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精选11篇)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1

(祭文)

2016年阴历四月廿四(6月1日),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跪拜在母亲坟墓前祭拜曰:

母亲一生勤俭持家,生活俭朴,勤劳苦作,清洁得体,谈吐端圆,治家有道、理财有方、生活有序、日行井然。

母亲一生厚待亲友,和睦乡邻,友善朋友。妈妈在家族中,妯娌融洽,婆媳友善,姊妹团结,四邻如一家,乡亲似兄弟。亲戚不分远近,朋友不管老少,不分贫富,在妈妈这里都是以礼相待,以诚共事、善待他人、乐在其中。

母亲一生不仅总体表现值得称颂,而我们今天兄弟姊妹们再次叩首相聚,重要的是缅怀老人家忠贞不渝地襄夫教子,为本家族兴业旺立下的不朽功绩。

1930年,世事纷乱,母亲从马王港村马南一个当时比较富裕的家庭(按妈妈的口气说,他们家可以天天有肉吃)下嫁到这个穷年累月连盐都不吃的家里,一进门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从三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为了生计,先后移居过李官桥、钟祥、凤凰等地,几乎是五年一变迁。常言说:一搬三年穷。常在搬家的穷苦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尤其在1959年从钟祥回来的路上,不仅穷困潦倒,更令人悲痛的是我们的父亲和一位兄弟、一位姐妹也与我们永别了。家庭的困境使母亲再也无力支撑了,可是我们的舅家已经绝户,就在这千金一发的时刻,母亲毅然决然

地把我们带到她的舅家——凤凰镇东甘家沟,度过了全社会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遍地的濒危年代,直到1989年九月,守寡40年,历尽千辛万苦,成就了迄今在远村近邻中比较人口兴旺的大家庭。妈妈的功劳永不可磨灭!

妈妈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埋怨,只是反复琢磨的委婉叹息。有时在她高兴又数落着困难时,我们说:“你咋不或撇下我们或带上我们改嫁呢?”她总是笑着说:“作为要守妇道,要为丈夫守好家。你舅爷家表婶20岁就守寡,守着你那独一无二老表不是过的好好的吗?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嘛。”是啊,天有不测风云,而只要有地,庄家或多或少,总要收一点的,也就是妈妈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养育成了这么一个家!

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没有文化,但是我们都非常敬佩。人们常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可是妈妈从来没在人前广众之处打骂过我们,听到的只是教育开导。不过最怕的是犯了大错的夜晚,您把门一关边打边边说,直到回话满意你觉得解气才肯撒手。于是,就养育和感染了子女乃至孙子女知情达理,常给乡里乡亲红白喜事做司仪文书服务,真叫做懿德双欣,惠及百家。

母亲的一生勤俭持家,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应当永远纪念和学习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生活都还在极度困惑时期,三个大的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而且孙子们也到了该娶妻生子的时候了,可是家家只有一到两间房,老人家为了少打扰,宁愿住在搭起的草棚里也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以免影响孙子们

定亲结婚,直到严冬,才到大儿那里挤上几天。吃苦耐寒毫无怨言。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艰苦持家的形象。不得不常常对妈妈说:“你的一生太辛苦了!”

妈妈,安息吧!您的儿女,过去按您说的去做,今后还是按您说的去做。并嘱其子孙秉承您的遗愿,传承您的精神,沿着您的足迹,一如既往的地走下去。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悲哀啊!希望您享用祭品吧!我们用那如高山、似海深的母亲大爱汇集亲情,比拟母爱的情真意长吧!

