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质量事故案例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精选8篇)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 篇1

基础质量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对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往往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工程造价及工期。基础质量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销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对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往往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工程造价及工期。根据我对工程事故的学习和了解,认为造成桩基质量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一、桩基础事故定义及桩基础事故原因

桩基础事故是指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桩基工程完成后其他环境变异原因,造成桩基础受损或破坏现象。

由桩基础事故定义可看出桩基础事故主要原因有:

1.工程勘察质量问题

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桩基建议设计参数不准确,尤其是土层划分错误、持力层选取错误、侧阻端阻取值不当,均会给设计带来误导,产生严重后果。

2.桩基础设计质量问题

主要有桩基础选型不当、设计参数选取不当等问题。不熟悉工程勘察资料、不了解施工工艺,主观臆断选择桩型,会导致桩基础施工困难,并产生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参数指标选取错误,结果造成成桩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或造成很大的浪费。

3.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桩基础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桩基础施工质量事故原因很多,人员素质、材料质量、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质量检验方法等各方面出现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事故。

4.基桩检测存在问题

基桩检测理论不完善、检测人员素质差、检测方法选用不合适、检测工作不规范等,均有可能对基桩完整性普查、基桩承载力确定,给出错误结论与评价。

5.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软土地区,一旦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发生基坑开挖、地面大面积堆载、重型机械行进、相邻工程挤土桩施工等环境条件变化,均有可能造成基桩严重的桩身质量问题,而且常常造成的是大范围的基桩质量事故。

二、几种主要桩型常见施工质量事故分析

1.打入式预制桩

①桩身本身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有预制桩生产过程中材料、胎膜、生产工艺、养护龄期等控制不严导致桩身强度不够,桩身几何尺寸偏差大等质量问题,装卸、运输、堆放不当造成桩身裂缝等缺陷,在施工前又未能及时发现。桩身本身质量有缺陷的桩经锤击打入后,将严重影响基桩承载力,造成的事故是很难处理的。

②接桩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有接桩材料、接桩方法等原因,如上下节平面偏差、焊接不牢、焊接后停歇时间过短、螺栓未拧紧、胶泥质量差等。可采用对接桩部位进行补强的方法处理。③桩身垂直度问题。原因很多,如施工中垂直度控制、布桩密度、打桩路线、持力层面坡度、地面超载、基坑开挖、相邻工程挤土桩施工等,造成基桩倾斜,严重影响桩身质量及基桩承载力。处理方法将根据事故原因采用纠偏补强、补桩等方法。

④“拒打”造成的质量问题。打入式预制桩施打过程中常出现送桩困难或无法送桩现象,桩长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原因有勘察资料失实,设计参数、桩型、持力层选用不当,施工中采用的锤重锤垫不当,停歇时间长,或出现复杂地质现象(如夹砂土层等硬土层、地下孤石等),过多的重锤打击,易导致桩头碎裂,桩身损伤。

⑤“上浮吊脚”造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在深厚软土地区,已打入的桩在施工其相邻基桩时,往往会发生整桩“上浮”、桩端离开持力层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基桩承载力影响很大,但如果采取措施将“上浮吊脚”桩压回原位,一般说其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

⑥锤打出现的桩身质量问题。当重锤打击桩头时,由桩头向桩身射入的压力波,当桩长较长、桩尖为软土层时,桩尖将反射回拉力波,此时的拉力波往往会集中在桩的中部0.3~0.7倍桩长的位置;当桩尖为硬土层时,桩尖将反射回压力波,压力波到达桩顶后又产生拉力波,该拉力波一般集中在桩头部分。如果拉力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预制桩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将会出现裂缝,形成断裂面。应选用合适的桩型,采用合适的重锤与锤垫,避免锤打中出现桩身质量问题。

2.钻(冲)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施工包括泥浆护壁、水下成孔、水下下笼、清孔、水下灌注等工序,每道工序多或轻或重会出现一些缺陷。

①钻孔倾斜。在钻进过程中,遇孤石等地下障碍物使得钻杠偏斜,桩倾斜程度不同,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不同,由于该类事故无法通过基桩质量检测手段测定,所以施工中的垂直度检验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大直径钻孔灌注桩。

②坍孔。易造成断桩、沉渣、孔径突变等缺陷。主要原因有:

1)由于护壁不力。如泥浆质量差,易沉淀,比重小,护筒内无足够压力水头,护筒埋深不够,导致筒底漏土等。

2)钻进速度过快。

3)操作碰撞。如下落提升钻具、放置钢筋笼时碰撞,由于无导向装置的正循环钻机,钻杆细,刚度小,摇晃大而造成钻头导向圈碰撞孔壁。

4)土质原因。如粉砂土等粗颗粒土层以及松散地层中成孔时,常易发生坍孔事故。

5)有较强的承压水,并且水头较高,易造成孔底翻砂和孔壁坍塌。

③充盈系数过大。一般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灌充盈系数在1.05~1.25之间,但由于成孔的工艺,地质条件等原因,造成充盈系数超过1.3,甚至于达到1.6或更大,这都属于施工不正常现象,它既造成材料的浪费,也造成左右桩刚度不一致的弊病。

④桩身缩径、夹泥、断桩、离析,均为不同程度的桩身质量问题,对基桩承载力有很大影响,一般说发生原因有:

1)断桩。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导管不慎拔出混凝土面,或由于堵管、停电等原因而采取的拔管措施,或软土层中流土,砂土层中流砂挤入钢筋笼内,或是导管大量进水。混凝土灌注中出现的这些事故,会使混凝土灌注面与护壁泥浆混合,形成断裂面。此外,采用机械挖土时,机械设备对桩头的碰撞易使桩浅部断裂。钻孔灌注桩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由于坍孔较大,实际灌注的混凝土量大大超过预估的混凝土量,在再灌时的混凝土超过原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产生桩身浅部局部裂缝。

2)夹泥。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坍孔和内挤,坍落和挤入的土体混入混凝土中,这是一种严重桩身缺陷。

3)离析。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初灌量过小、导管进水、导管埋深不足、在混凝土初凝前地下水位变化等,造成桩身局部断面混凝土胶结不良,离析。

4)缩径。钢筋笼设计太密,如果混凝土级配和流动性差时,造成桩身某些断面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或地下承压水对桩周混凝土侵蚀。

⑤孔底沉渣。孔底沉渣对端承桩、摩差端承桩来说,孔底沉渣对其承载力有着致命的影响,处理也很困难。施工中未按有关规范要求清孔、清孔后未及时灌注混凝土、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混凝土初灌量太小、混凝土灌注前出现坍孔,这些现象多会造成孔底沉渣超标,采用正循环法施工时沉渣问题更为突出。

⑥初灌方法不当造成的质量事故。在混凝土初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如采用阻球法进行初灌时,如果桩径较小,阻球常夹在导管与钢筋笼之间而无法上浮,采用混凝土块法又易堵塞导管,采用砂袋法时,由于砂袋密度与混凝土接近,但强度低于混凝土,一旦沉于桩底易造成沉渣,夹在桩身造成桩身质量缺陷。故建议采用混凝土袋法,能达到不堵管,不造成沉渣,满足桩身强度的要求。

⑦桩头浮浆。这是正常现象,但桩头必须处理后才能使用,由于桩顶是承受荷载最大的部位,所以这里着重要提出的是如何处理桩顶浮浆,对大直径钻孔桩,建议先采用气泵等机械方法进行上部清桩,在距设计标高0.5米时,必须采用人工凿除法,对小直径桩建议采用人工凿除法,避免机械施工。另外,对现场灌注桩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加大超灌长度。

3.人工挖孔桩

理论上讲,人工挖孔是最容易控制施工质量的桩型,但实际施工中应保证以下的施工质量:

①桩底积水。桩底积水如果可以人工清除,必须清除、擦干。如果存在地下渗水,人工无法清干,必须采用机械降水,否则极易造成桩底混凝土离析,由于一般的挖孔桩属端承桩,桩底混凝土离析造成的事故很难处理。

②桩身混凝土的灌注。对桩长较短的桩,可采用滑板法灌注,不应采用直接倾倒法。桩长较长的桩,严禁直接倾倒,否则极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夹气、夹泥;不应采用滑板法,也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夹气、夹泥;应采用导管法送浆,边送边采用机械振捣。

4.沉管灌注桩

在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就地沉管灌注桩与其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上的优势被广泛采用。沉管灌注桩为挤土型桩,桩径一般为Ф377、Ф426,桩长20m左右。近些年由于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提高,桩径有着逐步增大的趋势,出现了Ф500、Ф550桩径的沉管桩,桩长在浙江省宁波地区最长达到45m左右,长径比达到80~90。沉管桩有振动、静压等施工方法,鉴于沉管灌注桩截面尺寸的特点,无论哪种施工方法,施工中易产生以下质量问题有:

① 缩径、夹泥、离析。混凝土充盈系数硬土中小于1.1,软土中小于1.2。原因主要有:

1)土的性状原因。在软土中沉桩时,土受到强制扰动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在桩管拔出后挤向刚灌注的混凝土,使桩身局部缩径或夹泥。所以软土层中一定要控制拔管速度。在软硬土层交界处,也极易发生缩径现象,如回填的池塘,回填土下夹有未被清除的河底淤泥,在这种地层中沉管施工,缩径往往发生在淤泥地层中。在桩身埋置范围内的土层中有承压地下水,桩身会产生局部缩径现象。

