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共10篇)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1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因此,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为了能设计出对学习者最合适的教学,应尽可能了解学习者各方面的特征。但是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即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特征,在设计层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不可干预。对于教学设计实验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通常情况下,需要分析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如下几个维度。

一、起点水平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

二、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是三个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三、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这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一般来说,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都会影响学习动机。

五、学习风格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HLAP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21~57岁, 平均40.5岁。另选择同期住院的非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4~70岁, 平均52.6岁。全部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诊断标准[3]。HLAP组患者经过超声、CT、MRCP等检查除外胆管扩张及胆管结石症。

1.2 方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临床症状及合并症情况, 监测血甘油三酯 (TG) 、血淀粉酶 (AMY) 、CT严重指数 (MCTSI) 评分等指标。治疗上, 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禁食, 胃肠减压, 补液及营养支持,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生长抑素 (250μg/h持续静脉泵入) 抑制胰腺分泌, 抑酶活性, 抑酸, 使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改善胰腺微循环, 联合使用抗生素, 中药清胰汤辅助治疗等治疗手段, 早期行鼻空肠营养管置入, 加强肠内营养。HLAP组患者除上述常规治疗措施外, 其中6例患者给予胰岛素降脂治疗 (10%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 比例为4~6 g:1 U) , 期间监测血糖情况, 防止低血糖, 余24例患者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贝特类降脂药物 (非诺贝特, 0.1 g, 3次/d)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征、主要症状及合并症的比较

HLAP组发病年龄 (40.5±6.0) 岁明显小于对照组的 (52.6±11.7) 岁,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体重指数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其中在HLAP组中, BMI<24者1例, 24≤BMI<28者12例, BMI≥28者19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6例、5例, 两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1) 。所有患者均以持续性上腹痛为首发症状, 其他常见症状为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等,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主要合并症为胰腺脓肿和ARDS, HLAP组合并胰腺脓肿和ARDS分别为6例、5例, 对照组分别为3例、2例,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情程度的比较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参照“指南”的分型标准, HLAP组患者中, 轻度急性胰腺炎 (mild acute pncreatitis, MAP) 7例, 中度急性胰腺炎 (moderately acute pancreatitis, MSAP) 17例, 重度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8例;对照组分别为17例、11例、2例, 两组S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入院时即监测TG、血AMY等相关生化指标。HLAP组患者血清T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与对照组血清TG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血AMY不同程度升高,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发病1周时复查腹部增强CT, 所有患者CT检查可见胰腺周围不同程度的渗出, 进行CT严重指数 (modified CT severity index, MCTSI) 评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4 两组转归情况的比较

HLAP组32例患者, 其中1例患者因重症胰腺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 经人工机械辅助通气效果差, 家属要求放弃治疗, 其余31例患者经过内科综合治疗后, 临床症状缓解, 血淀粉酶降至正常, 复查血TG降至5.65 mmol/L以下, 2例患者行CT引导下胰腺脓肿穿刺引流术, 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平均住院日为 (13.2±3.38) d。对照组30例患者经过治疗, 均获得临床治愈, 平均住院日为 (11.8±2.48) d。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脂血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前者指遗传缺陷性脂质代谢障碍, 后者指继发于高脂饮食、饮酒、使用药物、糖尿病等因素。在我国, 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病因为胆源性和酒精性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断改变, 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 继发性高脂血症人群不断增多, 其所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研究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均具有重要意义。单纯的轻度的高血脂症很少诱发胰腺炎[4]。HLAP的发生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关系密切相关, 而与血清胆固醇水平无关, 高脂血症导致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其可能的机制为:血清中TG被胰脂肪酶水解后, 产生的大量游离脂肪酸产生组织和细胞毒性, 损伤胰腺腺泡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细胞从内皮细胞中游离出来, 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 激活白细胞, 从而引起级联炎性反应, 体内胰酶被激活造成胰腺自身消化[5,6,7]。过高的TG造成胰腺微循环的脂肪栓塞, 还能激活血小板, 损伤胰腺血管内皮细胞, 加重胰腺微循环障碍[8]。国外动物实验通过大鼠血管内注射脂肪乳, 活体显微镜观察到胰腺毛细血管后静脉灌注减少、红细胞流速减慢、白细胞黏附增加, 所诱导AP的胰腺组织炎性反应、水肿、坏死的病理评分也显著增高, 证实胰腺微循环障碍在HLAP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9]。

从统计结果来看, 男女发病无差异, 而HLAP组发病年龄较对照组小, 考虑与中青年人群更倾向于高脂饮食、饮酒等易出现高脂血症有关。HLAP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类似, 常见于上腹痛、腹胀、发热等, 病程中可出现胰腺脓肿和ARDS等并发症。进行MCTSI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具有良好相关性, 因此发病一周时检查胰腺增强CT利于评估病情和预后[10]。在本研究中, 除患者的血脂水平及BMI指数偏高外, 在临床症状、合并症、MCTSI评分及SAP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来看, HLAP患者与非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未见显著性差异, 与文献[11]报道相一致, 无证据表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在临床特点方面具有特殊性。

