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精选8篇)
一、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质疑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的逆向思考,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当切实的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并且借助于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完善及改正。
比如,在《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们的朋友掉入河中,你们会怎样做?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跑回去叫大人”,有的会说“下河救人”,而有的学生则会考虑周全后说“量力而行,先通知大人,而后拨打120和110。”对于这样的回答,很多学生会感到不满,因而教师贝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示认同该做法,然后从自救及安全等方面,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将问题解决。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大力倡导学生的质疑,要将问题敢于提出来。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勇于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雪莱曾说:“想象就是创造!”没有想象,谈何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材料,调动他们知识库存,让其展开想象。拓展其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读完课文,而后简单的说一下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闻名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是如何葬送的?”这样的提问就会引发学生的激烈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各执观点,同学们给出的结论大致有:1、上游水电站的建设;2、周围工厂不节约用水;3、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听完学生的自由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大家说的都很正确,就是因为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才导致大瀑布逝世了,那么,它留给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谈下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教师得出了一些答案,比如:1、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2、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学习过的有关瀑布的知识,学生们想到了《望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等等,经过这样巧妙的提问,不但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歼动脑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性观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天鹅的故事》中说:“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七。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可以感受到,正是由于作者富有联想和想象,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和激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体会到的同课本上所学习的紧密结合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写“我眼中的老天鹅”等等。并且,播放《天鹅湖》这首曲子,让学生在轻柔的乐曲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新的探索和创新。
三、精心营造宽松的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一种宽松的、能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
二是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探析
一、创造性培养离不开以生为本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满足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探讨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当前要重视创造性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紧密相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十分必要。只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能进一步去发现、探索,才会有发明、创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会灰心丧气,有的人则会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两种表现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有无自信。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想象,就很难有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充分舒展个性创造必要条件。
比如课文《小露珠》,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演课文中的小露珠和小动物对话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生动地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要求学生加上动作、神态,仔细体会情景,描绘情景,演示情景。在优美的配乐声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这样,孩子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小露珠的亲切与可爱,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甚至还可以体会作者的那种喜悦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以此感染、熏陶学生。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特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教师应鼓励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②传授小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小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小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往往有―定的习惯性,按照―定的方向进行思考,或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形成定势,这样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特别是逆向思维,让学生处在创新思维训练中。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狐狸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狐狸奸诈。而有的学生却认为:“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它是个弱者,在危难之际,他用智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当今社会,许多弱小者因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会斗智而受欺负,他们应该向狐狸学习。”也有的学生说:“外表再强大,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手中。”虽然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但是他们的见解并没有错误,倒是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不按照常规的路子,具有创新性。
四、在课堂中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知识的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想像空间,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想像是进行科学创造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并且注意教给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小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小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小学作文训练为小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二、让小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特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传授小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小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小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突破常规,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启发想象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的时期,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象。例如教了《小小的船》,可以让学生驾着“船儿”去想象太空的情况:教了《春天来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象夏天来到了他们中间,听他们读书唱歌,跟他们一起游戏的欢乐情境。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象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象活动。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这里就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大黑骡子被杀后彭德怀是如何走出草地,战士们又是如何走出茫茫草地的。这样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虽然不能像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是重思维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
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有关资料,自己找答案。第二节课同学们找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段录像片。通过看录像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
