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教案(共11篇)
与王元敏一样??、你们4人雷同太多,应在举例i上有所不同,教学过程的言语及方法上有区别!
第2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内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授课班级:八年级 教师:张仕英授课日期:2011.04.19 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分析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形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各科之间的整体联系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引导。另外,现在的中学生是很有主见的,因而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如动物的结构特征,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却并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有些是合理的科学的认识,但也有包括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在教授本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设置情景,暴露学生可能的前科学概念,并帮助学生转变前科学概念。
2.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人教版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前两册教材“人与生物圈”思路的延续,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进一步讨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特别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解生物在人类日常生活的作用来阐述动物与人类生活,使学生建立起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你喜欢的动物有那些?你了解这些动物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既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前科学概念,并完成概念的转变。
4.落实课程标准
本节课要实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活动建议:通过调查收集课内外资料写一份保护动物倡议书。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在调查中培养学生的提问、交际、书写能力,特别是提问技巧。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立志在生物反应器及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养成合作性学习。
2.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好
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6.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难点:(1)调查活动的精密组织、有效开展、实际落实以及交流表达的效果
(2)学生对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7.课前准备
教师:多煤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的作用,准备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图片,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该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8.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分钟)
9.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也已经学过动物在自然界
中的作用,那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师:很好,从古到今,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每天都要与这些动物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展示一些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图片)那么动物又与人类关系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下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大家翻开课本48页。(板书: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分钟)
师: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去进行一个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还记得吗?
生:记得,已经去调查了。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先进行一个小比赛,看那个小组调查得更多更好。我们一
起来讨论动物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现在小组开始派代表来发言。(板书: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发言)生:为我们提供食物。
生: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如蜈蚣可以用做药材。
生:观赏、娱乐方面。如动物园里的动物用来观赏,有些人还养宠物来娱乐。
生:文学艺术方面一定的形象。
生:人们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人们经常蜜蜂采蜜来赞美广大劳
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非常好!在进行访问调查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吗?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的?生:我们组是通过调查法,访问展开全面调查的。不过有些人不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有些地方还不让我们进去调查。师:那怎么进行调查才更好呢?生:要有礼貌,简单介绍自己,说明你的意图,言简意骇,作适当笔记、、、、、、生:回来之后还要整理资料,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做出很完善亮的调查报告。
师:很好。同学们都可以向他们学习一下经验。但最重要的还是安全问题。我们
来小结一下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第一,提供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
用品、、、动物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和渔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
一,从课文中可以看到,经济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左右。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当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对动物的利用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发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
用“生物反应器”。请大家阅读“资料分析”,思考: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什么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获得人们需要的物质与直接从动物身体获取,有哪些好处?(板书:二.动物与生物反应器)(10分钟)
师:按前面给大家分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开始讨论,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组员可以补充,其它组的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师:第一道题由哪个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生物反应器是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
乳房生物反应器是指人类通过对某些动物(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
师:对了。有没有同学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转基因羊的奶水含有人体蛋白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等。
师:它们有那些好处?那位同学来回答?
生:我认为它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效率高,而且设备简单。
师:你能否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呢?
生:例如,我们需要某些药品的时候不再需要那些具有复杂仪器设备的厂房,而只需要充满田园风光的牧场。而且治疗疾病的时候不再需要打针、吃药甚至开刀做手术,只需要像喝茶一样喝些牛奶就可以了。
生: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在工厂制药肯定会有一些废物产生,而利用生物反应器就不会有任何对环境不好的废物产生。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想法很新颖,以后大家多做这样的思考。蚯蚓生物反应器是中国目前利用最多的生物反应器。蚯蚓能够进行以垃圾为食,无污染地处理垃圾,是一种集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与蚯蚓养殖为一体的环抱机械设备,是对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生物处理技术载体。该设备能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有机肥,适用于畜禽养殖场、居民社的区等有机废弃物集中的地方。
师: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内容,这个生物专业名词比较抽象,同学们回去好好理解啊。刚才同学已经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发生改变,从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为某些精神的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动物。而人们模仿动物在仿生学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你们能说出一些例子吗?(10分钟)(板书:三.动物与仿生)
生: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的电子蛙眼,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等等。
师: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其中的几种。
师:大家来认识一下我们神州六号升天的两位航空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大家看一下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和我们平常穿的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
生:他们穿的是抗荷服。
师:对了,那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抗荷服是模仿哪种动物的哪些结构和功能的呢?