对于HLAP的治疗, 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很重要, 但应避免静脉使用脂肪乳类, 在临床上除按急性胰腺炎的规范化治疗外, 尽快去除能引起高脂血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 迅速控制血脂水平, 是治疗HLAP的重要措施。降低血清TG, 可阻断炎性介质导致的胰腺持续性病变, 阻止病情进展, 促使假性囊肿的吸收。降血脂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滴注胰岛素和血液净化[12,13]。静脉滴注胰岛素或低分子肝素, 能刺激脂蛋白脂肪酶活化, 加速乳糜颗粒的降解, 降低血TG水平, 改善胰腺微循环, 可作为治疗HLAP的一种便宜而有效的手段。但使用胰岛素期间, 要监测血糖情况, 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近年来有报道认为, 血液净化能快速地清除循环中的TG、乳糜微粒和炎症因子, 阻断炎症介质的释放, 有利于阻止胰腺炎症和坏死的进程、改善重要器官的功能并缩短病程, 不良反应少, 能够提高HLAP的总体治愈率, 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14]。

HLAP临床治愈之后, 仍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尚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复发的措施。首先, 日常生活中需要禁酒, 尽量避免摄入高脂食物, 控制饮食量, 控制体重;TG仍偏高者需服用降脂药物, 首选贝特类药物, 如常用的非诺贝特, 能稳定血清TG水平, 有效降低HLAP的复发率[15,16]。为了控制血TG的升高, 还要治疗其他相关的疾病, 包括糖尿病、肾病等, 只有将降脂治疗与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相结合, 同时去除诱发HLAP的多种因素, 才能显著改善HLAP的预后, 减少复发机会。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3

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学习需求管理应对一、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

1.学习者以中青年为主,在职学习者占多数

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千差万别。从年龄分布上看,学习者以中青年为主,该年龄段的人群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从学习者自身状况看,在职学习者占比例最高,他们工作性质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甚至业余时间也不同,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学矛盾突出,这使得大部分开放学员不能全身心、长时间的参加各类教学活动。

2.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提升学历意愿强烈

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习者有较明确的目的。从学习目的来看,在目前学习型社会逐步建立的环境下,不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也是成人学习中的重要特征。所以,一方面学习者希望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实践应用能力,这与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的目标相吻合;另一方面,学习者也迫于各种客观压力,如职场竞争、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使得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尽快提升学历的意愿强烈。

3.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试图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它面对的主体是自由、个别化学习的学习者。但通过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研究表明,在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成年学习者都处于一种随时可以充分自主学习的状态。恰恰相反,由于受传统教育方法的训练和影响,学习者在学习上往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和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部分学习者因其具有实践经验,理解力强,在实践中可能成为充分自主的学习者。所以,在开放教育中对学习者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二、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

1.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现代开放教育学习手段多元化的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除传统的集中面授辅导外,选择网上互动学习的人群比例也大幅上升,这一结果与学习者计算机拥有情况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状况的提升呈正相关状態。此外,实践学习、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学、小组协作学习也逐渐成为开放学习者选择的方向。实践学习是成人学习潜在需求较大的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是大多数人群最佳的学习方式。目前,学习者还渴望通过交流进行学习,总之学习方式多元化已成为开放学习者的新需求。

2.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加强教学导向

目前开放学习者解决困难的主要办法是依托老师和同学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开放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状态要求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要有导向作用,引导学习者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指导学习者科学地支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者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以节省时间用于学习,激励学习者迎难而上,战胜困难。但学习指导要做到导而不死,要有较强的弹性,以便学习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直接影响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

3.考试形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考试模式改革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开设了多种类型的考核、考试形式,突破了传统正逐步走向“多元化”考试模式,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开放教育考试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的改革已成为多数学习者的期盼。我们应针对成人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将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程度。

三、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应对举措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开放教育中,教师高质量的教的行为、学员有效参与学习的行为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因而,我们必须打造过硬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包括专业辅导教师和专业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引领学习方向、控制学习效果的关键。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学校有意识的培养来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要为长远发展适当补充引入后备力量;三是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将一批对开放教育有热心、有能力的兼职教师转化为我们专业教师的第二梯队。同时要进一步严格教学环节,规范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的指导、组织和质量监控,特别抓好自主学习、网上教学、面授辅导、形成性考核、实践活动五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目的在于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开放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保障,因此建立专业的导学教师队伍、提供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增强学习者对学校的归宿感,是提高学习者满意度和学习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2.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途径,妥善解决工学矛盾

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习者绝大部分属在职人员,工学矛盾突出、家庭负担较重。作为办学单位应理解学习者的难处,与学习者所在单位建立起一种联系,向他们解释、说明学习者的进一步学习会有利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单位事业的发展,以求得他们必要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校方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针对开放教育中自由、自主、个别化学习的学生主体来改革我们的教学工作、完善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从而建立起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在学习形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

