保存以备核查,做好实验室环境条件的监测和记录。、核验员要对计量器具的检定结果的正确性、检定证书及检定结果通知书的规范化等给予校核,并在检定结果书上签名。、做好防盗防火工作,遵守保密规定。
计量标准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计量标准的使用、维护、保存、修理、更换、改造、封存及撤销以及恢复使用等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计量标准的使用必须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具有称职的使用、维护、保管人员,非检定人员不能任意使用计量标准。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施要放置在固定地点,不得随意挪动,更不得随意拆卸和组装。、经上级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并取得相应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使用计量标准。检定人员在使用计量标准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或保存要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标准计量器具要按有关规定定期送检、自检,经检定合格的标准器具方可使用。计量标准器检定合格后,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粘贴设备唯一性标志,在不影响读数的情况下,唯一性标志应贴在标准器醒目、易识别的显著部位。、发现计量标准器异常时应及时排除,若故障较大需要修理时,应再次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如不合格,降级作工作计量器具用。若需要报废更新,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填写更换申请表等,报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审批。、标准计量器具,仪器,仪表等使用完毕后或临时离开时,应切断电源,电源部分应定期检查绝缘,不合格的应立即停止使用。对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坏或丢失者,追究责任,给予赔偿。、标准装置、器具应保持清洁,经常擦拭,仪器仪表放置整齐,定期清理,保证设备的完好。标准计量器具的定期维护、修理要做好记录,标明维护项目、内容、更换零部件等,并存档。、标准计量器具、仪器元件的保管应符合防潮,防震,防腐,防尘及规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如遇特殊情况项目暂停,对该项目标准器要向原审核批准机构申请封存。如决定此项目停止,立即向审核批准机构申请撤销该标准装置。
9、标准仪器仪表一律不外借,如有特殊情况需报上级领导批准方可外借。
量值溯源管理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在用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和执行程序,包括偏离时应采取的措施。、每年制定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执行就地就近经济合理的原则,并严格按周检计划及时送检。、周期检定计划在每年年底以前,由技术负责人根据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周期检定的要求,编制下一年度的周期检定计划上报站领导,并负责组织、监督、实施。、按计划到期的计量标准器,由技术负责人下达周期检定通知,并且将检定证书与所属器具包装好送检;检定后的计量标准器必需经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确认完好后,将检定证书交项目负责人存档。、按计划自检的计量器具,由技术负责人下达自检通知书,项目负责人完成后将原始数据及检定证书交技术负责人验证盖章,并进行登记。自检计量标准器具的检定证书长期保存。、经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标准不能再做计量标准使用,降级至工作计量器具。6、到期的计量标准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站领导,超期使用严格按相关法规追究责任;出现故障的计量标准器应立即停止使用,上报站领导,由领导确定报废、检修或新购。、计量档案管理员及时做好周检计划执行情况和检定结果等历史资料记录,认真贴好标准标识和合格标识。
环境条件及设施管理制度
本制度确保了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适合计量标准的保存和使用,同时应满足所开展计量检定或校准项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的要求。应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和记录,对实验室互不相容的活动区域进行有隔离。、实验室设备环境状态应达到以下标准:设备保存,对号就位;管理有帐,流转登记;柜外存帐,加罩防护;设备设施,清洁防尘;空气无丝,地面无灰;空气干净,室温稳定;室内无杂物,摆放要整洁;用电有保险,停用断电源。、易燃易爆、有毒品的存放,设专人保管,保存在密封、避光、避热源、避火花源、防振、防碰的安全处,并建立领用消耗登记本。做到随用随领,用多少领多少,同时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完善,使用人必须掌握安全使用知识和熟悉处理事故的能力。、使用强电源的计量器具及设备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使用前,必须对电器线路进行全部检查,在无短路、无断路、无破露、无腐蚀、接线正确、接地良好、保险合适的情况下,方可启用。无操作能力者不得启用设备。4、操作使用汞做为介质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时,必须在专门实验室进行,做到防溢、防漏、防破碎,对于室内散落汞物质必须进行严格的清理和回收。、实验室要配备空调、温、湿度计等必要的监控设备对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并记录。操作人员严格按要求进行监控并记录,发现不符合规定时,应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要求。、对电磁干扰、灰尘、震动、电源电压等严格控制,对发生较大噪声的检测项目采取隔离措施;相邻区域的工作不相容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行隔离。
7、当环境条件可能危及到计量检定或校准结果时,应停止计量检定工作,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以采取措施保证检定工作的有效进行。
8、实验室必须坚持做到定期清洁,计量器具等定期保养、定期检查,根据不同设备及部位分别使用不同清洁器具,对于精密部件,不得用粗糙物、有腐蚀油剂进行擦洗;对于使用汽油、酒精擦洗设备的部件时,必须做好通风、防火措施,之后及时排除油气挥发物,保证室内安全。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管理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开展计量检定或校准时必须要采用符合规定要求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并对规程或规范的发放、领用、更换进行了具体规定。
1、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是建立计量标准,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必备技术文件,开展计量检定时,应当使用与计量检定项目对应的、现行有效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如无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则可使用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
2、要确保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发放到位,并作好发放记录;填写《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由领用人签收。
3、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由专人管理,统一编号,由站长确定发放范围,进行发放登记。受控文件由综合室加盖“受控”印章进行标识,并注明分发号作为受控号。
4、若原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变更,要将更改通知及时发放到原文件持有人手中,由文件持有人进行相应更换,由综合室对更改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作废文件收回,防止误用作废文件。
5、作废文件应及时清理销毁,若须保留应加盖“作废”和“保留”印章,并作好记录。
原始记录及证书管理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计量检定或校准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处理、证书填写、数据核验和证书签发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及要求。
1.原始记录是评定计量器具性能的原始依据,原始记录采用国家检定规程中所附格式,填写记录必须是检定员本人,边检定边取数据,不能搞回忆录。
2.原始记录的填写要求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字迹工整无涂改,示值读数应按规程要求取值。原始记录如要修改时,应划去原数据,并在该数据上方签上修改人姓名,重新填写该数据。
3.为了确保检定数据正确,检定员对自己填写的检定记录要认真核实,确保无误后交复核人员复核,复核人要严肃认真,复核无误后方可签字。
4.证书是计量器具准确可靠、一致性的凭证,证书的格式与填写内容必须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正确填写,对于检定合格的仪器,发给检定证书,不合格和仪器发给检定结果通知书,并注明不合格项目。
5.原始记录、检定证书及检定结果通知书等,所需数据由检定员用钢笔填写,检定员、核验员签字必须用钢笔由本人填写姓名,不得用图章、编号代替。
