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音乐史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词解释音乐史(精选6篇)

名词解释音乐史 篇1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音乐

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 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

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2、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3、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4、声曲折: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5、《摩诃兜勒》: 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6.乐府: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1、吴歌: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期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2、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3、阮籍:是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创作了古琴曲《酒狂》。此曲表现了作者性格的洒脱不凡,也显示出作者不甘随波逐流和愤懑的心情。

4、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隋代万宝常、郑译的“八十四调”就是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发展而来的。

5、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

6、何承天新律: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7、《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8.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汉族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

9.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10.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踏歌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踏歌的演变与传播过程中,它的基本舞步,即踏地为节、连袂而舞、且步且歌、一唱众和的特点,有时依然保存在以驱邪、娱尸为主要功能的巫歌、丧歌中;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1、鼓吹署:是唐代的音乐机构。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2、教坊:是唐代的音乐机构,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由皇帝直接派专人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3、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寺乐工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4、开皇乐议:“开皇乐议”是我国隋唐初年有关音乐制度的一场争议,它以讨论雅乐为题。其而最后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

5、《霓裳羽衣曲》:是一首著名的法曲,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霓裳羽衣曲》原作已失传。

6、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曲子在唐代最为兴盛,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7、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变文所讲的内容分为两类:佛经故事、民间故事。

9、《拨头》:又叫《钵头》,是南北朝时期歌舞戏的代表剧目,它表现了西域一个胡人,因其父亲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10、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2、万宝常: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开元年间的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是近代研究者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14.俗讲:汉族说唱文学体裁名。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1、瓦舍:又称瓦肆。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用于表演歌舞、音乐、百戏等民间伎艺。

2、鼓子词:宋元说唱音乐的一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另一种为只唱不说。

3、诸宫调:由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说唱形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种类。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

4、陶真: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它的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宋代的“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5、南戏: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一带,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6、散曲: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延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7、十八律: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8、《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9、《乐书》:世称《陈D乐书》,由北宋陈D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0.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11.琴史:汉族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擘”、“抹”、“勾”等,还有很多怪字。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12.潇湘水云:是一首汉族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江浙派的创始人郭沔,无射均(紧五弦)定弦

13.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14.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15.王实甫: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1、蒲松龄俚曲:俚曲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一带。又称通俗杂曲,清初蒲松龄创作了15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如《磨难曲》、《墙头记》等。所用的曲牌有53支。

2、乱弹:又称“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较大规模的声腔。源于山西、陕西一带。属于板腔体,分花音和苦音。木质梆子为主奏乐器。

3、《神奇秘谱》:是由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编选而成。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这些曲谱叙述了各首琴曲的演变过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4、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被广泛应用于民歌、器乐曲、戏曲等乐种中。

5、《十面埋伏》:琵琶曲。简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卷上。乐曲描述了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情景,是传统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

6.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7.浣纱记: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8.弦索备考:中国器乐合奏曲谱集,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有嘉庆十九年(1814)抄本。用工尺谱记写,收有13套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乐曲。曲名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等。全书6卷,共10册。卷一是指法和汇集谱(即总谱),十六板、岔串两曲。卷二~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所用乐器为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9.纳书楹曲谱:中国戏曲曲谱。清代苏州叶堂(字广明,又字广平,号怀庭)编著,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王文治序、叶堂自序。

名词解释音乐史 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鉴赏类课程;审美;艺术教育;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108-04

2014年1月10日,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看作是在至今尚未出台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该意见从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确立了新时期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并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脚步。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继续沿用2006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此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较为详细地规定了课程教学各个相关方面的标准,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

该指导方案中亦明确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主导精神。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任意性选修课程。从2006年秋季学期实施至今,通过已举办四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现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

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者,始终应当以发展和研究的态度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实景。需要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的为人、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以“立德树人”为国家学校艺术教育目的,通过音乐艺术教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课程教学。

一、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解释

按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教育理念影响而形成的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人文艺术,逐渐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十多年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文献佐证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合理和成功,也纠正了一直以来国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专注于其非审美的体验和功能上,忽视其艺术性和最重要的审美意义的错误认识。

