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选择(精选8篇)
××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回升、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等多方面有利因素,农民增收呈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据统计,××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加
元,实际增长%,是年以来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
但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年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年农民增收的特点
影响××年农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三补贴、两减免”政策,不仅重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粮食价格回升。自××年底以来,粮食价格持续回升,回升幅度之大是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粮价回升保护了刚刚调动起来的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农民也因此获得丰厚的回报。三是全年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年全国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也是年以来最少的。受其影响,××年农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⒈农业收入创历史新高。
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农业收入是农民收人的最大来源。近年来农业收入持续徘徊,在农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但仍超过/;另一方面,我国/左右的农民半数以上的收入是来自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收入曾出现两次大的增长,对农民增收产生重要影响。第一次是年,农业收入增加元,增长.%,当年农民收入名义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第二次是年,农业收入增加元,增长%,当年农民收入名义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年农业收入达到元,增加元,增长%,收入增加的数量和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收入大量增加,为××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农业增收因素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
%。
⒉外出务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年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元,增加元,增长%,保持了稳定增长,是农民增收稳定的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外出务工收入增加是主要的增收来源。
××年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元,增长.%,对工资性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为%,对全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⒊政策性收入大量增加,税费负担显著下降。
“三补贴、两减免”政策是××年最受农民欢迎的政策,也是近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打折扣最少、落实得最好的政策,农民直接受益颇多。
××年农民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三项补贴得到的收入人均元,其中粮食直补收入人均元。政府补贴农民的政策和农民得到的实惠之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
“两减免”使××年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减少元,负担下降.%。税费负担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下降为.%,下降个百分点。农民的税费负担下降之大和占当年农民纯收入比重之低,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
⒋粮食主产区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阶段,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不增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种粮增收,种粮收入增加对全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种粮效益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受益最多。××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
⒌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幅度超过高收入农户。
低收入农户主要是以农业收入为主,近年来收入持续缓慢增长,年名义增长%,××年名义增长.%,××年名义增长%。××年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发生了显著变化,收人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高于高收入农户。按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年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人均为元,名义增长.%;中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人均为元,名义增长.%;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人均为元,名义增长.%;中高收入农户的收入人均为元,名义增长.%;高收入农户的收入人均为元,名义增长.%。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增幅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比当年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幅高.个百分点。
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赞减缓。
年以来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持续扩大,而且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年这一趋势发生变化,差距扩大的速度减缓。××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与上年基尼系数提高.个百分点的速度相比,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继续扩大,收入差距比仍保持上年的:的水平。
二、××年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最近,笔者对吉林省柳河县柳河镇周边的东方红、太阳升、河北、城南4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被调查的40户失地农户家庭人口为182人,其中劳动力127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366亩,被征用210亩,人均征用1.15亩。征用后剩余耕地156亩,人均剩余0.86亩。在被调查的40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有26户,占65%。收入减少的有14户,占35%。在127个劳动力中,征地安置就业6人,外出务工39人,从事农业生产28人,从事第二、三产业41人,赋闲在家13人,分别占4.7%、31%、22%、32.3%和10%。
1. 失地后多数家庭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前
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改变生活方式的机遇。
土地被征收后,打破了农民多年来的劳动习惯,失地就意味着必须在土地之外寻找新的谋生出路。失地农民大多生活在县乡边缘的结合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信息接受多,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进程务工也十分便利,利用征地补偿费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例如调查中发现部分失地农民开小卖店经商,建房屋出租或买车搞运输,应该说增加收入的途径较多。总体来看,由于人多地少,从事农业生产效益较差,经商务工的收入比务农要高得多,失地后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支出均有所增加。
2. 失地后一部分失地农民收入减少
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尽管是少数,但也不容忽视,其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可能找到工作;②家庭人口多,子女年幼,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③有些家庭长期有人患病或供子女上学花去大量金钱;④经营第二、三产业失败,又缺乏资金重新生产,这些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
1. 农民失地后,就业无门路
