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创新谈(共8篇)

课堂教学创新谈 篇1

时代发展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迎来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创新是人的本性,但明确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习惯,需要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去, 本人有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脑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事。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教学民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创新的的火花才会时时的爆发出来。

(1)加强互动,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

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漂流旅行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尊敬。体会当老板同意给我面包,但要求必须用五星红旗来交换时,“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③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此时“我”用国旗交换面包,你们会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同意,可第一桌的一个小男孩却举起手来表示同意。课堂上一片哗然,我先是愣了一下,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抓住这个生成点,组织学生分成两大组,这位小男生持同意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的观点,另一些同学派个代表持不同意交换的观点。一会儿生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甲:我同意交换,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没了生命,国旗还有什么意义。

生乙:我认为不应该交换,宁愿当流浪汉也不当亡国奴。

生甲: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没听说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乙: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把国旗给别人就等于把国家给别人。生甲:国旗固然重要,可我如果连命都没了还怎么爱国呀? 生乙:用国旗交换面包等于在卖国,出卖什么都不能出卖我们的祖国。

„„

在这种民主、平等的辩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发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2)优化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技能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在想一想”。这些尊重性、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生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1)在质疑中启迪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质疑是应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获取知识。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文都能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体验质疑探索的快乐。

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临近结束时,我留有十分钟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同学们大胆又积极,刹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扬科走进地主的食具间,仅仅是为了看一下、摸一下小提琴,为何会被打致死?”“扬科死后,为何睁着眼呢?”“为什么要写白桦树哗哗作响呢?”学生提出的问题顿时成为课堂争论的焦点,我充分利用这个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它能深度地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的话,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深刻的意义。如教学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基本上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做好了铺垫。

(2)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就必须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准备、交流和总结。在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急着让几个尖子生赶时间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倡导者认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力都更强有力。”

在教学苏教版《特殊的葬礼》一文的结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森林植被大量受损,空气不再清新,河水不再清澈,面对这种现象,你想说些什么?最想做的又是什么?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先相机组织学生展开分析探究,学生在紧张的思考探究中寻找合理的答案,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也更富有独特性。接着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最后深深地感悟到:我们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那么象大瀑布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再重演。“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与教师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这个环节借用课文空白点,构建一个激情演说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对今日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劣的忧虑和环保责任的思考。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途径,通过语文实践,让学生会学习。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教学中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篇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情、真挚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我抛开烦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而是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他们自由选读内容,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这种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他们兴趣十足地要表演爸爸、妈妈评价巴迪的这一过程。幸运的是我没有扼杀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给予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课堂山个,“巴迪”那充满期待和委屈的心理活动,在孩子们的表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扮演严父慈母的两位学生更是博得了孩子门热烈的掌声。课堂上我听到了孩子们的笑,那是他们快乐的心声,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放飞创造想象,激发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必须借助想象,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可见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需要。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是一把金钥匙,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新形象便可诞生,语文教学要达到“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就是要突出想象。

如在教学《丰碑》,课文写到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通过对军需处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丰碑”的价值,明白了“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是描写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更是紧扣课题,写他的精神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象征着军需处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获得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应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年级班务队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即将结束,在学校的统一计划安排下,按照学校和少先队总部的工作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管理、教育主线,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为使今后的班务工作更好的开展,特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我们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4人。开学初重点抓好了学额巩固工作,使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规纪律,识别善恶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尊老爱幼,端正学习态度,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手,搞好个人和班集体的卫生。

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勤学好问,不违反课堂纪律,还注意学生的考勤,每天做好晨检,发现学生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主动与家长配合,在课堂或课外都严格要求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培养和选拔班干部。

本学期,我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科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作风正派,有一定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教育、既要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要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如经常佩戴红领巾、队干标志等,学习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断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三、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卫生工作。