生:不知道。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实是受长颈鹿的启发,科学家才设计出特殊的器械和抗荷服,使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体内的血液也能正常输送到离心脏较远的下肢并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师: 那么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例子是用到仿生的技术的?(展示图片)生:学生纷纷讨论。.师: 所以说,仿生这门技术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如果同学们有志于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就要认真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平时还要多观察,多思考。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在人们生活上,科学领域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动物有没有所以说,仿生这门技术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如果同学们有志于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就要认真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平时还要多观察,多思考。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在人们生活上,科学领域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动物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害呢?如果有,那有哪些有害的方面?
生:蚊子传播疾病,苍蝇有很多细菌,老鼠会吃水稻和产生鼠疫等。
师:对了,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好的一面或坏的一面,应辩证的看待每一件事,因为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们已经知道,动物通过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人类应该感谢动物,珍爱动物。
师:请大家一起来做下面几个巩固练习。(5分钟)
1.超声波诊断仪,自行车车架,照像机是分别仿造哪些动物的结构或功能制造的?
答案:超声波诊断仪是仿造蝙蝠的回声定位;自行车车架的空心钢管是仿造鸟骨的结构特点,即坚固又轻便;照像机是仿造蝇的复眼制作的。
2.现代飞机是如何来消除颤振现象的?
答案:现代飞机是仿照蜻蜓翅痣的特点,在机翼末端的前缘也有类似的加厚区,用来消除颤振现象的。
师:今天的作业是(课件展示)请利用调查收集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谈谈自己学习了“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后的感受,让大家认识保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每小组交一份,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交。(另外还可以通过父母,老师,同学,图书室,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2分钟)
10.板书设计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对人的衣、食、住、行等的作用。
2.对畜牧业生产的作用。
3.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三、动物与仿生
一、课前准备
1.训练策划: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解成不同的问题,供学生学习讨论。并就本地区的特点,有目的地提出了调查方案。
2.伙伴结合:破除以往利于课堂顺利进行的前后桌合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学习素质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选出1名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以及动物和仿生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
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要求:每组可选取2—3个问题进行讨论,时间20分钟。
(一)伙伴讨论。
教师将权利下放,由小组长合理分配组内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内容,结合课前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在20分钟的讨论活动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献言献策,并且能够把讨论结果作有条理的整理记录,部分还把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也记录了下来。比如:有些学生提到什么是冷光?冷光和日光对比有何优点。有些学生想知道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等等。
(二)伙伴竞赛。
在20分钟讨论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伙伴竞赛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由于讨论活动前的准备以及讨论过程中条理性的记录,在交流中,学生更是大胆、主动地发言,各陈观点,使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讨论中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在口枪舌剑战中解决了不少,本课的教学活动在高潮跌宕中落下了帷幕。学生大有“有言意未尽”之意。我则“乘胜追击”、“结风使力”布置了课后调查活动。
1. 食用动物的营养价值。
2. 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3. 动物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4. 在你一天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动物与你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 甘肃省优势动物养殖业。
6. 观赏动物。
要求:以伙伴组合为单位,任选一题进行调查,广收资料,精选信息,一周后写出一份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三、课后反思
平行6个班的教学活动结束了,我总结这种伙伴同学的合作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首先,这种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吸引,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究其原因,伙伴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是学生以性格、学习素质和兴趣等自愿组合的。伙伴之间在语言、思维、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相互接近,少了自卑,多了自信,使得课堂不再是优生引领主流的活动,也出现了学困生活跃的身影。如2班的张琦同学和李通同学,他们是每个课任老师提起就头痛的学生。但在这节课上,他们以自身优秀的表现,分别被本组学生推选为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积极讨论提纲中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活动中更是踊跃发言,问题回答得虽不是很全面、很正确,但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激情饱满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感染着其他同学,使本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给其他学困生作了榜样,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这样的学习环境,将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多数学生举手,表示听或者看过天气预报。)
师:知道家长收听或者收看天气预报的请举手。
(几乎所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家长为什么要收听或者收看天气预报?
