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反义词(共8篇)
“执著”亦作“执着”,现在常用的书写是“执着”。原为佛教用语
一、【反义词】
放弃、舍弃
二、【词语注音】
zhí zhuó
三、【基本词意】
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四、【英文翻译】
1.inflexible; rigid; punctilious
五、【详细解释】
“执著”亦作“执着”,正确的书写是“执著”。原为佛教用语,《现代汉语词典》以“执著”作为推荐词形。其实,“
一者、即蕴 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二者、离蕴 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六、【拓展延伸】
一、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二、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三、不要再执著于过去的失恋了。执著于过去的失恋,你还将品尝新的失恋或单恋的滋味。
四、我们要有执著追求的梦想,要让原本白纸般的`生命开出五彩斑斓的花朵,回首以往,使得内心盛满充实与感动。
五、执著追求和不断的分析,这是走向成功的双翼。不执着,便容易半途而废;不分析,便容易一条道走到天黑。
六、面对梦想道路上的困苦艰难坎坷,执著是最好的利刃,它会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七、工作上的执著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意志。
八、明确的目标和执著的精神几乎可以让你实现任何理想,达成任何目标!
九、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十、执著于一件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心无旁骛,追着自己心中的一缕阳光去奋斗,去努力,为了一个关乎自己一生的梦想。
十一、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十二、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十三、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作为金摇篮教育机构的董事长,在十三年的创业历程中,她为这项事业做了四件事——选择了一个行业、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培养了一个团队、建立了一个金摇篮幼儿教育品牌。沈阳市金摇篮教育机构,在其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金摇篮”的存在已经成为当地教育领域的一个亮点,或者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短暂而又漫长的十几年创业时间里,在夏岩的带领下“金摇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当初一个毫不起眼的仅有十几名教师、十几名孩子的幼儿园发展到今天拥有几百名教职员工、几千名孩子的幼儿教育机构,从最初的不到300万的投资,到如今创业资产达到2000余万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业奇迹。当您看到这个年轻、漂亮的董事长,您就不难在她的身上发现那种睿智、活泼、精明、干练的领导作风和品质,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温馨、和谐、谦虚的感觉,从她满面的笑容可以让我们读到真诚。
潜心研究,艰难创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2001年,夏岩从海外学成归来,带着她的梦想与成功的信念回到了她的家乡——沈阳,当她再一次踏上这片亲切的土地,她的梦想瞬间插上了翅膀。海外多年的留学生活,使她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她深入地对国外的教育机构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并将这些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西方教育文化的触动下,她更坚定了要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来改变东方教育文化的信念。与此同时,她发现国内的幼教市场多半是以教育管理为主要管理模式,缺乏企业管理的专业性,而在国外学习企业管理的她,便将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将幼儿园办得更加企业化,使企业管理深入幼教领域。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创办了她的第一个教育基地——沈阳市金摇篮双语幼儿园,因为她认为只有改变启蒙教育的发展状态,开发幼儿的潜能,我们的孩子才会成为祖国的希望,于是这里成了她开拓教育历程的里程碑。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一个崭新而“豪华”的园区落成了。但和周围高楼林立、厂房整齐的许多企业相比,“金摇篮”简直毫不起眼。
而这最初的里程碑是夏岩与外国同学合作创办的,初期幼儿园的发展和运作起步艰难,由于家长对中外合作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不了解,幼儿园开办了4个班型,只有仅仅7名孩子,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好几个月,夏岩有些退缩了,她总是在深夜默默地问自己:是不是我错了,不应该走这条崎岖的路?但是当每天清晨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看到他们走进自己创办的幼儿天地,幸福、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她依旧每天不辞辛苦,朝五晚九,在园内开办了外语培训中心,亲自为孩子们上课。她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也为自己赢得了知名度,终于幼儿园有了一点点起色。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合作中期,她的同学突然撤股回国,加上仅有十几名幼儿入园,为夏岩的创业计划又蒙上一层阴影。然而永不服输的她并没有气馁,她相信“金摇篮”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坚信企业的未来。于是她认真查找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果断调整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因为自己是新人,让别人认识、认同和信任要有一个过程,最关键的问题是打好基础,做出成绩,这样才能取得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于是夏岩毫不犹豫地把铺盖搬到了幼儿园,和教职员工一起背水一战,她重新开始研究招生方案,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确立了“金摇篮”的特色教学——双语教育。她亲自带领教师备课,进行园本培训,亲自对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不达标就继续学习,直到达标为止。就这样,“金摇篮”逐步成为家长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双语幼儿园,孩子们的英语口语自然流畅,也为“金摇篮”打开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为了从大家口中的“外行人”转变成幼教行业的“内行人”,她又抽出时间赴北京、香港、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自学最新的幼教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瑞吉欧教育理念等,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并且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园宗旨。
