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36人,男生21人。上学期期末测试中“A”级的20人,“B”级的8人,“C”级的6人,“D”级的2人。从测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灵活性的题目学生做得不够好,应用题的解答也不够好。整体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如:周超、顾兴灿、盛连龙、孟超等。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圆的特征,圆的对称性的认识,探索圆周率的意义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比的认识,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比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1、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6、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

七、课时安排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复习..............10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分层目标, 指明方向

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分层, 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达到最高的目标, 但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 在“分数乘整数”的教学中,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①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②通过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从而归纳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数学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只要求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而对于数学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 则要求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则要达到三层目标。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二、分层提问, 面向全体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 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分层提问, 全面兼顾。

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以此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师:某电器公司今年一共销售了350 台电视机, 比去年多销售了30%, 请问去年一共销售了多少台电视机?教师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师:你们谁能根据这道题画出线段图?当学生画出线段图后, 教师又问:哪位同学来列一下算式?当列出算式之后, 教师接着问:根据列出的这个算式, 谁能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这道题最难的一点就是画出线段图, 基本上只有一些优等生能够独自完成, 而后两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只要开动脑筋努力思考, 基本上都能回答上来。通过分层提问, 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展现自己, 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 增强自信心。

三、分层评价, 强化兴趣

由于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智力水平的不同等, 导致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 并尊重这些差异, 理性地解决这些差异。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实施分层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斗志昂扬。

例如, 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出了一道较为复杂的问题:一个筐里放满桃子后重 (38) /3千克, 从里面拿出1/4的桃子后重 (25) /4千克, 请问这个筐可以放多少千克的桃子?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 一位后进生举起了手, 回答说:“老师, 我列出了算式, 但是我没解出结果。”老师及时地对他进行评价:“你真棒!这道题难点就是列出算式, 而且你列的算式很正确, 相信再给你一点时间你一定能算出结果。”之后, 教师又请一位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回答:“老师, 我也列出了这个算式, 结果是 (77) /9千克。”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很好, 计算结果正确, 希望你再接再厉。”教师通过分层评价, 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 同时也让回答出来的学生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强化了学习兴趣。

四、分层练习, 巩固知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练习的难度逐层加大。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只有设计分层练习, 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例如, 在教学“比例”时, 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分层练习。教师首先呈现简单的基础题帮助学生巩固:①一个比的前项扩大6 倍, 要使比值不变, 比的后项应该怎样变化? ②3∶2=6∶ ( ) ;4∶3= ( ) ∶9。教师设计比较简单的基础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比例的基础知识, 然后再设计提高能力的练习题, 将习题的难度增大一点:③如果6x=8y, 那么x ∶ y= ( ) ∶ ( ) 。④甲的1/7等于乙的3/4, 那么甲、乙两个数的比是多少?⑤一本书小明已经看了总页数的30%, 那么小明没看的页数和总页数的比是多少?当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之后,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时, 教师就要将练习题难度提升一个高度, 为学生出一些实际应用题:小亮家准备装修, 准备在客厅里铺上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的地板砖, 需要100 块。这时, 装修工建议可以改用边长为0.5 米的地板砖, 请问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板砖呢?教师通过分层练习, 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 还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采用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惠卓萍.分层教学, 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生之友 (下) , 2013, (7)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3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4

《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练习题所编排的内容也都是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所摆放的位置;动物园示意图;城市的地图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数学中所介绍的围棋棋盘横线和纵线的划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识。解答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10.《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⑴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 ,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⑵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⑶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⑷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分

1/5吨=()千克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14.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无止境的追求。怎样做才能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首先要准确的确定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在思考教学应采取的有效的活动方式。为了保证四十分钟的高效,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善于选准重点和难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一突破,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3)一课时,我就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后,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样分析理解这句话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反复多次的读这个句子,并引导他们把这句补充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题目中的标准量(即:单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数,比较量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通过观察线段图让学生沟通本课知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沟通、联系与深刻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在分析关键句子时花掉了许多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所以,我认为一堂课的教学,我们不一定要追求过程环节的完美,而应该更多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是否全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中,关注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深度。为此,我们只有加强课前的备课和准备,认真钻研教学,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加强时间和力度的投入,这样的课堂效率会有效提高的。