6.检定员、核验员必须对出具的证书及数其据负责,主管签字必须严格执行检定规程,证书上数据必须与原始记录数据相符,对于不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弄虚作假者,按计量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7.检定员、核验员出具的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等由技术负责人严格审核验证合格后,加盖本站检定专用章,方可有效。
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本制度明确了仪器设备、人员安全和工作责任事故的分类和界定以及各种事故的发现、报告和处理的程序。
1.本制度所指事故,•包括在计量检定测试范围内的仪器设备(包括仪器、工具损坏)、人员安全和工作责任事故等。
1.1 仪器设备事故:工作过程中违章操作,造成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损坏或技术指标不满足要求,以及非工作原因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
1.2 人员安全事故:工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1.3 工作责任事故:工作过程中玩忽职守,造成检测结果错误,并造成政治、安全、经济上的严重损失。
2.按照《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事故划分为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3.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发现人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人,对故意拖延不报或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者,一经查明,严肃处理。
4. 一切事故经由事故责任人如实填写事故分析报告,报告事故经过及造成事故的原因、损失情况和采取补救措施。事故当事人应实事求是地写出书面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等,事故旁击者予以证明,室负责人签字,上报站领导。
5.对于一般事故,可由本单位领导会同有关人员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通知当事人并报告主管领导和业务部门。
6.对于非一般事故,由主管部门处理,给予当事人经济处罚或调离岗位、行政处分直到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对于事故报告及处理结果的有关资料,建立管理档案,及时存档。
计量标准文件集管理制度
1.计量标准文件集主要是建立计量标准的文字资料,必须认真、妥善保 管。实验室计量标准文件集的管理由各项目负责人负责。1.计量标准文件集应当包含以下文件 2.1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如果适用)2.2 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 2.3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2.4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 2.5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 2.6 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如果适用)2.7 计量标准封存(或撤销)申报表(如果适用)2.8 计量标准履历书
2.9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如果适用)2.10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2.11 计量标准操作程序
2.12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使用说明书(如果适用)2.13 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2.14 检定或校准人员的资格证明 2.15 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
2.16 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及相应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副本 2.17 可以证明计量标准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其他技术资料
3.凡新购或在用计量标准器具的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均应归入计量标准文件集保管,并进行登记编号后归档。历次送检、送修的计量标准器具,其检、修后的合格证及检定结果,均应归档。
4.计量标准文件集,未经批准不得借阅,确因工作需要时,应办理借阅手续,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借阅单位和个人须按规定期限归还资料,并经项目负责人签字验收。发生逾期不还、丢失、损坏的情况时,应立即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处罚。
检定和校准的异同
检定(Verification)是指为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检定(计量检定)要对测量设备的全部计量特性都要逐项鉴定。检定属于计量管理范畴,且具有法律性,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检定包括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检定必须给出合格与否的结论,即合格发检定证书,不合格发不合格结果通知书。
校准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校准的依据可以是计量检定规程也可以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后者通常采用适用的国家或行业等标准,也可以由测量仪器设备的校准机构或使用单位自行制定。校准一般不判断仪器的合格与否,其结果通过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的形式给出[2]。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一般给出测量结果和相应的不确定度。当国家标准或其他标准对仪器设备有明确要求时,校准宜给出相应的数据,如准确度等级。
检定和校准也有共同的地方,都能够实现量值传递/量值溯源功能,只不过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方向恰好相反。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也规定校准、检定(验证)在量值溯源上均可采用。
检定和校准在实验室的应用
ISO/IEC 17025:2005中5.6.1规定[1],用于检测和/或校准的对检测、校准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准实现量值的溯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准给出的修正因子(测量不确定度)修正检测、校准结果。通过检定和/或校准的方式,使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国家计量基准,所有对检测的有效性或准确度有明显影响的仪器设备应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从ISO/IEC 170252005对设备的要求可以看出,设备应该进行校准,而目前多以计量检定代替校准,以实现量值溯源的功能。实验室应根据检定规程或相关标准要求制定设备检定或校准的周期计划和程序。
以拉伸试验标准为例,对于GB/T 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试验机应按照GB/T16825进行检验,引伸计的准确度应按照GB/T12160的要求进行检验,根据这两个引用标准,检定和校准均适用,对于其等效版本ISO 6892:1998,力和引伸计的检验应进行检定或校验,对于ASTM E4,其设备的检验用词也为检定或校验,其含义实际上包括了检定和校准。
综合考虑,不论检定或校准,只要能够实现量值传递或量值溯源,均可以用于实验室设备的校验。当采用校准时,需要考虑采用的规范是检定规程还是校准规范。由于校准证书通常不给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因此在校准工作完成后实验室应对校准证书进行确认。一方面是确认校准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对设备技术参数要求,另一方面是对校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符合性检查。该确认也称为计量验证,即测量设备在校准后,应将通过校准获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评定测量设备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3]。当采用检定时,需要考虑提供不确定度等相关数据。考虑到同国际接轨需要,建议政府计量部门除对强制性测量设备执行严格的计量检定外,其他测量设备都采用校准的方法[4]。另外,实验室需要注意的是应对提供检定或校准服务的机构按照管理体系中合格供应商的管理程序进行考察评价,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具有资格的检定或校准服务机构。对于自行校准的测量设备,实验室应参照有关技术资料制定校准方法,经确认后由使用部门进行校准。
期间核查
作为对检定或校准的重要补充,ISO/IEC 170252005规定可以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期间核查指在仪器设备两次校准或检定的期间对设备进行校准,通常由实验室自己实施,也称为运行检查。期间核查的时间一般根据实验的频次、使用环境而定,通常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两次周期检定或校准间隔时间的中期进行期间核查,当需要时也可缩短时间间隔。另外,当对实验数据有疑问时也可以开展期间核查。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为对测量或校准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