2)拔管速度过快。施工中不按有关规范要求,拔管速度过快,造成管内混凝土高度过低,使得混凝土的排挤力小于地层地侧压力而造成缩径夹泥。

3)管内混凝土量少。管内混凝土应保持2m左右高程,并高于地下水位1.0~1.5m或不低于地面高程,否则管外土体挤入造成缩径夹泥。

4)混凝土质量差。坍落度小,和易性差,拔管时管壁对混凝土产生摩阻力造成缩径离析。

5)桩间距过小,邻近桩施工时挤压也有可能造成缩径。

6)采用反插法施工工艺时,反插深度太大,易把孔壁周围的土体挤入桩身,形成夹泥。

7)桩身渗水引起的离析。沉桩时,土受到强制扰动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桩周土如果为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时,在桩管拔出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土中的超空隙水压力会向尚未初凝的桩身混凝土中渗透,沿桩身向水压力较小的桩顶上移,常见桩顶冒水现象,造成桩身上部混凝土离析,这种质量事故很难控制,施工中应加强观察。

②断桩。一般为贯穿全截面的水平向裂缝,造成断桩的原因与缩径基本相同,主要是工程地质、施工工艺、混凝土质量、设计桩距、挖土碰撞等原因。尤其在软土地区,当布桩密度较大时,邻近桩互相水平向挤压,常常在钢筋笼底部形成断裂面,断桩严重程度大于缩径。

③“吊脚桩”。桩底混凝土架空或桩底进泥砂,在桩底部形成薄弱层,造成原因一般有:

1)预制桩尖质量差。在沉管时,桩尖由于强度不足被挤压破损后进入桩管,在振拔时未能将桩尖压出,直到管拔至一定高度才落下,但未能落到原标高,形成“吊脚”;或者桩尖被挤压破碎后,泥砂和水从破损处挤入桩管,与桩底混凝土混合成松软的薄弱层。

2)桩长度较长时,活瓣桩尖被周围土体包围打不开,拔管至一定高度后才打开。

3)混凝土级配不合理,和易性差,在拔管时,混凝土拒落,造成桩尖下没有混凝土或量少,一般称为“软桩”,类似这种故障可使用大流动性的混凝土或如压拔管的办法来杜绝事故的出现。

5.环境变异

导致桩基础事故的环境因素很多,常见的因素有:

①基础开挖对工程桩造成的影响。例如,机械挖土时,挖机碰撞桩头,一般容易导致桩的浅部裂缝或断裂。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时,基坑支护结构出现问题时,会使基坑附近的工程桩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灌注桩桩身中上部会裂缝或断裂,薄壁预应力管桩桩身上部裂缝或断裂,厚壁预应力管桩与预制方桩在第一接桩处发生桩身倾斜,基坑降水产生的负摩阻力对桩身强度较差的桩产生局部拉裂缝。

②相邻工程施工的影响。间距较近的邻近建筑施工密集的挤土型桩时,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土体水平挤压可能造成桩身一处甚至多处断裂。

③地面大面积堆载,桩身倾斜,桩中上部裂缝或断裂。

④在刚施工完成的桩基础上重型机械行进,尤其是预制桩桩基础工程,对桩头水平向挤压造成桩头水平位移,桩身中上部裂缝或断裂。

三、结语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 篇2

龙岩市区某住宅楼上部为十六层框剪结构, 地下室一层。拟建场地属覆盖型岩溶区, 岩溶和土洞发育, 对地基稳定影响很大。拟建场地土层情况为:①杂填土:色杂, 松散, 层厚0.3~0.8m;②粉质粘土:黄褐色, 软塑—可塑, 层厚0.9~1.8m;③粉砂:浅黄色, 松散—稍密, 层厚0.3~1.9m;④砾卵石:浅黄色, 稍密—中密, 层厚1.0~2.5m;⑤次生红粘土:棕红、褐红色, 可塑—硬塑, 层厚1.2~8.4m;⑤-1次生红粘土:棕红、褐红色, 软塑—可塑, 层厚3.8~5.5m;⑥含碎石粉质粘土:黄褐色, 可塑—硬塑, 层厚0.7~3.7m;⑦中风化灰岩:深灰色, 揭厚1.8~8.7m。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该建筑物地下室基坑开挖后, 地下室底板坐落在次生红粘土⑤上。红粘土具有垂直方向状态变化大、水平方向厚度变化大的特点, 上覆硬塑红粘土较薄, 底部有软弱土层, 基岩面的起伏也很大, 红粘土与岩石组成的土岩组合地基, 是很严重的不均匀地基。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无法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当地高层建筑一般采用冲钻孔桩, 与其他桩型相比, 它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设备简单、无挤土等优点, 但在土洞、溶洞发育的灰岩地区施工, 却容易出现漏水、漏浆、卡管、埋钻、垮孔、钢筋骨架卡埋及断桩等质量事故, 且工期长, 造价高昂。而对地基土进行地基处理, 在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上采用筏板基础, 具有整体性好、抗变形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及施工周期短的优点。经分析比较, 采用高压旋喷桩或CFG桩进行地基处理, 可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高压旋喷桩具有施工设备小、施工方便及对裂隙填充密实等优点, 但由于其施工压力较难控制及地层变化较大等因素, 形成的桩径难以保证均匀, 桩身垂直度较难控制, 桩身质量不易保证。而采用CFG桩, 桩身质量较易控制, 经济性较好, 工程造价仅为旋喷桩的一半左右。结合本工程结构及地质情况, 经过分析比较几种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 认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为最优选择。

2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要点

2.1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1]

2.1.1 CFG桩设计

CFG桩桩径取D=500mm, 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石灰岩层 (桩端无法嵌入灰岩, 要求桩端落在灰岩岩面上) , 按穿越5m厚的次生红粘土⑤与含碎石粉质粘土⑥至中风化岩面 (最不利情况) 计算, CFG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为:

Ra=up∑qsili+qpAp=3.14×0.5× (12.5×3.8+20×1.2) +1750×0.196=455kN, 取Ra=450kN。

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

fcu≥3Ra/Ap=3×450/0.196=6.89MPa, 桩体强度取C15。

2.1.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现地面标高-1.50, 筏板底标高-5.60, 筏板基底压力为Pk=290kPa,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应满足fa≥pk。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第3.0.4条规定, 地基承载力根据基础宽度及埋深进行修正:

fa=fak+ηbγ (b-3) +ηdγm (d-0.5) (1)

其中ηb=0, ηd=1.0, γm=10.6kN/m3, d=5.60-1.50=4.10m。

将以上数据代入 (1) 式, 由于fa≥pk, 可得fak≥251.84kPa, 取fak=260kPa, 即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应达260kPa。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第9.2.5条规定:

fspk=mRa/Ap+β (1-m) fsk (2)

其中fspk=260kPa;m=Ap/A;Ap=0.20m2;Ra=450kN;fsk取天然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即150kPa;β取0.90。

将以上数据代入 (2) 式得m=5.86%, 按正方形布桩, 则桩距b=1.829m, 取b=1.8m。

2.1.3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第9.2.8条规定, ξ=fspk/fak=260/150=1.73, 经计算, 最大沉降变形值为89.2mm, 沉降差异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2.2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要点

CFG桩施工前, 应对浅埋溶洞进行处理。根据地质报告, 有5个钻孔处中风化石灰岩的溶洞顶板较薄, 且溶洞高度较大。根据本工程情况, 确定对顶板厚度小于1.5m (即按桩端下3倍桩径要求) 的溶洞均须处理。考虑不在钻孔处也可能存在溶洞, 在CFG桩施工完成后, 核对记录, 对相邻桩长突变处及钻孔揭示有溶洞附近均进行引孔, 引孔进入完整中风化岩内2.0m, 以判别是否存在浅层溶洞。对溶洞顶板厚度小于3倍桩径的溶洞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处理。

本工程CFG桩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工艺施工, 场地内中风化灰岩顶面埋深为9.2~16.5m, 为了CFG桩能顺利打到灰岩岩面, 施工前先进行了基坑开挖, 开挖深度为3.1m, 基本上把沉管阻力较大且不易穿越的④砾卵石土层挖掉。针对岩溶地区的特点, 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为了尽量减小挤土效应的影响, 采用隔桩、隔排跳打方案;②拔管速度严格按0.8~1.2m/min进行, 遇软弱层时还应放慢, 保证桩的混凝土充盈系数大于1.1, 对局部可能有断桩或缩颈的桩应复打;③为保证有较大压力将桩尖挤入灰岩粗糙表面内, 要求桩端到达持力层后抬架, 并控制最后30s的电流、电压值。采用多次反插以加大桩头是保证端承力十分有效的方法;④清土和截桩时, 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3检测结果及事故原因分析

CFG桩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 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桩身完整性应采用低应变动测。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3个试验点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承压板尺寸均为1.80m×1.80m, 最大加载量均为1690kN (即最大加载压力均为520kPa) , 载荷试验p-s曲线见图1。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相关条款进行取值, 3个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68kPa、160kPa、196kPa, 均未达到设计要求。为进一步了解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 对CFG桩的桩身完整性及单桩承载力和桩间次生红粘土的承载力做了检测。