安全、卫生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学期来至始至终没有放松安全教育,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安全措施去抓,一学期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这学期我们利用每周班会宣传安全、卫生知识,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不在校园内追逐打闹,注意安全,不随便上楼爬高,确保学生的安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随时教育学生注意清洁卫生(个人、校园)不但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卫生也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当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已初步养成。每周进行一次班会,用奖励的方法进行表扬学习好的,鼓励学困生,多表扬少批评,认真进行家访工作,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便于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师生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努力把班集搞得团结、活泼,向上的好班集。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后进生在班中为数不多,但较懒惰。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抓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考试来看,成绩有所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学困生的辅导还要继续加强。

六、抓好学生家访工作,加强了家校联系。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学困生的辅导要继续抓好,还须更耐心的辅导。

2.对学生的学风要狠抓,不能放松

3.抓好常规教育。

4.要融入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学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学生的学习进步了;有些学生改了一些不良习惯。当然仍有很多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我探讨和总结。总之,我要注意工作方法,紧密团结在学校领导的周围。使班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有趣的踢格子活动

盼啊,盼啊,我从星期一就开始盼六一儿童节,终于盼到了星期五。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一看,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空中快乐地歌唱,仿佛也在迎接六一节的到来。

今天,我们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跳绳、投篮、夹玻璃珠……活动开始了,我们兴奋极了,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其中,我最喜欢的活动是踢格子。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踢格子的场地。只见老师在地上画了三座小房子,又把房子分为三个格子,格子里放着一块小瓦片。轮到我了,我抬起右脚,左脚踏地,跳进格子后,我的眼睛瞄准瓦片,然后用力一踢,糟了,瓦片像子弹一样飞了出去,溜出了格子外。周围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一声,我失败了。我又重新开始,决定再试一遍。

可是,瓦片好像故意捉弄我似的,我连续踢了五次,每次都失败。我很不服气,心里想:不能这样就认输,我要继续努力,非过关不可。

第六次,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稳住,稳住。”我又抬起脚,眼睛紧紧地盯着瓦片,稍稍用力一踢,瓦片刚刚好踢到了第二格,我松了一口气。接着,我一鼓作气,连续踢了三下,居然成功了!我像一只小鸟,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老师笑眯眯地给了我一张奖券,我拿着奖券高高兴兴地去抽奖了。

课堂教学创新谈 篇2

一、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英语课堂教学, 开展创新教学。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英语素质教育将越来越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改革。英语素质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素质, 而这几方面的素质又集中表现为学生在交往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交际应是英语素质的核心。对此课堂教学的如何运作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二、以口语为教学抓手, 展开课堂创新教学。

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堂课每位教师都能教, 但上好它就不那么简单了, 倘若你的业务素质平平, 理论水平又不高, 怎能上好一堂英语课呢?假使你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欠差, 怎么去教出一个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新型学子呢?即使你教出的学生成绩还可以, 但是英语并非完全是靠一张试卷就能充分展现的, 它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实践课, 是要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的。长期以来, 出了不少高分低能者或是英语“聋哑”学生, 他们既不能说, 又听不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以致用, 严重阻碍着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那样“为应试而教, 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及其影响, 导致许多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非常薄弱,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语的要求。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

三、以人为本, 实施课堂创新教学。

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必须的, 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不加以巧妙地处理, 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自我参与和自我表现能力, 同样也上不出一堂好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活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到不乏味、不单调, 同时又要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又提高能力。那么怎样去激活课堂呢?我想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一味地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为本。为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 我们不能板着面孔去授课, 要走出“严师必能出高徒”的误区, 要在英语课堂建立一种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而克服学生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给同学们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个宽松环境, 让其大胆地参与合作和交流。当然教师得正确去引导, 采用多种有趣的方式, 如讨论、演讲、值日汇报、编讲故事、语言串联等, 真正让其学以致用, 尽其所能地展现自我。

四、以情育人, 践行创新教学。

以教师的上课激情去鼓舞人、以师生的真挚情感打动人, 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直接力量。可想而知, 若教师上课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 学生能有活力与激情参与课堂吗?如果学生失去了这种活力和激情, 试想如何使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呢?因此教师上课激情要饱满, 语调要铿锵有力, 要抑扬顿挫, 上课要潇洒飘逸, 要精神抖擞。要让学生时刻在你的情感感召下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集中精力参与课堂。同样, 师生之情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 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学习, 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 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因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和相互影响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 努力促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创设真挚的情感教育氛围。

