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的时候的作文(精选10篇)
1. 材料真情实感化。
小学生处于写作的启蒙阶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抓住关键期, 要正确引领学生, 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最初目的就是向外界传达自己内心对外在人事物的独特看法。然而, 农村学生在写作中却养成了抄袭的恶习, 通常纯粹地将作文选中的一些事例毫不修改地据为己用, 很多城市才有的经历却在农村学生的作文里少见多惯。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乏味, 感觉很假, 很难牵动读者的心弦。材料的真实性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材料的真情实感化应是教师鼓舞学生努力的首要方向。
2. 立意创新化。
新鲜的事物往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赢来旁人的赞许。新鲜的文章每每都会深受读者的厚爱, 备受读者的亲睐。一篇立意新颖的文章会让人耳目一新, 更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写作时要敢为人先, 学会从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中选取材料, 写别人所未写, 立别人所未立。只有努力地另辟蹊径, 才会逃离俗套的窠臼。唯独自己去思考创作, 才会出炉光鲜的好文章。
3. 条理清晰化。
学生习作的内容杂糅现象极为严重, 极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处于“意识流”态, 想到哪写到哪, 写到后来再补前。内容层次不清, 行文脉络混乱。这一现象对学生习作的中心的表达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可读性, 且会败坏读者的心情, 文章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因而, 条理清晰对文章来说是及其重要的。
4. 语言优美化。
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 语言的优美直接关乎作文的等级。一篇优美的习作必须靠动人的语言作支撑。优美的语言成了优秀作文的金色标杆。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锤炼语言。作为作文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 至少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努力: (1) 修辞手法频繁化。用排偶式开头能加强文章的气势是毋庸置疑的。在行文时, 作者如能准确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必定能写活文字, 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充满情趣 (2) 句式多样化。作者在行文时能适当地避免句式的单一, 词汇的单调必定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赚来啧啧的赞叹声。 (3) 标点符号规范化。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好的标点符号能起到惊人的效果, 我们都听过著名作家雨果与编辑用“?”和“!”展开的对话, 我们也能明白其间的内涵。可学生却忽略了标点符号的规范运用, 经常不把豆包当干粮, 不把村长当干部, 经常一逗到底, 这种做法是及其不对的。语言的优美事关作文重大, 得靠平时的不断积累和运用实践。
5. 字迹工整清晰化。
古语有“书是门楼字是屋”、“好马配好鞍”, 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要有工整美观的字迹来配。有了工整的文字配上优美的内容, 作者才能保证读者觉得习作无可挑剔。唯独这样, 方能让读者不仅领会到习作内涵的飘逸还能嗅到文字里头的馨香, 真正感受到阅读此文是种享受。
暑假都还没有放,小儿子就问,这个暑假还能让我去奶奶居住的那个小城吗?
儿子眼中的那个小城,其实也是我的故乡,是一个青山绿水绕着转的小县城。那里好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被污染,安静而又清新,是一个现代人很向往的好去处。儿子自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到六岁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能胜过于我们父母。因而,每年的暑假,儿子就总希望能回到奶奶爷爷身边。开始我们都能答应儿子回老家过一个暑假,可是后来,城里突然兴起的各种暑假“提高班”,使我改变了儿子暑假的去处。尽管儿子很不愿意在“提高班”里度过一个溽热难耐的暑假,可是,作为一向很听话的儿子还是一言不发地默默依从了父母。这样一来,儿子的情绪就在一个暑假里总是阴沉着不见阳光。往往是一个暑假过后,不仅儿子身体消瘦了不少,性格也慢慢地变为少言寡语。并且成绩不但没有被“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现在的家长,大多都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和期望一股脑儿地强加到儿女身上。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读大学,就希望儿女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自己一生没实现事业大成的理想,就把期望寄托给儿女……所以说,天下父母的心几乎都一个样儿地在不声不响中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压得儿女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当然,我这个做父亲的也和大多父母一样,一直把读大学和干一番大事业寄托在儿子身上。所以一心考虑的总是儿子的学习分数,却忽略了儿子的意愿和快乐。所以面对儿子在不断补习,不断地“提高”后成绩总是下降,心里就产生如火烧的焦急。焦急中还经常把火气撒在儿子身上,不是埋怨儿子不好好努力,就是骂儿子贪玩是个蠢材。这样一来,和儿子的关系搞得愈来愈僵,儿子的成绩也愈来下降。
