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共6篇)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遇事不怕困难,会发扬自己的优势,且能够取长补短,待人宽厚。

2、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会正确面对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养成热爱生活,不畏挫折,乐观向上,有自信心,宽容待人的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课时安排: 6课时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三、练习

听了别的同学的成长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

四、小结

经历了风雨,才能够迎来美丽的彩虹,成功的取得在于不懈的付出。

五、作业

想一想:怎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成功的经验,少一些失败的经历呢? 板书设计:

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生活中难免有风雨 接受风雨的洗礼 迎来美丽的彩虹

2、我是好榜样

给大家说一说。

三、练习

我们可以通过那些途径增强自信心呢?

四、小结

“人”字就是相互支撑,当我们被赞扬与欣赏时,我们会感受到很开心,而且自信心大增。

五、作业

说说我眼中的其他人

板书设计:

2、我是好样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3、我懂得了……

表达自己对“宽以待人”的理解。

2、全班交流:评一评,比一比,那一组参与活动的同学最多?那一组表达的形式最多?

3、教师过渡: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小摩擦,小矛盾等,同学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4、阅读讨论:17页,思考

A、如果你是田亮的朋友,你会怎么办? B、怎样理解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

5、小品表演

学生演情景剧:她原谅了我……

6、真诚分享:评论剧中内容,谈感受。

三、练习

全班交流以上2个问题。

四、小结

宽以待人如一缕阳光,温暖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我们原谅了别人,不断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五、作业

办一期“宽以待人”的板报。

板书设计:

3、我懂得了…..取长补短 宽以待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话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同类型电话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2、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遵守通信过程中的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用语,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护通信设施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通信发展的整个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

教学难点:

遵守通信过程中的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用语,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护通信设施的好习惯。教学用具: 电话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组织学生参加“竹马”活动,体验古代“八百里快报”的通讯方式。

2、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师生交流:你在哪些电影中或电视剧中看到过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的故事?

2、请同学们讲述这类故事,并提问:你知道古代人还利用什么方式传递信息吗?

3、图片展示:用图片展示马拉松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马拉松的比赛知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击鼓传信的古代传递信息方式。

4、交流实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实物,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物体特点。

5、讨论研究:教师展示实物,并介绍该物体的特点,也可请学生添加补充。

6、师生共同对这个环节的学习进行小结。

三、练习

了解现代光纤传导,同步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四、小结

从烽火台到通信卫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未来还需要你们的不断创造。

五、作业

了解各种通讯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组织表演:你“煲过电话粥”吗模拟相声,组织学生讨论。

5.网络漫游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的含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之中发挥的作用,感受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我没上网意识,提高学生抵御不良网络的侵蚀,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作用,丰富网络知识,提高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从地球仪上找出美国与芬兰的位置,远隔重洋,苏珊是怎样获救的呢?请听故事《网上呼救》想一想:如果没有网络,苏珊会怎样? 2.板书课题 二. 新授

3.组织学生上网查阅《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出台背景,进行交流:你是怎样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 4.开展小组活动:握好手中的鼠标,各小组进行交流,制定《我的上网规则》 三. 练习

引导学生上网了解各地开展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四. 小结

“信息高速路”与道路交通一样,也有它的“交通规则”只有遵守规则,网络才能成为你真正的良师益友。

板书设计:

神奇的网络

网络红绿灯:自觉遵守

我们生活最密切的媒体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4、组织学生辨别2条伪信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处理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5、分小组讨论分析本小组收集的信息,辨别真伪。

三、练习

引导学生分析35页的商品广告、手机信息和学生面对桌上苹果的沉思。

四、小结

每一位同学在广泛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睁大眼睛,在实践生活中检验信息。

五、作业

召开“广告中的信息”研讨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准备分小组进行开展新闻发布会。

二、新授

1、组织学生开展新闻发布会,在学生发布新闻时,教师注意做好引导。

2、向学生展示37页的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体验过程,揭示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过、制作计划、采访等过程。

3、出示38页的情景图,展示学生制作广播节目的体验过程。

三、练习

第三单元我们出行真方便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法要求做文明行路人,乘车人。

2、学会看交通地图,掌握出行在外基本的安全卫生常识、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学会合理选择出行方式。

3、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及交通的便利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遵守交通法规的要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难点:掌握出行在外基本的安全卫生意识,学会合理选择出行方式。课时:7课时。