3.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适应开放自主学习的特质

成人学习需要灵活的方式、弹性的时间以及适当的人群交流。因而,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应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并根据成人学习目的、特质等不断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如基础课程应全面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专业课的设置及内容应考虑到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其更具实用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并以多种手段强化网络学习及协作学习的氛围,帮助学习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开放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4

教学对象: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

计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枚举筛选能力以及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与推理能力逐步发展,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数、图形的知识经验等。

【认知能力】

1.学生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缺乏抽象性。

2.认知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3.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4.特别喜欢鲜艳的色彩,思维活跃,因此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

【学习动机分析】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

2.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3.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不会要求寻根问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4.喜欢接受表扬,需要获得他人特别是父母,亲人的认可,有一种优秀感,促使他想一直保持好的成绩。

【学习风格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完全的被动到稍微的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但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老师应经常鼓励和引导。

3.教师应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精心设计,教师可以把内容教得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

1.学生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4.学生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

学号:1151601151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5

――基于教师的个案观察

上海天山路幼儿园 朱 莉 王 靖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周念丽 徐芳芳 王 宇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要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数学教育活动。

为探索出一条基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来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对小班幼儿在数物对应和排序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他们不仅表现出数学技能上的差异,还表现出个性方面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观察结果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在小班下学期幼儿已基本掌握5以内数物对应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以观察小班幼儿在数物对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活动目标是:(1)识别8以内的数字,学习8以内的点数,并知道总数。(2)积累8以内数物对应(按数取物、按物取物)的经验。投放的材料是:各种蔬菜玩具若干,自制小火车1辆;3~8的数字卡片,不同排列的数量为3~8的圆点卡片。操作提示是:(1)选用各种数字或圆点卡片,并将它们贴到火车上。(2)拿出相应数量的蔬菜图片放到火车车厢内。

1.对儿童A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发现,儿童A还不够自信,尽管他的数学能力发展得不错,但他在活动中喜欢选择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些符合甚至低于他们实际数学能力的数学游戏或数学任务,让他们在充分获得成功感之后再参与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数学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又能提高其抗挫能力。

2.对儿童B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发现,儿童B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比较自信的特点,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心理倾向。因为担心出错,儿童B运用了重新数一遍的策略。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有时可以根据情况提供较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并鼓励他们运用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的策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将他们与那些比较粗心的幼儿安排在一起,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比较粗心的幼儿。

为了让小班幼儿初步认识大小,提高感知实物大小的敏感性,我们特提供以下游戏材料让小班幼儿感知和区分套盒的大小,并按序摆放:1号材料(4只无盖套盒),2号材料(5只无盖套盒),3号材料(4只有盖套盒),4号材料(6只有盖套盒),5号材料(7―12只套盒)。幼儿可将所有套盒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套在一起,还可按自己的意愿增加套盒数量。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不同幼儿的不同行为特征。

1.对儿童C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儿童C在操作l号材料时首先将四个套盒按拿出的顺序摆放在桌上,然后顺利地将套盒收回。在儿童C第二次取出套盒后,教师故意打乱了他的摆放顺序,儿童C在第二和第三个套盒的摆放中出现了错误,但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大约2~3秒)又放正确了。虽在摆放最大一个套盒时没有将其他3个套盒放入其中,但他对套盒进行比较后第三次将4个套盒拿出,并将其靠拢,通过仔细观察后将第三个套盒放入第四个套盒中,然后将套盒再次靠拢,将第二个套盒迅速放入第三个套盒,随后将第一个套盒放入第二个套盒,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C比较冷静,遇到问题不轻易打退堂鼓。他学习的.坚持性非常好,在活动中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倾向。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较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同时,更应辅以积极的反馈策略,使他们在鼓励和赞美中发展坚持性。

2.对儿童D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儿童D在按序摆放上述材料时,到第五个步骤就出现了错误,并向教师示意“帮帮我”。在教师的鼓励下他进行了调整,但不久又出现了错误,他欲将大的装到小的里面。这时,他又向教师示意需要帮助,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才完成任务。

儿童D的排序能力较差,同时缺乏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一有困难就马上找老师。从社会性发展来看,他遇到困难能向成人求助是好的,但教师不能纵容他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浅尝辄止的个性倾向。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要丰富,且应以操作难度较低的材料为主,教师要注意观察和鼓励他们从低挑战性任务中体验到坚持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从而学会坚持。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6

2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心理表现

2.1缺乏自信:

在实际情况中,学困生在学校中会受到歧视,以及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此种情况就使得学生越来越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进而产生自卑,慢慢的失去学习的动力,最终导致学习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2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学困生的一大极端心理表现,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破坏、恶作剧、欺负同学,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这种通过暴力发泄寻求心理平衡的逆反心理行为可能因为年龄较小而被家长及教师纵容和忽视。

2.3自制力比较差:

学习不好的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由于自身的自制力比较差,所以常常半途而废,有的学生甚至是寻找捷径,利用一些小聪明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找同学抄答案等,导致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绩一再下降。

