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精选13篇)

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 篇1

1、专业设置方面,应社会需求,2011年开始,新招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100人以上。

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2010级新生试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每学期去企业实习一周,第四学期后半学期与暑假去企业轮岗实习,第五学期返校上课,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3、部分课程进行调整,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Pro/e,改为UG;机电一体化专业增加液压与气动课程的课时。

4、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搬到车间上课,数控技术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工艺进行项目化教学。

5、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部分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如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学校与企业教师相结合。

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 篇2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一、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为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品质。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相关专业以及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必修实践类教学课程。为突出实践性教学重要作用, 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通常将金工实习独立设置为一门实践课程[1]。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不仅要求学生对各类加工机床、加工刀具、工件材料等有所了解, 还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机床的实际操作和简单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制定[2]。

二、目前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

金工实习作为传统实践课程, 一直以来众多从事金工实习教学的同仁为求该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对金工实习改革进行了诸多探索[3,4]。根据同仁所述当前教学实际及本校的教学实践, 当前金工实习教学, 仍存在一定问题。

1.过于强调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 对传统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不够重视。

2.实习流程过于标准化, 进行全方位轮岗式学习, 严重弱化了各工种之间的联系。

3.以指导教师示范教学为主,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重复式操作, 缺乏自主设计操作能力。

三、改革目标与方案

(一) 改革目标

利用当前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设备,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让学生体会参与其中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分成八个模块:弱化指导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环节, 以团队项目设计加工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以团队为主体的项目自主设计与加工, 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性、加工方法与产品质量的内在联系。通过自主项目设计加工, 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制定, 使学生体会各工种之间的联系。改革方案改变了教师的参与方式, 对指导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项目设计的引导、工种合理分配、项目作品的评定等。

(二) 改革方案

改革后金工实习共分八个模块, 分别为安全培训认识实习、交流讲解示范加工、自由分组项目设计、教师指导项目探讨、项目作品加工制作、作品展示讲解交流、尚未参与工种实习和实习总结作品评优。八个模块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例。

各实习模块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安全培训认识实习阶段在工程训练中心现场进行, 主要内容为安全培训、危险源讲解、危险应对方法, 同时讲授各类机床功用及加工工艺。

交流讲解示范加工阶段, 主要以各工种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提出相应加工要求, 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加工, 吸引学生在后续项目中参与到自己所教的工种中。

自由分组项目设计阶段, 学生自由分配3~5人为一组进行项目设计, 设计选用工种要求参照下表:

项目设计方案要求至少使用上表中的三组加工方式, 其中第二组和第四组为必选组别。第二组中五种机床至少选用两种, 第四组中两类数控机床至少选用一种。车床和数控车床至少选择一种, 铣床和数控铣床至少选择一种。最终确定选用的加工种类不少于8种。根据自己团队设计方案制定的加工流程, 计算所用工时, 制定团队中各人学习方案和加工方案。

教师指导交流探讨阶段, 教师根据各项目组所制定的项目方案,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加工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当前设备能否满足加工需要等。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内容对方案进行修改使团队项目方案更为合理可行, 并确定最终方案。指导教师统计所有团队项目方案, 并计算各工种所需工作量, 合理规划各工种分配, 安排各团队在各工种的实习顺序。

项目作品加工制作阶段, 每组学生按照工程训练中心设定计划, 在各工种指导教师指导下, 进行各工种实际加工操作, 制作项目各零部件。在项目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机床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相应的加工工艺。

作品展示讲解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利用作品实物结合PPT轮流讲解展示。全部作品展示后, 进行组间交流。指导教师参与组间讨论, 帮助学生分析每个团队项目设计及加工的优、缺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工种操作、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的整体性认识。

尚未参与工种实习阶段, 统一安排全体学生进行各工种轮岗实习。在这一阶段各工种的实习过程中, 由在项目作品加工制作阶段已经学习过该工种的优秀学生进行讲授指导, 教师仅作为助教进行指导。各工种优秀学生人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实习总结作品评优阶段, 工程训练中心将所有项目组作品进行打分评比, 评出各类优秀作品, 并邀请获奖项目组针对获奖作品进行讲解交流。

四、结束语

由于每个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该改革方案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类专业和工程训练中心状况提出。其核心思想在于弱化教师指导作用, 采用团队自主项目设计模式, 让学生体会参与其中的乐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及动手能力。弱化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相关内容, 强调传统加工工艺和技术,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各工种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性、加工方法内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朱从容.金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3) :77-78.