生: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关系怎么样?
生:非常密切。
师:大家举例说明。
生1:我家种大棚菜,大风对大棚有很大的破坏力,上个星期的大风把我家的蔬菜大棚顶刮坏了,一大棚蔬菜全糟蹋啦,损失了几千块钱。
师:这个事例说明天气和生产密切相关。
生2:天气转冷后,小麦停止了生长。
生3:桐树、杨树、苹果树等树木的叶子落掉了,地上随处可见落叶。
生4:是的。每天扫地,都会有很多落叶。
生5:蛇开始冬眠了,其他的小虫子也藏起来,不活动了。
师:这是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小结:大家的举例都非常正确,以上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很大。
师承转: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大,那么,人类活动能否影响天气呢?比如,我们生活的北方地区冬季比较寒冷,每年的冬夏季除了温度差之外,大家发现还有什么不同?
生:冬季能见度很差,空气灰蒙蒙的,像大白天起了大雾一样。
师:说得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我注意观察过,是个大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使得空气刺鼻呛人,大白天就像起大雾一样。
师:这是空气污染,是冬季人们为了取暖,燃烧原煤,释放出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废气。针对这一现象,有什么好的措施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生1:政府应该提倡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
生2:对现存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改造,如,往烟囱上装置烟囱过滤器。
师:这样做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吗?
生:根据资料显示,这样做只会对企业产生效益,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师:春节比较干燥,我们北方地区常常会有一种什么特殊天气?
生:刮风时间长,沙尘天气比较多。
师:这又是什么原因?
生:春季因为干旱少雨,风较多。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当大风来临时,就把地面的尘土刮起来,形成沙尘天气。
师:这些不良的天气状况对人类有影响吗?
生:影响很大。如果不断地吸入这些废气,有损我们的健康。
师:对,这些年肺癌死亡率上升,空气污染就是罪魁祸首。
以上事例说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天气。
感想与总结: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并能主动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状况,认识到天气不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和人们的生产密不可分。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地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教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调查活动内容提示的幻灯片。学生:收集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2、动物仿生
阅读探讨课文资料分析的讨论题;阅读讨论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内容,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学会交流,学会倾听。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编写好调查提纲,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小组之间对展示的调查计划进行质疑和评价,从而完善各组的调查计划。
课外调查。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做好调查记录。
调查报告交流会(第二课时)。各组叙述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览。课后各组整理调查报告及图片资料,以板报形式展出,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
幻灯展示调查内容提示,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参与小组讨论,巡视、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计划。在交流调查方案时,鼓励学生质疑,相互评价,完善调查计划。教师强调调查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2)描述鸡、青蛙和家蚕等动物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图示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正常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动物繁衍后代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又知道大多数的动物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的,那么这些卵生动物的发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鸟对陆生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前面我们讲的只是产卵这一环节,要完成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繁殖行为。那么还包括哪几个阶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要经过哪些阶段?