随着幼儿园的逐步发展,师资配备成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打造一支“黄金团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好的教师不仅需要自身条件过硬,更需要企业的培养,于是她果断采取把教师派出去学习和大力开展园本培训等措施,积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先后派员工赴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参观、学习、交流,把专家请进来为“金摇篮”教师作指导,开展园本培训,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学习环境,学习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为此她每年都要投入10万余元用在员工的成长和素质提高上。正是这样的付出和投入,一支优秀的团队成为了现实。
规范管理,和谐共赢
一位经济专家曾经指出: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幼儿园的管理无非是人、财、物的管理,而这其中,人的管理又是占首位的。在对人的管理上,夏岩确立了“打造强势团队,树立园所良好形象”的管理思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她创造性地实施“以人为本,超越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尊重大家的首创精神,不断调动积极性,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为了培养团队精神,她提出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的口号,并付诸行动。
在金摇篮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观摩评比中,台上,大家是一决高下的竞争对手;台下,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指导,你帮我改教案,我帮你做教具,她帮我来伴奏,我给她出主意……大家都毫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相互的鼓励,相互的帮助,使大家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最终取得双赢的结果,获得共同提高。
为了规范教师的行为,夏岩还创造性地引用了“五常法”。五常法概括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这五个词,运用到全园的日常管理中,要求大家“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五常法使幼儿园的物品管理和环境卫生都有了根本的改善。
管理是幼儿园发展的命脉,夏岩在其中凸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与管理特色对幼儿园的影响。执著、敬业、睿智、细致、勇于创新是大家对她的评价,在她的影响下,教职工计较小事的少了,宽容大度的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勤奋坚强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大胆创新的多了。在管理团队建设上,她提出了管理团队要树立“一切为教师服务、一切为幼儿服务”的思想,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到教师中间去,到孩子们中间去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在她的引领下,一支团结、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管理团队已经形成。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需要老师们用真心去呵护这些天使的心。为了“金摇篮”的明天,为了证明“金摇篮”存在的意义,夏岩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以双语为特色,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组织富有个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铺就一个启发智力、和谐健康的成长天地。她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和把握中外幼教改革新动态和新思路,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育思想。她认为教育主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师必须为孩子营造生动活泼、贴近幼儿发展和需要的教育情景,让幼儿在与自然、与社会互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在管理上,夏岩采取活泼而又严肃的方式,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快乐地成长。在生活上,教师像母亲一样把情感时时倾注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幼儿家长,长时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老师就把孩子的理发、添置衣物等全都承包了,老师还经常上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对培训孩子的需求。在服务上,幼儿园经常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活动,比如邀请社区的小朋友到幼儿园上英语课,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走进社区为家长们宣传育儿经验,走向社会做文明小市民,为交通协勤员送温暖,重阳节为社区老人表演节目,等等。“金摇篮”用切实的点滴小事为自己打开了局面,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赖和赞誉。
夏岩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在她的带领下,“金摇篮”很快迎来了喜悦的曙光。付出就有回报,阳光总在风雨后。2003年“金摇篮”的生源激增,达到了300余名幼儿,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就是对金摇篮人最好的回报,对于夏岩来说更是等于吃上了一颗定心丸,这也使她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和付出是正确的、值得的,对“金摇篮”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看着热闹的园区和嬉戏的孩子,夏岩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环境创设,精彩家园
幼儿园的环境担负着幼儿园教育发展与让幼儿身心放松的双重作用,本着让每一面墙、每一寸土地都能说话、都能育人的思想;本着让幼儿园色彩鲜艳、温馨漂亮的原则;本着环境创设要体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特点,夏岩充分发动全体教师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出谋划策,集全员的智慧设计出了环境创设方案。在幼儿园里,窗饰按照第一栋楼为陆地景色、第二栋楼为海洋景色、第三栋楼为天空景色进行布置,让人一目了然。一进入幼儿园的大门,一幅春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就映入眼帘,那吐绿的枝条、刚刚出土的幼苗、翩翩起舞的燕子、含苞待放的鲜花、辛勤忙碌的蝴蝶……无不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在幼儿园的地画中,食物的奇妙旅行、十字路口的交通标志、数字的惊奇排列等都能让孩子在玩耍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墙画中,神奇的海底世界、奇妙的太空、迷人的森林……这些足以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中徜徉遨游。
幼儿园十几个教学班的主题墙布置各具特色,每一个活动室都具有自己的主题,随着课程的进行,主题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挖掘的活动内容越来越广泛。大三班的青花瓷主题墙、中四班的汽车主题墙、中七班的杂技主题墙等均突出了尊重和激发孩子兴趣的环境创 设理念。