期间核查的方法主要包括:(1)采用标准样品测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标准样品的技术指标已经比较稳健,可用于快速核查。(2)按照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对一些设备技术指标采用更高一级或同级校准仪器自测。对于力学性能实验室,可以配备力校准仪、位移标定器等仪器作期间核查之用。(3)实验室内部同类仪器设备对比,对于同类仪器设备比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采用该方法,通过对比测试可以很容易找出离群者。(4)参加能力验证或测量审核,前者的周期相对长一些,后者的周期相对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得到测量结果[5]。
与检定和校准类似,期间核查应按计划进行,核查程序可以根据前述的方法或相关技术标准等制定。当期间核查发现仪器不符合要求时,首先应立即停用;其次要对期间核查开展前的检测或校准工作进行追溯,并分析、评估由于使用该仪器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必要时追回检测或校准结果报告[6]。
结语
总之,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相关规定合理选择运用检定或校准的方式对检测或校准设备进行校验,并对在用仪器设备积极采用适用的期间核查方法开展期间核查,确保测量校准设备的可靠。计量检定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在量值传递或溯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的逐渐接轨,校准逐渐在一些领域代替了计量检定的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要:分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计量管理的重要方式——检定和校准的异同,介绍了实验室认可准则对仪器设备校准的要求,认为校准已经逐渐在代替原来计量检定的功能,实验室应将校准和计量检定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监视设备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作了简要叙述。
关键词:实验室,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计量管理
参考文献
[1]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61-64.
[3]王玉林,陈志勇.略论测量设备校准后的计量验证[J].中国计量,2007,(5):27-28.
[4]李泽生.浅析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与内在联系[J].中国计量,1996,(9):38-38.
[5]董燕.实验室如何开展检测/校准仪器设备期间核查[J].上海计量测试,2008,(6):52-53.
摘 要: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以及国际标准制度的推行,使得计量管理工作在实验室计量管理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何有效的推广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是实验室计量管理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文章以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切入点,系统的对其进行深入化的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实验室计量认证;体系;建立;运行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128-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各国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工作的统一发展。通过建立计量管理体系,既可以寻求权威组织的认可,又扩大了实验室知名度,增强了竞争力。对一个检测校准实验室来说,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是一个需要付出许多努力的过程,通过体系的建立,可以迅速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1 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的步骤
实验室的计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即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运作和运作中的管理体系,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体系文件,后者才是真正对实验室管理发挥作用的管理体系。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立步骤,如图1所示。
2 计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的编写
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写是实验室计算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指标文件。对于实验室计量管理人员来讲,有了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文件意味着有了可靠的文字材料参考,这样一来,实验室计量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执行自身业务职责,由此可见,计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的编写对完善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此外,计量管理体系文件在编制完成后,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将投入到试运行阶段。试运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计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与此同时,也是检查计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3 强化计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监督
不同专业的监督员对所需监督的项目以及相关内容列出计划,监督的过程及方法的确定按照相应的文件执行,对于重点区域(如以往连续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及期间核查结果不满意的测量设备,被顾客投诉的人员或项目,在培人员的操作,环境条件的控制不理想等),应采取多次监督的方式,对体系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监督记录进行分析评价。对监督发现的问题以及各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利用实验室文件等形式定期进行通报。这种日常监督的方式,极大地推进了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 实施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内部审核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还需要内部审核满足以下要求:
①实验室计量管理人员要做好内部审核的策划前的准备工作,为接下来一系列内部审核流程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按照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审核规定:内部审核需每年进行一次,为了保证内部审核工作的严谨,每一次内部审核都需要计量管理部门主管领导审核和批准。
②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中,除了前提的准备工作外,还需要加强内审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注重提升内审员的知识和审核技能,不断的丰富内审员对内部审核工作的认知度。包括实验室指派有资格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对确定的改进项目加以研究。此外,为了保证内审员对审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业务检验,确保内审员对审核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吸收。
③在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当中,现场审核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且内部审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现场审核之中,其最终的审核报告也是按照现场审核的结果作出的,由此可见,加强现场审核的控制是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成功的重要关键。