不过,应当注意到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方向为“立德树人”。在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从中、小学到大学,仍然存在着夸大音乐辅德功能和价值的倾向。当然,将音乐用于功利性的目的,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自古有之,且传承已久。我国西汉时期就有“德音谓之乐”(《礼记》《乐记》)的思想。音乐作为辅政正德的工具是中国礼乐制度和文化的核心所在,影响深重。而且,这种由非纯粹音乐体验产生的功能性用途的作用也确实存在,不容小觑。西方文明中亦有相似的观点出现。但是,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关于音乐艺术和这种艺术的教育已经被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一种认识逐渐回归于艺术本身。比如,贝内特·雷默认为艺术是通过捕捉和表现其内在品质中的各种样式和形式的人的感觉来使人的感应这个主观领域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中的感觉体验。因此,可以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与之相同,是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教育。其最深刻的价值所在与其他所有人文艺术学科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艺术在美学上既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艺术的道德在于艺术家是否真实、自然的创作。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教师的作为在于帮助学生尽可能在音乐教育的每个阶段快乐、自由而开放的接受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无论风格如何,都具有表现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多分享音乐的多样性。教学应当专注于各种风格所运用音响的组成部分(包括产生音响的各种介质),以及每一种不同风格中音响表现性运用的特点。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素材敏感度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语言解释音乐的内涵,使其通过真正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和意义。

然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极端狭隘的概念。戴维·埃里奥特提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远比理解音乐作品更为重要的思想。他在《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主张在音乐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音乐和音乐作品,多角度的理解音乐和发现人类生活中的音乐价值,以及寻求多种实现这些价值的途径。因为,音乐作品绝不是作为脱离文化的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其细节上所展现出来的结构特点必定与其被创作的特定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相关。对音乐作品本质和价值的判断必须依据于它们产生和使用的场合。人们在音乐听觉活动中进行的是与个人社会文化信仰密切联系的复杂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中兼具了个体的、情感的、社会的、思想的、阐释的、结构的、表演的、表现的等多种内容。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从多角度看待音乐作品,也可以说,音乐作品教会我们如何多方位的思考和感受。而提高音乐素质为获得人类重要能力之一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独特的方式。普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音乐素养的听众和将音乐视为自己和他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教育进程中,教师应将不同的音乐风格、流派或实践活动授以学生,并强调作为表演和即兴艺术、创作、改编和指挥的音乐(它们都要求具备敏锐的听觉)所具有的阐释性特征,达到实现音乐价值的目的。

上述两观点中,前者基于苏珊·朗格的思想,认为艺术是创造表现人类感觉的可感形式的实践,是有组织的具有表现力的材料的观点形成的音乐审美概念,将音乐视为音乐作品,并将之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去认识其本质。而后者与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关于历史性的观点不谋而合。由审美体验而产生的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而审美解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艺术作品无论从现实意义到审美意义均与历史条件有关。而历史包含了一切有关的因素。埃里奥特认为美学理论家混淆了“音乐”与“音乐作品”的意味,使音乐教育的视野变得过于狭隘,因此低估了音乐的过程方面和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创造活动过程。

但是,二者都认同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埃里奥特在强调音乐和音乐教育有很多价值的多视角音乐审美观同时,认为只有当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质达到了音乐创造活动(例如表演者、即兴创作者、作曲家、编曲者以及指挥家等)和音乐听觉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的水平时,这些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专注于音乐本身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仍然是运用音乐素养达到自我提升的重要的基础。而以审美为重的雷默也对精英主义提出异议,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开放性,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强调音乐审美创造的重要性。

