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共9篇)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1

感知化学新教材,一般有三个途径:(1)演示实验或边讲边实验,这是主要的。其次是展示模型、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和幻灯、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2)利用教材、课外读物中提供的基本事实材料。(3)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旧观念,使与所学的新观念结合起来。这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从生动的直观开始,注意克服为演示而演示的形式主义。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全神贯注地看、听、想、做,不断地与思想不集中受外来干扰作斗争,集自己的注意力。实验看一次做一下,比读十遍印象还深,不看不做就无真情实感,难于理解所学内容。看时要注意老师的指导及说明,学会既看全面,又能分清主次现象。没有实物及实验可看的可做的,要认真听老师所讲的事实、例子。边看、边听、边做、边想。这就是把所看、所做、所听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的信息(刺激),通过能动地调整各种感官和大脑皮层兴奋点,把强弱不同的信息(刺激),吸收输送到大脑。物质及其变化是复杂多样的,从教学的需要来看,其中有主要与次要部分。因此,要获得准确的、清晰的观念,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应学会观察,懂得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教材和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阶段:理解化学教材,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占中心地位。全神贯注地接受了信息,吸收了许多材料之后,学生要动脑想,注意老师所作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的过程,或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学会得出结论,这是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而有时学生思想不集中,不注意这个过程,只听到结论,结果不理解也记不牢不会用。好学生的体会是,强制自己全神贯注地听和想,学会得出结论。这是大脑运用语言文字紧张思维的阶段。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学习过程的关键一步。必须在这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上下功夫。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并教会他们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宏观的现象、事实,深入到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运动变化中,本质地理解所学内容。

3.复习教材,发展记忆能力阶段:这个阶段,还要培养识记的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准确性等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力与记忆方法。(1)加强实验等直观学习,对所学对象,有深刻鲜明的印象和对学习化学发生浓厚的兴趣。(2)对所学内容有明确目的,了解记忆的要求,有选择、有重点记忆所学内容。(3)理解所学内容,是加强记忆牢固性的前提。(4)掌握记忆规律,熟练使用记忆方法。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2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化学教育也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标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 再就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这种导向下, 学校教育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口头喊教改, 实际上还在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也是如此, 教学过程中还是只强调知识和技能, 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 只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全面提高的科学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极不适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 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 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自身优势, 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要审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模式, 为今后尽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形势下, 构建初中化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新课改的其中一种手段,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就本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 着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探究的内容。只有学生明确了目标, 再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和分析自己身边生活事例中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 从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知识体系后, 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实施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 就是让学生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去完成,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干预太多。教师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艺术家, 学生是完成这个艺术的真正实施者。只有这样, 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上只是老师讲, 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进行抽象思维。

大量的事实证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 学习中只用抽象思维就很难掌握其本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 掌握广博的知识, 集智慧之大成, 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思维形式不仅有抽象思维而且要学会形象思维。

2. 学习化学, 要习惯于把相互间有联系的

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 从整体中把握部分, 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

3.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来自于书本, 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教室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获取大量知识, 培养学生去伪存真,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的知识, 为今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4.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

大量的感性认识, 通过认真分析理解, 最后升华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的过程, 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 而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有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试题: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的, 为什么我们用的甲烷气体有臭味, 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没有提到, 但出现在生活实际当中,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 在课外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来解决。

探究式教学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 不是让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 提倡的是让学生极积主动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有所取舍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 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 积累知识量, 为今后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 多渠道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 在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的情况下, 学生通过机械的理解和记忆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 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子白板、多媒体进入教室, 在计算机的媒体库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来解决在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 其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意选择。如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 让他们通过对实验进行自主的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阅览室、上网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 分析综合, 使其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总之,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尽量不要把与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 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的条件, 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形成认知,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总之, 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一项陌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想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 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而是要求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在教师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逐步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教育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标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再就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这种导向下,学校教育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口头喊教改,实际上还在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还是只强调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只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全面提高的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极不适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审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为今后尽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形势下,构建初中化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改的其中一种手段,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本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着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探究的内容。只有学生明确了目标,再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自己身边生活事例中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从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知识体系后,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实施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就是让学生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去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干预太多。教师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艺术家,学生是完成这个艺术的真正实施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只是老师讲,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进行抽象思维。大量的事实证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学习中只用抽象思维就很难掌握其本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才能觸类旁通。所以思维形式不仅有抽象思维而且要学会形象思维。

2.学习化学,要习惯于把相互间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从整体中把握部分,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来自于书本,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教室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获取大量知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的知识,为今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认真分析理解,最后升华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有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试题: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为什么我们用的甲烷气体有臭味,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没有提到,但出现在生活实际当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来解决。