④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的另一大要素就是做好审核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此整改结果进行及时的验收。在当下社会发展当中,计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最终目的是检查计量管理体系运行合理性和有效性,简言之,就是对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下内部审核隐患的一次检验。一旦发现,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隐患问题,需立即汇报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并加强对隐患问题的预防。从宏观角度看,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中审核问题及时整改,既是对实验室计量管理工作的一次完善,也是推动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全面发展的助力器。
5 做好计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中管理评审的终极目标是明确计量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计量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借助于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对现有的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问题的整改。管理评审是通过对现有计量管理体系的评审,确定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今后改进的方向。例如质量方针的贯彻、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某些过程或活动的改进,某些资源配置的完善等。再者,做好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严格按照计量管理体系程序规定,进行实验室计量管理,并且定期对其进行管理评审。需要注意的是两次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不可以超过12个月。管理评审的程序文件需要对集团公司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源变进行详细的标述,因计量工作出现失误造成质量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此外,做好管理评审在各环节的会议记录工作,也是管理评审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针对管理评审报告的决定应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施,基于这方面的问题还需有关人员,加强对改进措施的落实监督和验证。管理评审重点是从全面性和系统性上评价管理体系,加强持续改进计量管理体系和数据/结果的质量,必要时修改体系文件,提高计量管理水平。
6 要坚持不断的持续改进
持续的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持续改进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①渐进式改进应由各岗位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小幅度改进活动;
②突破性改进应有实验室指派有资格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对确定的改进项目加以研究;
③将持续改进工作报告纳入管理评审,并将管理评审输出作为持续改进的重要工作内容予以实施,就将持续改进工作输入到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7 结 语
以上表明,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计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改进和断提高的过程。在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各个环节的内部审核工作中,都涉及到对隐患问题的纠正和改善,因此在今后的实验室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实验室计量管理人员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CNAS-GL13:2007,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管理评审指南[S].
为了保证零部件实验室测试用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及规范仪器设备的采购、校准、维护及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测试数据出自正常的仪器设备。
第一条 采购
1、由业务发展或实际的测试需求,相关测试工程师提出采购要求申请,并给出将要采购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精度等级及多方参考报价,以符合本公司产品及相关技术要求,由零部件测试经理负责批准采购申请,及重大仪器设备的配置规划;
2、采购需因地制宜,取就近原则,以方便维修及易损件的置办,供方需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资质证书;
3、由测试工程师负责,组织及负责仪器设备的验收、维护和维护;
第二条 校准
1、由相关测试工程师对最新采购的仪器设备,做出是否有校准需求的判定;
2、零部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需建立完整的台账,总体分为机械和电气两大部分,两部分专门指定校准负责人;
3、在送入需校准的仪器设备进计量室前,需填写(送检表格“自制表格”),并将“送检表格”内容发送计量室,抄送部门经理;
4、仪器设备在需校准前5个工作日内,送计量室处;
5、对于未校准仪器设备,在未校准前,任何人不得使用;
6、对于体积过于庞大、不宜长距离搬运时,需由零部件实验室和计量室共同商讨做出合理的委外人员计量日期的安排;
7、对于在测试过程中,被怀疑有问题的仪器设备,应立即被停止使用,在1个工作日内送进计量室;
第三条维护及日常管理
1、零部件实验室负责对仪器设备的日常检查,编制维护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并按计划进行维护,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表(待制作);
2、在其他部门人员借用零部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时,须经测试员同意,并完整填写“仪器设备借用表格的详细相关内容”,尤其是预计归还日期一览,超过预计借用期限,在不影响零部件实验室的测试项目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延期;
3、零部件实验室的机械和电气计量负责人有权对借出仪器设备的存储条件及运行状况的监督和管理;
4、对于长期借用的仪器设备,需由部门经理批准,长期借用设备的使用、维修及校准需由借用人全权负责,零部件实验室对此类设备的使用、管理做好监督及盘点工作;
5、在借出时,若借用者未提出相应的指导操作要求是,一律视其对所借用的仪器设备熟悉,并且,有足够的使用和操作能力,不存在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的误操作可能;
6、在归还时,零部件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做相应的简单判断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毁坏的可能性;
7、零部件实验室的机械和电气计量负责人,负责提出仪器设备的报废、封存和遗失,及填写申请报废处理单,有部门经理批准,对于封存的仪器设备,建议移交计量室负责,并经双方部门领导批准;
1.1 人员应足够,每个项目应两人参与,一人检验一人校核。1.2 应对各类人员的教育和技能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如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更新等。1.3 应根据实验室需要和发展目标,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
1.4 各级各类人员都应有任命文件。
1.5 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知识、标准知识、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知识、计量理论知识、误差理论、数据处理、抽样方法与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外语等。
1.6 每人进行计量基本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
1.7 建立人员技术业绩档案,内容应包括有关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和经历等。2 环境条件的准备
2.1 面积不够应增加。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市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2.2 布局不合理的应调整。
2.3 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电源电压、振动、有害气体……等应有明确规定,并很好控制。2.4 应有停电停水的应急、安全措施。
2.5 房屋陈旧的应粉刷,水、电线路老化的应改装。2.6 应对有环境条件要求的场所进行环境条件的监控、记录。2.7 办公室、样品室等与外界接触的场所应与实验室分隔开,并有明显警示标志。样品室应设专用于保存样品的样品库。2.8 应有合格的消防设施,加强毒品及菌毒种的管理。2.9 应设置专用的热工间、天平室、小型仪器室、大型精密仪器室,微生物实验室应有万级及局部百级洁净室,细菌和霉菌检验的无菌室及培养室应分开,应设专用的试剂间,应有HIV实验室及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宜设专用洗刷间。
2.10 搞好实验室内务管理。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及消耗材料的准备
3.1 备齐全部所需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及消耗材料,不足的应购买。
3.2 强制检定的仪器应按周期检定,应粘贴三色标志,所有仪器均应受控。