无论倾向于哪个观点,音乐教师都应考虑到一种哲学存在的驳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固本培元一般明确了音乐和音乐教育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但也将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部分视为非音乐的,无法形成全面、真实的审美解释,而导致审美的狭隘。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确定了音乐不同于音乐作品的存在,所有与之相关的均为音乐审美的涵义和意义。但这种观点也容易造成异化音乐审美变为犹如辅德工具一般的存在。因此,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这两种思考仍待商榷。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视界融合”足以充分克服历史的间距,达到超越历史的审美境界。于是,审美解释兼有历史性和超历史性,成为二者的同一。考虑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具体情况,需要多文化、多学科的、综合性音乐教育哲学,而非脱离文化、单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不可能回避全球文化视野及其生活世界的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人类未来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或可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以审美为中心的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鉴赏类课程审美教学的解释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按照指导方案呈现的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选修课程。这种设置源于“听赏”是普通音乐审美教育最易于被接受的普及方式,同时考虑到我国大学生源广阔,学生文化背景多样,音乐修养程度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鉴赏教学可视为由教师、音乐作品、学生三位共在形成教学关系,互为作用产生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音乐作品作为介质对学生进行的教化是否达到预期的审美教学目标取决于学生与音乐作品的交往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审美解释。而教师自身必须是已经具备高度音乐专业素养,拥有大量对审美体验的阐释并获得审美意义的存在。这是帮助学生未来经由审美体验进行审美阐释获得审美意义的先决条件,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水平。如同彼得·基维在其所著《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提到几种审美体验。约瑟夫·海顿第一次听到莫扎特献给他的弦乐四重奏时的体验与当音乐响起时无意识地用脚打着拍子的“蒙特夫人”,精通对位法这种专业技能、饶有兴趣注视膝盖上乐谱的“蒂比”,以及能从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当中听到英雄和海滩的“海伦”,还有只是认真听音乐的“玛格丽特”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是,无论哪一种体验,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别,只有程度的差别。他(她)们都能从音乐中获得愉悦。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验未必有大师级的,不过除了少数的“蒂比”,像“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的比比皆是。鉴赏类课程可以在多少程度上提升审美体验的水平将决定学生审美解释所获得意义的结果。我们绝不是为了培养因由喜好而迅速做出判断的肤浅审美体验。要帮助无论“蒂比”们还是“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们获得不以主观评价阻碍的审美体验,增加对审美对象和其历史的感觉,区分美的与丑的,好的和不好的,拥有、提升审美批判的能力,达到审美阐释的目的。

三、为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审美体验以进行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一)解释与不解释

解释,一直是人类延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所有的教育,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都无法脱离解释。然而,苏珊·桑塔格认为艺术解释毒害了人们的感受力,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解释无异于拒绝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真正的艺术能令人感到紧张不安。通过把艺术作品消减为作品的内容,然后对内容加以解释,人们就驯服了艺术作品。解释使艺术作品变得可被控制,变得顺从。解释可能让审美体验者无法感受、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将审美意义去向了别处。而且,由于音乐独特的不可描述性,某些解释会将审美者的体验和审美解释破坏殆尽。

但是,关于所有教育的教学解释却是必须的,当然包含关于音乐教育的解释。音乐学习的每一个方面,都应充满了关于音乐的表现性的概念和对那些品质的观察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这要求审慎地使用语言,因为语言是进行概念化不可或缺的方式。当语言用来使审美观察精益求精,使观察成为要感受的富有表现力的音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时,它就成为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音乐课则是使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即审美体验——系统进行的途径,教学语言仍然是达到审美目的的基本手段。

(二)必要的解释

音乐欣赏是根据不同的描述在感受音乐时间的过程中的一种欣赏。通常把一个人的音乐理解当成是通过他(她)对音乐事件的感知、思考和欣赏进行描述的能力来证实和建构。一个人感知越丰富,欣赏就越深入。人们唯有理解音乐才能欣赏音乐。教师关于作品的解释正是为了提升学生音乐理解的感知度。让学生学会可以帮助他们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还是平庸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鉴赏教学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和意图。教师则要慎重思考对于解释的拿捏。为了达到审美目的而选择的最佳语言,就是最像符号的语言,它发出有用的信息,确切制定与音乐事件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音乐如何作用的概括有用,传播可以产生审美意义的音响条件的具体数据和历史意义。

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于要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以完成优秀的、合理的、适度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所选取的作品是为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学生而定的。以教育部于1999年下发的《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为例,作品选自交响乐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是当时相同或不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受群众欢迎的伟大之作。其伟大来自作品深刻的表现性,拥有完美的音乐表现技艺和悦耳动听的音响。课程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时代、风格、类型音乐及其相关内容历史性进行的解释。