本工程CFG桩总共859根, 抽取10%共86根进行低应变动测, 发现有将近一半的CFG桩桩身有明显缺陷, 经开挖查看大部分为明显缩颈或夹泥。选取施工编号为63#、217#、459#的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其中63#、459#桩桩身明显缩颈, 217#桩桩身完整) , Q-s曲线见图2。试验结果为, 217#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450kN, 满足设计要求;而63#、459#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70kN、315kN, 远低于设计要求, 说明桩身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经了解,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没有按施工方案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为了拼命赶工期, 施工中拔管速度过快;打桩过程的挤土效应对邻近桩的成桩质量也有一定影响;清土时, 机械开挖也造成了部分桩的桩身断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CFG桩成桩质量不良。

为了解桩间次生红粘土的承载力, 选取具代表性的3个点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承压板尺寸均为0.60m×0.60m, 最大加载量均为130kN (即最大加载压力均为360kPa) , 载荷试验p-s曲线见图3。试验结果为, 3个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44kPa、108kPa、162kPa。可见, 场地内次生红粘土承载力离散性较大, 大多为软塑—可塑状态, 地质报告描述的状态和提供的力学指标与实际情况有不小的出入。

从以上的检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CFG桩成桩质量不佳, 单桩承载力严重不足;桩间的次生红粘土大多为软塑—可塑状态, 地基承载力明显低于地勘报告所提的150~200kPa。从而造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实际承载力远低于设计要求值260kPa。

4加固设计及检测方法探讨

4.1 加固设计

若是仍采用CFG桩加固处理, 桩太过密集, 挤土效应明显, 对原有的CFG桩将造成不利影响。而且, 验收时的载荷试验需等到新打桩的龄期达28d后方可进行, 由于雨季将至, 工期不允许。因此决定采用当地已应用较多的小截面预制方桩[2]来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复合地基由CFG桩和预制方桩两种桩型组成, 称之为多桩型复合地基[4,5]。其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方法在现行规范中未有涉及, 开展的研究还不多, 尚无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设计计算方法如下。

4.1.1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多桩型复合地基其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思路为:由天然地基和CFG桩复合形成复合地基, 视为一种新的等效天然地基, 将等效天然地基和预制方桩复合形成新的复合地基, 利用公式 (3) 求得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即为两种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

fspk2=m2Ra2/Ap2+β2 (1-m2) fsk2 (3)

小截面预制方桩, 边长取200mm, 混凝土强度C30, 按正方形布桩, 桩距b=1.8m, 即与原有的CFG桩同样方式布桩, 如图4。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2=260kPa, 方桩截面积Ap2=0.04m2, m2=Ap2/A2=0.0123, β2取0.90, fsk2取等效天然地基 (原有的CFG桩复合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160kPa (即载荷试验结果的低值) 。将以上数据代入 (3) 式得Ra2=202kN, Ra2取210kN。具体施工时, 采用静力压桩, 终压力不小于420kN, 以终压力控制为主, 以桩长控制为辅, 要求桩端抵达中风化灰岩岩面。

4.1.2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多桩型复合地基其复合模量确定的基本思路为:按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确定方法求得天然地基和CFG桩所形成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视之为一种等效天然地基。同样按单一桩型复合地基确定方法, 求得等效天然地基和方桩形成的新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即为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第9.2.8条规定, ξ2=fspk2/fak2=260/160=1.63, 经计算, 最大沉降变形值为72.6mm, 沉降差异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4.2 载荷试验检测方法探讨

本工程多桩型复合地基采用如图4所示的正方形布桩, 方桩与CFG桩的桩位布置形式相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附录A规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 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 桩的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 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该规范的上述规定虽然是针对单种桩型的复合地基, 但是对多桩型复合地基也同样适用。由于多桩型复合地基的特殊性, 承压板尺寸和放置方式还应根据各种桩型的布置形式以及其强度和刚度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图5的承压板放置方式, 面积置换率准确, 桩的形心和承压板中心能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CFG桩和方桩的强度和刚度都不同, 荷载作用点难以重合, 这种放置方式并不恰当。图6和图7的承压板放置方式, 承压板的四个角坐落在四根桩上, 由于承压板具有很大的刚度, 四根桩实际发挥的作用远大于按比例分担的荷载, 所得的试验结果将远大于实际的地基承载力, 因此这两种放置方式也不正确。图8的承压板放置方式更好地模拟了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实际承载状态, 面积置换率准确, 桩的形心和承压板中心能保持一致, 并且与荷载作用点能够相重合, 因此, 本次试验的承压板采用图8的放置方式。

5加固处理效果

随机抽取3个试验点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试验所用的承压板尺寸均为2.55m×2.55m, 承压板下为两根CFG桩和两根预制方桩, 并采用图8的放置方式, 最大加载量均为3370kN (即最大加载压力均为520kPa) 。试验结果表明, 各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260kPa, 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沉降观测表明, 该建筑的总沉降量及差异沉降量均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说明复合地基的加固处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6结语

(1) 岩溶地区红粘土具有垂直方向状态变化大、水平方向厚度变化大的特点, 上覆硬塑红粘土较薄, 底部有软弱土层, 基岩面的起伏也很大, 红粘土与岩石组成的土岩组合地基, 是严重的不均匀地基。由于这些特性, 能否做好勘察工作, 为设计提供较为准确的参数,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大面积施工前, 最好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施工, 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确认承载力能否达到设计要求。CFG桩在岩溶区施工已有较为成熟的工艺, 施工中要加强管理, 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 确保成桩质量。只有认真做好勘察、设计、试验及施工等每一个环节, 才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在现行规范中未有涉及, 开展的研究还不多, 尚无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本工程复合地基质量事故的加固处理取得了预期效果, 说明本文采用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积累更多的工程实例经验, 使得该计算方法继续完善优化。

(3) 多桩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尺寸和放置方式应根据各种桩型的布置形式以及其强度和刚度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 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 桩的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 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当试验所得的p-s曲线为平缓的光滑曲线时, 如何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相对变形值,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陈福全, 简洪钰, 许万强, 刘毓氚.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的现场试验及其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 2002, 23 (2) :213~216.

[3]郑俊杰, 区剑华, 吴世明, 袁内镇.多元复合地基的理论与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 2002, 24 (2) :208~212.

[4]王明山, 王广驰, 闫雪峰, 佟建兴, 闫明礼.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 (10) :1142~1146.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 篇3

关键词:CFG桩;高层建筑基础地基;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79-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桩基础的应用也在不断完善,高层建筑设计中,采用桩基础也是比较安全合理的。但是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具体工程采用什么样的桩型,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方法,均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CFG桩经过近十年在南宁地区的应用,已经被证明是最经济合理的一种桩型。但是,每一种桩型均有其优缺点,CFG桩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故,在这里文章将结合工程实例给予详尽的说明及预防措施。

1盆地低山丘陵地区的地质特点

1.1地层分布特点

一般上覆土层自上而下为粘土、圆砾、粉质粘土、泥岩或者白云岩,在江河的河床,由于河水冲刷,一般均缺失红粘土;也有很多地方缺失卵石层和砂层,上覆全部为红粘土,下伏为泥岩。上覆土层厚薄不一,基岩面的低洼处常分布有煤层。

1.2地质现象发育特点

①场地较平坦,高低起伏不大;②圆砾层发育较厚;③场地地下水位较低,主要大气降水及生活用水补给。

2工程实例

南宁市西部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八桂绿城云顶印象高层住宅楼组团。

2.1工程概况

南宁市西部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八桂绿城云顶印象高层住宅组团包括7栋高层住宅楼,位于南宁市壮锦大道与五象大道延长线交叉口东北侧,是南宁江南片区的标志性高层住宅区,总建筑面积168590 m2,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土木工程公司承建。

2.2地质简况

根据勘察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粘土、圆砾、粉质粘土、粉沙质泥岩、粉砂岩、煤。煤厚度为0.10~2.5 m,具有中等压缩性,抗剪强度低,分布于大部分场地。

2.3施工方法的选用

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的选用,在考察了广西南宁地区的各种施工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设计最后采用了长螺旋桩机成孔,桩径500,桩芯采用C20商品砼泵送,经过近40天的施工,所有工程桩全部完成,成桩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4施工中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

根据施工中对最早施工的1#楼的前50根工程桩的检测结果统计,总共有9根桩出现了断桩、 桩身夹渣、砼离析、深度不够等事故。而这几种情况的出现,经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及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对CFG桩的具体施工应用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在施工中就能尽可能减少各种事故发生,使施工更快更好的进行。

2.4.1断桩

由于成孔后清孔和泵送混凝土、冲压是成桩的关键。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本工程的统计,在有地下水情况不及时灌注混凝土和冲压,最容易发生断桩,而混凝土输送及时、严格控制塌落度、进行冲压,一般情况下不会断桩。

