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共9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直接原因;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造成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的程度。但是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的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不屈的民族魂,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法学法:资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现今中日关系的焦点是什么? 生:略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主岛图片
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中国近代历史就可证明。
同学们在七年级语文里学过《我的本命年》这一课,知道了天干地支纪年法,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哪一年吗? 生:略
师: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前的那年,日本就曾发动了一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教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皇御笔信》(1867年)和“大陆政策” 师:从《天皇御笔信》(1867年)你能看出日本的什么想法? 生:略 师:《天皇御笔信》能充分反映日本想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日本的“大陆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其实现野心的重要一步,为此日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准备,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和另一材料,并提出问题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生:略 师:见课件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师: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乱事平定后,日本拒绝撤兵,丰岛海面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规模最大的是平壤战役,战初,双方兵力旗鼓相当。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清军大败告终。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战役结束仅三天,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黄海战役爆发。
随后,日军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役,日军花园口登陆,很快就占领了大连和旅顺。不久,日军在日舰掩护下在荣成岛登陆,占领威海卫城后,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见课件)多媒体出示“议一议”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中日两国对待此次战争的态度对比》和《黄海海战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请同学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略 师:见课件
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多媒体出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回答内容后,展示其影响,请同学们找找看哪些内容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和《时局图》 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四、战后余波:还辽事件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师:请哪们同学简单叙述一下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阅读《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关史料并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2、三军败绩指的是发生在哪年的什么战争?
3、根据材料,“三军败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得到什么教训?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略 师: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课件 当堂训练: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目的
2、直接原因(借口)
二、过程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卫战役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人物
2、内容
3、影响
四、战后余波
1、三国干涉还辽
识记:
1.甲午战争的简要战争经过。
2.《马关条约》的内容。
3.1840~1895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4.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事迹。
理解运用:
1.分析材料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学会分析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
2.通过清政府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表现, 得出封建制度失败的必然性的结论。
3.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5.通过分析在这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 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爱国人士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要集中在学生的理解与拓展部分。应该把握本课的主旨, 即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识记部分内容, 把握住对学生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握住如何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如何培养为民族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突破:借助史料和历史剧及绘制地图,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三、学情与策略分析
学情:
1.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时粗浅学过, 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 历史知识储备有限。
3.高中生具有一定研究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策略:
1.布置任务———编写历史剧。上交作品, 评选出好的作品, 然后排练表演历史剧。
2.布置任务———画地图。给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地图让学生临摹, 同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在地图中标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3.布置任务———讲历史。结合地图和三个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变化与危害;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地图总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史实。
四、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布置给各个小组具体的任务, 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在任务的驱动下生生合作, 主动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如何在学生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基础上, 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 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设置“创新点”,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成为上好本课内容的关键。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从实践中不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屈辱和抗争的精神。让学生画地图学历史, 使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师: (出示PPT)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一组数字和事件, 大家发现有什么规律或特点?
生:都是4结尾, 相减都是60。
师:对。在我们传统纪年里, 六十为一个轮回, 这几个年份都是中国的甲午年。2014年也刚好是甲午年, 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使中日两国命运大不相同, 日本快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发展资本主义, 而中国则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讲授新课:
【知识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更正基础知识部分,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老师则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图, 然后巡视学生所做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参考PPT上的答案进行快速更正。
【研学检测———检查自主学习部分的掌握情况】
师: (出示PPT) 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丰岛海战, 然后是四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下面再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大家看PPT, 快速地进行连线, 请举手来回答。
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师:学生讲完之后, 教师进行点评提升。
师: (出示PPT) 在甲午海战中不仅有邓世昌这样的英雄, 还有很多可歌可泣、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将领和士兵。例如回族将领左宝贵、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将领聂士成等。