《比的基本性质》案例与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预设之中的知识达成”,乃是一节课的“主旋律”;一节课的动态生成及“预设之外的知识生成”,乃是一节课的“小插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个时候,我的条件反射性做法是将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来,而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小问题,使教学正常进行。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顺水推舟,按照学生的思路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1)运用旧知猜想新知。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或者通过填空题帮助学生再现这些知识。

2)小组活动验证猜想。

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

3).知识的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有个学生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学生的探兴趣更浓了,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每种可能的情况都有罗列出来,然后以上组形式再次进行探究,最后学生的讨论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得出了每种比的化简方法,有的组还有好几种方法,而且在练习巩固中,由于是自己的理论所得,学生们对于每种比的化简方法都有能熟练掌握。

反思:

一、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二、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三、一节好课的形成,往往考验了一名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他的课堂灵活调控能力,是否能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灵活的调节,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16.《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六年级共有学生61人,其中六一班30人,六二班31人。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2、第四单元“百分数”3、.第六单元“比的认识”,4、“百分数的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三)、综合应用:生活中的数。

(四)、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1.学生会灵活应用运算方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2..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四单元“百分数”: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学生会结合现实情境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第五单元“数据整理”:

经历“数据整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六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会应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1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棍和运算: 7课时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4课时

第四单元:百分数 8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5课时

第五单元:数据处理7课时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7课时

数学好玩

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8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5课时

总复习: 10课时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圆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与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当学生自学完教材,学习就进入了展示知识技能的阶段,在巡堂中,我(问过学生),发现,其实学生自学完所呈现的圆的知识信息是带有复述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课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体会圆上、圆内、圆外、任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7

一、复习测试要有目的性、科学性

测试是复习的必要手段, 然而测试并不是每天一小测, 一周一大测, 就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太频繁的测试会让学生对测试产生恐惧, 对测试的结果不够重视。因此在进行小学六年级数学测试要具有目的性和科学性。

测试的最好时机应是在复习完一整个板块的知识后再进行, 检测的试题要紧扣教材的内容, 不要出怪题、偏题, 试题要同时具备基础性和综合性, 主要针对复习过的内容, 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测试来享受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 试卷的批阅教师一定要亲自批改, 不能假手于人, 笔者发现有部分数学教师由于要改的试卷数量太多, 有时会给出一份标准的试卷批改标准, 让几个学生帮忙批改试卷。教师批改亲力亲为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目, 在评讲试卷时就可以做到以错论错,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避免重犯。比如这样的一道题目: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4倍, 则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 ( ) 倍, 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 倍。这道题不难, 但是很多学生在第二空都出错, 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按照习惯性的思维, 大圆周长是小圆的4倍, 那么接下来肯定是问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多少倍了, 因此学生没有思考就填了16倍。或者是有的学生审对了题, 却在计算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因为无论是圆的面积计算还是周长计算都要乘以3.14, 其实两个圆都有3.14, 就可以直接忽略3.14, 倍数之间直接相乘或相除即可。通过分析这道错题, 可以得出:如果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a倍, 则大圆的面积为小圆的a2倍, 大圆的周长为小圆的a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1/a倍, 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1/a2倍。总结出两个圆之间的周长和面积关系, 考试时就不用再进行那么复杂的计算, 出错率自然减少了。

二、采用激趣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复习课与新课不同, 对于知识点不能进行重复性的讲解, 而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尽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 掌握整理知识的要领, 学会课下之余也能自己清晰明了地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 提高复习的效率。在进行数学知识梳理时, 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 按照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式去整理知识点, 而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整理知识, 提高自己梳理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对六年的全部数学知识点还不够熟悉, 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标准来引导学生主动去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 可以让学生按照以下这三方面来进行整理:1我自己整理的知识点。2最容易出错的题型。3还没有解决的困惑。有了这个标准的引导, 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计算圆锥的体积常常忘记除以3, 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疑惑, 不知道如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遇到裁截圆柱形木头的题目时还是无法理清其中的对应关系等等。

