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共9篇)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生命生命》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表达了台湾著名残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文章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含义深刻,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子发芽、聆听心跳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倾听,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二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三个事例所引发的感悟。”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感悟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是本课的难点。围绕这篇极具感染力的课文,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进入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她从飞蛾求生的现象中有了一些感悟,谁接着往下读?

一生大声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作者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学生们迟疑一会儿,几名学生举手,一生站起来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师看着学生微笑倾听后点头说道:原来,作者感悟的东西深深藏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细细地去读,边读边体会,看看哪些词一下子越入你的眼帘,抓住它,反复地读。

学生轻声再读第二自然段。

师:来,谁来说说哪些词一下子跃入你的眼帘?

生: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为什么呢?

生:小飞蛾被人捏着,希望快点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挣扎和极力写出了飞蛾努力挣脱的样子。

师认真倾听并点头:体会得很好,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突出挣扎、极力两词)

师:真看不出,你体会得好,读得更好。还有哪些词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

十几名学生举手,教师指名一位同学。

生:我觉得“越动”这个词也能看出飞蛾想求生。

师:什么是越动?

生:就是一上一下的跳动。

师声音低沉,边描述边做动作:想象一下画面,(边做手势)一只飞蛾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

生:它会使劲扑着翅膀,要飞走。

师继续描述:当它挣扎了一下,它仍没逃脱,它还会怎么做?

生:它会更加使劲的扑着翅膀。

师:如果飞蛾会喊叫,此刻它会怎么叫?它会叫些什么?我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合作,听听飞蛾会叫些什么?

七八名学生举手,师指名一位学生。

师:准备好了吗?咱们合作来试试,注意听──但我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喊叫着──(生:“求求你放了我,我还没有活够呢?我还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

师:如此危急的时刻,它会这么叫吗?谁再来试试?

师又指一位同学:但我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喊叫着──(生:“我要活着,快放了我。”)──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

师点头赞许:体会得很好,咱们把这些感受融进去,注意抓住刚才体会到的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再来练习读读这一句。

生纷纷举手。一生大声朗读,但感情投入一般。

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们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欲了吗?

全班学生摇头。

师:还不够强烈!你还没有抓住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词。再给你一次机会,相信你能有所提高。

该生第二次读进步明显。众生又纷纷举手要求朗读。

师走近一名学生:请你帮助老师推荐一名你认为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推荐一名学生,被推荐学生读的声情并貌,全班响起掌声。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你的心已和飞蛾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众生又纷纷举手要求朗读。

师:这样吧,我想把机会让给平常读书机会较少的一位同学。班长推荐一名同学。

班长起立推荐了一位坐在前排男同学。男同学缅典地站了起来。

师关切和蔼的看着这名男生,轻声问道:敢读吗?

男同学点点头。

师又问:有信心吗?(男同学又点点头)

师:请你像他这样读。

男同学充满自信的大声朗读。

师:和平时比,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生点点头。

师:祝贺你,说明你在进步。

男同学高兴地坐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飞蛾的强烈的生命欲望。

全班学生非常投入地有感情此句。

师:生命脆弱的飞蛾在遭遇意外时,它极力挣扎着,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生欲令我震惊,也为它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而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作者心弦的呢?了)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2

1.会写6个生字, 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流利, 读懂句子。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收集广告语、谚语、歇后语, 观看小品、相声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阅读幽默故事、古今笑话。

六、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导语

同学们, 要是我问你, 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会说:那还用问吗?谁不会说话呀。如果我进一步问, 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呢?其实,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 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 妙趣横生,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 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 。

2. 简介文言文与白话文

通过预习,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与我们平常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篇幅短但很难读) 对, 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古诗外, 都是现代人写的, 篇幅也较长, 我们叫它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是古人写的, 古人写的文章, 用的是文言, 因为他们惜墨如金, 所以写的语言都比较简单, 被称之为文言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 去感受语言的艺术和智慧吧。

2.读题, 解题。 (“之”相当于“的”,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 读通课文

1. 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我们就先来读读吧, 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同时指导学生把“诣”和“曰”的音读正确。

2. 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 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 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 请学生读课文, 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 理解课文大意

1. 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先试一试。

2. 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 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在梁国,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 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非常棒!)

