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目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亲子教育目标(共8篇)

亲子教育目标 篇1

一、精细动作训练

吸收、借鉴蒙氏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培养宝宝的专注力、独立性、秩序感、耐力、毅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目标:

1、训练婴幼儿势手眼协作的准确性和手的控制力。

2、培养宝宝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

3、使幼儿的无意识动作发展到有意识的动作。

4、培养宝宝的耐力、毅力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专注力。

6、活动中加强了幼儿顺序性的培养,同时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亲子happy音乐活动

总目标:

1、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听觉、培养节奏感及愉快情绪,开发婴幼儿的音乐智能。

2、发展婴幼儿听觉能力、音乐感受力、节奏感和愉快情绪。

3、加速婴幼儿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4、配合游戏,增进婴幼儿肢体协调能力。

三、语言认知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和听觉。

2、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3、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发智力,发展认知能力、语言能力。

四、感觉统合活动

总目标:

1、发展婴幼儿的平衡感、触觉、前庭觉、本体感。

2、发展婴幼儿的肢体协调动作。

3、健全婴幼儿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4、发展平衡感、触觉、前庭觉、本体感的协调训练,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五、亲子美工创意活动

总目标:

1、培养婴幼儿对色彩,线、形、绘画及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和敏感性。

2、发展婴幼儿动手能力及想象力。

3、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体能游戏

总目标:

1、在充分尊重婴幼儿成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亲子互动游戏,发展走、跑、跳、蹲、弯腰、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发展平衡能力、触觉、本体感及四肢协调能力。

2、促进婴幼儿各器官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亲子教育目标 篇2

关键词:高校新生,目标教育,目标制定,实施辅助

针对新生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直是各高校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新生目标教育, 是指针对新生入学后, 普遍存在因奋斗目标缺失而产生迷茫或者因奋斗目标多元而产生困惑等状态, 以新阶段人生目标的树立与落实为核心, 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快速度过适应期, 以昂扬的姿态面对大学生活 (1) 。新生目标教育工作的开展, 需要我们总结经验, 研讨不足, 创新思路, 探索可长期施行的新生目标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 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育人氛围。

新生目标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工作对象囊括学校、学生、家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 层次由学院、年级、班级层层深入, 因此有效地开展新生目标教育工作, 需要从目标制定和实施辅助两个角度搭建具体方案。

一、目标制定

1. 关键词一:出路

新生目标教育工作最好以专业为单位开展,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拟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教育和培养。通过总结各专业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 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前移至新生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树立意识。大部分新生经过高考来到大学后, 通常状态非常放松, 认为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这种情况下新生经常缺失目标, 对学习、提高等一拖再拖, 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时间越长, 对于他们的发展就越无益处。所以在新生入学时即需通过专业大会、班会等形式, 引导他们思考“大学之门, 通往何方”这一问题, 明确职业角色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分量, 将新生从中学脱离社会的状态中牵引出来, 及早、及时地观察社会, 自我思考。

选择方向。通过梳理近几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可以帮助新生及早确定目标, 将一般性职业选择转为特定职业选择, 便于以后有方向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特定能力。通过对新生进行发展意向的阶段性摸底, 按不同意向类别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 宣传学校推免政策和考研经验, 引导新生充分利用大一阶段打好基础。针对想要出国的同学, 鼓励他们比其他同学更关注英语学习, 尽早开始高标准英语水平的练习。针对想要就业的同学, 统计各专业重点就业企业名录, 搭建往届毕业生和新生的联系, 帮助新生了解企业行业的真实情况。针对想要创业的同学, 宣传国家优惠政策, 启发他们及早积累相关资源。针对想考公务员的同学, 鼓励他们担任学生干部, 积累活动经历, 提早学习公务员考试内容。针对想参军入伍的同学, 宣传国家和学校政策, 培养其国防教育意识, 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

扭转观念。在新生树立专业意识的同时, 同步渗透正确、现实的就业观念, 告知新生近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分析各类企业和各地区的不同优势, 宣传西部、基层就业政策, 在新生阶段逐步消除“趋国企、趋家乡、趋高待遇”等就业障碍。同时, 结合校院社会实践活动项目, 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向企业, 切身体验未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 将学校中的专业知识与社会中的工作内容联系起来, 对未来有具象而明确的认知。