2.4缺乏与人情感交流:

学困生往往在现实中存在失落感,无法找到自我,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愿与人交流,自我封闭的心境。由于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展露别人的内心世界,也造成了教师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无法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与对学习的兴趣。

2.5厌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没有得到教师的鼓励,家长的安慰,从而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轻言放弃,从而导致困难越来越多,最终想要解决问题却发现无从下手。

2.6意志薄弱:

厌学心理就为学困生带来了上进心不足和意志薄弱的心态,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周围同学可能存在的鄙夷目光会一直成为学困生心头驱之不散的阴影,这种越积越深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学习对生活就失去了斗志,这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挫败感,一遇到困难就产生主动放弃的想法,变得不思进取[2]。

3针对小学生学困心理的主要对策

3.1转变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

传统小学教育对学困生的教育理念过于强硬,诸如教师对学困生的讽刺、体罚甚至校方的停课和开除学籍等处理方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这本身与素质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希望从学困生的心理层面解决他们的问题,就应该首先转化教育观念,从落实德育工作入手来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化提升,这也是校方教育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从心理特征发掘学生的潜能固然重要,但也要承认他们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2增加对学困生的心理投资

3.2.1感情投资:教师对学困生的理解要多于其他学生,这种感情投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发自内心的、像朋友般的倾注感情。学困生对同学和老师普遍存在戒备心理,这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并不是出于帮助他们而对他们好。

3.2.2实践体验投资:学困生之所以会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成功的体验,这从心理学思维理解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帮助学困生增强信心。所以某些学校目前就组织了诸如“假日夏令营”的活动,教师会在活动中让学困生扮演记者的身份来采访街边行人关于随地乱扔垃圾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个人看法,每当学困生能够成功采访到一个行人并被得到认可时,他们的自信心与热情就会逐渐高涨,这就是一种成功体验[3]。

3.3增加与学困生的交流机会:

针对于学困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差的问题,可以为学困生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课程来疏导和点拨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人格。另外,也可以开设家长学校,通过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来了解学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并纠正学困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加与学困生之间的个体沟通,或者在集体活动中多给学困生发言表达的机会,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渐化解他们较为封闭的心理屏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应该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前进,王清江.小学生学习困难多因素分析[J].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3(8):34-35

[2]沈永江.学习困难小学生课堂行为的微生态系统干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10):22-23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7

1.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稻品种, 主茎11片叶, 株高91 cm左右, 穗长15.2 cm左右, 每穗粒数90粒左右, 千粒重25.2 g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9.0%~80.5%, 整精米率62.4%~69.1%, 垩白粒米率1.0%~10%, 垩白度0.1%~1.0%, 直链淀粉含量 (干基) 17.82%~18.38%, 胶稠度69.0 mm~74.5 mm, 食味品质77~80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级, 穗颈瘟1~3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6.1%~15.39%。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7 d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

1.2 产量表现

龙粳32号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840.4 kg, 较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983.9 kg, 较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8.2%。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采用塑料大、中棚旱育苗, 早育早插, 一般4月15日~25日播种, 5月15~25日插秧。播种量手插中苗每盘80 g湿芽籽, 机插盘育每盘100~125 g湿芽籽, 钵育苗每钵3~4粒。

2.1.1 种子处理

将风选好的种子进行盐水选, 比重1.13, 即40 kg水加入10 kg盐, 选出发芽势强的种子, 确保苗齐苗壮, 然后用清水冲洗种子。盐水选后用25%咪鲜胺乳油5000倍液药剂浸种, 在室温下浸泡5~7 d, 期间要搅拌几次, 30℃条件下催芽至破胸露白, 于播种前一天捞出控干, 以便播种。

2.1.2 整地做床

整地于4月初气温稳定通过5℃~7℃, 土壤解冻15 cm时, 清除地上杂物, 翻耙10 cm, 整平地面, 拉线做床。沟宽50 cm, 取步道沟的土垫高床面。

2.1.3 床土配制

手插秧陆地育苗的床土配制, 按绿色面积施腐熟有机肥或草炭10 kg/m2, 壮秧营养剂20 m2一袋 (25 g) , 混拌于5~10㎝土层中。盘育和钵体育苗的盘土配制按过筛旱田土、有机肥3∶1比例, 按用土量拌入壮秧剂12.5 kg/hm2, 充分混拌后用薄膜布覆盖1~2 d装盘。

2.1.4 播种与覆膜

播种前一天床面一定要浇透水特别是机插秧盘和钵体育苗, 置床摆盘前必须浇足底水, 钵育秧盘要用木板压入泥中与底水想接, 保证一叶一心前不给水。播种后镇压, 覆过筛细土0.5~1.0 cm, 然后用苗床除草剂封闭除草, 每20 m2苗床用60%丁草胺乳油5~6 m L加25%扑草净可湿性粉剂2 g拌毒土撒施。盖上地膜保温保湿, 中棚育苗为防止棚四周出苗不齐, 拱架距离最好离床边20 cm处架设。扣上塑料布, 四周用土培严, 绳子加固、防风、防雨。

