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现代诗歌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由现代诗歌(精选7篇)

自由现代诗歌 篇1

狗很丑陋,毛发杂乱

长长的牙齿闪着寒光

他的自由是一根铁链

不知用了多长的岁月

用爪子画出一个圈来

我喜欢他的自由

在他自由的圈子里

鸡进不来

人也进不来

我喜欢这些鱼

池塘的水又黑又臭

漂浮着数不清楚的垃圾

这些鱼只露出一张黑嘴

嘴巴上胡子左右摇摆

他们自由的吐着水泡

我喜欢他们的城池

随便并不坚固

他们可以顺流而下

一直到达海洋深处

我喜欢这些孩子

房子周围废纸一堆堆

苍蝇在蚊蚊忙于肉博

狗屎坚硬如石

这些孩子流着鼻滴喷着口水

又黑又起壳的脏手

自由的画沙为堡

横扫千军

我喜欢他们的烂漫天真

他们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自由现代诗歌 篇2

关键词:现代技术,自由,增量,女性主义

当代美国著名女权主义学家阿莉森·贾格尔( Alison M. Jaggar) 认为: “所有的女权主义者都把消除男性统治当做自己的使命,而所有女权主义政治理论的目的都在于阐明如何消除男性统治。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分析当代社会男性统治的基础。”[1]在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流派中,最著名的当属自由女性主义。“我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反对男人,而是团结 起来保护 我们作为 女人的利益。”[2]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伦敦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1938—) 则认为; “自由女性主义者不把妇女的从属性看做一个更大系统或结构的组成部分。相反,她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许多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独立因素上。”[3]然而,一个前置性问题是,历史上男性对女性统治的事实今天还存在吗? 如果这个命题不能获得肯定性回答,所有女权主义理论就失去了正当性。

一技术颠覆与创设: 工程领域中的女性

恩格斯( 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 在《反杜林论》中说: “他( 傅立叶) 第一个表述了这样的思想: 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4]而女性的个性解放与职业发展则受到社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科技革命。

在现代科技创造领域,女性技术工程师明显要比男性技术工程师少很多。在传统思维习惯中,女性难以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就,因为,工程技术实施与创造在体力上与精神上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而且工作环境一般较为恶劣,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职业发展竞争力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工程技术界还缺乏影响力大的女性偶像作为年轻人的榜样,即使有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年轻女性接受工程技术教育和进入工程技术界的比例较低。但在世界范围内,仍有不少女性跨进了高能物理、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等尖端科研领域,以超常的付出获得了一项项突破性成果。

20世纪世界最富盛名的女性遗传学家美国的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 Clintock,1902—1992) 以实验方法,即技术创造的角度开启了遗传发展史新的一页。1951年她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但由于学术界对于女性从未消失的偏见,她的理论长期未被认可。直到1983年,81岁高龄的她才获得公正的待遇,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位发现可移动的遗传物质的女生物工程学家。

当今世界唯一一项在全球范围内奖励和资助从事生命科学领域所有女性的奖项“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1年度获得者,为香港大学的任咏华教授。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转化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这是她多年来突破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限制的结果,因而她成为华人女性在世界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水立方”的完美设计受到中外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普遍赞誉,其设计者为女建筑师王敏。她所领导的A + 工作室能在众多国内外的设计单位竞标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卓越的想象力和女性视角。

“如果不考 虑性别,就不能充 分地认识 技术。”[5]技术创造了女性,女性也改变了技术。技术带来自由增量,也就带来创造增量,其中最受益的当是女性。目前,在技术尖端领域和基本生产技术领域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多,所做出的成绩也十分可观,和男性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为新技术革命使得制约女性在工程技术领域发展的限制愈来愈小。但是,现代技术对女性驾驭技术能力的激发以及女性和男人同台竞争的压力,使得女性性情的传统特征大为削弱,一种中性的技术女性大批出现在职场上。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女性品性的退化则传导为男性的男性品质的退化。

二技术渗入与浸润: 公共活动中的女性

女性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与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的真正解放是在技术充分发展以后,大量家务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后消灭社会分工,才会实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指出: “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6]162现代技术革命,溢出了技术领域本身,浸润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不仅使很多家务劳动社会化,而且就家务的私人劳动也轻便化,较少成为现代女性的沉重负担,这也使更多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商业、政治、科学、艺术和社会管理等社会公共领域。

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在著名的《法哲学原理》第166节中说: “如果妇女领导政府,国家将陷于危殆,因为她们不是按普遍物的要求 而是按偶 然物的偏 好和意见 行事的。”[7]他认为女性天生不配研究高深的科学和哲学,也不能领导国家。黑格尔没有预料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女性的巨大影响。对此,恩格斯有这样的批评: “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它的残余还牢牢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重大的历史根据的。”[6]244而早黑格尔2100多年的柏拉图( Plato,Πλáτων,约前427—前347) 则比黑格尔更有远见。他在《理想国》中说: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8]但是,其学生亚 里斯多德 ( Αριστοτληληc,Aristotélēs,前384—前322) 则提出完全不同于导师的观点,他在《政治学》中这样说: “男女间的关系也自然存在高低的分别,也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原则在一切人类之间是普遍适用的。”[9]15即是说,男人天生就是女人的统治者。而且,他进一步把这种关系看作是双方的共同意愿,“苏格拉底认为男女在这些品德方面并无区别,是不切实际的。就勇毅说,男人以敢于领导为勇毅就不同于女子的以乐于服从 为勇毅; 再就其他 的品德说 也是这样。”[9]40然而,在现代教育与技术的演化下,女性与男性具有同等天赋与地位平等的思想已经少有异议。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女性具有与男性同样的性情与气质。尼采在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 “肤浅是女人的气质,一层覆盖在浅水上面而波涛汹涌的动荡薄膜。而男人的气质是深邃,他的水流在地下的洞穴中涌动: 女人感觉到他的力量,却不理解它。”[10]尼采的判断尽管没有普遍性意义,但在某种特殊性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价值。