[2]赵汉雨, 徐波, 刘存祥, 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13, 16 (4) :155-158.

[3]王玲, 丁友伟, 李伯奎.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教学方法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5) :182-184.

人事制度改革下的教研组建设 篇3

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谓教研组长主要是指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特点,制定教研计划,采取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好本组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和文件,钻研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

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尤其是街道中小学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到学期末,每人写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起上交,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画上了句号。

2.教研组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

由于学校引入了较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规则,其中对同学科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绩效分配和教师的声誉,因此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这些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

3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在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4教研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足。

我校五位历史教师有三位是中层领导,他们要备课、上课,要参加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等,在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班级中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教研反面缺乏时间和精力。另外应试理念制约了教研的方向,影响教研的深入开展。学校、家长要让学生考高分,教师只能在这一指挥棒下培养应试能力,而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1.学习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风气,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过程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做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强化教研组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推动教研组工作,可具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年中,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业务书籍,写出一篇好的教研论文,听一次或几次学术讲座报告,参加一次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等等。

(2)在教研组内介绍一些好的图书杂志书目、好的网站文章,动员教师去购买或借阅学习;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使学习资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3)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如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参加学校课改实验的研究,参加校际公开课等等。

(4)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机会。如每期轮流请一位学有所得或学有所长的老师在组内作学习研究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促进讲座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产生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效应。

2.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动力。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顺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基本动力。

教研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特别是教研组应该以课题为动力,深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走“小课题,大研修”之路,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中国教育报》

机械教研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篇4

一、深化活性评价

1、完成试卷库的工作

职业学校的考试因为没有一条具体的指挥棒,大多数学校找不到教学工作准确的落脚点。从活性评价入手结合试卷库的考评,相信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试卷库的具体工作,从上个学期启动到目前具体实施,我们科组做了很多工作,集中在实训教学的考评、富华班的考评、升大班的考评、上机学科的考评等具体工作,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

2、实训课程实现教考分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直在酝酿如何提高考评有效性的方法。学期初与胡宝星职校联手共同考评,基本上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参与到教考分离的班级有“富华班、机电20XX1、机电20XX2、模具20XX1、机电20XX1、机电20XX2”这些班级的实训经过教考分离,直接激励了教师的教学,并且针对性的改革实训教学方法、内容等,对实训教学工作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规范教学行为

1、理论教学

(1)因试卷库建设直接影响到理论教学的组织,并且出现几点可喜的变化。第一,教师按照出题的内容所涵盖的理论内容认真组织教学;第二,经常出现老师要课上的情况;这些具体的现象说明试卷库从根源上抓到了教学的核心。

(2)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具体的教学文件规范,各学科的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态度认真负责,考虑得很细致。

(3)教学进度平齐,相互之间的教研活动增加。

(4)备课认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

2、实训教学

(1)因为付永强老师的.工作调整,实训的工具管理逐步规范,基本上形成了工量具进出仓制度,下个学期可以完全按企业的要求规范。

(2)引出了外校考评机制,教师的教学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动探索实训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效率。

(3)与牛力企业的合作工作顺利,教学与生产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校企业合作“富华班”教学探索

(1)企业班是我校的面旗帜,富华班的教学,处于专业教学的顶端。本学期第五届富华班的开班时间提前了三个月,第四、第五两届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有部分重叠,在宋小安老师的努力下,顺利过渡。第五届富华班的教学工作也是顺利进行,学生的专业能力持续进步。

(2)富华班与牛力机械厂的生产紧密结合,节省了大量的训练材料,并且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富华班吸收电子班的学生,进展顺利。为探索企业班的发展先行先试。

四、教学辅助工作

1、竞赛

竞赛工作以培优的形式进行,一个学期以来“钳工、车工、数车、汽修”四个项目都投入一定的力量进行训练。汽修部分的训练工作比较扎实,其余三个项目的工作较为松散。

2、升大班的教学

随着广东省调整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方向,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等工作已进入到工作日程,如何有效地处理升大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是我们较薄弱的环节。

3、考证

本学期的考证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教考分离,由于我们不具备鉴定所的资格,在办理具体工作时较为繁琐。