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查的40户农民家庭的127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仅占劳动力的1.57%,高中文化程度有7人,占5.5%,初中有21人,占16.5%,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人员97人,占76.4%。小学和文盲、半文盲大多在家务农或赋闲。初中以上的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这些人员主要从事一些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或做些小生意。再加上现在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者过多,失地农民进城工作难找,若无一技之长就业就更难。
2. 生活无着落,创业无本钱
部分农民在失地后有意去另谋出路,打算从事第二、三产业。但苦于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发展副业和兴办企业的想法。由于失地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此他们把征地补偿费用当作“保命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更是不愿拿后半生去尝试,因而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3. 教育支出过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的子女相当一部分因教育支出过大辍学务农,只有很少部分在靠本身收入艰难维持,有的向亲戚朋友借债供子女读书,生活十分困难。有农民反映,虽然教育乱收费得到了治理,但教育支出的现状并无大的变化。
4. 失地后身份未变,医疗、养老无保陳
失去土地就意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尽管在征地中得到了相应安置费用,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长远保障。调查中失地农民强烈要求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低保待遇、劳动再就业优惠政策、医疗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
三、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1. 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土地补偿安置费就是“保命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用。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其中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4-6倍。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地补偿标准由于征地用途、耕地年平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同而相差悬殊。另一方面,补偿标准制定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而且大多采取强制方式,不举行听证会征求失地农户意见,而现行补偿只按被征用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这块土地未来价值换句话说将来形成的巨大土地价值显化利润“剪刀差”却与农民无关。因此,应研究征地补偿的最佳办法。
2. 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应得到充分体现
现在虽然进城条件限制少,只要在城镇有住房,农民就能办理农转非。但在实际中,一是多数“失地农民”置业资金不足,二是虽然能买房立足,但“农转非”的手续还比较繁琐,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所以失地农民希望政府在进城条件、城镇住房、农转非户口办理、子女就学,以及在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弥补耕地占用价低和就业难等问题。
3. 加强征地补偿费用监管
征地的中间环节过多,就可能出现挤占挪用。调查中有农民要求,征地补偿费应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避免中间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征地补偿费用监管,确保失地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4. 建议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问题
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实施细则,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同时,建议政府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学校的变相收费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些因失地而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困而失学。
5. 应切实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就业
通过调查,笔者看到,有相当多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各级政府下乡调研,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招工指标要多对失地农民倾斜;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创业启动资金,农村金融机构应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创业。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使部分农民失去承包的土地,进而改变谋生方式。文章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高中 舞蹈 教学 训练 困难 对策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知能、气质于一体,对青少年各方面素质均起着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是很独特的一门教育,在高中学校教育当中并不属于高考必考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却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甚至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是,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导致乡镇高中的舞蹈教学与训练面临许多困难,本文着重分析如下。
一、面临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一方面,虽然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废除应试教育,向以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素质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转变,但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的教改、考改没有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素质教育只是空口号。所以,应试教育仍在各学校内占据重要地位,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仍是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部分的县局领导和学校领导都认为高考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他的非高考科目都是次要的,特别是艺术类这一块。而另一方面,为完成国家素质教育任务的需要,使得每一年市县两级都要举行中小学文艺汇演,学校又不得不抽调教师学生组织训练和参加。在这种矛盾中县局领导和学校领导所奉行的宗旨,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最少的学生拿到最高的奖项。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就放在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则始终处于“冷门”学科的状态。从长远来说,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师资设备不足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舞蹈虽然好看,而且容易模仿,但是没有专职或兼职的专业舞蹈教师训练,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虽然目前我国有众多的舞蹈艺术学院,但他们培养的都是专业舞蹈人才,且很少有毕业生到学校去执教。所以师资力量的缺乏,让许多学校无法开设舞蹈这门课程。但大多数乡镇高中目前严重缺乏专业舞蹈教师。以横县为例,全县六个高中学校只有一个高中配备专业舞蹈教师。而其他五个高中都没有专业舞蹈教师。非专业舞蹈教师的示范动作做得比较差,不能给学生良好的直观感,所以,学生对教师所授的课也就不会有较大的兴趣。二是舞蹈教学设施不足,如专门的舞蹈训练教室。一般学校只重视体育训练场地的建设,至于艺术类训练场地,城镇学校尚未完全保证,乡镇高中更难保证。就算有,也因设备太过简陋,无法达到训练的要求和目的。另外,为参加舞蹈比赛而排演的舞蹈,有些学校因资金问题却不能提供服装、道具、排练场地、时间等,这严重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生兴趣不高
