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烟雨张家界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习报告烟雨张家界

实习报告烟雨张家界 篇1

——《烟雨张家界》推介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到张家界旅游,除了游山玩水,还可以钻洞看戏。张家界的旅游溶洞,以黄龙洞最为著名,这个洞是全国唯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溶洞,也是全国唯一同属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范畴的溶洞;参观黄龙洞,不仅仅看洞。在黄龙洞景区入口处,每天晚上还上演了一台“高大上”的民族文化节目——《烟雨张家界》。

为什么说这台节目“高大上”呢?

首先这台节目演出场地特别“牛”。张家界拥有“上帝”的山——《阿凡达》哈利路亚原型山,自然也拥有“上帝”的音乐厅——哈利路亚音乐厅。这个取名哈利路亚的音乐厅正是《烟雨张家界》节目表演的专属音乐厅,到底有多“牛”?又“牛”在哪里?一是“牛”在名字很洋。这个洋名由从中国最美小城——湘西凤凰走出的国画大师黄永玉题写,目前镌刻在音乐厅前的标志牌上;二是“牛”在造价很贵。整个音乐厅包括征地、建设、规划、装修,造价在1.6亿元左右,而音乐厅座位却只有800个,分摊到每个观众座位则在20万元;三是“牛”在舞台很美。音乐厅的大屏幕,是由21个可以自由移动伸缩的LED屏幕组合而成,观众可看到演员站在活动屏幕上进行表演,舞台效果堪比《阿凡达》。2011年8月,音乐厅LED屏幕以“室内数量最多”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四是“牛”在造型很特。音乐厅由中国首位留美旅游规划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设计,造型新颖独特,美观雅致,框剪式结构,外墙由当地青石页岩构建成的音符弦线幕墙与自然融合一体,形如一本即将展开等待世人阅读的张家界文化宝典;五是“牛”在影响很远。音乐厅先后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开幕式和颁奖晚会、两岸三地圣诞•新年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王立平、戴玉强、容中尔甲、高晓松、雷佳、雷宜锌、李栓科、梅帅元等文化界名人都曾在音乐厅公开亮相。

其次就是这台节目表演内容特别“美”。寻梦张家界,与烟雨有约。这台名叫《烟雨张家界》的节目到底有多“美”?“美”在哪里?一是美在感人的故事情节。《烟雨张家界》,讲述了远古时代在烟雨缥缈的张家界大山深处,土家族英俊青年洛巴冲和苗族美丽姑娘阿依朵之间缠绵悱恻、美丽动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二是美在迷人的民族文化。《烟雨张家界》时长70分钟,10个选段围绕洛巴冲和阿依朵的爱情主线,巧妙展示了张家界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巫傩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其中桑植民歌、茅古斯舞蹈、土家织锦、打溜子、哭嫁等更是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美在醉人的舞美艺术。这台节目是中国首台3D视觉大型民俗文化大戏,也是中国首个模拟实景剧场演出,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设施,配合美妙而震撼的配乐以及逼真的超大视频特效,真人与视频的完美结合,演员在屏幕间来回穿梭,让人产生亦真亦幻、如烟似雨的感觉,向世人演绎魅力、神秘的张家界民族风情。整台大戏时长只有70分钟,穿越的却是张家界几千年的辉煌灿烂文化。《烟雨张家界》画面唯美,内容精彩,情节感人,没有任何商业性质的元素,是张家界最为精致最为耐看的民俗文化大戏。

走过,路过,《烟雨张家界》不容错过。哈利路亚音乐厅究竟牛不牛?要靠大家亲自去感受;《烟雨张家界》究竟美不美?全靠大家亲身去体会。走进《烟雨张家界》,您可以看到苗寨阿妹缠起15米长的锦绣头帕,也可以欣赏到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天锦霓裳;您可以聆听到最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也可以领略到最绚丽的彩裙银装;你可以体验到湘西汉子的彪悍椎牛,也可以欣赏到苗族姑娘的柔美天浴„„

