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济南的冬天教案(精选8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看出,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4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

2冬天在你们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3其实呢,每个人眼里的冬天都是不一样的,同在一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二】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思考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

2课文中写出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三)重点字:

济南(jǐ)着落(zhuò)暖和(huo)水藻(zǎo)宽敞(chǎng)贮蓄(zhù)澄清(chéng)发髻(jì)看护(hù)薄雪(báo)

着(zhuó)【穿着】【着想】

薄(báo)【薄饼】跟厚相对

(zhāo)【着数】下棋的步子同“招数”

(bò)【薄利】【刻薄】

(zháo)【着火】【着凉】

(bó

he)【薄荷】

(zhe)【敞着】【听着】 【四】词语解释: 响亮:很明亮

慈祥: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这里指温和,合乎人心意。秀气:清秀,这里指美丽而温柔。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五】回答布置问题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 是温情的

2课文中写出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景物:阳光、山、雪、水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思想情感: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即表达了济南冬天的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六】提问加回答

(一)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对比:

1与北平比无风 2与伦敦比响晴 3与热带比温情

(二)济南冬天山的特点? 1阳关朗照下的山 温暖 2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3城外远山 淡雅 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1反在绿萍上冒着热气 暖 2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 绿 3整个的是块空灵蓝水晶 清

(三)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顺序?写济南冬天水的顺序? 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再到山腰 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由高到底

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七】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八】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的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

自拟题目,字数不

【结语】法国著名作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能擦亮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开启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美;运用智慧,去创造生命中的美!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词语。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 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 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 (2)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 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 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 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 (1)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 (2) 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 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 让学生热爱济南, 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 (1)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 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辽远, 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 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 反倒“慈爱可亲”, 对我们微笑呢!不信, 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 (出示幻灯片 (1) )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 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 再反勾一句, 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 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 (2) , 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 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 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 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 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幻灯片 (3) )

(一) 检查字音。 (出示幻灯片 (4) 的四个句子, 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 (jì) 儿白花。

给蓝天镶 (xiāng) 上一道银边

水藻 (zǎo) 真绿, 把终年贮 (zhù)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 (chéng) 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 夯实基础, 指导学习, 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 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 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 说一说, 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 (出示幻灯片 (5) )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 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 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 不求统一作答, 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 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 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 秀气的小雪, 绿绿的水藻, 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 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 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 (出示幻灯片 (6) )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 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 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 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 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 (7) - (10) )

(想读课文, 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 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 体会美句, 二者结合, 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 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 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 (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 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并作赏析。

(1) 拟人句: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 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 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2) 比喻句:空中, 半空中, 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 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 读这些划线的词, 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 我让学生“遐想人物”, 既降低了难度, 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 (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 赋予人的灵性, 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 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 (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 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 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 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 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出示幻灯片14) 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 传说舜帝耕稼于此, 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 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 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 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 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 喷涌如沸, 水雾缭绕, 宛如仙境。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创新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热爱济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反倒“慈爱可亲”,对我们微笑呢!不信,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出示幻灯片①)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再反勾一句,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②,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片③)

(一)检查字音。(出示幻灯片④的四个句子,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jì)儿白花。

给蓝天镶(xiāng)上一道银边

水藻(zǎo)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出示幻灯片⑤)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不求统一作答,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秀气的小雪,绿绿的水藻,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出示幻灯片⑥)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⑦-⑩)

(想读课文,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体会美句,二者结合,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作赏析。

①拟人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②比喻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 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读这些划线的词,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我让学生“遐想人物”,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人的灵性,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示幻灯片14)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舜帝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雾缭绕,宛如仙境。

(设计意图:在介绍济南的三大名胜中结束此文,有意犹未尽之感。让学生心怀对祖国的满腔情感也是完成了我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增加了很少游历的他们的阅历。)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自身感受出发,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

1.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2.抓住景物特征写景,选用恰当比喻,朗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和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和话剧《龙须沟》、《茶馆》,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髻(jì)儿 薄(báo)雪 伦敦(dūn)贮蓄(zhù xù)水藻(zǎo)狭窄(zhǎi)镶(xiānɡ)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jǐ)济南(lù)露水(dān)单纯

(1)济(jì)救济(2)露(lòu)泄露(3)单(chán)单于 3.解词(shàn)姓氏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肌肤:肌肉和皮肤。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贮蓄:存放。澄清:本课指水清澈见底。空灵:美妙无穷无不可捉摸。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4.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又分为二层)第一层:(2-5)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二层;(6)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三、探究质疑:、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什么角度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总起全文,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铺垫。