通过这个方法, 教师可以把全部学生整理出来的困难点和困惑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把大家最容易犯错的共同点拿出来分析, 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对于整理得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进行表扬,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和指导, 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自我梳理知识展示自己的整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三、分层教学, 培优补差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 单靠教师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很薄弱的, 成效也不是最好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资源, 培养优秀的学生, 让他们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复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不同, 导致个体的差异性存在。因此, 教师在进行数学复习时, 不用采用一棒子教学法, 应该进行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设置问题时, 也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尽量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来回答, 以此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问题的回答做出评价。在布置作业时, 也要进行分层, 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自助选择题目进行解答。多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积极指导成绩差的学生, 以强带弱, 让优秀的学生去影响成绩差的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同时, 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辅导成绩差的学生时也相当于对知识的再次巩固。

总而言之, 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复习质量, 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寻找更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学习和复习, 才能在升初中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加松.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的浅析.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3 (02) :92

[2]冯木兰.以错促教—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思考.中小学教学 (小学版) , 2014 (Z1) :103

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的提升从客观上来讲,它标志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高低,从宏观上来讲,它象征着小学阶段形成数学网络的高低表现,直接决定着可以为初中输送多少合格人才。在整个小学学习中小学六年级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一年中不仅需要对小学阶段中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还需要为准备升入初中的学生进行基础巩固、复习,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学习终身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知识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提高小學数学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由老师拉着学生学习,如果把拉着学生学习转变成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那么教学效率就会提升很多。所以,需要教师推动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因为只有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才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刻苦精神、好学精神、上进精神、努力精神、学习欲望等,从而在教学实质上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刻,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特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建立成,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文化学习渗透进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主人,肩膀上扛着振兴国家的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充满知识,才可以在长大之后报效祖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有用人才。此外,老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属于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数学不仅对人类思维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物质进步、文明进步做出了极大

贡献。

二、教会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

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把文化学习渗透进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为教学的文化渗透不仅让学生理解教学时所渗透的知识,还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能力的强化。小学数学教学不光重视思想方法,还重视实际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思想渗透方法存在困难,主要存在于问题解决之中以及数学基本知识之中。要想让学生更加明白这些渗透知识,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察觉、充分挖掘数学教学方法以及基础知识,并通过分类、细化等形式进行数学思想的筛选,做好教学设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进行数学思考方法教学,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有兴趣。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学情分析

在学习数学时,每个学生有属于与自己的学习速度、学习理解,而老师一定要做到时刻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科目,所以老师在讲课中一定要把知识点讲解得容易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且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而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会发现不会的知识点在减少,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让老师的辅导工作轻松不少。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不光需要课堂辅导,还需要课外辅导,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拥有比较多的时间让老师来教导。此外,老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课外辅导对他们很有帮助,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辅导。在辅导的时候需要做好以前知识的回顾,在辅导过程中切勿出现生气、心急以及心烦的现象,因为这种心情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在授课时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做到有的放矢、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爱上数学、提高成绩。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中心小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完小班打乱后重新分的,另一部分是这个学期新进学生(有从外省转回的,也有从本县其他学校转来的)。五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最高分95分,最低分34分;90分以上的18人,不及格的有4人。新转进的学生基础不是太好,特别是从外地转回的,基础更差。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占大多数,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照看。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书写差,学习也缺乏主动性。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共9个单元,其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圆、分数除法、比和按比例分配、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分数混和运算、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总复习。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4个领域。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实验教科书是在总结了试验区和征求有关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六(上)实验教科书做了适当补充和修改,是西师版的新课标教材。是2008年5月第三版,2008年6月第1次印刷。本套教科书注意突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注意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这四个步伐的内容穿插安排,有机结合,注意体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是数学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一方面,继续遵循《课标》的要求,努力体现课改精神,另一方面,有注意与前面各册教科书的衔接,保持体例的连续性,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教科书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教师教也学生的学。具体是: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需求。

2、内容直观,形式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过程,重视探究,提倡策略多样化。

4、关注三峡,关注农村,体现西部特色。

5、渗透方法,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倡导合作,促进交流,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2)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4)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5)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8)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