现代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轻女性家务劳动,使得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地受教育和参与社会角色竞争机会,而且,现代交通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使得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比男性获得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女性充分利用因技术发展而使个人自由度大幅提高与过剩的机会,发挥个性魅力,捷径式进入商业、政治和艺术领域。目前在很多政治体制中,规定要有一定的女性参与政治组织,尽管我们可以肯定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规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样,也可以肯定这个规定的负面意义。因为,在现代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女性既是公共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支配公共资源; 同时,女性也是公共活动的载体,也是说,部分公共领域的女性已成为经济与政治活动与目标中的交换物。吊诡的是,获得增量自由的现代女性在经济与政治等公共活动中,既是空前的自主,又是前所未有的被利用。

三技术普照与漂渡: 虚拟世界中的女性

现代技术革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数字化建构,它已成为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普照光,它照耀着新新人类漂渡到现实苦难世界的彼岸。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女性主义作家哈拉维( Donna Haraway,1944—) 在对技术的历史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女性身体重建的关键性因素。未来世界将是人类、机器和自然三者间的互相协调和制约。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进入智能化的类生物体系的生产时代。这些新的技术将会颠覆性改变女性的社会关系和地位,“由于在发达国家,机器人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把男人从工作中排除出来,加深了男性工作的失败,而办公自动化制度的建立使工作的女性化得到了加强。”[11]女性对于虚拟世界的参与和沁入相对于男性具有不同的特征与方式。女性在虚拟活动中重构了世界,也重构了女性自身。

自由度上,由于虚拟世界的非实在性,难以建立现实世界的规制与理性,使得现代人自由发挥个性,张扬感性,实现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价值与理想目标。这种无限自由度为现实世界中竞争处于弱势的女性构建了无限自由的平台。现实中被支配的女性易于在虚拟世界中行使支配权,反之,在现实中权重的女性,也会把支配权不知不觉转移到虚拟世界中,并予以扩大。

无限性上,虚拟世界的无限性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无限性。现实世界是客观世界的无限性自在存在与主体人为实践的有限性存在的统一。每一次人类技术的进步都是向未知的宇宙自在世界迈进一步,但这种迈进始终是受限和缓慢的。但虚拟世界为人类向未知世界打开了无限 的可能。现实 世界的“无”可以通过数字化模拟实现“有”,现实中的无限“远”在网络中可以“近”,现实中难以融合的“隔”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化”。自我原初的人性得到了回归。女性更倾向于这种回归方式,但虚拟与现实的转换又使得女性变得无所依托。

隐匿性上,沉入虚拟世界的女性在情感上也易于投入,更倾向于自我放任。更有部分女性,利用网络自由变卖自己的身体与情感。由于隐匿性,不愿向现实中敞开个人隐私的事件、情感和理念的主体,尤其是女性愿意向陌生的对象倾泄。因为这种隐匿性,女性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也正因为这种隐匿性,女性在自由中失去隐匿性,以至于失身。因为,任何隐匿性都是有限度的和被控的。

重构性上,女性与男性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宣泄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男性把虚拟世界看作仅仅是一种新媒介,虚拟活动不过是生活中各种游戏的一种。反之,女性把虚拟看作现实世界的对立面,是对现实世界中自我形象与精神的矫正、模拟与创造。尽管也存在男性在虚拟世界中重构自我形象,但相对于男性,女性更专注于虚拟世界的自由与拟真实重构本质,但也存在一些女性依赖虚拟技术对自己的过度重构与模拟,失去了本真。

逼真性上,虚拟空间的本质在于其人为性,其技术核心在于数字化。数字化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在于其拟像的逼真性。这种逼真性不仅在于无限逼近真实世界的实像,甚至比真实图像更“逼真”,而且还能创造出真实的世界,先有“像”后有现实世界。鲍德里亚这样表达了现代拟像对传统物象关系的颠倒。“这是没有起源和现实性的真实模型的产生:超真实。”[12]而女性对于这种逼真性更愿意付出。

便捷度上,网络商城与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给予今天的女性以更大的时间、空间和支配权。她不仅把网店作为现实商店的延伸,更在心理上对网店产生更大的精神依赖。这种虚拟增量的自由使得现代女性在便捷中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不仅网购成瘾产生严重的消费支出增量,而且也把网购当成一种生活本身或精神活动,逐渐失去了对自我自由时间和生活选择的适配能力。除此而外,网络世界的便捷在其他很多方面使女性沉醉其中。

关注度上,由于数字化世界的普及范围广和受众量大,很多女性不仅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各种海量信息、游戏与娱乐活动上,更有女性利用网络的高关注度,在发布自己的个人情感、政治态度和民意诉求的同时,也发布自己的个人大尺度照片、视频和个人隐私资料,把私人生活公共化,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共生活的限度和品质。

虚拟技术为现代女性打开了完全自由的想象与行动空间,不仅跨越了物质对人的限制,也跨越了传统实践的限度,更在于爆发了人自身,特别是女性隐秘、潜在与未来的巨大能量,但也让女性在虚拟无限时空的漫游中迷失和在难以设防的网络陷阱中跌落。