五、寓研究性学习于创新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往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要求教师通过英语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构建自学机制。新教材采用以话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围绕语篇阅读, 开展言语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 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我们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个别思考, 搭裆合作, 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与研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设疑 (提出问题) 、讨论 (集体参与) 、解疑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从而最终了解了全文的中心大意。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 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提倡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六、兴素质教育, 倡创新教学。

众知, 每位同学个性不一, 各有所长, 又各有所短, 而学校教育目前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每位同学的特长。我们应充分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差异和特征,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全面提高各自的水平和能力。要遵循英语课堂教学规律,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 挖掘教材的深层涵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思想教育,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在思想上也要得到良好的熏陶,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学习的兴趣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只有这样, 英语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才能从中真正受益, 从而塑造出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丛书》,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夏谷鸣《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2002年第8期

浅谈政治课堂教学创新 篇3

一、基于情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和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坦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现代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第一方面就是要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或者有情趣的环境开始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商品这一知识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商品服务市场中的商品买卖,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过程中包括部分有形商品的有意损坏,让交换有部分能顺利进行和部分无法顺利进行等等。通过模拟情景的展现,让学生重回我们的现实生活,让这些平常又随处可见的活动里,深深隐藏着商品相关联的知识。通过不断启发教育,一层层抽丝剥茧,使得商品相关联的内在本质展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将一般生活集中到个别情景之中,而且矛盾必须相对集中,集中点又必须能展示和体现教学内容。真有一种创作电影的味道。但其作用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极快,更是将学生引导进入社会生活。生活之中处处皆有学问,这才是教学之本。

二、基于案例,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

政治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谁也无法脱离政治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必须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详细的现实来充实,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这正印证一句话,用事实来说话,事实来证明。这一点也正是新教材要求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基于案例。

基于案例,现代政治课的要求。案例,我们必须用最新的时政热点材料,更要联系当代时事。例如在学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西藏、宁夏自治区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学生讲解西藏、宁夏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党和国家政策,在民族问题上原则的贯彻和落实;西藏、宁夏人民自身努力。从而提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要实施共同繁荣。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靠自己,二靠国家,三靠发达地区。然后播放青藏铁路从动工到通车的剪辑,更加增进了学生对民族政策和原则的理解力度和掌握程度。

这样的教学活动,用好各种时政新闻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关心时政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鼓舞,实践能力日益增长。

三、基于问题,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和学生的被动使得师生双方的效率无法进一步的发挥。而在现代教学课堂中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学,体现在双方关系的变化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种民主、友好、和谐的关系中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并燃烧成熊熊大火。

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例:“某超市保安怀疑顾客偷超市的商品而强行搜身。”看完后学生们纷纷议论,并表现得极为气愤。看到这里,我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这个结论没有多大争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时学生答案就比较多样化,而且有些学生开始质疑。如果在顾客身上搜到东西的话,则双方均有不合理的地方并解释了其原因。这一答案的出现反而使得教室热烈气氛冷静下来,好像大家真正陷入深思。此时我没有立刻提出第三个问题:怎么办?事实上,第三个问题的解答更加标新立异,学生思维真正有效进行发散。

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教师在关键时间提出关键问题,真正做到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达到师生主动,共同探究目的。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创新 篇4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改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和实施的问题。那么如何把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溶人课堂,使之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行为呢?