每个保教楼的楼道里都是孩子们缤纷的快乐天地。巧手宝贝、宝宝秀、健康宝贝、快乐分享、爸爸妈妈看过来、亲子创意坊、家园之窗、父母加油站…… 上百种各式各样的园地设计,近千款不同格局的色彩搭配,在这里,既有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足迹,也有家长、教师相陪相伴的温馨,而这些,是包括夏岩在内的数十名园丁的智慧结晶和辛勤汗水所铸就的。
实践创新,探索新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夏岩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她仔细考察和分析了市场的发展方向,果断地在2005年创办了第二家分园,2006年又连续创办了两家分园,2006年5月夏岩决定引进全新的市场机制,并且审时度势地提出成立教育机构的设想,2008年、2009年,金摇篮龙腾园和腾飞园也陆续建立。夏岩说:“成立教育机构是为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以及提高金摇篮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她的意见得到了“金摇篮”管理层的一致认可。在现代社会的 经济发展中,品牌经营已经成为抢占市场商机的重头戏,谁拥有了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资本。
某个国外知名汽车媒体是这么评价中国的两厢车市场的:“在古老的东方,有些神秘的事情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比如一定要给性感、漂亮的两厢掀背车加上一个尾巴……”纵观国内的两厢车市场,对于这样的调侃,我们任何的辩白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不过,长安铃木的雨燕(Swift)却是那些一开始就坚持两厢车特色的少数派之。作为铃木的全球战略车型,雨燕融合了铃木一贯的造车理念和工艺水平,一直牢牢占据着铃木销售数字的主力地位。自2005年上市以来,雨燕就凭借独特的造型设计和超高的性价比,成为全球近百万用户的购车选择,可以说已经是一款风行全球的“精品两厢车”。
作为一款以“运动”为设计理念制造的轿车,雨燕可以说拥有了铃木最为纯正的运动基因。在著名的世界青年拉力锦标赛JWRC中,雨燕经受住了拉力赛事的苛刻考验,以出色的运动性能和操控表现屡夺桂冠,被誉为JWRC“最当红的冠军王”。
而在不久前,铃木正式在中国推出了1.5L排量的雨燕,为这一传奇车型带来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加平衡的操控表现。毕竟,此前1.3L排量的雨燕在近两年来国内市场近乎疯狂的“血拼操控性”浪潮下,稍嫌底气不足。此次新加入雨燕家族的1.5L发动机,正是雨燕驰骋JWRC赛场的M15A发动机,精心调校的发动机控制策略带来了更加凌厉的加速性能和更加出色的燃油经济性。
熟悉国内“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的读者肯定对M15A这个名字很眼熟。没错,它就和去年获得“年度十佳发动机”大奖的M16A发动机出自同门。这款4缸、16气门的全铝发动机出自铃木最先进的M系列发动机平台,集中应用了大量当今最前沿发动机技术(例如WT技术),具有高功率、高扭矩、低噪音、低油耗的突出特点。最大功率76kW、最大扭矩138Nm的数字丝毫不逊于主流1.6L排量的发动机,5.3L的90km/h等速百公里油耗更是将铃木“最佳经济型家用汽车品牌”的口碑很好地延续了下来。
在“动力指数”测试环节,雨燕1.5LMT车型交出10.144s的优秀成绩。根据76kW的最大功率、1.05t的整备质量计算,雨燕1.5LMT的“动力指数”达到了6.0,甚至超过了不少市场上主流的A级轿车。对于一款售价在8~10万人民币的AO级两厢车来说,这一成绩已经确定无疑地将它划入“运动性能突出”的行列。
在制动测试中,雨燕的冷态、热态100km/h~0的制动距离分别为43.01m和43.69m,“制动指数”得分8.8,非常接近标准运动车型9.0的平均水平。
雨燕车型采用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挂、后扭杆梁式半独立悬挂的组合,路感细腻而又舒适。1470mm和1480mm的前、后轮距,也是同级别车型中的佼佼者,这为雨燕的操控性能提供了更高的保障,同时也为雨燕带来了更宽阔的车内空间。经过“操控指数”的考察,雨燕的极限绕桩速度和变线速度分别为65.7km/h和83.48km/h,得分7.3分,这一成绩几乎超出了所有的国内A级轿车。
补充论据 :
执著的故事不老。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执著的人物不死。卧薪尝胆的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面壁静修的达摩;程门立雪的杨时。东渡扶桑的鉴真。保卫滇池28年的斗士张正祥。
执著的佳句不朽。咬定青山不放松;百折千磨志不改;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补充解释:
面壁静修的达摩: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程门立雪的杨时故事说的是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3、张正祥:58岁,普通农民,从1980年起至今,守卫滇池28年。个性言语:谁敢破坏滇池,我就和谁拼命。28年如一日,张正祥始终为保卫滇池而战,为此,他多次遭人暗算弄得一身伤残、妻离子散;他散尽百万家财,如今倒欠下数十万元的债务。
例文1执著成就人生
蜜蜂因为执著,所以成就了一份甜蜜。蚂蚁因为执著,寻找到了一份快乐。耕牛因为执著成为了人们勤劳的助手。人生需要执著,执着成就人生。
执著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给你巨大的力量。古今中外多少成功者,凭借着自己内心的一份执著,跨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世界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爱迪生从小就喜欢做科学实验。一生发明多种专利,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内心对科学的那种执著追求。在爱迪生发明灯泡时,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换了多少种灯丝,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做了多少次危险的试验。才换回来一份伟大的成功。为世界点上了一盏永久不灭的灯。因为爱迪生凭借着这份执著,在科学的道路上拼出一条血路,所以他获得了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的称号。如果他没有执著的追求下去,我想也就不会有今天城市的繁华,人们依然在黑暗中摸索。
执著是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为了让中国人民摆脱饥饿这份执著的理想,他毅然踏上了这条艰难的道路。1
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做了许多试验培育新品种,以获得高产。但是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袁隆平却一人坚持这份信念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历经成百上千试验的失败后。终于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因为袁隆平执着的相信他的那个梦想一定实现。因此,他用执著和勤奋获得了成功。
坎坷的道路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无情的风雨会消磨我们的意志。然而,只要我们内心深处那一盏灯不灭——执著。只要我们还拥有梦想,就会看到曙光,看到希望。即使前方的风再大,浪再急,也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执著,给我们激情,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微笑着迎接晨曦,面对夕阳。
没有了执著,乌云会遮住和煦的阳光,生命也会黯然迷茫。我们可以失去一切,却不能失去执著。因为人生需要执著,执著为我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让我们走向成功。
例文2执着精神依然在微微小草枯黄了,但她承受了游人的践踏,执着生长的精神依然在;绚丽牡丹凋谢了,但她面对风吹雨打,执着开放的精神依然在;白杨忍受着高温与干旱,执着位立边疆的精神依然在……这些大自然的天使们,经历了无数次四季更替,纵使她们的身躯早已与土地融为一体,但他们的执着精神依然在!有些人死了,但他们依然活着。的确,物质的消失并不代表了精神的消弭,我相信执着精神依然在!