因为音乐的表现属性,就可以有依赖表现属性的音乐以外的解释,让欣赏者走进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相关历史性因素,专注于音响中构成音乐材料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达到审美解释。经过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转化为审美阐释。但是,无论声乐作品、标题音乐作品或是纯音乐作品,都应避免过多改动或是挖掘式的解释。应将解释专注于帮助审美者更加顺畅的进入音乐作品本身那些带有明确表现性的音响当中。

音乐审美教育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体验和创造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能力——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在此过程中,人与音乐在历史中对话,审美者与审美对象在历史中交往,最终超越历史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得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而这个意义将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季刊),2005,(4).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名词解释 篇3

学生本位原则:学生本位原则就是强调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选择的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本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音乐本位原则: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接近、达到目标而精心研制的所可能实施的多种认知、体验、表现、感受等参与活动和大致活动程序安排。音乐教学程序内涵:为了达到音乐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明确教学的顺序及步骤,实施之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和操作程序,使之教学序列化的过程,称之音乐教学程序。

柯尔文手势:用以帮助学生体会音程空间感与调式音级的倾向性,从而掌握音准而创用的一套手势。这种手势包含七种不同的姿势,通过在空间中所处的不同高低位置,各自代表音阶中的一个唱名,显示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

音乐教学评价的定义:是依据一定的音乐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是指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具体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学校音乐教育是通过学校音乐课程实施为载体。

简答题

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生本位原则、音乐本位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主动参与原则、协同融合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演唱教学的基本方法:

1、模唱教学法:指教师教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直至学会全曲的方法。

2、试唱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识谱学唱歌曲的教学方法。

3、合唱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立体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演唱的方法,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是演唱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通常以二部合唱为主。不同的哲学观是如何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

1、政治化的音乐教育--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

2、技术化的音乐教育--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

3、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美育论的哲学观

4、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

5、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发展——多种哲学观的综合运用

音乐教学过程环节:起始阶段(导入)、展开阶段(主体过程)、形成阶段(初步呈现教学结果)、结束阶段(结课)

音乐教学评价特点:

1、注重过程评价

2、注重主体参与评价

3、注重多向性、交互性评价

4、注重发展性、动态性评价

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管理名词解释 篇4

1、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对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具有影响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虚拟组织: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特定时间内结成动

态联盟。该组织结构优点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缺点是不利于控制和技术保密。

3、授权:授权就是管理者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下属以完成活动的过程。

4、预算控制:预算是各类管理者最基本的一种控制工具。预算是根据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

具体筹划与确定资源的分配,使用以及相应的行动预期结果的数字化形式,其突出特点是数字化。

5、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合法,它是一种邀请专家、内行,针对组织内某一问题或某一个

议题让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经过互相启发,产生连锁反应,集思广益,而后进行决策的方法。

6、霍桑试验:1972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

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7、时间管理: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

作。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计划时间,做好确定目标,自我管理的工作,减少那些对实现目标毫无贡献较少的时间消耗,使时间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

8、沟通:沟通时传递思想、情感、信息的过程,以实现设定的目标。沟通至少涉及两方当

事人。这一沟通过程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包括有意传递信息的发送者,信号传递的媒介或渠道以及信号的接受者。

9、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职权在不同管理层之间的分配与授予。职权的集中和分散式

一种趋向性,是一种相对的状态。组织中的权力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高层,即为集权;权力较多地下放给基层,则为分权。

10、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把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进行排列,把事

情分为四类,A任务:重要又紧迫的,立即处理(亲自处理);B任务:重要不紧急的,进行策略性地规划,没定完成期限;C任务:紧迫不重要的,简化授权;D任务: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丢入垃圾箱。

1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

体员工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

12、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机理),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

机制。

13、问题管理: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管理模式。中国首位

问题管理专家孙继伟博士认为,问题管理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挖掘问题、表达问题、总结问题、控制问题的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14、儒商:一是“守信与重义”,在经商手段上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职业道德;二

是“仁爱与竞争”,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人文精神和管理艺术;三是“修身与报国”,具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文化品格和社会责任。

简述题

1、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1)凝聚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协调功能。6)维系功能。

7)教化功能。8)优化功能。9)增誉功能。

2、简述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管理艺术与技巧。

3、做好资金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 注意对资金运动规律的掌握。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产权经济的角度对财务问题进

