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说教材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课稿说教材(共6篇)

说课稿说教材 篇1

研课标 说教材说课稿

金鸡学校 汪支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初步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及相互作用;2.理解物理学产生的背景;3.认识科学发展的艰辛,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会记录数据处理数据。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愿与人交流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主要环节。

科学内容含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二、说教材

(一)教材编写特点

1.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倡导探究学习方式。2.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3.教材中增加了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

4.教材在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教材总特点:

1、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事物类比。如:(1)电流类比水流(2)电压类比水压

(3)导体、绝缘体的本质

(4)理解电阻及电阻的大小与何因素有关

2、用形象的图画表示。

你会“说教材”吗 篇2

从活动实际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来看,参加达标的美术教师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在活动前均做了积极认真的准备工作,大部分教师在“达标”活动中表现优秀,此次活动带动了我区教师研说教材的热情,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使教师更理性地研说教材,我们在活动结束后组织了“评说教材”研讨交流,针对教师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共性及个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个别人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说教材”。表现为:与“说课”混淆,如在说“教材内容”时具体到说每一课自己是怎样教的、学生怎样做的等。虽然“说教材”和“说课”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相同,但是二者所说的对象和内容却是不同的。“说教材”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或一个领域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要达成的教材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教学的建议、评价建议等)。而“说课”主要阐述的是对某一课的分析及设计(包括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

教师对所说教材内容不熟。表现为:“读稿子”或“背稿子”。例如: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稿不离手、眼不离稿,从头念到尾;有的教师虽然不看稿子,但磕磕巴巴的不熟练,中间反反复复,这样的教师在我们此次活动中“达标”的机会都很小,为什么呢?因为“说教材”突出的是一个“说”字,要真实而自然地反应自己对教材是怎么理解,怎么做的,切忌“读”和“背”。“读”和“背”说明对教材不熟、研究的不透,对所说内容思路不清,心中没数,也就不能娓娓道来。“说教材”者要对所说教材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这里强调的是“反复”,不是一遍两遍,这样才能将教材熟记于心中,才能“说”的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知识树”制作不科学不合理。表现为:或以大篇幅文字呈现、或条理不清。例如:有些教师将所说内容以大段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知识树”中,以此来达到脱稿的目的,实则照本宣科。教师所说的教材内容要通过“知识树”(或“知识链”、“图表”等)演示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教师制作“知识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的过程,因此,语言要精炼概括,要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出现,且“知识树”上内容的展现要与所说内容同步,说到哪里呈现到哪里,不要“一棵树”上所有的内容同时出现,没有次序感。

在说“教材内容”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最应该引起教师注意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美术教材来谈谈“说教材”说什么?怎么说?

(一)说“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这里所说的“‘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并不是“课标”内容的简单再现,有些教师对这一环节不理解,以为照搬“课标”就可以了,没有把“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谈,以至于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两位教师所说教材属同一学段,所说版本和内容均不同,但是他们对这一环节内容的阐述却是相同的。因为“课标”是一个对教材的编写提供导向性的文件,它适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如现行的美术教材版本就有11种),它从整体上制定出课程要达成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不具体到每册教材。

例如:“美术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至9)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它是比较笼统的,适合于整个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在“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而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教材的内容呈现又各不相同,因此,此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标》所提出的标准,结合自己所说教材内容来确定要达成的教材目标。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要求说清所教版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有些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是编写意图、什么是编写体例,对此环节的阐述比较混乱。

例如:人美版教材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科目编制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去做、去表现……本册教材共有23课,分为四大领域,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接下来列举具体的课题名称)。

很明显,案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更没有搞清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编写意图简单地说就是指导教材编写的一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决定教材的特点。教材编写体例指的是教材的编排、组织形式。虽然此环节不是“说教材内容”的重点环节,但是,书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都不是随便上到书本上去的,若不能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就不能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对此环节的把握就比较好,理解透彻,条理清晰。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编写意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在活动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编写体例:教材以单元式设计,以学习领域设计具体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作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设计单元内容,主副线穿插并行,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图片包括:名作欣赏图片、学习活动图片、教学辅助图片、学生作品图片等。文字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导入语、活动提示、作业题。