一、民主氛围是课堂创新的重要保障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学生之申,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创新。

二、创设情境是课堂创新的重要前提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丁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坤一定要找准知识的切人点,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探索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三、探索实践是课堂创新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要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亲启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探索,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不是走过场,做形式,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初步感知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它与长方形时什么有关系扩第二,理解。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让学生取出12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看看面积与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第三,总结概括公式。再用”l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看看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是否与第二步有相同的关系?“师生一起梳理总结出计算公式。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动脑思考,动口说,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四、质疑问难是课堂创新的重要标志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让学生不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疑问,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敢于创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会质疑问难,并且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不要怕学生给教师提出难以下台阶的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而应坦诚地给学生说明相解释,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的意识,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便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五、开放性是课堂创新的重要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篇5

凉州区康宁杜景成希望小学 张子成

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的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本人认为关键能否做到以下四个转变。

一、从强调教师权威到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权威的隐性影响,学生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希望得出老师期待的答案。在这中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人”主体的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得到了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积极探求,积极思考,产生探求创新的强烈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性格特征。

二、从带着问题读课文到从课文中读出问题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中往往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调动了,思维被启发了,但是,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阅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问题和读出问题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带着问题读课文向读出问题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读出问题呢?开始时,可以由“多问”向“少问”过渡,由“具体问”向“抽象问”过渡,由“问答”向“点拨”过渡。本人在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打开课文,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按照“整体感知,读通课文——部分识别,读懂课文——整体回顾,赏读课文”的思路进行阅读。首先,学生在“整体感知,读通课文”时,最初形成的是“认知问题”——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认识。学生的认识因人而异,它不等于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但是它将作为“后续学习的生长点”。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激活下,形成了“目标问题”——学习任务。“学什么”主要建立学习内容目标,“怎么学”主要建立学习过程目标,这将作为“后续学习的动力点”。其次,学生在“部分识别,读出问题”时,就会带着形成的“认知问题”、“目标问题”进行品读,在品读中解决问题,验证认知。同时,又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写”进一步探究,形成新的问题。这样反复不断地在读中“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问题„„”,直到读懂课文。最后,学生在“整体回顾,赏读课文”时,还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进行探究:学这篇课文还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学“类似课文”,会不会解决“类似问题”。

三、从教师讲解到学生自我感悟转变。

目前的语文教学大部分从“满堂灌”走向“问答式”,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自读、自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领会、发展作者的“意识”不断否定“旧我”,形成“新我”。因此,教学方法应由“教师讲解”向“自我感悟”转变.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感悟”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形成了“读出问题”的环节后,迫切需要自我尝试。因此,教师只要创设让学生自我探究的时空,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部分识别,读懂课文”。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感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朗读领悟——深究感悟——讨论省悟”。“朗读领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通过自我琢磨,自我体会,形成比较明晰的认识。“深究领悟”——学生在读中对问题形成的认识质量如何,进一步领会、反省、验证,在联系中澄清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省悟”——学生尝试认识后,教师要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明确自我感悟是否正确,同时,通过回顾感悟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教学,就是不断的唤醒、激励学生去“自悟”,让学生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自己。

四、从只注重课堂向立足课堂,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是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主要是靠一本书、一支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直接导致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现在每天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只读那么一本书,最后,不是让他们“坐井观天”吗?

所以,我们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近一年来,本人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开展过以下活动:口语交际(“向你推荐我”、“成长的烦恼”)、演讲会(每日一讲,课前3分钟)、辩论会(不定期)、故事会(“约会名人”)、读书会、诗歌朗诵会。以上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

谈识字写字教学的创新 篇6

一、时下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两种倾向

1.方法陈旧死板,缺少创新意识。

小学1~6年级均有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在非公开的随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习惯先教拼音,再逐个分析字形,然后给每个生字组几个词语(学生不理解字的基本意义,混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象严重),最后布置抄写生字等练习。也有让学生拼音、分析字形、组词语的(照《字词句篇》等资料读词的并不少见)。只是字字如此、课课如此、期期如此,似乎都少不了识字教学环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学习资料,连一年级学生也背着沉重的.书包。学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上学(听课)──回家(做作业)”被动思考、被动学习,创新意识几乎扼杀。

究其原因,教师受多年来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传统教法影响太深,采用的仍是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意识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缺乏民主精神。一句话,无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及全面发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结果,使学生思维方式固化了。加之照本宣科、闭门教学的弊端,不照顾学生的实际,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成绩就上不去,教师再罚读罚写,这样就更会使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弃学,又何谈“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呢?