4、技能展示

第十届技能展示会中,科组的展品突出了科组的特点,并且保证了每年有新作品;学生的技能竞赛,每个项目都扎实地进行比赛,并以此挖掘出各个项目优秀的学生。

5、科组学习情况

学期初制订的学习计划、读书心得、撰写论文等都得到全科组老师的大力支持,本学期科组老师有大量的论文发表。

五、不足

1、模具专业建设力度不足

省重点专业建设的力度不足,方向还不清晰。通过行业协会、模具企业等提升专业品牌势在必行。

2、人才引进进展缓慢

随着模具专业班级的增加,专业人才需求加大,尤其需要有经验、能独挡一面的优质人才,但这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目前进展缓慢。

本学期做得最好的事:实现了教考分离

本学期没做好的事:竞赛工作

下学期要做的事:从建立目标来引导学生

按照时间顺序整理20XX年第二学期科组主要工作。

◎20XX、2、26确定派黄少东、袁正东两位老师到惠州进行教学任务。

◎20XX、3、1第五届富华班开班典礼。

◎20XX、3、3确定与胡宝星职校教学合作的具体事宜。

◎20XX、3、9牛力机械厂高层来我校洽谈业务。

◎20XX、3、11区课例评比结果,我科共有86个课例、156个素材获奖。

◎20XX、3、18沙坪镇师生来实训楼考察。

◎20XX、3、27教考分离第一次考试。(富华班及机电20XX1班)

◎20XX、4、5模具20XX1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实训。

◎20XX、4、24钳工第二次教考分离。(机电20XX2班)

◎20XX、5、14机械制图统一考试、汽修竞赛、车工竞赛、汽修讲座。

◎20XX、5、7江门职业技术学校附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考察。

◎20XX、5、7机械制图及CAD竞赛。

◎20XX、5、9广东技师学院来实训楼洽谈业务。

◎20XX、5、16中招展示及座谈会。◎20XX、5、28第三次数车、普车统一考试。◎20XX、6、4学生技能展示会

◎20XX、6、11我校学生到胡宝星参加CAD竞赛、贺福军老师到胡宝星做报告。

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 篇5

2012秋季机械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研组将根据教科室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其次,做好教研组建设目标和规划、建设工作,明确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向,为打造精品专业、重点专业提供保障措施。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要点:

1.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促使本组各学科形成教风正、学风浓的氛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全面推行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化,理论实践一体化,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技能型”教学特点。

(3)针对实训学生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积极进行实习课教学改革,推行机械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化教改。

2.教研组建设方面

(1)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打造和谐团结、业务能力强、具有凝聚力教研组。

(2)打造“学习型”教研组。努力塑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专业教师尽快适应专业理论实验化、专业技能实训化的教学要求。

(3)明确教研组内各专业教师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各项技能竞赛,积极参与学校各类竞赛活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本学期认真组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南充市技能大赛,并组织教师参加辅导。

三、具体活动

1、落实好学校、教科室布置的日常工作

按学校的具体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各科室布置的任

务,特别是专业学科建设、技能辅导训练、教学科研等工作。

2、改革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研活动方法

切实落实教研活动的计划安排,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积极创新、更新观念,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主要内容来组织教研组活动。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为大家营造一个学习、严谨、创新的教研氛围

3、修订技能教学计划,抓实技能训练

有技能要求的专业课老师,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根据学

生实际水平,在制订学科计划时,要保证实训操作的学时,制订详细的实训操作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

4、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科研水平,本组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题研究,我们要以教科研的开

展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教学模式,带动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公开课安排(具体时间待定)

10月:程相《机械基础》

杨凡《机械基础》

王黎明《机械基础》

梁华兵《机械基础》

11月;杨川《机床加工工艺》

12月:

1月

机械工程系机加教研室工作总结 篇6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端正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

本学期机加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院、系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和其他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分析、领会并充分掌握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理解、领会“和谐、敬业、高效、创新”的学院精神,认真分析、讨论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教师们进一步端正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素质。

二、实施多样的教学制度,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机加教研室本学期主要承担车工、钳工两门实训课的教学及部分机械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在教研室主任郝立革的带领下,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与协调,使每位任课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备课,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每位任课教师的潜能等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始终坚持教师听公开课、评课制度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周二下午第三节课的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全体教师对本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会及经验,进行了认真的交流、讨论和研究,既了解了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前沿发展