祭奠妈妈:

我们用顿顿的美味佳肴做贡品; 告慰妈妈:

我们用您子嗣的欢声笑语唱挽歌; 送别妈妈:

我们用您后裔的轿车队为您送行!呜呼哀哉!尚飨!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2

作为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后的第三位主编, 叶圣陶在历来对《小说月报》的研究中多少是被忽视忽略的。“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 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 作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我很感激叶老, 因为他给我指出了一条宽广的路, 他始终是一位不声不响的向导。”这一段话是巴金写在文章里的, 用以表达对叶老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叶圣陶代编期间, 他启用了很多年轻作家, 而这些年轻人在后来也都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巨擘, 如丁玲、沈从文、巴金、戴望舒等人。如此众多名家, 为何都从叶老手中被发掘和闪耀, 而这又都是在他任《小说月报》主编期间。那么叶圣陶在这个时期《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较前两任而言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小说月报》又怎样展现了叶老鲜明的编辑个性和独特风貌, 值得深思。

一、刊物定位变化:回归文学本味, 淡化理论指引

沈、郑、叶三人都是文学研究会元老人物, 因为共同的文学理念和社会目标而走到一起, 而《小说月报》后来更成为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 其思想指导作用和文学指引精神不言而喻。沈雁冰主编期间, 大力宣传西方文学观念, 推广西方启蒙思想, 沈雁冰和郑振铎对《小说月报》的编辑定位更倾向于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一个对着陈旧封建思想开火的炮台, 一个启迪民心的传教所。

叶圣陶则更多的是从一个文学家、作家的眼光出发去给《小说月报》定位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叶圣陶对刊物的栏目板块进行了一定的变革:首先, 设立了“小品”一栏, 多录入些散文和随笔, 文风朴实散淡, 生活气息浓郁, 更贴近人民大众;其次, 取消了设立5年之久的“卷头语”。“卷头语”在《小说月报》的发展历史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过于强烈的倾向性和理论指引性已经影响了文学本身的韵味和美, 叶圣陶立足于文学创作本身, 从长期发展和辩证的眼光, 取消了“卷头语”。这一点真正反映了叶圣陶在任主编期间的编辑思想和刊物定位。

二、刊物设计和栏目的增减和革新

三人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都形成了自己独特且鲜明的编辑特色, 而反映在刊物上, 最直观的便是《小说月报》封面、页面设计和栏目版块设置。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后, 选用更为内涵的的封面设计。“革新号”的封面图画是许敦谷设计的“襁褓中的婴儿”。这表达了《小说月报》在新的时期里, 将摒弃批判旧文学, 倡导新思想。而在排版方面, 更是注重分栏的使用。

郑振铎在接手《小说月报》后的第1期的封面上刊载了许敦谷的画作“农夫耕耘画”, 象征着自己追求务实的办报态度和编辑思想。郑振铎也在版面设计中有意识的使用曲线、花线等排版设计, 不仅使版面更为美观, 更为多元, 而且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刊物的耐读性。

作家出身的叶圣陶, 在接编《小说月报》后, 更为注重封面和插图的搭配。封面画选择当时名家丰子恺、徐悲鸿等人的画作, 风格鲜明。在版面编排上, 标题增加题花作品, 使版面活泼且韵味十足。

在板块栏目设置上, 从对文学长期发展的视角考虑, 设置“小品”栏, 在他代编的第一期《小说月报》上, 发8篇小品;取消存在长达五年之久的“卷头语”, 表达了自己意在改变《小说月报》中理论指引性和与现实政治性存在太深刻, 影响作为文学刊物的特性的状况叶圣陶用我国古代文学分类中的“小品”来指称和收纳那些语言浪漫优美, 充满着浓郁生活情趣的文字文章, 这些文章统称为散文。而叶圣陶所刊登的那些随笔也是生活中随手写来, 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但却充满着生活感悟的篇幅较短的文章。

三、重视散文创作, 重新定位编辑方针

叶圣陶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学创作本身, 作为作家出身, 叶圣陶所在意的就是写作本身, 而最着力的便是散文。散文创作是最能表现一个人为人为文的气质和修养, 自身个性得抒发的同时, 文章的特性也就随之显现出来。这和叶圣陶所提倡的文学主张是相互契合的。孙福熙的《随笔》、丰子恺的《颜面》、郑振铎的《西方人所见的东方》、《黄昏的观前街》, 这些作品的面世, 很大程度归功于叶圣陶对于散文特点和文章创作的认识, 并且他也有意增强该刊的文学性的编辑方针。