肉体消逝了,执着精神依然在。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执着的去探索人生,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李时珍跋山涉水,勇尝百草,用一部《本草纲目》向我们注释了他的执着。薄松龄坐于门前,搜集故事,用一本《聊斋志异》向我们讲述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这些伟大的人或许并非智力超常,但他们那份执着,那份坚毅却在人生字典中熠熠生辉!即使他们已去世,但他们执着的精神仍在鞭策我们前行!
时代变迁了,执着精神依然在。回想老一代革命家的执着精神,我至今都会为之一振,长征路上,那份严寒,那种饥饿吞噬红军的肉体,但他们并没放弃,“潇洒走一回”,他们深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他们执著,他们拼搏造就了二万五千里的时代传奇!即使那段往事已经过去,现在的我们也不可能去复制那段旅程,但红军执着的精神依然在。他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年们坚持自己的目标,执着探求,去迎接胜利!
灾难过去了,执着精神依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勇士,他们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救出伤员的机会,他们执着,坚韧,用双手点亮了生命之灯,用汗水浇灌了希望的花朵。时隔两年,玉树地区再次遭受毁灭性灾难,但救援军队并不慌忙,他们高喊着“执著”的圣歌,拼搏救人,坚信“玉树不倒”。
时至今日,这过往的执着精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就像那绵延不绝的黄河之水,从古流淌到了今天,从未消失过,依然哺育着今天的人们。
小草用自己的一点点新绿去装点山水,那是执着;爬山虎用自己攀援的智慧点染楼群,那是执着;白杨参天耸立,直指苍穹,那是执着……
即使往事已成为过眼云烟,那闪耀的红星—“执著”依然在我们头顶上绽放光芒!
例文3争渡,争渡,执着人生何处
要嫁就嫁给幸福,要输就输给追求。以血泪之殇纪念千年的执着,创造跨越数亿光年的美丽。——题记
执着恬淡,创造一份悠然.历史的天平上,五斗米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堪用千年的时光,照着蟾宫清辉,来细读它的刻度.多少个朝代的更迭,多少次历史的巨变,不曾耗损你的毫许执着,只一袭布衣,一叶扁舟,洋洋洒洒,揣一怀淡淡的悦然,顺着平平仄仄的江风,奔向你的南山脚下.留下彭泽县到桃花源遥远的一程,引无数痴者醉者循着浩浩荡荡的菊海醇香赶来,却不曾破译你的任何密码,只一群群醉倒在俨然屋舍桑柳深巷中.不愿在乌纱织就的樊笼里勾心斗角,你的执着有那半亩田园,半结短褐,半轮皓月来鉴,来颂,以一份莫之夭阏的悠然态势于历史的史册中不死,创造隐者的巨擘翘楚.执着科学,创造一份永恒
世人会感叹,有种精神会永恒,那就是科学的执着.世人会赞叹,有种容颜会永恒,盛开在人类前进的途中,永不凋谢,那就是玛丽.居里.局促在小小的实验室,却能斗室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探索人类未知的元素,何曾被盛名宠坏,何曾耽于形而以售其貌?即使是射线又何妨?杀得死一只只细胞,却杀不死你执着的信念与追求.你理智地奋战在实验桌前,将生命耗到最后,将科学的探索坚持到最后,然后化作一颗最亮的明星,闪烁在科学的茫茫天宇......虽然如今,一代代的青年只能通过一幅幅挂画来瞻仰你的伟大与强悍,但那份执着的力量将永恒......执着博爱,创造一份和平
当你伸手接过诺贝尔和平奖沉甸甸的奖杯,你的眼中有晶莹的泪花透出屡屡不安.特雷莎修女,一只美丽的奖杯和百万美金又何曾度量你的满腔博爱?你只是用你的一生执着地奋战着践行着人类的尊严,在国与国之间搭载了一条无形的和平桥梁,从此天堑变通途.在你的面前,贫穷的,富裕的,高贵的,卑微的,都有着同样的尊严与权利,生命的脆弱在你的手下得到了最好的抚慰与关怀.爱的天使,人类的良心,执着的为爱而战,创造一份和平给生命当礼物.执着,在外面看来是一种强悍的力量,从内心看来是一种无比智慧的秩序.执着坚守于空间是气势,坚守于时间则是永恒的韵味.争渡争渡,执着一生,光焰无数。
例文4执着与变通
生活中的事物不会总是一尘不变的,当执着“行到水穷处”时,就需要“坐看云起”时的变通;当执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就需要“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变通。
在学习时,我们要学会该变通时就变通,该执着时就执着,在执着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着。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
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
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变通使执着更具成效: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最后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归,实现祖国的最终的统一。
如果爱迪生实验了九百多次放弃了电灯的发明,那么人类历史还要在烛光中摸索;如果开普勒计算了近十年,验近了十个假设的错误后放弃了,那么人们也许还要晚半个世纪看破星星的秘语。是执着造就了他们的成功。然而如果伽利略不能打破常规,及时变通,就不会发现单摆定律;如果戴维不能突破常规,灵活转变,就不会发现碱金属。是变通让他们成功。
执着是《孙子兵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变通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朋友,让我们以执着为桅,以变通为帆,满载着理想与抱负向成功的彼岸航行。
例文5执着的美丽
渔夫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原因之一是他的不切实际,原因之二是他的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于是,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渔夫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到死去。
我们姑且不论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从其独立的过程来看,我认为,渔夫的执着,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认为正是执着才导致了渔夫的失败。其实,执着的原因可能错: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目标去苦苦奋斗;执着的条件也可能错:为了实现理想而不顾其与现实的差距。然而,执着本身,是没有错的。
执着是一种精神,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恒心,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执着又是一种行动,是“精卫填海”式的坚持,是“夸父逐日”式的追求。
如此看来,渔夫又有何错?你可以嘲笑他的愚蠢,也可以嘲笑他的迂腐,你甚至还可以嘲笑他的理想,但你却决不能嘲笑一个理想者和一个执着的人!尽管理想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执着把它变成一出悲剧,但是执着却永远是美丽的,而且美丽因为悲剧而悲壮。
不能说渔夫是英雄,可是英雄往往出于悲剧,而悲剧也往往源于执着。执着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但成功往往意味着执着的终结。这种执着或许给人喜悦,但不是震撼。可是失败却往往让英雄更加执着,直到死去。于是,有了生命的衬托,这种执着才会给人一种震撼,一种美丽,一种悲壮。于是,英雄因为执着而伟大,执着因为英雄而美丽。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难道他们真的没有想过:日是无穷远的,海是无穷深的吗?不!他们一定想过。可是这种念头比起他们的理想,又何足道?因为他们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执着比成功更美丽!这不正和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一致吗:只要参与,就是成功;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其实,夸父、精卫和渔夫有其相似之处:理想本身都不切实际,在追求理想时亦无视其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于是迎接他们的只有失败。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苛求渔夫?