4. 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四) 品读体会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 请你再细细地读, 静静的思考, 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现在开始。重点点拨: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 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 语言很风趣幽默。 (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 并立刻做出反应, 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 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 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分角色朗读、表演,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 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这孩子真聪明;孔君平无言以对;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5.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什么? (生:智慧)

师:对, 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小结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 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 思维之敏捷, 言语之巧妙, 让人回味无穷!其实,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 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方式讲, 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 说话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板书“语言的艺术”)

7.启发学生根据姓氏模拟对话

(五) 熟读成诵

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 如果现在朗读课文, 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 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

(六) 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知识迁移: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 体现语言的艺术。

3.鼓励学生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收集广告语、谚语、歇后语;观看小品、相声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阅读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丰富自己的语言, 提高说话的艺术。

七、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有效性在于我成功地处理了以下的两个教学环节。

1.读对、读好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 读好文言文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同样需要抑扬顿挫, 不过, 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好文言文。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 一遍一遍读, 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 体现读的层次。因为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心里充满了好奇, 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 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 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2.运用方法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 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教学中, 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我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文言文:

(1) 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 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 扩展词语, 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 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 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慧”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 所以一般句子较短, 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 是谁为谁设果, 没有写明, 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 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认识千克”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3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几种秤,我们也知道了在台秤上的k、g两个字母写在一块就表示千克,假如把物体放在秤盘中,秤的指针指到了哪个数字上就代表着是几千克。接下来我们就来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师把盐放在秤上)秤的指针现在在数字1上,那么这袋盐重1千克。

教师接下来让提前做了准备的几个学生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上来,称一称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对,我们平常说的2斤就是1千克。在我国,老百姓习惯用斤这一单位来衡量重量,而在国际上则一般使用千克这一单位,我们也把千克叫做公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在外包装上表明东西的重量,如矿泉水上瓶上有“净含量1千克”这样的字样。那么“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在学生回答“所谓净含量指的就是除去包装之后物体的重量,在这里也就是去了瓶子后水的重量”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来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然后再试着把学习用具组合在一起,凑1千克。(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

师:你们凑的学习用具是不是1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学生把自己拼凑的1千克学习用具拿到讲台上用秤来称)

教师对于学生的做法表示肯定,表扬他们的动手态度和精确的估算能力。

二、认识几千克

教师在讲述几千克之前,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回答称量的重量。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图,让学生回答图上不同蔬菜在秤上显示的重量是几千克。(土豆5千克、黄瓜3 千克、大白菜1千克、西红柿有2千克……)再出示一些质量超过整数千克数或者低于整数千克数的物体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得数,并及时进行点评。

出示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回答什么是载重,比如电梯的载重,卡车的载重等。向学生解释载重就是最大量不超过这个重量,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危险。比如,电梯的载重是1000千克,如果进入电梯的人数过多,重量超过1000千克,就可能会出现电梯坠毁的风险。借此可以向学生灌输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生活化,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一、在实践中感受

所谓在实践中感受,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感知来对千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称一称学生准备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到1千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2斤,而在生活中可以说1千克是处处可见的。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即使体积相同,重量却不一定相同的道理,比如说一样包装的食盐和淀粉,重量并不一样。

二、在实践中体验

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亲自动手来认识“千克”这一单位。重量单位和其他单位是不同的,仅仅靠眼睛来观察是不行的,必须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采用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对“千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就可以了解到1千克大约就是2袋食盐、十五六个鸡蛋或者八九个橘子等的重量。而通过这些体验,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即使重量相同的不同的东西,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三、在生活中应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痕迹,只有把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让小学生了解了1千克、几千克与几千千克以后,教师还要结合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对“限载”和“超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课堂结束前,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逛超市的时候或者到菜市场买菜时,要认真观察超市中袋装商品的净重,或者看看菜市场中人们买菜时买几千克,大约有多少数量,等等。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但是本节学习内容的作业,更是学生以后生活中的长期作业。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咏鹅》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利用熟字巩固6个单韵母(a o e i u lang=“EN-US”>

学习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鹅、歌、浮、绿、拨、波),会写4个生字(向、白、毛、水)。

2.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所描绘的美丽景色)。3.体会字与拼音的关系。教学难点

联系图画理解诗意的能力。听读识字。随文识字。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带音节的田字格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们见过鹅吗?喜欢鹅吗?如果没见过的小朋友们,今天就带着你的想象和见过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咏鹅》。(板书课题)