2. 关键词二:能力

在明确出路后, 如何让它变成现实就成为需要考虑的题中之意。如今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才是未来发展之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夯实学业, 进取创新。向新生广泛宣传学校各类评奖评优政策, 介绍各类基础学科竞赛及相关专业竞赛, 鼓励同学抓紧大一关键时期, 夯实基础,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宣传校际和国际交流项目, 鼓励同学们“走出去”, 接受其他兄弟学校和国外优秀大学的教育熏陶, 开阔视野, 兼收并蓄。

锻炼能力, 提升素质。向新生宣传学生组织对锻炼个人能力、培养集体合作意识的重要作用, 广泛宣传各类学生组织和机构, 突出其不同的工作职责及精品活动项目, 鼓励新生根据兴趣特长积极参与。另外, 现在新生大多是接近“00后”的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给予过多的关爱和保护, 会造成学生傲娇、孤僻等性格, 因此对他们的交往礼仪、谈话技巧等也需要进行培养, 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直面社会, 正视不足。策划开展“职场训练营”活动, 邀请企业HR与新生面对面, 从学校的角度为学生和企业的直接沟通搭建平台, 让企业和社会帮助同学们找到自身短板, 鼓励学生正视缺点, 明确不足, 培养求职技巧, 确定努力方向。鼓励同学们与企业保持联系, 便于在高年级时积极联系进行实习。

大一是新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新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是新生目标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提升觉悟, 坚定信仰。新生中党员人数不多, 大部分同学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识也还未明确树立, 因此, 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动作用, 广泛开展先进性教育, 帮助新生树立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正确认识, 重点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奠定党建在新生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全面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

关爱心灵, 健康成长。新生远离父母家乡, 独立生活学习, 在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无人倾诉的情况下, 很有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干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日常监察。另外, 更应加强平时的学习和教育, 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能做到及时的意识、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疏导, 主动发现, 主动寻求帮助和解决, 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实施辅助

目标教育作为新生教育和培养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群和平台加以辅助, 多管齐下, 共同配合。其中班导师、优秀朋辈、家长和新媒体都是其中尤为重要的核心力量。

1. 关键词一:班导师

利用新生报到的机会, 可以安排召开全体大会和分班级的师生家长见面会, 让新生和家长在入学之初第一时间与班导师建立最直接的联系, 由班导师对学生和家长关于专业培养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起始阶段, 让班导师直接参与到班集体建设工作中, 作为班级的一分子, 与一个班级的新生一起, 同步熟悉, 同步了解。

开学后, 班导师可以向新生介绍专业内涵、学科发展、未来的工作领域, 剖析各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给学生以直观的专业认识, 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并完成大学初期的学业规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发展做出全面的指导, 明确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方面大学生应该如何准备和积累,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引导。

2. 关键词二:朋辈

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 可以安排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优秀的学生党员或干部, 本、硕、博各年级可分别安排, 充分利用他们与新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和新生对学长经验的认同心理, 使他们在朋辈教育感染、分层分类帮扶、学习心得交流、成长经验传递方面, 发挥在新生目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学业规划、应对期末考试、经验交流分享等方面, 通过主题报告及交流互动, 帮助新生对学业生涯各阶段、对学校环境和自身发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让新生在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同时, 也能够学会平衡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为其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打好基础。

3. 关键词三:家长

新生目标教育工作, 工作对象不仅需要面向新生, 家庭教育也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家长是否拥有正确的教育意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与学校教育建立合理的互动, 互为辅助, 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关系。因此, 需要对新生家长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教育。直接教育是指, 组织新生家长建立QQ群等与学校交流互动的平台, 充分发挥其重要信息发布、集中答疑解惑、舆情信息收集、引导话题讨论的作用, 配合电话、短信等联络手段, 逐步建立家长对大学生的正确教育观, 从家庭层面消除“90后”新生“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 扫除家庭对学生今后发展就业的消极影响。间接教育是指, 对新生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学生本人的观念转化逐步渗透给学生家长, 通过学生观念的转变, 促进家庭教育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4. 关键词四:新媒体