去年暑假,就在我为儿子去哪里过暑假发愁的时候,母亲就来了。母亲不知何因,不容我的辩解,很强硬地把儿子带到了老家的那个小城。后来,才知道,那是儿子害怕我们再把他送到一个“补习班”,悄悄地跟小城的奶奶打了个电话,要求奶奶赶紧来“救救孙子”。
儿子去奶奶那儿过暑假,尽管我有很多不愿,担心一个暑假就会荒废了儿子的学业,使成绩更加下降。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丝毫没有办法去阻止。我心里想,不行的话,等儿子暑假归来,再报个晚上“补习班”,将儿子暑假里荒废的成绩跟补回来。
可是没料想,在小城里暑假归来的儿子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健壮了,欢乐了,还骄傲的给我说,爸爸就别再给我报什么补习班了,我的成绩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暑假后的月考中,儿子拿回来一张卷子给我们父母看,这黑纸白字写着各门成绩平均91分,较上期一下提高了30%以上,这个变化,不能不使我和他母亲为之惊讶。
儿子的成绩为何能提高这么快呢?又为何没有父母的逼迫儿子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呢?
我们问儿子为什么的时候,儿子总是说,只要老爸老妈别整天的逼儿子去干不愿干的事情就会长成绩。
这是哪里的道理啊!做父母的好像永远也不会相信儿子的这种话,可是自从去年暑假后,我取消了儿子的课外补习班,也不再拿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儿子,结果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成绩却真的出现在儿子的各科考卷上。
有一天儿子才给我说:“老爸,你可能还在猜我为什么离开了父母的监管视线,到那个自由自在的小城去过暑假成绩就上来了吧?其实我这儿有个小秘密没给你说。奶奶的那个小城,有几个书屋是我自小就经常光顾的好地方,那里我爱读的书几乎都有。那书屋不像咱这儿的书店,那么拘谨,那么严肃,那里的书屋对孩子们都是免费开放的。十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在书屋中任意读书,想拿几本回家看也可以,只要有家长给人家照个面,就尽管拿。那些书屋都有很光滑很干净的地板和木质长凳子,人们都是坐在地板上,爬到长凳上去看自己喜爱的书。在奶奶那儿上学时,我们的星期天和放学时间几乎都会泡在这些书屋的地板上。我们看书看累了,可以小声地相互交谈,说书中有趣的事儿,还相互间说学校的作业难题……你这个老爸永远也不会知道,那里就是儿子的天堂……我往往是读书读累了,就会和奶奶一起到那些绿绿翠翠的田园里去,奶奶会冷不丁地在谁家的瓜田里给我摘个甜瓜,还会冷不丁地给我捉个‘游子‘(一种会唱歌儿的昆虫)……在大城市里我不是成绩总下降,而是我不高兴,我只要一高兴,这成绩就会跟着上……”
原来是这样!我们做父母的总以为逼儿子学习就是最好的关心和对儿子前途的负责,其实是一种很自私,不负责的行为教育法。在青少年的心里,兴趣往往大于说教,而我们做大人的正好是忽略了这一点。这说严重了也是对青少年的不尊重不信任。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事方法,强迫他们做一些事情,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做他们的领航者,正确的指引方向,让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大舞台上自由表演。
孩子们在他们爱去的地方,在他们喜爱的环境里,才会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做家长的不能任意放纵儿女们,可是也不能做禁锢他们兴趣的牢笼。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未来的成长道路也有很多荆棘,我们尽可能的提供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披荆斩棘的任务主要还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父母们对孩子的这种信任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这样孩子在做决定或者处理事情的时候对自己多一份信心,少一份怀疑。
暑假又到了,我的儿子又要回到他喜爱的、有充满快乐书屋的地方,也希望很多家长都能放儿女们一马,让他们在自己兴趣的天空展翅飞翔……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到别人家做客,回家时,发生了一件尴尬又有趣的事。
那时候天已经很晚了。我们到了家门口,发现没拿钥匙。我左找找,右找找,就是找不着钥匙。于是,我就叫奶奶让她从楼上把钥匙扔下来。我边叫奶奶边后退。没注意边上的小围墙,只听到“哐”的一声,摔在了下面的菜地上(因为我们家的场地比菜地高了有半人高)。爸爸妈妈听见了,连忙赶来。看见我的狼狈相,不禁笑了起来。而我呢?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现在想起这件事,还觉得可笑呢!
