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感想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医精诚感想(共11篇)

大医精诚感想 篇1

大医精诚读后

当我踏入医学院的门开始,我深知自己将从事世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但作为一凡人如何消除自己骄恣的心里,如何处理名利与职业关系等许多问题困扰我。知道学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我恍然大悟,怏怏中华几千年,如何成为合格的医生,称为济世为民的大医,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与高尚的品德。只有解决众生疾苦,然又具备精诚者,方可称为大医之名。

凡欲成大医者,必先有高尚的品德: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视病人如亲人,身历其境的感受病人的疾苦。不要以地位,权势,贫贱为标准,将深受疾苦的患者拒之门外。凡有患者来访,必先谨慎接待,认真处理。并要大胆的为病人进行专业治疗,不要把疑难杂症的病人向外推。需要认真仔细的分析病情,多想专业性强的老师学习。为患者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

凡欲成大医者,必先有豁达的气魄。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遇到每个病人都要仔细认真的对待。不骄不躁,从容淡定,语气和缓,了解病人最内心的感觉,综合四诊,认真处方,并不厌其烦告知服药注意事项,不要草率的应付患者。为患者的康复做最大的努力。

但欲成大医,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辩证思路,为患者提供疗效最好的方案。不要盲目自大,鼓吹疗效,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一种疾病往往有许多治疗方法,我们必须负责的为患者提供一种最简洁有效方式。许多现实的例子告诫我们学习医学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大医精诚感想 篇2

1“大医”之要义

“医术精通”一节, 阐释医者要“精”。“精”是指专业熟练, 对医术、本职工作、学习医学知识要有求实、求真的态度, 不能一知半解、满足现状, “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不得道听途说, 而言医道已了, 深自误哉!”要做到精通医术, 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精”是大医者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求精、求实、求新、求真的过程。尚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医学生, 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不得有任何的偏差, 只有勤勉苦学、持之以恒, 敬畏生命, 对个体差异性症状负责, 透过表象确诊疾病, 才能为日后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有可能步入医学的神圣殿堂。

“诚心救人”一节, 精解医者要“诚”。“诚”指品德高尚, 大医者不仅要从生物学角度治病, 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 而且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 有“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 以高尚的品德修养救治病人。“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些语句里蕴藏着博大的仁爱和对苍生的怜悯。作为医者, 他的眼中, 过滤了一切的尘世浮华, 在用心体会病人的痛苦, 关注生命存在的本身, 还原生命的本色。“至诚者”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诚实守信, 不分贫贱富贵, 不厌其烦, 不敷衍塞责。

“大医之体”一节, 指明了要成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夫大医之体, 欲得澄神内视, 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 不皎不昧。”治病必须专心致志, 思想纯净, 知我内省, 目不旁视, 对病人的生命热忱负责, 以治愈病人为最高目标, 有“忧病人之所忧”的忘我境界。

“为医之法”一节, 指明作为一名医生须始终牢记治病人是最基本的职责, 而不是获取名利。“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 谈谑喧哗, 道说是非, 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 訾毁诸医, 自矜己德。”为人谦恭, 是医生必备的品德。医生应该慎于言辞, 不随意开玩笑, 不大声喧哗, 不谈论别人的短处, 不炫耀自己的功德, 不诽谤攻击其他医生。

虽然孙思邈所处的时代距今十分遥远, 但其提倡的医德理念始终被传承与弘扬, 大医精诚之要义, 见地深刻, 代代传芳。

2“精诚”之实质

(1) 仁心。孙思邈认为, 医术是仁心、仁术。医生必须以仁爱之心待人,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病人要高度同情、怜悯, 一视同仁。孙思邈把佛家仁爱思想融入医德规范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他这种不论求诊病人的地位高低、贫穷富贵、美丑长幼、聪明愚笨、人种或亲仇都同等礼遇的主张,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更显得难能可贵。