3.3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档案。
3.4 仪器设备的放置环境应符合要求,要有合格的地线。3.5 缺仪器的项目可以分包,要签分报合同。
3.6仪器旁应放操作规程、使用记录,记录应认证填写。3.7 仪器应进行期间核查。4 软件资料的准备
4.1 要建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4.1.1 量体系文件一般分四个层次,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格。
4.1.2 质量体系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主体;②领导者是最高管理者;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将过程和活动作为资源管理);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 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其中①、⑦为重点,②为关键。4.1.3 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原则:系统协调、科学合理、可操作实施。
4.1.4 质量体系文件的特点:法规性、唯一性、适用性。4.2 质量手册的编写
4.2.1 质量手册编写步骤:(1)成立领导小组;(2)制定编制计划;(3)确定质量方针、目标;(4)确定质量体系的活动和要素;(5)调整组织结构;(6)列出岗位职责及程序文件清单;(7)订出文件标准格式;(8)起草文件;(9)会审文件草稿;(10)修改文件;(11)批准发放;(12)资源调剂;(13)手册完成;(14)试行修订;(15)宣贯;(16)内审和管理评审(运行半年后)。
4.2.2 手册应按《评审准则》的顺序编写,应全部符合(覆盖)《评审准则》的要求。
4.2.3 质量手册的格式应按规定的格式。4.2.3 质量手册的结构和内容应包括:(1)封面;(2)批准页;(3)修订页;(4)目录;(5)前言(实验室名称、地址、通讯方式、经历和背景、规模、性质等,对社会的各项承诺(如公正性声明等)也可单独列章。);(6)主体内容及适用范围(适用于哪些检测领域(包括种类、范围)、服务类型、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如评审准则等)以及规定所使用的质量体系要素。);(7)定义及缩略语(必要时);(8)质量手册的管理(编制、审批、发放、保存、修订、是否保密等规定);(9)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承诺;(10)组织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技术、质量主管)和任职条件、职责、权力相互关系及权力委派等;与检验质量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11)组织机构图(内外部关系);(12)监督网框图及监督人员的任职条件、职责、权力及人员比例)(13)防止不恰当干扰,保证公正性、独立性的措施;(14)参加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组织措施;(15)质量体系要素描述(质量手册一般只作原则性描述,内容包括:目的范围;负责和参与部门;达到要素要求所规定的程序;开展活动的时机、地点及资源保证;支持文件;用表格的形式表述实验室开展产品检验所具备的能力。);(16)支持性文件目录。
4.3 程序文件的编写:
4.3.1 程序文件应包括:目的、范围、职责、工作顺序、引用文件、使用的质量记录表格。
4.3.2 工作程序应强调5W1H(做何事(What)?为何做(Why)?何人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如何做(How)及如何对5M1E(人(M)、机(器)(M)、(材)料(M)、(方)法(M)、测(量)(M)、环(境)(E)进行控制和记录。
4.3.3 程序文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封面(实验室名称和标志、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编制和批准人及日期、生效日期、版次号、受控状态、密级及发放登记号);刊头(实验室名称和标志、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生效日期、版次号、页码等);正文(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刊尾(必要时对有关情况的说明)。
应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与《评审准则》条款要求对照表。4.4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4.4.1 作业指导书的分类及要求
作业指导书主要指标准操作规程(SOP),通常分为样品处理类、检测方法类(检测细则)、仪器设备类、数据处理类、其它类等。
作业指导书的基本要求是要给出所需的所有信息,能按照所写规程完成全部工作,所以要写得尽量详细。4.4.2 方法类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方法
方法类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应包括:编写说明、方法名称、适用范围(包括方法的检出限等)、规范性引用文件、原理、试剂、仪器、分析步骤(样品处理、标准系列制备、仪器参考操作条件、测定方法)、结果计算、精密度、准确度等。4.4.3 仪器设备类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方法
仪器设备类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应包括:操作规程名称、适用范围、技术特性(使用环境、主要技术参数)、操作方法(操作前的准备、开机程序、测定方法、关机程序)、点检程序(概述、检验项目、技术要求、点检内容及方法、结果处理)、点检周期、使用注意事项、维护内容及方法等。4.4.4 作业指导书的批准发放
作业指导书应由起草人、审核人(专业技术负责人)、批准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名及日期后,编号发放,纳入受控文件管理。质量体系的内审(评价符合性和有效性)质量体系试运行半年后进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内审的总的原则是:正规性、独立性、公正性、改进性。5.1 内审的分类:滚动式(部门滚动式,要素滚动式)、集中式内审、临时内审(有投诉时,外审之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覆盖所有要素的审核每年至少一次。5.2 内审的目的
5.2.1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2.2 促进内部交流和合作;5.2.3 提供培养和发现人才的机会;5.2.4 展示质量保证能力;5.2.5 促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保持其有效性。5.3 内审的内容 5.3.1 符合性审核 5.3.2 有效性审核 5.4 内审的形式 5.4.1 文件审核 5.4.2 现场审核 5.4.3 结果审核
5.5 内审的准备及实施过程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深度、时间、方式等――确定审核组成员及分工――发布审核通知――收集并分工审阅必要的信息――编制现场审核用核查表――审核组成员汇总讨论――编制、分发审核日程表――现场评审(首次会议、搜集客观证据(听、看、问、查、考)――编制、整理不符合项报告――审核组讨论审核不符合项报告――确认不符合项――形成审核结论――召开末次会议――编写审核报告――纠正措施跟踪――编全面审核报告和纠正情况汇总分析。
5.6 内审的实施方法
5.6.1 开见面会(首次会议)介绍审核组成员及担负的职责;介绍内审的重要性;宣布内审的目的、范围和依据;介绍内审的程序和方法;介绍内审中不符合项的处理方法;明确被审核部门的陪同人员;介绍审核的日程安排;确定总结会的时间和参加人员;征求被审方的意见等。
5.6.2 搜集客观证据 通过提问和谈话,查阅文件资料,观察现场,试验考核等方式。
5.6.3 整理不符合项报告 按照不符合项的性质可分为体系不符合、实施不符合、效果不符合。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严重不符合和一般不符合。
5.6.4 开总结会(末次会议)宣布评审结果及结论。5.7 内审报告的编写:应由内审组长亲自编写,或在组长指导下编写。应如实反映审核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应有日期和组长签名。内容应包括:(1)报告编号;(1)审核的目的、范围;(2)审核组成员和受审部门名称及负责人;(3)审核日期和方法;(4)审核依据,如GB/T15481-1995;(5)审核结果(不符合项数量、分布及评价,全部不符合报告以附件附于审核报告后);(6)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结论性意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有效性及质量保证能力);(7)前次审核后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8)今后意见。
审核报告中不应包括不符合项涉及的员工姓名、机密资料、主管意见、情绪性表达。
附件:首末次会议记录及签到表、内审组成员分工及内审日程表、核查表、不符合报告及分布表、审核报告发放清单等。内审报告应经质量负责人或指定负责人批准后发至有关领导和部门。
6.管理评审(评价质量体系的持续适应性)6.1 管理评审的目的:评价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内外变化的持续适应性;实验室质量方针目标对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的指导性作用情况;及时改变观念、调整思路、制订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改进。
6.2 管理评审的作用:(1)检查质量方针目标实现情况;(2)发现体系薄弱环节,找出改进途径;(3)评估体系需改进的部分;(4)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6.3 管理评审回答的问题:(1)方针目标是否适宜;(2)组织机构、管理职能是否合适协调;(3)各项程序是否合理有效;(4)各过程是否受控;(5)资源配置是否得当,能否满足要求。6.4 管理评审的典型周期为12个月。6.5 管理评审的输入