“为人生”还是“为艺术”?叶圣陶没有完全倒向任意一方, 而是冷静并且谨慎的寻找着二者的平衡点叶圣陶明确的表达了文学作品应该“兼人生的与艺术的二者”的观点。“许多创作家明明有各持一义以为创作的主义的。然而看看他们的作品, 何尝能仅仅表现他们所取而排斥所不取, 常常二者相兼, 莫能叛离。我们想起王尔德与托尔斯太, 就想起他们对于艺术上主义的不同, 而且可谓相反, 然而王尔德的作品何尝反于人生?托尔斯太的作品何尝不有浓厚的艺术意味?于此可见真的文艺必兼包人生的与艺术的。如或偏废, 不可谓之真文艺。”

《小说月报》之所以能成为近现代第一刊, 功在三代—沈雁冰的锐意变革, 郑振铎的革新继承, 叶圣陶的稳步改进。就现在而言, 文学报刊这所以为文学报刊, 是本质还在于文学。叶圣陶在任期间, 不仅仅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固步自封, 守成固本, 更是重新确立探索文学本位的追求, 修正了功利主义, 不再急于求成, 与社会现实交相呼应, 而又不沉沦于理论说教, 使《小说月报》走上一条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发展道路。

注释

1[1]巴金.致《十月》[J].十月, 1981, (6) .

2[2]于春生.《小说月报》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内容特色分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5卷第8期2006年8月.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3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精选自穗港两地多所机构收藏的赵少昂书画作品、课图稿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力图通过丰富的作品和历史文献数据,全面展示赵少昂的艺术面貌。为配合此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还同时举办了三个与赵少昂艺术相关的辅助展览,它们是:“艺旅寻踪——赵少昂艺术文献展”“薪火相传——院藏天风门人作品展”“粤海弄潮——院藏高剑父、高奇峰绘画展”。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将四个展览同时开幕,规模之大、场面之热烈,堪为空前。

赵少昂,原名垣,字叔仪,籍贯广东番禺沙园里,1905年出生于广东广州。1920年起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力学精研。1930年以画作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同年在广州创办“岭南艺苑”授徒传艺。1948年移居香港后继续开设“岭南艺苑”,作画授徒。数十年来,他多次应邀赴亚、欧、美各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及讲学,屡获殊荣,是岭南画派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主要代表。1998年在香港逝世,终年93岁。

赵少昂秉承岭南画派的创新精神,大胆吸取外来的艺术养分,并深察自然奇趣,追求与大自然的整合。其作品融贯中西,“以形写神”,充分体现出“一笔之功”,并以浓烈艳丽的色彩和支离率意的用笔涤荡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形成自己雅俗共赏的鲜明艺术风格。

此次“岭南独秀——纪念赵少昂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除了展示珍贵难得的赵少昂大师的作品外,陈列形式也尤为独特。展场中央特设了两个3D投影设备:一个以赵少昂的画作《碧水净无尘》作为整个展场的中心背景,为配合荷叶上的一层白雪,画中不停有雪花轻舞飘落;另一个以他的《九如图》作为背景,置于展场中央的地面上,观众可以步入其间,鱼儿就好似受到了惊吓快速地游窜,水也跟随着荡漾,让人犹如置身真景实境。

为了对赵少昂艺术更全面更深入的推广,广州艺术博物院还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教育互动活动,如:拍摄、播放赵少昂专题片,采访赵少昂家属及艺术名家,从不同角度了解赵少昂的为人及作品风格;策划了“我心中的锦鲤”少儿现场写生活动,将邀请赵少昂外孙周悦先生作现场示范并给予写生指导;挑选了赵少昂花鸟、虫鱼等作品设计制作了“走进赵少昂秘密花园”教育册页,这是一本既可以蒙纸描画又可以创意涂色的册页,现场观众自己动手探索赵少昂笔下那栩栩如生的奇妙世界。

