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10篇)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1

一、关心学生,赢得家长的信任。

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因为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不是关心我们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觉得老师真心诚意的关心自己的孩子。这种感情的投资,不仅是以后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而且还是老师跟学生、跟家长取得互信的基础。

二、信任、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摆正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用爱去打开心灵之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2

一.家庭养成教育。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 放任自流, 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 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 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 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 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 农村孩子的家长, 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 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 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 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 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 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 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 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 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 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 最后是学校教育。所谓“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长。校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人, 尤其是教师的成长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搞好教育。农村中小学需要改变教育教学落后的条件设施和单调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再加上一张嘴。农村学校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想方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学思想。利用好新课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贪玩的特点, 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天长日久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 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再加上农村学校里教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城市差得多。因此,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难以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 综合以上影响农村教育的根本因素, 还需要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 更需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 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的和协统一起来, 互补互促, 形成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摘要:按照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 对农村教育教学落于城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做了如实的分析。从一个人成长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的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是学校教育。所谓 “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长。校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人,尤其是教师的成长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搞好教育。农村中小学需要改变教育教学落后的条件设施和单调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再加上一张嘴。农村学校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想方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学思想。利用好新课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贪玩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天长日久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再加上农村学校里教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城市差得多。因此,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难以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综合以上影响农村教育的根本因素,还需要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的和协统一起来,互补互促,形成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4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熟,都经历了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除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外,还必须学习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而这些规范、观念首先来源于人最初接触的环境———家长,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个性、行为规范、家长榜样示范、家长的品德教育和引导,这一切都将为此时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学生阶段的子女去积极模仿、学习、认同、实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套道德行为方式和一定的道德观念,用以调整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一个人进入社会,其品德的发展是建立在家庭德育的基础上的,由于家庭德育的基础性和影响的深刻性,这个基础就成为一个人品德发展的背景。一个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家庭德育并没有结束,它强有力地制约着学校和社会德育。这种制约,在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中国,甚至可以持续人的一生。典型的例子是许多老人的临终遗言,对子女来说是一部刻骨铭心的德育教材。

家庭德育在指导个体发展的方向、目标,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直接满足受教育者(子女)品德发展的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培养的锻炼,逐渐培养和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满足受教育者精神需求的人生观、道德观。家德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家长,家长对子女品德方面的教育,如家长的政治态度、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人格及理想、对子女的期望和引导,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和影响。同时由于家长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家庭生活又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心理距离,感情融洽,因此,家庭德育活动就极易对受教育者的立场、情感、生活态度和目标、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父母对子女都是抱有一定期望的,所谓“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便是天下父母共同心理。这种期望在家庭教育的早期以引导子女的兴趣发展、引导子女认识现实生活的意义为主,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学识的增加,这种期望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地具体和丰富。到了大学阶段,帮助子女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的进取心,督促孩子不断成长、奋斗,从而使子女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有价值的选择则是这种期望的最具体的体现和实施。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成功的历程,几乎无一不受家庭的熏陶感染烙下家长人格的印痕,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当然,这并不是说家庭德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决定人以后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发展。但总而言之,家庭德育的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个体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形成个人理想、人格圈定了“底色”,并在个体发展中,与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协调控制个体发展方向。家庭德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间接影响和作用。

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日、德等,预防和减少犯罪,也愈来愈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美国教育部门曾呼唤全社会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家长放慢生活节奏,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要求家长在行为举止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对家庭教育与子女成才、社会安宁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多,结论是: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当前,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并把家庭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尤为重要

在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家庭在培养政治上有当家作主意识,思想上有民主科学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的基础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重视。家庭德育通过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提高公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境界,进而提高劳动者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成为一个社会人,道德文化是不可能绕过遗传方式进行的,只能通过教育来传递,而家庭教育便是这种道德文化传递的起点和基础。同时,由于家庭教育者(家长)和受教育者(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感情的亲近性和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道德文化传递不但有利于保存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家长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为促进子女尽快走向