趋势,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督导与交流,教研室全体教师都能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适当安排教学进度,按时完成车工、钳工实训教学任务及部分机械理论教学任务,教学秩序良好,无教学事故发生,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完成车工、钳工一体化工作站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学院“三项改革”精神,充分落实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改任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车工、钳工两专业于今年3月份分别建成一体化工作站且对部分一体化实验班开展钳加工与零件的车削加工一体化授课。一体化工作站按照人社部要求设有资料查阅区、学生讨论区、工作区、成果展示区等功能区域标准配置,一体化工作站的建成为我系车工、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添砖加瓦。此外霍运杰老师的钳工一体化校本教材、刘会兴老师的车工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初稿已基本写成。

四、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本学期为进一步完善车工、钳工专业教师梯队建设,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教研室于本学期引进了三名高级技师 — 车工高级技师刘瑞峰、郭文聚,钳工高级技师成立志。其中刘瑞峰老师对车工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成立志老师对钳工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本学期末于6月14日下午分别进行了培训教师的技能考核。这对于专业教师强化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全省车工、钳工技能竞赛好于往年。

今年5月份我院承办了全省人社厅主办的“三向杯”河北省加工制造业技能竞赛,包括数车、数铣、车工、钳工、焊工及模具制造技术六个工种。我教研室组队分别参加车工、钳工两项目竞赛,且取得了以往我院在有技工院校参加的技能大赛中的较好成绩,其中郭文聚老师荣获车工教师职工组全省第二名,孙书威同学荣获车工中职组全省第八名,钳工荣获教师职工组团体全省第三名。车工、钳工竞赛队为了在今年的技能大赛中表现出色,自去年秋季开学就组建了两支兴趣小组,配备最好的实习指导教师,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分别每个组选出6名优秀选手参加了今年的全省技能大赛。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有坚定的必胜信念,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院的车工、钳工技能大赛一定能更加的辉煌灿烂。

六、积极、按时地完成了院、系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机械教研组改革方案 篇7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 就是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拆卸的情况下,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判定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部位及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性维修, 是防止事故和非计划停机的有效手段。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 受到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广泛重视, 在国内外已成为一大热门学科。[1]我校从1990年代末就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该课程通过设备故障诊断基本理论的讲授, 对典型设备故障的实例分析, 让研究生掌握故障诊断技术, 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然而, 当前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展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改革, 这不仅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 更是满足全日制学位型硕士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3]笔者从2007年起为研究生讲授该门课程, 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探讨, 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本文就“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 (以下简称“教研文”) 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讨, 旨在进一步提高“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教研文”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大半来自我校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室, 其中学术型和学位型基本各占一半, 后者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必须在现场实习一年。学术型和学位型的毕业论文都是以“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为研究方向。课程性质、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阶段式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必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

(一) 课堂教学应以科研实践和论文研究为导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 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设备的主要故障模式、故障机理;企业关键设备的监测诊断技术及实施方案等。通过这种传统的方法达到课程学习目标是不难的。但专业课教学应该以接下来的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 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显然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专业课教学要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让学生通过调研自行寻找课题、通过调试选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独立完成研究工作, 进行结果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要强调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和工作, 寻找最佳发展途径, 教师的责任重在方向的引导而不是过程的限制。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对外联络和交流, 走出校门, 走向企业发现问题, 寻找突破点, 才能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课教学要强调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教师做专题报告、学生查文献、课堂讨论、方案设计、小学术报告、自主完成小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 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的桥梁

科研实践对于培养研究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二是在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水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读研究生大多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 缺乏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动手能力创造了机会。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项目。学术型研究生在现场科研实践时间为3~6个月, 学位型研究生为1年。研究生在油田采集设备振动、温度、压力等数据, 然后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 诊断设备故障, 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汇报交流, 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同时发掘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时尽管导师已经为研究生确定好了论文题目, 但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提出了更好的思想和方法, 这就是一种创新, 说明科研实践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说科研实践是一座桥梁, 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实践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最终目的。