2.1.5 秧田管理

目前育苗过程中, 多存在“湿度大、温度高”的现象, 培育壮秧一定要遵照“宁冷勿热, 宁干勿湿”的原则, 按不同叶龄时期进行科学管理。播种后保温保湿, 如棚内气温超过35℃打开两头小通风, 立针达80%揭除地膜。1.5叶期开始通风炼苗, 通风时间为上午8~9时开棚, 下午3~4 h闭棚, 保持夜间温度。2.5叶前苗床不缺水, 一定不给水, 防止高温徒长。2.5叶后浇足水一次, 若秧苗叶色发黄, 在浇水前增施壮秧剂50 g/m2, 并加大通风量, 控制地上部生长, 促进根系发育。2.5叶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插秧前3~4 d昼夜炼苗。插秧做到三带, 即秧苗带土、带肥、带药下地。于插秧前2~3 d施磷酸二铵150 g/m2, 喷施800~1 000倍乐果防治潜叶蝇。

2.2 本田栽培管理技术

2.2.1 合理密植

是培育大穗型群体结构的基础, 一般条件下插植规格为30 cm×13.3 cm, 每穴3~4株, 插秧应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漂苗, 插秧深度不超过1.5 cm, 插后及时查田补苗。

2.2.2 施肥

中等肥力地块, 参考施肥量:基肥尿素100~150 kg/hm2, 磷酸二铵100 kg/hm2, 硫酸钾150 kg/hm2, 结合水耙地施入, 6月中旬施分蘖肥, 尿素100 kg/hm2, 看长势酌情施用穗肥。

2.2.3 除草

水耙地后混水时封闭灭草, 60%丁草胺乳油2.0 kg/hm2插前封闭或插秧返青后用60%丁草胺乳油1.5 kg/hm2加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0~200 g/hm2毒土处理, 如以阔叶草为主的地块用60%丁草胺乳油1.5 kg/hm2加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0~150 g/hm2毒土处理。若在田间高岗处仍有大叶龄稗草用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0.5~0.6 kg/hm2毒土处理, 在阔叶草危害重的地块, 可用48%灭草松水剂1 500 ml/hm2对水450 kg喷雾防除。

2.2.4 灌水

泡田水以淹没2/3垡片为准, 插秧后以3~4 cm扶苗, 返青扎根。返青期若遇低温, 水层加深至6~7 cm, 以水保温。分蘖期4~6 cm稳定水层, 增温促蘖, 分蘖达到要求基本茎数的80%采取间歇灌溉, 未达到基本茎数继续保持水层, 并以水肥进行宏观调控。对肥力较高、长势过旺、产生气泡田块, 应排水晒田, 以排毒、控蘖、促扎根。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时期。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分裂对温度要求敏感, 应把水层调至6~7 cm, 该期若遇17℃以下低温加深水层至15~20 cm, 以防障碍型冷害。扬花期灌3~5 cm, 灌浆期至成熟干干湿湿, 以湿为主增温透气, 养根保叶, 促进活杆成熟, 黄熟后期排水自然落干。

2.2.5 防虫

潜叶蝇以幼虫危害叶片为主, 危害时期为6月上旬至6月下旬, 从栽培技术上要求浅水灌溉, 减轻危害。清除田埂、池边杂草, 减少虫源。负泥虫分布较广, 幼虫危害时期是6月中旬至7月中旬, 严重时稻田一片白, 几乎无绿色。防治时期以本田虫卵孵化70%~80%, 幼虫长至黄米粒大小为适宜时期。还可以用笤帚, 将幼虫扫掉, 扫时要平稳快, 不伤稻苗。药剂防治负泥虫, 每公顷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375 g, 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25~300 m L, 对水450 kg喷雾防治。

2.2.6 防治稻瘟病

药剂防治要做到全面控制叶瘟为前提, 叶、穗瘟兼治, 正确诊断, 对症下药。7月初每公顷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g对水450kg喷雾预防, 7~10d后在喷一次。发病后每公顷用40%稻瘟灵乳油1500ml或25%咪鲜胺乳油900m L对水450kg喷雾防治, 隔5~7d喷一次, 一般喷2~3次即可。注意:喷洒药剂要躲过水稻的开花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粳稻新品种龙粳32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8

关键词:人格特性 学习适应性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1-01

一、研究意义

目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在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共发放问卷521份,收回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8份,其中初中学生295人,高中学生213人;男生305人,女生203人)。

2.研究工具

2.1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2.2 学习适应性测验(周步成,1992)。该测验分为15个分测验: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力、身心健康、回答一贯性、要求水准、归因方式等。该量表为likter五点计分方式,其中1表示差等,2表示较差,3表示中等,4表示较好,5表示很好。本研究选择了其中的部分项目。

三、调查结果

1.初高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之比较研究

在508名学生的人格测验中,初高中学生的人格特质除少数项目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差异不大。

2.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在比较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在某些项目上存在性别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