三、在课堂中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知识的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主见,变课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一、鼓励不同见解,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发产生, 它们有赖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模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问题, 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有的教师喜欢以师者自居, 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自己的学生,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增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London?”时, 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在要求每个学生作肯定、否定回答时, 可引导学生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灵活的回答:“Yes, I have.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No.I haven’t.How I wish to go there./No.Ihaven’t.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二、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和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普遍具有喜欢交流、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教师如果能够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就某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竞争或合作, 将极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让学生就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或交流学习方法等。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设民主氛围,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是“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主要指标。在人的各项素质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 那就是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一切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因素,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引导他们由单一思维向发散思维拓展。例如:在学完SEFC Book 2A Saving the earth后可让学生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通常是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 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 并扩展思维的范围, 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这一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的特点, 设置疑点,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
例如, 在教授居里夫人 (Madam Currie)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时, 要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 并引导学生思考伟人们善于联想的习惯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 要设计一些讨论题, 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得出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 我们可以提出:“Why are we trying to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When Mathilde knew tha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ime?”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大纲》中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目的, 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善于捕捉学生敢于求异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学生意见一边倒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即使这种看法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我们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善于捕捉学生敢于求异的思维火花,就能激起学生创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如果教师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那么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泯灭其创造意识。例如,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谈到本文用了许多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有个同学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兴奋地说:“老师,《春》这篇散文更像是一篇童话。”我听见这话,眼睛一亮:这个欣赏角度独特,妙!确实,从全篇来看,无论是开头、结尾还是五幅春景图。无不充满童话色彩!这时,我果断决定,我要引导同学们辨析能否用童话的眼光来读《春》。于是,我反问一句:“你说《春》似一篇童话,那么,请你说说课文哪些描写是童话呢?”“我觉得文章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板富童话色彩,在这里作者把春天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在微笑着向我们招手……”这时候,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的发言踊跃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教师伟大的业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创造。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没有大量的阅读是不行的,要建议学生走进书本,又能走出书本。
“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1)根据教学进度,及时推荐读物。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就推荐同学读《朱自清散文选》。(2)写作读书心得,向同学推荐好书。(3)创造机会,体验成功。我经常组织“文学作品朗读会”“阅读知识竞赛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在活动中80%的同学都得过奖,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中学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却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培养创造精神视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造力视为“国家之宝”。作为数学学科教师,我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数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 创造和创造力真是遥不可及吗? 或者说只是极少数人的天赋吗? 当然不是。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科学家提出新理论或发明新技术, 文学家写出受人欢迎的新作品等, 这是真创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定理和公式巧妙解题, 或写出角度新颖、观点鲜明的作文, 都可看着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因其思维产品只对个人来说是新的, 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 所以称为类创造。下面谈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提高教师的相关素养
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紧迫感,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尽可能的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创造之美。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二、通过学习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做到有所创造。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除少数智力发展较差者外,大多数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备创造性的,并且初中时期的创造力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反映出思维形态的多样性,它要求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突破了思维的呆板性,它是多维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是由发散思维构成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三个特征入手:
1、流畅性: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这是发
散思维的量的指标。
2、变通性: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约束,能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新观念。
3、独特性:指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独特的见解,发挥个人特有的才能;讨论中不做定论,允许存疑;要善于引导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化,经过筛选、集中,使思维活动深化,从而提高创造力。而学生,则需要经常地进行自我思维训练,保证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五、采用符合激励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方式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常采用的是外部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如表扬、评分等)是教育成果评价和激励的常用手段,但它在学生创造力评价和激励方面却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在创造性成就上,创造力表现的潜伏期相对较长,而教育评价周期相对较短,导致了外部评价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情况。有关创造性成就的“十年定律”表明,创造性个体一般在开始涉足某一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约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重大的创造性产品产生。这样,教育的外部评价作用通常很难等到个体做出创造性产品以后才进行,因而也就失去了评价对学生创造性成就的反映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外部评价有碍创造力,“即使实际的评价是积极的,也同样可能有害于未来的创造性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创造性必定发生在自我评价的背景下,而不是发生在感受到被别人评价的背景下。高中学生在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的高度发展也使评价体系的转变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学生的自信自尊。将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关注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创造心理、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周治金认为:高创造者的人格特点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一些研究发现,自然科学家容易接受外部的信息,有创造力、自信、自大、内向、独立等等是自然科学家的特征。社会科学家的特征则是与社会关系和谐,接纳自己,接纳他人。艺术家又不一样了,他们的特征包括寻求新的体验,幻想、冲动、缺乏责任感、敌意,不友好等等。而兴趣广泛、好奇、独立性强、有毅力、喜欢提问题、不随大流等等则是高创造性学生的一些特点。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认为:多具有一下三个令人讨厌的特点:(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这样就使的我们要能够容忍在常规管理中北认为是不受规矩的行为,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不能揠苗助长。避免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听话的同时,也扼杀了他们本来可以发展更好的创造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不仅如此,它也是工业设计学习过程中的灵魂。创造力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的开发和使用,从而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本文首先从工业设计专业和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接着介绍了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最后综合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策略。关键词:工业设计学生创造力培养