2.4.2桩身夹渣

桩身夹渣的发生一般均是升管的速度过快,没有冲压造成的。对工人进行认真教育,使他们树立起责任心,坚持做到每桩控制好升管速度,保证冲压,防患于未然。

2.4.3砼离析

离析的发生:①在灌注过程中地下水压力局部过大;②突然停电,机械坏、混凝土供应不上,停止时间太久水流渗透桩身,造成离析。可采取以离析预防措施:①随时注意观察地下水位迹象;②定期检查机械完好程度;③科学安排混凝土供应。

3结 语

综上所述,由于盆地低山丘陵地区地质情况的特性,CFG桩以其独特的优势得以在高层建筑桩基复合地基处理工程施工中脱颖而出,是目前最经济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法。虽然CFG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故,但是只要按照文章所述的预防措施进行严格管理,完全可以将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原因分析 篇4

实例1 无证违章操作,酿本世纪末特大火灾

1.事故经过

2000年12月25日晚,圣诞之夜。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的东都商厦楼前五光十色,灯火通明。台商新近租用东都商厦的一层和负一层开设郑州丹尼斯百货商场洛阳分店,计划于26日试营业,正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地店貌装修。在商厦顶层4层开设的一个歌舞厅将举办圣诞狂欢舞会。是夜拥到这里的男男女女摩肩接踵而来,有兴高采烈的购票者,也有得意洋洋拿着赠票而来的。然而,就在人们歌舞升平,沉浸于圣诞节的欢乐之时,楼下几簇小小的电焊火花将正在装修的地下室烧起,火势和浓烟顺着楼梯直逼顶层歌舞厅,酿成了本世纪末的特大灾难,夺走了309人的生命。

2.主要原因分析

着火的直接原因是丹尼斯雇佣的4名既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又无道德良心可言的所谓电焊工违章作业引起的。他们在大厦负一层焊接该层与负二层家俱商场的遮盖钢板时,根本未考虑下边是摆满了木质家俱、沙发等易燃品的商场,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野蛮施工致使火红的焊渣溅落下去引燃了物品,情急之下他们慌乱用消防水龙带向下浇了些水,但火势控制不住反而愈燃愈烈。在此情况下,几个人竟然未报警即逃离了现场。大火就这样凶猛烧了起来,乌黑有毒的浓烟像一条狰狞的苍龙沿通道翻腾着直冲大厦顶层舞厅,到有人发现失火时,已是两个多小时以后,紧急疏散和灭火都为时已晚,致使309人中毒窒息死亡。所以,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焊工没有受过安全教育,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事故发生后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报警,贻误了灭火和疏散的时机。

实例2 焊工自己给焊机按通电源、遭电击

1.事故经过

某厂有位焊工到室外临时施工点电焊,焊机接线时因无电源插座,便自己将电缆每股导线头部的漆皮刮掉,分别弯成小钩挂到露天的电网线上,由于错把零线接到火线上,当他调节焊接电流用手触及外壳时,即遭电击身亡。

2.主要原因分析

焊机外壳本来是接到电源零线的,由于焊工不熟悉有关电气安全知识,将零线和火线错接,导致焊机外壳带电,造成触电死亡事故。

实例3 接线板烧损,焊机外壳带电,造成事故

1.事故经过

1980年7月,某厂点焊工甲和乙进行铁壳点焊时,发现焊机一次引线圈已断,电工只找了一段软线交乙自己更换。乙换线时,发现一次线接线板螺栓松动,使用扳手拧紧(此时甲不在现场),然后试焊几下就离开现场。甲返回不了解情况,便开始点焊,只焊了几下就大叫一声倒在地上。

工人丙立即拉闸,但甲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因接线板烧损,线圈与外壳之间没有有效的绝缘,因而引起短路。

(2)焊机外壳没有接地

实例4 更换焊机条时手触焊钳口,遭电击

1.事故经过

某造船厂有一位年轻的女电焊工,正在船舱烧电焊,因船舱内温度高而且通风不好,身上大量出汗,帆布工作服和皮手套已湿透。在更换焊条时触及焊钳口,因痉挛后仰跌倒,焊钳落在颈部未能摆脱,造成电击,事故发生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焊机的空载电压较高超过了安全电压

(2)船舱内温度高,焊工大量出汗。人体电阻降低,触电危险性增大。

(3)触电后,未能及时发现,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较长,使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抢救无效。

实例5 窗户上的挡风麻袋掉落在焊接电缆接头上,引起一场火灾

1.事故经过

某厂电焊工在木工房焊活,遮挡工房窗户上的湿麻袋掉落在焊机电缆接头上。焊机工作2个多小时后焊工即拉闸下班,结果在夜间麻袋着火引起一场火灾。事故发生后为分析原因专门作了模拟实验,用干燥的麻袋五层覆盖在原接头上,焊机工作了半小时麻袋起火!用湿麻袋片实验,1小时后冒蒸汽,2小时有微烟,5小时起火!

2.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焊接电缆的接头连接不牢固,接触不良,接触电阻太大。几百安培的焊接电流通过接头时,产生的电阻热导致麻袋起火引起这场火灾。

实例6 焊补鸡舍引起火灾

1.事故经过

某养鸡场鸡舍的金属构件损坏需焊补,该构架和一个木制的支架相联结。在电焊过程中,木质受热冒烟。焊补结束后焊工即离开工地,过后不久,木料着火点燃了鸡舍的聚苯乙烯绝缘材料,烧毁了鸡舍,鸡舍里的1500只小鸡全部被烧死。

2.主要原因分析

焊接电弧加热了焊接部位的金属,由于金属的热传导作用,使木制支架受热引起着火。操作者焊前未采取防热传导引起事故的措施,焊后也未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

实例7 脱附罐作焊机接地极造成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厂的焊工,选用新安装的脱附罐作接地极(罐内有二吨多活性炭)。电焊时由于导线连接处的局部加热,引燃了罐里的活性炭,结果将二吨多活性炭全部烧光。

2.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焊接电流产生的电阻热和引弧时产生的电火花,局部加热活性炭引起着火。

实例8 焊接切割时焊渣引燃火灾

1.事故经过

某建工对承包一大礼堂大修时,一女气割工上屋顶进行钢屋架拆除切割作业,由于熔渣落下,引燃下面存放的废料、油毛毡等物引起火灾,待别人发觉时火势已猛,烧毁了整个礼堂。

2.主要原因分析

(1)违反高空焊割作业规定

(2)未做焊割前的准备工作

(3)属责任事故

实例9 易燃易爆容器内电焊引起爆炸事故

1.事故经过

某焦化厂2名焊工对已关闭6个月的老3号储苯罐进行接长出口管道和装设避雷针电焊作业,电焊后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

2.主要原因分析

(1)动火手续不全

(2)未对储苯罐进行彻底清洗及置换

(3)焊工违反“十不烧”

实例10 装卸工违章作业,造成氧气瓶爆炸

1.事故经过

某单位用卡车运回新灌的氧气,装卸工为图方便,把氧气瓶从车上用脚蹬下,第一个气瓶刚落下,第二个气瓶跟着正好砸在上面,立刻引起两个气瓶的爆炸,造成一伤一亡。

2.主要原因分析

两个气瓶相互碰撞,压缩气体在氧气瓶碰撞时受到猛烈振动,引起压力升高,气瓶碰撞时升高后的压力,在气瓶某处产生的应力超过了该瓶壁的极限的强度,即引起气瓶爆炸。

实例11 氧气瓶的减压器着火烧毁

1.事故经过

某建筑队气焊工在施焊时,使用漏气的焊炬,焊工的手心被调节轮处冒出的火苗烧伤起泡,涂上了獾油。在调节好乙炔和氧气压力后就开始焊活,施焊过程中发生回火,氧气胶管爆炸,减压器着火并烧毁,关闭气瓶阀门时,氧气瓶上半截已烫手,非常危险。

2.主要原因分析

(1)漏气的焊炬容易发生回火。

(2)在调节氧气压力时,氧气减压器和瓶阀沾上油脂,发生回火时,在压缩纯氧强烈氧化作用下,引起剧烈燃烧。

实例12 排除地沟里含油的积水时,发生着火

1.事故经过

某厂的三位青年工人到地沟里排除积水,由于水面上有一层油,油的蒸汽使人感到胸闷,组长即用氧气胶管向地沟里吹扫,过后不久,组长亲自下地沟去替换一位青工,他手持香烟刚走到梯子的一半时,地沟突然起火。三位青工被送到医院时,神智尚清醒,烧伤也不严重,但都医治无效。

2.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三位青工的呼吸系统和肺部里有油的蒸气和富氧,富氧是强烈氧化剂。所以,当组长下地沟的途中,烟头点燃地沟的油蒸气时,燃烧的火焰不仅烧伤三位青工的皮肤,而且火还顺着鼻子烧进他们的肺部,把呼吸系统烧烂。

实例13 焊补装酸罐爆炸

1.事故经过

某单位一装运硫酸的罐体底部漏酸,补焊时,将罐底朝上,人孔朝下放在地面上,当焊工起弧时,酸罐即发生爆炸,当场烧伤焊工,并炸死在场工人一名。

2.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取样分析得知,罐体材料不是耐酸钢,在稀硫酸作用下,罐体材料中的铁与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Fe+H2SO4=FeSO4+H2↑

由上式可知,在酸罐内会充满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爆炸极限范围,因此显然是电焊火花引燃罐内混合气而发生爆炸。