教师: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所有的鸟在繁殖时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吗? 学生:不是。(杜鹃)
教师:大多数的鸟类的受精卵产出体外后,亲鸟就开始孵卵,那么孵化的过程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卵的孵化时间与什么有关?胚胎进一步发育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播放课件鸡的发育过程)
学生: 观看课件鸡的发育过程。
学生猜测:孵化条件和描述发育过程。教师:小结孵化条件(教参140页)学生:进一步分析鸡蛋变化的原因
教师:结合回顾鸡卵的结构与功能,说明发育过程卵内营养、水分的变化。教师:鸟卵孵化到一定阶段,雏鸟就破壳而出。但是刚出壳的雏鸟在形态上是不是都一样呢? 学生:不是
教师:讲述早成鸟和晚成鸟的差别。(教参141页)
教师: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说鸟类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它们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们不仅要爱鸟护鸟,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最后,我把一首诗《燕诗》送给学生,希望大家了解了鸟类繁殖后代的艰辛,进一步认识到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比鸟类对后代的爱还要深远、还要厚重,父母的爱更是不能忘记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在上学期曾经学过南京赵师秀的《约客》,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呢? 学生:黄梅季节 天气逐渐转热青蛙进入繁殖的旺盛时期 教师: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以蛙为代表来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教师: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
学生:没有鳞片和其他覆盖物、皮肤裸露,可分泌粘液;眼有眼脸,只对动的物体有反应;后肢发达,善跳跃、游泳——蛙泳;前脚短小、支撑,吃害虫——保护青蛙;皮肤下有很多毛细血管,辅助呼吸——冬眠时依靠皮肤呼吸等。
教师:蛙类究竟如何进行繁殖呢?请大家四人一小组阅读课本114页的内容,试着回答这样几人问题:
1、who:哪一方发出交配信号?(雄性)
2、when:交配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天气转暖)
3、where:蛙的生殖与发育在何处进行?(水中)
4、how:精子和卵细胞如何相遇?(体外受精)
教师: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后,又进一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
1、受精卵在胶质膜中进行细胞(受精后2-4h)分裂,形成胚胎。
(卵处有2-3层胶质膜,可被精子穿透,并在形成受精卵后吸水膨胀漂浮水面,以利于充分接受照和积累以育所需的热量。此外胶质膜还可促进精子正常受精,保护受精卵,使胚胎免遭污染、机械损伤、病菌入侵及水生动物吞食)
2、胚胎发育形成蛙的幼体——蝌蚪 问:蝌蚪有哪些特征?
(1)用鳃呼吸(外鳃——内鳃)
||(视频)(2)有尾 无足 咽部
教师:蝌蚪进一步发育,先长出后肢,然后长出前肢,尾、内鳃逐渐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发育为幼蛙。
幼蛙离开水登上陆地,发育为成蛙(动画)
教师:大家想一想,在蛙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学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教师:大家能不能比较一下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不同呢? 教师:生活习性上呢?(水生——陆生)
教师:很显然,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称为什么?
学生:变态发育
教师:和青蛙一样,像蟾蜍、大鲵、蠓螈这些,其他两栖动物也是进行变态发育的。教师:说到这里,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已经很清楚了。
教师:据统计,地球上生活着100万种以上的昆虫。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今天我们就以家蚕和蝗虫为例来学习。
讲述:下面我们观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播放录像),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 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风雨的洗礼”?
2. 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简单的介绍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3.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你发现了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师:大家根据刚才所观看的内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问题呢?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 2 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教师:你回答的太好了,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我们生物学上就称为完全变态发育。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我要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好了,家蚕的学习就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教师播放蝗虫发育的多媒体片)
1. 你从下面这幅图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吗? 2. 它的发育过程和蚕的相同吗? 3.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有与此相似的发育过程?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学生: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课时)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包括:元素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等的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
一、原子半径
[探究一] 观察图1-20,总结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1).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半径有何变化规律?
[板书]
1、影响因素:
能层数
核电荷数
[讨论]学与问
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
2、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
[练习]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的大小:
r(Mg)_____r(Al)
r(S2-)_____r(Cl-)
r(Mg2+)_____r(Al3+)
r(K+)_____r(Cl-)
r(Na)_____r(Na+)
r(F)_____r(F-)
r(Fe3+)_____r(Fe2+)
r(K)_____r(Al)[板书]
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⑴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⑵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⑶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⑷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板书]
二、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
(1)概念: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符号:I1,单位为kJ•mol-1
(2)意义: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探究二]观察图1-21,总结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3)规律:
①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最小的是碱金属,最大的是稀有气体的元); ②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探究三] 第ⅡA元素和第ⅤA元素的反常现象如何解释?(从原子的电子排布分析)
③IIA、VA元素的I1高于相邻两元素,因为其价电子排布呈全满或半满状态,相对较稳定。
[讨论]学与问:
1)、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4)应用:第一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活泼性越强。
[讨论]学与问
2)、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何关系? [小结]
2、多级电离能规律:
(1)同一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的大小关系:I1 (2)同一元素的电离能的突跃变化,说明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 3、应用: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有力证据(2)确定元素的核外电子数。 (3)确定元素通常以何种价态存在。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课时)学案 [探究活动一] 观察图1-20,总结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1).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半径有何变化规律? [讨论]学与问 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 2、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 [练习]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的大小: r(Mg)_____r(Al) r(S2-)_____r(Cl-) r(Mg2+)_____r(Al3+) r(K+)_____r(Cl-) r(Na)_____r(Na+) r(F)_____r(F-) r(Fe3+)_____r(Fe2+) r(K)_____r(Al) [小结]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⑴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 ⑵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 ⑶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原子或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观察图1-21,总结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①同周期 ②同主族 [探究三] 第ⅡA元素和第ⅤA元素的反常现象如何解释?(从三大电子排布原则分析) [讨论]学与问: 1)、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2)、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何关系? [练习] 1.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A.r(K+): r(K) B.r(Ca): r(Mg) C.r(P): r(S) D.r(Cl): r(Cl-)2.A+、B2+、C-、D2-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现有以下排列顺序 ⑴ B2+>A+>C->D2- ⑵ C->D2->A+>B2+ ⑶ B>A>D>C ⑷ D>C>A>B 四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是________ 四种元素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是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Al、Mg、Na C.N、O、C D.Cl、S、P 4.某元素的逐级电离能(kJ/mol)分别为740、1500、7700、10500、13600、18000、21700,当它与氯反应时最可能生成的阳离子是() A.X+ B.X2+ C.X3+ D.X4+ 2++2-- 2- - 杨汝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2、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情感目标 1、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2、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讨论学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知识 2、由蛔虫病引入新课(展示图片) 二、学习新知 (一)线形动物 1、展示蛔虫图片,观察蛔虫的形态结构。 问题:蛔虫身体呈什么形态?雌虫与雄虫有什么区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讲解结构特点及生活方式: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 2、它的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这一特点对它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归纳:蛔虫不仅具有角质层,同时还能分泌消化酶的抑制剂,防止自身不被寄主体内的消化酶侵蚀。依据人的消化系统具有消化功能,推测角质层具有保护蛔虫、防止蛔虫被小肠中的消化液侵蚀的作用。这些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与其小肠内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蛔虫的消化管包括哪些器官?与人的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消化管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与蛔虫摄取的食物有什么关系?(展示蛔虫的结构示意图和人的消化系统示意图。识图后得出:蛔虫的消化管包括口、肠、肛门。蛔虫的消化管比人的消化系统简单,为一直管,纵贯全身。归纳:蛔虫的消化系统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推测:蛔虫摄取人体小肠内经过消化处理过的食糜,其消化系统简单,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4、蛔虫的生殖及与人的关系 (1)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卵约20万粒左右。与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生殖系统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蛔虫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展示蛔虫生殖系统示意图和蛔虫的生活示意图。雌雄蛔虫在人体的小肠中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大量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识图分析: 1、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力强; 2、蛔虫产生大量虫卵,能感染更多的人群,提高蛔虫的生存机会。) (2)蛔虫病有哪些危害?(资料展示) (3)虫卵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的?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什么?(识图归纳:①蛔虫卵是从人的口进入人体的;②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③预防蛔虫病还要管理好粪便,粪便需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6、归纳线形动物的特点 (1)除了蛔虫,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线形动物?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归纳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四、板书内容 线形动物 一、常见的线形动物: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二、预防蛔虫病 三、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 四、教学反思 (二)环节动物(二课时) 1、知识回顾(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展示图片观察) (1)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蛔虫有什么不同?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为什么不是线性动物? (蚯蚓不像蛔虫那样细长,身体呈圆筒状,可看到蚯蚓身体有分节现象,前部有环带)(2)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观察、描述:在蚯蚓身体的前部有一个较粗的,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进一步认识生物体的两侧对称的体形。) (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 (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与其他体节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厚,如同在蚯蚓身体上戴了一个环,称为环带。请同学读P10页“小资料”。)(4)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它的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体表和腹面,你有什么感觉?蚯蚓体内无呼吸器官,体壁上有微血管网。据此想一想: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什么功能? (依据已有的经验推测:身体分节,运动比较灵活。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小的突出且有黏液。体壁毛细血管里的气体可与溶于体表黏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 (5)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提示:①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②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③实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6)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身体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小突起的着生部位,小突起是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体伸长变细,前端锚定后,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逐渐向前移动。刚毛能够辅助运动,刚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能在土壤中钻行。归纳: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7)蚯蚓的这种运动方式适于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依据经验推测:适于穴居爬行生活。) 