建立网络班级主页。鼓励新生班级通过博客、人人网等网络平台建立公共主页, 将主页内容进行明确分类, 可以包括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班级建设专项小组活动、学长辅学、导师导航、班级特色活动、学习资料等, 充分起到展示班级文化、促进信息共享等作用。同时班级内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校、学院出台审核评比及奖励表彰制度, 定期对班级主页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建立微信公共账号。微信已经成为如今应用最广泛、关注度最高的日常交流沟通媒体,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使用微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新生目标教育等思政工作, 是众多高校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学院为主体建立微信公共账号, 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关注度, 深入整合学院资源, 发布优秀学生事迹、精英教师、考研就业等最新信息, 同时加强微信账号的管理工作, 与新生及时进行沟通和互动, 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新时期大学生中关注度高和影响力大的优势, 为新生目标教育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纯武, 刘海军, 黄琳.大学新生目标教育的理论基础[J].学术交流, 2013, S1.

[2]刘婉婷, 刘金.浅谈大学新生的目标教育[J].科教导刊, 2010, 12.

[3]张旭, 马睿.提高目标教育有效性途径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3, 7.

“目标教学”应定位于教育目标 篇3

“目标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在素质教育中完全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不用实验就可以确定的。就如其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一样,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一般来说,好的方法都具有相关性、相容性、递进性、互促和共化等性质,但作为方法范畴一般也都具有工具性和灵活性,无方向性;比如在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中,任何方法多是具有服务性的,它们既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也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关键看什么样的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这其实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不用证明人皆共知的道理。

“目标教育”给我们留下的最好启示就是目标意识,也就是说做事情要有目标观念。目标又有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评价不同等等。首先,是要有目标,而目标又必须正确,其次是目标有大小、总分、长短、远近、粗细等之分,而不同时期、机遇、过程和情况又会造成人们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必然出现各具特色目标的具体实施,不可能去搞刻板划一的“目标教学模式”。所以关于所谓“目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定位”之类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意义并不重大,而且所谓实验班与对照班也无从确定,谁也无法阻止教师使用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强制教师实施所谓“好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尤其是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分散?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区别搞清楚没有?众所周知,就说分散(绝不能说等于成绩、效果),那也是个很复杂的事物,并不是能作为评价标准的。

现在我们再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大家都说“愉快教学”是好的教学法吧!其实看为谁人所用,它同样可以为各种教育服务呢!还用举例吗?方法——工具,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比如扳手,是件工具,它就既可“往紧扳”,也可“往松扳”,既可以扳旧螺丝,又可以扳新螺丝。大、中、小等不同的螺丝可以是固定型扳手也可以是活动型,总之,光是举这么个“扳手”问题就不知可以举出多少说法,但这“扳”也是有目标的,而且也有大小、方向、层次和过程、评价等等(不再细说)这是人们都已懂得并能理解的是事情,还非要列成“课题”去研究吗?或者在实践中发明了一种新式扳手,还用再去不厌其烦地“论证”其意义吗?

小班安全教育目标 篇4

第二,教育幼儿懂得火的危险性,不能随便玩火,要有必须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幼儿不玩危险的游戏,懂得不能够蹬踏阳台上的凳子、花盆、纸箱等不稳固的物体,明白这样做十分危险,容易摔伤自我;让幼儿记住自我的家庭地址、父母亲的姓名,能说出父母或家里的某一个电话号码,懂得如果走失后该做些什么;明白坐车时的安全常识,如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坐前排,不在车内走动等。

第三,教育幼儿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行路交通安全知识,会看简单的信号灯——红绿灯,明白过马路走斑马线等;明白最基本的110、119、120等急救电话号码,明白什么时候打哪个号码;了解一些消防知识,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救方式,如着火后如何逃生等;明白一些保护五官最基本的常识,如不塞异物、不看刺眼的物体(例太阳)、不听刺耳的声音(例鞭炮)等。

小班上学期教育目标 篇5

1、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轻松愉快的参加各项美术活动。

2、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初步学习涂染的方法,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养成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势及良好习惯。

3、引导幼儿认识红、黄、蓝、绿、黑等常用颜色,并能根据要求调换彩笔涂色。

4、积极参加手工活动,初步掌握彩泥的搓、团、压扁等方法,尝试塑造简单的形象,体验操作过程的乐趣,并通过欣赏名画,初步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较准确学会常用词语的发音,能安静倾听别人的讲话,愿意和老师.同伴交谈,感受用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2、初步培养幼儿看图书的兴趣,学会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逐步学会用简短句讲出一幅图片的主要内容.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培养文明交往的习惯.健康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和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使他们消除初入园的焦虑情绪,愿意天天上幼儿园.学习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常规,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入厕等生活习惯.2、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基本动作,促进动作灵敏协调性,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锻炼幼儿身体的基本技能,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愉悦。