【完成重难点突破】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首先我们结合老师手绘的地图来看一下战前的国际关系。这场战争涉及到中、日、朝三国, 在近代以前, 中国是东亚地区的宗主国, 日本、朝鲜等都是中国的藩国和属邦, 这是一种封建的宗藩体系。近代以后, 形势发生了变化。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作为岛国, 它资源少, 国土面积小, 市场小, 发展资本主义就确立了向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清政府对这种变化认识显然不足, 没有有效地防范日本的这种侵略。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四则材料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出示PPT) 。
重难点突破1: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请大家结合材料, 论从史出, 分析材料中关键的信息, 形成结论。
生: (1) 世界形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 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 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的侵略。 (4) 清政府:依靠外国调停, 备战不足。 (5) 导火线: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师:那我们再看一看日本是如何对外宣称这场战争的? (出示PPT) 结合日本方面的两则史料, 大家作为正义的时事观察员, 能否正确地为世界分析报道这场战争呢?历史需要正义的人将它公布于世, 否则就会被时间淹没。小组合作探究, 给大家一分钟, 选出最精彩的一篇进行示范。
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模拟时事报道。
生: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并不是真正地让朝鲜摆脱中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 而是以帮助朝鲜摆脱中国统治为借口, 真正的目的在于吞并朝鲜和中国, 并且还污蔑中国方面先挑起战争, 所以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 要认清日本的真实面目。[设计意图]采用模拟时事报道的活动帮助学生认清日本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师:这场战争最终是中国败了, 究竟谁要为这场败局负责?是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还是丁汝昌呢?显然不仅仅是这些因素。那么我们结合下面五则材料来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出示PPT) 。
重难点突破2:结合材料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学生回答整理: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根本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 (重要原因) ;武器装备落后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群众没有反抗意识;政府没有发动和组织群众;清政府不重视舆论战等。外因:日本蓄谋已久, 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科技、武器装备的先进;利用国际舆论等。
师总结提升:这场战争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深层次来讲, 我们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可以归纳四个方面。 (1)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 也非陆军之败, 而是国家之败,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封建制度的胜利。 (2) 只建立现代化海军没有现代化的军事思想取得不了胜利, 现代化的思想才能有现代化的海军和现代化的媒体、新闻等等。只有解决思想观念的落后, 才能真正地进步。 (3) 清政府内部各种派别利益的藩篱阻碍着中国的进步。 (4)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才开始真正地觉醒, 空前地团结起来, 挽救民族危亡。
[设计意图]采用新史料是本课讲授者突破的地方, 运用的照片、战争中双方的新闻报道都非常吸引学生。通过对新闻史料的分析, 学生看清了日本的真面目。日本利用金钱贿赂, 收买西方媒体, 歪曲颠倒历史事实, 获得西方世界对这场战争的支持。而清政府在舆论宣传上放任和漠视, 造成在舆论战场的失败。日本全面操纵了现代化传媒工具正能体现出这是一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战争。
重难点突破3: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生:表演《甲午之痛———反割台斗争》历史剧, 用时4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伤害, 领土主权的丧失, 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是本课一大亮点。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演出!接下来我们结合着刚才的演出, 进行一次合作探究活动, 请大家手绘地图, 并结合三个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变化与危害,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二:画地图, 讲历史。
师:以小组为单位迅速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讲解。
(1) 结合地图和三个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
生:鸦片战争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最南到海南, 最北到营口, 增开天津;甲午中日战争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四处通商口岸。
师:同学们讲解得不错, 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 在北方, 今天的外蒙古一带不是俄国所割让的领土。所以大家不要在那里画斜线。其次, 要注意画出长江和黄河, 以这两条河作为基本点就能抓住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特点。最后, 在长江上标出重庆、沙市两个城市, 还有注意苏州和杭州的地理位置, 不在长江上, 也不沿海。
[设计意图]合理运用历史地图, 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学生通过所绘地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 能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 结合地图学生讲解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史实。
生: (1) 鸦片战争:林则徐广东禁烟和抗英;厦门守军英勇抗战;海龄镇江浴血奋战, 壮烈殉国。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 甲午战争:邓世昌及致远号全体将士壮烈殉国。《马关条约》签订后, 刘永福万死不辞, 反对日本占领台湾;姜绍祖招募义军, 组织抗日;徐骧率义军浴血奋战。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朝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英勇打击侵略者。
【本课总结、课堂巩固】
师:出示PPT并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填写PPT中的知识体系框架, 并完成PPT中的课堂巩固训练题。
五、教学反思
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这场战争体现了近代中国从军事到制度, 从思想到新闻媒体全方面的落后, 同时也体现着日本和西方社会近代化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战争, 中国战败有其必然性。与此同时, 在这场战争前后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精神。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时粗浅学过, 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但不能因此就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 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 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 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 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苟且求和, 以及西方近代化的发展, 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笔者进行了一些针对学生活动的尝试, 采用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的方法,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对《甲午之痛———反割台斗争》历史剧的演绎,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 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剧本以人教版课本中姜绍祖等人反割台斗争的故事为原型, 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人物的对白也基本还原了当时台湾人民对日本侵华的看法和做法, 很好地体现出了台湾人民的抗争精神, 给人以鼓舞。难能可贵的是, 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用日语参与了表演, 这个点把握得也比较到位, 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日军的丑陋行为。用日语进行表演, 也反映出当代一些中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不仅能够掌握英语, 还掌握日语等语言。学生在课后对历史剧表演环节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这次表演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并深有感悟。从效果来看, 历史剧不失为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1897~1910)》
蔡建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全力扩充军事设施。当1894年3月金玉均(朝鲜“开化党”首领)在上海被刺杀后,日本国内一部分激进分子就此事大做文章,组织“金氏友人会”,于1894年4月16日在东京浅草区本愿寺集合数千人,仅以遗发为金玉均举行盛大葬礼,并派代表往访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中朝两国对金玉均尸体所采取的措施,污辱了日本,因此政府应于此际对清宣战,洗雪国耻,以确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陆奥宗光则称,能否发动战争,请问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并开具介绍信予以引见。川上则说:“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他能点燃战火,后事我可负全责。”可见,日本已经完全做好军事准备,所需要的只是一粒“火种”而已。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向中国借兵。6月,中国军队进入朝鲜。这就等于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