放暑假啦,我完成了二年级的学业,新学期就要上三年级了。
放暑假啦,我要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暑假。暑假第二天,我订了一个“暑假计划”,每天:写暑假作业2页、看半小时书;每两天:写一篇读书乐、练字一页、画一幅画;每周:写一篇小作文、给老师打一次电话。
放暑假啦,我计划去深圳旅游,同时看望姑父、姑妈和泠泠姐姐。
放暑假啦,我要做一件献爱心的事情,至于做什么我要好好想一想。
其实,瞌睡除了关乎季节,更关乎天气。雨天最是催人困觉,天色晦暗、雨声滴答,连大诗人白居易都曾吟唱道,“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这个秋天,若是遇到了秋雨潇潇的日子,那便索性好好睡一觉吧。毕竟雨天好眠,实在是有充足理由的。
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
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却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窸窸窣窣的虫鸣声、电扇的转动声、旧钟表的咔嗒声,以及老教授慢条斯理的讲话声等,这样的声音就是白噪声(white
具体说来,白噪声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由于白噪声的随机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而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此该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白噪声”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相对的,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信号则被称为有色噪声。
与恼人的有色噪声不同,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声音频率,因此也就具备了屏蔽各类噪声的能力。雨声淅沥,正是白噪声的一种,仿若一张温柔的大手,悄悄地抚平了那些褶皱与波纹,只余下天地间的一片清和。人们枕着雨声打盹,在反复的韵律间,大脑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雨声愈去愈远,如浪潮一般消退,而人们也渐入酣梦。
基于这种屏蔽噪声的效用,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国外有种叫做White Noise Machine的机器,就是能够长时间产生白噪声的电子产品,把它放在枕畔播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当然,如果你平时有所留意,还会发现许多相关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它们是助你放松心情、快速入睡的最好礼物。
相关科学研究已证明,当雨声进入大脑时,大脑会无意识地放松下来,产生α波,这样的状态很接近人体睡眠时大脑的状态。
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
除去雨声之外,交感神经的不给力也是原因之一。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它与副交感神经是一对“冤家”,二者功能相反,相互制衡。交感神经活泼爱闹,像个永远也歇不下来的小男孩,一会儿让机体的瞳孔扩大,心跳加快;一会儿又让机体的血压上升,气管舒张。副交感神经则沉郁安静,如同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女孩,她悄声地喝住顽皮弟的弟的胡闹,将身体拉回到安静的状态之下。
当然,男孩并不总是甘心听话,女孩也并不总是句句在理。二人时时在斗嘴,也时时在较劲。他们之间的拉锯战,使得植物性神经系统内部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那么,在下雨天展开的这场PK赛,又是谁胜谁负呢?