实例14 焊补氢气管道引起爆炸

1.事故经过

某化工厂有座几层楼高的深冷制氢装置,因管道漏气需焊补。该管道经过一个小屋子,为安全起见,先采用氮气吹扫小屋,将氢气置换排出,并用测爆仪检测合格。但在焊补前再次检测时,发现氢气浓度又上升达到爆炸极限。经过反复检查,原来泄漏的氢气除了在小屋子里扩散外,还钻进管道的保温材料珍珠砂里去。随即再次用氮气吹扫置换,检测合格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湿麻袋,将扩散氢气部位的砂子覆盖上,然后进行焊补。开始操作不久,则发生爆炸,将小屋及几层楼高的制氢装置炸毁,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6人住院,损失55万元。

2.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湿麻袋实际上挡不住氢气从珍珠砂中往外扩散,小屋子的氢气浓度不断上升,动火条件发生了变化,由于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而发生这起爆炸事故。

实例15 焊补柴油柜爆炸

1.事故经过

1981年7月,某拖拉机厂一辆汽车装载的柴油柜,出油管在接近油阀的部位损坏,需要补焊。操作人员将柜内柴油放完之后,未加清洗,只打开人孔盖就进行补焊,立刻爆炸,现场炸死三人。

2.主要原因分析

油柜中的柴油放完之后,柜壁内表面仍有油膜存留,并向柜内挥发油气,与进入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柴油气体占1.5%~4.5%),被焊接高温引爆。

实例16 非气焊工违章操作,酿成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厂气焊工甲与水暖工乙进行上、下水管大修工作。乙开启减压器上的氧气阀门,氧气突然冲出,将接在减压器出气嘴上的氧气胶管冲落,正好打在乙的左眼上,将眼球击裂失明。

2.主要原因分析

(1)瓶内氧气压力较高,开启阀门过大,使氧气猛烈冲出。

(2)氧气胶管与减压器的连接部位扎得不牢。

(3)水暖工乙不懂气焊安全操作知识,开启阀门过猛,且又站在氧气出口方向,属违章作业,酿成事故。

实例17 在喷漆房内施焊引起火灾

1.事故经过

1978年4月,某厂一电焊工甲,在总装车间喷漆房内焊接工件,电焊火花飞溅到附近较厚油漆膜的木板上起火。在场的工人见状惊慌失措,有的拿扫帚扑打,有的用压缩空气吹火,造成火势扩大,后经消防队半小时扑救才熄灭。

2.主要原因分析

(1)房内油漆膜未清除,又未采取任何安全防火措施。

(2)灭火方法不当,错误地用压缩空气吹火,助长了火势,扩大了事故恶果。

实例18 用风铲清渣未戴防护镜造成左眼失明

1.事故经过

1965年9月,某厂工人用风铲清理工件焊缝时,毛刺飞起,打入左眼,重伤失明。

2.主要原因分析

(1)操作方法不当,致使焊缝毛刺打入眼睛,造成事故。

(2)工人未戴安全防护镜。

实例19 登高焊接作业发生高空坠落

1.事故经过

某厂有位电焊工在12m高的金属结构上焊接,为安全起见,登高时带着尼龙安全带上去。在施焊过程中,安全带被角钢缠住。当他转身去解开时,尼龙安全带被高温的焊缝烧断,人从高处坠落,造成终身残废。

2.主要原因分析

安全带不符合安全要求。

实例20无证操作

1.事故经过

某单位8层职工宿舍基建工地因电焊工请假,影响了施工,基建科副科长朱某着急,就自己顶替焊工焊接,他攀上屋架顶,在既未挂安全带,又无助手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戴面罩,左手扶着钢筋,右手抓焊钳,闭着眼睛施焊。但他毕竟不是焊工,终因焊接质量差,焊缝支持不住他的体重,而从12.4m高处坠落,当即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朱某不是焊工,焊接技术差,又未经安全技术培训。

(2)登高焊接未系安全带。

(3)地面上无人监护。

实例21 焊工在更换乙炔气瓶时引起着火

1.事故经过

某焊工因乙炔瓶用空,换瓶时将气瓶卧放滚动到工作地点,即投入使用,因乙炔气瓶内丙酮流出而着火,焊工惊惶失措。

2.主要原因分析

(1)焊工严重违反《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

(2)使用前未竖立置放20min。

实例22 焊工在容器内焊接、错用氧气置换引起火灾

1.事故经过

某农药厂机修焊工进入直径1m、高2m的繁殖锅内焊接挡板,未装排烟机抽烟,而用氧气吹锅内烟气,使烟气消失。当电工再次进入锅内焊接作业时,只听“轰”的一声,该焊工烧伤面积达88%,三度烧伤占60%,抢救七天后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严重违章用氧气作通风气源。

(2)进入容器内焊接未按规定装设排烟机。

实例23 错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引起爆炸

1.事故经过

某五金商店一焊工在店堂内维修压缩机和冷凝器,在进行最后的气压试验时,因无压缩空气,焊工就用氧气来代替,当试压至0.98MPa时,压缩机出现漏气,该焊工立即进行焊补。在引弧一瞬间压缩机立即爆炸,不但店堂炸毁,焊工当场炸死,并造成多人受伤。

2.主要原因分析

(1)店堂内不可作为焊接场所。

(2)焊补前应打开一切孔盖,必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焊补。

(3)严禁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作试压。

实例24 盲目动火,引燃爆炸

1.事故经过

某冷轧钢厂机修工场内,车刨组长为利用已废弃的旧油箱(容积为0.8m3)盛装汽油,他用割炬对密封的油箱进行切割,导致箱内残留的油料燃烧爆炸,致其烧伤。烧伤面积达99%,其中深度达50%,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不是焊工而盲目动火,属违章作业。

(2)动火前必须彻底清洗。

(3)清洗后应打开油箱的孔盖。

实例25 乙炔气瓶存放不符合要求,遇火星引爆

1.事故经过

某工地气割工切割钢板,在作业下风存放乙炔瓶的铁棚突然“轰”的一声响,碎片飞出10m砸下,该气割工被气浪冲出3m外,手臂骨折。

2.主要原因分析

(1)气瓶放在作业下风处。

(2)泄漏的乙炔气闷在铁棚内。

(3)火星顺风飞向铁棚。

实例26 焊接前未仔细检查作业环境,导致焊工坠落身亡

1.事故经过

1999年6月,4名焊工在轮船上进行隔舱板焊接工作,其中夏某靠近于一减轻孔工作(孔长1.85m,宽1.2m),焊接时不慎失足从减轻孔坠落至舱底,发现时人已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夏某未仔细观察环境。

(2)减轻孔无任何安全设施。

(3)照明不足,无监护人。

实例27 高空未系安全带挂钩,坠落身亡

1.事故经过

1997年10月,某工地上,焊接技术员蒋某腰系安全带到二层施工平台检查钢柱焊缝质量,项目经理看到此状未作提醒,突然蒋某大叫一声,从平台西侧坠落地面,头部着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未挂安全带挂钩。

(2)属领导责任。

(3)缺乏督促检查。

实例28 动火场地不符合要求,引燃大火

1.事故经过

1997年2月,焊工顾某向驻船消防员申请动火,消防员未到现场就批准动火。顾某气割爆丝后,舱底的油污遇火花飞溅,引燃熊熊大火。看火员用水和灭火机扑救不成,并迅速扩大,造成5死、1重伤、3轻伤。

2.主要原因分析

(1)动火部位下方有油污。

(2)消防员盲目审批。

(3)灭火知识缺乏。

实例29 焊工未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触电身亡

1.事故经过

1999年5月12日上午,上海某机械厂结构车间,用数台焊机对产品机座进行焊接,当一焊工右手合电闸,左手扶焊机一瞬间,随即“哇”大叫一声倒在地上,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主要原因分析

(1)电焊机机壳带电。

(2)焊工未穿绝缘鞋。

事故案例分析 篇5

某储运公司仓储区占地面积为300m×300m,共有8个库房,原用于存放一般货物。3年前,该储运公司未经任何技术改造和审批,擅自将1号、4号和6号库房改存危险化学品。2008年3月14日12时18分,仓储区4号库房内首先发生爆炸,12min后,6号库房也发生了爆炸,爆炸引发了火灾,火势越来越大,之后相继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爆炸。消防队到达现场后,发现消火栓不出水,消防蓄水池没有水,随后在1km外找到取水点,并立即展开灭火抢险救援行动。事故发生前,1号库房存放双氧水5t;4号库房存放硫化钠10t、过硫酸铵40t、高锰酸钾1t、硝酸铵130t、洗衣粉50t;6号库房存放硫黄15t、甲苯4t、甲酸乙酯10t。事故导致15人死亡、36人重伤、近万人疏散,烧损、炸毁建筑物39000m2和大量化学物品等,直接经济损失 1.2亿元。

1.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的规定,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剂的是()。

A.硫化钠

B.高锰酸钾

C.甲酸乙酯

D.硫黄

E.甲苯

2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l8218--2009)的规定,关于该仓储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B.4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C.6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D.仓储区构成重大危险源 E.仓储区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本案中,第一次爆炸最可能的直接原因是()。