3、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使幼儿知道几种大型玩具的玩法,不做危险的事情,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初步培养幼儿活泼.自信.合作.谦让.勇敢.独立性和适应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四、具体措施:

(一)健康领域:

1、组织各种户外活动、体育游戏等培养幼儿对活动兴趣,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初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其体质。

2、在组织一日活动中保证幼儿每天二小时的户外活动的时间,为幼儿提供 多种运动器具、自制玩具,引导幼儿会玩、爱玩。

3、注重平时的观察,发展和提高幼儿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一些基本技能。

4、通过各种体育游戏逐步增强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

(二)语言领域:

1、培养幼儿能坚持说普通话,并使用正确的普通话,通过个别谈话,自由活动,指导个别幼儿进行一些听说练习。

2、通过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培养幼儿安静地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话,养成在集体活动中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3、各个教学活动中,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集体面前讲话。

4、鼓励幼儿能较大方地在众人、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艺术领域:

1、利用各种绘画手段与方法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初步学习用印章、棉签、手指、油画棒等作画。

2、用橡皮泥、剪刀、胶棒等材料进行制作,提高用手操作的灵活性,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学习粘贴、撕纸和简单的折纸技能,用搓、团、压等技能塑造简单的物体。

1.每天比班上孩子都早到班级,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美好的一天开始啦!2.在孩子身上有永远学不完的东西,你是老师,但是得记住向孩子学习。3.当孩子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时,请学会耐心的等待,犹如等待花儿开放„„ 4.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为沟通铺就坦途。

5.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宽容、爱护他们,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和照顾。

6.学习中,你是他们的引导者;游戏中,你是他们的好伙伴。7.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他们从视线上、心理上都觉得你和他们是同一水平线的!这样沟通的效果才会更理想哦!

8.善于观察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就会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

9.一个点头、一声微笑、一句亲切的再见„„细微之处的关注,带给孩子和家长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暖。

10.有的孩子,他的优点就写在你的眼里,而有的孩子,他的优点需要你用心去发现。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孩子,更要用心灵来关注孩子。

11.做操时,可以让调皮的孩子上来带操,他们会神气得像个体操运动员。12.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几岁,你也几岁。

13.节假日或孩子生病时及时打电话问候或发短信,孩子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心自己。

14.和孩子说话时看着他的眼睛,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重

5.滑滑梯时,请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玩,即使倒着滑也没关系,你要做的就是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16.重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做到。

17.绘画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你会看到孩子独特的视野,也会更了解孩子。18.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用积极向上的朝气感染孩子。

19.委屈了孩子,能勇于承认,让孩子及时释放心中的不快。

20.关心孩子,不只在言语,更在细微处:摸一摸头发、拉一拉衣服、盖一盖被子„„心的距离在细微的动作中贴得更近。21.偶尔和孩子开开玩笑,像朋友般地笑闹!

22.区域游戏中,小脚印的运用能很好的解决入区幼儿过多的问题。23.遇到困难,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和同事交流,会有很多收获。

24.和孩子在一起,爱美的老师更应从安全、方便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穿戴。25.教研、课题小组活动,是研究教与学的有效载体,每个老师都应该成为活动中活跃的一份子。

26.对幼儿来说学会饭前便后洗手、每天带好手帕、向老师问好、排好队有秩序的耐心等待、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等比学会一首儿歌、一个故事更重要。27.尽可能带孩子接触泥土、沙石、花草、树木、昆虫„„在野外游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28.和孩子一起制作简单的玩具,它的价值比商店买的更大。

29.在孩子们比赛的时候,千万别吝啬你的嗓子,记得为孩子加油呐喊。

30.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让孩子参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准备的过程其实也是经验分享、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漠视。

31.在大人眼里是无用的东西,在孩子心中却可能是值得珍藏的宝贝哦,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好好收藏吧!

32.不要小看孩子的告状,有时潜藏着教育的良机,有时可以预防危险的发生,有时„„

33.养成随时整理的习惯,让环境更为舒适,也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有时,还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整理哦!