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齐读课题。

师:这首古诗《咏鹅》的作者是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是一名杰出的诗人,他叫骆宾王。有一天,7岁的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下这首诗来夸夸大白鹅。咏是夸、赞美的意思。

生:齐读读课题与诗人名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图上的鹅是什么样的,正在做什么? 生:认真观察图画,并说出鹅的样子和在水中嬉戏的场景。(设计意图:激趣引入文中学习)指导朗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内容,认清字音。

?span 生: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古诗,感知内容。

2.师:指导学生读古诗,并提出要求:同学们自己轻声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自己小声地读古诗。

师:指导同桌互读古诗:读得好夸夸他,读不好帮帮他。生:同桌互读古诗。

4.师:指导学生齐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生: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流利)在古诗中识字

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要求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 生:读古诗,并数出古诗有四行。

引导学习第一句:曲、项、向是什么意思?(鹅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鸣叫,似乎在歌唱。)

了解鹅的可爱,曲:弯曲,项:脖子,向:朝着 引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朗读第一句。

引导学习第二句:对照图画理解“绿水”“清波”的意思。(白白的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引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读第二句。强调“白,绿,红”,色彩视觉感。引导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鹅椤⑾?span lang=“EN-US”>xi?span lang=“EN-US”>ng、歌gē、毛m?span lang=“EN-US”>o、绿lǜ、红h?span lang=“EN-US”>ng、白b?span lang=“EN-US”>i、水shuǐ。

生:集体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

四、学写生字,并组词

1.师:出示笔画:横折钩,示范书写。生:认识笔画,书空。

2.师:出示生字“向”:想想这个字的笔顺怎么写?

生:观察生字后回答。(撇,竖,横折钩,竖,横折,横。)3.师:出示“白”字:说说怎么写?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仔细观察:压线笔画,间架结构。(撇,竖,横折钩,横,横。)4.师:出示“毛”“水”字:这两个字怎么记?怎么写?.生:思考后回答。(毛:撇,横,横,竖弯钩;水:竖钩,横撇,撇,捺。)5.师: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要求书写时笔画工整、笔顺正确。生:独立写字。

6.出示要求会认及会书写的生字,让学生为这些生字找朋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会写的字,及积累词汇。)

五、视野扩展

出示各种形态的鹅的图片,以及不同品种的鹅的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优美的古诗《咏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还从中认识了6个生字,学习书写了4个生字的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收获真不少。

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把古诗内容画一画。板书设计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学反思:

教学《咏鹅》这篇课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了(学前班教过),所以本课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情诗景,认识6个生字和会写4个生字“白、向、毛、水”。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谜面“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一下就猜出了答案,于是我出示图片(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鹅?(生甲:这是一只白白的鹅;生乙: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了骆宾王七岁写诗《咏鹅》的故事,由于听的是同年龄孩子的故事,学生个个听得入了神,由此导入新课,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领略诗的意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再来是通过与各个诗句相对的图片来逐句对照解释诗文,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孩子。在课件中,还用与 “白,绿,红” 相应的颜色批注,引起学生的注意。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在欣赏图片与阅读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渗透了人与动物关系密不可分、亲切自然的教育。

在写字环节,新出现的两个笔画是一个难点,只有掌握了这两个笔画,才能更好地掌握“白、向、毛、水”四个生字,我出示了笔画笔顺。然而利用多媒体,却不能更好地进行范写,板书演练,这是存在的不足之处。书写指导之后,考查孩子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就就当场练练孩子们,请孩子们为这些生字宝宝找好朋友,进行词汇的积累。他们大多还是很厉害的。

《犟龟》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5

《犟龟》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育目标 ]: ㈠ 知识储备点

1、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讨论,领会课文主题。

㈡ 能力培养点

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此类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㈢ 情感体验点

领会本文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教学重点难点 ]:

1、弄清小乌龟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处理这些困难的从而正确理解文章主题。

2、通过小乌龟的种种表现,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心理测试轻松一下,请看黑板。

提示:

这个题目属心灵选择题,先不要求大家说出答案。请大家把答案写在我们的练习本上,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等我们上完课后再来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团。①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在咱中国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行动迟缓的乌龟靠着自己的毅力战胜了迅捷而骄傲的兔子,故事中乌龟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再来认识一只乌龟,一只来自遥远德国的乌龟,它的名字叫犟龟。(板书)米切尔-恩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德国乌龟又将演绎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