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乡镇初中学校只配备了音乐教师,舞蹈教师在每个初中学校几乎都是空白,所以,毕业于乡镇初中的高中新生,他们的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可想而知。二是毕业于城镇初中的高中新生,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既缺乏毕业于乡镇初中学生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平时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偷工减料;又好高骛远,总想一步登天,直接学习成品舞。三是训练时间有限。乡镇高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在下午五点半至六点半,舞蹈教师一般只能使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课外训练,但这个时间同时是学生的吃晚饭时间和洗澡时间,或者其他运动时间。所以,能用来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每次训练都不能系统地完成训练内容,给学生造成教师以应付式训练来完成任务的坏印象。
二、解决面临困难的相应对策
(一)转变落后观念
舞蹈以其生动的形象、多彩的舞姿、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吸引着广大学生在审美的意境中畅游,在舞蹈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体魄,提升素养。为此,舞蹈艺术有着它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功能。这一特殊功能,决定了舞蹈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全社会必须转变对舞蹈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强了解舞蹈的功能及舞蹈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作为主管教育的县局领导和各所学校领导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舞蹈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只有端正对舞蹈教育的态度,正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让舞蹈教育真正全面地走入乡镇高中课堂。
(二)充实师资设备
一方面,聘请或招聘是解决师资问题是最根本办法。一个优秀的专业舞蹈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一般包括舞蹈创编能力、理论教学的能力、电化教学(课件教学)的能力、专业技能演示能力、专业表演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等等。这是普通音乐或美术老师所不具备和能替代的。目前,城镇高中专业舞蹈教师尚未普及,更别说乡镇高中了。所以,从别的学校聘请专业舞蹈教师或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专业舞蹈教师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要改善舞蹈教学训练条件。在开齐开足舞蹈课程的前提下,各地要在办学经费中保障用于改善舞蹈教育设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
(三)重视多种教学
新形势下湖南省国有林场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随着新形势下生态环境建设日趋受到重视,国有林场经营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湖南省国有林场的现状出发,强调了国有林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李玉平作者单位:湖南省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湖南,长沙,410007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1(2)分类号:F307.26关键词:国有林场 生态环境 发展对策
乡镇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石,是我党的执政基础,是联系农民最直接、最紧密的基层组织。当前,正值经济转型、体制转轨、职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就我们的现实而言,乡镇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审视、新的理念解读乡镇工作当下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现就结合我乡实际情况,谈谈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农村改革的一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社会稳定的关键.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党和国家机关中,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级基层政府和窗口,不但是上级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而且是农村各种问题的处理者,这是由乡镇政府肩负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职能所决定的,发挥好了,群众就满意,评价就好,发挥不好,群众就不满意.
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发挥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向背、事业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党的形象,通过乡镇政权的执政能力
来判断我们国家的兴衰成败.
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镇如何正确审视自己,找准发展路子,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工作的难点和原因
1、搞好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乡镇工作的重头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治安形势总体很好,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不稳定问题呈增长势头。乡镇在转接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投入精力较多,甚至疲于应对,使其他工作受到影响.一是债务纠纷.现在乡镇财政困难,乡村债务沉重是农村工作最大的难点,已成为农村不稳定的活火山。债务形成原因主要是过去抓农村水、电、路及新建学校教学楼基础建设的工程欠款,这些债务靠乡镇自身财力已无法解决,税费取消后债务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土地和宅基地纠纷。由于农村二轮承包时遗留问题较多,加之国家重点项目征地和宅基用地矛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又引发一些矛盾隐患,有的很尖锐。
2、农村环境设施差,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发展环境差太大。一是硬环境方面。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利、电力等设施几乎在吃老本,乡村道路损坏严重,村道路面高低不平,尽管近些年农村拆旧房盖新房的情况到处可见,但是,规划不力使得"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村庄建设功能不齐且村容村貌脏、乱、差状况突出。二是软环境方面。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功能在弱化,目前农民的活动为超自由状态,教育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集体观念淡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意识正在淡化,防汛抢险及村组公益事业的组织难度加大。三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少。因农村地域限制和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乡农村生产加工型企业发展一直火不起来,农民很难找到稳定的致富门路,大部分青壮年一般凭体力在外出务工且不稳定,管理型、技能型劳务输出所占比例很小。四是农村发展经济缺乏手段。上级对发展农村经济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战略,但是,如何发展、如何操作,效果不是很好,其原因除市场手段还没有建立健全之外,行政手段越来越不起作用,基本处于无奈状态。
3、乡镇工作职责不清,权小责大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不是一个新问题,目前,由于管理体制不断改变,乡镇政府对辖区管理功能有所弱化:一是乡镇政府责任大、权利小,也就是常说的无限的责任,有限的权利。二是条块配合不到位。如电力、通信等是条条单位,在支持和服务农村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又对农村整体环境有
负面影响,各通信单位在架设电缆时,公路边随处能看到一坑栽3至5个水泥杆的不雅观情景,群众埋怨镇政府,而乡镇政府对这些部门各自实施的工程难以协调或无法约束。