(三) 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

许多人认为, 论文研究是到研三时才做的工作。其实不然, 很多工作其实从研一开始做了。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让研究生查阅国内外文献, 找到国内外研究热点、感兴趣的科研方向, 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这就是论文写作的训练。当然这个阶段首先要创造浓厚的学术探讨气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每周三定期组织研究生研讨会, 让大家将科研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带到集体中去讨论, 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 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 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去, 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最后就是要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论文是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这项工作也要从专业课教学时开始抓。比如让学生查阅英文文献, 并翻译成中文。到研二时, 让他们参与到实验室英文论文的写作中。同时, 让学生形成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的正确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 为写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上是“教、研、文”三个环节的主要内容。三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串联”模式,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混联”模式。这种有机结合能弥补当前研究生阶段式培养中的弊端。当然, 在这种方式中, 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导师身兼数职, 不仅仅是导师, 还是专业课教师, 还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项目。这样, 导师就能在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研、文”三个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 多数情况下导师并不是专业课教师, 其学生 (主要是学位型) 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也不是由导师提供。这就要求导师和专业课老师、科研实践基地方做好沟通交流。

三、结论

《机械故障诊断学》的课程性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必须将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应该以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 并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实践应作为一座桥梁, 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辉, 白秀琴.《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水运, 2006, 4 (11) :219-220.

[2]王现彬, 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 2009, (11) :103-105.

落实校本教研 推进课程改革 篇8

[关键词]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教师能力提升;推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应着减负体质、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者、广大教师也都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为了教学、基于学生、在学校内”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主题研究”“课例研究”“同课异构”“一课多上”…这些词语的不断涌现,有力地说明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这条路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此,我想从教研活动的组织方面提出我的想法: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应当以学科教研组为本,着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与校本教研相去甚远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最基本(最基层)的组织,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发源地”,一个个不同经历、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的教师组成了学校教研队伍,同时,一个个学科教研组的百花齐放又构成校本教研的满园春色。细细反思,我们的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1.有动作,无研究

为了让校本教研收到实效,一些学校针对学科教研组建设出台了很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制度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但在活动内容上,一些教研组总是停留在应付检查、应付考试上。有甚者把教研组活动混同于“工会活动”。

2.有讨论,无结果

一些教师满足于自己狭窄的个人经验,在课堂设计、教学评价等都渗透了浓厚的经验意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经验大多具有保守性和片面性。这些教师在参与讨论时总是各执已见,无法形成共识,研究没有结果。还有一些教研活动由于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大家陷入程式化教研的泥潭,就算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等到教研活动时间来讨论已时过境迁,大家对它已无激情,讨论也就形同虚设。

3. 有同伴,无互助

一些学科教研组有没有发挥通过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没有把培养教师视为已任,特别是对一些素质欠缺或者初入教坛的教师指导偏少。因此这些教师获得同伴的帮助少,成长慢,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阻碍作用。

二、校本教研要以学科教研组为本

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仍然与教学研究相去甚远?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涉及外界对学科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干扰和制约,二是涉及学科教研组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校本教研要以学科教研组为本,它是对“以校为本”的注解,是校本教研的深化,是校本教研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

1.以“组”为本,能充分体现学科教研组的本位

基于学校实际的教研落脚在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上,能够充分体现学科教研组的本位。减少了上层管理机构布置的硬性任务,减少一些行政干预,充分展现不同学科教研组的特点,有助于张扬各组的个性和风采。毕竟各组成员构成情况不一样,各科特点不一样,在学校,真正的教学研究主体应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行家应是教师。

2.以“组”为本,能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主动性

学校及教研部门对教研组的管理不能过死,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科教研组,宏观调控并支持、服务教研组,在制度上多些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主动性。为什么当下一些教师对开展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活動并不来气?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活动并不切合学科教研组的实践。一些学校总是热衷于“学习”,一会儿学爱辉,一会儿学洋思,一会儿学杜郎口,一会儿又要学綦江…这些“学习”,没有学科教研组自身的实践,只能是被动接受,当然收效不好。

3.以“组”为本,能充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教研组开展的活动都是深深地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土壤中,并且始终是围绕着行为改进为目标的,而不是述而不作或坐而论道。从近年报刊杂志报道出来的一些有效校本教研活动来看,绝大数都把学科教研组建设摆在了很高的地位。以“组”为本,让所有参与者在民主、平等和充分表达的前提下,进行着有实质的互动,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最后达到智慧与智慧交融的美好境界。