按照1885年的《天津条约》,中国在出兵朝鲜时,向日本发出了照会,表示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将派兵赴朝,“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出乎中国的意外,日本却复照表示也将出兵,照会说:“遵照明治18年4月18日贵我两国政府议定条约之款”,“朝鲜现有重大变乱事件,我国有派兵之必要,帝国政府拟派兵若干”。清廷立即照会日本,提出异议,声称中国出兵是“应朝鲜之请,清国派遣兵员乃援保护属邦之先例,其目的仅为诛戮内地之贼,事件平定后立即撤回”,希望日本不要出兵。直到此时,清政府仍以空洞乏力、名存实亡的属邦论调来抵御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活动。日本政府对清廷的“非朝鲜所请,断不可进入内地”的劝告置若罔闻,大批军队开进汉城,与清军直接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双方“先撤兵后议和”,但是日本一心想借此挑起战争,不但不撤兵,反而不断增兵,同时要求“先议和后撤兵”。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清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附和日本的方案。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来电,“建议为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也来电云:“日本欲寻衅,何患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也无损。”这一切促使清政府改变原定的外交方针,从力争双方共同撤军转为中国先撤军。这个转变使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失去了主动权。中国的让步使得日本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清廷同意先撤军的方案之后,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直接插手干涉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提议等中日两国撤兵之后方可改革,但日本此时急于吞并朝鲜,因而对清廷不惜以武力相胁迫,于是便开动战争机器,准备发动战争。清政府在战云密布之际,不在军事上做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在此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谅解。日本一直标榜为了朝鲜独立与清开战,将侵略合理化,甚至于美化。1894年日本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臣乐从,即各国亦皆默许。”日本就是这样利用“帮助朝鲜独立自主”为借口来实现其“阳扶韩自主,阴实据韩”,并通过“据韩”进而实现“据华”的美梦的。
根本原因: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直接原因: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发动侵华战争。时间:1894——1895 主要战役: 黄海大战
时间 :1894年9月
经过: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时,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
背景: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侵占辽东半岛之后夹击威海卫
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性质:日本侵华战争
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埠:增辟通商口岸
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割三地: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赔二亿: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
允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
开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想一想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
邹远航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小组协作方式,运用网络查阅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信息等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想象历史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论坛”,启发、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网络、课堂阅读、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并形成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实践,以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和解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知并体会: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及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覆没、《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Ⅲ、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及网上资料组成。)Ⅳ、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Ⅴ、教学设计思想
1、整体感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继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战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耻辱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引发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出路。可以说,此后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都是在甲午战争大大挫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感情的基础上爆发出来的一声呐喊。因此,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2、具体构思。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考虑到实验区已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实际,本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②为了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不影响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我对教材作了一定变动,即按原因——经过——结果——启示——影响这条线索进行讲解。③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材料左证观点,以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④、为了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采用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Ⅵ、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放《甲午风云》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录像片断,通过师生互问互答方式导入新课。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民众起义。
原因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这些原因、借口和它早已作好的充分准备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结局中暴露出来的腐朽与无能挑起了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二、经过(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对本次战争有一个宏观了解,并试着归纳这场战争经过和所发生的重大战役,然后教师板书四大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3、辽东战役(旅顺)
4、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的伴有米花状和声音的战斗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战争爆发的方式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态度及原因及说明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及网上探究)战争过程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斗争态度与清政府的态度比较说明什么问题?(投影邓世昌等英雄像,播放《甲午风云》录像片断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甲午战争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启示?(播放录像片《甲午风云》片段,出示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表及“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分析《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帮助学生归纳清政府失败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教师同时指出辽东半岛的割让对俄国的影响,借以引出:“三国干涉还辽”问题及由此诱发的思考与启示。屏幕出示三条材料:(1)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3)李鸿章说:“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所引材料分析,让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电脑显示:《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及谭嗣同的悲愤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借以总结本课与后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课的关系。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出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片、录像片段及现在“台独”分子企图搞“两个中国”、“一边一国” 等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认识,教师着重指出:台湾自被日本侵占后,台湾人民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虽败逃台湾继续与新中国为敌,但从没有示意过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反他一直把台湾当成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在某些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想要把台湾“独立”出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台湾人民不答应,中国人民不答应,中华民族不答应,“台独”分子胆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人民就一定将他们炸得粉碎,他们也会最终搬起石头炸烂自己的脚,最后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C、课堂小结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示》(略),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总结。D、布置作业(略)教学反思:
⒈“导”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教师导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课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必须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而如何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⒉教师导下的自主学习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则是我课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还不够适应,跟不上节奏,这也需要课下反思,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3、学生基础知识差,我设计的问题有些学生很难回应,问题如何更贴近学生实际也需要我课下进一步反思。
4、有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上法好,他们知道事件的因与果,并能够很快地记下来,而课件演示较快,他们很难细致地记下来。有的学生说,这种教学方法好,他们印象深刻,但要记下来较难。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也需要我课下反思。
5、课件引用资料丰富,对理解课文、分析事件有帮助,但如何做得更紧凑、更贴切、更有效率则需要我进一步反思。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侵占中国的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而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过渡)那么日本为什么把侵略的目标首先对准中国呢?而此时的中国国内的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2、中国方面:避战求和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赴朝,李鸿章复电说:“我再添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清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政治、外交、军备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过渡)中国政治腐败,外交上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军事上又装备落后。在日本步步逼进的情况下,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那么西方列强对这一触即发的战争是持何心态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列强方面:默许或纵容
西方列强为何持这种心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列强各自的企图与目的)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但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西方列强对日本采用默许或纵容态度,这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借口”在哪里呢?而此时朝鲜恰好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侵略者则怂恿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而后以保护使馆为由,也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撤军,反而继续增兵。(解释竖体字,点出日本是处心积虑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接下来我们看甲午战争的经过。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对策是怎样的呢?(请学生看书并分析说明)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导致战役的节节败退,下面请同学们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概括战争的经过。
2、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投影平壤战役形势图;突出平壤战略地位的重要)请同学说出平壤战略地位如何重要?
(总结)保住平壤即可避免日军侵犯朝鲜北部,又可扼制日军据此入侵中国,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战略位置的平壤,却因为驻守在此的主将叶志超弃城逃跑而失守了。
日军在陆战的同时,又发挥海上优势。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向中国北洋海军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看录像《甲午风云》黄海海战的场面)
尽管中国方面损失5艘战舰,并牺牲了像邓世昌、林永升这样优秀的海军将领和许多爱国士兵,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然而李鸿章却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在威海战役中坐守待毙的局面。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黄海战役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海战以及邓世昌的爱国事迹、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等基本史实。培养阅读、收集史料和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能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材、中考指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由本课标题引出问题:这次战争爆发于什么时间?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看书回答。(战争发生于1894年,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指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由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日军是从陆上和海上分兵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战争爆发后,1894年9月,日军先对平壤的清军发起猛攻,很快占领了平壤,之后日军由陆路北上。与此同时,日军也在海上积极寻找机会。就在平壤陷落的第二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这就是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战役。
3.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材料阅读”,然后提问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
指导学生看 “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教材小字中介绍的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的故事,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提示:能看出日本侵略者的凶恶贪婪,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强调记住《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签字代表分别是谁。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让学生朗读教材中《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前面学过的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都规定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内容)。
出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表,引导一一说出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呈现在表格中。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课后习题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种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A 6.B 7.B 8.C 9.D 10.C 1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板书
一、甲午农 民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4、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4、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推荐阅读: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03-11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09-23
我观中日甲午战争有感06-23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10-31
《甲午中日战争》讲课大赛说课稿03-03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09-17
甲午战争教案教学设计01-11
甲午战争历史试题03-16
中小学生甲午战争观后感01-16
甲午风云观后感01-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