实习报告烟雨张家界 篇2

一、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 一) 坚持" 校企共建、共管、共赢" 为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在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基础上, 完成由学校承担主要实践教学任务向由多方组建的职教集团指导下的校企共同完成主要实践教学任务的转变。按照校企共同构建教学体系, 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共同参与教学管理, 共同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 共享基地资源与技术成果等理念,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 二) 强化" 景校交融" 的实训基地特色

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绿色生态内涵建设, 形成与基地所在周边景区景点的天然融合, 另一方面通过基地内景观建设和景点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使基地成为所在地区景区中的一处景点, 形成" 景校交融" 的基地特色。同时, 基地内的景观和景点可以为学生员提供讲解 ( 实习导游) 的机会。

( 三) 突出三个重点建设

1. 突出" 系中企、企中系" 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系办酒店宾馆和旅行社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建设, 实训基地完全采取企业运行模式由专业教师担任管理者, 学生竞聘基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服务人员岗位, 通过对外营业途径实现自负盈亏。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 完成学生和教师的技能培训、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提升, 实现" 系中企" 。通过加强与当地旅行社为代表的合作力度, 选派专业师生进驻企业, 承包分部门, 根据旅游业淡旺季规律成立企业内短期服务部门, 参与旅行社的人员招聘、入职培训、业绩考核、技能比武以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 做到企业就是系部, 部门就是课堂, 实现" 企中系" 。

2. 突出" 现场管理" 和" PDCA循环管理" 的基地管理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注重加强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使校企合作从制度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采用旅游企业的" 现场管理" 和" PDCA循环管理" 的管理模式, 教师及企业专家随时以客人身份抽查实习实训中学生的服务质量, 发现问题, 查找原因, 及时反馈, 同时根据" PDCA循环管理" 的管理模式, 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效果的管理循环来对基地的运行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 保证实训基地的有效运作。

3. 突出" 学中做、做中学" 和" 教中做、做中教" 教学模式建设

根据" 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 个性化" 实践课程体系, 实现" 产教结合、校企合一" 。同时, 充分发挥校办旅行社实训基地作用, 把旅行社管理、计调与外联操作实务等实训项目融入到真实实训场地, 通过短期实训和定岗实习方式, 使学生实现" 学中做、做中学" , 使教师实现" 教中做、做中教" , 真正做到理论教学情景化, 实践教学体验化。

二、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与措施

( 一) 形成以" 旅游类职教集团" 为平台的基地建设机制体制

成立由政府、主管单位、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参加的旅游职教集团, 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校企互聘制度、定期企业走访、专业动态调整等制度, 完成资源网络化共享,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 二) 按照" 三对接" 原则, 构建" 三层次" 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家指导下, 按企业调研- 确定职业岗位-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 转化学习领域- 设计模块项目- 教学组织实施优化流程,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三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企业的标准、岗位要求及生产设备条件, 通过对现场调研, 确定旅游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 群) , 从职业能力出发,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 确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训模块。

( 三) 建成" 双带头人" 引领、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型教学团队

在知名企业设立具备国际视野的双师流动工作站。在企业中培养从事酒店管理、技能培训、旅行社计调以及外联等业务技能突出的人员。实施校内、外专业教师、校内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计划, 激励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合作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教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实施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和考核计划、社会服务能力认证计划, 提升教师的" 双师" 素质。

( 四) 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模块化的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按照企业现场生产标准, 根据实践教学条件, 聘请旅游类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完成实训教材中实际案例的开发, 为实训教材提供丰富的素材。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优质实训教材, 进一步优化实践教材内容体系。与国内其它院校合作, 建设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实现所有资源上网。

摘要:本文从高职旅游专业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出发点, 通过探究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拟定具有创新意识的基地建设具体方案, 希望能对其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方面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海生, 王世斌, 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3:143-148.

[2]吴炬.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若干问题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2, 03:201.

[3]项盛荣.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以电子产品制造专业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25-26.