(二)简介作者

米切尔·恩德出生于德国,父亲爱德嘉·恩德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米切尔·恩德曾画过画、演过戏,1960年和1962年接连发表两部儿童作品后,竟像蝉一样沉默了长达十年之久。1971年他离开了德国迁居意大利,三年之后厚积薄发,发表了小说《毛毛》,并因此成为20 世纪登峰造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如今米切尔·恩德这个名字,已像安徒生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了。

(三)读解课文

1.预习检测

提示: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首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第一题,给下列的字注音。其他的同学做在自己的听写本上。

(1)、给下列的字注音: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kē)睡

遗憾(hàn)

我们一起来看看正确的答案,请大家对照正确的答案看看我们黑板上的同学做对没有?

提示: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朗读两遍。

(2)、词语解释(抽生回答,完成后,自由朗读记忆)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烦闷。

兴高采烈: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心情

哀悼:悲痛地悼念死者。遗憾:大可惋惜。

瞌睡: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想睡觉。(3)解题 提示:

字词是打开课文大门的钥匙,现在钥匙已经在大家的手中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扇神秘的童话之门。首先,请看课题《犟龟》,这“犟”字,它是怎样写的,上面是什么,下面呢?

明确:上面一个是“强”字,下面一个“牛”。

从“犟”这个字的结构去推测它的意思是固执得像头牛。平时我们说“某某真是牛脾气”,“你这人的脾气真犟”,说的就是这人很固执,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通过我们早上的预习,大家说这只乌龟犟不犟呢?

明确:犟

提示:

有多犟呢?作者是如何描述小乌龟的犟劲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四)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自读课文

提示: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听磁带默读课文,想想文章讲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等下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复述故事,注意复述故事应该有始终,故事简明扼要。明确:

起因­——小乌龟听了鸽子的谈话,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

经过——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结果——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

2、研讨课文

问题1:作者想象小乌龟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提示: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小乌龟听到鸽子的谈话,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首先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明确:“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了,必须马上动身”,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路长艰辛。(板书)

师:小乌龟遇到第一个困难,是在听到鸽子的谈话后,那么小乌龟在路上碰到几种动物呢?这些动物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对小乌龟进行什么劝阻呢?我们请同学们一一将这些动物找出来并进行朗读,看看每一种动物对小乌龟的态度。明确:(1)蜘蛛

A、朗读;B、朗读分析;C、再找一个同学来读,前后比较;D、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E、分析蜘蛛特点:a、退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F、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

这也就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二个困难­——腿短(板书)(2)蜗牛

A、朗读;B、简评;C、分析蜗牛特点: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D、劝阻内容:方向走反;(3)壁虎

A、朗读;B、简评;C、分析壁虎特点: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D、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第三个困难:婚礼取消)(4)乌鸦

A、朗读;B、简评;C、分析乌鸦特点:闷闷不乐,穿着丧服;D、为什么?狮王去世(第四个困难);E、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问题2:面对一个比一个更大的困难,小乌龟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

“我会准时赶到那里”。

“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 引申: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都用一句话来回答,是“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反复。

问题3: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 明确:意在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可动摇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板书)“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提示:

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3、简要点明“犟”的第二层含义

提示: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犟龟,它具有坚定的信念,具有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是一只只管向前,不听任何人劝告的小乌龟。大家同意老师的看法吗?

(不同意)明确:

犟龟的“犟”,并不是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也就是说它还具有虚心接受意见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大家像文中的犟龟一样“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艰难险阻,无所畏惧”,不过,好的劝告还是要听喔!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我们做的心理测试的答案,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选择的。与小乌龟在遇到困难时的选择进行对比,从中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请大家思考,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都谈得很深刻,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六).布置作业: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

(七)、结束语

成功是甜蜜的牛奶,困难则是苦涩的茶。要调出一杯美味的生活奶茶,两者缺一不可。祝大家都能喝上一杯属于自己的好奶茶。板书设计: 17 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的信念

方向走反 参加婚礼

遇到的困难

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

婚礼取消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的态度

[教学反思]:

《犟龟》一文是两课时,我结合新课标用课改教参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全新精神。在这节课里,在学生自由质疑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研讨,并渗透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三个问题解决完毕业,体现出学生的质疑精神。最后的习题设计是学练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听课老师的到来,学生较为紧张,一些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本节课不如平时在课堂上的活跃,学生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长城》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6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7

“数学与体育”是一个教学活动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主要借助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想:

“比赛场次”一课, 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设计“掰手腕比赛”的活动, 并提出问题:“3个人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学伊始, 教师从谈话入手:“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掰手腕比赛, 谁愿意和我进行比赛?”