(三)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相互逻辑关系。

要求教师说清所说教材内容都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不但要从横向(按所说教材的知识序列)上谈,还要从纵向(所说教材在学段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上说清知识间的整合关系。这一环节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若对教材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那么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的阐述就比较肤浅。

例如: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材共包括24个课题,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共有11课,分别是《添画》《和妈妈在一起》……其中《出壳了》等11课属于绘画课,《和妈妈在一起》属于雕塑课、《拓印树叶真有趣》属于手工课,绘画课主要通过用彩纸、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学习添画方法,了解线的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雕塑课通过揉、捏、搓、压等方法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的表述只是单元课题和课时课题简单罗列,内容空洞、抽象,分析也只是用了些笼统的套话。中间还掺杂着要达成的目标。这一环节是“说教材”的重点环节,并不是翻翻目录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才能将知识结构阐述明白。

有些教师对此环节把握非常好,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分析透彻,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共设5个单元,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为“多彩的学习生活”,共3课,包括:一、优美的校园。 主要知识内容有:1.对校园印象的感受;2.研究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3.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的学习和表现运用。二、校园伙伴。 主要知识内容有:1.学习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知识及动态人物重心的变化;2.用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人物全身姿态写生练习。三、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主要知识内容有:1.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的研究、讨论与学习;2.在一定场景中表现成组人物及情节的主题绘画创作。从横向上看,本领域三课知识内容相互关联,前两课对绘画透视、构图、人物动态写生的学习,为第三课的绘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第三课的绘画创作将前两课所学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前两课学习较好的总结和运用。从纵向上看,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作为整个初中美术教材体系的起始部分,对以后初中阶段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本册教材对透视原理、构图知识、人体比例知识及人物写生、线条的初步运用等知识的学习,到七年级下册对构体的练习、线条在造型中的运用,乃至到八年级的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线条的不同风格的绘写等,所学知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不难看出,对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知识、技能的掌握,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建议。

在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结合“课标”并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这里强调的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笼统阐述,例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建议多运用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上案例中对教学的建议就比较“泛”,没有针对性,本环节一定要结合所说教材内容来谈针对重点如何解决。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本单元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古今中外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为此,建议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多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作品或让学生课前多搜集相关题材的作品,拓宽视野。可采用对比分析、问答结合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

(五)说评价建议。

要求教师能说出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多数教师在此环节比较关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作业,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其实就美术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对教学进行评价。例如,针对教材内容,组织相关课外活动、比赛、展览等,看学生的参与表现、协作、最终效果等,对教学作出阶段性评价。不论是哪种评价,都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加强“形成性”评价。

总之,“说教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在创造高效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标》精神是前提,吃透教材是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关键。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让“说教材”成为教研的常态,就一定“会说教材”,“说好教材”,更会“用好教材”。

E-mail:114153580@qq.com

“说课标,说教材”讲座 篇3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走进了巨变的世纪。这些伟大的变化直接会反映到我们教育中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提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问题,促使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课堂,必须要变,学生的需求更是多元化,喜欢探究,不再只听老师的话,而是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切,需要教师要变,教育策略要多样化,不能保守,要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提高素养,成为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教师的专业素养, 包括知识水平、课标、教材掌握、教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等等方面。不管课程怎么改革,把握课标、钻研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 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收获。说教材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加快专业化成长的捷径之一(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老同志加快成熟)说教材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好的教学常规。

二、说课标,说教材的目的

其实,说教材是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掌握课标是教学文化的基础,是把握教材的关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而通过“说教材”活动,能引导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和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说课标、说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

四、什么是说课标、说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

在教学方法方面,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即使24小时都在工作,也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开车最怕路不熟, 教学最怕教材不熟。所以,我们要重视说课标、说教材活动的开展。

三、说教材和通教材、说课的区别

“说教材”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也不同于“说课”,但是要和说课拉近距离。

1、说的对象

说教材——课标、教材、建议 说课——一节课的设计

2、说的目的

说教材——强化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整合使用,为备课做准备 说课——强化教学理念在一节课中设计的体现,是备课的提升