社会,做合格的社会人,同时为使子女的思想品德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向受教育者注入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和新的行为方式。

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自诞生起就要依托于家庭而成长,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终生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可以奠定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会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有专家研究表明,约2/3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家长本身有关,可以说是家长的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视野狭窄、是非模糊的家长容易溺爱孩子;而缺乏责任感的父母容易漠视孩子的精神与情感需要。另一方面,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如果家长本身有不良嗜好,有弄虚作假、精神颓废等不健康心理表现,其表率作用的负效应也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第一驿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决定的。而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使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健康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联系出现最持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稳定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长期以来,这种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

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家庭情绪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情绪的影响。而对家庭中未成年的子女来说,家庭情绪的整体状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比

教育随笔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篇5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搜集,整理和使用。他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

教育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教育叙事要以“叙述”为主,但必须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应“夹叙夹议”。这里的叙述是指作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所作的概括的或具体的交待和说明。叙述要做到头绪清楚、脉络分明;交待明白、有条有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育随笔与教育叙事区别

教育随笔就是用叙事的方法和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做、所感、所思、所悟。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师自己经历和体验过的教育故事叙说来描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指以叙事的方式为主而开展的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6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庶、富、教”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六)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学思行并重: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中庸

(九)论教师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十)历史影响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作,家长,教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 离开了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就不能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 离开了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就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业和身心的发展, 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尽管有时候学生与家长之间会有一些矛盾, 尤其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 会面临一些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 他们不愿意轻易吐露给家长, 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更好的沟通。

一、教师的角色———策划及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虎妈狼爸的例子足可以说明中国的家长还是深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味注重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得高分, 是否能够成才;教师则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才, 所以教师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起到了策划和引导的作用。

首先, 教师要为学校的教学任务及进度进行策划, 帮助学校教学的顺利发展;其次, 教师要鼓励家长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 提出新理念, 创造新方法;除此之外,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合作使得家庭与学校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使家庭与学校变成两张皮, 甚至使家庭与学校成为对立面。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神圣的作用, 既要在学校尽全力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 除此之外, 也要勤与家长沟通, 把学生的情况及时汇报给家长, 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打通家校合作的壁垒, 化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二、家长的角色———互动与合作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 家长就要给老师足够的空间来管理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要与老师、学校互动合作,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关怀, 家长要权利配合学校组织的活动, 比如家长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 才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中学生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吐露心事, 相反, 他们更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 所以家长应该经常与老师联系, 多询问学生的情况。

家庭教育是学生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的前提,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子女的教育, 首先,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知道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该如何培养孩子;其次, 家长要足够了解自己的子女,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教育;最后, 家长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有了教育孩子的信念加上科学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1. 充分发挥家长会作用

召开家长会是沟通家与学校的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也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在家长会中, 家长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校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理念, 还可以针对这些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老师与家长的相互沟通, 家长和教师都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使学校教育能够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改善, 正是这种信息的双向交换过程才能使得学校教育更加便利, 总之家长会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一致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访

通过家访, 教师可以深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情况, 针对这些了解, 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 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 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 家长了解之后可以及时督促孩子学习;每次家访之前, 教师都要做到与家长沟通好时间, 在双方都便利的条件下进行家访, 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家访之前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几点问题, 这样会节省时间, 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电话家访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它的优点就是更加便捷更加直接, 作为在家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模式, 电访是家访的重要补充, 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3. 鼓励家长与学生的互相沟通

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家长与学生的互相沟通, 比如可以举办学校开放日以及亲子运动会。学校开放日期间, 邀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来学校进行观摩, 让家长更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及氛围, 也有利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也要精心组织开放日活动, 使其起到促进家长、学生与学校沟通的作用, 除此之外, 学校与家长的合作还有其他形式, 如家长QQ群、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及家长电话簿等。

总之, 学校与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学校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家庭里父母要发挥协助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与家庭融会贯通,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1.