(1)近期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结果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2)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情况;(3)所有质量体系文件的分析;(4)检验报告的质量分析;(5)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分析;(6)业务范围和工作量的变化;(7)内外部环境和客户要求的变化;(8)标准、规范有无更新,技术有无改进;(9)服务质量分析;(10)人员素质及培训情况;(11)供应商的控制情况;(12)实验室发展战略和规划;(13)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管理和监督的信息反馈;(14)客户投诉及客户反馈意见处理结果和汇总分析;6.6 管理评审的内容 内容主要为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程序、过程、资源这五个方面,围绕“现状”和“适应性”两个重点来确定。
具体内容应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政策和程序的适宜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符合性和适宜性;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职责是否理顺?接口是否清楚?内审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日常质量管理和监督报告;外部机构的评审;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和其它相关信息等。6.7 管理评审的方式
常用集体会议讨论的方式或专题讨论的方式。6.8 管理评审的实施步骤 6.8.1 制订管理评审计划
应包括评审目的、评审范围、评审依据、评审方法、评审组成员、评审时间、评审内容等。6.8.2 管理评审的准备
6.8.2.1 由行政办公室制订管理评审计划,发出管理评审通知。各责任部门准备评审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如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报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检验质量综合分析报告、客户投诉及质量信息反馈处理意见报告等。6.8.2.2 由管理者代表责成行政办公室准备有关资料和文件,通知参加评审人员准备有关资料在评审会上发表意见。6.8.2.3 确定一名记录员在评审会上详细记录每人的发言。6.8.3 管理评审的实施 6.8.3.1 管理评审的参加人员
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行政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管理评审会议。6.8.3.2 管理评审的会议议程
1)最高管理者宣布管理评审会议开始,宣读管理评审计划;2)管理者代表报告认证工作准备情况以及《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的编写及质量体系试运行情况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情况,并宣读内审报告。若已通过认证,则报告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情况及上次管理评审以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等。
3)管理者代表报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及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4)实验室负责人报告质量体系运行以来的检验质量情况;5)质量负责人报告质量信息反馈的问题分析和处理意见;6)参加评审人员就评审内容展开讨论和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7)最高管理者对评审所涉及的内容并参考与会者的发言对评审会议做出结论,并对评审后的改进措施提出明确要求。6.8.4 管理评审报告
6.8.4.1 管理评审报告由办公室负责编写,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6.8.4.2 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评审概况(管理评审的目的、范围、依据、参加人员、内容、实际做法、评审日期);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综合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评审结论(对管理体系各要素的评审结果、达到质量方针、目标的整体效果、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及需改进的问题),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决定及要求等。
管理评审报告经过批准后分发给参加评审的有关人员。6.9 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管理评审报告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并组织人员对以上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内审与管理评审的差异
7.1 目的不同 内审为证实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评审为确保质量体系的持续适应性。
7.2 对象不同 内审的对象是质量体系的各要素;评审的对象是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
7.3 行为主体不同 内审的执行人员是质量负责人负责,由内审员组成的内审小组;评审的执行人员是最高管理者。7.4 时机不同 内审时间取决于每年的内审计划,每年一次或几次;评审按质量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通常每12个月1次。
7.5 方式不同 内审通常是组成审核小组,按计划实施,最后向最高管理者提出审核报告;评审的方式由管理者确定,通常以召开评审会议的形式进行。
关于改造计量测试所实验室实验台的
请
示
市局:
近年来,在省局、市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曹县局的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在09年省局全面开展“双基”建设工作,我局被确认为“计量提升试点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检定项目将陆续进行授权考核。为顺利实施计量提升各项工作,改善实验室环境,我局需将计量测试所各实验室的实验台按照省局实验室建设规范进行全面改造。共需改造实验台38米,规格型为75CM*85CM,价格为每米690元,共需资金26220元。
当否,请批示。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检测实验室计量认证
检测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简称《评审准则》) 中规定的19个要素。《评审准则》对19个要素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要求通过认证的或准备进行认证的实验室应按19个要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体系文件运行。但并未规定可供参考或借鉴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管理模式, 在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中,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1 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
1.1 领导认识、全员参与
实验室领导 (包括最高领导者和领导层成员) 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层,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资源配备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因此, 实验室领导是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实验室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 只有他们充分参与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为实验室带来收益。实验室应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 向全体人员进行《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宣传培训。
1.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实验室最高领导者正式发布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是实验室各部门和全体人员在检测工作中遵循的准则。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领导要尽快结合实验室的工作内容、性质、要求,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以便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纳入质量手册, 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