3、蚯蚓穴居在土壤中,那么蚯蚓如何取食呢?蚯蚓的生活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依据经验归纳: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4、蚯蚓分别有哪些特征是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指导学生填表——蚯蚓部分。) 5、环节动物除了蚯蚓外还有哪些?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请看视频。看完后简要归纳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6、环节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观察并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三、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四、板书设计: 环节动物 常见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主备人: 审核人: 上课时间: 序号: 一、【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 1.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3.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4.说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征。2.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3.说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位于课本第8—13页,可以通过课本插图与叙述,结合生活经验来学习蛔虫的形态结构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可以使我们熟悉它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 三、【自主预习】 (一)线形动物 1.线形动物因 得名。有些是 生活的,有些寄生在 和 体内。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2.蛔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 3.蛔虫的生殖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感染人体的?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二)环节动物 1.你知道的环节动物有_______ ____。2.你是在什么环境中见到蚯蚓的? 3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有什么特征?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四、【合作探究】 1、根据蛔虫的生活史,想一想应该如何预防蛔虫病呢? 2、在实验中,怎样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 3、蚯蚓的身体是否呈两侧对称,为什么? 4、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5.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五、【课堂检测】 1.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2.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A.湿润、光滑 B.干燥、光滑 C.湿润、粗糙 D.干燥、粗糙 3.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 B.将其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 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4.蚯蚓的生存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 5.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C.蚯蚓爬出地面饮水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6.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 B.在土壤中运动 C.吸收营养 D.保持水分 7.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 D.协助呼吸 8.下列有关蚯蚓对自然环境有多种影响的叙述中,观点错误的是()A.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B.可以清除土壤中的大量垃圾C.其活动会损坏植物幼嫩的根 D.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 9.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 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 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 动物中的一大类群,称之为动物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物,会吃东西,并以此生存,有神经,有感觉,有细胞核,会动,无细胞壁,基质,光合作用元素。因此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生命活动,动物学根据动物的形态、身体结构或生存环境将动物分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或者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或者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在这个美丽而又奇特的大自然,最先出现的是植物,其次的是动物,而人类应该是最后在这个大自然出现的一个所谓的高级的智慧型物种,但是可以说没有人类,自然界仍然存在,但没有动物就不能称之为自然界。因为动物在自然界起到了至关重要、无法替代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等作用,首先说说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界的动物便将这个角色演绎的惟妙惟肖。你想如果地球上没有动物,那么植物呼吸作用所需要的额外的二氧化碳又从何而来?那么那些坚硬的岩石又是怎样神奇般变成了植物的根基所在呢?那么那些贫瘠土地有事怎样变成肥沃大地,使得植物可以生长得更好更美更高呢? 其次动物也起到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美丽的动物通过食物链从植物中获得所需的能量,并排除废物,然而这些对于动物来说的废物却大部分成为了植物们的美餐。同时那些细菌和真菌(分解者)也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把一些废物分解成了无机盐供植物们生长所需同时供自己生存。这就构成了物质循环了极大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当然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为植物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喜爱的花朵,它的繁衍就需要蜜蜂、鸟儿等动物的传粉帮助它们繁衍,同时这些辛勤的动物也能得到回报——花蜜。正是这种有来有往的相处方式才使得两者在地球上衍衍不息,这就是大自然的美妙。 当然万事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在自然界中当某一种生物突然增多时,必然会引起某一生物的大量减少,从而影响该区域的生态平衡。比如说当大草原上的牛羊突然增多,就会导致大草原上的草源大量减少,这样下来便破坏了大草原的生态平衡性了,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草原的荒漠化,现代许多荒漠便是由于人类大量的饲养牛羊而造成的结果。 大约距今300—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人类。这么一个神奇的物种的出现,可是人类的出现又是否会破坏原有的平衡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发展呢?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我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多数地区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另外,家禽的肉也是 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动物蛋白质中,鱼肉的比例仅次于上述肉类。鱼肉是最好的动物蛋白质食物。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为7000万~7500万吨,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5。 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瘀血,治疗肿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龟板等等。外形丑陋的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蟾酥,哈士蟆、海马、水蛭、蜈蚣、土鳖虫等,也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比如说牛黄(牛的胆结石)、鹿茸(梅花鹿或马鹿等动物头上的角)、熊胆(熊的胆)等等一系列名贵而珍贵的药材都来自于动物。癌症是使人不寒而栗的恶疾,人们谈癌色变。为了减弱和终止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中日以继夜地探索着,海洋药物资源是他们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已用海洋生物制取了很多药物。杂色蛤的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海绵动物体内提取的一种物质可治疗口腔癌和宫颈癌,对白血病也有疗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和软珊瑚中也提取到了抗癌物质。科学家发现鲨鱼很少得癌症,似乎对癌有天然的免疫力,将一些病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导致了人们对鲨鱼研究的兴趣。