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共4篇)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篇1

《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归处,如果身处合适的位置,则能够心安,如果没有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则会违背它的原则。

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杰出的企业家李嘉诚在与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对话中,就谈到了“止”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止”而后为。

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他在书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两点令人深思的观点,说明了成功人生的另一谋道。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曾国藩的一生学问中,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释然。

曾国藩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所以他常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这意味着由富而贫、由盛而衰是人人都要刻在心里的人生大课题。“止”是聪明之举,可克服盲目和冲动,可克制失控和失手,解决你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成败难题。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就在于: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绝不“越雷池一步”,表面更无张狂样,该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

当然,世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于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智者。曾国藩即为典型之一。君不见,大千世界,浪里淘沙,因行为过度而不能止于信当处,引发人生一连串大小失败者,实在是葬送自己的盲动和愚蠢之举。正鉴于此,知行者并不少见,知止者却少而又少。故在观照曾国藩成功一生时,人们对他再三标举的“知止之学”尤为叹服,可谓先见之明,富有教益!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篇2

童真是一种境界, 以这样循顺本性的心态面对生活, 会发现缤纷的世界里, 处处洋溢着简单、纯真、阳光的元素。

“很久很久以前……”童年的你是不是总沉浸在快乐的幻想中?今天呢?是生活的脚步泯灭了童真, 还是因为你在顾虑别人说自己“孩子气”?那看看丰子恺、史铁生、陈祖芬、韩美林……他们可都是天真快乐的“大孩子”呀!

岁月的航船带我们驶离了那回不去的童年, 童真也似乎在心底静悄悄地“冬眠”。但如果我们心向往之, 就一定能把童真唤醒;唤醒童真, 生活也一定能更多一些欢乐!

知止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篇3

丙吉的朋友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他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婴孩,他有什么罪?”后来汉武帝生病卧床,听到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牢狱,而丙吉却不肯放使臣进入,气愤道:“无辜者尚不至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

使臣回报汉武帝,武帝顿时醒悟,说:“这也许就是天的旨意。”多年之后,皇曾孙刘洵当上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皇帝的恩德。家人曾劝他:“你对皇帝有恩,若是当面告知,你的官位必定会升迁!”丙吉叹息说:“身为臣子,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封丙吉为博阳侯。

丙吉崇尚宽大,性喜谦让,有人获罪或者失职,只要不是大错,他都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不应由我出面。若是三公都亲力亲為在这种事情上纠缠不放,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还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有人死伤在地他都不过问,可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查看。他的属下大惑不解,认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官吏之事,我又何必亲自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气,为气节失调,这样下去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定的大事,我怎么漠视不理?”看上去的小事,其实也是大事,身为丞相的丙吉,干工作抓住了要领,不失其职。

老庄学说中的“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认为有了知止,人生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界的祸害。丙吉的故事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知止的深刻内涵,彰显出他人生的大智慧。“知止”作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它不是簡单的停止无为,它是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招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

懂得知止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能克制智慧,隐藏智慧,进而能慎使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无缺的,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

简单也是一种境界 篇4

一、目标须简约

学习一篇课文,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就是学习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现在的教学目标研究日趋精细,将原本的教学目标一分为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离不开上述三个目标。但问题是:此三者实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割裂。譬如:在学习某一词或句的时候,其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价值等因素,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分为三,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可能无从把握,致使教学中情感凝涩、流程断痕、语言说教。因此,笔者倡导教学目标定位要简约。例如:我在教学《西湖》一课的目标设定,就是让孩子体会比喻的好处,感受祖国山河的秀丽;教学《北大荒的秋天》,就着重带领学生体会如何用总—分—总、总—分的写作方法描写景物;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则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大树之美、树叶的奉献精神之美……简约的目标,教师操作便利,学生收获明显,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二、过程求简洁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郑板桥一生画竹,追求的就是“简洁”二字。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简洁的课堂结构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是一种令人向往、追求的高品位的境界。

然而,复杂化依然是目前很多教学过程的一大问题。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厚重”,不考虑学生的“学情”(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面面俱到,追求教学的“丰富”;学生既不堪重负(千斤重担一肩挑),又迷迷糊糊(稀里糊涂学文化)。真是教也糊涂,学也糊涂。

那么,如何使教学过程达到简洁的境界呢?策略有三:

1. 精选内容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就那么几处,那些有“陌生感的语言”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如果我们缺乏审视教材的独特眼光,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却什么都没给学生留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吟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才是语文教学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2. 剪枝去蔓

变传统的“线性”结构为“板块式”结构。具体做法为:①减少环节,一堂课3~5个就可以了;减少场景切换,不要弄得眼花缭乱。②要围绕目标,抓住根本,剪枝去蔓,抛弃形式主义,勇敢地撕掉华丽的、浪费的包装,大胆地删去冗余的、拖沓的部分。③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练在关键处。

3. 巧妙切入

要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这也是相当关键的。这就好比下棋,开局相当重要,第一步棋一定要走好,走好了节节胜利,走不好节节败退。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巧妙地切入,你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举一反三,教学也便逐渐走向成功。

“大道至简”,“少则得,多则惑”。简洁的教学过程,才能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在“读”中放飞学生的心灵,学生能自由地去思、去想、去创。简洁的教学过程,才能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时间,完成答问,交流评价,辨析研讨,体会想象,复述讲演;评读、评思、评说、评悟,组成阅读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简洁的教学过程,才能给“写”充足的时间,而读、写整合正是落实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充分读,充分说,充分写,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激活课堂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使学生更主动地驾驭并掌握阅读过程。

三、方法应简明

语文是朴素的,文字符号串成的它那么宁静,只有当人们静心阅读它时,它才显现出丰富的内涵。然而,不少教师似乎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这点,没有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上多下工夫,而是醉心于外在的手段和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声、光、电一齐上,多种教学手段如活动、游戏、表演、竞赛各显神通。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多角度的强烈冲击,如此一来,语文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刺激,学生在课堂中就提不起兴趣,因为语文课堂已没有热闹可看。其实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必须用得恰当、用得有效,因为手段毕竟是为目标服务的。在保证教学实效的原则下,教学手段简单些或许更好。

上一篇:雨滴经典散文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