笔者请两位学生上台, 并给自己及两位学生贴上号码1号、2号、3号。之后, 让学生看看怎么安排比赛。学生思考之后, 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应该1号和2号、1号和3号、2号和3号这样安排, 一种应该让1号和2号比赛, 赢了的一方和3号进行比赛。

评析:学生对比赛规则是有一定经验的, 教师设计“掰手腕比赛”活动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点拨, 能促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种比赛规则, 为进一步探究比赛场次打下基础。

师:刚才的比赛真激烈呀!谁能告诉我进行了几场比赛?分别是哪几场?

生:刚才进行了3场比赛, 分别是1生—2生、1生—3生、2生—3生。

师:你表述得很清楚, 而且你还有顺序地说出了比赛场次。谁能想个好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看到比赛场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比赛场次)

(同桌交流后学生展示)

生1:我用的是画图法。

生2:我用的是列表法。

评析:教材中以“六年级10名同学参加比赛, 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设计“掰手腕”比赛, 并邀请两位学生和教师一起比赛, 在具体比赛中进一步加强对单循环比赛的理解, 同时也为运用形象思维 (画图、列表) 打下基础。

二、主动探究

师:我们学校六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 每两人进行一场比赛, 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请同桌两人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出来?

生1:我用画图法做出来了, 是45场。 (图略)

生2:我是算出来的, 因为每两个人之间进行一场比赛, 10个人进行比赛, 本人和本人不能进行比赛, 第一个人和剩下的9个人参加各进行一场比赛, 第2个人和剩下的8个人各进行一场比赛, 第3个人和剩下的7个人各进行一场比赛……依次类推, 就可以得出1+2+3+4+5+6+7+8+9=45 (场) 。

评析:在“掰手腕”比赛中学生已经能用图示或列表法表示比赛场次, 现在人数增加到10人, 学生尝试着用列表或画图方法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 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非常好。同学们, 如果有20位、30位、100位同学参加比赛, 你们还会选择画图或列表法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总结规律呢?现在我们从2个人开始研究。

评析:学生在研究10人的过程中, 有的用了画图法, 有的用了列表法。如果有20人甚至更多, 用画图或列表就比较麻烦了, 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规律, 从从2个人开始研究, 这样学生对“化繁为简”思想的体会就会更加自然、深刻。

教学反思:

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案例描述

T: Boys and girls, I’m sorry it’s so hot today. I know you don’t like to have an English class, right?(我满有把握且十分同情地说)

Ss: Yes. (学生一起大声说,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T: OK!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n’t give you a lesson.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Ss: Oh, yeah!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开始有点兴奋)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ctors/actresses if it is possible?

Ss: Of course! It’s great to be an actor.(学生来劲了)

T: OK!Today I will give each of you a chance to be an actor/actress.But 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 I’m sure you can make it . (老师期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动力,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

Ss: No problem! We want to have a try.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并表现出万分欣喜。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老师不上课只演戏了。)

T:(为使人人听懂我用汉语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必须要有十分的敬业精神。今天咱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演一场顽强战斗在高温下师生们的戏。

Ss:It’s too easy.

Ss:As easy as ABC. (大部分学生已经热情高涨,迫不及待)

接下来我开始分配任务:我给每组(我班六人一个学习小组)布置分配了所谓的台词(内容:讲解两大项练习题)。要求他们先进行彩排,以免出现错误。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倘若答案还不肯定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

竞赛原则:

1.讲解不能只说答案,必须尽可能分析原由;

2.错一题,将被扣一分;

3. 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当好群众演员给与配合;

4. 必须人人参与才能得满分(六分);