烟雨江南 篇3

来过江南的人对江南的小路必然印象深刻。未经细细打磨, 还保持着自然原样的石板错落排列, 便成了江南的青石板路, 每每雨后, 石板被冲洗得清爽洁净, 青灰的石板蕴着水气, 蒙蒙地罩着石板间几丛油亮的青苔, 让人不忍将脚踏上。经年累月, 石板上细小的棱角已被磨平, 变得光滑圆润起来, 却平添了几分沧桑。

江南的水是江南的灵魂, 江南的一切似乎都与水有点关系。秦淮的桨声灯影, 西湖的柔美清雅, 太湖的纯厚自然……每一条河, 每一个湖泊, 哪怕是一方小小的池塘都美得让人恍惚失神。江南人素喜在河边遍植垂柳和桃李, 每到春暖花开之际, 整河水都染满了嫩嫩的绿和柔柔的粉。河边洗衣的姑娘更是把满腔的柔情都揉进了这一江春水里去。如此的柔美, 便是再刚硬的物体也给你化开了去。难怪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对着江南的水心动神伤, 诗句里都有化不开的愁怨和眷恋。

江南的雨最是伤情, 每到清明时节, 细细的雨丝便绵绵地挥洒起来, 它并不是狠狠地敲打着你, 它只是柔柔地落下, 轻轻抚过你的发梢、鼻尖, 就如害羞的姑娘, 如此小心翼翼, 生怕这细微的动作也会惊动了你, 让你警觉她的存在。江南的雨一下便连着一月不停, 细细密密的雨幕给江南古镇笼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烟, 朦朦胧胧, 亦真亦幻, 让人犹如置身梦境。江南也并不只有绵绵雨丝, 有时也会有滴滴雨珠, 圆润的雨珠如珠玉落盘, 声脆可闻, 不消片刻便能汇成细流沿着屋檐垂下一幕珠帘, 如此晶莹精巧, 便有再好的明珠、再巧的姑娘也穿不成这般玲珑珍奇之物。在这雨幕之中, 常有年轻的姑娘手执绸伞, 曼立桥头, 等着心爱的人归来。雨愈细, 相思愈深, 愁思更浓, 怎能不伤情?

烟雨榕城 篇4

坐在行驶的汽车上, 望着矗立在烟雨云海的奇峰, 作为一个见惯了云横秦岭、见识过泰山云海的人, 也不由得惊叹福州好一片壮丽山河!

如果非要用一句诗来形容福州, “苍烟巷陌青榕老”再也恰当不过。初到福州时是一个雨夜, 坐在往酒店去的出租车上, 抬眼望向窗外, 灯光并不是那么的璀璨, 稀疏的人流让人感觉到了乡镇, 完全没有如上海、南京般的繁华景象, 不由心生失望。

直到第一天采访结束才改变了笔者对福州的看法, 发现福州拥有上海、南京所没有的宁静之美。当走过烟雨朦胧的小巷, 坐在街边的餐馆里等待, 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的景色, 才发现榕树是那么的苍翠, 街道干净到没有丝毫的尘埃, 饭店门口的停车位上竟然只有一辆车。人真少, 时间仿佛凝固一般, 给人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感觉。这种久违的感觉, 上一次出现似乎是在童年。

或许山川灵秀真的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与世无争的气氛似乎影响着每一个人。在调研期间遇到的每一位经销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一边品茶一边交流, 不疾不徐。或许这就是闽商文化的影响, 在讲求开拓、进取的时候, 多一份淡定与从容, 不以得到而过分高兴, 不以失去而过分悲伤。

谈及闽商文化, 不得不提及此次榕城之行遇到的几位经销商, 他们大都刚过而立之年, 却白手起家开拓出一片天地。想起他们侃侃而谈, 对福州市场状况细致入微的描述, 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构想, 仿佛置身于一场即将展开的战斗, 不由得佩服他们所具备的与年龄不符的思维。

笔者也曾游历过山西和安徽, 对晋商、徽商略知一二。山西、安徽均地处腹地, 自古便接近政治中心, 因此向来崇尚官商紧密, 以“贾而好儒”为精神特质, 虽然也能创造出财富神话, 可一旦王朝分崩离析, 盛极一时的神话便烟消云散, 曾经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富可敌国的徽州盐商就是最好的例子。反观闽商, 地处沿海, 自民间获得原生动力, 凭借善观时变、开拓进取的精神, 不仅在历史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即使在今时今日也成绩斐然。这才有了那一句:“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 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闽人”。