板书课题3、4、请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过渡,是啊,古代人们杜撰了很多飞天的故事,那么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从古到今人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探索与实践的呢?让我们一起循着时间隧道去了解一下吧。

5、阅读41页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水陆交通工具的资料。

6、放飞思维,如果你是古时候的人,你会想出哪些飞天的好办法? 三|、练习计算交流43页。

四、小结

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使人们交通时间大大缩减,更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到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可谓是千姿百态,形成了立体的海陆空交通局,那么今天让我们进行一次交通工具展示会,一展风采。

二、新授 交通工具展示会

1、主持人宣布参赛规则:

3、组织学生交流:在街上实际调查路上的行人对交通现状的反映。

4、分组交流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向谁反映?(2)反映的形式?(3)反映的内容?

5、分组汇报

三、练习

针对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出现的烦恼,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四、小结

交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五、作业

利用节假日宣传遵守交通规则。板书设计

7、日行千里不是梦

交通工具的演变 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汽车多了的烦恼

三、练习

组织学生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小结

交通法保障我们出行安全,而自觉遵守交通法是我们安全与健康的真正保护伞,希望大家都能遵守交通法,不存侥幸心里。

五、作业、寻找并画出三个以上的交通标志,根据图案内容精测它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每天指挥交通秩序,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们出行的是谁?

2、学生答

二、新授1、2、教师提问:你知道交警叔叔们每天工作的情况吗?

指挥学生学习53页的内容,把你最想对交警叔叔说的话写下来。互相读读。

3、教师过渡:刚才不少同学都在给交警叔叔的话里表达了自己对交警叔叔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大家想不想当小交警,体验一下他们的工作?

4、知识竞赛:小交警上岗可得有证哦,如何争取这张上岗证呢?

三、练习

每支小队选出4名参赛选手,进行必答和风险题,抢答题。

9出行指南

教学目标:1、2、3、了解与感受在外地遇到的交通上的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出行做好计划安排。出行时遇到危险会自救,遇到困难会解决。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出行做好计划安排。教学难点:出行时遇到危险会自救,遇到困难会解决。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创伤情景导入:放暑假了,学校准备组织我们夏令营去上海,从我们这里去上海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2、板书课题

二、新授1、2、3、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这么多,到底哪个最合适呢? 指导学生阅读54页,进行比较,完成55页调查报告《我的选择》

4、5、班级汇报:分组向全班进行汇报。综合评议,评选出最佳出行方案。

火车票,然后在指定的候车室等候检票,检票时要到指定的窗口,检完票后再到指定的站台上车,上车时要对照车票上的车厢好上车。

7、阅读57页的几幅图。

三、练习

你觉得他们的行为怎样?

四、小结

外出旅行时,我们可要做个安全,文明的出行人!

五、作业

学生填写57页的表格。板书设计

9、出行指南

出行之前巧安排

我在旅途中

第四单元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菜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能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体验工人,农民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尊重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3、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工农业生产活动如何进行以及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食物的来源,知道牙刷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课时:6课时

3、教师讲“周恩来与谷穗的故事”,学生听后讨论:为什么宋庆龄奶奶说稻穗比金子还要金贵?为什么周总理提出要把稻穗画到国徽上?

4、体验活动:算一算或调查一下13亿人一天需要多少粮食?一年有需要多少?

5、6、交流活动:将收集到有关农业林业、牧业副业等资料进行交流。指导学生阅读62页的内容,说说你知道身边哪些产品属于农产品。

三、练习

将自己发现的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商品记录下来。

四、小结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五、作业

讨论: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出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水稻的种植及加工的生产过程。

二、新授

1、指导学生阅读64——65页的内容:说说对:米饭好吃困难种的理解。

2、交流与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4、调查活动:看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人的行为是爱惜粮食,那些人的行为是浪费粮食。

5、说一说:结合这些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怎样爱惜粮食。

三、练习

算一算,如果我们每个人节约一粒米,13亿人口能省下多少粮食?这些粮食够多少成年人吃一天?

四、小结

爱惜粮食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表示我们懂得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

五、作业

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农业新科技成果。板书设计:

10、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粮食——来之不易——尊重劳动人民

品,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与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学生自己阅读71页的内容,观察比较这两组图,你感受到什么?

5、全班交流:这两年家里添置了什么新出现的生活用品?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便利和享受?

三、小结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安全。

四、作业

问问爸爸妈妈:家乡有哪些工厂,生产什么产品,家乡的工业特色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说说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72,73页的内容,了解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用品——牙刷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请学生在班里介绍牙刷以外,其它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请他们谈谈在了解了这些生活用品的制作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感受?