3、说的方法

说教材——吃透课标、教材、精心设计

说课——从备课出发,指向上课,说理解、说分析、说设计、说流程、说反思

4、说的意义

说教材——宏观、整体 说课——微观、理念使用

5、我们提倡将说教材与说课拉近距离

将说教材的对象趋于微型,更贴近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说到单元。将说教材的理念与课堂理念、课堂的目标贴近,将整合成果带进课堂。找出说教材与说课的近似点,进行串联、融合。

说的意义:说教材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课堂,要为实现高效教学服务。

七、如何进行说课标、说教材

“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

(一)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画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和“说教材”包括一下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

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介绍);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

6.要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让我从一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要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煮教材”,要与评价考核结合起来。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这项工作可能不是一遍就能完全把握的,要反复讨论,“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二)要把握一册教材

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四)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纲要

(五)从另外一些角度说教材,灵活掌握

要按学科的知识体系或编排体系来细分,形成一条条的知识横线和纵线。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如果把这些体系逐一的理清了,教材怎么教都不怕。

1、如语文可按照知识体系说教材

(1)按文体说教材:首先要搞清楚整个学段有多少种文体,可以画一棵大的文体知识树,然后分文体来说。如:说记叙文。在本学段课程标准对记叙文是怎么要求的。在整个学段中记叙文有多少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什么?对记叙文的知识是螺旋式排列还是直线式排列?

再如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古文等。(2)按照单元的主题说教材

新课标下各科的教学都是主题式、模块式,可以画一棵主体树,看整个学段的语文教材到底有多少主题,如“爱祖国、爱家乡”有多少个单元,“人间真情”有多少个单元,这些单元是否各有侧重,是一种什么的逻辑关系。

(3)按照写作的要求说教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单独说,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是怎么要求的整个学段教材中写作是如何编排的。(4)按照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说

中小学语文中都有“语文园地”或“口语训练与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训练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可以画一棵语文实践活动知识树,专门说这一系列。在整个学段有多少个主题,这些主题是多次出现还是一次出现,与教材的阅读和写作是什么关系,要搞清楚。

2、如数学,可按照数学的四大领域来分别说

数学的四大领域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每个领域都单独说,如“数与代数”这个领域,在整个学段有多少个单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搞清楚。3.如英语,可分别按主题和语法来说。

如说英语主题。在整个学段中有多少主题,每个主题有多少单元?分布在哪几册? 英语还可以按照语法来说,在整个学段中涉及到哪些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等,分布在哪几册哪几个单元,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要搞清楚。4.还可以按照知识的模块来细分

如数学中的“几何”,可以单独说几何。如物理可按照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等模块说。

八、说教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课标,煮熟教材(只看目录不行);

2、前后联系,整体把握(知识归类);

3、牵线搭桥,立体梳理(知识之间的整合);

4、把握重点,目标明确(重点知识地位作用);

5、感悟提升,独特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6、内化于心,脱稿叙说(烂记于心)。

九、说教材的基本流程

一个老师正式说教材,其准备的流程可用以下七个字来说明:读、炼、写、画、改、背、演。

1、读——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不管是说一个学段还是说一册书,首先要认真的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说清楚。有时候尽管说的是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由于要立体式整合,所以都要把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

2、炼——提炼和概括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提出要求的,英语是按级提出要求的,而说一个单元和一册教材,甚至说一类知识,都需要自己总结和提炼。另外教材的编写特点也不是现成的,有些需要查找资料,看编写者的说明,有的要靠自己归纳总结,甚至不同版本的教材、新旧教材对照说明。

3、写——写出说教材的文稿

如同写演讲稿,首先要根据说教材的评价标准写出说教材的文稿,文稿要紧扣评价标准,其顺序也尽可能的按照顺序说,这样思路清楚,也便于别人评价。一般说来,按照每分钟说200字的速度,20分钟要写出4000字的文稿。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详有略。如说一册教材的各单元的知识内容,如果都展开时间就不够,就重点介绍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别的粗略说明就行。

4、画——制作课件,画知识树

制作课件很重要的是画知识树。画知识树要有模板,尽可能整个课件用一个模板,不要换的太多。另外颜色的对比要鲜明,要清晰大方。字体尽量不用宋体字等,可用黑体和楷体加粗。

5、改——反复修改文稿和课件 写出文稿和制作课件后不要忙于背诵,因为还不是定稿。要通过试讲,请备课组的教师反复研讨,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本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说教材文稿和课件是改出来,基本没有一遍成功的。