烟雨轻敲乡间瓦 篇5

烟雨逢秋, 撑一把伞, 游走在江南乡间, 怀想着, 寻寻觅觅它的形影踪迹。

粉墙黛瓦, 秦砖汉瓦, 楚楚然, 千古江南的标签。遥想当年, 乡间多泥, 经火嘶鸣, 转世为瓦。瓦共泥一色。喝了糯米酒的汉子, 扁担颤然, 一匹一匹新瓦上房梁。喜悦的笑堆满农人沧桑的皱纹, 一杯杯自家酿的米酒斟满, 为大半生劳碌的杰作庆功。

看瓦匠们砌瓦, 如读一种多米诺骨牌的艺术。一片一片瓦斜躺在屋顶, 定格下来, 像极了秋收时节农人在田间地头躺着休憩的姿势。弧状的瓦片是坚定笃实的集体主义者, 你搀着我, 我扶着你, 排排横横;哪片在上, 哪片在下, 从不过问;谁枕着谁, 谁搭着谁, 任凭瓦匠一瓦, 凸起来和凹下去的瓦, 紧紧相扣, 团结在炊烟缓缓上升的乡村, 构成了烟雨江南独特的风景线。

幼时, 最喜欢瓦上烟了——细细的, 一丝一丝, 一缕一缕, 一圈一圈, 斜风拂过, 袅袅然。如梦如幻的烟影便薄薄地覆盖在村庄之上, 缠裹着村庄的细草和大树。

瓦上还有什么风景呢?瓦上草, 一看便知是鸟们的得意之作; 梧桐的落叶, 上演一段缠绵的“化蝶”;晒晾的鱼鲞, 飘出一股股腥然的海味;对了, 还有鸟——麻雀, 鸽子, 喜鹊, 燕子……瓦, 是它们的栖息之地——闲然散步, 密谈恋爱, 卿卿我我, 物人和谐两相忘。

瓦下谛听檐雨瓦韵, 铮铮然作响。淅淅沥沥的, 是小雨;噼噼啪啪的, 是雨势增大;密密匝匝的, 是大雨滂沱了。大人拎来一两只水桶, 盛来的雨水拖地、洗菜、洗衣服。但听得最后一颗雨珠从瓦当之上“嗒——”一声滴进水桶, 太阳出来了。孩子们按捺不住, 呼朋引伴地踢瓦、打水漂去了。

踢瓦者, 跳格子或跳房子, 一块瓦片足矣, 女孩儿比较拿手, 跳起来轻盈如燕, 很美很可爱的模样;打水漂者, 齐聚水塘边, 男孩子的强项, 看谁打得远, 赛谁打的水漂数多, 一片瓦在飞, 飞出一串串涟漪, 穿缀起欢乐的童年。

一页瓦片, 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露打、霜欺、雪冻……年深日久, 该揭瓦了。架好梯子, 请来的瓦匠爬上屋顶, 东边的瓦质疏松了整整, 西边的瓦沟有落叶了捡捡, 屋角的瓦缝有土了清清……雨再来, 没有任何破绽可寻——这, 就是瓦的力量, 是家最坚实的最温暖的保护伞。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偎全在此了。

晨光夕月里, 瓦檐下出入往来的, 总是农人荷锄肩犁戴笠的身影。晚归的瓦屋下, 总有温暖的灯光散逸——男人咂嘴抿着温热的米酒, 女人低头纳着鞋底, 一针一针地拉扯着麻线, 不时地用针在头发上擦一下。生活的厚实, 可亲, 永记心间。

天上的雪, 该是为了瓦在地上千年的等待应约而来的吧!一朵朵雪花飘落下来, 优雅, 宁静, 蹑手蹑脚的。翌日大早, 惊喜于瓦与雪的黑白简约, 赞叹于大红对联的明媚娟秀。

上一篇:定置管理学习材料下一篇:第八届双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