些工人们是如何工作的?你觉得他们工作的怎样?

2、小组汇报:将课前了解的自己身边的工人的生产劳动情况向小组同学介绍。3、4、5、6、小组代表在班级汇报。教师过渡:

听录音故事《我的爸爸》

讨论:故事中我的爸爸为什么会评为劳动模范? 觉得现在的工人与过去的工人有什么不同?

7、全班交流。

三、练习

阅读:铁人王进喜的故事。

四、小结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工人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新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五、作业

唱一唱“我为工人唱赞歌”。板书设计:

11、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 篇2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3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人们生活环境与习惯不同,因此人们生活的社区风貌也各具特色。由于教学内容广泛,从国内到国外,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亲身经验是有限的,这在客观上束缚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很难去感受不同的社区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对身边的、自身亲历过的社区生活有所形象的认识和感受,而对于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社区的认知和感受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组织教学的切入点在于:发挥我校中心城区的孩子网络技术运用熟练的优势,借助孩子家庭生活成员旅游、探亲、工作等国内国际社区资源,在“讨论式”的头脑风暴交流中,在网络学习的帮助下,实现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对话。由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师引导学生去形象地感受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教学难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探寻不同的社区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感受社区文化内涵之美。

设计思路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力图以儿童社会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在活动中探索学习主题,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学环境选择上,我们化繁为简,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在网络教室学习,拓展教学空间,从平时的学习教室走向网络空间。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通过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资料,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们以小组学习为主体,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国内外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通过开展“优秀社区导游大比拼” 、“我说你猜”的游戏、“构建理想社区”等活动引导,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自主探究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感受国内外人们美好的心灵和生活。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引导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尊重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

2.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研讨、自主探究等实践能力。

3.知识: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的社区也各有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

探寻不同的社区特点形成的原因,感受世界各国、祖国各地社区文化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大量收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区风情资料、相关邮册、明信片、饰品等,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17-P18页内容,话题为“祖国各地的社区”。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19-P20页内容,话题为“国外的社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旅游采风,感受社区风情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喜欢旅游吗?(喜欢)老师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在寒、暑假期里,我喜欢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咱们中国地域十分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跨度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民族,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社区特点也就不一样。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展现我在旅游时采风的照片!

2.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这其中哪些地方社区是你旅游时到过或者听家人提起过的?

(出示课件:欣赏不同地区的社区风情图片,图片下配文字简要说明,注意特点鲜明,画面典型。)

(1)福建土楼 (2)陕北窑洞 (3)四川山地 (4)江南水乡

(5)北京胡同 (6)沿海房屋 (7)安徽民居 (8)上海里弄

3.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师:说说你了解其中什么社区?能和同学们聊聊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

5.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家人介绍、上网、看电视、看课外书等各种途径进行介绍祖国各地社区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教师进行适时引导,补充相关的资料。

(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2)陕北窑洞;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四川山地;出门是山,那里人们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4)江南水乡; 沿河而居,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被誉为中国“威尼斯”。

(5)北京胡同;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6)沿海房屋;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风景宜人。生活在这里可以天天游泳,那里有高大的椰子树,还有丰富的水果——香蕉、椰子、波萝等等!

(7)安徽民居: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8)上海里弄: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

6.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什么发现?

7.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旅游采风图片的交流,感受到祖国各地的社区在外观上的特点鲜明,的确“不一样”。(板书课题:不一样的社区)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家人介绍、上网、看电视、看课外书等各种途径进行介绍祖国各地社区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源于生活的特点。】

活动二深入探究,了解文化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上网查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区,然后小组交流:你了解到哪些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比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老师巡视,及时收集学习信息。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3.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福建土楼;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楼内住家家家户户都做起小生意,售卖当地的土特产、有关土楼书籍及旅游小商品。

(2)陕北窑洞;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3)四川山地;当地人们性情耿直,民风特别淳朴。

(4)江南水乡;正是由于河湖所阻,才使它避开了历代的兵燹战乱,保存了原有的古朴与幽谧。白天,垂柳拂水,风送荷香;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入夜,明月初升,砚江渔唱。桃园般的田园生活便展现在你的眼前。

(5)北京胡同;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6)沿海房屋;水资源丰富,海产品丰盛,盛产热带水果,以旅游业为主。

(7)安徽民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

(8)上海里弄:19世纪50年代,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祖国各地的社区有什么发现呢?