(2) 仁爱。孙思邈充满人道主义的仁爱思想, 彰显的现实意义尤其深刻。“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 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如同自己的痛苦, 以全身心地救治病人为神圣职责。孙思邈所说的“一心赴救”, 是指一心一意地前去救治。要不怕艰难风险, 不分白天黑夜、天冷天热以及饥渴劳累。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作为医生,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 仁德。孙思邈将毕生精力献给医学事业, 对病人极端热诚的职业情怀仍然感动当下, 值得医学生效仿。他对“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 人所恶见者, 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的主张, 集中体现了我国历代医家忠于职守的职业品质。他为了救治病人, 不惜生命, 不怕传染, 即使对有强烈传染性的麻风病人, 也“予尝手疗 (麻风病) 六百余人, 差者十分有一, 莫不一一亲自抚养”。

(4) 仁术。“苍生大医”, 医德为先。孙思邈把医术的精湛、钻研医学技术看成是一个“大医”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十八而志学于医”,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一定要使自己的医疗技术达到越来越高的水平。他不为那些国子博士、谏议大夫等高官显爵所动, 安贫乐道, 甘于淡泊, 唯以精研岐黄之学为务。“青矜之岁, 高尚兹典;白首之年, 未尝释卷。”在他70岁高龄时撰成《千金要方》三十卷, 30年后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 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2]。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今人影响深远。

3 医德

医德是调整医者与病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医德是从事医疗卫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总要求。《大医精诚》作为中国古代行医准则[3], 明确地阐释了成为优秀的医生, 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 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德, 秉承“大医之心”, 行“大医之道”, 使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3.1 医德的传承性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 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 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 这是人类共同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医学生更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4]。苍生大医孙思邈“精”于高超的医术, “诚”于高尚的医德, 他对生命的敬重和珍惜, 值得我们传承。孙思邈倡导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的价值观, 令万世景仰。如果我们的医学生走上职业岗位, 能把医患关系升华为“至亲”关系, 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不再困难。

3.2 医德的自觉性

医学生医德修养的目标, 是不断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医学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 是以个体的自觉性、能动性为前提的。所有医德教育施加的影响, 归根到底要通过个体自身的医德修养表现出来。医德不是法律, 不具有强制性, 是靠社会舆论、习惯传统、教育, 特别是自觉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信念是一种自觉的力量, 医学生要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检视自己, 学习大医先贤, 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 适应将来与病人、社会的关系。医学生要使自己将来成为医德高尚的医生, 就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遵守医德的自觉性。提高医德修养的过程, 是医学生在医德实践中不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的过程。实施医德教育, 是医学生形成良好医德品质和实现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径。

3.3 医德的时代性

医德修养包括医德的认知, 医德情感的培养, 医德信念的形成, 医德意志的锻炼, 医德行为的训练和医德习惯的养成, 等等, 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医学院校重视医德修养, 是职业的需要, 也是防治疾病本身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告诉我们, 精神因素既可以致病, 也可以治病。医生要通过恰当的语言、良好的态度和行为, 影响和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与行为, 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心理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因此, 医德修养不仅事关现实医疗行业服务态度等问题, 而且对提高防病、治病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医德修养还是改善医德医风的需要。当前,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学生要想跟上改革的步伐, 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形势, 就必须积极投身于医疗卫生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医德修养, 学会用义务论、美德论和公益论的观点, 以大爱无疆的大医情怀, 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贡献力量。

摘要:医古文经典作品《大医精诚》深刻论述了“大医”修养“精”与“诚”的丰富内涵。我们要着力培养新一代医科大学生坚守“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 传承、创新“大医精诚”思想, 践行仁心、仁爱、仁德、仁术的医德理念, 秉承“大医之心”, 行“大医之道”, 传“大医”智慧, 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科大学生,医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李景荣, 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大医精诚 方剂独特 篇3