四技术纵伐与谭崔: 性关系中的女性

作为生命活动的性,既是一种人自身生产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关系生产的一个环节。作为自然属性的快感体验,性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质。性快感是所有快感中最激烈的,它处于生与死的相互作用中,它构成了一个优先考虑公民伦理塑造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民有能力控制自身爆发出来的各种力量和自由分布的精力。

现代技术使得女性在性活动中更具参与的主动性和平等性,这一方面是技术本身促进女性性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社会更自主的生存空间为这种技术的使用创造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现代的性爱,同古代人的单纯的性要求,同厄洛斯[情欲],是根本不同的。第一,性爱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 从这方面说,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的厄洛斯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 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6]75

福柯考察性史后发现,性快感活动则属于一个难以掌握的各种力量的角斗场。为了获得一种合理的和道德的行为形式,它们要求运用一种分寸、火候、数量和时机的策略。现代技术为女性性活动的自由的选择与享受创造了运用这种策略的可能,比如,避孕技术、中止妊娠技术、性活动辅助技术等。这是在技术供应下,女性的自主和自觉,在女性解放过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即自由、自主、自享性性活动是女人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力的标志。福柯在《性经验史》中考察到,只要有性欲的地方,那里就会有权力关系,古代女性被支配的地位使得古代女性的性欲与性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 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技术改变了性行为形式,改变了性活动主体的地位,也改变了婚姻的实质。

然而,现代技术的滥用,使得女性的性潜力得到自由开发的同时,也使女性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即技术使现代女性可以自由恋爱,但也使恋爱变得轻浮妄动。最近,有灵修机构把现代技术与来自于印度的谭崔( Tantra) 教结合起来,宣扬通过性纵乐来激扬人类灵魂和肉体中的创造性能量。现代技术为追求享乐与猎奇最大化提供可能,也使得女性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因为自我身体的过度消费与性欲放纵吞噬了自我的自觉与识别能力。鲍德里亚在《论诱惑》中指出: “不管是女人因‘觉悟到自身性欲的合理性而要求享受性快感,还是她在完全卖淫的状态中给他人提供性快感———不论女性是主体还是客体,被解放的还是卖淫的。”[13]但在希腊人那里,技术的发展不是对性行为进行规范,也不是建立一种性爱技巧,而是建立一种生活的技术。这种技术不要求人们消除性行为的自然本性,也不想夸大它们的快感效果,而是试图尽量按照自然的要求安排性活动。这种技术不是性技巧所关注性行为的展开过程,而是从整体上考虑“自我与性活动”的关系,以及恰当地支配性活动的能力。福柯考察到: “在这一技术中,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支配自己行为的主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使自己像医生治疗病人、舵手行船于礁石之间或政治家领导城邦一样,成为灵活地、审慎地引导自我的人,能够恰当地把握分寸和时机的人。”[14]希腊人的生活技术,在于创造一种生命艺术,不热衷和关注性欲的放纵。

当下女性在选择与享受现代技术在性活动中自主性和自由度过程中,不仅性活动本身开放和性快感的超自由享受,更在于性对象的自由选择和对家庭的背叛。延绵几千年的个体婚制在现代技术与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受到前所未有的大面积破坏。

五技术禁忌与易位: 性别跨界中的女性

性别确认是女性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前提,也是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性与性别尽管表示同一个对象,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性属于生理特征,性别乃由社会因素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决定了人的性别,即文化树立了某些预期心理,不符合男性或女性的性特征,人就会产生受威胁感。在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中,女性通过变性来争取平等权利在阿尔巴尼亚乡间和印度社会底层中较为常见。在世界大多数地方,这仍属于禁忌异域。

性别跨界是社会个体对社会性别价值认定的抗拒,是个体对社会共识的排斥与消解,也是差异性向统一性的进攻。在张扬个性的背后,个体书写了与总体的对立。在技术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跨界的基本方法是易装和行为错位。技术进步后,尽管易装和行为错位获得了升级,但真正的跨界,即生理上的变性获得了可能。现代技术的变性是人类历史上主体控制自己身体的最自主的体现,他不仅表达了主体对自我身体的支配权,更在于运用身体对社会关系与性别压迫的批判与抵抗。

中国古代就有变性的太监,在殷商时期就有“寺人”,作为宦官,多以阉人充任。蒲松龄《聊斋·巧娘》: “巧娘戏问: ‘寺人亦动心佳丽否?’生曰: ‘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

西方直到希腊晚期才有“阉人”记载,《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九章: “他是天生的阉人,有被人阉的,也有为天国而自阉的。”但变性的现代技术则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6年德国医生克拉夫特-埃宾( Richard von Krafft-Ebing) 开始研究同性恋中的性倒错。真正涉及变性的先驱是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Magnus Hirschfeld) 博士,1919年,他在柏林设立了世界第一家性科学研究所。1940年,奥地利维也纳的乌根斯登拉克( Eugen Steinach) 医生进行实验性腺移植,试图治愈各种性障碍( 从同性恋到易装癖)患者。1949年,哈里·本杰明( Harry Benjamin) 博士用荷尔蒙疗法治疗变性人。1979年,国际妇科内镜学会更名 为哈里本 杰明国际 性别障碍 协会( HBIGDA) ,为其成员制定解决变性问题的标准。随后,世界范围内更多医生从事性别置换手术。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技术与古代“阉人”技术变性的区别不仅在于变性的彻底性和身体的伤害性,而且还在于变性主体的被动与主动,即现代技术下的变性大多数是自我的积极选择,反映了一种基于技术引导下的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但共同的是,古今变性者具有相似的心理挣扎与失控。