34.对待睡不着的孩子,可以给他点时间,但必须强调不能影响别人。35.设个小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上来表演,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36.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因人施教”永远是教育工作的期待和追求。

37.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说“你能行”!要多给予正面鼓励和表扬,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

38.表扬孩子时可以尝试用身体的触碰来代替语言的表达,相信你和孩子的距离会拉得更近。

39.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时候可以做个“懒”老师!

40.在班级里开展任何一项活动,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表现的最为积极、感兴趣哦!用自己的热情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1.如果向孩子提出了合适的要求,就一定要求他们做到。

42.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的时候,老师佯装弱者,往往能够激发孩子们做强者的责任感。

43.当孩子欲言又止,或是总不敢正视你,那就是孩子有什么状况了,一定要耐心、细心地多加注意。

44.批评孩子时确切地告诉他:老师喜欢你,可是不喜欢你做的某某事。45.为了引起全班孩子的重视,在讲理或批评时,让孩子们的嘴来说,而不仅仅让他们做听众。

46.看午睡的时候要注意,平时很难入睡的孩子很快睡着,或者平时很快睡着的孩子很久没睡着,可能是他们出现了不适。

47.午睡时常帮孩子盖盖被子,并轻声告诉他(她):“乖,快点睡着,老师喜欢你!”

48.学习古诗、国画等传统艺术,无意之间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49.如果手头有相机,就不要错过孩子的精彩。

50.饭后一个“小魔术”,既能稳定饭已经吃好的小朋友,又能暗示动作慢的幼儿加紧速度。

51.在自己错怪孩子、弄疼孩子等情况时诚恳地向他们道歉,这是平等,也是以身作则。

52.每天和孩子们交流新闻,能培养孩子关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53.幼儿老师要返老还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

54.孩子毕竟还小,不妨在拎包里放些好吃的,以备随时应付突发事件,往往会收到奇效。

55.每天给孩子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古诗,你会发现积累的力量。

56.让孩子喜欢阅读,和孩子一起打开书本,与文字亲近,在童话王国里感受真、善、美„„

57.闲暇时,和孩子们唠唠家常,听听他们的小秘密,分享着共同的快乐。

58.离园时,给孩子藏好小肚子,穿戴整齐回家去。家长满意了,我们也尽责了。59.主动向孩子问好、道别!在你的潜移默化中,羞涩的孩子也会主动积极!60.不吝啬自己的拥抱、抚摸,抱一抱、亲一亲班上的每个孩子,甚至轻轻拍一下屁股,就像对自己

61.有些问题假装自己不懂,向小朋友讨教!你会发现他们的智慧。

62.表扬孩子时可以面向全体,为孩子树立榜样,指出缺点时要个别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63.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具体,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空洞说教。64.允许孩子们向老师提出意见,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更亲近,也会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65.午睡起来给女孩子设计新发型,她们会崇拜你的巧手!

66.了解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如海绵宝宝等,增加共同的话题。67.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你会更理解孩子。

68.把自己家里闲置的小玩意作为小礼物奖给幼儿,他们一定把它视作珍宝。69.和孩子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石头剪子布”游戏,感受经典游戏的魅力。70.记住孩子的生日,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71.将每一个孩子当作“大人”看待,多一些平等与自主,你会发现他们真的长大了。

72.在班上称呼孩子的小名,会让孩子更感亲切,愿意亲近你。

73.了解每个孩子的爱好(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零食、爱玩的玩具),关键的时候就是应对孩子的法宝。74.试着把活动的点滴感想、孩子的成长足迹用笔记录、用心书写,若干年后,它们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75.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76.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听、想、说,更多的是在“做”中学习。

77.睡前一个小故事或者放一段音乐,能让孩子情绪愉悦,在家一样温馨的氛围中安静地入睡。

78.容忍孩子的犯错和遗忘,你要做的是提醒和帮助。79.为孩子保守一个秘密,你会得到孩子更多的信任。80.让孩子参与到环境布置中来,让“活”起来的墙饰成为每个孩子表现的舞台。81.用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也记录了老师的成长。

82.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孩子感兴趣的事,合理取舍,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83.身体不适心情不佳,你可以告诉孩子,他们会很乖。

84.对于大班的孩子,有些游戏的规则、活动的常规,不妨让他们自己来商量、确定,要知道他们也是很有主见的。而且,由他们自己确立的制度更容易被采纳和遵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了。

85.活动后的评价是孩子们又一次的学习机会,应得到重视。

86.孩子们最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游戏,游戏时投入到孩子们中间,你和孩子都能体会更多快乐!