1.3 确定过程和要素, 分配职责, 配备资源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提供符合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的形成是由各个检测过程完成的。因此, 实验室应按照《评审准则》各要素的要求, 确定检测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环节并加以控制。为了对各个质量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应将各个过程的质量活动分配落实到相关部门, 根据各部门承担的质量活动确定其质量职责和各个岗位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实验室在质量活动展开的过程中, 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 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1.4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 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运行的法规, 也是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应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根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 提出对各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 是各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宪法”,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规定各实验室质量活动方法和要求的文件, 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 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作业指导书是规定质量基层活动途径的操作性文件, 针对具体的作业活动, 是程序文件的细化, 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业指导书包括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等,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第四层次文件包括原始记录、质量记录表格、检测报告等, 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实验室所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 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的所有条款和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 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通过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使检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1.5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各环节和各部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较严重问题, 开具不符合项目的报告, 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进行必要的整改;通过管理评审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找出内部的薄弱环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不适宜处,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订或换版, 制定出更适应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从而形成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2 计量认证的基础工作
2.1 人员培训
1) 作为检测实验室应根据需求制定并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内容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检测标准规范等内容。2) 实验室应对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通过能力验证、人员比对、操作监督、内部或外部审核等方式证明培训的有效性。3) 实验室应按《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业务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存档。
2.2 规范实验室环境
1) 实验室的环境要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 各检测区间的分布要合理并严格避免产生交叉污染和相互影响。2) 实验室内水、电、气管道的布置要整齐并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水泥检测室、养护室等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地方应有环境条件记录。3) 有化学分析项目的检测室, 所用各种器皿及试剂应分类存放, 备用试剂应有专门的存储室或储存柜, 有毒有害试剂应存储于保险柜中, 并由两个人保管。4) 实验室必须配有“三废”处理措施和器具, 对“三废”的处理应满足环保要求, 做到无害排放。5) 对涉及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项目实验室应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2.3检测仪器设备 (标准物质) 管理
1) 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 《评审准则》明确规定检测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应实施标识管理, 即使用合格、准用、停用三色标识。标志的内容应包括仪器编号、检定有效期等内容。2) 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档案, 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以及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以及标识;启用日期及验收记录;检定或校准记录及合格证书;使用和维护记录;故障维修记录等。3) 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使用记录外, 还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4) 加强标准物质管理, 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 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4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检测方法、检测技术规范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 审核文件的有效性, 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对有关法律、标准规范、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原始记录、检测报告、供应商等档案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3 计量认证的体会
1)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计量认证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实验室最高管理层作为策划与组织实施者必须起带头作用, 激发起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分工协作, 才有可能取得计量认证的成功。2)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是计量认证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培训内容应包括检测标准规范、有关计量认证法律法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多方面内容, 只有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尤其是全体人员都确实理解《评审准则》的要求, 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计量认证成功的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好, 尤其是各种质量记录要齐全、细化, 并按程序文件的要求做好记录, 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取得成功。4) 计量认证工作能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计量认证, 一方面是获得国家的行政许可, 另一方面实际上就是实验室管理向国际上靠拢, 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新的管理思想使各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工作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通过对《评审准则》的学习, 以及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感受, 增强了市场观念, 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路融入每个岗位中, 提高了服务意识和质量, 以公正、诚信对待每一位客户, 以优质服务取得客户信赖和社会的认可。