(1)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3、解决问题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分数乘除法、比及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和面积等只是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努力寻找其他解决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从事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及有简单的评价、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经历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4、情感和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本期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进入年级先进行列,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5、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决定这样做: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中尽量运用以下方法:直观描述法、情?引入法、类比推理法、知识迁移法、实践操作法等,向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两全式学生成长手册”。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建立好师生错题库,以备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在继续推进我自己的“最适合自己班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和本年级组的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交流,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辛勤工作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首先,开学之初,我认真钻研了教材、研读了教学用书,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针对了解的情况,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并适当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个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201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1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现如今办公室、家庭都有电脑了,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还看了网上的示范课录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我的教案、课件。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三、呈现出的新经验、突出的特点

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要说优点,那就是我的经验是要提高数学成绩必须做到:

1、将学过的数学公式,性质、概念等必须让学生熟记。这样才能运用它们准确解答数学题,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2、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熟练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才能解答稍难的应用题,也才能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做到一题多解。

3、通过“兵教兵”形式将有关的数学知识适当过关,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平均成绩。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数学,也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5、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6、复习阶段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量的计量----比和比例----式与方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统计与可能性---策略与方法,9个模块。

四、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原因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4、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还不到位,进步不明显。

五、今后的工作的思路

试论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都在日益成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讨论则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方法,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和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其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天赋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分层教学。如果一味地“一视同仁”,效果将会很差,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开始厌倦学习,对将来的学习非常不利。反之,实施分层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管理,对难度不同的题目要分开处理。这样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解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他们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解出题目的成就感。如此一来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也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例如,老师给出一道附加题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数学天赋好的同学可能就在一定的时间内算出来了。但是,相对于大部分差点的学生来说这就是根本不可能解出来的题目。虽说解出题目的少数学生会有成就感,但大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厌倦数学学习,得不偿失,所以分层教学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个体进行分层教学

老师要针对学生的智力情况、个性爱好、学习习惯、学习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例如,有的学生的数学天赋很高,但是他不喜欢数学的枯燥,就不能强硬地逼他们去学习数学,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调整,适当地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满足日后学习的需要。智力高而且喜欢数学的就要重点培养了,可以给他们开拓更多的数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对未来数学的学习充满憧憬。对于学习数学很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基本的数学知识够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就好,不要奢求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2.对教学课程的要求分层处理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明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上可以先讲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些是服务于全部学生的,在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接受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单独教学。在此我们暂且把学生分为三类:高层、中层、低层(此分类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高层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中层的学生在他们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可以接受的知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低层的学生老师就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就足够了,让他们可以顺利地通过考试进入中学。

3.分层课后作业

针对上述三类学生,老师要费心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达到各个层次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高层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多布置一点,锻炼他们解题的综合能力。中层、低层的学生根据所学情况灵活处理。还有一点,老师要倡导高层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帮助中低层学生进行学习,辅导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更好地进入中学。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消除他们之间学习不同带来的问题,还能让他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劲,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举数得,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4.评价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直观反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根据分数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考虑层次的不同和题目的难易。只有进行合理评价,学生才能对学习充满乐趣,日后的学习才能如期进行。评价时要多考虑学生日常学习的表现,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讨论问题时的参与度和态度。经过合理的评价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学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数学改革就要从小学六年级的分层教学做起。只有在六年级这个关键的时期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更好地进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金丹.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症”与“治”[J].文理导航(下旬),2013(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2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 、自主的环 境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迸发出创造火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能催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萌生创新的意识。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笔者让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家里的储蓄情况和利息的有关知识, 帮父母算一算怎样存款利息最高? 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著名心理 学家皮亚 杰说 :“儿童的 思维是从 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协同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笔者提供学具,放手让学生4人为一小组自己动手实践。由于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的教学中已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 ,利用转化 的方法 ,很快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参与的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科学运用迁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 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 1归一法解:15-900÷(360÷4);2比例解 : 设实际x天完成 , 则900/x=360/4; 设提前x天完成 ,则900/(15-x)=360/4;3分数法解 :15-4÷( 360÷900) ; 4倍比法解:15-4×( 900÷360);5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则900÷( 360÷4) +x=15。这些解法 ,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运用类比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 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是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 常用的数 学思维方 法 ,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利用类比思维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即遇到新的问题,从形式结构的表象联想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深化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以旧喻新, 类比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理论。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 会 ,让不同智 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宿舍说话检讨书5000字下一篇:2002年10月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