5.第一个表演的小组可额外加五分。(目的为了提高彩排效率,节省时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五分钟后第二小组(基础相对较好)登场了。他们每人轮流讲两道题(5人),有答案也有解题原由分析,另一人则在黑板上写答案,并不停地提示单词不会写的同学请看黑板,俨然一副严师样子,让我万分窃喜。

(第二小组出色完成任务)

T:第二小组怎么样?给个评分吧。

Ss:Wonderful!Six points!( 大部分同学观点一致)

S1:Five points!(后排一个男生认真严肃地说)

T:Why?(我也满腹狐疑)

S1:Because Miss Tang spoke in a low voice and we couldn’t hear clearly in the back row.(他振振有词,有理有据。)

T:Oh, yes! You’re a very careful boy. Next time we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Do you agree?(我小心翼翼地和他商量)

S1:Well, that’s OK.(他还表现挺有一点大度风范)

接下来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发言声音比平时高了,字写得更加端正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的Miss Li也勇敢地站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毫不吝啬地大肆表扬了她(尽管我知道同伴帮了她很多)。从来都三心二意的Mr Gan竟然也能安心修改答案,认真听讲,生怕给自己的小组丢分。英语最薄弱的钱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有些读音错误,还有点急急巴巴,但是我带头为其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害羞地却又很流利地说一句“Thank you.”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早已忘记难耐的酷暑,如此投入到表演和学习中,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不知不觉下課铃声响了,最后一小组还没登台,十分沮丧。我连忙承诺下节课一定让他们表演,他们这才让我宣布下课。课后,我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这样一节课让学生体验多多:“当演员也不容易,我就几句台词一紧张差点忘了。”这是一个薄弱学生为了解释答题原由在努力不已呀!“为了表演,我都忘了炎热了”。这是一个学习投入者的肺腑之言。“只要我努力,我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经常作业拖拉者顿悟的心声呀!

二、教学反思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对于学生一开始的抵触情绪,我没有责骂而是表示同情,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打好了前提。

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布鲁纳,1989)。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节课学生由反感排斥---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就充分表明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3.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皮亚杰,1997)。对于学生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我想本节课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对在课堂上演戏既感到好奇又万分欣喜,所以才会兴趣大增,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快乐,而远不止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9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5.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6.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2.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780×54 208×40 107×1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1.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3)650×40=2600()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第二关:选择超市。(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见图3)(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A、100000 B、10000 C、1000(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A、3 B、4 C、5(4)508×40,它们的积是()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案例反思: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为什么这节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进行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不仅注意了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动态信息,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展智能,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践打下“多向思维”的发展基础。

如: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3分钟,王平跳了327下,张民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张民一共跳了多少下?

一般学生的解答方法是:(327÷3+12)×3=363(下)教师在批改时加了评语:“你做得很好,老师建议你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比如先算张民3分钟一共比王平多跳了多少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引导,开动脑筋,进一步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列出了其他算式: 327+12×3=363(下)12×3+327=363(下)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份,列出一两种解答方法就满足了,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据此,教师要运用评语诱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捷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学生以后参与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如: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分钟走50米,比规定时间迟到了2分钟;小明每分钟60米,比规定时间提前2分钟到达。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 学生以小华从甲地走到乙地的时间作标准,列出的算式是:

50×[60×(2+3)÷(60-50)]=1500(米)教师的评语是:你很厉害,这么难的题目也能做。老师建议你:能把标准换一换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60×[50×(2+3)÷(60-50)]=1500(米)

教师的评语是:哇!你真行!还能想出第三种方法吗? 学生又列出一种算式:

50×[(50×3+60×2)÷(60-50)+3]=1500(米)

教师的评语是:你真了不起!想的比老师还多。还有更简捷的方法吗? 在教师评语的激励和启发引导下,诱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钻研的极大兴趣,居然又列出另一种正确的算式:

60×(2+3)÷(60÷50-1)=1500(米)

如: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你,今后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你准行!因为你努力了”。

又如:对书写较乱的学生写上“你能把字写工整的!而且会越写越好!”

用这种评语评价,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当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计算过程合理、正确率高或有进步时,在本子上适当加句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评语,赢得他们对老师的爱戴和信赖。如:你的想法独特,有创意,值得大家的学习。太好了,你也做对了一题,哇!