没错,这回是调皮的弟弟败下阵来啦。湿哒哒的阴雨天气,对他来说实在不是适于作战的好时机。在这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水蒸汽比较多,平均分子量减少,导致气压降低。如此一来,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就不能充分地补给能量燃烧,致使交感神经“吃”不饱、“喝”不足,而“他”也果真如同小孩子一般陷入了低落的状态。沉郁安静的副交感神经便逮住时机,轻而易举地夺回了对机体的控制权。于是,不知不觉间,身体的兴奋指数下降,人们就会出现雨天犯困的情况了。
褪黑激素也参与了捣乱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致人昏沉的另一“帮凶”。当然,对于睡眠欠佳的人来说,它却是绝佳的好帮手。
别看这家伙的学名这样艰涩难记,其实它还有一个小名,叫做“脑白金”。没错,就是那个街头巷尾唱遍了的广告词里的“脑白金”,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褪黑激素。此外,又因它是主人脑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出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也有人叫它“松果体素”。
虽然褪黑激素有这么多的名字,但它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更高级别的“安眠药”而已,只不过相比安眠药的人为性来说,更加的浑然天成罢了。褪黑激素生就爱与黑暗为伍,能诱导自然睡眠。越是光线暗沉,越得它的欢心,它的分泌量也就越多。这是由于当光刺激减弱后,松果体合成褪黑激素的酶类活性增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水平自然也相应增高。反之,光线明亮反而促其分泌减少。
雨天,太阳早已躲在乌云背后,天色暗暗沉沉,即便是白昼也恍如夜晚,雨幕自然地遮盖住光线,而这一切会促使人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人体也好似注入了大量安眠药一般,不多久,便瞌睡连天了。
雨天好睡还可能与进化有关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而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通过观看容貌来判断年龄,肤白的女子更容易被准确地判断出年龄,而这种年龄往往代表着相应的生育能力。翻阅几千万年的历史长卷,人类能够进化成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者茅草屋里面,居所破落,无门可挡,若是野兽突然来袭,那便是一件丢性命的大事了。幸好,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便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放暑假了,妈妈带我去北京玩。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去这么远的地方,心里兴奋极了。
晚上,我终于看到了真正的飞机,我趴在候机厅的窗户上目不转晴地看着。终于到了飞机起飞的时候,飞机飞快地在跑道上滑行,不一会儿,飞机像一只巨大的雄鹰腾空而起,冲破云层,飞翔在无边无际的夜空中,从窗外望去,只看见点点灯光,忽隐忽现,飞机越飞越高,最后只看见漆黑的夜空。
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一望无际的天空,白悠悠的云层,呈现着奇异景色,有的似高耸的冰山,有的似翻滚着重重白浪的大海,夕阳射出万道金光,周围的云彩好像披上了金衣,真是美不胜收。
关于“时候”一词的词性, 前人大多将其看作一般名词。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谈到时间词时说:“时间词都表示时间, 但是表示时间的词不一定是时间词。如‘时间、时候、功夫’是一般名词。”陆俭明在《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一文中将时间词分为七种, 其中一种为动词性词语跟“时、时候”构成的偏正结构。可见, 虽然“时候”本身只是一般名词, 不是时间词, 但是以“时候”为中心构成的偏正结构是汉语表述时间的重要方式。李向农在《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一书中则对时间表述方式做了更为细致的阐释, 他将“时候”划分为“时”类名词, 并指出它们跟时间有关, 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表示时间, 只能跟时间词或其他的词或短语配合起来, 构成表示时点的时间结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时候”的语法特点与一般名词有较大差异, 也不同于时间名词, 而把它看作表示时间位置的方位词, 称为后置时间词 (关玲, 2002) , 可以置于词或词组后面, 使它们变成表示时间的词组, 后置时间词和它前面的词或者词组一起组成后置时间词组。郎大地 (1997) 也认为“时候”一词有很强的粘着性, 一般只是“时候”短语中的后附单位, 是现代汉语中仅有的一个只表示时间位置而不兼表空间处所的方位词。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时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 它具有一般名词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它并不具有时间词的特点, 不能称为时间词, 但是当它作为短语或词组的后附黏着成分, 即构成“时候短语”来表示时间时是可以表示时间范畴的。所以, 当“时候”含有“某个规定的时间”的语义而单独出现时, 可以看作一般名词;当能作为时间结构中的中心成分出现时, 就成为了时间表述形式的重要构成部件。二、“时候”构成的时间结构类型