现代技术无论怎样先进,变性从生理上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双性人的自我性别确立不定、人格障碍、精神分裂、自恋情结、易装自赏和相关疾病已成为社会问题,即一种“第三性”问题。即使性别置换相对成功,变性者在新的性别面前,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使得变性者难以适从。而对于同性恋的性别跨界行为,即使排除现代技术的参与,他们也面临性别选择的两难,即对自我性别的主动权失去了控制能力。性别跨界中的女性,无论女变男,还是男变女,准确地说都是亚女性,在失去正当的婚姻身份下,在自由选择性别的技术和社会宽容度下,无论是个人心理还是公共社会活动,实质上是更多的自我失重之痛。

技术支持下女性性别的再创造过程,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最彻底颠覆。性别作为一种身份符号之一,承载着社会权力和社会价值。无论是男性跨界到女性,还是女性跨越到男性,都是对社会性别身份认同的抵抗和起义。而技术的发达与失控,使得性别选择的自我失控。这种自我失控表现为两重矛盾,世界对个人的压迫被误解为世界对性别的抗拒,使得无论哪种性别转换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另一方面,技术的增长,使得变性或性别跨界变得轻易和随意,这种随意性使得性别失去庄重,变得不能承受之轻。性别的自我失控转化为对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严肃性的诋毁和消蚀。

不同于性别跨界,但也是技术引发的人为性别规划也改变世界的性别政治。B超技术使得人为选择性别成为可能,而传统男性在家族维系中的主导地位使得人为自由地选择男性婴儿,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种失调造成家庭中传统的男女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依据资源的稀缺性女性实现了对男性的统治。技术的增量带来自由的增量,自由的增量带来男性地位的下降和女性生活空间与欲望的外溢,既伤害了男性,也伤害了女性自身。

结语

让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篇3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个探索方向。

一、少齐读,重美读,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单靠教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为了完成所谓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总舍不得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以讲代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呢?在齐整的朗读声中又能感受多少美呢?

某次听课时,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首欧阳修的《踏莎行》,全班同学把这首饱含离愁别恨的词读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且不说教师的表现,单就朗读而言,这时齐读就不妥了。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哀怨凄美的词,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不,绝对不能。齐读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全部改变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词的正确解读。不合适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不同的诗歌,题材不同,感情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美读。

古语说“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为之感受去咀嚼诗歌。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所以,诗歌教学,要多读少讲,在美读过程中获取美读感受,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以“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诗趣

当下,大部分语文教师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形式。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教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我们何尝不能简化学生阅读程序,取消传统的熟读,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在课堂上直接进入新的课文的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对诗人柳永,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即便有些同学知道,对他的认识也可能只停留在表层。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地介绍柳永白衣卿相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及创作情况,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会抓住契机,创新导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学生个人理解,让答案丰富多彩

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教师的助力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作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出现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情怀。但是不是所有婉约词都是这样呢?我们很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胸襟和气度丝毫不让须眉。可见,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

我们如果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培养,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四、创造活动情境,促进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非凡,楚辞乐府辉煌灿烂,唐诗宋词登峰造极。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才情卓越的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郭沫若等等,他们留给世界的经典作品,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读,仍然是那么美。那么震撼人心!在那专制黑暗的文革时期,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当下,浮躁的人们很少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以前学校举办一年一届诗词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与创新精神,让所有人惊讶。学生从朗诵比赛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升了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参赛的小部分同学,带给全体同学的是诗词的魅力,美的享受。这充分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藏,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领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现代长篇诗歌之自由论 篇4

我不看朝霞晚霞和彩虹

只是我傲慢面具的余料

每听一缕风传来一丝自由的声音

便将它搂住

自由不在风已死亡

青色亡灵低语

继而咆哮

恐惧扣门

于漆夜虫鸣猫叫时

把手伸向青铜墓门的把手

我匍匐在地

把手伸到门的顶端

敲响

符合礼仪又合乎形象

匍匐在地等待开门就暴起伤人

敲门声在继续

右手抚摸门把

恐惧的气息已经扯着裤脚

青色亡灵牵我的血液

冲出膝盖

先跪倒

再匍匐在地

门开了我看到一张没有朝霞晚霞和彩虹的面具

这使我愣住

断掉的小腿趁此将我面具踢掉

青色亡灵吟唱

将面具戴在自己的`脸上

我用力关门

钟声响起

不是第一次匍匐在地

回忆目睹僵尸的裙底

欲望痛苦纠缠在缝隙两端

一起腐烂

我匍匐在地

如虫蠕动

留下一串黏滑的血道

拿回腿

再考虑双腿的直立

自由的现代诗句 篇5

在天地之间任我翱翔,

我可以穿过平原,

走进森林,越过小河。

我可以四处行走,

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有时,我累了,

在农家小屋里歇息,

清晨的太阳升起,

我会朝着她的方向走去。

我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不知人间忧愁,

心里只有快乐,

只有一路上的风景。

路上的朋友总是会有,

也会结伴而行一段路,

下一站不知何方,

也许又会遇到神奇的风景,

这种自由,感觉好奇妙。

在无边无际的旷野上,

我会独享孤独,

也许这种滋味最有味道,

一个人的天空,

如此潇洒自由。

我走在路上,

任时光匆匆流走。

走进荒野里,

可以独享寂寞,

也许生命的感觉更自由。

我累了,在寂静的夜里看看星空,

我渴了,去小溪里喝口清凉泉水,

每夜的月光和我作伴,

清晨的鸟儿把我唤醒,

自由现代诗歌 篇6

(一) 证据和待证事实判断标准的欠缺

当前, 公证复查和公证诉讼案件呈多发趋势, 这些案件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有涉外类公证事项, 也有国内民事公证事项, 特别是委托类公证事项涉案几率最高。