A.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存发生反应

B.库房之间安全距离不够 C.硝酸铵存储量达130t D.高锰酸钾存储量达10t E.库房管理混乱

4甲苯挥发蒸气爆炸的基本要素包括()。

A.甲苯蒸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B.环境相对湿度超过50%

C.开放空间

D.点火源

E.受限空间

5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下列物质中,目前在我国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有()。

A.高锰酸钾 B.硝酸铵

C.甲苯

D.洗衣粉

E.甲酸乙酯

6该仓储区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A.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B.仓库内使用防爆电器

C.安全巡检措施 D.防爆、隔爆、泄爆措施E.违章处理措施

7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下列应计入该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包括()。

A.火灾爆炸中毁损的财产

B.消防抢险费用 C.伤员救治费用

D.周边河流因事故污染治理费用 E.库房员工因工伤歇工工资

第二大题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8根据以上场景,回答8-15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某商厦200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商厦共6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4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占地面积3200m2,建筑面积7900m2,高 20.4m。商厦地下2层是家具商场和货物仓库。家具商场主要经营红木家具、沙发、席梦思床垫、办公桌椅等。地下1层主要经营副食品、百货等。地上1层主要经营小五金、小家电、文体用品、服装、日用品等;2层主要经营服装;3层仅有一些货架摊位;4层东侧和南侧为办公区,北侧有一间会议室,西侧为某歌舞厅 KTV包间,中部为某歌舞厅大厅。火灾当晚歌舞厅内有400余人。

2012年12月25日20时许,员工王某在地下1层中部进行焊接操作时,电焊火花顺着钢板上的孔洞掉落到地下2层中部,引起楼梯上的沙发塑料泡沫等物品起火。王某等人发现起火后,用室内消火栓通过孔洞向1层浇水扑救,但火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越来越大,他就同其他职工一起逃离现场。

21时35分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相继调集31辆消防车、200多名消防人员赶赴火场,随后又请调公安、武警等单位协同作战。由于这次火灾起火部位在该商厦的最底层,东北和西北两个楼梯间上下贯通,着火后形成烟囱效应,在风压的作用下,大量有毒烟雾很快扩散到整个大楼。火灾发生后,该商厦有关人员盲目采取了全楼断电措施,楼内又未设置消防急照明灯,致使全楼漆黑一片,给扑救火灾和人员营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公安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中,共营救遇险人员106人。22时50分将火控制,26日0时37分将火彻底扑灭。这起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5.3万元。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该起事故属于()。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E.轻微事故

9该起事故应由()负责组织调查。

A.公安部门 B.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E.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

10商厦员工王某在进行焊接操作时,按规定应办理()。

A.高处作业证

B.危险作业许可证 C.临时用电作业证

D.动火安全作业证 E.受限空间作业证

11利用建筑物内已有的设施进行逃生的正确做法是()。

A.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

B.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进行逃生

C.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和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进行逃生

D.利用普通电梯或观光电梯避难逃生 E.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

12火灾逃生时的正确做法是()。

A.进入高层建筑后应注意通道、警铃、灭火器位置,一旦火灾发生,要立即按警铃或打电话

B.低楼层发生火灾后,上层的人应往下跑,以便及时得到救援

C.起火后,如果发现通道被阻,则应关好房门,打开窗户,设法逃生

D.当被大火困在房内无法脱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阻挡烟气侵袭,耐心等待救援,并想方设法报警呼救

E.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这时候乘普通电梯就有“卡壳”的可能,使逃生失败

13下列对疏散指示标志设置要求,描述正确的有()。

A.应急照明灯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在其外面加设玻璃或其他不燃烧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罩

B.疏散通道出口处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在门框边缘或门的上部

C.疏散通道中,疏散指示标志(包括灯光式)宜设在通道两侧及拐弯处的墙面上。标志牌的上边缘距地面应不大于2.00m

D.如天花板的高度较小,疏散指示标志也可在疏散门的两侧墙上设置,标志的中心点距地面高度应在1.30~1.50m之间

E.悬挂在室内大厅或走道处的疏散指示标志的下边缘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00m

14针对该起事故,在火灾初期阶段,可以减少人员伤亡的措施有()。

A.有组织的疏散人员 B.先通知不利于疏散区域的人员

C.为人们指明各种疏散通道

D.首先通知出口附近的人员先疏散出去

E.打开所有门窗

15针对该起事故,调查组的人员应包括()人员。

A.劳动保障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社区人民政府

D.有关专家 E.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大题为主观题

16D煤矿采用井工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450万t/年,服务年限35年,基建施工年限5年,2009年1月1日开始建设。该煤矿基建工程分别由两家施工企业承担,井下有5个基建工作面。矿井开采的煤层上部岩层中有2个含水层,开采煤层周边有采空区和废弃井巷,并已探明采空区充水。

2010年4月25日13时,当班工人在井下第3基建工作面作业时,发现巷道局部有“冒汗”、渗水等透水现象,班长甲立即向调度室报告,但当班调度员接报后未采取任何处置措施。15时10分,第3基建工作面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事发时,井下有作业人员185人,紧急升井101人。经3d奋力救援,59人获救。事故导致21人死亡,4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D煤矿深感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D煤矿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了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逃生路线、标识和图样以及相关文件附在预案之后。专项应急预案经企业内部评审后印发,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之后,D煤矿组织开展了透水事故专项应急救援演练。

1.说明D煤矿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应补充的内容。

2.指出D煤矿专项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说明调度员乙在接到甲报告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4.针对透水事故的一级救援演练,编制全面演练方案。

第五大题为主观题

18E招标项目为20km管道铺设施工项目。项目作业内容主要有:挖沟、布管和焊接;主要作业程序是:挖沟、地面管道焊接、吊管入沟、沟内对管焊接、填埋。施工期为6月1日至8月31日,属于雨季。施工地点位于江淮丘陵地带,施工现场地表最大坡度达22o管沟开挖尺寸为:深2.6m、上部宽 2.5m、底部宽2.1m。管道规格为:直径1016mm、壁厚17.5mm,长12.3m,重量为5.3t。

F公司计划参与该项目的投标。该公司主要设备有:挖掘机10台,焊接工程车20台,40t吊管机20台;该公司有员工140人,其中:挖掘机驾驶员15人、焊接工程车驾驶员25人、吊管机驾驶员25人、焊工60人、管理和技术人员15人。该公司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曾经完成过300km类似管道工程的施工,没有发生伤亡事故,有良好的安全、质量业绩。

在制作项目投标书时,需要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订安全防范措施,计算安全生产投入。

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分析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类型及起因物。

2.指出F公司主要工程设备中的特种设备,并说明该类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内容。

3.指出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4.说明该项目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哪几方面费用。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A,D

参考答案:A,B,C,E

参考答案:A,B,D

参考答案:A,B,C,E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E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A,B,C,E

考答案:A,C,D,E

参考答案:A,B,D,E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B,D,E

解析1.D煤矿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应补充的内容: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预防措施、应急策划、现场恢复、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等内容。

2.D煤矿专项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D煤矿的专项应急预案没有制订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措施;

(2)D煤矿的专项预案应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透水事故的特点,对应急的形势、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

(3)专项应急预案不能经企业内部评审后印发,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应急预案经评审后,由煤矿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4)专项应急预案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不妥,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3.调度员乙在接到甲报告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下达立即停止生产,撤离作业人员的调度指令,让职工在第一时间得知信息。然后再根据规定向值班矿领导和矿长以及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4.针对透水事故的一级救援演练,编制全面演练方案:

(1)报警。工作面发生发生透水后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调度员立即向主要领导汇报。

(2)应急响应。矿领导接到报警后,根据透水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救援指挥部。

(3)应急处置。救援指挥部指挥下井人员撤离透水工作面升井,同时通过侦测人员掌握透水情况,制订救援方案,调集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实施救援。

(4)应急恢复。

(5)应急结束。第五题答案

解析1.该项目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类型及起因物如下:

(1)坍塌:起因物是挖沟作业。

(2)起重伤害:起因物是吊管机。

(3)车辆伤害:起因物是挖掘机和工程车。

(4)高处坠落:起因物是大地。

2.F公司主要工程设备中的特种设备是吊管机。该类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吊管机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吊管机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吊管机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吊管机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吊管机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3.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有:

(1)为防止管沟塌方,应严格按要求坡度放边坡,雨期施工应有边坡加固措施、排水措施。

(2)为防止起重伤害,应按要求对吊管机定期检验,吊管机司机必须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3)为防止高处坠落,施工时管沟边上应有护栏,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

4.该项目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的费用:

(1)安全活动、安全培训教育费用。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费用。

(3)安全设施费用。

(4)保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费用。

(5)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所需费用。

(6)保证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费用。

(7)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费用。

(8)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和职业病预防健康体检费用。

(9)消防器材设施购置、维护费用。

(10)现场安全警示标志设置、维护更换费用。

(11)治安保卫费用。

(12)应急救援物资费用。

火灾事故案例 篇6

一、事故经过:

5月8日早7时,建井处安装队一段副段长刚某主持班前会,布置了当天工作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7时10分开始入井。钳工组长刘某等6人负责加固第二部胶带机头,他们来到井下第一部胶带机与第二部胶带机搭接处的作业地点后,6人作了分工:王某、郭某处理第一、第二驱动装置减速机的油窗;组长刘某和张某划线;电钳工赵某用电焊加固机头运输架,电钳工张某用风焊切割钢板。当切割完12块钢板时,11点开始吃午饭。30分钟后继续施工。张某割掉机头大角之后,将风焊递给赵某割钢板。赵割了大约200mm,张提出换赵,赵刚站起来,就发现平台下残留的胶末、胶带条起火。正在一旁干活的张某先用木板,接着用沙箱的砂子灭火,赵想用灭火器,但不会用没有打开。这时组长刘某、张某用木板扑打,火势越来越大。他们感到喘不出气,便撤向7.6m绞车处,遇到矿方2名工人,这2名工人马上给井调度室汇报,随即这6名工人由二水平主运道撤离现场并由副井升井。

火势蔓延产生的火风压波及到井下二水平生产采区和三水平井底、地面主控室,死亡80人(其中包括救灾指挥的矿总工程师、机电副总工程师和9名救护队员),伤23人。矿调度室接到灾情报告后,局矿开始事故抢救,调动8个救护小队入井探查,引导人员撤离。事故当天的17时左右,除遇难人员外,其余人员安全升井。5月11日,残火全部扑灭。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工人在井下安装胶带运输机,用气焊切割钢板时,飞溅火花引燃作业地点附近残留的胶末、胶条,由于灭火措施不力,导致运输机胶带起火。

2、主要原因

这起事故是该矿务局建井工程处在小恒山矿施工时发生的。由于不具备反风条件,工人避灾路线不清,无防火门,防火设施欠缺,灭火措施不力,安全管理混乱,从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反映了局、矿、建井工程处各级领导缺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一是井下电、气焊安全措施制度不完善,审批不认真。二是缺乏防火灭火意识,防火措施不落实。第一部胶带机交付使用时就没有铺设供水管路,没有防尘防灭火系统。三是生产采区缺乏抗灾能力,工人没有配备自救器。四是工程验收不符合国家规定,没有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第一部胶带机移交使用时,没有正式验收安全设施。五是在事故发生初期,抢险救灾有失误。六是使用非阻燃胶带,造成火势扩大蔓延。

三、防范措施:

1、立即开展全局性的安全思想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增强安全意识,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落到实处,以落实好安全第一责任者的责任,带动部门、区域、岗位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2、立即开展全局性安全大检查,查领导安全思想,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查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查企业不安全隐患,找出问题积极整改,抓质量标准和安全管理水平工作。

3、加强安全、技术、安全法规的培训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特别针对煤矿队伍流动性大和安全素质不高的实际问题,强化职工培训教育,做到持证上岗,持证指挥。

4、建立健全并完善“通防”系统,编制并落实灾害防治预案,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案例二

一、事故经过

 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9号车司机赵东芳下井与维修工修理9号车,凌晨1时多,经试车仍不能正常运行。赵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见12号车司机王培元在拉完9车矿石之后因感冒头晕在计量室休息。王培元得知赵东芳的车未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东芳,这时约是凌晨2时。当赵东芳拉完第7车矿石后,看到车上温度表已达到170℃,便驾车到1138-1118水平的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不到10分钟,大约凌晨4时40分再次启动后,发现发动机右后脚下面着火,就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跑到5号车范玉江处,两个各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但火还是灭不掉。赵东芳又跑到一工区找灭火器,一工区值班员许发礼说“灭火器是空的”。5时20分,许发礼在帮助灭火过程中,向矿调度室调度员夏学军作了电话汇报。赵随后找了两个水桶,与13号车司机刘永宏、5号车司机范玉江提水去灭火,因火势很大,用水灭火也不起作用。赵东芳又跑到1118维修硐室内找灭火器未找到,赵就让硐室内的岳小军向计量室打电话(但未打通),尔后赵又返回现场,试图让铲运机铲断水管用水灭火,但因铲运机司机不在而未成。这时赵东芳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感到头痛无力,便摸着巷道走到了1150中段休息片刻后,乘罐车出井,约7时到地面,再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临夏二建六队值班长孔有理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就跑到6号道,待一会6号道也进来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他就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好多人不听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二、事故原因

(一)井下运输安全管理不严,车辆检查维修质量达不到安全要求,埋下火灾隐患。9号车司机赵东芳与12号车司机王培元违反规定私自换车,使12号车辆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发动机周围温度过高,而且该车检查、维修质量差,油管接口渗油,因而埋下了火灾隐患。

(二)司机操作不当引发火灾,不立即报警延误灭火时机。司机赵东芳,发现卡车显示达到170℃的警戒温度后,未按停车不熄火、用叶轮扇风冷却的规定操作,而是停车熄火,在温度没有降到安全界限的情况下再次启动,因电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形成火灾。起火后,赵东芳没有立即报告,在数次试图灭火不成的情况下又离开现场出井,也没有向任何部门报告,延误了灭火的时机。

(三)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火灾发生时人员撤离无人指挥。掘一工区主管设备副主任王奇峰,违反拖车时设备主任必须到现场指挥的规定,在家中电话同意上一班值班班长安排当班值班长干拖车的工作,事故发生时值班员不在现场,人员撤离工作无人指挥,致使一部分作业人员盲目进入灾区。

(四)未按规定制定和实施矿井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防火安全措施不落实。现已查明,98年以后矿井没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过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防灭火安全措施达不到要求,井下巷道安全标志设置不符合规定。火灾发生时,矿调度室没有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对事故的扑救和人员的撤离缺乏有效的指挥和调度,井下通讯联络不畅通,多处灭火器材不能使用,事故地点附近无消防栓和其他消防设施,地面消防车因外部尺寸过大进不了井筒,待拆卸了梯子后才入井灭火。

(五)外包工程施工队,未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在该矿承包工程的四个施工队安全管理松懈,没有严格按照矿山安全法规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缺乏应急和安全撤离等应有的知识,部分作业人员因选择了错误的避灾路线而伤亡。

(六)金川公司领导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矿山安全法规重视不够,对事故隐患的整改和查处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管理不严,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一个原因。

三、防范措施:

(一)加强法制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进一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把安全生产 法规、制度、措施、规程等落实到每个基层和每个作业人员,形成有效预防事故的管理机制。

(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包括通风系统、通讯系统和防灭火系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配备必要的救护、急救装备和器材,按规定设置矿山安全标志,以增强抗御灾害和事故的能力。

(四)要依法编制和实施以防止火灾事故为重点的矿山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及时检查和治理事故隐患,防止火灾事故的再次发生,切实做好各类事故的防范工作。

(五)加强对外包施工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要对外包施工队的安全资质进行审查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的清理整顿,安全资质达不到要求的不准承包工程;承包施工队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依法培训作业人员,对安全管理松懈、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要限期停产整顿,愈期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取消其承包资格,对达不到培训规定的作业人员不准上岗作业。

案例三

一、事故经过:

建安公司负责更换小青矿副井压风管路及排水管路工程,2004年5月5日十九时在更换到距地面350m处时,作业人员郭××、申××、张××在罐帽子上,朱××在上层罐内,闫××、朱×在下层罐内,上层罐内有两台焊机、两瓶乙炔、两瓶氧气,由朱××负责开关乙炔、氧气,焊工申××在上面施焊,由于施焊产生的火花落入上层罐内引起乙炔瓶着火,朱××关乙炔瓶开关没关住,于是郭××带着搬子从罐帽上下来关乙炔瓶开关,也没关住,他们就一同爬到罐帽上,用电话联系把副罐拉到地面平台,此时火就大了起来,与此同时小青矿井下安检员杨××发现有浓烟进入井下,感到情况特殊,就及时向调度汇报,矿调度立即通知有关领导及有关单位人员赶赴现场灭火,通过全体人员的齐心奋战,用灭火器把火扑灭,避免了一次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并把乙炔瓶、氧气瓶拖运到井棚外安全地点。

此次事故烧坏两台电焊机、两个乙炔瓶及两个氧气瓶及胶管。副罐上层罐内层涮的油漆几乎全部烧掉,外层涮的油漆也掉了一半。如果气瓶爆炸后果不堪想象。

二、事故原因:

这是一起典型的没按措施作业、因违章作业造成的重大未遂事故。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是乙炔瓶泄漏;二是在罐上烧火焊产生的火花散落在漏气的乙炔瓶上,引燃乙炔。

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施工现场没有灭火器、沙箱、洒水桶。

2、施焊时没有接火工具。

3、氧气瓶、乙炔瓶放在一起(而且是4个瓶子)。

4、施焊前没有人检查所使用气瓶的气密性。

5、安检员没在施工地点监督检查。

三、防范措施:

1、认真检查各工程是否有安全措施及施工人员是否按措施作业。

2、认真检查气带和气瓶有无泄漏现象、气瓶安全帽是否齐全完好。

3、施焊时气瓶的数量和间距要符合规定。

4、施焊时要有足够防灭火器材。

5、作业现场要有专职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

6、必须有安检员在施工地点监察,否则不准施工作业。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预防 篇7

这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产生剪切破坏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2、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3、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总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超标,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及破坏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导致水、电、暖管道断裂。