2.盲目追求形式,识字写字训练落空。

此现象多为公开课上所见。为了“改革创新”进行“思维训练”,执教者标新立异,将课上得花里胡哨。本为学生熟悉或基本理解的内容,甚至已达到师生“对答如流”程度了,还要组织热热闹闹的讨论(有的一节课让学生讨论两三次);或做些与课程内容联系并不紧密的游戏;或让事先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整齐的学生上台“即兴”载歌载舞──“做课”现象明显。而作为1―2年级教学重点的识字写字教学却一晃而过。学生张冠李戴,将这个字读成那个音,而执笔、写字姿势更糟。有的人认为田字格只是学生写字中的一种形式,学生把字写小些或大得出格了也无妨;不按笔顺规则,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本子上的字形对了就行,根本不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功训练,以致学生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近视率也不断上升。

有此倾向的人,起码对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模糊,对课程标准似懂非懂,并未领会其精神实质。众所周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可见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切不可把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若是“谈基础知识教学而色变”,只盲目地随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或沙上石塔了。说穿了,这是从只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到了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对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创新的意见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篇7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师曾经说过:“要想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构建民主课堂气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相互吻合的,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够通过和谐民主的氛围来激发和感染学生的情感, 达到学生精神需求的目的,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帮助的。为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 将学生当做成自己的朋友, 只有在爱的感染下, 才能够被学生认可, 体现教育的真谛。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爱和信任自己的人, 由亲其师而信其道, 进而使创新教一步步得到实践和落实。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的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必须要将学生放到主体位置来对待。初中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是一样的, 要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创建新的教学策略, 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放到第一的位置来对待, 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 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着重体现学生的重要性, 让学生逐渐走进课堂, 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 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 才能体现学生的价值, 使创新教育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尽量不设置太多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 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去提出问题, 就说明他思考不够, 学习效率也不会提高, 当然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可以说,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问题, 就不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那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 实现民主教学,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做学生的朋友, 让他们敢提问题, 大胆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就是对学生信任和尊重的表现,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其次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促进他们积极思维, 有勇气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认真对待, 正确引导, 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 应该常常以问题为突破口, 挖掘学生的潜力, 捕捉他们的灵感, 促使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创设情境,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进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师虽然鼓励学生质疑,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 形成了思维定式。这实际上是“穿新鞋, 走老路”, 教师并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数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大胆放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做到精讲多练, 尽可能让学生自学、自悟、合作探究等。达到这些要求教师首先要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并去创设适合学生、讨论的环境。如在学习数学广角这节内容时,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领会其实质, 然后把我们身边的事例融合到教学中, 使所教内容更加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让他们自主去探究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每一堂数学课,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概念和公式, 教师会设计一些习题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网络提供资源, 改变了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对习题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 全面分析。如果采用实物投影, 创新有效的教学情境, 还可以让学生到投影仪上亲自操作,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动手动脑学好数学。比如,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时, 如果单纯教师讲解, 学生会感到很枯燥、难学, 如果把实物投影和课件有机结合, 播放课件让学生思考, 之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编制应用题, 这样既形象、直观,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批改作业时, 教师可以把一些典型的错误记录下来, 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投影出来, 让学生自己当医生进行批改。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不断地扩展思维空间, 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和超越,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 鼓励学生自细观察、大胆探索,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促进生生互动、互帮互助、教学相长, 这样能使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获得丰硕的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任保平, 段文旭, 陈先荣.数学因你而精彩——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初中数学:初中版, 2015 (7) .

历史教学创新谈 篇8

关键词: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性的人格,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我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

1学习历史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历史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 信息载体,概括性的文字叙述较多,如果能够依据文字材料的揭示,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会更 真切地感知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借助于历史教学发展他们的再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历史教学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效,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说了。

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着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有利条件。历史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 、强烈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无 疑是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2.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历史学科的探索与创新是日新月异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索,争取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4年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下一篇: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