一、工业设计和创造力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掌握工业设计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业设计和创造力的关系。工业设计一般从狭义的内容上来解读,也就是指产品设计。所谓的产品设计是指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1]。产品设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拿设计观念来说,如果产品的设计缺乏生产观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设计效果得不到好评,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经济效益不尽人意。所以,要想提高产品的设计效果,必须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以独特的造型来获得人们的喜爱,从而在市场中立足。一般而言,产品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社会发展要求、经济效益要求、使用要求和制造工艺要求[2]。就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让他们掌握这些要求的理论要求上,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和学生应该本着创造的目标,以使用为原则,明白创造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创造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组成要素
洞察能力:洞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的前提是洞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食物是不同的,所以事物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即使人们接触的事物是相同的,那么他们的领悟也未必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洞察力不同,所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事物往往具有变化性,随着事物的变化,有的人就能觉察到不一样的东西,往往这些东西也就是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就是透过变象看到本质,所以洞察力强的人要更容易成功[3]。记忆能力:记忆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记忆强弱程度。记忆的内容包括很多,书本的知识,自然界的规律,甚至你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都可以间接转换成你记忆的内容。人不可能再犯同一次错误,这就是因为你经历了错误,并且在错误中获取了经验,经验被你吸取并成为你记忆内容的一部分。这些经验就会为你的创造和成功奠定基础,慢慢不断地吸取记忆内容,就会使你的创造力得到提高。
想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记忆内容是想象内容的前提。想象是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的,一般以实在的物体为基点,通过各种方式来想象,来创造新的事物。不仅如此,想象和记忆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通过想象创作出的事物成为实物中的一部分,转换成为记忆内容,从而再在记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如此循环往复。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重中之重,它凌驾于知识之上,丰富世界的知识,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培养其创造力的。
分析能力:人们要想对现存的事物有个正确的理解,并正确运用现存事物,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通过事物给外界呈现出的外在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上,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改造事物,利用事物去创造新的事物,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事物的分析和探究。
实践能力:只有洞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这还是不够的,在洞察、记忆、想象、分析的基础上去实践才是最关键的。所有新事物先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然后经过实
践,将大脑中的事物转变成现实的事物。所以,要提高创造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力,把创造性的成果得以展示。在实践环节,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很多挑战,我们要培养不畏挫折的勇气,披荆斩浪,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最后实现创造性的突破。
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
1、培养利于创造力生成的心理
创造力的生长必须依赖于好奇心理、突破心理、开放心理以及坚定心理,这四种心理是培养创造力的沃土[4]。想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提高对“沃土”的重视,认识到这四种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
好奇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地引领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去看世界,看每一事物,不管这一事物是陌生的,还是已经熟悉的,都要静下心来,去领悟去体验去观察。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突破心理:每一次突破都是创造的一次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产品突破,不受传统的限制,将自己的思维落实下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不断添加新意。
开放心理:开放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思维,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思维来说,就是要学生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不拘于前人的经验,打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国内国外的产品,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原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创新。另外就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开放,这里的意思是指学生在形成设计模型的过程中要多途径地获取信息,通过网络、社会、人士等多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的知识和教师来进行产品设计。
2、开展工作室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工作室制在国外比较盛行,经过时间验证,它发挥着巨大的优越性。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也开始实施工作室制。原有体制的缺点是影响工作室制顺利开展的不可小觑的阻碍力量,为此我国要加大力度对工作室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教学工作室。所谓的工作室制就是指由教学团队组成,承担一定的课程组群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研究、实践任务的教学基本单位。除此之外,还有设计教学工作车间,学生完成设计后,根据设计方案来这里进行创作。同时,每个教学工作室还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以供学生造型研究与实践使用。
3、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师教学模式中,要多添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力的养成一方面是自身后天的锻炼,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引。尤其是教师的指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任凭学生去摸索、探究,很有可能方向发生偏差,教师的引导能够及时纠正偏差,防止方向的偏离。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形式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通过课题阐释、研讨、方案制定、收集素材等环节,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素材基础和无限的创意。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在阅读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而是“导”。“导”的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学生预习。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
第二,有效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
教学中的“集体性思维”,就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约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引导阅读小说,观照人生,观照现实,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象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骗了皇帝的大量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在仿写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三、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一) 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得益于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美术教育的知识架构立体宽泛。这种特殊的教学体系,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隐形资源, 发挥自身的想象天赋,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将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延展、变形、创造, 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思维模式, 即发散性思维模式。