4、工作任务重且开展工作缺乏有效措施。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强调的特别严,但在农村的具体工作中,很多方面是乡镇干部凭个人感情、熟人关系在从事公务活动,也就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法制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不合法、行政手段无作用,乡镇工作经常处于艰难境地。一是工作压力大。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从法律上已变成知道关系,而上级政府与乡镇政府是领导被领导关系,工作任务安排到乡镇后,乡镇既无下推的环节,更无向上交的可能,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工作任务繁重,干部收入差距偏大。乡镇政府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设定了许多和上级部门有联系的对应机构,但一个机构多功能,一个干部多职务,而且党政、政事、政企分开。在各级政权机关的整个干部队伍中,乡镇干部是干部队伍中的群众,是最具有民众化的干部,不但身份结构不一,有公务员、有全额事业干部、有全额事业工人。干部往往存在哪项工作紧,就拉那根绳,需要多少干部,就抽调多少干部,真是无事不干,无所不能。三是舆论压力大。乡镇干部因身兼数职,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差错或违规言行,不可避免地成了少数农民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和工作责任的承担者及社会舆论的指责者,舆论忽视乡镇干部的主流和工作上的困难,片面强调干部工作失误或不足,使乡镇干部形象受到影响,工作难度加大。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适应高新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文化引领发展的突出问题,xxxx县人民政府根据国
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于xxxx年一月成立了xx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市场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因为各方面的客观原因,xx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于xxxx年六月六日才正式挂牌办公。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辛执法,已办结了23起违法案件(其中网吧17起,印刷厂1起,三印1起,娱乐场所4起),行政执法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但要充分发挥该局的职能作用,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困难之一,日常巡查到位难。日常巡查是文化执法工作发现案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加强文化市场监控的重要措施。按照市局工作目标管理的要求,对歌舞厅、游艺娱乐场所、网吧、出版物经营单位和托运站等的巡查频率,总和是每月不少于14.5次。就xxxx县以往的文化执法工作而言,一次巡查一般需要耗时1天,而平均每月的实际工作日只有20.92天,这就意味着两个执法中队的执法工作人员每月只有6天机动时间可以处理其它事务(已经立案的案件办理、开会学习、网吧、三印和版权市场全年8次专项整治行动等)。6天机动时间显然不够,往往只有通过加快巡查速度或者减少巡查次数来压缩巡查时间。
而对xxxx县的文化执法工作来说,加快巡查速度却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是县域面积大,业内经营户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xxxx县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县域面积达5852平方公里。全县227家文化经营户,其中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下的占31%。二是县内群峦叠嶂,公路密度极为稀疏,且多为盘山公路,巡查途中耗时过长。三是交通工具太有限,全局就一台公务车,无法满足执法一线的用车需求。
困难之二,执法范围广,生手多,业务技能跟不上。文化体制改革后,原来由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分别履行的行政执法职能,一并划归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执法领域涵盖了营业性演出、卡拉OK服务、电子游艺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三印服务、印刷、出版物发行、版权保护、网络信息和视听节目传播、文物交易、美术品展览等十多个门类。每个门类的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不一样,调查取证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而xx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今年才成立,全局30多名工作人员均来自不同的战线,其中有全面文化市场执法经验的几乎没有,而曾涉及过部分文化执法工作的也只有6人。正基于此,xx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从正式挂牌办公,局党组就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但因学习内容专业性强,部分知识难以理解透彻,更是谈不上融会贯通。故导致当前还有很多领域案件的办理还存在空白,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执法人员尚未练就 “火眼金睛”,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对比较隐蔽的问题还不能及时察觉;二是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太过雷同,专业技能欠缺。例如,对于网吧和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统一着装并佩戴服务标志的检查,以及对印刷厂 “五项制度”落实的检查,执法人员尚能及时检查、落实到位;而对版权问题、非网络游戏、教辅教材等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
困难之三,现行的行政处罚流程太冗长,操作欠便捷,严重影响了执法效率的提高。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流程原本有两种:一种是与简易程序对应的当场处罚流程,只须经历现场检查、作出处罚决定、执行、结案报告、案卷归档五个步骤,本来操作便捷,但因罚金最高限额还停留在1996年初定的标准上,没有随着物价的上涨逐年提升,目前基本不能适用(依行政处罚法之规定,这种流程只能适用于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在xx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今年查处的23起行政案件中,没有一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另外一种是与普通程序对应的一般处罚流程,适用于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如果案件不存在管辖权的超限问题、案情不复杂并无重大违法行为、当事人不要求听证,则可省略移送、听证两个步骤,否则必须经历如下十七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年版, 试行) 指出:“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应结合专业学习,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目前, 我国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了ESP课程。但因国内对ESP教学的研究还很薄弱, 开设ESP课程的师资队伍还不稳定, ESP教学水平不高, 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英语素质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EGP与ESP课程差异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或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简称EGP) , 即我们通常称的大学英语或公共英语。它是高职院校几乎各个专业 (英语专业除外) 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继续学习专业英语及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基础。
ESP是国外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 它属于语言学范畴。ESP的定义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演变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Huthinson和Waters认为, “ESP不是某种专门语言和方法, 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 确切地说, 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而Strevens认为, “用于专门目的的英语通常是指一种课程, 一般地, 这种课程能向学生传授与某一特定工作、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运用能力。它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的”。Robinson则主张“ESP课程不需要包括专门的语言和专门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Dudley-Evans和St.John强调:专门用途英语的绝对特征是, 为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而设计的, 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上服务于各学科的活动, 关注与这些活动相适应的语言 (语法、词汇、语域) 技巧、语篇和体裁。除此之外, 专门用途英语还具有可变特征:学科可变、方法可变和对象可变。