⑴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⑵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的冬天要是能看得见太阳,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⑶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算个宝地”。文章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3.“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四.作业 课后练习1.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写文章为什么要学会分析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的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课文中济南美好景色语句,并质疑。

二、研讨新课

1.文章第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第二段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这两段是怎样转过来的?(分析过渡句或过渡段)

明确: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而写到济南冬天的山。2.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1、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

2、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突出了济南小山的像一位慈善可爱的母亲一样,呵护济南的人们,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3.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明确:⑴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⑵“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⑶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4.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表现了薄雪覆盖的小山的秀气雅致。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城外远山,有层 次地写出了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⑴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⑵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少女,写出雪的情态。6.这段文字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⑴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⑵比喻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7.第四自然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明确:用城内的狭窄来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来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⑴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⑵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这段文字还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可让学生各抒已见。

⑴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济南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⑵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了水的清亮的特征。10.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 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 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11.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明确: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三、概括主旨

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5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

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山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从而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2、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3、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4、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5、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 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

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

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

如: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温晴 温情

山 雪霁初晴 秀丽

水 空灵水晶 明净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6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能。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文学常识及生字新词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是作者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老师指导同学们看第6页的插图。

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镶 单单 安适 着落 慈善 肌肤 秀气 宽敞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共有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一特点的?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的。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睛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济南冬天的?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3、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投影展示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看以上三个句子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朗读第五段,读后看第7页上的插图。整体看这幅图,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

四、小结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五、作业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7

●初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致之美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想象到“美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优美文字刻画优美景致的杰作, 文字和美丽景致之间需要用学生的“想象”来沟通, 只有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才能在初读课文时快速还原出文字所描绘的景致之美。

为了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一:请同学们先读课文, 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文字, 并且说明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让你感觉精彩。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初读课文, 就不会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会在读的时候添加上想象力, 通过“想象”, 依次还原出课文所描述的景致之美。

比如我在教学此文的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带着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读完了课文之后, 然后开始检查这一环节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发言真是各有精彩———

生1:我很喜欢“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 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情景描写, 短短几句话, 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冬天里济南的阳光是那么充足, 那么温暖, 这样的阳光太吸引人了, 真想到济南去享受一下冬天里的“日光浴”。

学生透过想象, 立即被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所吸引, 阳光之美, 虽未亲历, 却胜似在眼前, 照得人心暖洋洋, 美洋洋。

生2:我非常喜欢这段景致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大家都看过雪景, 但我们眼中的雪后之景远远不如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后景致漂亮, 读这段文字, 我似乎感觉到雪后的济南已经不是平凡之地, 而大有“人间仙境”的意味, 真是美妙绝伦, 如梦如幻。

学生透过想象如看到了“人间仙境”, 这样的表述是因为切准了文字“绝美”的脉搏。

在初读课文时, 注意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则会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景致。依靠想象还原出的“美景”, 课文想让学生不喜欢都难。

●精吟细颂, 感悟课文包含的写作之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整体美的课文, 还是一篇充满着“细节美”的课文———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写作的技巧之美。所以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吟细颂”, 通过更加细致的阅读体验, 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技巧之美。通过感悟文字应用的技巧之美, 学生可获得写作方法的启迪, 进一步通过“美文”的感悟而获得驾驭文字的技巧, 使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有“精吟细颂”的阅读过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

阅读任务二:认真阅读, 画出你觉得结构优美的句子, 或是表达方法独特的字词, 并且说明这样的句子或是字词为什么会让你感觉优美独特。

学生带着新布置下的“阅读任务”开始了“精吟细颂”, 他们在感悟, 在对比, 在斟酌,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被画出来, 一个个独特的字词被挑选出来, 对这些句子和字词的评述其实是一个“文学鉴赏”的过程, 等于悄悄增加学生的“文学批评”功力。

比如有的学生在“精吟细颂”结束之后, 给出这样的鉴赏结论:

生3:我在品味文字的时候, 感觉有这样两处字词让我心动。一处是“不忍得”, 另一处是一个“卧”字。“不忍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人格化, 让原来没有生气的水变得有了灵性, 有了生机, 有了情感。“不忍得”还衬托出难能可贵的“水藻之绿”, 让冬天里的境画更富可亲可爱的美丽。作者说山坡上有小村庄用了一个“卧”字, 同样是用了拟人手法将景致人格化, 刻画了山、村、雪的内涵神态, 透射出安和平静的氛围, 这对于“美”来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入人心的渲染。

生4: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挺有意思“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把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表达得更加突出形象, 把小山比作母亲, 温暖慈善, 生动而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学生通过精吟细颂, 把《济南的冬天》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比喻”和“拟人”分别挖掘出来, 假以讨论和交流, 他们便知“比喻”和“拟人”在写作应用上的妙处和益处, 自然会将这种修辞手法潜移于心,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施用于文, 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心灵交汇, 领会课文深藏的情怀之美