案例一:诈骗人冒充檀某身份办理了委托公证, 以檀某所有的房产为某公司向银行的借款提供抵押担保。法院以公证处未能查出委托人的身份虚假并出具了公证书, 致使原告签署的抵押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无法实现抵押权。本案经调解结案:公证处一次性赔偿银行十万元人民币。

案例二:关某某 (一直在美国生活工作) 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了购房合同, 由房地产公司代办产权证, 双方履行了付款和交房义务。诈骗人采用虚假手续从房地产公司骗取了房产证并办理了委托和转委托公证, 将房卖给了张某。关某得知后提起的诉讼, 公证处随后撤销了公证书, 关某追回了房产, 并向公证处提出赔偿交通、住宿、房屋鉴定费、执行费、律师费等费用。

法院认为:关某以公证处因其工作失误给关某造成的经济损失为由要求赔偿的理由是正当合法的。公证处在公证中确有一定过错, 虽然造成关某损失的责任并不是公证处一方, 但公证处为此也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不难发现, 造成上述公证错误的原因在于公证员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审查和证明力判断上未能反映案件真实情况,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很重要原因是缺少证据审查和证明力判断的标准。《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及相关办证指导规则上均缺乏具体的审查判断的标准, 如《公证程序规则》第24—32条, 司法部已发布的具体公证业务办证程序细则、办法、规定, 亦只是规定当事人应向公证处提交身份、法人资格、委托书、监护权、财产所有权等证件和材料;以及“公证员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上述事实表明, 我国公证实践中公证员对证据的采信和待证事实真假的判断上是在没有具体规则可依的情况下, 完全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甚至是感觉作出选择和决定的, 完全符合自由心证的特征, “自由心证制度对于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取舍, 概由法官自己判断和决定”。[1]可见, 我国公证制度中虽未明文规定自由心证是审查判断证据、认定事实的方式, 但事实上却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传统的自由心证制度 (至少存在自由心证的行为) 。由于缺乏自由心证的具体规则, 因而存在心证条件不严格, 心证过程封闭、心证理由秘密、对错误心证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等缺陷, 找不到认定证据和确认待证事实的统一标准, 这是造成实践中公证错误的问题所在。

(二) 判断标准缺失的危害性

没有判断证据和待证事实的具体标准, 意味着我们无法预计“是非对错”;没有可援引的判断标准, 意味着我们没有可依照的免责规定, 公证员采信的证据一旦出现问题, 必将承担责任。同时, 缺乏具体判断标准的公证也违反公证的本质。公证是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活动。证明就是用证据来表明或说明某未知事实的存在与否, [2]因此证据的运用伴随着证明而存在, 对证据规则的忽略也就是公证证明本质的瑕疵。

证明公证事项的真实性, 严格的证据规则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证据规则, 证据采信标准不确定, 导致公证员任意取证、采证, 无法保证公证事项的真实性, 公证将失去存在的必要。

综上, 缺少必要证据规则限制的自由心证才是公证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重复出错的根本原因, 为保证公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证据制度发展趋势的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势在必行, “是出于对公证职能维系的法律安全最终目标的考虑”。[3]

二、自由心证制度简述

(一) 传统自由心证概述

“现代自由心证制度”是“自由心证制度”的发展, 是大陆法系在保持自由心证传统的同时, 不断借鉴和吸收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结果。司法证明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法定证明 (regulatedproof, 也可以译为“规范证明”或“规制证明”) ;另一种是自由证明 (freeproof) , [4]这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是否给法官采用证据和评断证据的自由, 换句话说, 是由法律事先规定出采用证据和审查评断每一种证据的标准, 还是让司法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良知去自由地采用和评断证据占主导地位的证据制度。

1808年《法兰西刑事诉讼法典》率先规定了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随后, 该制度在其他欧洲国家相继确立,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切诉讼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和如何运用, 法律预先不作规定, 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形成确信, 一概由法官自由判断和取舍, 其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自由”, 即审判人员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的判断, 享有自由裁量权;其二为“心证”, 即审判人员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的评断, 应该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 或者说, 应该达到排除疑虑和疑念的程度, 由此可见, 自由心证可以分解为两项规则, 即自由评断规则和内心确信规则, 前者主要指法官可以不受事先确立的规则约束而自由判断证据的证明力, 后者则指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应该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5]

(二) 现代自由心证

自由心证制度使使用者在认定案件真实情况方面摆脱了法律规定的形式真实的束缚, 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但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事实上, 绝对的自由证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正如乔纳森·科恩教授所言:“自由证明所依据的不再是少数已事先规定好的标准, 而是范围更广的关于我们可能会因之改变意见的具体情况的标准, 而这些标准都具有客观性, 包括逻辑和概率标准、自然规律标准、人类行为标准及其他普遍真理标准。”[6]因此, 许多法学家对这一制度提出批评意见, 并不断作出新的解释, 增加具体限制“心证”的条件。正如美国法学家庞德所说:“必须不断检查和修改法律, 以适应法律所调整的实际生活变化。如果要寻求原理, 那么既要探索稳定性原理, 又要探索变化性原理。”[7]为此, 在20世纪中期以来, 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不断对自由心证制度进行改善, 或者是作出新的解释, 或是增加某些限制心证的条件, 如许多向证据释明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证据规则的设立, 正是对法官自由心证的绝对自由的限制, 这正是笔者主张建立的“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现代自由心证制度”是法学家对上述受一定规则制约的自由心证制度的称呼。[8]