教学反思: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天生爱表扬,老师几句鼓励表扬的评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心理学家赫尔劳克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适时地运用评语进行评价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明白缺失的缘由,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评语主要有:a.期待式评语。在作业批改中采用期待式评语评价,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样等等。当他看到评语时,会把本子给同学看,渴望也能得到同学的好评。这一举动,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网络,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小学生天性就是好动、好问、好奇,争强好胜,富有竞争向上的心理特征,但传统的批改只有对错的标记,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面对错误的作业不知所措,只能等老师下节课来讲评,然后按老师说的去改。这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潜能的发展。

总之,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也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提供展示学习效益的平台,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与反思: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我在《小学语文教师》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师上公开课《鸟岛》,上课伊始,老师郑重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三点要求:认真听,认真想,发言声音响亮。如果谁做到了,老师就奖励他一张去鸟岛的门票。”说完,老师扬了扬手中一大叠花花绿绿的门票。学生们十分激动,个个争着表现,课堂气氛很好。被指名发言的学生兴高采烈地得到了“门票”,没有发言的学生干着急。下课后,几个拿着“门票”的学生就激动地询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鸟岛?”老师楞了一下,随口说:“我们刚才只是玩个游戏,怎么能当真?”一下子,学生的小脸上写满了失望。

看着这个案例,我陷入了深思:我们平时不是经常要求学生要诚实守信吗?然而这位老师作出表率了吗?她不能兑现的奖励,是尊重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重视德育教育。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德育的渗透。如果我们教师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一样,那么学生还会相信我们吗?我们在学生心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孩子的心灵是稚嫩而天真的,教师对他们无意的忽悠和糊弄会误导他们,甚至给他们终生留下不好的影响。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尊重学生,才能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的栖息地。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案例与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但同时还有很多评价误区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案例一: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教师就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

反思: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这样的评价语,学生弄不清楚自己朗读“棒”在哪里。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时,应该从朗读的要求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案例二:低年级的教师上课时经常会带些小奖品到课堂上,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为了得到这些奖励品,表现得非常积极。可当教师空手进教室时,学生的表现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反思:虽然借助奖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有些学生会把得到奖品当做目标,而把“学习”这一主要任务抛之脑后。

案例三: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爱”一字组词,学生甲站起来说:“爱心”。老师点评道:“真棒,你知道的词语可真多”。学生乙站起来说:“爱情”。学生们大笑,老师皱着眉头点评说:“不合适,这个词语不健康”。学生乙红着脸坐下了。

反思:好奇和认知新鲜事物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也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组词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引导,必然会限制他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惧怕发言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四: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都从福勒有高尚的体育风范这个角度来肯定福勒的做法是正确的,是高尚的。老师面对这些答案喜笑颜开。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这位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不作任何思考,马上说:“你的看法是错的,你坐下”。

反思: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位学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是角度不同,所以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老师不假思索片面地评价学生的看法,使学生独特的见解陷入困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课堂评价时,教师应在倾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利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细细反思你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类似的评价误区。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因此,我们呼吁:关注细节,走出评价误区,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科学,更和谐。序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总结反

期中考试总结反思,无论是对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经过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课改,学得扎实。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注重精讲精练,夯实语文基础,只有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才有依托。

(1)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认为什么都很重要,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课堂上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要讲到点子上,力求精讲点拨。只要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老师多占一分钟,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自主学习的一分钟。因此,我们要牢记“惜时如金”四个字。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要节省教学时间,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背、思考、记忆,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说、读、写,从听读中感悟、积累,在说写中运用、提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效的训练是学生成长的途径

在“精讲精练”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不搞题海战术,要练得精,练得巧,练得有实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案例与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7 教研内容:在反思中进步在评课中成长 活动过程:

一、由戴蓓主任做《在反思中进步在评课中成长》的专题讲座

(一)反思重点——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

(二)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反思的基点 关键词:教学目标达成高度准确的定位

(三)学习观摩——反思的生长点

(四)开展对话——反思的要点

(五)勇于否定——反思的难点 反思的内容:

1.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3.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存”。

5.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7.是否存在着“伪探究” 反思的方法:

1.思教学效果 2.思自己的行为 3.思成功之处 4.思教学不足 5.思改进措施 6.思再教设计

(三)进行教学反思的注意事项 1.不要与说客混淆

2.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3.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4.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5.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四)关于评课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8 活动主题:《放飞蜻蜓》集体备课 活动过程:

1、解读教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设计理念:(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探讨教法:

覃宁: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觉得在这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张永青: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潘萍: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谌雪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卢卫: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觉得可以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5 活动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遨游汉字王国” 具体内容:

围绕“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教学,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性实践。根据“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等主题,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次的集体研究,最后决定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及课外的相关资源,自主开展一系列的汉字综合学习行动。活动如下:

1、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然后组成学习小组,并确立组长后明确分工;

2、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1)字谜大擂台。(2)谐音俱乐部(3)小小故事会。(如“一字之差”的教训等)(4)小主人在行动——我为用字规范出点力(5)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3、制作展板。

4、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的确,在综合性活动课上,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他们的“工作成果”也给老师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1 活动主题:语文课更应返朴归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怎样上出“语文味”,特别是在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没有真正走进去,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精彩,什么课都想感动天感动地。刻意地去挖掘教材,找甚至去造内涵。到头来只是一派虚假繁荣。与其那样,不如做些实在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牢基础,读好、写好。

二、问题的解决:

1、课堂上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莫“同一首歌”。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莫“为表演而表演”。

2、让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三、总结: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外里显现灵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内里表现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价值观,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2 活动主题:享受朗读培养语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教研概要: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感情。”要真正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小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1、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在上课时适时地指导、点拨、启发,可能这样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悟”,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如:《赶海》时引导学生从“我在海里摸呀摸呀”“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象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螃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等,让学生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构成画面的语言更适宜培养形象感。

2、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无论哪种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黄河的主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黄河浪涛的雄伟、壮观更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之势。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波涛的汹涌澎湃、壮观,从而为学习艄公镇定、机智的品质打下深厚的情感铺垫。

三、总结:

语感培养有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感受读的乐趣,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位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也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创造性地拓展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真正地让学生有感而发,以我口“读”我心。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3 活动主题:主题: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有效教学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有效教学——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2、解读文本把握目标——分年级组现场集体备课活动(主持人谌雪娇)(1)大屏幕出示文本内容(吴琼瑛负责课件)

主持人:好,让我来接过这个接力棒。我记得在青赛课期间,时常会听到评委与参赛选手交流一个问题,我记得戴主任就问过:你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到位了吗?文本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一个物的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凭借。“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义。下面,让我们跟随本部三年级组青春靓丽的黄春英、缪玲、黄梅芳、黄翠玲老师一起走进《放飞蜻蜓》。(2)教师个性化分角色朗读。

(3)按年级组讨论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及简要提出突破本课难点的建议(有效突破难点的金点子)。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4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谢谢几位老师的朗读,对文本的解读目的是为了制订、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规定教与学的全过程的纲领。下面请以年级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本课难点的教学策略。

(讨论交流5-7分钟,然后全体交流,主持人即兴串讲)

(下发讨论表格,以组为单位记录讨论结果,并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讨论的问题有:

A、通过阅读文本,你们组认为《放飞蜻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是: B、(有效教学金点子)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你们组有哪些建议?(4)请3-4个组代表讲解。

(5)提出我们组通过研读教材,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主持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研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停下的是实践的脚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吴柳清老师的课堂,看看吴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目标的达成情况。下面请老师们往后座,稍作休息后一起来欣赏吴老师的教学魅力。

3、课例示范,践行目标(吴柳青负责)

要求:通过观摩课例,关注和检测目标达成的效果及策略。

4、有效教学在反思评议中提升。(反思评课环节由余宗翰主持,吴柳青负责反思,潘萍、覃宁、黄春英、龙懿敏围绕目标的达成及实施的策略进行评课,组外教师补充。)

5、活动小结(卢卫)

今天我们三年级组围绕“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以“解读文本,明确目标”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对话交流,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来保障有效教学的实践。虽然我们来不及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但只要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潜心会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游离保障,能引起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及文本的关注,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共识,追求语文教学的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回归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我们就能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沿着有效教学的道路,去深入探讨。感谢学校领导的指导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6、集体诵读陶行知教育语录

(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黄校长提出希望。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6 主题:课题与教研同行理论与实践碰撞-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探究

1、熟悉《课标》要求,正确认识识字教学。

2、正确认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年段的识字教学。

3、做好识字过渡,多方位引导。

4、把握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基本策略。

上一篇:公共关系部年终总结下一篇:社团联谊会策划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