人生没有如果,回忆不是拍摄,没有NG更不可能重来。
——题记
“滴答滴答”残留在屋檐的雨珠纷纷落下,划过熟悉的葡萄架,落在嘴角。微苦。
冰凉的触感将我带回那段干净快乐的曾经。回忆中,稚嫩的面庞从未模糊;立下的誓言从未忘却;同样,最美的童年,从未丢失……
“你这次又考的很差!好好反省一下吧。”老师无可奈何的话语并没有让我失落、不知为何,我从未为了成绩或指责而失落过。
“又考那么差!”“对啊,怎么又是她?”但我讨厌这种被人议论的感觉。
我的身边没有朋友。我的成绩落在最后。我的家人满是失望。我的老师满是无奈。这就是我,就是我刚刚开始的旅程。我该庆幸,在我觉得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有她。
她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刚入小学时,我便认识了她。我记不清当时她的衣着,只记得当时她那满眼的笑。那份纯粹的快乐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压力中竟也有份无忧无虑的轻松。
她是优秀的公主,还有着我可望不可及的朋友圈。而我,好像没心没肺,从未难受,也从未得到什么安慰。更多的我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葡萄架下。看着春的`万紫千红,适应夏的烈日当空;吹着秋的凉爽微风,享受冬的漫天银霜。
是她,第一个打破了我的生活。
“为什么又是我挨骂。”其实这样的话并无关痛痒,但我也会偶尔思索。
“嘿!在这干嘛呢!一起玩吧!”一个影子抚平了我微皱的眉头,拉起了我微凉的双手。那是她。她手心的那份温度让我第一次掺进了人群中,依旧是看着他们嬉笑欢逐,但内心,却着实喜欢这份感觉。
后来,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家,形影不离。我曾以为那就是永远。但时间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容貌,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同样改变了我们携手共度的曾经。我们渐行渐远,就像路人,越发陌生。
我变了,我头上有了光环,但也从未失落过,即便有,也不过是一瞬间。但毕业典礼后,她的离去,我们不再亲密的友谊,我第一次,失落了。
“你看她好像哭了!”“那是雨滴!”耳边响起两个女生的争论。
我抚上脸颊,真的有那么一滴。但我却分不清那是雨还是泪。
再见了,我的曾经,再见了,第一份我执着过的爱。
从1978年开始的文学创作, 经历过无数艰辛痛苦孤独寂寞, 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承志对于理想的追求如此执著一念?超越世俗一直是张承志的人格追求, 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对于草原的眷恋, 对于“北方的河”的依靠, 对于哲合忍耶的皈依, 无不体现着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作为知青的张承志则致力于对草原的无限眷恋的描绘之中。
告别放牧生活的张承志, 返城后对都市生态环境渐渐生出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这个城市长大的青年对城市反而不适应了。他无时不感到现代都市文明给他带来的强大的心理压力, 他萌生了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神支柱的强烈愿望。这寻找自然而然地与“草原”相遇。因此, 张承志早期作品大多是唱给草原的赞歌。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张承志对草原那么眷恋, 为什么他没有就此重返草原, 为什么对都市文明产生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却没有逃离都市, 而是要在都市环境中“沉沦”自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就能深切地体现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事实上, 他对草原的眷恋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草原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和谐只是一种感情直观, 切切实实的草原生态一定是依旧贫瘠荒凉的, 这对他的“心理草原”有着某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张承志是以追忆者的身份进入他草原生活的历史的。这种追忆和缅怀, 成了张承志被现实生态环境伤害之后的一种假想的精神憩息地, 一种并非真实存在的情感与精神家园。这种纯粹精神上的追忆和缅怀, 只能是一个逝去的梦, 一切都已不同了。
张承志在经历了深切思考之后, 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他心中的草原了, 所以, 他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自己深深眷恋的草原, 去寻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离开了母亲, 张承志又在征程中找到了父亲。《北方的河》最能凸显他对父亲的依附。那位年轻的大学生执著地行走在“北方的河”里, 张承志是在借他寻找一个人格理想的支点, 寻找一种可靠与稳定的依托。他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一次次心灵漫游。面对“北方的河”是不懈的思索的意识将它化为父亲的身影。
需要强调的是, 张承志的所谓皈依伊斯兰教, 并非教徒意义上的完全皈依。张承志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实践中找到了一席喘息之地, 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说到底, 对哲合忍耶的皈依是源于一种信仰的吸引。
在都市中忙于求学和工作的张承志的内心深处依旧痛苦而执著地追逐着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贫瘠、荒芜的西北民间找到了重新构建人格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基点。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式, 这就是《心灵史》。
然而, 张承志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哲合忍耶回民, 他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肯定是有隔膜的。真正哲合忍耶贫苦回民的宗教体验是张承志难以真切感知的。张承志确实对哲合忍耶表现有皈依的精神意向, 但他毕竟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地将身心融入进去。哲合忍耶的宗教情感令张承志的精神和灵魂有所依托, 但作为有理性的当代知识分子, 他又时常感到困惑和孤独。在西海固, 他甚至一再想过要放弃那仪礼, 要放弃这苍凉千里的大自然。张承志仍一步又一步退着离开了那黄土高原。
我们不难看出, 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历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强烈独立思考意识下, 随着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追求, 从而显示了张承志超越世俗的个性化人格。
摘要:梳理张承志创作历程, 从而探寻他执著于理想主义追求的原因, 源自于张承志所具有的超越世俗的个性化人格。这一人格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关键词:执著,理想主义,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四卷:小说卷, 散文卷, 新试卷, 心灵史卷[M].海南出版社, 1995.