探究式教学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不是让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提倡的是让学生极积主动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所取舍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积累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渠道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在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机械的理解和记忆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多媒体进入教室,在计算机的媒体库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来解决在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其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意选择。如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对实验进行自主的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阅览室、上网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综合,使其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要把与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形成认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总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一项陌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在教师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梁陆元.化学研究性初探.化学教学,2003(12).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4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使全体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师德修养好,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保证我校发展的后劲,促进我校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教研室在9月16日—10月15日组织的部分教师开展的基本功达标活动现已圆满结束。现将本次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

本次达标活动共有12位教师参加,参加教师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物理、美术、化学、体育8个学科,活动方式以课堂教学基本功进行。

二、活动的效果及反思

(一)活动效果

这次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校重视,教师积极参与

教研室把开展“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列入九、十月份的中心教研工作,并就该项活动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成立了以教学领导组成的评委小组,加强对“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的领导和评价工作。同时要求各教研组认真组织和落实,教师以积极态度、认真准备,他们在独立设计的基础上,主动请教学科同行,力求精益求精。

2、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浓化了我校教研的氛围

为了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绝大部分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全面熟悉教材,认真撰写教案。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明显提升,他们以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板书、教案,体现了聪颖的应变能力,合理的调控能力,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优点:

1、教案的规范性较强。教案中均能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作业及教学反思等设计。

2、注重教学过程、体现学法指导、体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注重学法指导、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能很好地反映本学科的特点。

(二)活动的反思

(1)教师的业务水平要得到迅速提高,重在调整好教育教学态度。

部分教案书写不规范,教学思路不够清晰,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足。

(2)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亟待进一步的加强

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是教师保证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目标得

以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活动发现,部分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但目标与措施 脱节,如教学目标中确定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但教学过程中却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上。有教学重点,但不突出,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教学重点突出,但处理教学重点的手段呆板;有教学方法,但在教学程序中却没有得到运用和落实。

总之,教师的基本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教师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功底,才能适应新课改条件下的工作要求。

三、今后的做法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交流、沟通、指导。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开展经常性的组内轮流听课,认识组织集体教研活动,以研促教,形成科研、教研、常规教学三位一体的研究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2)加强学习借鉴,每一位老师由于受生活阅历和所受的教育不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的教师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取长补短,做到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5

家庭小实验——化学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周晓燕

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重视实验教学已成为共识,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受学生欢迎。例如,平常学生对蜡烛燃烧、铁生锈的变化等现象视而不见,通过家庭小实验,学生懂得了蜡烛燃烧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火焰的层次等知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锈蚀的方法,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动手机会较少,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的消除这一不足。例如:学习了水的净化后,可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考教材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从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3.家庭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就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寻找其代替品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讲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后,学生们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白醋,小玻璃瓶中装入适量纯碱粉末,用细线套住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慢慢放入矿泉水瓶中,将细线吊在矿泉水瓶上部。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将吸管剪短插在瓶盖上,拧紧瓶盖。使用时将瓶子倒过来,使两种药品混合,将吸管对准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从而自制灭火器。

二、家庭小实验的有效开展

1.教师适时指导

教师指导是学生开展家庭实验的前提。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基础浅、操作能力差,所以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选用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及安全事项等。要鼓励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倡导独立完成实验,其次,实验中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尤其对一些有毒或由强烈腐蚀性的实验,更是不敢下手。教师要在实验前讲清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只要规范操作,就不会出现危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明确在教学中的作用

许多化学知识的教学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雨水PH的测定”、“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为一般性的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如果课后辅以家庭小实验,其效果远远超出教师单纯从理论上分析或让学生被动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所达到的效果。

3.展览学生实验设计

每逢放假休息,可布置一些紧跟教材的实验让学生回家去做,回来后相互交流心得,填写实验报告,将好的实验报告进行展览,树立榜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将体会写出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开展家庭小实验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一些家长不重视,认为实验是学校的事,不该在家里来搞实验,二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想做实验而力不从心,使得家庭小实验得不到普遍开展。

5.要精心选择,合理指导

家庭小实验内容丰富多彩,各类实验各有自己的功能与作用,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科学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使各类实验交替进行,以满足不同的情境体验。例如:学了常见酸碱盐的应用后,让学生在家制汽水,指明(1)实验用品:白糖、果味香精、小苏打、柠檬酸、凉开水、带盖的空瓶、筷子;(2)反应原理: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生成CO2,CO2溶于水制成汽水。(3)实验步骤:打开空气水瓶,加凉白开水,再加白糖、香精及少量小苏打,用筷子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少量柠檬酸,立即盖紧盖子。(4)观察现象:瓶内产生大量气泡,打开瓶盖,气泡冒出。6.课本中的一些实验都可以改成家庭小实验。如(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2)石墨导电实验;(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4)用洗洁精清洗餐具;(5)自制酸碱指示剂(挤出紫甘蓝或喇叭花的汁液自制指示剂)。这样就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操作环境中,体验动手、动手的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6