6、背——脱稿背诵和演讲

只有定稿之后才能进入背诵,要熟练,做到脱稿演讲。背诵的目的也是要求教师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记到脑子里,才能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上课落实课标。”

7、演——演讲操练

等一切定稿后才能考虑演讲的技巧问题,这包括语言、速度、教态、表情等。有些细节问题也要考虑到,如有的手里拿着秒表掌握时间,有的用遥控器切换课件,都会使演讲活动取得好的成绩。总之,说课标、说教材是一种很好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如果搞好了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浪费老师们的时间。所以要认真研究说课标、说教材,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

说课标和说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说课标和说教材可概括为“三说”——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1、说课标:①依据课程标准,说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或单元目标;②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及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要求。

2、说教材:说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①编排意图、②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③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简要的纵向整合。

3、说建议:不仅说考纲和考点,还应该谈具体的①教学建议,②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③谈评价建议,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绘制知识树和解说教材时要落实上述“三说”,需具体做到下面几点:

1.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这是必须绘制的第一棵树)

要站在高中学段课标和教材的高度,绘制出单元知识内容在学段相应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同时在教材解说中,解说清楚该单元教材内容在学段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本单元学习对后续知识学习会产生哪些影响(展望知识的拓展趋向)。

2.要抓住教材的四个“点”和一个“关键”(这是必须绘制的第二棵树)

绘制单元知识树和解说教材时,要突出教材的四个“点”,即要绘制和解说清楚本单元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高频考点,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所谓一个“关键”,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分解教学难点。

3.知识的整合思路及策略(这是必须绘制的第三棵树)

在绘制知识树和解说教材时,要清楚本单元知识的整合思路、整合方法、整合的具体内容。要依据教材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整合、补充、取舍教材内容,这是教师在解说教材时应该静心思考、并阐述清楚的问题。

4.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这是必须绘制的第四棵树)

绘制知识树和解说教材时,需要说明为保证学生高效学习,自己要创设哪些恰当的学习条件和问题情境,要解说清楚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挖掘或重新整合,为教学服务,尤其对于单元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分析到位,解说清楚。

5.单元达标练习题的筛选与设置(这是必须绘制的第五棵树)

说课标说教材 篇4

说课标说教材

------张夏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课本对本教材的目标要求

知识技能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数学思考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体会小数乘、除法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及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1、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和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2、会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有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标准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第二部分:说教材

一、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

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二、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 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展示——(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三、单元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在每一部分的内容中又有分支内容,其中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是重点内容。

四、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小数乘法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安排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小数乘法以后,引入连乘、乘加、乗减两步计算,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同时这一单元的内容又为小数除法提供验算方法,为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提供计算依据。

2、纵向整合 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由浅入深的进行安排。在二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整数乘法的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教学,使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能对小数进行熟练的加减计算,尤其是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为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为求积的近似值提供了方法。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除法。教材这样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第三部分: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例2“0.72×5”的教学中,可提出转化性的问题:“你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如,教学“1.2×0.8”时,应引导学生先说出将因数“1.2和0.8”转化为整数12和8的理由,再说出积“96”扩大到原来积的“100”倍,所以必须将“96”缩小到它的1/100的理由。这个算理清楚了,能表达了,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还可增加一些类似的练习内容,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小数乘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评价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等。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让智慧的火花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1、活用教材,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2、巧用现实生活资源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发挥“生活”这一资源的教育功能。生活中购物发票、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

信息化时代,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媒体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数据表格、打折信息、促销广告、与数学相关的文章与画面,等等。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篇5

探索

提升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与大家交流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百分数的应用。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课程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能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问题解决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情感态度

体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交流、传递信息中的作用,树立依法纳税和科学理财的意识。

三、内容标准的具体体现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包括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 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利用方格纸将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简析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并能读懂扇形统计图,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百分数的应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百分数、折扣、成数、税收和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材编写原则

原则一:生活性原则

教材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如;教学百分数应用的内容要涉及到生活中的许多知识,所以教材在教学这一部分时,编排了一些图文并茂,版式活泼、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自然地学到新知识。