1.用蚂蚁、蜻蜓攻克糖尿病

吴老治疗糖尿病的方剂堪称一绝,他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是虚损性疾病,关键是肾阴虚和气虚,治疗方法是滋阴、补肾、益气。他精选的蚂蚁全身是宝,是补肾益气的君药,但蚂蚁偏温,他佐蜻蜓、葫芦巴、鬼箭羽等治疗Ⅱ型糖尿病,真是得心应手。他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在治疗数以万例Ⅱ型糖尿病和部分Ⅰ型糖尿病过程中,他反复修改处方,认真总结,对Ⅱ型糖尿病,他研制的“蚂蚁降糖宁”有主治作用,对长期服用常规的西药降糖药和难以控制的并发症有主治作用,服1个疗程可撤减。而对Ⅰ型糖尿病,蚂蚁降糖宁有辅助作用,胰岛素能减不能撤。他已用“蚂蚁降糖宁”治疗3万余例Ⅰ型、Ⅱ型糖尿病,取得明显疗效,尤其能在健身的基础上发挥治疗作用。至今为止,他说糖尿病难以根治,还要不断地去探索。

2.胆大心细治乙肝

吴志成治疗疑难病症的处方真正做到了胆大心细、方剂独特。吴老用药如用兵,有的病要扶正祛邪,先补后治;有的病要祛邪扶正,先治后补。医界同仁说:“人参杀人无有罪,大黄救人无有功。”吴老对慢活肝、肝硬化大剂量用生大黄、茵陈配合蚂蚁乙肝宁,不到3个月时间治疗2名肝硬化腹水患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11例大三阳患者转阴。

3.辨证灵活治疗类风湿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吴老的拿手戏,他思路敏捷,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十分严谨,并有独到见解。吴老引用清代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的话说:“凡治痹症,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漫施之首者,医之罪也。”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从症状上看类似风湿病,但两者有本质不同。风湿属寒痹症,类风湿多属热痹症;风湿病是脉道内血液循环引起阻塞而痛,类风湿病是脉道处有异物压迫脉道不通而痛;风湿病人关节变形,类风湿病人后期关节会变形。类风湿要重用活血化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药,蚂蚁有显著的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寓补于治是治疗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并需辨证施治,配伍其他中药,初期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后期则滋补肝肾。吴老多年来诊治的类风湿患者大多是“漫游全国”久治未愈的病人,经吴老治疗后确实亦有改善。

南京应诊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307号(萨家湾)金陵老年病康复医院,节假日照常应诊并代办邮购。

业务联系人:高秀丽

电话:(025)83400540 83424213

大医精诚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妍来自临床专业一分部一班我今天演讲的题目的是“大医精诚—为了医学圣洁的事业”。

如果你愿意将生命依托给我就别放松我也愿意将我圣洁的灵魂贴在你瘦弱的躯体上感触你生命中血液的流动如果你愿意将承诺兑现给我就别怀疑我也愿意将我全身的寄托储存在无影灯下的光圈里体验你血液中生命的永恒如果你愿意接受我的承诺就别犹豫我也愿意将我的天职化作一场春雨滋润你一段寂寞的旅程。是的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常常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芸芸众生中无论生命遭遇由于健康、金钱、时间和尊严而带来的任何一个困境都会显得脆弱无力。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一颗仁者之心一颗博爱之心默默地为人类的生命旅途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们医务人员所有为病人默默奉献的白衣战士。

传说上帝创造人类之后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人类疾病丛生生命与健康饱受病魔摧残。于是上帝派下了最优秀、最善良的天使去照顾病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守护着人类的安康。从此有了天使的守护人类得以健康安宁代代繁衍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我们的医生护士用他们的爱心护卫着人们的健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 一袭飘然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他们倾听治疗碗盘的协奏曲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他们感受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

但是人们用白衣天使来赞美医务工作者决不仅仅是赞美他们白衣素裹的翩翩风姿更重要的是赞美他们那高尚圣洁的心灵和神圣的使命。在患者心目中那些常年累月辛勤工作为病人驱走病魔、带来生的希望的医务工作者如天使一般令人崇敬。爱岗敬业、崇尚医德是我国医务界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医者便十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把“大医精诚”奉为最高守则。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医德的著名论述题为“大医精诚”在文中孙思邈提出了医生的行为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叶天仕…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禽流感甲流等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那无硝烟的战争中医务人员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医者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

医务工作者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学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苦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重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