 

蓝天中学化学组毛红卫 2010年12月

有效教学研究开展以来,我们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步完善。虽然失败在所难免,但我们坚信成功就在前方。经过前一阶段的艰苦探索,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现在我将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简单汇总如下:

一、课题进展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采取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请专家论证可行性;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了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雏形。

通过活动,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获奖的论文: 毛红卫、宋伟强《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省三等奖

获奖的案例:

毛红卫、宋伟强《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市一等奖

正在评审的论文:

宋伟强毛红卫的《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骆训阔、陈名汉的《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二、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有效教学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真正走进高中课堂却是在新课改、特别是省素质教育会议胜利召开以后。鉴于此,我们对“有效”充满着一种陌生,对如何做到“有效教学”的实践知之甚少。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1、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课堂,使得“理想”如海市蜃楼。由于高考还是依照分数来录取,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所以家长、学生都分数的看重程度不得不让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尝试上充满顾虑。因为因循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但是它的“实用性”,对很多教师依然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2、被“灌”出来的学生自主性差,给“高效”带来阻挠。经过小学、初中近十年的教条式、驯化式教育,学生滋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强制措施,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自主探究变味成自由涣散,合作探究歪曲成乌合嬉闹。监督与惩罚往往成为对某些学生必须时时采取的措施。

3、眉毛胡子一把抓,研究内容杂乱无章。有效教学看似简单,但它是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工程,需要有有效导学、有效学案、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组成。因此在研究之初,课题小组成员如蛤蟆啃天般,问题太多,导致无处下手,主次不明、重难点不清。

4、标新立异,追求新颖化、前卫化倾向脱离学生实际。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教学设施、生源质量等与重点中学难以企及。而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脱离了学校教育实际,有效教学注定是镜中花、水中月,空得绣花枕头的虚名。

三、采取的措施

1、克服畏难心理,树立科研信心

思想通则百事通。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实施,首先要看课题研究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 学案导学”模式探索

学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学案导学、促学、领学的作用,我们课题组精心编制学案,反复尝试各种“有效学案”编写模式,最终达到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

课题组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究上个模块所编写的学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改进建议。在安排下一模块的编写时,教师就要注意相关问题,并将自己的设想供组员讨论决定,以此编写新的学案。学案导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

专题训练部分的学案,由课代表公布答案,统计并填写“问题反馈卡”显示重难点问题,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备课,准备下节课或自习时间讲评,必要时加一节课完成。这样做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部分的学案,由教师讲述清楚,再由学生根据学案,自行理解,必要时教师点拨。习题训练部分的学案,我们按照限时限量的原则进行有效设计,学案上的习题均当堂训练,学生自我批改,教师当堂讲评。

3、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

按照课题组的安排,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相关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学案及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学期我们先后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听课活动,一方面督促授课教师、备课组精心研究“高效课堂”的有益做法,另一方面激励听课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并为我所用。

4、进行理论学习与论文交流

根据安排,课题小组成员每人都要在一个学期内要发表一篇论文或一个案例。在写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让这些论文或案例成为课题延伸的足迹,并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会误入歧途。因此我们鼓励小组成员必须利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搜集有效教学的信息,并将之融会贯通,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我们的执教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研活动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听讲,全身心投入教研过程,做好教研记录和理论学习笔记。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我们都要求课题小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差距、在反思中找问题、在反思中找出路,教师的灵感往往存在于反思的过程当中。一个个好的做法在教师的反思中涌现并成功进入操作层面。

5、问卷调查,及时改进并完善有效教学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和感受最深,为掌握有效教学的进展情况,我们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让学生谈问题、进建议。同时学校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课题小组,敦促小组成员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关注,激发做好本课题的信心和决心。课题小组成员可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梳理整合,使教学效果优质化、高效化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7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 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 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 从静态上看, 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 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 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 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动态上看, 它是过程, 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 “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 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 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转化等活动经验。

一、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 将生活经验内化为数学素养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因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案例: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断:

师:这四幅图片分别取之于运动中的火车, 螺旋桨、风扇、还有商场里的电梯, 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先用手势比划比划。

师:谁愿意用手势模仿火车的运行?……

师:静止的图片在大家手势的作用下动起来了,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运动的物体, 想一想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电脑操作进行分类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 我们把这四个运动物体分为两类, 像这样的 (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 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旋转。

师:那像上面的物体运动 (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 , 可以叫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平移。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 “旋转”和“平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平移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旋转的物体又是如何运动的呢?