原则二:趣味性原则

教材以“让学生喜欢数学”为宗旨,注重突出趣味性。如;学习折扣时,教材选择了商场开业超市打折,让喜欢购物的学生在课本中痛痛快快的狂购一番。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

原则三:活动性原则

教材改变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构建符合儿童认知活动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课程形态。如;利息这一课时,课前关于储蓄知识的调查活动,为新知时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原则四:过程性原则

教材内容的过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重过程,也重结果;二是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原则五;开放性原则

一是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如教材中的问题涉及到了公园扩建、退耕还林、播种面积、污水处理、工厂产量等内容;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如教材中有一个问题:根据所给的储蓄利率,你能采用几种储存方式?这个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呈现形式是:情景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内化整理)尝试运用——(问题解决)。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五单元的内容有:百分数的应用的一般问题、折扣、成数、税收和利息。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百分数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教材在第三单元主要安排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法以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为后面学习第五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打基础,同时也为百分数的实际运用服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又是非常抽象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就要让学生对百分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百分数”知识,实际上是通过分数、小数知识的迁移来认识、理解、运用的。百分数的认识要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第二层次是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和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第三阶段是百分数的应用,实际是对分数应用题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教材这样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充分认识了百分数,理解并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法及其和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后、就要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小数的加减法”,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小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六年级上册安排的“百分数”知识,是通过分数、小数知识的迁移来认识、理解、运用的。这样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地学习,由表面到本质,抓住百分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框架,如同进入图书馆,分门别类,清晰明了,从而达到“书越读越薄”的程度。

教 学 建 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情境中产生问题

课标中提到: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发现,产生疑问,主动获得积极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折扣时,教材创设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的情境,举出了商场开业超市打折的例子,让学生产生兴趣,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数,勾起了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合作中解决问题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 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教学成数的问题时,教材设计了与农村学生密切相关的棉花产量问题。教师抓住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觉思考,然后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讨论,寻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3、应用中拓展延伸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折扣、成数、税收、利息这几部分知识时,教材编排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场打折、存款、营业纳的例题,使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学习,不但加强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同时理解了税收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这样不但将知识顺利地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而且又对学生进行了储蓄、税法知识的普及。

4、联系中区别迁移。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同分数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有所不同,但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分数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将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一方面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的区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知道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相似之处。

评 价 建 议: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汇报。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算式非常准确,说明你理解了题意,如果你的计算能像你的算式一样完美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审题错误,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去磨磨刀。这种方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非常适用,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

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也需要新鲜血液。”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比三十六计还多一计,你是我的自豪”。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生活中的实例,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学习折扣、成数、税收、利息时,校外商场超市、田间地头、银行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课堂。深入生活中去学习,课外资源的开发会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篇6

《数学广角》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是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甲乙“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能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数学广角》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将具体问题“数学化”,从纷繁的观察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教学模型。

本单元教学主题《数学广角》包括

1、把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

2、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编写意图:教材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食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支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支铅笔”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这个问题用“抽屉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课时安排:3课时。编排体例: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会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证明,如:70页的做一做。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应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事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第一课时《数学广角》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流程:

(一)有趣数字,游戏导入

游戏:让学生任意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十一位数,体验肯定至少有两个数位上的数字是重复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发现问题,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四人一组,由组长将四本课本分到其余三个人手中。要求:是每个人手中的课本尽可能的少。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经历了思考分析之后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分法,同时初步在头脑中形成“总有”和“至少”的含义。由于所有组所得答案一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由此激起了学生更近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探究新知,总结原理

1.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组都是总有一个同学手中至少有2本课本呢?现在我们就来重新研究。

2.通过例1,让学生重新分组论证,并记录下论证过程。3.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学情预设】: 第一种:列举法

学生列举各种不同的方法。(共有4种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文具盒中至少放2枝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2枝铅笔。

第二种:假设法。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铅笔,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

第三种:数的分解法

将4枝铅笔分到3个文具盒中,实质是将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2的。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4.揭示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会怎么样?你还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吗?说明理由。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并总结归纳出原理】

(四)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此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要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解决了开始的写数游戏后,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使学生对抽屉原理的应用更加灵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说课稿说教材】推荐阅读: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07-21

上一篇:【精华】健康工作计划汇总下一篇:油茶低产林改造关键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