[2]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3]王文美.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昭通师范学报 (社会科学) , 1997年第3期.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8

关键词:教育;和谐;学校

G459

·一 、家校合一、互为补充的思想,是基本的教育法则,

这是“教”字给我们的启示。请看“教”字:左为孝, 而“孝”字上为土,下为子,中间用一撇相连上“土”下“子”即播种、传承。合起来的字义是:“善根种子播种在厚土中”就是“孝”。“土”字可理解为“厚土”,借指前辈人所积累并传承给子孙后辈的、能利益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品质,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奉献精神”。这就是古文中所讲的“善”或“德”的基本含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承传这样的做人品质,并代代相传于未来”,这就是“善根种子播种在厚土中”的意思。原来,这就是古人家庭教育的法则呀!好像是在传授家教秘密: 将培育思想、品德及能力的方法,融于一个“孝”字之中!如果说,这还不算是我们祖先集教育思想及其行为方式于一体的“智慧结晶”,那又会是什么呢?值得寻思,探讨,意味无穷于未来!这真是:千古寻觅求不得,朝夕尽用生活中。

1.初学时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即由知物上升到知理的认识过程。从观察身边的所能知,能理解范围内的物体(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启发、推寻、悟解出其中能发生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即是上升到知理的层面。学会寻找规律性的理论知识及其方法。

2.上升到做人品质层面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是:“诚意,正心,修身”。心中無邪念即利益、帮助他人而没有伤害他人的念头就是“正心”;忠于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该尽的职责及义务,就是“诚意”;诚于心即是正,信于外则事业成。长期坚持这样的做人、做事标准,并逐渐形成品德时,就是修身。

前五条解释了修身的过程及规律是先由格物、致知开始,再逐渐上升到诚意、正心的品德层面,循序渐进,就是修身的方法及过程。

3.确立学习目标及实现理想的过程方法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要实现理想抱负,从能治理好一个“善德之家”开始学习、培养思想、品质及其能力。因为,家与“国务院”虽有大小之别,但在治理的道理及其对思想、品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则是一致的。能治理好一个“善德之家”与治理好一个“仁政之国”的道理是相同的:象征着“修身”即思想与品德转化在用上,升华、拓展而延伸到治理天下的用时,也还是“家国一理”而已。

而“孝”与“文”合为一体时,就是素质教育的法则。即:

家庭生活教育:孝亲 + 学校生活教育:善学 + 好公民教育:奉献== 文明社会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这就是最基本的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道德素质的教育法则。

这是我们祖先的文化与思想:一个“教”字中竟然含藏了这么多“智慧信息”。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竟是如此的轻松:半个“教”字一个“文”,足够用了。

二、培育自性,养育善根,是基本的教育思想。

这是“育”字给我们的启示。

请看育字,上为云,即“乌云遮月”是自然现象,驱散乌云月光现,借指人本性天生具有的自私、贪欲、仇恨等心理缺陷;也借指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等时,要借助“风吹乌云散,月光自然现”的方法,加以“矫错、纠偏”。这里的“风”,借指家庭的“孝”道与学校的“师”道合一,“启智净魂”,教给孩子正确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法,使其知错必改,启发自我觉知、省悟,引导其健康成长的方法等。

三、“教”与“育”合一,是思想与方法合一的教育规律。

教者,矫错、纠偏、上行下效;育者,培自性、育善根、言传身教。具体的做法分别是:

1.矫错: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允许孩子做。

已经做错了,必须予以“矫正”。并教给改正的方法,鼓励自己去做。切忌娇惯!娇惯孩子,就如同饮慢性毒酒一样,积重难返。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这样坚持,以身作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纠偏:用正反两方面的人和事,加以引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其逐步明白该做什么,且一定要鼓励去做;不该做什么,现在及将来,坚决不能做等,以此来培养优良品质,抵御不良现象的影响、侵蚀。通过正、反面的人事对比,树立正确的做人标准,从家庭生活礼仪及其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培养品质,坚持“修枝剪叶”于日常生活中。不娇惯,不放纵;并多从反面的人事教训中引导、启发、警戒,规范思想及行为。