三、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发挥作用

1. 学科教研组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在校本研修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持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研组的首要职责,责无旁贷。教研组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科组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加强团队协作等措施,促进学科组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提升、教学理论素养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学习与反思习惯形成和课程领导力提升等。

校本教研特别注重共同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的学习文化,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情绪与情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教师发展了,学校自然也跟着发展起来。

2.学科教研组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教师是教研组的“细胞”,每个教师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与组员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组活动,既要向同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又要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形成教研组集体与个体合作双赢、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教研组要引导全组教师以终身学习者的意识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经验与技术的学习,以学习者的角色不断反思并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将教研组建设成为具有主动发展与进取意识的优秀学习型团队。

3.学科教研组要有扎根实践的行动研究

“扎根实践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灵魂”,教研组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环境,强化“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在解决困扰教学质量提升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教研组整体研究能力,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学校逐步形成了“实际问题即研究问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等理念,一些学校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模式,这些都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唤起了教师们的教研的热情。

四、研究是我们行走的最美姿态

英语教研组活动方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随着英语的普及,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深化校园的英语教育特色工作,提升我校学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英语口语的提升。为此,罗山川初中外语教研组举办英文小故事表演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让师生共同感受一场精彩的英语盛宴!

二、活动目的

为了增强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进一步加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和阅读训练,让同学们在感受英语语言魅力的同时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英语组举办这次英语小故事演讲比赛。

三、活动主题

“I Love story”英文小故事演讲比赛

四、比赛时间,地点 三月三十日(下周二)七(1)班教室门前。届时除了各班参加比赛的同学外,班主任带领全体学生观看比赛。

五、参赛名额

每班三个节目,每个节目一人。

五、参赛要求

1、内容,形式:故事选材恰当,要求脱稿,三分钟内完成。

2、要求:单词发音准确,语音语调流畅自然,表情丰富。吐字、咬字清晰。

3、比赛顺序:抽签决定

4、横幅

5、电脑,音响,麦克风 六 参赛过程

1)由主持人开场并介绍评委,宣读比赛规则。2)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选手开始比赛。3)1-9号上场表演 4)学生才艺展示 5)10-18号选手上场表演 6)点评:英语老师点评

评委:宁校长 陈校长 沈主任 李主任 辛艳红 韩丽霞 张学香

计分:杨波恒 7)学生表演

8)主持人公布比赛结果。9)颁奖并与选手合影留念。10)教研组长辛老师进行总结讲话。补充说明:

1)如选手得分出现并列,奖项与人次的排序以抽签顺序

为准。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2人 二等奖:3人 三等奖:4人 优秀奖:9人

八、评分细则 评比标准为满分10分,评委将根据评分标注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2 评分细则 语音3分,语调2分,流畅度1分,表情1分,内容1分,时间1分,感染力1分。

英语教研组

辛艳红

历史教研组活动方案 篇10

为了使每位教师能尽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求新课改要求,结合政史教研组实际,特制定本次教研组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探讨“五自”教学模式

二、活动内容:一)理解“五自”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二)结合任课年级特点讨论“五自”教学模式的应用;

三)准备周五的学校赛课活动,由杨静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其他人员配合。

三、活动安排:小办公室,主讲:姬建伟

四、活动时间:2012年10月16日

五、参会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六、活动要求:

1、进入会场,请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保持会场安静。

2、按时到会,自觉遵守会场纪律。

一. 活动具体分工:

主持人: 姬建伟

记录: 杨静

考勤:王开花

服务:叶红

团队教研活动方案设计 篇11

一、明确需求和目标

教研活动只有适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才会受到欢迎。如何使教研活动符合教师的“胃口”?首先,兴宁区区域教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了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文本式”备课,注重教学内容、过程的罗列,忽略了教学方法和策略,于是我们把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贯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遵循“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的思路,以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

二、精选内容,创新方式

有好的食材才能做出一道好菜,同样,教研活动也要有好的素材。明确活动目标后,教研员要以“精、细、准”为原则,精选活动内容。如在一次主题为“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区域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精选了“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表述”几个研讨内容,然后再选择能较好体现研讨目标的优秀课例进行具体剖析,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的选择在教研活动中很关键,同样的需求、内容、对象,选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主要采用“课例”方式,通过课例分析实现动静的转换和“听、看、讲、想、做”的结合,体现了教研活动的情境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究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三、及时评估效果