[2]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3]张承志.心灵史[M].花城出版社, 1991.
[4]张承志.以笔为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6]张承志.冰山之父[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7]张承志.在中国信仰[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8]张承志.金牧场[M].作家出版社, 1987.
[9]张承志.金草地[M].海南出版社, 1994.
[10]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4.
[11]张承志.清洁的精神[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贞观三年,玄奘正式提出要到印度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他被迫采取偷渡的方式。当他走到边境烽火台的时候,遇到两个佛教徒,帮他度过了四道烽火台。到第五道烽火台,不好通融,玄奘只好绕路,结果,他迷了路,困在一片流沙中,九死一生才找到水源,走出沙漠。
途经高昌国时,国王很佩服他,希望他能留下当国师,玄奘不允,国王只得强行扣留他。玄奘为表西行的决心,绝食四天四夜进行抗争,国王见他命悬一线,被迫同意放他。但国王提出了几个条件:第一,要与玄奘结拜为兄弟(《西游记》中唐僧与跟唐太宗结拜);第二,取经回来,要到高昌国讲经说法(但当他回来时,高昌国已经被灭了)。玄奘临走,国王给了他四个小沙弥,作为侍者,二十五个人力侍卫,还有大量财物,可以作二十年路上往返的费用。此外,国王还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个国家的介绍信。
三年后,玄奘得以顺利到达古印度,来到那烂陀寺,这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学学府。寺中戒贤法师,时年近九十岁,当时在印度享有最高威望。玄奘跟戒贤法师学习了五年,又到其他地方游学,达到古印度最高的学术水平。他的学术水平不是某机构授予的,而是要经过自由辩论的考验。
当时,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的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共五六千人参加。玄奘主讲,任人问难,经过辩论,最后无一人再敢发问。一时,玄奘名震五印,成为人们公认的最高水平的高僧。
贞观十九年,玄奘学成回国,返回长安。此时,玄奘已经46岁,出外游学17年,经過了56个国家。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出迎于东都,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还找玄奘特别谈话,希望他还俗当官,被他谢绝了。
于是,唐太宗就在长安城慈恩寺给他设立了翻译机构。之后,玄奘翻译了大量佛学经典。他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随念随译,文字准确文雅,至今,仍是中国佛学翻译家中的典范。
目标与手段
兰溪:有些“大师”开口闭口让别人放下,唐僧为什么这么执著呢?
愚子:《现代汉语词典》对“执著”一词的解释是“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久而久之,“执著”被看成贬义词。其实,执著本身并无对错,具体情况不同,对待的方法也不同。
兰溪:执著能成就事业,但有时又让人痛苦,到底什么时候该执著,什么时候不该执著呢?
愚子:一个人执著于什么首先看他的目标、宗旨、信念,如果这些错了,越执著,错得越多,危害越大,痛苦也越深。比如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妄图称霸全球,这是典型的为追求权力与财富的妄想。其结果是,六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七千二百多万人丧生,他本人也成为千古罪人。唐僧取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追求真理,有“求取真经,利益华夏”的正念,因此才有,“宁可向西而死,绝不东归一步生”的誓言。修行就是要人们分清什么是妄想,什么是正念。对正念的执著追求,是成功的起点,哪能放下呢!
兰溪:有些事情没有那么明确的是非,比如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如果女孩并不爱他,拒绝他的求爱,他是否还要执著地追求呢?