3.初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除了项目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和要求水准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比较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各个项目上均差异不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1.1 本研究发现,在卡特尔的人格测验中发现,总体上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并不大,只是在人格因素恃强性、有恒性、次元人格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初高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的恃强性明显高于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更好强、更有自己的主见,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高中学生表现出比初中学生更喜欢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看法,且高中学生表现出更安详警觉,果断,有进取心。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高中学生的恒心和责任心不如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需要在有恒性方面加强培养,当然初中学生的有恒性在大多情况下得益于教师、家长的叮咛嘱托,表现出自我约束的他律性特点,一旦缺乏别人的督促,很可能会表现出本研究的结果,即有恒性在成长后反而降低。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发展。

1.2 中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有恒性、独立性和次元人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方面要强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独立、有主见,有恒心、且果断,而女生在合群性和/敏感性方面要强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善于和喜欢与人打交道,且对环境和人际的敏感性更强。这种差异表现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而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人格特质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本研究中还发现女生的敢为性也明显高于男生,这个结果尚需在以后研究中继续关注。

1.3 在对中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中发

现,无论是不同学部,还是不同性别,均有一个一喜一忧的结果:喜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略高于常模中的均数,说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仍处于正常范围;忧的是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分值均低于常模标准的5份中间值,说明我们的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2.1 由于本研究取样的局限性,高中学生大部分属于市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初中学生则属于一般性质,所以在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中,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以及总分上均高于初中学生。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重点高中的学生确实在学习适应性上较强,教育应充分的运用这一笔经验财富,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初中教育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培养方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以及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在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应试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另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培养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2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结论,说明男女性别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女中学生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时注重学习方法和技术的培养,增强自信心,以突破长期以来认为中学阶段是女学生的滑铁卢的观念。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由于被试样本量较小,所以本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9

四讲四爱办公室编 2017年8月15日

认真学习“四讲四爱” 讲解“四讲四爱”

7月14,贡嘎县吉雄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前往红星社区,开展“四讲四爱”进农户主题宣讲工作。

此次在红星社区的入户宣讲是吉雄镇宣讲组走村入户宣讲“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站。为此,镇人大主席团首先在红星社区的新旧对比展览室里开展了一次集中宣讲,让他们通过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和一幕幕难忘的往昔,充分感受在党的温情下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以此来提升宣讲效果,增强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同时,在宣讲过程中镇人大主席指出:“总书记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核心,是西藏各族人民心目中早已形成、早已扎根的核心,我们要紧密围绕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做讲党恩爱核心的好公民。”

宣讲员通过朴实、精彩、通俗易懂的方式,分赴农户家中开展宣讲工作。每到一户,他们给农牧民送去“四讲四爱”宣传资料,面对面给他们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列举了目前西藏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让农牧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在社区的一位老党员家中,他深刻的感慨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旧社会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这都是党给予我们的,感谢党的领导!”

“四讲四爱”会议去照

报送:四讲四爱活动办

3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篇10

1 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

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结构是指社区成员及其之间通过交互形成的关系的集合。每个社区成员都或多或少的与其他成员存在关系, 而这些关系的集合就构成了一个关系网络结构。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其社区成员的学习行为以及观念思维都有一定的影响。

1.1 网络结构的中心性

虚拟学习社区社区中成员大致围绕着社区核心人物展开各种学习活动, 使网络结构呈星形发散状态分布, 其结构如图1所示。

核心人物的人数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 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流, 并引导其他成员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乐于帮助其他有困难的社区成员, 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体会贡献出来供其他社区成员参考。他们是整个社区的灵魂, 为这个社区文化和集体智慧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核心人物的带动下, 一些人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并对某个问题发表督导见解, 能够开阔其他成员的思维和视野, 即成为活跃分子。活跃分子是成为核心人物的最有可能的群体。

跟随者们也能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但是只简单的对别人的观念或看法表示支持与否, 一般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社区文化和集体智慧发展的起不到很大的贡献。

边缘人物很少参与到讨论中去, 极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扮演着浏览者的角色, 边缘人物是信息传递的终端, 对社区的发展基本没有贡献。边缘人物的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 因此急需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2 凝聚子群

随着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中交互时间的不断增加, 社区中就会逐渐形成多个专业化的、中心的、分小组的讨论小群体。在交流过程中, 随着相互的了解, 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专业水平相当的, 有共同话题及兴趣爱好的小群体, 即凝聚子群。各个凝聚子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也会有一定的交互, 存在一定的关系, 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且各个凝聚子群活的跃程度也各不同。

1.3 网络桥

随着虚拟学习社区中讨论深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 社区内逐渐形成一个个讨论小群体, 群体内部成员在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每个子群不存在明显界限, 不完全独立存在。那么那些处于子群重叠位置的社区成员, 起到了子群之间桥梁的作用。他们将观念知识在不同子群的成员中不断传播。即有利于学习者看待问题多视角化, 讨论的异质性, 使各种观念不断的碰撞、交织、互补, 使集体智慧的得到凝聚和发展。