对我而言作为一名在校的医学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只有具备“医德”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好医者其次是努力学习专研专业技术把握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我从大医精诚中得出的领悟。大医精诚“精”与“诚”不分主次相辅相成。凡大医者无不严谨诚爱乐于奉献凡大医者无不严谨治学恪守医德。生命之重重于千金我们是捍卫生命的守护神救死扶伤精诚大医更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毕生追求的信念。面对渴求的目光我们理应义无反顾面对神圣的职责我们必须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只有勇往直前。我深知要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

今天精于医术诚于医德的名医精神特别是老一辈医学家的名医

之道是我们年轻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端正态度虚心学习踏实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学好做人修好医德。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历经生命的洗礼接受人生的考验后的我们定能担当的起这份圣洁的事业的。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5

全科1班浦朝宽10810109

趁暑假时间匆匆读了下孙思邈著的《大医精诚》。其中提到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这次暑假前往厦门游玩我在鼓浪屿知道了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她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当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事业而终身未婚。在临床上,她把给妇女生产和护理,变成了一门精湛的艺术,凡经她的手,再难产的产妇,都会化险为夷,因此挽回了无数母亲和孩子的生命。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百姓为了感谢她,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在温饱都成问题的中国近代,求医问药也成了奢侈。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H1N1甲流则是记忆中挥散不去的黑色阴霾。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从古到今,医生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6

本篇文章我主要谈谈《大医精诚》给我的启示,这些启示总体概括就是《大医精诚》给我的“四心”。

一是细心,书中说“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所以医生不能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责任感必不可少,要给与患者足够的关心细心。

二是专心,学医需要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文中说“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而医生却不能这样,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往往静心学习,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古代医术又被称为仁术,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应有慈爱之心,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才能做到“精诚”。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位南医校友,在他的身上我能看这闪闪发光的“四心”,她就是袁慧英。袁慧英1961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她参加支援内地建设,先后在贵州六枝矿务局中心医院和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担任了的医生。12月12日,已退休的袁慧英从东方电视台得知新疆有11名病人食物中毒,于是她当即乘飞机赴新疆与当地医生一起投入救治。15日准备返沪的袁慧英,因放心不下尚未脱离危险的病人,便前往病人家中了解情况。途中因发生翻车事故不幸殉职。

大概袁慧英的生平是《大医精诚》的真实写照,她学医时专心,行医过程中静心,对待病人细心,并将自己的仁心洒满人间。她的“精”在有精湛的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她的“诚”在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大慈恻隐之心”。“医者仁术,大医精诚”八字她当之无愧。我认为我们每一位南医学子都应向袁慧英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医术,更因为她至精至诚的精神。

精诚大医有禅心 篇7

戴着红色安全帽的葛继玉将手里几根废弃的钢筋交给一旁的工头:“这么长,扔了太可惜,看看能修个花园吧……”工头撇了撇嘴,捉弄着涮他:“葛院长,你对自己抠门就罢了,盖这楼你们样样精打细算,真够铁公鸡的……”却还是接了过去。

葛继玉自嘲地笑笑,拿过小张手头的统计表,满意地点了点头:“哟!不错!”

“那……院长,今天你可要多吃几块肉!每回都省给我们……”小张嘟囔着,跟着葛继玉就钻进了伙房。

41岁的葛继玉仔细叠进兜里的那张表上,一笔一划地写着:2011年10月22日,当天门诊总量42人。虽说只比前几天多了几个,这数字却是持续上升的。

这是葛继玉在临沂市兰陵县车辋中心医院做院长的第三个月,从医第18年。先前,他在下村呆了3年。回到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单位做担纲做一把,前所未有的忧虑涌满心头。

人手少,底子薄,房子破,设备差,别说病房,连个床位都没有,医生们懒懒散散,病人们寥寥落落——这就是他刚接手时的全貌。土黄的三层小楼,既做门诊又做病房,既办公又后勤。