现代自由心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法官具有自由判断证据的职权和职责, 其他人无权任意干涉;另一方面, 法官自由裁量证据的行为受到法律规则尤其是证据规则的制约, 其行为必须符合基本的证据法则, 它与传统自由心证相比更加理性和民主。

传统自由心证片面强调法官心证的自由, 现代自由心证确在保留允许心证自由的合理成分上, 否定了法官的单方面自由;现代自由心证是建立在证据裁判主义基础之上的, 这决定了自由心证不可能绝对自由, 法官所自由判断的证据的证明力, 也必须被局限在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符合证据能力要求的证据材料范围内进行, 并且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仍然要受到以下制约: (1) 是司法者在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时应当遵循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 经验法则是根据已知事实来推导未知事实时能够作为前提的任何一般的知识、经验、常识、法则。逻辑规则是以同一律、矛盾律等为内容的从既知事实推导到未知事实的推理工具。 (2) 作为自由心证原则的例外, 法律在某些情况下, 直接规定了一定证据的证明力, 而不给司法者自由判断的权力。

传统的自由心证实际上是一种秘密心证, 它绝对保证法官心证的自由, 除了审判结果, 法官有权不公开其关于案情的任何看法, 相反, 现代自由心证具有公开性: (1) 是心证条件的公开。心证的条件包括人的条件和制度的条件, 人的条件是指通过公开的法官资格考试录取的优秀的法官, 制度条件是指国家颁布的严谨、详实的法律法规、操作性强的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 (2) 心证过程的公开。为此, 必须建立法官的考核制度、自由旁听制度等, 使法官的行为置于当事人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之下。 (3) 心证结果的公开。法官是如何作出判决的, 判决的理由是什么, 必须详细说明。 (4) 心证结果的监督机制及其监督结果的公开。[9]

综上所述, 现代的自由心证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心证, 一种公开的心证。

三、公证行业目前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前文已述, 不符合现代自由心证规则的心证呈现混乱的局面, 造成了很多错案, 亟需在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此外, 笔者根据公证工作中的体会中再谈几点体会:

(一) 公证证明的合法性要求和我国现行法律渊源的形式, 决定了确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必要性

公证中对合法性的本质追求决定了公证员必须熟悉各部门法, 但在各部门法的法条中存在着大量的弹性条款, 再加上未来科技的突飞猛进,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使得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法律制度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 因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确实需要公证员在执业中运用良知与法律意识去把握, 从而客观上给现代自由心证制度造就了存在的空间。

(二) 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往返需要现代自由心证制度

即使法律已经对证据采证做出具体指引, 在确定待证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时, 仍存在一个将制度性证据规则与待证事实进行内在联系的主观认知过程, 因此, 确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是必要的。

(三) 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符合认识规律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 一定时期的人由于受时间、空间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的认识能力不可避免地带有非至上性、阶段性等局限性, 因此不可能通过法律事先规定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公证员对个案的认识虽也掺杂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但也同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现代自由心证要求我们在恪守法律规则的基础上, 从理性和良心出发, 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道德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去认识具体案件, 这显然要比通过对既有规则的遵循或者绝对不受束缚的去认识个案更具科学性和主动性。从而促成我们更为准确地认定事实, 提高效率, 实现公正、效率、效益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 提高公证员准入条件为现代自由心证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 通过明确规定公证员需要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中选拔、公证员配备数量需要根据公证业务确定的制度, 树立了科学、严格的公证员准入和选拔机制,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证员的整体素质, 严肃了公证职业纪律, 强化了公证职业道德, 为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主体基础。

(五) 独立公证是现代自由心证的法律基础

《公证法》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 不以营利为目的, 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这在法律上确立了公证证明权行使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公证法律服务活动的本质需要, 使公证员时刻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 不偏不倚, 公证无私的进行证明, 这正是现代自由心证的本质内容, 因此《公证法》为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在公证中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础。

四、在公证制度中确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构想

在公证制度中确立自由心证无疑对公证活动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要使这一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技术化、具体化、科学化, 必须有相应的规则和制度相匹配。“自由心证原则的发展可以视为如何从立法、司法、实践上将理念还原为技术问题, 并形成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原则的体现和发挥的问题解决过程”, [10]就目前的公证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应从心证的不同阶段考虑,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实行公证员的精英化和独立化

1. 现代自由心证原则对公证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道德素质高、专业修养深。自由心证赋予了公证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但自由裁量权容易滥用。只有道德素养高的主体才能不违背良心做出真实性认定, 而且这种认定容易为当事人接受, 真正起到证明预防的作用。

自由心证制度另一个要求是心证主体的专业修养。只有领悟法律条文含义和精神实质的公证员才能依照法律、根据证据对事实做出正确的认定, 才能对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精准的把握, 才有能力将心证的过程与结果公开。虽然我们规定了公证员的严格选拔机制, 但目前的公证员的学历层次仍然有待继续提高, 高学历人才依然匮乏, 现代自由心证的发挥受到局限。因此, 公证员的精英化是当务之急。