愚子:诗经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天经地义。然而,男孩被女孩拒绝了,下一步是选择执著地追求,还是放弃,这就关系到理解执著的第二个层面。他也许可以再作努力争取,但不应强求,甚至不择手段。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年妇女,已有一子。一天,她突发奇想,还想再生一子,苦苦求之而不得其法之际,有一老妇人建议:“天神无所不能,你可祀天,必能心想事成。” 中年妇女依计而行,掌管祭祀的人提醒她说:“你若用自己最心爱之物祭祀天神,心诚则灵。”这位妇人思来想去,自己最心爱之物唯有独子。求子心切的妇人忍痛杀死自己的独子,取其血以祀天,坚信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可怜又可气的愚蠢行为大有人在。愿望无可厚非,但求而不得,便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害人害己。
不计得失
兰溪: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必有内心的挣扎犹豫,最后能否成功,在他,本来是个未知数,但他能坚持下来,应该是没有执著于结果,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爱情应该也是如此,爱上一个人,就努力对他好,别太计较得失。
愚子:你说到的是第三个层面。放下得失,专注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往往更容易成功。
有一个朋友曾经亲口问邓亚萍,在国际比赛中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她答“把结果看淡一点,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球上”。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瓜的老农,卖了很多年西瓜,熟能生巧,他卖瓜从来不用秤来称,只要用手一掂量,就能准确说出西瓜的分量,分毫不差。一次,一个老道要买他的西瓜,告诉他,如果瓜农能掂量准确他挑的那个西瓜,就给瓜农五两银子。五两银子,在当时是非常多的钱。但,恰恰就是这一次,瓜农没有掂量准确。为什么?瓜农太想得到这五两银子了,让他紧张到丧失了平时的水准。
太看重得失,往往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兰溪:很多人会因为执著于某件事或情感,而毁了自己的生活。而我所理解的不执著,是不被外物控制。比如,爱一个人,有机会就尽力对他好,却不沉溺,不被这份爱牵制。
愚子:对于爱情、事业、家庭等人生大事,执著追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因过于执著,放不下,反而被这些事情所累。
人,往往被你最爱的人所伤,你不爱的人也伤不了你。比如,儿女,人人望子成龙,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到儿女身上,因而对他们压制太强,没有去发现、欣赏他们身上的潜能,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彼此怨恨。
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再比如,爱情,人人都希望被爱,有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认为唯有这样,才有安全感。有人为了绝对的安全感做很多傻事,把对方“照顾”得不留一点空间,有的甚至防范,查电话、短信,跟踪,为此闹得不可开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因为太爱,反而被困扰。
有些人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在上面花去太多精力,人生反而为此所累,而丧失了家庭幸福和其他生活乐趣。
在情绪上,人们也容易被太在意的事情影响:太在意自己的过错,就活在悔恨中;太在意已有的成绩,就自高自大、自命不凡。好事、坏事,只要你放不下,你就变成它的奴隶。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中庸和管理的结合将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相信如果将中庸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会有助于在管理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但是,如果以为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的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就有可能变成“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利于企业的开拓创新。企业是赢利性组织,基本的职能是创造价值,这一点不必用中庸加以掩饰。但是当两权分离,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要求代理人、执行者坚持中庸忠实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中庸是诚性,是完全应做到、没有任何借口的。
中庸本质:诚性的守恒
在对中庸的解释中,一般都认为,“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这似乎无错,因为儒家典籍《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进一步思考,“不偏”的是什么?“不易”的又是什么?如果不弄清这些问题,中庸可以被任何人利用,算不得儒家的独创。我们在《中庸》中找到的答案,那就是诚性。
《中庸》第一章开篇便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句话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儒家对中庸的论述就是围绕这个命题展开的。其中“性”指的是什么呢,尽管在不同的对象那里有不同的表现,但都离不开一个“诚”字。《中庸》第十九章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可以把“性”与“诚”合起来称为诚性。如果把儒家典籍《中庸》分为两部分的话,前半部分是在强调中庸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为下半部分做铺垫的;后半部分则直接论述诚性问题。《中庸》对诚性的论述不仅占了很大的篇幅(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法则。《中庸》第三十二章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当我们从诚性出发来理解“中庸之道”时,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儒家把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良苦用心。
将诚性作为中庸的本质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是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把中庸作为一种做派技巧,就容易使本质的东西模糊起来。实际上,正是因为有各种做派技巧的存在,诚性作为中庸的本质才显得尤为可贵,坚持下来更为不易。《中庸》第八章以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说明了“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性,告诫人们“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的本质是诚性的守恒。“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然,儒家并不是不讲方法技巧,只是认为只要从诚性出发,就可以妙得中庸之道,进入运用自如的境界:“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无可否认,在古人那里,诚性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我们在企业管理中讲诚性,需要剔除其所谓天命的神秘成分,使之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在我们今天看来,诚性与诚实、诚信的意义相近,应当包含诚实、诚信,但不限于诚实、诚信。诚性固然要讲诚实,但同时也要讲艺术、科学和策略;诚性固然以诚信为基本的要求,但是它比诚信所依凭的契约形式承担的义务更多,足以弥补契约的缺陷和不足。在企业管理中,诚性应当是雇员对公司的天职,是对委托者负责的精神,是代理人本来所应当具有的天性,是职业经理人所应当具有的禀赋,也是对执行者的基本要求。如果说中庸管理是一种包装,其实质就是诚性管理。从诚性的守恒上反观中庸,才能真正发现中庸管理的魅力。