87.让孩子儿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学习安静地走路、游戏„„这可是让小班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好方法哦。

88.孩子做事不仔细时,可以通过情境的模式来检查,这比说教的效果更有效。比如洗手用“开花”的形式就很棒!

89.遇到困难可以向小朋友求救:“谁愿意来帮帮忙?”相信肯定会有许多小手举得高高的!

90.在活动中尽量别对孩子提过多的常规要求,这可以在活动前完成,活动后再和孩子一起总结。

91.关心社会热点,巧妙引用,设置别具一格的主题活动。

92.不要吝啬你的语言,有些话和家长说出来,能让彼此心情释然,沟通更为顺畅。

93.老师更多地走进孩子的家庭,会更多了解孩子。家长更多走进学校,会更多了解教育和老师。

94.用“心”沟通,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

95.以“孩子进步”、“游记”和“节日祝福”等为主题开展的“写信”形式的家园合作教育,能有效增

96.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但是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说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

97.每个家长其实也是我们的老师,善于向家长请教的老师会从家长身上学到很多。

亲子教育目标 篇6

总的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初的注重知识、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心在发生着摇摆和震荡,并不断寻找着平衡与融合,这种平衡与融合集中反映在当代“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进步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人们最初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社会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旗帜。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到现在开始重新思考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基于尊重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表现在从只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物质文明的手段,神化科学,造成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到批判科学主义,挖掘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再到提倡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发展过程。

再次,表现在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科学教育,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再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

最后,表现在科学文化领域,从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霸权,到后现代主义对近现代科学的批判,再到多元科学文化教育的理念。

这些过程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当今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目标取向已经突破了“工具理性”,更加关注科学教育应该体现的人文关怀和改善社会文化的功能。

责任人格:责任教育的目标 篇7

一责任教育的兴起

责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出“责任公民”概念, 其内涵主要是指每个公民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责任, 具有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在德国, 《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日本也不例外, 其《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 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爱好真理和正义, 尊重个人价值, 注重劳动和责任, 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这些国家都将“责任”这一素质视为国民教育的目标。

在中国, 责任教育首先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胡卫在1994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他主持的“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中, 将“学会负责”作为总结报告的题目。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考察, 指出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突出表现在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片面强调自我价值, 而缺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从而提出以“学会负责”作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的目的。宗秋荣在1998年第8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一文, 该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 提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三个“学会”, 即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负责。并且指出, 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 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

随后, 责任教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2005年9月19日,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4周年、第3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 《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评论《论责任》, 文中把责任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 指出“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都以责任为基础, 为前提”。

2011年11月, 中共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 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责任与责任人格

研究责任教育, 首要的问题是要清楚何谓责任。在对责任的研究中, 中国学界对责任的概念使用与界定并不一致。经常使用的概念除“责任”一词外, 还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观”“责任感”“责任心”等相近的概念和词语。不同的学科领域因侧重研究的维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 如哲学、伦理学多使用“责任”, 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多使用“责任心”“责任感”, 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多使用“责任意识”“责任观”。

1. 责任的界定

“责任”是一个现代词汇, 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没有“责任”一词。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责任”一词有三重含义: (1) 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2) 分内应做之事; (3) 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这一解释侧重外在规定性, 强调责任是对人的行为的规定与约束。学者多以此为基础来理解, 使得从外在规定性的角度认识责任一度成为主流。

近年来, 对责任的研究越来越向内在规定性深化, 并展开为人的知、情、意、行的多层面考察与整合。如陈芬认为:“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 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从个体发生的角度分析, 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具有自律性的责任感的人, 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行为, 他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 自己是自己的主体, 那种曾似乎压抑人、束缚人的外在力量, 反而成为主体尽职尽责的巨大推动力。”从他律与自律两个层面分析责任, 并强调后者的重要意义。