2. 公证执业必须继续保持和加强独立性, 这是公证员形成自由心证之根本前提。

公证机构独立, 公证员亦应独立, 办证时独立思考, 理性思维, 既公证员独立于非公证员又独立于其他公证员。独立的地位才有自由的意志, 才能产生自由的心证。排除来自外部的非法干预, 确保公证员能够自由地形成心证是重中之重, 虽然《公证员执业管理办法》规定“公证员依法执业, 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独立性, 但仍然需要更多的配套和量化措施。

(二) 建立和完善公证证据规则制度

完善证据规则对自由心证进行必要的限制是现代自由心证的重要特征, 亦是现代自由心证的本质需求, 自由心证存在于证据体系中, 就其孤立的行为过程来看,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只有完善了保障程序, 特别是相关的证据制度,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抑制公证员的任意主观性。

目前许多国家均对自由心证的形成设置了充足的保障措施和合理的制约措施。其中证据规则的设立和完善尤为普遍, “它要求裁判的形成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的证据为依据, 没有证据不得认定犯罪事实”。[11]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实行证据裁判原则, 正是证据规则对抑制肆意形成自由心证制约作用的良好范例。反观我国公证证据规则几乎空白的现状, 与现代自由心证格格不入,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证证据规则, 是公证中确立现代自由心证不可或缺的一步。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诉讼领域证据法起草中提倡的“应大力充实证据法中规范证据能力的规则, 重新审视证据法中规范证据证明力的规则”的立法主张值得我们关注, 同时, 针对两大法系中的直接言词、非法证据排除、最佳证据、司法认知、补强证据等成熟的证据规则我们有必要予以引进、内化和充实。

(三) 完善公证说明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心证是公开心证, 心证公开的保障除了公开办证外, 还必须说明证明的理由, 即公证书中认定的事实 (心证的结果) 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证据支持自己的心证, 即采用哪些证据, 对哪些证据不予采信, 以及对证据形成的锁链进行合理的说明。证明理由的说明是对公证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一种有效的约束, 能确保公平证明, 提高公证质量, 同时还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公证的有效监督, 所谓“阳光之下无侥幸”, 也为公证书复查中对心证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当前公证书质量, 特别是涉及到说“理”这部分缺乏说服力, 对依据什么得出的证明, 这些证明的依据的相应证据以及对证据的认定未做详尽的规定, 甚至有些格式基本没有表述, 这是令人担忧的。如果不完善公证书理由说明制度, 公证员的自由心证仍有传统意义上的“秘密”之嫌, 我们应该力求做到公证文书中证据列举与证据分析相结合, 正面论证与反面驳论相结合, 一般展开论证与特殊展开论证相结合, 证据说明与事实认定分析相结合, 以更有力地约束自由心证制度。

(四) 确立科学合理的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是指运用证据证明事实所应达到的程度。公证的证明标准应该具有双重功能, 一方面其应是评价公证员在何种前提下可以认为证明对象已经清楚,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证明结论的标准;另一方面其应决定在哪种情况下申请人可以解除举证责任的标准。

证明标准的确立有利于避免无边际的举证和证明, 为办证和出证确立合理的范围。两大法系中, “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证明标准的表述方式。在目前的环境下, 两种标准均以盖然性认识为基础, 均承认司法人员对发生在过去的案件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这无疑是科学的证明标准。反观我们公证行业, 因为受追求客观真实的证明理念的影响, 公证行业目前实际实行的亦是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该标准以绝对性认识为基础, 忽略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容易导致职权主义的滥用和资源耗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存在很大局限性, 应予以反思。公证领域有关学者已经有此呼声, 该学者认为《奥地利公证法》第52条“公证人尽一切可能调查”的规定, 德国公证法第4条“对显而易见有不法或不正当目的者应拒绝公证”的规定, 均隐含盖然之义, 并认为我国公证制度也应当承认盖然性, 否则, 任何一件公证请求之调查, 必将旷日费时难以完成。

(五) 完善公证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设立是对自由心证的事后评判, 是对自由心证者的一种观念上的制约, 监督机制使自由心证者在认定事实, 行使证明权时可以顾忌违背规则后产生的不利后果, 促进正确自由心证。我国目前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监督是多层次的。有公证机构内部的监督, 公证协会的监督、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及社会的监督 (包括舆论监督) 。多重监督时, 如何使监督协调一致是关键, 监督机制制度化, 可操作化是监督机制可行性的前提。对公证的监督只有复查制度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设立多元化的监督制度, 除复查制度外, 还可以制定公证投诉具体办法等监督制度。

五、结语

有了问题就要勇敢面对, 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公证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又限制公证员的恣意妄为, 为公证员尽职尽责履行审查义务、承担审查责任提供了可以预见的评断标准, 是解决当前公证行业存在问题的关键。

摘要:建立符合公证业务特点的现代自由心证制度, 有利于提供证据审查、证明力的标准, 保证公证活动的质量, 有利于解决和预防大量的公证复查和诉讼案件, 更好地发挥公证预防纠纷的机能。

自由现代诗歌 篇7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理论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排球运动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竞技排球多元化和娱乐排球的再兴起阶段。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竞赛规则的不断改变,竞技排球运动逐步走向成熟。当初只要在技、战术某一环节上能够超群的球队就有可能称霸排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竞技排球运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攻防节奏及技、战术方面出现全方位化,主张全攻全守。欧美运动员凭借先天优越的身体条件及出色的身体素质,依靠力量和高度占据着排球比赛主导地位,占据着场上主动权,而亚洲国家的运动员由于先天身体瘦弱矮小,在进攻、网上争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与不足,无论从身体基本条件还是体能素质方面都无法与欧美等强队进行抗衡。国际排联为了平衡排球比赛中因身体条件差异而导致的攻防差距,决定从1999年起,在比赛中正式实行一系列的新规则,其中包括每球得分制以及设立自由防守队员,从此自由防守队员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出现在比赛场上。