5.师小结:咱们祖国各地的社区不仅是外在形态不一样,它们内在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不同的社区反映出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6.除了我们例举的这些社区外,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我国不同地区社区的明信片、图片、饰品,也向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进行了相关的采访,你能试着向大家介绍你感兴趣的某个社区吗?

7.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等会儿在我们的“优秀社区导游大比拼”的活动中进行角逐。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整合、交流,在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收集信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从而大大提高合作能力。】 活动三竞赛角逐,秀出多样社区

1.鼓励学生采用唱歌、跳舞、演小品、讲故事等不同的方式都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引导学生从该社区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去认识全面。

2.评比颁奖。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优秀社区导游大比拼”的活动,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情多样,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多姿多彩!

4.总结:今天,我们浏览了祖国各地不一样的社区,感受了各地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目睹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内涵。下节课,我们将放眼世界,去领略精彩纷呈的国外社区。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活动实施中,通过竞赛激发了孩子们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时,教师的引导不仅仅停留在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的社区特点上的肤浅了解,更是关注不同的社区特点形成的原因,真正深入感受社区文化内涵之美。】

板书设计

3.祖国各地的社区

表现形态不同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 篇5

点军小学闫新玉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2班学生人数大约47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学习交往,我发现本班孩子自主学习还是不太积极,主要还是课前收集、课后实践活动不落实,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从全面认识‚我生活的社区‛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粗豪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的公用设施——‚身边的‘朋友’‛,了解其功能,学会 爱护公用设施;拓展到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社区——‚不一样的社区‛,感受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生活的社区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单元落实了课标中我的家乡第二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七条‚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设施从人有责,能够自学爱护公用设施‛和第八条‚自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等具体要求。

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从距离孩子们最近的邻居出发,逐渐发展到他们周围需要帮助的每一个逐渐放大的生活圈。到关爱弱势群体残疾人,到参加公益活动。本单元落实课标的以下几点:

1、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2、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的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结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第三单元《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共三个活动主题。‚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让孩子们懂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为大家服务的人。‚行行出状元‛是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关注身边的事和关爱身边的人,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质量与许多人的劳动息息相关人,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默默无闻地奉献。‚让我说声谢谢你‛使学生明白职业不分贵贱。本单元落实课标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第四单元《我是聪明的消费者》三个主题‚到哪儿去买‛‚购物小窍门‛让学生清楚自己所需商品应到何处买,学会关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学会合理消费,并且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本单元落实课标以下几个内容:

1、知道家庭经济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2、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必需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观念。

2、丰富学生的生活以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实际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根据学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体验,用头脑思考,培养其创造性。

五、教学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制定计划 评讲试卷一课时

21、我生活的社区两课时

32、身边的‚朋友‛两课时

43、不一样的社区两课时

54、远亲不如近邻两课时65、心里想着他们两课时76、都有一份爱两课时8复习备考

9复习备考10复习备考11期中考试12试卷分析与订正137、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

148、行行出状元159、让我说声谢谢你

1610、到哪里去买

1711、购物小窍门

181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9期末复习20期末复习

21期末复习

22期末考试

附:教材梳理

四年级品德下册鄂教版 篇6

一、填一填

1、()被称为“东西方文化的使者”。唐朝僧人为”过海大师”

2、“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3、唐僧的原型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被称为

(“”。()于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总部设在()。

5、()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

6、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通过了旨在控制地球变暖的()。

7、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实现了中国在奥

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8、“重要的是(),而不是().”这就是奥运精神。

9、第二次世界大战于()全面爆发,于()宣告结束,历时

()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地区的叫法不同,中国叫(),苏联叫()欧洲叫()

10、“维护国际()及()”是《联合国宪章》中阐明的联合国主要

使命之一。

11、()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12、“

13、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毕加索是()

人。

14、。15、1969年7月20日,美国飞船登月成功,宇航员是

16、,具有、等不

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可可西里有着“”和“”之称。

17、()是存在于地球上空内薄薄的一层气体。

18、(、)等废气会在大气中形成(),()危害巨大,有“空中死神之称”。我国是()多发区。

19、空调节能行动是指夏天空调开以上。

20、2014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

()。

21、一个人的环境意识意味着这个人的(),一个民族的环境质量标

准着这个民族的().22、第44届联合国大会指定()为国际减灾日。

23、影响地球母亲健康的首要因素是()

24、(),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写一写

1、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上一篇: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总结下一篇:论秘书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