2 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

要解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谁处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领袖的作用, 趋于这个中心的程度如何, 又具体形成了哪些凝聚子群, 讨论形式是趋于同质讨论还是异质讨论等等问题。具体的网络结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2.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简称SNA方法, 通过量化处理分析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现群体的关系结构, 并研究其对群体内部成员活动的影响。用可视化的图形或矩阵表征复杂多样的关系, 阐释个体行动和社会关系的意义是他最大的优点。在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SNA方法分析时主要有凝聚子群分析、中心性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以及结构对等性分析等。

2.2 网络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

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数据分析与处理阶段、分析结果处理阶段。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流程图如图2所示。

从整个分析模型的各个阶段来看, 其过程是一个高度反复的过程。因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一个批判性的鉴定、考查、检验以及评估的过程。

2.2.1 确定研究目标

在确定研究目标时, 首先要明确要进行分析研究的目的, 预期实现的结果或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阶段, 研究者一般需要阐明、假设当前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

2.2.2 确定研究的总体成员

对于规模较小的虚拟学习社区, 只要是注册过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成员。但是对于数量非常庞大的开放性的、规模比较大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注册成员, 一般情况下以参与到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的频繁次数作为指标来判断其是否确定为研究的对象。包括那些没有注册成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 却经常以过客的身份参与到了该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活动中, 对整个网络结构和社区的其他成员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2.2.3 原始数据的收集

这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相关的所有信息和原始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 并做到尽可能完整准确。虚拟学习社区能自动保存消息记录功能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分析者们最主要的信息和原始数据的来源, 它记录下了所有进入社区的行动者的所有活动。为确保收集到完整且有效的原始数据, 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信息, 来检测、补充和完善原始数据。

2.2.4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因为直接用收集到的不完整、不一致的脏数据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包括三方面:数据的清理、集成以及转换。其中数据的清理包括对数据的补充、删除、校正或去除异常数据以及清除重复数据等方面。

接下来一般需要借助数据处理软件 (Excel电子表格或SPSS) 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转换, 并将其存储在一个关系数据表格中。在进行数据转换之前, 首先要用Excel设计一个关系数据空表格, 该表主要包括编号、发言者以及研究总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字段名。例如某个虚拟学习社区中包含A、B、C三个行动者, 那么需要设计的关系数据空表如表1所示。

表格中的一个记录指的是一条聊天记录或者一个帖子, 编号是研究者为每个帖子或者每条聊天记录的数字编号。发言者指在该条聊天记录的发言者或贴子的发贴者。

后面的总体成员表示与发言者之间的关系, 1表示存在回复关系, 0表示不存在回复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帖子或者一条聊天记录一般只会与一个总体成员存在回复关系。研究者个人因素一定程度上着回复关系的确定, 因此对回复关系的确定需要建立统一规则, 根据规则要求确定是否具有回复关系。如果参与数据转换过程有多个研究者, 统一他们的编码过程,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确保最后的分析结果是准确有用的。

例如在学习论坛中有编号为09的一个帖子是A回复B的, 而且, 那么其在关系数据表格中就应该如表2填写。

该关系数据表的设计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的需要, 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改变。

2.2.5 形成关系数据正方矩阵

在前一步中由原始数据整理变换而来的关系数据表, 是我们形成社群矩阵的基础。矩阵中行和列都代表的是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行动者, 而数据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行和列分别代表关系的接收者和发送者, 关系发生的频次反映关系的强弱。例如表3中的矩阵中第一条记录就表示A对B、C、D、E、F分别有1、3、2、6、4次的回复关系。

由于社区成员对自己本人是没有回复关系的, 所以该矩阵的对称轴为0。上述正方矩阵中非常直观的, 显示了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和关系频次信息。

将上一步得到的关系数据表转化成正方阵, 首先对关系数据表格按主要关键字“发言者”进行分类汇总, 统计出其对其他成员的回复关系频次, 再将统计的数据填入到该正方阵中, 保存即可。该正方阵记录行动者之间有无关系和关系的方向以及强弱 (频次) 。接下来为了方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 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该正方阵转换成其他类型的矩阵 (邻接矩阵或者发生阵) 。

通过对原始的文字描述形式的数据转换成一个个关系数据矩阵并进行计算和处理, 这是数据分析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

2.2.6 利用社群图进行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时, 节点数目比较小的可以选用社群图来进行分析, 节点数目比较大的选用矩阵来进行分析, 有时候可以同时采用这两种工具会对同一组数据进行表达。

社群图根据关系的紧密程度分为符号图、二值图和赋值图, 根据关系的方向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一般考虑的分析先后顺序是:二元无向关系, 二元有向关系, 关系的强度和频次。在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 我们只考虑关系的方向性, 不考虑关系的紧密程度, 一般采用有向图来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安排社群图中的节点的位置, 找出待分析的网络中的孤立点和意见领袖。我们可以根据关系的有向性, 很快的确定哪些节点属于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传递者及信息的接受者。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 可以先形成社群图, 看其结构是否清晰到可以通过观察形成的社群图找到待研究问题的答案。如果可以, 则跳入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如果不能, 则试图通过观察社群图, 是否可以在社群图的基础上对研究建立一些假设, 或者能够初步回答在确定研究目标阶段形成的假设, 如果可以, 则只需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 为下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需变形处理上述得到的正方矩阵, 为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做好数据准备。