艺旅寻踪——赵少昂艺术文献展

展期:2015年9月25日起

展馆:三楼赵少昂艺术馆

2015年,是已故岭南画派著名画家赵少昂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与香港文化博物馆携手合作,先后在香港和广州两地分别举办赵少昂大型艺术展览,展出广州、香港、美国等文化机构珍藏的赵少昂书画珍品一百多幅,全面展示赵少昂先生的艺术成就。

为配合是次纪念活动,广州艺术博物院策划了“艺旅寻踪——赵少昂艺术文献展”,展出该院和赵少昂家属收藏的珍贵文献、历史照片、画具,以及该院收藏的赵少昂画稿一批。展览以赵少昂年表为线索,侧重从文献的角度去回眸赵少昂先生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一页一页故纸,从那些岁月的浮光点滴中一起找寻赵少昂先生的艺术足迹吧。

粤海弄潮——院藏高剑父、高奇峰绘画展

展期: 2015年9月25日起

展馆:二楼高剑父艺术馆

高剑父和高奇峰合称“二高”,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是亲兄弟,广东番禺人。少年时代,高剑父投身于岭南著名画家居廉门下学画。光绪末年,“二高”相继东渡日本,从近代日本美术中寻求中国画变革的灵感。他们还先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他们退出政治舞台,转而致力于艺术革新,成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二高”是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所倡导的“艺术革命”,实质上是政治革命的延伸。他们所追寻的写实主义,意味着艺术对现实社会的介入。他们主张“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突破传统中国画程式化的限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近代日本绘画的写实经验,创造出与大众视觉习惯更为接近的“新国画”,在中国画领域中拓展出广阔的表现空间。他们紧随时代变迁,直面现实人生,将一种发展变化和世界主义的观念引入中国画,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语言资源。

在“二高”以及其他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国画逐渐由形式上的“折衷”推进到对生活和时代主题的把握,并由此而获得发展的契机以及充沛的生命活力。

薪火相传——院藏天风门人作品展

展期: 2015年9月25日起

展馆:一楼岭南馆

1929年至1933年,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1889—1933)在广州二沙岛“天风楼”养病。在此期间,他仍坚持作画和授徒。由此,“天风”一词与高奇峰及其弟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此期间,高奇峰的弟子中,最为著名的有七位,后人因其艺术渊源的相同而将他们称为“天风七子”。不过,“天风七子”具体所指何人则有不同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周一峰、张坤仪、叶少秉、何漆园、容漱石、黄少强、赵少昂;另一说法是:周一峰、冯遂川、叶少秉、何漆园、容漱石、黄少强、赵少昂。此外,不同时期还有过“天风六子”“天风五子”等称谓。但无论如何,将这一群体统称为“天风门人”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他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高奇峰影响,虽各有所长,但就总体而言,均可归入岭南画派的范畴当中。

天风门人在现代岭南画坛上曾一度非常活跃。他们在潜心于书画创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或参与美术社团活动,并留下了大量的画作,包括不少合作的画作。其中,赵少昂日后成为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后期画家之一,也是岭南画派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主要代表。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4

199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在首都人民大会党隆重举行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

在该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回顾了毛泽东同志一生事迹,总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事业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且阐述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个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广泛的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

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江泽民说,1978年12月,我们党胜利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摆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进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是我们国家的英雄,虽然曾经犯过错,但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因此我们一直高举伟大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孔子诞辰纪念名言警句 篇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6

尊敬的领导和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们的至圣先贤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一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一起在协合中心学校举行主题为“纪念孔子诞辰,弘扬国学文化,诵读国学经典,立志学习圣贤”的纪念活动。

现在,我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项: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国歌。

来宾介绍:……

第二项:由请协合中心学校校长余朝红校长发表讲话。

第三项:由请协合中心学校团支部书记屈晋申发表讲话。

第四项:教师宣誓并立志学习圣贤。

第五项:学生宣誓并立志学习圣贤。

第六项:献上立志歌曲。

第七项:为孔子的诞辰献上礼乐,并和礼乐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

第八项:在礼乐营造的国学氛围中,进行协合中心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是我国传统中,关于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其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在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中找到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今天我们要举行的开笔礼仪式一共分为五个步骤,即:启蒙描红、正衣冠、茶敬亲师、击鼓鸣志、朱砂启智。下面让我们一起帮助一年级新生完成这五个意义重大的步骤。