4、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

5、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形式、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6、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

7、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的兴建, 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而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 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能造成工程事故。

8、基础工程事故

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1、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2、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3、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4、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5、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要预防这些事故就要做到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尤其要处理好软弱地基的设计。

软弱地基建筑物设计的总原则:

1、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2、建筑应遵循单元组合的设计原则;3、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对砌体结构尤为重要) ;4、合理布置纵横墙;5、采取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6、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7、合理设置沉降缝和连接体的构造;8、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9、减小基底附加荷载;10、充分利用表层硬土;1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12、合理控制活荷载的加载速率;13、采取减小建筑物相邻影响的措施;14、采取减小地面荷载影响的措施;15、采取恰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减小或消除局部软弱地基的影响。

软弱土地区建筑布置的基本要求:

1、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1) 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 高度突变或荷载突变较大处; (3)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2、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3、应将复杂平面分割为简单平面。

4、不同结构单元、荷载及刚度相差较大时, 应采取措施确保各结构单元自由沉降。

5、应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6、相邻高耸结构或对结构或对倾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外墙间隔距离, 应根据倾斜允许值计算确定。

7、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 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 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 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有联系时, 可将沉降量较大者提高。 (2) 建筑物与设备之间, 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 应预留孔洞, 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等。

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问题, 满足使用要求。当基础埋深相同时, 上部荷载较大的基础, 其底面积可适当加大;当基础形式不同时, 应加大对沉降敏感的基础底面积, 例如:同时采用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时, 一般可适当加大条形基础的底面积。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 可采用箱基、桩基、筏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 减少不均匀沉降。对于砌体结构, 要增强其整体刚度和强度, 墙体内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砖圈梁;在墙体上开洞时, 宜在开洞部位配筋或采用构造柱及圈梁加强。

地基冻融对建筑物也会产生很大危害, 主要有:墙身开裂、天棚抬起、倾斜及倾倒、室外设备管道拉坏, 轻型构筑物逐年上拔、门前台阶冻起、散水坡冻裂或形成倒坡等。降低或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措施有:基侧保温法、基侧换土法、改良水土条件法、人工盐滞化法、使土颗粒聚集或分散法、增水处理法以及基础锚固法。

综上所述, 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 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摘要: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是由建筑场地不利条件和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要预防这些事故就要精心勘察、设计、施工, 尤其要处理好软弱地基的设计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事故预防,软弱地基

参考文献

地基质量事故案例 篇8

关键词: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 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是生产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安全专业人员是应用型复合人才,需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事故处理能力[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是持续孕育和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根本保障。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专业规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建设经验[2-4]。但安全工程专业存在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走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培养道路[5-8]。

我国的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安全管理、应急平台建设、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国家对安全工作日益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安全工作中的事前预防原则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安全工作的重心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故预测和预防。如何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查找事故教训、切实有效地进行事故整改,如何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事故后果预测、分析事故诱发过程、作好事故应急处置,是目前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关键。

一、《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特点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法律、管理、经济、人文、医疗卫生等多领域的知识内容,所跨行业也非常多。我国从50年代开始,各大高校陆续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尝试,都是借鉴了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经验,但由于安全工程本身特点,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处于探索时期[9-11]。

1.实用性强。

安全工程学科的设立是源于工业发展中对安全生产的需求。随着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工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危险性越来越严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免受伤害,必须对已经发生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对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性进行预测,做好预防工作。安全学科正是建立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之上的。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减少事故损失,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2.工作领域广,工作种类多。

首先,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如:矿山、建筑、交通、石油化工企业、机械等行业。另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消防等属于安全的范畴。其次,安全工作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监察、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咨询、企业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

3.涉及知识面广。

安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人文、保险、经济、管理、心理、医疗卫生等社科知识,还包括具体的理工专业背景知识。

4.工作责任心强。

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从事生产工作,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从事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出发点是对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的工种多、知识面广,课程跨度比较大。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授课要求也不同,这些都给安全工程专业学习带来困难。

1.课程跨度大,课程内容杂。

安全工程的课程体系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给授课和学习带来很大不便。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内容难度基本不大,但知识点多且杂,讲授时难免会显得枯燥。但安全无小事,每个具体的细节都可能导致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都要引起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兴趣为主导,而是以责任为主导。这一点在授课时很难要求到位。

2.学科特色鲜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都是以某一具体的行业为背景,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不利于拓展就业面。

3.课程对实践的要求高。

安全专业人才要求保障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与现实接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考虑生产中的各个方面。

(三)《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是通过对已经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进行分析认定,旨在从大量事故中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为事故预防做好准备工作。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统计与分析、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1.事故统计与分析。

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反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和安全工作成效。统计结果也可用于分析特定类型事故的发生规律,并可以通过事故原因分析,确定事故预防措施和整改计划。

2.事故分析方法及致因理论。

自从1919年,英国梅林伍德和伍兹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能量意外逸出理论等。致因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事故内在诱发因素的认识,也体现了工业生产由人力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只有认识到事故发生、发展过程和内在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措施。

事故分析方法是通过故障树、事件树、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对具体事故类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3.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爆炸、火灾、中毒等事故模拟技术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粗略估计事故危害范围,增强安全意识,也可以作为事故预案编制依据。

4.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

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险程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可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响应,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至最低限度。

(四)对学生要求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要求学生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事故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和预测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危害程度、能够制订专项事故救援应急预案。此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新知识、应对突发和意外事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可以说,本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的实践性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晦涩枯燥,仅凭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基于该门课程内容和安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课内实践环节。具体措施是紧紧围绕课程的相关知识,提出实践性很强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监察,保障学生正确的求知方向和思维方式[12-16]。在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上,把学生按四五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定某一类危险化学品或者某一特定化工设施的事故案例,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强化训练。

(一)案例统计与分析

案例统计与分析是学生认识生产事故,增强专业责任感、使命感的最直接途径。本部分实践内容必须确保实用价值,所提出的实践任务要能够体现当前的安全现状,从中总结的事故规律和经验教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来指导安全生产。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2000年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修订了大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生产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本部分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近10年某类危险化学品事故或某种化工设备、设施事故进行统计,并且要对每个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进行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事故直接责任、主要责任认定,总结事故教训,提出事故整改建议。根据事故分析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事故发展趋势。

(二)事故分析方法分析

包括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故障假设分析、原因-结果分析等。例如:故障树是选取危害后果作为顶上事件,逐层查找可能的直接原因,直到基本事件,是一种演绎分析法;事件树是以事故隐患为初始事件,逐步分析可能的直接后果,属于归纳分析法。事故分析方法分析可以用于确定事故隐患到危害后果的发展历程,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规程编制方法。完成本阶段的实践内容,需要学生查阅设备、设施或工艺过程的详细资料,结合案例分析结果进行。

(三)事故重大后果模拟分析

通过对一系列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后果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可能发生事故危害范围的合理估算,可以作为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本阶段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案例相比较,确保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订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安全工作中主动防御措施的意义和作用,并为以后从事安全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对特定的事故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通过以上实践任务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练习本课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实践内容会在安全工作中用到。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单纯的课程内容讲解,很难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内实践,发现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认定不清。不能够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准确地将事故原因归类。

2.责任分析中的“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混淆,常常把主要责任直接归为领导责任。

3.在对事故进行分类时,产生交叠。

4.故障树分析中,存在事故原因列举不全面、故障树过于简单,上下层事件之间缺少中间事件、逻辑关系不清等问题。

5.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中,存在模型选取不当或条件参数选取不合适的问题,导致模拟结果与现实相差甚远。

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往往过于泛泛,缺少针对性,关键细节的安排不合理或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辨识及责任认定上存在偏差。

2.缺少实践经验,以往实践环节评定结果反馈不足。多数的实践课程考核只对学生上交结果进行评定和打分,没有将评定意见和改进建议反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既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主动向老师询问。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做事不负责任、虎头蛇尾、应付了事的做事方式。

3.学生对工艺过程不熟悉,相关资料查阅不足,导致故障树编制不全面、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

针对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我们在实践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时刻了解实践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责任认定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二次讲解,并就学生收集的案例资料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力。及时指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督促学生查阅资料,针对每一组学生的实践内容,单独进行故障树分析方法的辅导。选取典型应急预案进行点评和演练,在演练中引导学生发现预案的不足。通过以上的过程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安全分析与事故调查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为了切实做好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课内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演练。

(二)实践任务有一定的系统性,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一项完整的工作。

(三)实践任务必须是现实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对现实安全问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四)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保证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牛金成,许放.安全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65-168.

[2]田云丽,廖可兵,易灿南.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56-60.

[3]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4]张景钢,张桂英.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151-155.

[5]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67-170.

[6]傅贵,周心权.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7]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2-115.

[8]张景钢,原征岚,张桂英.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81-184.

[9]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10]聂百强,张金峰,胡铁柱.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增):14-16.

[11]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1-54.

[12]高光发,袁树杰.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2):177-180.

[13]张小良,刘英学,高洁,等.安全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办学思路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232-236.

[14]苏亚欣,汝俭.专业基础课研究性教学与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6(2-3):50-51.

[15]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16]赖绍聪,华洪,王震亮.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2-14.

上一篇:扶贫助教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信誉与营销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