2.2.7 对矩阵进行变形

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需要导入的数据为二值矩阵或对称矩阵, 因此就需要变形上述得到的多值正方矩阵。

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只需关注关系的有无以及关系的方向, 不关注关系的频次, 可以将正方矩阵转换成为社群矩阵。社群矩阵中的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 并且其排列顺序相同, 矩阵中的元素往往是二值的, “1”和“0”分别表示两者存在关系和不存在关系。将上述的正方矩阵转换成社群矩阵只需要将矩阵中所有大于参照标准数 (由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来指定的) 用“1”代替, 其余用“0”代替即可。可以将上述正方矩阵中所有非零的数用“1“代替即可, 如表4就是上述正方矩阵转换得到的社群矩阵:

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只需关注有无关系, 不需关注关系的方向及其频次, 还可以将社群矩阵转变成为对称的社群矩阵, 简称对称矩阵。方法就是将社群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数据与第j行第i列的数据相加, 和为0的, 将这两个元素值赋值为0, 否则将这两个元素都赋值为1。这样得到的矩阵的元素关于对称轴对称, 因此叫做对称矩阵。对称矩阵是在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最常用的矩阵。如表3中, B对C存在回复关系, 而C对B没有回复关系, 但是由于不考虑关系的方向性, 所有确定B与C之间是存在关系的, 因此其元素值赋为1。如表5就是由上面的社群矩阵转换而来的对称矩阵。

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只需要考虑关系的有无以及其关系的紧密程度, 不需要考虑关系的方向性, 这时形成的矩阵不是二值的对称矩阵, 因此这样的矩阵只能由正方矩阵转换, 而非社群矩阵。其主要方法与对称矩阵的形成方法类似, 将正方阵中的第i行第j列的数据与第j行第i列的数据进行求和, 并将和值同时赋给这两个元素。见表6:

通过该矩阵显示的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个行动者的点度, 通过分析每个行动者的点度找出网络中最活跃的行动者。

2.2.8 确定分析的层面, 选定分析方法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存在三个层面:整体网络的分析 (宏观层面的分析) 、网络内部组织或群体的分析 (中观层面的分析) 与行动者个人的分析 (微观层面的分析) 。具体如图3所示。

整体网络属性分析方面, 就是宏观的把待研究的虚拟学习社区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整体网络分析主要关注节点数、连接数、网络密度、网络直径、网络连通性、网络效率及中心势等参数。

网络子结构分析 (网络内部子群的分析) 方面, 这是中观层面的研究。这里的群组可以是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进行学习活动时所分配的学习小组或自动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凝聚子群。因此主要研究学习小组之间的关系或凝聚子群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个群组即各个网络内部子结构的个体属性。主要可以分析结构对等性、凝聚子群的研究。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主要是分析行动者个体的属性及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关注点度中心度、点出度与点入度等参数。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 整体网络的分析、网络内部组织或群体的分析与行动者个人的分析并不是绝对独立的, 它们之间存的交叉区域就形成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另外三个方面:行动者与整体网络、群组与整体网络的关系及行动者与群组的关系。

2.2.9 借助软件进行分析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比较复杂的, 工作量也比较大的参数, 决定着研究能否得出结果的关键, 这些参数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王陆教授在《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工具及分析方法》中就重点介绍了Net Miner、Pajek和UCINET三种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2.2.1 0 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

确保提取的数据有效性在于在数据的预处理阶段使用正确的方式对数据做准确的处理转换, 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对于每个研究者参数的选择 (研究方向) 的确定,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研究者往往会借鉴前人的分析经验和方法来确定待分析的参数, 而前人分析问题的环境跟当前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这些差异有可能导致最终所选的参数对于当前的研究适用。所以我们需要评估分析的结果, 评估其能否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 如果能达到, 则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研究。否则需要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选择更适合的研究方法或相关参数来进行研究分析。

2.2.1 1 分析结果的处理

分析结果的处理任务是通过解释数据处理得到的结果, 得出研究结论。这一阶段是将数值数据转换成直观明了的图表和描述性文字的转换过程, 即可视化转换。

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网络结构的一些问题和规律, 从而指导我们对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和下一步的学习活动等做出调整和修改。

3 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 并且在参与实际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经过研究发现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结构和网络教育效果之间的存在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为建构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层理论提供重要基础。

摘要:关系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重要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研究关系型数据需要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介绍了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 网络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数据处理和部分分析工具等内容。提出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社会位置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得出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与学习效果是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葛文双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3) :50-54, 62.

[2]陈淑洁, 叶新东, 邹文才.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03) .

[3]周涛.Wiki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惜别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