一、启蒙描红:这一个步骤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写“孝”字。因为万善孝为先。下面请张文娟老师一笔一划的教学生写孝字。

二、正衣冠:所谓现正衣冠,后明事理。这一步骤也是让学生知书明理的第一步。请张文娟老师向学生示范正衣冠的要求,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好正衣冠。

三、茶敬亲师: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开始体会尊敬双亲,尊敬师长的严肃性与重要性。首先,茶敬双亲:请新生以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心态向双亲敬茶……接下来向双亲三鞠躬行礼……;下面茶敬师长:请老师代表上台……请新生代表向老师敬茶并表示感谢………新生向老师三鞠躬行礼……..四、击鼓鸣志: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所以击鼓时应坚定有力。下面请刘宇庭老师为新生击鼓鸣志。。。。

五、朱砂启智:这一步骤又称“开天眼”,即在刚入学的新生额头正中点上朱砂红痣,其寓意着学生从此以后能够眼明心亮。下面由请余朝红校长等为一年级新生开启天眼……

到此,一年级新生已经完成了开笔礼仪式,希望他们从此能够开启聪明智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立志学习圣贤,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

最后,恭请国学教授刘宇庭老师给新生上他们的第一堂国学课,大家掌声欢迎!

纪念孔子诞辰演讲稿参考 篇7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纪念家父诞辰一百 篇8

【藏品名称】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币 【藏品材质】钢芯镀镍

【发行日期】2005年6月13日 【发行量】1000万枚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铸造 【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正面图案】陈云同志头像,内缘上方刊“陈云诞辰100周年”及“1905-2005”字样。

【背面图案】上海青浦陈云故居,内缘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内缘下方依次刊“上海青浦陈云故居”、“壹圆”、“2005”字样

【藏品鉴赏】

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币图案

【集藏价值】

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它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质量一般为精制,限量发行。

中国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是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指定国家造币厂而设计制造的,由国家银行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我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普通纪念币与市场上流通的同面额的人民币价值相等,可以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纪念币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公众的收藏要求,而不是用于流通。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3周年 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13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前,邓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激烈的社会矛盾,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着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始终坚持正确路线,以充沛的革命热情,先后担任党和军队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发展新型人民军队、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伐战争期间,他从苏联回国直接参加革命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先后在上海极端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地下工作,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艰苦卓绝的长征,亲历标志着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军政兼任、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出奇制胜,一直处在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特别是先后同刘伯承、陈毅等同志一起,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实施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进军解放大西南,建立了赫赫战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间,他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后不久,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直到1973年复出。1975年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为扭转““””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同“_”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久,他再次被错误撤职、批判。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结束,“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3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彻底否定了““””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他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正是这些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

像我们党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纪念孔子诞辰日校长讲话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儒家思想创始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诞辰2566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活动。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瑰宝。多年来,我校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建设以民族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发展需要,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归宿,以“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学做真人”为主旋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长才干,为民族文化的绵延、创新与发展打造基石。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经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课程)、操(在全校推广国学礼仪操)、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读写)、演(举行国学教育文艺汇演)、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用国学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五爱”人,增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五大结合”,即国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和诵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人品;国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三字经》《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校本教材——论语》等国学校本课程,构建独具“感恩、爱心、善念”的学校文化;国学与传统节日活动结合,挖掘、拓展端午节、老年节、除夕等传统节日的特定内涵;国学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每月一个专题活动等;国学与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开展三礼(礼仪、礼貌、礼节)等活动。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和敬仰,对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对继往开来者传承光大的责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园道德风尚,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六中学子。让我们借鉴孔子的精神财富,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一个美丽、文明、富饶的长安而奋斗。

纪念孔子诞辰日的讲话稿 篇11

今天是孔子的诞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的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上一篇:c2驾照考试流程下一篇:我们的运动会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