效果评估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总结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评估可以汇总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研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

我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评估:一是在活动过程中观测效果,如某个关于教案设计的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教师现场设计一个教案,然后通过现场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教案的评价指标,初步统计达标人数;二是活动后跟进检测,我们通过观察课堂、查看教案、抽查学生作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将教师活动前后的水平状态作对比,检验教研活动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大要素,经费、场地、时间、人员安排等都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因素,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综合考虑、全面协调,提高活动方案的针对性、明确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方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积极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题研究活动,重视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和要求

1、继续组织语文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语文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语文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本校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依据新课标,评价师生教与学。

2、抓好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抓常规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抓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抓良好的性格形成为重点。

3、抓好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更上一层楼,就要重视课题的管理,重视研究过程,将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教师结合起来,真正使课题研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4、加强师资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着手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苦练内功: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觉加压、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有质量的研究课。(2)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3)鼓励语文老师勤于笔耕。希望老师们能经常写教学反思,这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

5、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生活充满语文。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制定语文组活动计划,各语文教师制定学科计划;

2、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参加案例评比活动;

3、教学检查。十月份:

1、课题分工与设计;

2、每月教学检查。十一月份:

1、外出学习培训交流;

2、组织低年级写字比赛活动;

3、部分老师上研讨课;

4、期中教学检查。十二月份:

1、部分老师上研讨课;

2、组织中高年级征文比赛活动;

3、组织全校学生讲故事比赛;

4、每月教学检查。一月份:

1、观看教学录相;

2、期末教学检查;

特色教研组方案解读讲座 篇13

培训材料稿

李林英

教研组应该是一个知识共享的组织

教研组是以学科性质来分类的,也是以知识来分类的组织,落伍教师大多是因为知识陈旧,学习力下降,知识的“整理、学习、重组、变革、更新”能力较弱所致。所以,教研组建设应重视教师“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教研组应成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构建新体系的平台。教研组要明确自己的性质与工作重点,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现象等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加强对教学对象与教学规律的研究,其目标是促进教师们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年级组重在班级管理,它虽然也会对教师进行管理,但它一般不会涉及学科知识。年级组对学生管理有利,但它不能取代教研组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教研组的意义将会越来越得到加强。

知识管理也要求教研组建立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教研组文化。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如果教研组中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其组成的教研组也是一盘散沙。“知识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教研组就是一个平台。

“案例学习”是教研组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揭示一定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成功的案例,就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凝集了教育者思想与理论的光辉。教研组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重视“案例学习”,也要重视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的编写也是一种较高级的知识管理。教研组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将会大大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知识管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的学习与教学。教研组应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与优势,建立一个能让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师的知识收集与管理的能力。有教研组根据这种情况就“采用电子教案共同备课”,先由组内老师搜集资料,然后,由大家讨论共同决定教学内容,制订初步的教学方案,再由各教师根据各班级情况及教师个人特点进行修改后进行教学。

教研组应该是一个竞争的、充满活力的组织

活力管理是使组织充满活力的管理法宝。活力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自身组织的优势上。要发掘组织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到自己在这个组织中很重要,并能意识到这样的组织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

有一所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与名师,高薪从外地引入了近十位特级教师及名师,结果其教学质量也未能提高多少,本地教师反而因为与他们的收入差距较大,意见很大。

当然,在教研组建设中也有一些因素在影响着教研组的发展,有悖于“活力管理”精神。

“传声筒”式的教研组长。“传声筒”式的组长仅仅是把教务处或校长室下达的一些工作任务简单地布置给老师,所谓的教研活动也只是每学期安排几位老师开些课而已。他们的工作没有多少创造的成分,不可能给教研组带来任何活力,也称不上是“管理”。

“活力管理”需要一位有主见、有理想、有活力的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核心与灵魂,特别是对那些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教研文化与科研制度的教研组来讲,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有活力的教研组长,会把自己对教育的激情与理想感染给每一位教师;他会把思想的光芒散布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头;他会凭借自己的感召力把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凝集成一个整体。

有活力的教研组长,需要有“活力”的教研组长产生机制。目前,教研组长的任免大多是由学校领导直接任命的,他可能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不一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与管理能力。对教研组长业绩的评价也难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有作为”与“无作为”的组长最终是一个样的,没有多少能力与热情的教研组长也很难让他“下岗”。