简言之,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球科学技术、经济及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 英语的交际功能性日显重要。传统的通用英语EGP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和全球日益频繁的交流活动需要, 人们将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职业及就业等需求联系起来, 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专门用途英语是使学习者在某一专业或职业方面使英语知识与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 它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输入, 突出与专业目的相比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依据学习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教学方法, 其中所有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抉择都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二、高职ESP课程面临的困难浅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和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21世纪, 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十分巨大。以制造类专业为例, 虽然目前我国理工类高职高专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涉及到制造类专业, 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制造类系列专业方面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地位, 而高职英语教学在ESP课程研究方面起步更晚。尽管目前不少院校的制造类专业开设了ESP课程, 但几乎是做做样子, 教学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具体分析起来, 高职院校ESP课程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ESP课程研究起步较晚, 运用实践滞后
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的运用, 可以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位变化看到其发展进程。教育部1982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把专业英语的任务定位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选方面, 只是强调以英语为工具, 获取所需要的信息。2004年国家出台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改称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在新的大纲中, 专业英语被提到更高的地位, 定位更加明确:“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2000年, 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把专门用途英语是否能进行统一考试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并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建设及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可以推断,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和实践。
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大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 在2000年以后才得以大发展, 因此,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起步晚, 还在探索阶段, 其定位还不够明确。目前, 由于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尚未正式颁布, 专门用途英语的地位无法保障。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迫于形势开设了ESP课程, 但仅仅是点缀, 课时非常少 (多数ESP课程开设时间为32-48学时) , 加之高职生源英语基础薄弱, 且通识英语课时偏少等客观原因, 导致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 ESP课程缺乏稳定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目前, 我国高职ESP课程的教师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英语语言课教师, 绝大部分是专业课教师担任。英语教师多属于“语言型”或“英语与文学相结合”的类型, 其英语基本功底扎实, 教学经验也丰富, 但大多数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 不懂ESP课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常会遇到“无知”的尴尬。而专业教师熟悉本专业的语体特点, 这可以弥补英语教师担当ESP教师的不足, 但由于他们自身英语语言功底不足, 缺乏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不能扮演好语言教师的角色, 往往忽视ESP课的重心, 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三) 高职生源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生源主要由两大类构成, 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学生入学时, 英语基础大大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两级分化矛盾十分突出。学生不仅是英语基础薄弱, 而且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 许多高职院校EGP课程课时数开设灵活性大。据统计,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EGP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 120多课时, 未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开设课时数。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学生在基础英语结束时, 不能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目标要求, 对接下来开设的ESP课, 没有学好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导致ESP课程成为一种形式。
(四) ESP教学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实践运用不够正规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对ESP教学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导致ESP课教学效率低下。国外对ESP本体与教学的研究在理论水平上起步早, 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学实践已趋于正规化和系统化。而国内对ESP教学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ESP课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 教学实践还不够正规化和系统化, 因而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三、提高高职ESP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 转变高职英语教学观念, 重视ESP课程设置
2005年1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由此可以推断, 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培养目标决定了ESP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必然趋势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移……, ESP教学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 高职院校决策者必须重视ESP课程设置, 保证教学时间量, 以提高ESP教学效率。
(二) 建立高水平和相对稳定的ESP教师队伍
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ESP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它的性质体现为: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注重语言、词汇、技巧、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运用区别于普通英语的教学法。因此, ESP教学设计与实践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真实性、需求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在不同的英语教学法和教学理论流派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但ESP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 表现在不同层面上对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多方面要求。首先, ESP教师应具备语言教师必需的双重素质——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和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创新精神。另外, 除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并积累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是ESP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 积极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 重视ESP教学