3.培自性:自己能做的事,鼓励孩子勇敢去做,切忌“代劳”。

传统文化中的古圣、先贤,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课本中所例举的人和事,要鼓励孩子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作为自己的榜样,启发立志,培养学习兴趣,从培养“严于律己、常省己过”的好习惯开始,循序渐进,培养优秀品质。

4.育善根:对自性中本有的优良品质,加以引导、培养。

如,从家庭的“孝”道教育开始,做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培养家庭责任意识与感恩的心;培养宽以待人的品质,就体现在尊长敬老,和睦四邻,友善兄妹等日常生活中,进而拓展到在校敬师,苦学,诚信交往等;延伸到立志将来做合格公民,从立志成就学业开始,走向社会,爱岗敬业,奉献学识与社会,进而成就事业,就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的报答。同时,也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紧扣生活,小中见大,正确引导、鼓励,源于生活,培养自性于生活的责任意识中,回归生活,奉献学识、思想而成就事业,就是最好的思想、品德、理想合一的教育。简便,真实,易行。

结束语:愿我们家长及教师,能借鉴古人:以身作则、教给孩子思想;言传身教、培育孩子做人品质于日常生活法则之中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篇9

李鹏总理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调整教育结构,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接受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根据本人的意愿、条件和可能,都允许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要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所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应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的一项十分重大的举措,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状况看,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渠道是通畅的,反之,由中等职业教育到高一级的普通教育的渠道则还沟通、衔接不够。本文以职业中学(按:指职业高中,下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为例,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作一探讨。

一、沟通和衔接的必要

当前,我国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着挑战和竞争,同时也充满着发展的机遇。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1〕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2〕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更多地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高级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国务院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大力发展”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我国目前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来承担。普通高等学校的生源历来是普通高中。虽然在1988年左右,少数高等学校开始了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试点,但幅度不大,所以至今高等学校招生对象,绝大部分仍然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小平同志曾讲:“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3〕为了能更多、更快地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应该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渠道沟通、扩大,以便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中更多地发现、选拔、培养高级人才。

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升学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有过指示。1958年我国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一度有过较快的发展。当年4月,小平同志就讲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问题。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4〕一些不主张从职业中学招收大学生的同志的理由是: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进普通高中的差,加之目前职业中学的课程设置中文化课较弱,学生进大学后难以保证质量。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分析,只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教学措施,是可以弥补上述不足的。

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十四、五岁。他们在初中时期的年龄段还属于少年期。这个时期由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他们学习的目的、兴趣、动力波动性大,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由此而引起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易出现波动,尤其一些男学生更为突出。一次升高中的入学考试,并不一定就能将初中生明晰地分成有培养前途或无培养前途两类。高中阶段学生一般是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处于青年初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时期。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理想等都不断发展,个性也逐渐形成。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引起心理品质、智力方面的差别逐步明显表现出来。一些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心理发展比较好,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成绩显著上升,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体育方面成为佼佼者。这些学生如给予连续的、继续的深造机会,他们会更快地成长,成为优秀的高一级的专门人才。1977年,小平同志在谈到大学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这样做,“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十八岁到二十多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5〕这是完全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我们也应该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给职业中学或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以连续学习的.机会。

二、沟通和衔接的可能

到1987年,全国农业、职业中学已发展到8381所,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已达225万人。〔6〕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及教师,都强烈希望能让一部分优秀学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了从职业中学或技校应届毕业生中对口招生的改革试点。这项改革试点延续到现在。从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试点情况看,无论是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的专科专业,或是培养既能教书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本科专业,从职业中学招来的学生,都基本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拿到相应的毕业证,学习优良的本科生也能获得学士学位。这充分表明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是可能的。现以常州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来具体说明。该院从1988年起开始招生制度改革,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由省教委分配到各大市;各大市以1∶5的比例,推荐职业中学相关专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加省教委和学院共同负责的单独招生考试;由学院和省教委招生办公室,根据考生文化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进校培养。当然,职业中学来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来的学生差些是事实,尤其是在英语、数学、物理等方面。这给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确实带来困难,致使一部分学生虽然能拿到毕业证,但终因英语等级考试未能通过,或学习成绩整体达不到优良而拿不到学士学位。这需要通过进一步教学改革(包含职业中学的教学改革)予以解决。从总体上看,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和衔接是完全可能的。