根据“时候”短语前的不同定语大致可以将由“时候”构成的时间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一) 体词性定语+“时候”
1.名词+“时候”
就像电影里“五·四”时候那样子。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直接修饰“时候”的名词大多是时间词, 如:星期一的时候、傍晚的时候、周末的时候;或者是表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名词, 如:宋朝的时候、辛亥革命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2.数量词组+“时候”
你们小姐, 四五岁的时候, 我就看明白了。 (老舍《残雾》)
“时候”由于语义的限定, 只能与表示时点的数量词组相结合, 如:十岁的时候、三点的时候, 而且能与“时候”组合构成时间结构的数量词组并不多, 大多是由年龄词语构成。但有时在年龄词语后面不出现“时候”, 受句法关系的制约 (年龄词语位于句首) , 也可以表示一个时点, 如下面例句中的“二十岁”跟“三岁时”具有同样的表时功能:
在他三岁时, 便度为沙弥 (童僧) , ……二十岁受大戒, 逐渐成为精通三藏的高僧。 (《中国古代史常识》)
3.代词+“时候”
(1) 指示代词“这、那”
(1) 所以天主教徒常说那时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钱钟书《围城》)
(2) 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小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丰碑》)
(2) 疑问代词“什么、多少”
(1) 至于法国梧桐是什么时候引种到南京的, 我没有考查过, 说不上来。 (《解放日报》)
(2) 你写这篇文章用了多少时候。 (《现代汉语词典》)
(二) 谓词性定语+“时候”
1.形容词+“时候”
小时候, 看到美国兵趾高气扬地驾驶着吉普车兜风时, 羡慕极了…… (杨昭《冲绳岛的城市和乡村》)
单双音节形容词都可以进入“时候短语”, 所表示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如:痛的时候、开心的时候、晚些时候、早些时候, 等等。
2.动词+“时候”
(1) 何况那时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任务, 看的时候自然不用心。
(《文汇报》)
(2) 训练的时候, “笨蛋”之类的话, 简直成了您的口头禅。
(《解放军报》)
“时候”前的动词可以是表示持续较长时间的动作, 如“训练的时候”, 也可以表示持续时间不长、在某一具体时点上发生的动作, 如“看的时候”。
3.动宾词组+“时候”
看戏的时候大概谁也喜欢赵刚给地主放的一把火
(王冰《谢雨辰谈台湾电影“金马奖”》)
4.主谓结构/中补结构+“时候”
(1) 上班铃声响起的时候, 印家厚正好跨进车间大门。
(池莉《烦恼人生》)
(2) 鲁迅先生说过,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编辑部的故事:甜蜜的腐蚀》)
(三) 介词+事件定语+“时候”
“时候”常常与介词“当”、“在”、“从”等组成介宾结构做修饰语, 而且当“时候”带有介词“当、在、从”或某种比喻或借代性说法时, “时候”一般不能省去。
1.“当……的时候”
当我入团的时候, 我曾经举起我的右手宣誓……
(曾卓《祖国的孩子和母亲》)
“当”作为介词时, 可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往往起标记作用, 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它常常与“时候”共现组成固定格式“当……的时候”做状语, 表示过去或某个假想的将来所发生的事情, 且“时候”一般不能省去。
2.“在……的时候”
在小学和学伴儿说笑话的时候, 我就说我长大了一定和一位英雄结婚! (老舍《西望长安》)
“在……的时候”常表示伴随, 或作为后面小句叙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语义上来看, “当……的时候”与“在……的时候”所表示的都是某个时间点上的状态, 但是二者又各有侧重, 前者侧重表示过去或某个假想的未来发生事件的状态, 后者则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前提, “时候”后面不需要再添加其他帮助表时间的词。
3.“从……的时候”
彭修文从记事的时候起, 就浸泡在广东音乐的旋律之中。 (刘邦立《啊!华夏之声》)
“从……的时候”表示时间的起点, 一般是过去的时间。“时候”的后面往往要加上“起”或“开始”等表示起始的词语, 以加强调时间的起点。
摘要:本文尝试从语法角度对由“时候”构成的时间结构进行细致的分类, 以期对现代汉语时间结构的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时间结构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时候”,时间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
[3]关玲.后置时间词当议[J].汉语学习, 2002.