多方面考虑。

② 注意内容的充实,不仅仅管理资金收支,要熟悉资本市场的业务。

③ 注意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收入大风险大而效益小的事不做)

④ 注意研究和学习法律的问题。

⑤ 注意研究目标资本结构。

⑥ 注意财务安全性研究。

4、你怎么看待管理对象诸要素?管理要素中你认为哪项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资金是管理对象的关键要素。企业的管理工作时围绕着经营活动进行的,经营活动的目标(目的)就是赢得企业效益,而且追求效益最大化,而经济效益的标志就是货币(钱)。

5、简述法约尔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根据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⑴ 劳动分工 ⑵ 权力和职责一致 ⑶ 纪律 ⑷ 统一指挥 ⑸ 统一领导 ⑹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⑺ 报酬的公平合理 ⑻ 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⑼ 组织层次与部门的协调 ⑽ 维护秩序 ⑾ 公平⑿ 人员稳定 ⒀ 首创精神 ⒁ 团结精神。

6、简述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reats)进行分析,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有利于开拓思路,正确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

7、简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的人数。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组织等级。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8、简述实行例外控制。

有效的管理者要把控制力量集中在例外情况上。即只有实际工作脱离计划的重大偏差,才应由领导者处理,而一些不重要的问题应用已经制定的有关管理规范去解决。

9、简述人本管理原则。

① 管理的民主原则

② 三公原则

③ 动力原则

④ 人力资源开发及人际关系的原则

⑤ 企业文化建设

10、简述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① 各异性:不同社会、民族、地区的不同企业,其文化风格各有不同。

② 共识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趋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反对强加于人。③ 非强制性: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管理制度和纪律,强调的不是“遵守”。而是“认同”。④ 相对稳定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朝令夕改,或因为组织机构,领导变更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填空题

1、(泰罗)提出要用科学的观测分析方法对工人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归纳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原理。

2、泰罗经过几十年实践经验和研究的成果,概括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3、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他的(一般)管理理论

4、法约尔把管理科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管理科学不仅在工商业界受到重视,并且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称之为(管理理论)之父。

5、(霍桑)实验表明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6、有效地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是指领导者的(人际)技能。

7、企业组织结构中(矩阵制)结构更可能造成多头指挥,从而降低组织效率。

8、领导工作中的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的沟通。

9、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行为科学理论)。

10、直线型结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11、下列关于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论述中正确的是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管理幅度(大),组织层次(小)。

12、SMART原则中的M代表(可衡量性)。

13、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属于艾森豪威尔原理的(重要不紧迫)。

14、集权和分权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5、在狭义上,控制是指继计划、组织、领导中之后,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16、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7、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18、没有了(倾听)就没有了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了理解。

19、职权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与手段,(职责)则是行使权力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20、艾森豪威尔原理就是把要做的所有事情按照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进行排列,把事情分成:A任务:(重要又紧迫),立即处理;B任务:重要不紧急的,进行策略性地规划,设定完成期限;C任务:紧迫不重要的,简化授权;D任务: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丢入垃圾箱。

判断题

1、管理的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愈是基层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要求愈弱,反之愈是高层管理者,其专业技能要求愈强。

3、管理的对象是以资金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4、按管理层次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5、在组织的资源要素中,物资是组织的一种流动形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管理要素。

6、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科学管理,标志着人类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

7、进入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分散化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热带的丛林”。

8、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位。

9、管理者能有效地直接管理下属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因此必然产生管理层次。

10、管理幅度总是越宽越好的,组织层次总是越少越好的。

11、目标管理是听命式管理。

12、“年内消除窜货问题”是一个定量目标。

13、你放弃了夜间兼职,为的是整理明天开会的材料,这一行为表明你对生活的真正满足来自于追求卓越。

14、部门规划对于部门经理而言是A级优先权的事情,最好自己去做,也可以授权别人去办理。

15、一个良好的团队纲领应该包括对团队的活动领域及其受到的限制与约束的分析。

16、在使用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包括看起来不可能的想法。

17、眼睛看到的是信息,耳朵听到的更多的是对方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18、听比说更重要,听是更重要的沟通技巧。