《济南的冬天》不仅仅是一篇绘景美的课文, 也不仅仅是一篇写作技巧美的课文, 更是一篇饱含情怀美的课文。如果教学只重视了“想象美景”“感悟写法”两个方面, 而忽视了对情怀美的升华, 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教学遗憾。

作者老舍是个性情之人, 是个有情怀的作家, 他总是将自己的情怀蕴涵于看似闲适的文字之中, 等着心有灵犀的人与之同感或爱或恨、或悲或凄的情怀。如果教学《济南的冬天》放弃情怀之美的沉淀与升华, 那么教学功力将尽显单薄与不足。

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有情怀的升华呢?这需要在第三个阅读环节中给学生布置下新任务。

阅读任务三:反复阅读, 将课文的“情感”浸于心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会课文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怀?

这其实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从而产生主动审美的动机。有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心灵交汇”, 领会到了这样的情怀之美: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精雕细琢, 把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融入笔尖, 溢于言表, 让我感到至真至纯的“乡土之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政治家, 所以他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而老舍是文学家, 则用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因为充满“乡土之爱”情怀, 总会在无意间开启我们的情感闸门。

还有学生从课文中升华出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之美:读《济南的冬天》总会被一种娓娓叙谈的真情所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这样的文字尽显语意恳切。再比如“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完全是循循善诱, 不含强加于人的语势。还有“对, 这就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家画的吧”。似是思索, 又似是猜测, 其实是与读者平等的商讨。通篇文章总是娓娓而语, 情恳辞切, 像是在听一位慈善的老者讲故事, 听着听着, 就被作者的慈与爱打动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 《济南的冬天》会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收获:诗化的意境、写作的技巧, 审美的情怀, 此之谓阅读教学的“大收获”。

《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 篇8

首先要立足文本,研读到位。面对这样一篇佳妙之处不胜枚举的经典美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一次“美点寻踪”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容易忽视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为例,“镶”精准且生动,学生也能够找到这一处,可究竟“妙”在何处又好似说不清楚,笔者就在这一“炼字”处精备。首先,“镶”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做装饰,并举出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金镶玉,镶花边”,真实可感;其次,引入换字法,“嵌”与“镶”的对比,“嵌”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在这一细微的切入口处,学生会有所感触,“镶”给人的感觉更加柔美,与小山的“秀气”相呼应。最后,教师再给予满贮着诗意的点评:一个“镶”字,让我们看到蓝天与一圈小山相连处旖旎的弧线与靓丽的轮廓,仿佛是能工巧匠有意为之!

教师这种细致的品析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充分预设,可以使课堂上对文本的赏析逐层深入,师者更容易与学生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产生一种阅读体验的共鸣,激发学生们不断深入地品析文字的魅力之处!

其次是巧设追问。追问有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作用,语文课上的追问,不但是师者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有效引领学生品析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句为例,在赏析这一句时,学生们会谈到: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羞,脸红,很可爱的情态。可这样的赏析总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憾,孩子们只是在“品析”的边缘徘徊,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文字之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巧设追问:读到这一句话,结合上文,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发孩子们的联想,触动孩子们的想象:一位美丽的少女,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一阵风儿吹过,衣袂飘飘,裙摆飞扬,她白皙的面庞立刻泛起红晕,多么娇美的女儿情态!通过师者的追问,孩子们体会到了文字为我们呈现的画面美!老舍先生说:“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师者也要借助“追问”,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孩子们的品析丰富、生动起来!

再次是适当地提升与延伸。针对散文的教学,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是很多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而《济南的冬天》恰能集中体现老舍先生语言的主要风格,所以,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把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读本文的语言美,能够总结出老舍先生主要的语言艺术。

岂止是“生动凝练的遣词艺术”与“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色更在于他的叙说仿佛是以一种老北京唠家常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以“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为例,在品析过小山的情态后,笔者请一位孩子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一种“慈母的情怀”,孩子已经在品析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儿化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了,所以儿化词读得特别自然、亲切,于是笔者顺势引出: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儿化词的朗读,而且读得非常亲切自然,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词,可谓根植沃土的口语艺术。通过笔者这一适时的提升与延伸,孩子们心灵神会:怪不得文章中有这么多的儿化词,看来小字眼儿里面有大世界啊!这儿化词更能读出一种“京味儿”,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品析《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散文鉴赏这一角度在语文的学习规律上给学生们指明了方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业机器人知识竞赛下一篇:四个注重提高考察质量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