师: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用自己的动作尽情表演平移与旋转。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因此, 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从现实经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构, 这一过程既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又是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改组与完善。“分类”不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而是区别“运动方式”的主要策略与方法。当然, 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 是具有数学目标的学习活动的结果。

二、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 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概念、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可以借助操作活动, 通过对感性材料观察、分析、比较而获得。“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操作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是“一种能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并有效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给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 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 (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 。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 自由操作, 自主探究, 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 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 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 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 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三、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迁移、转化的过程, 提升学生的思想方法经验

积累活动经验总得依赖一些活动, 但是所谓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指直观的操作活动, 行为操作的经验是基本活动经验, 抽象的思考、探究的经验、利用知识进行迁移、转化等也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 让学生进行合作, 动手操作, 求出梯形的面积。

大多数学生都能利用之前学到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自觉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探究发现是着眼于过程的, 经验是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因而,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 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方法经验的积累。

又如,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后, 遇到这样的题目: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如果有转化的经验, 只要将缺口部分的两条线段分别移向右边和上边, 就可以将这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 周长是相等的。

学生经验活动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要在一次又一次经历的活动中积淀、丰富。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提供具体的数学活动,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反思等思维活动,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数学看成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8

【关键词】探究活动;初中化学;阶段性策略;主动性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表示 :“‘活动与探究’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一般方法。因此,活动与探究必须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是突出学生主动型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前的准备

1.熟练的实验技能。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的进行依赖于扎实的基础,首先就是熟练全面的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方式和方法,同时必须具备严谨端正的科学态度。再者就是必须具备亲自动手能力,在老师讲解演示后,实时模仿总结。完整的操作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关键,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2.观察与分析。对于化学实验来讲,通过观察实验前物质的气味,状态,颜色等和试验中物质状态,颜色的变化还有实验中产生的发光、发热、溶解、凝固,声音等现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2]。分析实验前后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及本质等。

3.引导主动探究心理。“活动与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是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设置的。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也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作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点。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实践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中的主要任务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自主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

获取知识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主动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做铺垫,然后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它的主要支撑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做到学、做、思、悟以及用环环相扣的过程[3]。因此,探究学习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化学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创立一个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比如蜡烛燃烧试验,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联系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人会晕倒这个情景。有理论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一种不统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把目光转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方案设计是学生进行试验探究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条件,所以方案的设计必须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实验探究综合考虑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刚刚步入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快掌握试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以及体验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熟悉问题的提出(来源)、对结果的预测与条件假设、策划试验、动手实验,在过程中收集情报,完成试验后的给出解释以及定论、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再交流共同探索等一系列环节[4]。而在化学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就要指向明确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完整的探究试验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验的一般步骤。活动中包括的科学探究要素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出现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探究活动实验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调查,试验,收集资料等。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全力去为学生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的课堂内外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营造气氛,给予指导。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后的反思与扩展

课堂试验的完成并不是探究学习活动的终止,试验完成后可以分组讨论该实验的现实意义。比如PH值测定试验,实验完成后可以组织同学们对农田土壤、香皂及雨水的酸碱度进行测试,然后通过调查报告或其他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监督[5]。通过活动与探究,营造能够刺激学生多方面思考与不被束缚思维的情境,递进式养成他分散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此同时不能忽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诉,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同学的学习方法是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融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是化学新课改的一个本质改革,同时更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通过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融入探究性学习的举措,初步的新课改成果已经承认被获得,但想要取得完全的成功,还需要更加完善的规划和更多的实验证明,以便获取更加显著地效果和得出更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然后在今后的化学教育中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被贯彻。

【参考文献】

[1]张振飞.初中化学(人教版)“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策略研究【Z】.濉溪教研室贡献.2012-08-21.

[2]黄大鹏.浅谈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Z】.网络资源.2011-09-09.

[3]郭春艳.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浅谈【Z】.网络资源. 2012-02-11.

[4]郭礼文.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Z】.网络资源.2011-10-24.

[5]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6-29.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 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认真研读课标, 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离不开教材, 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 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 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 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 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 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教师要心中有数, 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2 优化教学策略, 凸显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 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 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查找资料, 去寻找答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 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动力,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学得快、学得活,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 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4 重视情感因素, 增强学习激情

认知需要情感, 情感促进认知。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教师上课时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证明: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 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 表现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 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反之, 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 毫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学艺术,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改变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自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要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据教育专家研究, 在学生时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别人, 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提问、考核成绩、学习行为时, 应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 多表扬, 真心欣赏学生的成绩,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鼓励, 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6 坚持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技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不容忽视教学反思工作。为此, 教师应自觉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 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积累教学灵感, 拓宽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只有教师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优秀说明文下一篇:中小学生榜样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