宋晔更加明确地突出责任的内在性:“责任在今天, 常被用于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 但本真意义的责任乃是自愿行为, 是个体对他人或社会要求的积极‘响应’, 所以‘有责任感’就是能够且随时准备做出‘响应’的一种稳定素质, 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虽然在诸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外在要求的响应, 但是这种响应成为一种自觉时, 它就不是强制的, 而是自由自觉、自主自律的, 这种自觉是顺应了人的共生性, 或者说是人共生性的自然要求及其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她还从人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来理解责任的内涵, 认为:“责任不仅是一种意识, 也是一种理性和行动。”

综上所述, 对责任含义的界定有两个路向:一是从外在规定性的层面, 核心主张是认为责任是对人的约束与规定;二是从自我规定性的视角, 侧重探究人的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责任概念的多义性一方面说明责任内涵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为其整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况志华、叶浩生在对中西方学界对责任及其纷繁的近似概念分析、概括后, 提出“责任概念的整合”, 全面地指出了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主观体验”“情感体验会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经过整合, 责任的内涵完整地体现了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2. 责任人格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 责任人格即是具有责任品性的人格。人格即自我的统一性, 体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 个体存在与意义的统一, 实践与交往的统一。责任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品性, 既包含外界条件对主体的客观要求, 又体现为主体对这种要求的理解、认识、感受并最终转化成行动。责任人格即是个体在实践中, 通过对责任的意识与感受, 表现为自觉履行责任的态度与行动, 并不断在实践中建构自我认同。责任人格的提出, 也意味着对我们而言, 更加重要的不是社会对公民提出什么样的责任, 而是这些责任从何而来, 以及怎样为我们所接受、内化和自觉履行。

责任人格是责任教育的目标。“责任观教育, 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 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 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三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责任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没有主体就没有责任。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一是指完全依赖主体感觉的主观性;二是指主体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主动性 (或者一种积极状态) 。一个负责任的行为, 它既是主体自觉自愿做出的, 也是主体主动选择后的结果。

责任的主体一定具有独立人格, 如果是主体, 但人格不独立, 也不会有责任。外在的要求, 只有被主体认识到, 才能在主体意识中形成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这种具体的规定, 为主体所体认, 从而转化为内在的责任, 只有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做到。主体之所以能够承担责任, 是由于其具有独立的人格。

主体性对于责任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责任人格培育中, 我们应当让学生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情境中, 与其平等地交流与对话, 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判断与选择并感受、体验与领悟其中的责任。

2. 实践性原则

作为主体的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人的主体性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实践是责任的来源与目的。责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 其目的是明确人的交往尺度而达到自由。责任与实践相伴而生, 在普遍存在的社会联系中, 人们只有履行责任, 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其中的个体才能发展。

遵循实践性原则, 责任人格的培育必须更多地将学生置入社会交往中, 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与外在世界的密切关联, 关注自己周围生活情境中责任的具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而避免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

3. 层递性原则

人格是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动态过程, 责任人格因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意志的磨砺而呈现不同的水平和程度。同情是责任的初始状态, 它是因生命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而自然生发的。与具体的领域或职业相对应的责任是程度较高的责任。它清楚地意识到外在限制性, 克服自身欲求而遵守角色规范。当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等一切自身之外的存在一致时, 他不再会感到自己责任行为的限制、约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 就达到责任与自由的统一, 这是具有高度理性与自觉后的境界。

遵循层递性原则, 在责任人格的培育中, 就不能不顾对象而千篇一律。对小学生, 其责任要求不能成人化、理想化。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除培养其生命责任、家庭责任外, 还需侧重培育其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与全球责任。总之, 对责任人格的培育要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摘要:责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更是明确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市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本文基于责任概念的丰富内涵, 提出“责任人格”概念并初步探索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责任人格,责任教育,人格培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编.教育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62

[2]胡卫.学会负责——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选择目标[J].教育研究, 1994 (2)

[3]宗秋荣.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J].教育研究, 1998 (8) :54~59

[4]陈芬.论责任及责任感的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9 (1)

[5]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3)

[6]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3~14

[7]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8]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60

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定位问题刍议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目标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58-02

由于我国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制过来的,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在运行机制、人材培养等方面还带有浓厚的“通识教育”色彩,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在毕业后能为企业、为市场所满意,顺利找到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应在“职业”上。本文所述的职業教育的“职业”目标,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从事教育的职业,而是指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是为获得职业、胜任职业而进行教育。