实施中庸管理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里揭示中庸的本质,强调诚性,不是要在儒学家们面前班门弄斧,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管理的实践服务。如果把中庸之道作为杰出的领导艺术,那么它是一种巧妙的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品质。尤其是在各种方法鱼龙混杂,使用没有禁区而我们又必须有所取舍的情况下,诚性的品质保证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能够以诚性的品质作为保证,方法的探索和取舍才较为可靠。强调这一点,至少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坚持创新而不逾轨。实施中庸管理似乎与大胆创新的精神相悖,其实不然。《中庸》认为,只要从诚性出发就必须创新,因为环境在变,不创新就是不负责任。而且只要坚持诚性,就能找到创新之路,就可以进行正确的创新之路的选择,进而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这叫做“自诚明”:真正做到了诚信,就可以达到洞明的境界,自然会明白创新的道理。因为诚性作为人的自然禀赋即为“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自然可以悟出创新之道。创新是要讲风险的,如果个人患得患失,就不会勇担风险。创新的风险也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只要创新者有诚性,企业就可以相信他会将风险降至最低。正是因为管理人员讲诚性,才会在创新中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轨”;相反,没有诚性的创新可能暗藏“机心”,出现“智慧出,有大伪”的倾向。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创新”,连华尔街的资深分析师都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这个被《财富》杂志连续六年评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公司终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宣告破产。教训固然值得警惕,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遏止创新,这又是中庸管理的另一种要求。
变法图强而不违“天性”。中庸固然讲“不易”,但不是不讲变易,而是要把诚性作为变化中的不变性,这才是在变化中“不易”的价值所在。反过来说,坚持诚性是为了更好地变易,否则讲诚性就没有实际意义。《中庸》第二十六章指出:“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那意思是说,真正的诚性是应该做到生命不息,变革不止的。变易也不是顺其自然式的被动应变,而是主动求变。在主动求变或者在企业管理“变法”,使企业更加包容,不断出现质的跃迁。当然,对于企业实施变革时存在着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不能等闲视之。依靠诚性正有助于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保证在变法图强中沿着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庸是不断超越自我,是更加包容中的本色犹存。在不断变法图强中始终能够做到不违背诚性的“天性”,就有助于将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基业长青。
在变革的利益冲突面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中庸之道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这不是要当和事佬、和稀泥,甚至丧失原则,而要凭着诚性。出于公心统筹兼顾。企业的每一次变革,在内部都面临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管理者自己也面临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考验;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促使企业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都会极力推荐或者力主自己认为合适的决策方案;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管理者要站稳自己的立场,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做出更为客观的决断。我们在现代企业中所讲的诚性不是愚忠,不是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亲亲疏疏、尊尊卑卑、长长幼幼的“差序格局”,而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上的职责和职守,其特点是重平等、重理性,坚持的是普遍主义原则,不能形成特殊主义的内部人利益本位。在这个意义上讲,能否“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正是管理者或者执行者是否具有诚性的表现。
如果说中庸是整体思维,非此即彼是分解思维,而讲中庸只是要讲适度、尺度,把握分寸,那么,假如中庸仅仅限于“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就无法走出分解思维的困惑。因为那只是把两分法变成了三分法、多分法,分解得更为细致罢了。也就是说,将中庸应用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把诚性放在首位。我们也只有把中庸理解成讲诚性的方法,用以指导管理实践时才不至于演变成公司政治的厚黑。
将中庸化作执行中的执著
中庸管理在实践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维度解决如何实施中庸管理的问题,实施中庸管理。从执行的角度实施中庸管理,强调诚性的守恒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执著精神,从以下几点做起是必要的。
在执行中进行诚性教育,建立共同愿景。《中庸》认为:能够做到“自诚明”,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在执行中当然是好事;但是诚性也可以通过教育取得,“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两者殊途同归,在执行中也是一样。这里的诚性讲的是一种共同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和共同的愿景,即“上下同欲”,离不开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管理者重视执行,强调“没有任何借口”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不从诚性出发,即使在形式上做到了“没有任何借口”,也很难得到可靠的执行力。如果管理者碰到经营危机,马上想到的就是换人裁人,员工在没有工作保证的情况下,就很难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很难形成诚性,往往使得执行力扭曲,使企业的经营进一步出现危机,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老板只是为了赚钱、员工只是为了糊口,都不图长远发展,想把执行之剑使得虎虎生风,那是很难做到的。在执行中进行诚性教育才是一种治本的办法。在进行诚性教育中固然需要安人,但目标不能仅限于此;还要体现出执著的精神。因为明白道理后,不能空谈诚性,还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需要通过执行体现出来。事实上,执行正是诚性执著的一种表现。
在执行中坚持诚性标准,弘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执行需要讲方式方法,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不能苛求。在执行中不能只要效果,必须坚持诚性的标准。坚持诚性标准也不是不讲方法,而是强调要靠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执行中的困难,而不是靠“聪明的点子”走捷径。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要求相一致,《中庸》也要求在实践中避免旁门左道的诱惑,正确对待“聪明的点子”。《中庸》第十一章说:“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那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决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这种精神表现在执行中就是不要背离诚性的基本要求,善于守“拙”,不要急功近利。这对于减少执行中的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在执行中巩固诚性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儒家看来,《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作为一种实用的学问用今天商界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儒家讲的是宦海沉浮、明哲保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需要的是市场竞争、应对危机的核心竞争力。不过其中存在着的一个正确对待执行权的问题大概是共同的:员工在执行中往往独当一面,具有一定的随机处置权,需要掌握经权之道。执行需要“权”,而执行中的对诚性的执著就是经;如果说“经”是执行者的天职,“便宜行事”为权,那么经权之道就是在执行中需要员工以对企业负责的精神用好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什么敢于向执行者放权呢,这就是以诚性为本。员工在具有自由选择权或者在具有选择的自由度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不变应万变,靠的也是对企业的诚性。历经执行的考验,企业也就巩固了诚性基础,锻炼了执行团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有了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不张扬也会被人重视,企业在表面不动的情况下也会改变面貌,管理者在无为中也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