缺钱,什么都运转不起来。

上任第一个月,院委会做了两件事:开大会,挤床位。全院职工大会上,大伙儿话语里满满的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对他所带领的院委会,不是没有怀疑——老葛做外科,那是“一把刀”,可这医院管理,比不得做手术,能行吗?“先稳定、强基础、求发展、上台阶“,这是他给院里定的调子。刚来第一个月,他们硬是挤出三间办公室做了病房。接下来,就是所有人都头疼的大事儿——找钱。

病房楼要建,门诊楼要修,硬挤出来的钱只给病房装了空调,门诊的科室还在烧煤球,地面是冰凉的水泥,放射科因为没有铅门防护,虽然机器没开,但还是人人都想绕着走。院里的例会上,葛继玉发了大愿,让全院工资赶上兰陵县的平均水平。不是没人泼冷水,连熟悉的厂家都笑他们:你们医院?顾着周边5万多号人混日子就得了呗,涨工资,上设备?做梦吧?

大医精诚。葛继玉莫名地想起药王孙思邈提到的这四个字。精,“精勤不倦”;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诚”之一字,他自信大伙儿都能做得到。他一直笃信老子的这句——“人行阳德,人自报之”,救危扶困,本是医者的做派。“精”,则要技术,要勤奋。退缩,好像不是车辋的风格。好在院里上下一条心。不就是多舍几次脸面,多跑几趟腿吗?病房楼有兰陵县卫生局的帮扶,再筹个几十万,干脆连门诊楼、国医堂一气儿修了。设备不能一把买回来,那就先赊着呗。万一还不了呢?还不了你告我!他拍拍胸脯。

硬件上去,软件也不能落下。院委会制定了“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从院领导到职工,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得好的就涨钱,做得差的就受罚,黑脸红脸轮番用,员工们硬是磨出了“职业范儿”。

听说医院有了改观,慕名而来的患者多了,不少还是其他乡镇的。医生们忙忙碌碌,新来的九个年轻大夫给他们冲击很大——执业医师的考试,参考的通过率是90%。做得好的话,有奖励不说,还能有很多进修机会。勤奋好学的风气悄然而至。

葛继玉兑现了他的承诺。去年一年门诊人次就达6万多。设备款一年就还清了,三层半的病房楼也愣是没欠一分钱。周转房马上就能竣工,科室的区域要重新布置,新的服务项目要增设,有些医疗设备要更新,居民建档、两癌筛查……院委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知不觉间,车辋中心医院这列“百姓满意医院”的老火车被推上了正轨,飞速地开起来了。

彤《大医精诚》读后感1 篇8

“大医精诚”的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一生为我国医药学贡献了“二十四个第一”,其中一个便是“第一个完整论述了医德”。他的《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也被后人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的学医生涯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而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医学具有科学的一切素质,譬如客观、冷静、公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对于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通读“大医精诚”,感受最深刻的不是这位医药学先圣对他医药成就的宣扬而是他对医术严谨的追求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和作为医者的自律。他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而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的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从“大医精诚”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精诚,更看到了医德的重要性。自古至今,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名医,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集中了后代

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这是另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医德价值的巨著。还有济世救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病痛的神医扁鹊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侠之大者,义之大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本着仁心、仁术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大医精诚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9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具备的是“智”,是能力,治病救人的能力,否则其它都无从谈起。要知道,学医这条路是永求无尽的,我们不可以把途中某个美景当作终点站,只能稍作停歇,继续向前。这条路,你走的越多,你所懂得的才能更多。曾经听老师说过,学医是没有尽头的,你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才有资格走上这条路。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个医德高尚的仁者,应有五柳先生纵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又要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热血,一旦入世致用,则心系天下苍生。而今医学界,用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若寻心怀大仁者,寥若寒星。治病求医,贫富之差、亲友之别、老幼之差早已不足为奇。在患难之前,有几个医生能够做到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医术精湛,很是重要,可为名医,但多一“仁”字,即为苍生大医!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程莘农 精诚大医 银针度人 篇10

年逾九旬的程莘农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里面唯一的针灸学家,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唯一一位医学专家。程先生人生经历之奇特,更令人啧啧称奇。

