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精选10篇)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篇1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

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

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

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

人是感情动物,一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

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晚辈惭愧,更是景仰。

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饥不欲食、寒不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

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

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数句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挽留下来。

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有等死。而心火生脾土,母旺子能得救。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

医者,仁也。《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知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更是很仁慈的。

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

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三、外感与内邪

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但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

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每种邪气侵袭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如风寒袭表,造成恶寒发热、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

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看到这里我不禁冒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肌表,热邪伤津。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后咽干口噪咳嗽。

四、吐法

现在人耽于淫乐,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结果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

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这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夫,借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

正论,真理不辨不明,关键是你要对真理要有研究和探索,这种信口开河者往往毁人不倦,可叹可叹!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篇2

鲁滨逊生在商人之家,热爱冒险,在一次航海中流落荒岛。在如此惨痛的环境下,他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拯救野人,救出船长,最终离开了生活二十八年的荒岛,回到英国。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上市,便引起轩然大波,鲁滨逊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从而成了“冒险家”的代名词,这本书也展示了鲁滨逊铁骨铮铮的汉子形象。

鲁滨逊在无人荒岛生活了二十八年,没有住所,就用木头和船帆搭一座简陋的帐篷;没有食物,就一边蓄养山羊,一边打猎,还种麦子;太过恐惧,就在空地上插杨柳桩子,将羊群圈养;太过寂寞,还有好帮手“星期五”呢!所有问题对鲁滨逊来说似乎已不是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鲁滨逊都能完成。

看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和鲁滨逊比起来,我和他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是翱翔蓝天的苍鹰,我则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长辈呵护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来自“社会”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像个小公主,以为自己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财富,得到荣誉,事实上我错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才是最踏实的。

如果我是鲁滨逊,我能坚持那长久的二十八年吗?一年、二年?还是三年?不,恐怕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吧!在那里,我或许早已自暴自弃,无法生存了。

回忆往昔,小时候便总是三分钟热度,学习美术、舞蹈,我顶多坚持两三年,在学习上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甚至一小时都坚持不了。那是从小便有的毛病,就算大一些了也没改掉,直到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被鲁滨逊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所震惊,被他的乐观所感动,才终于改掉了这个毛病。

经典诵读读书笔记 篇3

我们六年级诵读的是宋代盛行的词。在这些词中,我尤为喜欢岳飞的《满江红》。

你瞧,“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写得多慷慨激昂呀!为了弄懂这首词的意思,我看了很多课外书,我知道了岳飞是个身经百战的英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我看到他训练的岳家军无坚不摧。可是,大奸臣害死了他,还把他的妻子、儿子都杀害了。看到这些,我理解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我敬仰岳飞,他精忠报国。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出了作者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的急切心情。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否则到了白了少年头的时候,即使再悲伤,那也来不及了。

另外,我们诵读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通过诵读这些“词”,丰富了我的语言积累。我感觉我的作文水平进步了。我在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呢!

大概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我的谈吐更高雅了。聊天时,我偶然冒出一两句古诗词,令爸爸妈妈感到惊喜,爸爸还说我是我们家的“小博士”呢!

经典美文读书笔记 篇4

《俗世奇人》这本书我是早就有所耳闻,但就是见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在一次偶然中我见到了它,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呐!这一见便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它饱满的身躯里仿佛装了满天下所有的奇人奇事,翻开第一页,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冯骥才,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我学过他的一篇课文——《刷子李》

这篇课文让我感触很深,个性奇怪,技术高超的刷子李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大显身手”,一身黑衣,没有一个白点,刷墙一道白,一个奇人,在世人眼中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冯骥才的笔下,他成了一个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中,汇集了许许多多奇人奇事,大家就像展开了一个“选美比赛”,一个苏七块的奇怪看病法,一个酒婆的“大酒量”……一个比一个新鲜,一个比一个奇特,大家不分高下,但是,如果没有冯骥才,如果没有《俗世奇人》这本书,我就无法了解天下所有我不了解的人和事。

《俗世奇人》让我了解了原来天下有这么多奇怪的事,有这么多奇怪性格的人……让我更加多地了解了中国原来有这么多能工巧匠。

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笔记 篇5

那么多的名言警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因为这句话,它为我和同学化解了矛盾,平息了一场**。

那是一次打扫除之前,我坐在位置上写作业。看见我同学季海鹏走了进来,就跟他开了个玩笑。谁知他还当真了,重重地扇了我一巴掌。我笑着说:“还当真了,别瞎想啊!”说着我就轻轻还了他一下。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他怒发冲冠地走过来,对我的桌子一阵乱踢猛打,又对我的凳子一阵狂轰烂炸。边踢嘴里还嘀咕着:“打架啊,很能打是吧,哥奉陪!”