与“活力管理”相悖的还有漠视“平庸文化”的出现。

文化是组织的DNA,它浸渍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言行中,融化在不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中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它深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影响教研组活力的另一个因素是没有建立规范的教研组活动机

制。作为一个组织要有一定的组织性,越是优秀的组织其组织性越是严明,当然对教研组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来说,“严明”不一定如部队那样严格,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活动规范,特别是要能按计划有效地开展研讨活动。

教研组应该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教研组织

特色管理即依托特色建设来管理教研组,增强教研组的凝集力与活力,激发教师们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

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更多的教研组是在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

教研组特色建设与教研组本身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关系。如有两个教研组同样是讲到教师备课的问题,但因其目标不同,显示了两个教研组不同的发展方向。A校的教研组为了强化教学质量,要求同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不但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而且统一讲稿,教师的备课笔记需要经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进课堂;B校的教研组则主张个性化备课,它也统一进度及内容,但不统一备课,它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要求把所有教师的备课笔记及备课资源在网上公开,让教师们依据个人特点与班级特点设计自己的讲稿。前一个教研组更关注教学质量,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后一个更看重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前者确立的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迎合世俗的发展目标,而后者确立的是长期的、追寻教育及教师发展自身规律的发展目标。

教研组的特色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与研究,这是由教研组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

教研组是一个组织,组织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发展。以特色建设带动组织发展,各教研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教研组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民间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等。

特色,可以说是教研组的一面旗帜。特色管理重在价值的引领。旗帜一定会有色彩,色彩总会引人注目,但“教育特色”这面旗帜,不是为了“渲染”或“宣扬”,不是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而是扎扎实实的、学校发展的“学习工程”。(摘自人民教育)

一、特色教研组启动原因:

1、以前的活动模式单一,内容以清一色的课题研究对话为主,圆桌会议讲课评课为主,缺乏创新,千篇一律。

2、促进各学科整合、德育教学整合、学生与教师整合意识,促进教师基本功与科研能力、教学目标与过程、学生知识与技能等。

3、变革教研组创新职能,促进青年教师团队成长。

4、发挥团队个性特长,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研究型、学习型、专业型团队。

以特色带动发展,各教研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本期开始开展特色教研组试点研究。

二、确定特色的出发点:

1、抓弱点,从本组最薄弱的环节出发,以特色带动弱势,让弱势转化为优势,成为学习型、成长型团队。

2、从优势出发,发挥积极效应,打造创新型、研究型团队。

3、从组内成员的特长和专业性质出法,打造专业性团队。如:电教组、体育组、艺术组。

三、特色活动的形式改革:

1、多元化的形式

以前:观摩式、交流式

今后:培训式——由组员或邀请专家做培训,面向本组或面向兄弟组。

讲座式——由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开展微型讲座;

评比式、展示式——组内或跨组的比赛,有主持、有裁判、有结果。

2、范围广、多角度

一个组专一项,每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主题体现小、实、精。内容有以下几大方面:

◆团队文化建设◆教师基本功研训◆课题研究与学段研究

◆课堂精品化工程◆网络教研◆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班主任队伍建设

四、特色申报要求

●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每学期专题活动一次。

●活动形式不限,可以是观摩评议式、论坛式、培训式、讲座式、交流式、评比式、展示式、展览式、跨组合作式、多元式„„场地不限,可以室内,可以室外。

●活动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大范围选择,主题体现小、实、精。⊕团队文化建设(教师礼仪、文化活动、文明办公室、健康与锻炼„„)

⊕教师基本功研训(普通话、规范字、信息技术、读书学习、青蓝工程„„)

⊕课题研究与学段研究(关于低、中、高段的教育教学小课题)⊕课堂精品化工程(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个人精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自设专用课本、课堂展示等)

⊕围绕学生素质教育(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学困生转化、心理健康„„)

⊕班主任队伍建设(经验交流、培训„„)

⊕网络教研(论坛、网页、博客„„)

(4)整个活动过程应紧密围绕特色团队活动大方向。

(5)要发挥全体成员的主人翁精神,体现以组员为主体,扩大参与面,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则。

(6)注意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简报等媒体宣传本组特色活动。

五、档案整理体现过程

上一篇:库房管理制度污水厂下一篇:2024-2025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