1921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11岁起开始读中医学书籍,16岁时其父以500光洋作为拜师礼拜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在瘟病、内科、妇科等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3年半后陆师傅因病去世,28岁的程先生便独立接诊,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

程先生本来是学内科的,1948年就获得了民国考试院医师证书。但1954年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后,却让他当起了针灸教研组组长。他本人那时根本不相信针灸,甚至非常反对针灸。他为此专程找到负责此事的名医孙晏如老师,没想到孙老师说:“你给我两个小时,我给你讲药方和针灸的相通之处,我相信两小时后你不会再说自己不懂针灸。”果然,两小时后程莘农心服口服接受了孙老的观点,自此开启了不开方子的针灸学研究。

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刚刚成立,对中医界医术高超的专业人士求才若渴。国家卫生部专门下文,把程莘农调到了北京中医学院担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据说当时周总理向南京中医大学要人时,说了6个字:“先中央后地方”,程莘农班上的7人就这样被调来了北京,并且各负责一个领域。

当时,无论是医学界还是普通民众,都将经络学看作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有些人根本不相信人体内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存在。为了让人信服,程莘农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查证经络上。来北京后不久,程莘农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画出了人体经络表。为了验证其准确性,卫生部科教司派出一位专家配合进行这项研究,程莘农依靠经络表,那位专家则用现代医学仪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检查结果表明:两种检查方法的结论竟然有80%以上相吻合。程莘农用实践证实了人体经络的客观存在,这一结论对我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程先生主攻功能性子宫出血、中风和三叉神经痛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并完成了“中风偏瘫64例观察”等重大课题。主编了《简明针灸学》、针灸挂图、《中国针灸学》等统编教材,对针灸学在国内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其中的《中国针灸学》不仅是中国学生的教材,还成为美国针灸医生的资格考试蓝本。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持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9月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经他诊治的数十万患者也将他的医德医术传播到了海内外。而他培养的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数千名洋弟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将中国的针灸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程式三才” 出神入化

传统针灸的手法有上百种,程先生对自元朝流传下来的“三才法”潜心研究几十年后进行了改进,独创出了“程式三才”针灸法。这是一种三下得气的方法,所以得名“三才法”。对此。程先生的解释是:“天、地、人为三才,天就是浅,人就是在中间,地就是深。实际上为患者行针大多时候只要掌握好浅、中、深三步就够了。”“我捏着针,别人根本拔不走,只要三下就能得气。”针灸大夫指力要求很高,程老持针强调“手如握虎,伏如横弓”,运针讲究指实腕虚,气随人意。“得气”就是扎上针后酸麻胀痛的感觉,对于扎针灸来说,必须要有这种感觉才能有效果。

正是运用“程式三才”,程老扎一针只需一两秒钟,一个病人扎十针八针,他不到一分钟就可全部完成。因此在程老每天早晨6点至8点的2小时“补时”里,17张床位,他能给40多名病人治疗。在针灸门诊,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是:进针快、穴位准、见效快。

程先生的针灸疗法,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堪称一绝。当他还是南京中医学校的教师时,送医下乡来到山西稷山县。程老和学生们在一位老乡家里吃饭时,得知这家的孩子得了一种怪病,总是摇头不止。程先生利用当天吃饭的时间,为小女孩扎了两针,针一拔,头就不摇了。就这样一共扎了三次,小女孩的摇头病就彻底治好了;程先生还为一位印度妇女在20天内便解决了困扰她17年的三叉神经痛。这位妇女本人在印度拥有三家医院,由于自家医院对自己的病束手无策,便慕名来到中国找程老。经程先生针灸治疗后,她的病痛再没复发。神奇的针灸使她大开眼界,两年后,她便邀请程老赴印度讲学。

这些被世人视为神奇的故事,在程先生看来却是针灸疗法符合科学原理的证明,他说:“针灸既能寒也能热,既能补也能泻,很多病都可以采用针灸治愈。除了腰酸腿疼外,一些内脏病症也可以扎针,甚至像中风、脑出血这样的危重病也行。”