即将颁布的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在课程设置上, 将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 并提出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 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说, 政府已经认识到ESP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并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ESP教学, 为ESP教学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 广大高职院校的政策决策者及英语教师要认真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在通用英语EGP课程结束后, 保证ESP课程的正规开设, 并加大对ESP课程的投入, 如师资队伍培养、课时保障及教学硬件设备投入, 保证ESP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 如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大工程和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决定了ESP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英语教育发展历史还比较短, 特别是ESP课程面临较大困难, 但只要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和ESP教师高度重视、转变观念, 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和学习, 一定会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
摘要:21世纪, 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进程加速推进, 对制造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而既精通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加紧俏。专门用途英语 (简称ESP) 教学日益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的主流,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是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教学起步晚, 目前, 高职ESP课程面临诸多困难, 根据ESP特点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 提出提高ESP教学质量的对策, 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ESP,EGP,困难,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朝晖, 廖国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引入ESP课程的探讨[M]//中国ESP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M]//中国ESP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5]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6]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M].S 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8]Robinson, P.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L 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91.
[9]Dudley-Evans, T.&St.John, M.J.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Bhatia, V.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v iew[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选择困难的成因
“选择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完美化的强迫障碍”,例如对同样能达到目的的不同方法、途径、路线等在选择的时候难以抉择,即便做出决定后仍然疑虑他选择是不是更好,从而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以及精神上的焦虑。心理学上,对于选择困难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点——
1.完美主义。凡是有一定的选择困难的人,大半都是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并且可能是极度苛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个单选,而且这唯一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他们追求完美,并赋予选项太多的意义。
2.不确定内心需求。人生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有选择就可能有冲突,尤其是当命运提供给我们的选项利弊相当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阿拉伯神话中少年阿拉丁那样,猛地被带到众多宝藏前,而我们却被规定只能选择其中一样。我们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最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像阿拉丁那样,幸运地选择一盏可以不断满足我们更多欲望的“神灯”。可是,现实不是神话,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需求的人,永远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3.逃避责任。选择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抉择的人常常只是因为害怕承担自己抉择的后果。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而只有成熟的人,才更容易把握时机、当机立断。
4.可供选择的东西太丰富。这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自我的不满,他们将这种不满投射到选择的问题上,变相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现实。
存在选择障碍的人,往往与幼时的经历有关。心理咨询师在寻找患者安全感不足和完美化倾向的根源时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有—个从小就生活在身边的批评者,曾经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给过他们许多负面的评价。
走出选择障碍
倘若你存在选择障碍,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些简单方法增强自己的安全感,比如:让自己坚定地接受一种选择。当你面临选择困难时,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只选择其中一项选择,坚定这一选择。当选择完成后,告诉自己不要后悔,也不要去做什么对比,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这事实上是—种正面的心理暗示,你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心理暗示,来逐渐走出选择障碍的阴影。
此外,你还可以采用对比优劣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进行选择,比方说在选择的过程中,当你感到比较困难而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列一个对比表,一边列出做这个选择的10项优点,在另一边列出不做这个选择的10项缺点,两相对照,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选择的结果,从而帮助自己做决定。
同时,你还有必要改善自己的亲密关系以及学会自我欣赏。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亲密关系是增强安全感的重要一环,你需要尽可能地去改善自己与家人,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从中学会欣赏自己。亲密关系的改善和安全感的增强,都可以缓和选择障碍的问题。
【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选择】推荐阅读:
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机制与路径选择06-06
制约农民增收的调研对策09-20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10-07
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10-31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与探讨01-03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11-16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调研报告11-14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10-13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07-05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