19、营造绩效考核氛围不包括明确工作环境。

20、让员工畅所欲言属于制定行动计划表的一部分。

1、管理的性质是人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2、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管理者或管理主体。

3、管理对象中的核心要素是人。

4、管理对象的关键性要素是资金。

5、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6、与其他职能相比,领导职能有人的关系最密切。

7、计划是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8、提倡较小的管理幅度以便对下级严格控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9、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点之一是形成了多头指挥。

10、组织扁平化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削减冗员来降低管理费用。

11、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

12、“节约行政方面的开支20%”是一个定性目标。

13、在时间管理四象限中,玩游戏一般属于C任务,应该丢入垃圾箱。

14、总经理是监督职位。

15、授权的障碍主要来自管理者自身和其下属两方面。

16、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授权其他人去做一些工作。如果某些事情必须由管理者自己来处理,那么行动一定要快。

17、团队领导应该在任务、团队和个人三个方面保持平衡,即在三个方面要保持1:1:1的平衡。

18、沟通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19、制定行动计划表,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完成时间和实施人等内容。

20、管理者应当根据下属的工作性质,内部环境,下属能力和下属的个性特征来授予权力。

1、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对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2、管理人员还可以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综合管理人

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大类。

3、专业课教师是管理者。

4、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

5、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6、古典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以梅奥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7、目标管理认为目标带来结果。

8、留出机动时间,不要把所有时间都填满。

9、观察法费用低、速度快、调查面广。

10、虚拟组织的缺点是不利于控制,不利于技术保密。

11、事业部制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12、沟通结束以后一定要一方说服另一方。

13、电子邮件是典型的书面语言沟通,能够很好地传递思想和情感。

14、团队就是指多个具有共同愿景和奋斗目标的个人所组成的工作团体。

15、鱼骨图使用图来表示决定达到目的,目标的方法。

16、让下属做好被授权的准备不一定从招聘时就准备。、双因素理论是由F.赫茨伯格提出的。

18、鼓励双向而非单向沟通是克服沟通障碍的条件。

19、优先排序法、重要性矩阵法都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20、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保健激励。

案例题

案例一:三个2O世纪70年代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各奔前程,少有来往,某天在党校学习时不期而遇,想不到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都被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在三个局担任局长工作。B约A、C两位老同学星期日到家一叙。老同学聚会,自然而然地谈起了各自走马上任后的情况。

A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分头召集机关处室负责人的座谈会,通过这种座谈形式,让大家了解自己,也使自己熟悉各处室负责人,从而对局内的整个情况有个大概了解。B与A的情况不同,他选择的第一件事是,与局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逐个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情况,同时也谈了自己新上任的一些想法,借以沟通思想,使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C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掌握了该局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与上下左右沟通了思想,建立了感情,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A与B两人对C的做法很感兴趣,C接着说,他上任后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全局各处室,群策群力,拿出“两制一规范”的方案。所谓“两制”,就是岗位责任制、奖惩制;所谓“一规范”,就是职位分类规范。C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他与各处室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奖惩制,职位分类规范。使大家明确,局机关是为基层服务的,通过“两制一规范”的制定,使局机关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扯皮现象,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优胜劣汰,奖罚分明。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清正廉洁,效率高,有实绩的干部队伍。C上任后的第三件事是,提议创办一张(快讯)小报,他与大家一起讨论办报方针和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渠道等事宜,通过讨论使小报编辑人员明确,这是一张信息快报,要求编辑人员把从国外书报杂志中看到的有关新技术、新知识、新书目及时传递,其中,涉及到经济、科技、规划、管理等新动向的信息,要及时反映给局领导。C谈完后,三个老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位局长上任后,A、B两人通过接触领导,C通过各种形式广泛调查研究开始各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你认为(D)方式最好。

A.A局长的方式B.B局长的方式

C.C局长的方式D.没有最好,关键在于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2、根据你的认识,A和B借鉴C的经验,上任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B)。

A.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B.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

C.办一份通信小报,加强沟通D.分先后,全面铺开,同时进行

3、总结C的经验,你认为下列表述(B)最准确。

A.严字当头,快字领先,狠抓落实

B.摸清情况,制定措施,加强沟通

C.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D.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整顿和改革开路,大抓信息建设