(二)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益于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的侧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 学生在“美”的顿悟程度和行为的道德化标准等方面, 都将获得深刻的体会和理论认知。这些体会和认知经过教学模式的融合, 形成一种合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 使学生能够在标准道德化的体系下, 通过观察、记忆、模仿、创造, 闪现出独具匠心的灵感、思维、认知、意识, 并以具体的表现形式将其物化, 推动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现。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所应遵循的教学理念
(一) 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 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规划出一个想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国度。
要营造这种自由的学习氛围, 就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由于小学美术教师在审美能力、美学理论、美术素养、创作技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小学生的水平,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高于一切的优越感, 而这种优越感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所在。因此贯彻互敬互爱的教育理念, 将会为学生带来一个可以激发自身创造力的自由空间。
目前, 很多地方的小学在美术教育方面, 都存在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中关于自由学习体系的构建。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小学美术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 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 引领他们走进更为宽广的知识海洋, 用知识感染他们, 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 要为学生搭建充满自信的学习平台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盲目地批评学生、严厉地斥责学生都是不可取的。面对小学的想象, 教师应该在遵循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而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想法, 要鼓励他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进行思索,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哪怕这种想法是异想天开的。与此同时, 还要包容学生的古怪意图, 善待学生的感性思维, 理解他们在想象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并加以正确疏导。
一般的教师都想当然地根据个人的喜好, 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 并爱屋及乌地评价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自身的衡量标准结合到一起, 不能以公正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出格”行为和“逆向”思维, 违背了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德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他们通过所学习到的知识, 进行创新式的思考, 从而获得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 要为学生创立手脚并用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这种想法表现的好坏, 也将直接取决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创造力的培养同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 才能为学生创立手脑并用的教学新模式。
在强调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裨益的同时, 不能忽视将传授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同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 创造性地解决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学弊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让他们的创造意识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能脱离基础教学的范畴。过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只能培养出一批“空想家”。因为创新意识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才能在合理的范畴内提出新的思维规律和行为模式, 才能从现存世界的基础事物出发, 不断地引申、发展、壮大。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 创新意识不仅仅反映在他们所提出的想法中, 更体现在他们所创出的学习方式中, 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单单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养成凡事动脑筋的好习惯。
[关键词]美术;了解;兴趣;个性;生活;引导
几年前赵本山与黄宏一部《卖拐》的小品可谓是风靡全国,究竟是卖拐人错了,还是买拐人真的有病?时隔今日在我的美术课堂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面对老师的命题作业“我的童年”,班级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画得出来,面对老师的责怪学生们很茫然,我也陷入了沉思。女儿今年三岁了,时常拿起画笔画一些线啊、圆圈之类的东西,有时能够在纸上一口气写下一排排整齐而形状不同的圆圈,她告诉我这是在“写字”,一日我买来几本描画本,要求她按照它的格式描画,后来孩子越描越认真,但不愿意自己画了,我惊诧之余想起了我的学生,究竟是谁错了,其实是我们老师亲手把“拐”送给了孩子,是我们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欣赏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他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绘画创作,最主要的是要选择题材,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讲授画家的创作思路 。如罗中立的《父亲》是这样创作而来的: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父亲的原型是大巴山一老农民,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如果没有兴趣,而是被动地一味地临摹,那么天长日久,孩子们内心对绘画的喜好便会慢慢地消失,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时所提到的“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一堂新颖而别致的美术课能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爱好。如为古诗《天净沙秋思》配画,首先出示古诗分析其描写的场景,学生根据描写,先拿出纸笔试着画游客、瘦马、老树等,在学生有了一点体会的基础上,老师重点分析并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示范画,在课堂中,以古诗配画不仅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而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美术教师的个性教学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关键是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美术之间是否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交流即是否能引起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美术之间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于个性化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展示的舞台,能集中体现一个教师的学识修养,一堂精彩的课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为美术课创造出丰富多彩、广阔无限的天空。
四、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的绘画活动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记忆、认识、感知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用图画进行表现,从而使其内心的情感得以宣泄,心里获得平衡,兴趣得到满足,但是学生在绘画中面对命题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暑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暑假生活”要求同学们把暑假中一些有意义的经历和感受排出照片,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把一切有利于这次创作的题材都放到自己的“百宝箱 ”中以备开学后创作时用。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等假期结束,我发现孩子们面对我的命题创作个个精神饱满,“有备而来”,孩子们的作品更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五、引导孩子进行写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它应当以遵循孩子天性为准则,更多地发挥直觉,把内心感受直接地表现出来。引导他们对同一物体作多种视觉选择,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美术写生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对鸟的写生一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感知不同鸟类的基本造型特征,介绍鸟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鸟的造型特点:头部的形体特征、脖颈的形状、身体的形体组合特点,并引导学生用手去触摸感知,仔细地观察比较鸟的细部特征。然后鼓励学生从直观感觉入手,随意创新,用黑白效果表现一幅鸟的写生作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笔下的鸟形态各异,个性化很强,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对鸟的喜好也添加到了作品中,很是独特。几节写生课下来以后,学生们已能创作出简单的作品了。经过不断的反思与探讨,学生的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将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阐述我自认为更“现实”、更具操作性的自由创作,让他们健康的自由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自然主义教育的观点在课程改革中再次得到重申,足见其影响深远。虽然这是件很麻烦很艰辛的事情,我还是会坚持去做!并努力去做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剪纸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效果09-2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09-10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5-24
[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06-06
勤劳创造美好生活小学作文09-21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学征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