近年来,已从双髻鲨体表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超强抗癌药物,从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得到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还发现鲨鱼的软骨中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科学家还从牡蛎、蛤、鲍鱼、海蜗牛、乌贼等动物体中找到了许多抗病毒的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许多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成了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 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动物的毛皮、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产丝昆虫的奉献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人们穿上丝绸衣衫,会感到格外的舒适、凉爽,姑娘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丝绸衣裙,更显得靓丽、飘逸。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柞蚕主要生长在辽宁、山东、河南一带,以栎树、槲树、柞树叶为主要食物。柞蚕椭圆形黄褐色的茧除可缫丝织绸外,它的丝还可制渔网、轮胎内芯、电线包皮等等,用途很广。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华丽毛皮再创辉煌 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有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3000万张。毛皮动物由于它特有的经济价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猎取的对象,甚至成为一小部分人谋生的手段,野生毛皮动物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绝灭。痛定思痛,人们理智地选择了人工驯养野生毛皮动物这条道路,人工饲养毛皮动物这一新兴的饲养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而成为毛皮的主要来源。同时,人类还制定了法律来保护无处藏身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 题:第二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说明变异的意义 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 这节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各个个体之间在性状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叫做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变异的方式: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变异的意义 变异的运用:转基因工程 [教学后记]: 教材解读 本节课包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介绍了一些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了解我国濒危生物物种方面的现状和采取的保护措施。重点突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设想 用视频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的存在使生物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舟曲流殇的图片使学生知道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导入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归纳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有哪些?学生通过资料了解我国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听歌曲和联系自身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难点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学突破 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观察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图分析讨论出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的速度的特点,此特点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出示人类活动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分析,归纳出这些活动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危胁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我国为了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措施,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对濒临灭绝的扬子鳄采取的措施是人工圈养,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资料,收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措施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热带雨林之歌》的视频,让学生体验生物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2、师提问:当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时,生物的世界还会如此丰富多彩吗?我们的生活还会如此美好吗? 学生回答: 师问:2010年8月7日,在中国的甘肃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回答: 3、投影舟曲流殇的图片,教师总结,导出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投影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图。学生分析特点,明确是由于人造成的。引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2、投影森林的资料,学生分析森林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3、放映藏羚羊遭到捕杀的视频,学生思考造成藏羚羊濒临灭绝的原因。 4、投影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分析出环境污染也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胁。 5、投影水葫芦的图片,学生分析出外来物种的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6、投影“野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 7、学生总结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造成栖息地的丧失,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8、投影生物多样性丧失、灭绝的多米诺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二)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1、学生快速阅读课本72页到74页的内容,了解有哪些保护对策。 2、投影我国为了保护一些濒危生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3、学生归纳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4、投影资料,学生分析出对扬子鳄的保护是迁地保护。 5、学生说出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 6、学生总结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根本途径是就地保护。 三、好题快递 组与组之间抢答,巩固知识点。 四、总结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五、板书设计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教案】推荐阅读: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06-16 5.3.2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07-27 动物与人类感人的故事02-08 写人类与动物的作文700字11-21 人类与动物感情作文500字10-25 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启示作文12-21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2-10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论文03-05 人类与海洋教案11-17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06-04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篇7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篇8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教案 篇9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教案 篇10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案 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