医者仁心 老当益壮

像程先生这样医术高明的国宝,在一般人看来,一号难求或者挂号费高得离谱,都必定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恰恰相反,数十年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门诊部,程先生的挂号费只需花1元钱,比一个普通号的价格都低。程先生说这是拜恩师陆老先生所赐,因为无论患者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佃户,陆先生都一视同仁,对方无论给10块大洋还是一个铜子儿,甚至一分不给,都从不计较。医者仁心的崇高品德已经内化成了程先生的精神准则,数十年来莫不循此准则行医做人。

进入耄耋之年后,程先生仍然坚持在一线为病人针灸,直到2005年9月10日。就在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6点准时来到诊室,快8点时,刚给所有病人全部扎上针,“我感觉不对劲,自己走到一张空着的病床上,一躺下就没了知觉。”幸好助手及时赶到,对他进行急救才没有出现意外。自此以后,程先生就不再出诊了。但不出诊并不意味着不给人看病了。一般人要见到他十分容易,因为他每天早晨6点会准时来到自己的诊室,30多年来从不更改。作为80多岁的老人,每天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上午门诊,下午开会、教学、会客。晚上回家后看报纸和电视新闻、接待访客。夜深人静了还要看书、审稿,几乎每天都要忙到12点后甚至更晚才能睡下,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在程先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个性鲜明 赤子情怀

《老子》有言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笔者在拜访程先生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程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这种个性所体现出的赤子情怀。

程先生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是那一缕飘逸的白胡须,象征着他倔强的个性和坦荡的心怀。原来,“文革”爆发后,脾气耿直的程老由于拒不承认自己的“滔天罪行”,被流放到到河北、湖南等地接受长达6年半的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程老准备再次拿起银针回到病人身边,但就在回北京的第三天,他就发高烧了,得了急性肺炎,只能再次回到家里休息。殊不知一休就是半年。半年没有出门,头发、胡子都长得很长。程先生的决定是,头发可以剃,胡子必须留——“别人都说我50多岁的人留着长胡须像什么话,但我就要留下来……这是‘纪念胡’。”

接触过程先生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共同感觉,那就是老先生爱发脾气,他经常在公开场合与人争论时拍桌子,无论对方是何方神圣。记得他在出席某次重大的纪念活动时,头戴礼帽端坐在观礼台上兴致勃勃地观看节目,坐在前排的据说是一位级别不低的领导可能为了更好的观看效果,竟然站了起来,挡住了程先生。只见程先生拿起手中拐杖不由分说地打将过去,大喝一声“坐下”。那位领导回头一看,只见后面坐着一位长髯飘飘的老者,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一时惊为天人,却不知是何方神圣,只得乖乖坐下。但奇怪的是,爱发火的程先生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养生秘方时,头一条竟然是“不生气”,因为“我向别人拍桌子,那不是真的生气,大喊大叫之后我就忘了。”他笑着说:“我说的不对,别人不当场和我辩论那是他的问题;别人说的不对,我就要当场和他辩论。”

2012年新春佳节临近时,我陪同领导一起去拜会程老先生时,发现先生只能卧床与我们交谈了。一阵心酸之余,我还感到异常惊讶:一是惊讶于先生所住房屋之简陋狭窄,大概只有60平米的老旧房子里面堆满了书刊杂志;二是惊讶于先生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十年以前的事情依然如数家珍;三是惊讶于先生的本色不改,说到激动处,他仍然语调激昂,中气十足,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拍打着床沿。当我们起身告辞时,程先生执意起床,并且坚决“不要人扶”地送我们到楼梯口。

望着须发全白、颤颤巍巍但依然目光坚毅、头向上昂的程老先生,我恍然发现,岁月的流逝固然可以残酷地催老一个人的躯体,但永远无法让不屈的灵魂低下高贵的头颅。

告辞程先生后,我口占七绝一首,以示景仰:

得气手法如有神,

程式三才勤度人。

安得世间离苦厄,

哪惧我针蒙锈尘。

大医精诚感想 篇11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上一篇:出租车驾驶员管理合同下一篇:《像山那样思考》的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