一天早晨,我和两位表姐一起床就出发去山边的小溪捉螃蟹。路上,只见满山遍野百花争艳,青松翠柏高耸入云,白色的山羊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追逐玩耍,高大健壮的老牛在小河旁悠然地吃着嫩绿的青草。
大约走了近十里山路,终于来到了小溪边。这时太阳好高了,我们姐妹三人忘记了疲劳,挽起裤脚,脱掉凉鞋,赤着脚跳入小溪。我拿着一根竹杆,东戳戳西戳戳,这时发现一只小螃蟹从一个泥洞里爬了出来,八只脚慢慢移动着,两只大钳子向前伸着,背上是布满花纹的一层盔甲,看上去十分威武,活象一位“小将军”。我弯下腰正想捉住它,没想到它用两个大钳子紧紧地夹住了我的一个手指。“哎哟!”我感到一阵疼痛,不禁喊出声来,赶忙使劲拨开了钳子。就在我摸着被夹疼的手指时,小场蟹一溜烟又钻进了泥洞。
我站在泥洞旁等小螃蟹再次出来,等了好半天,它就是不出来。一气之下,我把竹杆“喀嚓”一声折断了,爬上岸,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嘀咕着:“算了,不抓了!”大姐见我生气了,走过来对我说:“抓螃蟹也要有耐心,不能见了困难就低头。”听了她的话,我又找了一根竹杆耐心地戮着。一分钟,两分钟……大约五分钟过去了,又一只螃蟹出洞了。我按照姐姐教我的方法,从它的背后猛地伸出手,“抓住了!抓住了!”我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这只螃蟹在我手中不停地动着脚,钳子也不停地转着,但怎么也夹不着我的手。这时,我心里踏实了,觉得它并不可怕。就这样我用同样的办法又捉到了几只螃蟹。
不必上学的日子,我像悠悠的白云,慢慢起床,慢慢吃早餐,轻松悠闲的日子,睡觉睡到日上三竿。要我起床还太早,枕头需要我陪它,床单需要我抱抱,棉被需要我“惜惜”(台语),怎么可以离开它们呢?
不必上学的日子,我像轻快的微风,在街道上漫步,享受朝阳的洗礼;在泳池里游泳,享受水中的浪漫;在球场中奔驰,享受汗水的热血,体会自然的怀抱!
不必上学的日子,我像多情的诗人,白天聆听蝉声的歌唱,日落欣赏夕阳的霞光,晚上欣赏璀璨的星斗……不管黑夜白天,都是那么的悠闲。睡觉时,在被窝里,朝思暮想,她的回眸一笑,怎么比蜂蜜还甜!
不必上学的日子,轻松又自在,没有课业压力,没有时间催促,没有老师唠叨,没有同学的烦扰,但怎么也开始有一种淡淡的想念?
放假了,我和妈妈收拾着我的学习用品,我心里满怀着欢喜,心里想着,回到家就可以放松一下了,想到这里,我脸上就情不自禁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我是多么想快一点到那个时刻,那样我就可以高高兴兴的在家里玩儿了,那样多好呀,我和妈妈一下就收拾好了我的学习用品,回到了家。
回到了家,我放下东西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不知道怎么就慢慢睡着了,再一醒来就已经是阳光明媚了,这下我才明白我睡了一下午加一个晚上,连我自己都非常佩服我自己。
我高兴地从床上爬了起来,拉开窗帘,伸了伸懒腰,听见小鸟在窗外不停地唱着歌,这在我高兴的心理上有添加了!我打开房门,太阳就照耀着我,我慢慢睁开眼睛,便感叹道:“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呀,不仅是我第一天的假期,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会以最美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天。
我盼望已久的这一天来到了,我走向客厅,早已闻到了一阵扑鼻的的香味,睁开眼睛一看,香喷喷的一满桌菜已经摆在我眼前,我等不及的拿起碗筷吃了起来,吃着妈妈美味的饭菜,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的甜,吃完后,我已经走不动了,索性坐上了沙发,打开电视,等我又了精神,我便在楼下找我的小伙伴玩了起来,这一玩就是一整天。
【放暑假的时候的作文】推荐阅读:
放暑假的小学作文09-12
放暑假的第一天小学作文01-02
放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06-23
放暑假了初中作文04-09
放暑假200字作文素材07-28
夏天的时候作文02-10
快乐的时候作文02-15
过年的时候作文04-05
我生病的时候作文06-19
寒假时候的趣事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