4、A、B、C三位局长之所以都被推上局级领导岗位,不是偶然的。从上述案例提供的信息分析,你认为下述(D)原因更重要。

A.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B.他们年龄合适,有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努力

C.他们工作有思路,都注重沟通

D.他们有敬业精神,注重学习,包括学习别人的领导工作经验

5、如果你参加三位局长的讨论,从领导的职能出发,你认为C在其所做的三件事之后还应该做的一项工作是(A)。

宪法名词解释 篇5

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或高级法  人民主权原则,又被称为“主权在民”原则,国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其行使不得背离人民授予权力行使者行使该项权力的目的  制宪权是指制定宪法的权力

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正式生效后,在实施过程中,由特定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对宪法内容作出废止、改变、修订或者补充的活动的总和

 宪法解释,是为了保证宪法含义明确、准确和完整,便于宪法的有效实施,而对宪法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用意,依据立法精神原则及意图加以诠释或说明

 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特定组织(主要是政党)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

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参加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权

 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

 宗教信仰自由,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 人身自由权,是指身体的控制自由,即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  公民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人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处分财产的权利,不受任何国家和其他行使国家委托的权利的组织的限制

 地域代表制度是指按选民的居住地域划分选区或以区、县、乡等行政区划分为选举单位选举代表或议员的体制  选举权的平等原则指所有选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次投票权,而且每一张选票的效力相等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国家元首是一国的最高代表,在国际上代表本国,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就是总理对国务院的工作有完全的决策权,并对其行使职权的结果承担责任

 司法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精神

 单一制是指中央国家机关掌握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地方国家机关只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或中央国家机关直接授予的从属性权利的整体形式

 联邦制是联邦与成员单位分别对联邦宪法明确划分的管辖事项行使国家权力,各成员单位对管辖的事项有最终决定权的政体形式

豹纹年代 名词解释 篇6

一些缩写

SBT

Studbook Tradition的缩写,指品系种猫,也就是家猫与亚洲豹纹猫间的异种后代,繁育到第四代以后的猫咪(F4),也只有在第四代之后的小猫才能算作可以家庭饲养的孟加拉豹猫。

FG

亚洲豹纹猫与家猫杂交后代中的前三代被称为基础种猫Foundation Generations。FG并未被承认是适合家庭喂养的家猫,而是作为培育出孟加拉豹猫的种子选手。

F4

基础种猫的代号中的“F”系来自拉丁语 “filius”,指子女也就是世代的意思。F1是第一代;是一只母的ALC(亚洲豹纹猫)与一只公的SBT(品系种猫)或其他种家猫交配所产生的跨种后代。F2是第二代;是一只母的F1(基础种猫)与另一只SBT或其他种家猫的后代。以此类推,F4就是第四代,这时候的小猫身上只带有1/8的ALC血统,外表华丽而充满野性,内心却温顺忠诚,它们和它们繁育出的后代才是真正的孟加拉豹猫。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大部分孟加拉豹猫已达到F6级别。

几种花纹

我们最常听到的花纹应该有这些:玫瑰花纹、大理石纹、钱状斑点……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怪词

还有一个听起来有些怪的词也会被用来描述孟加拉豹猫,那就是——金沙。

人们发现,当强光照在孟加拉豹猫身上时,它们的被毛会随着肌肉的运动闪烁着金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被毛的尖端是中空的,更容易反射光线,加上丝绒一般的被毛材质,看起来才会闪闪发光。但要注意的是,虽然许多人对金沙有偏好,但它并不是判断孟加拉豹猫好坏的标准。

白色

孟加拉豹猫脸上的白色纹路正是它们充满野性的证据,也是它们的祖先亚洲豹纹猫的主要特征,无论哪种颜色的孟加拉豹猫,眼睛周围和下巴都是白色的。

灰色

刚出生的小孟加拉豹猫身上不但毛茸茸的,还会有一层灰蒙蒙的颜色,这是它们的保护色,就像新生的小猎豹一样,这让它们能够卧在杂草中而不被其他猎食者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它们的花纹就会越来越清晰。

上一篇:大学教师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党团工会下一篇: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