4 结语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应深刻体会计量认证评审的内涵, 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将国家权威部门的反馈信息作为管理工作推进剂, 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建立符合自身实验室特色的管理机制, 使之良性循环, 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计量误差;误差因素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2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系统的不断进步,电能计量装置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但是在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过程中存在许多会影响误差的因素,例如在变压器的定期测量中电力参数的计算误差是存在的,并且在执行抄表过程中设备和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误差的存在。在电能计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当的误差是不可避免并被允许的,但是电力企业仍然可以将减小误差的方法确定,并通过对电能计量装置测量误差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方便、直观的找出影响误差的因素,这种方法在寻找误差影响因素是极其有效的。通过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在整个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过程中进行误差检测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将电能互感器计量装置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1 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误差
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进行研究可以增强预防意识,并可以尽量减少计量误差同时可以更好地改进电能计量装置的设计并做好误差预防措施。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误差进行了分析。
1.1 电能表选择不当造成计量误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之间用电不均衡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电能供需矛盾,减少电能计量误差显得尤为重要。电能表安装地的负载电流、设施情况、位置情况都会对电能表的选择造成影响,也会对电能计量的误差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不适当的电能表安装同时也会造成窃电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恰当的选择和安装电能计量装置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
1.2 电流互感器变流比选择不当造成计量误差
额定电流比是指一次额定电流与二次额定电流之比,通常采用不约分的分数来进行表示。所谓的额定电流是指在这个电流下互感器可以有效运行而不会发热损坏的电流。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流应当保证在实际负载电流额定值的60%左右,从而更好地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电流应当小于实际负载电流额定值的30%。电流互感器变流比选择不当会造成电力系统电能计量的误差。同时对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流、电流互感器的饱和情况、磁化曲线的非线性工作、电流互感器的数量、恒定电流大小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负载电流变压器的过载电流损伤对于电能表的计量误差也有很大影响,并极大地减少了电压互感器的计量精度。
1.3 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不规范造成的计量误差
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原理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对电路进行闭合从而进行工作。电流互感器的一次接线较少,并且大多串在电流的线路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误差往往存在。而二次接线比较多,二次接线串接在电力系统的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电流互感器在进行工作时其二次回路通常是闭合的,因此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串联线圈的阻抗很小,这容易造成误差的存在同时也容易造成电流互感器的工作状态接近短路。
2 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影响误差因素
电力设备和其他条件的影响,都会使电力系统计量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增加,这对于电网的运行起着不好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对运行时的误差进行分析并在在实际工作中对计量设备的误差进行有效改良。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影响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
2.1 二次接线安装不规范带来的隐患
电流互感器如果安装和连接不牢固往往会造成较大的计量误差,与此同时在二次线的布局和接线过程中如果位置和顺序混乱也会造成误差。电能表、电表箱的安装不牢固会对电流互感器、电路配置表等其他电力系统的装置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加重了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误差,从而加大了电网的损失率。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对于电力系统的相关统计数据都有着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应当注意到对二次线的安装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这一管理渗入到其他电力设备的安装过程中。
2.2 电能表安装不规范造成的误差
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能的仪表,通常又被称为电度表,多指测量各种电学量的仪表。按用途电能表可以分为有功电能表、无功电能表、最大需量表、标准电能表、复费率分时电能表、预付费电能表、分投币式电能表、磁卡式电能表、电卡式电能表、损耗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和智能电能表等。电能表的正确安装对于计量标准体系、抄表制度的建设都有很大影响。电能表是电力系统电力计量的基础设备,是电能计量的前提和基础。许多的计量设备运行的数据都是从电能表中得出的。电能表作为电能计量装置对于计量误差的分析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二次回路、和变压器的电能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抄表活动不规范带来和窃电行为带来的误差
在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电能抄表过程中,许多工作人员的失误和抄表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对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造成了很大影响,并造成了窃电现象的发生。窃电现象是指以非法占用电能为手段,以不交或少交电费为目的,采用违法的方式减少计量用电。窃电方式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导线或并接电阻插入电能表的相线输入端和输出端,从而起到分流作用。用导线短接而导线电阻几乎等于零,因此绝大部分的电流将从短接导线中通过,电能表的电流线圈中几乎没有电流,致使电能表停转。抄表活动的不规范和窃电行为给电力系统电能激励装置计量误差造成很大影响,对于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3 结 语
随着60年来我国电能计量装置和计量水平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装置计量误差仍然存在,同时影响误差的因素仍旧很多。电力企业应当从电能计量装置的理论出发进行有效实践,从而更好地减少计量误差,并使误差因素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影响变得最小。
参考文献:
[1] 修文群,池天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2] 刘健.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3] 孙铁民.电能计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计量实验室管理系统】推荐阅读:
电能计量管理系统10-27
计量室管理05-29
计量管理手册12-06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10-13
计量管理制度免费12-05
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09-23
能源计量管理自查报告10-24
计量器具产品管理办法20006-09
计量室岗位管理制度07-15
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总结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