三、沟通和衔接的具体措施

要使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得更好,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由于沟通、衔接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职业中学

1.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适度加强文化课的教学。

从我国职业中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发展情况看,初期有些职业中学是由普通中学改设的,近几年才有一些新设立的职业中学出现。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文化课,加上一些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的,而且由于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实践技能的培养显得很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出发,当前继续强调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在职业中学里也存在丨种削弱文化课的倾向,认为既然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实用人才,就没有必要学那么多的文化课。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为一些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国家需要的高一级人才打好基础来看,要防止这种倾向,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目前职业中学所设文化课、专业课与技能培训课的课时比例大体为1.5∶2.5∶5。笔者与有关同事的研究结果认为,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中学专业,上列三类课的课时比以3∶3∶4为宜;以培养管理型实用人才为目标的,以3∶4∶3为宜。

2.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全面发展。

由于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存在着一些自卑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的困难程度加大。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

3.在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招生考试的过程中,要排除干扰,杜绝不正之风。

从以往的招生实践来看,总体上推荐过程的工作是做得好的,能做到指标公开、推荐过程增大透明度,但也存在个别托关系、走后门争取推荐的现象,影响了平等竞争原则的实施。因此职业中学一定要和当地教育行政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把好推荐关,让最优秀的学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二)高等学校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逐步沟通、衔接,高等学校生源中职业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正像邓小平同志考虑的那样:“这么多职业中学办起来了,牵涉到以后高等学校如何办的问题。”〔9〕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这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

1.搞好招生改革,把好考试、录取关。

由于从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不可能一下很大,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又数以百计,国家不可能像普通高考那样,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课的考试可以采取统一命题(目前做到省一级统一试卷)的办法,而专业课及实践技能的考试只能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从前一段实践看,这三个环节的考试是按全国统一高考的要求进行的,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今后只需继续严格实施,防止一切可能产生的漏洞,是可以保证命题、考试和评卷的公正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取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省招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好录取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2.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职中来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大学学习任务。

如前所述,从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的学生有其长处,但也确有短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设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职业中学的基础差些,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些;专业基础课,由于职业中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辅导。通过上述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实施,可以使职业中学来的学生克服原来的短处、发扬长处,赶上普通高中生源班的水平,到高年级时则可使用同样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另外一种办法是将职业中学生源的录取工作提前,让新生能提前一个多月进校,集中进行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的补习,使其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在正式开学后,与其它新生一起,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10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远程教育(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里,结合实际仅从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方式等方面作些简要的对比分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远程教育 传统校园教育 相似 相异

现代远程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和革命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远程教育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时期,也使我多了一个增长知识的选择。09年9月我参加了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升本的远程教育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了远程教育的优势,充分体会到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便利、全面、自主的学习氛围。我虽远离江南大学但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受全新的大学生涯。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校园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它作为两种教育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一、远程教育和传统校园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在其成立的特许状中的条款,以及前民主德国政府批准其管辖下的53所高校中的至少20所提供Distance Education的文件。国内目前较全面的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是“施教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过程”。它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和互动机制。

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远程教育系统中的老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教的行为活动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活动相对分离,但处于一个媒体的交互系统中。远程教育中师生经常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远程教学是专业教师、媒体技术人员等集体合作,在一定的教 1

学理念指导下,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把学习内容制作成利于自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同时经过包括面授、作业、答疑等多种对话形式、多种交互反馈机制,一句话,通过教学过程的多种要素的重新整合,来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自然让位于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协助者、参谋和顾问,学生则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宰。