1“职业”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其实,在教育理论上早就有人提出过要重视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扈中平说过:“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不仅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而且更倾向于强调其中的社会功利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的有用性和对个人社会生活方面的有用性。”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谋生之道给予足够的重视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面对众多批评和指责时也指出:“当我们用这样广泛而富有意义的方法来设想学校中的作业活动时,还经常听到各种反对论调,认为这种作业在学校中不应该占有地位,因为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或者它们的倾向是卑贱的。这真使我惶惑不解。有时在我看来,持这种反对论调的人,简直是生活在另一世界!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其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任务和职业,都有一些事要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黄炎培也积极倡导将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盖教育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培养学生的技能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并不矛盾,获得一定技能必须首先要学会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简单的英语、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其实,早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就指出:“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都是“人力资本”,可见,技能和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但是,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胜任,而非高水平。普通一名学生,学会一定的技能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在制定职业教育教育目标时却“惟恐”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强加了许多基础文化知识和能力要求,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就业的适应性培养。3年制的中职生要学20多门课程,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了不少无用的东西,而企业需要员工应当具备的“一上岗就上手”实操能力就成了职业教育的花架子。这样的职教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眼高手低,甚至鄙薄技术。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于是,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却越学越不懂,也许这就是“灌输”教育的源头吧!事实上,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过高的、脱离实际的要求,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教育的目标就应定位在职业的需要上,定位在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上,这就是“职业”目标定位的真正含义。

2“职业”目标定位的现实“窘境”

然而,职教定位于“职业”的目标在现实中却似乎被遗忘了,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现实生活中,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长期存在。尽管《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来,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一种教育模式,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甚至比普通教育还重要。黄炎培说过:“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日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但与普通中学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差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坏孩子”。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甚至教师都非常冷潢。“在当前一般人心目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程度,特别是一些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热情已达到过于狂热的程度,把能不能上大学,以至把能不能上名牌大学看成是决定一生命运和幸福的唯一因素。”这是“教育万能论”在作怪。据199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年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到同龄人口的19%。在这种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笼罩下,别说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甚至为职业教育摇旗呐喊的声音都很小。其次,家长和社会的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投入。多年以来,政府在职校技校投入方面是非常“吝啬”的,以1996年的数字为例,我国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普通高中平均低7.4%,有的省甚至低47.7%。但根据国际上的统计,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应当是同级普通教育生均经

费的2.5倍。办学经费的缺乏,造成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我国的职业学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大跃进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同样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在教育上的职业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另外,由于政府对对职业学校的运行经费实行“以费养费”,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职业学校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什么教育的目标追求了。

3“职业”目标定位的实施意义

职业教育定位于“职业”目标上,它的意义在于强调职业教育不应偏离自己的发展轨道,应走紧贴市场需要、职业需要的道路。它提醒我们:要正确实施职教的“职业”目标,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技术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辩、轻实干,受普通教育的教学思想影响很深。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回报率,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一場教育思想的革命,解脱传统农业社会思想、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摒弃鄙视职业教育的不良风气。“诸君须知,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其次,实施教育目标向“职业”方向发展,就迫使我们大力修改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切实考虑到职业学校生源比普高生源差这个不争的事实。彻底改变教材理论性重于实操性、教学内容上将大学的教材删减一部分当作职教的教材的现状,强调教学内容不仅要对学生“有用”,更重的是“实用”,强调教材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具有时代性。大力压缩教学设计中文化课比例超高现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实用专业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在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方面,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师资培养,改革职业教育的用人制度,引进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只有本身职业功底强的教师,才能教得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第三,职业教育既然是以职业为教学目标,在实施中就必须重视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以市场作为“风向标”,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也正因为这样,才迫使我们去思考职业教育和企业、市场的衔接,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第四,提倡“职业”目标,也可唤醒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职业教育,从而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充当简单的培养人才、满足就业需求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社会的“稳定阀”。

诚然,在强调“职业”目标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文明礼貌、诚信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等,因为这些也是职业所需要的。另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应成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而且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甚至比基础教育更应搞活,更应注重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加大选修课,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意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杜威,学校与社会进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北师大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杨银付,杨进,王定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李正心,杨际贤,二十世纪中华百位教育家思想精粹[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个人工作经历及主要荣誉下一篇:以说文明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