我愣是给震住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一时间边上围了好多同学,还都在煽风点火:“懦夫,懦夫!”他也在骂我:“懦夫!”顿时我变得热血沸腾,攥紧了拳头,就差就动手了。但刹时间我脑中飘过这样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忍住了,就当他们是要看热闹的。

“叮铃铃”上课了,大家都迅速地回到座位,季海鹏也怏怏地回去上课了。课间做作业时,他做错题,偏没带橡皮,他到处借却没借到。最后他红着脸走到我桌前说:“对不起啊。”我边递了块橡皮给他边笑着说:“没事啦,我们本来就是朋友啊。”我还俏皮地说了句:“上帝赐与人的美丽和财富是均等的,早晚会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篇6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第十四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第十五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第十七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第十九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第二十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中庸中国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篇7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与经典诵读的读书笔记 篇8

从一年级开始,老师每天都让我们读《经典诵读》这本书,每天中午铃声一响,领读的同学就站到讲台前,领着大家读。他一句,我们一句,书声琅琅,十分整齐。

我们就这样一天天地读下来,从不间断。渐渐地,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古诗、宋词、元曲和故事。我觉得收获非常大!

你们不知道吧!以前我非常的自私,自己的玩具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有好吃的也总是要挑最大最好的。自从读了《三字经》,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想想人家四岁的孩子都懂得谦让,自己都是一个少先队员了,还要跟弟弟抢玩具,真是惭愧。后来,我就经常提醒自己要改变。弟弟再来家里做客的时候,我主动拿出心爱的.玩具和他分享,妈妈拿来的零食,我也让弟弟先挑。就这样,我渐渐改掉了自私的毛病,爸爸妈妈都夸我越来越懂事了。

在经典诵读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还学到了很多历史故事、名人典故,比如“闻鸡起舞”呀,“荆轲刺秦王”呀……都是我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学到的。

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参加朋友聚会,来了不少的小朋友,有个小妹妹问她的妈妈,什么叫“程门立雪”,想不到这个阿姨居然答不出来,我看她尴尬着急的样子,就忍不住和大家说起了这个关于宋朝著名学者杨时雪天求学的故事。大家听我讲完,都纷纷鼓起掌来,小朋友们也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虽然我脸红极了,可是心里却是十分高兴的。

你瞧,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大宝库吧。

朱自清散文经典读书笔记 篇9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那些朴素中包含着清丽的文字,说实在比那些华丽的童话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间成了一个清幽的峡谷,对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唤许久不散去。说起朱自清写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桥,诗词的天堂,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热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难过、忧虑时,躲在书房的角落中,细品朱自清写的散文是种享受。品味《背影》时,那时,朱自清已20岁,他的父亲却总对儿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儿子去北京上大学不可。父亲事事亲力亲为,背影不光是父亲离去的印象,还是“父爱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桥。

再品《匆匆》,时间匆匆,岁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时光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它就是──时间。时间,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笔、眨眼、写诗的一瞬间,滴答,它,又走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会给予每个孩子有限的时间精灵,需要你去照顾它,它的长度由你决定,想长就长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灵魂。你的灵魂,用挥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时间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一秒。就是我们一生最伟大的举动。

夏夜里,我慢慢读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着月儿,吹着凉风,我似乎隐隐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宁静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洒下一丝丝亮片,让孩子做个帆船之梦。而此时,月夜下,我睡了。她为我点亮夜的最后一束火把,夜,又宁静了。

经典名著《西游记》读书笔记 篇10

《西游记》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为我们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正因这些故事情节吸引了很多的读者,所以这本书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这本书写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强,成为了妖怪的克星;猪八戒~怕死好色、还很贪财;还有那沙僧~心地善良、憨厚老实;这四个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是佩服作者的水平。

《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武艺高强、还会七十二般变化,一路上冒着被妖怪吃掉的危险,保护唐僧取得了真经,因此他成了我心中的偶像,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上一篇:七、八、九年级谜语下一篇:民营医院院长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