(二)远程教育系统中可能有多种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多种多样的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主要有:CAI课件、VBI数据广播、视听阅览室、多媒体教材、VCD光盘、BBS讨论、直播课堂、电子邮件、网上查询、电话答疑、作业指导等。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挑战,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信息社会要求学校在新世纪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应当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背诵前人的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第二,终身教育成为教育的使命。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劳动者而言,不仅需要在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培训,在就业后仍然需要不断的接受教育和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教学效率成为教育的追求。英国科技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 增加一倍,到了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

传统教育一般是指校园课堂里的面授教育。面授或课堂讲授的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正统。在传统校园教育中,学习是集体性学习,每个学生在听课中随时随地心里都可能有疑问,学生基本上没有可能问老师的,学生和老师都没

有时间。学生必须回去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疑问去复习,把似懂非懂的东西,关键部分重新温习一遍。远程教育的视频在辅助教学上很有用。因为她只是少部分重点,孩子几分钟就看完了。它会把概念和关键部分讲情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一堂课下来再看十几分钟就够了。接下来,自己的做题巩固,熟练,灵活运用。在校园教育中,有些老师可能只适合于教几个尖子生,教学风格就如同个人性格一样很难改。学校里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多,包括现在的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材、高考、中考的引导方向,都使得人们一直往上赶,赶到一个方向上去了。

看看现实,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外国记者会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中国记者却很少提问。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二、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相似性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小学、中学和中等、高等学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除了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无需参加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外,其他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条件、学习年限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教育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卫星收视点的建立,大大缩小了人类的时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宽带网络进入学校及远程教育的普及,为学校提供了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的学校管理环境,在实现多媒体教学应用、教学资料点播、课件开发等功能的时候,我们要发挥它们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化学科教学;要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面,找准对接点,使学校在变革的年代,根据自身的条件,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发展现代教育。

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有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起运用则会扬长补短、符合时

代发展需求、达到最佳效益。远程教育运用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是一个有益的互补关系。远程教育资源对传统教学资源是有益的参考和补充,教师可以采用其精华,运用到传统教学中。沾满粉笔灰的黑板将让步色彩鲜艳的电脑显示器,握出汗水的钢笔铅笔将被灵活的鼠标、键盘所取代。学生们再也不用背着装满教科书、辅助书、作业本的大书包,而是轻松地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翻看教科书,从众多的辅导资料库存中,调出自己最需要的那一本。发个电子邮件,将作业传给老师,最后,在“聊天沙龙”中,与同学畅谈一天的学习心得、轶闻趣事„„这些都将是远程教育带我们的生动景象。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氛围等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教学是不会取代学校的。

三、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相异性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同传统校园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对象的不同。学校传统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并且大部分是充满朝气的青少年,而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在年龄和知识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更丰富、更灵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第二,是教育目的的不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培养赶上的品德和完善的个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学会做人。远程教育系统当然也有这两方面的目的,但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以满足人们的知识更新的需求。

第三,是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在远程教育中除了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快捷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所关注的是学习效果,学到的内容能否很快的应用于生产实践。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第四,是教育手段的不同。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的手段数要是课堂教育,即师生面对面的连续进行教学,它的特点当然是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其间,教学这种“服务”是同其“产品”的“消费”同步进行的。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以实现相互激励,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讲授;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由于受教学空间的限制,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每次有机会听他授课的学生的人数却非常有限,不能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没有面对面的教学过程,它的特点是师生不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师生间的通信交流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媒介来实现的,教学这种服务是在与它被“生产”出来的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消费”的,而为了将这种服务送到学习者,必须经过包装、运输、储存和发送,尽管师生间的交互可能因通过媒介而变得不那么亲切,但是教学手段已引起了教学的革命,体现了远程教育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焦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

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生事物,它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呈献在我的面前,通过江南大学远程教育学习的深入,使我掌握更多的知识,适应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远程教育为传统校园教育提供了补充和发展空间,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对于我们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和新技术的掌握,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参 考 资 料

《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 丁兴富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陈玉琨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教育信息论》张铁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远距离教育基础》丁新等译德斯蒙德•基根主编

上一篇: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下一篇:永安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