自由人在场上的功能是专职的接发球和后排防守,来解决排球比赛中进攻强于防守的的倾向,提高扣球成死球的起球率,保证一传的成功率,增加来回球次数,提升胜负悬念,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观赏性。世界各队都认识到了自由人在场上的关键作用,所以,对于自由人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的自由人不仅能充分弥补进攻队员后排防守的不足,也有利于场上队员特长的发挥,体力的恢复,并具有鼓舞全队士气的作用。自由人的接发球越好、稳定性越大,队伍进攻的组织配合就会更好,接发球数量比例占的越多,取胜的机会就越多。

(二)预期应用价值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自由防守人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比赛中的作用,与世界强队相比,已有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自由防守人作用的重要性、如何选拔培养和使用等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自由防守人的作用、技术、体能要求和心理特征,强化其培养、使用过程中和其他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如何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达成共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自由人的出现对排球运动的发展具有哪些更广泛的影响?

(二)进攻与防守是否会因自由人的出现向着平衡方向发展呢?

(三)自由防守人是继二传手之后,排球运动中的又一技术职能明确、作用重要的专位队员,如何对其合理有效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材和训练?

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步骤)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排球自由防守队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录像观察法

4、逻辑分析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自由人的研究情况

2003年的世界杯赛和2004年的奥运赛场中女排自由人张娜的突出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66.18%的防守成功率增加了全队的比赛信心,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张娴的出现也是一大亮点,2007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中,50%的救球成功率让她获得最佳自由人的称号,为中国女排取得的佳绩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网上实力已经强大的同时,如何建立一套以自由人为核心的技、战术体系,充分发挥自由人的巨大作用。

(二)自由人在比赛中发挥作用的研究

宛钟娜[1]谈到“自由人”可以自由的上下场替换其他队员,弥补当高大队员被换到后排时,防守薄弱的情况,还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高一传和防守反击的效率,及时传达教练员的意图,鼓舞士气,稳定军心。陈绍文等[2]谈到,“自由人”在接发球与防守保护的环节上比其他队员要好,同时弥补了高大队员在后排防守的不足之处。能够在比赛的关键球或关键比分时起着重要的作川。提高了排球比赛的观赏性。郭荣[3]说由于自由防守队员的引入,使各队防守起球率高,来回球增多,自由人在比赛中接发球和防守作用十分突出。

(三)国内自由人的身体素质、选材及培养方面的研究

丁新民、廖丽琴[4]谈到,我国各甲级队的“自由人”大多是就地取材,在本队中选择身材不高,进攻能力有限,防守技术较好,头脑灵活的运动员,特别是运动年限较长,临场比赛经验比较丰富的选手来担任这个角色。其中,张志松[5]谈到,自由人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摸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以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尽快在自由人的专门培养上闯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张然[6]提到自由人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需挑选专门人选进行培养与训练,但自由人不能替代高大队员的防守训练。

(四)自由人的判断力及排球意识的研究

常保荣[7]谈到,自由人应该多看高水平的比赛录像,对比赛中的每一种情况进行假设性反应思维,掌握规律,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判断力。自由人排球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参加各类比赛逐渐积累和深化,要尽可能多地提供自由人参与比赛的机会。

(五)自由人在比赛中接球比率的研究

李军[8]通过比赛统计00—01年,在把我国甲级队伍10名自由人的各项技术和国外自由人相比,当时的各项指标相对于国际的差距在减小,但是各项指标还是均低于同期国际强队的水平。汤强、尹学民[9]在通过2003年女排世界杯的统计,把我国女排自由人的接球数量与国际女排相比认为,我国女排的战术打法是造成自由人接球少的重要于原因,自由人的一传弱于防守,女队自由人接球比例少。我国虽然对于自由人的认识和训练有了很大的重视程度,但自由人的使用上与国际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五、结论与建议

(一)实践已经证明了自由防守人在排球比赛中的巨大作用,落后的严峻现实,已经不容我们再将自由防守人的培养及其相关训练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自由防守人培养、应用的规律,统一思想,有计划地将其训练和专门培养真正落实。

(二)自由防守人是规则规定的专职专位队员,接发球和防守能力是其训练提高的重点。这就对自由防守人的形态、体能、技术和心理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明确了自由防守人的选才、训练和应用等的基本内容。

(三)应该正视和积极对待运动员新老更替的问题,在充分发挥老队员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老队员作为自由防守人的不足,有计划地大胆启用年轻的专门培养的自由防守人,让他们在实战中增长才干。

(四)重视早期进行自由防守人的培养,是其技术应用的技巧性、球感等运动特征的需要,对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排球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对高大队员的全面发展没有不良影响,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宛钟娜. 对排球“自由人”的综述性研究[J]. 体育科技,2006,(3).

[2]陈绍文、周军等. 对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郭荣. 现代排球比赛技、战术变化与训练重点的探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丁新民、廖丽琴. 论排球比赛中的“自由人”[J]. 新余高专学报, 2004,(10).

[5]张志松. 浅谈青少年排球自由防守人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6]张然. 正确认识竞赛规则的修改[J]. 中国排球,2000,(5).

[7]常保荣. 浅谈排球自由人判断能力的培养[J]. 延安大学学报,2005,(6).

[8]李军. 我国与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扣球高度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

上一篇:新上岗教师讲课比赛-总结下一篇:初中数学教研员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