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观课报告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观课报告

小学美术观课报告 篇1

公共汽车、小轿车、越野车、大货车……我们身边的汽车多又多。看,小朋友们想象出各种新功能的汽车,你也来画一辆更棒的吧!这就是一年级美术课本在这一课的小小引言。画汽车,如何教?在樊老师上课前,我自己也在思考,如果是我,又该如何安排这堂课。

首先,我会询问大家都见过什么样的汽车,然后一起看一看图片上的各种汽车,开始介绍汽车的形态,最后一步一步教学生画出四到六种汽车,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去丰富这幅画。

而在这节公开课上,樊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述,让我这个听课的人也振奋起来,果然,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课堂反应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堂课的导入,是学生们都看过的《汽车总动员》,一上来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动画里的主角让学生一起说一说看一看生活中的各种汽车。在学生们都认出公交车、小轿车、卡车等等车辆后,樊老师便开始以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想一想汽车是有哪几部分构成的,并时不时的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之后的课堂,便是教学生们画小汽车,点评学生的作品。这堂课极为顺畅的教学流程无疑是最大的优点,也是我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的汽车图画,每一张都是在私底下自己画的,长长的马路街道是从这周开始就准备的,只是为了学生们这短短的40分钟能够学好画好,课堂结束了,这些课堂上的道具就像遗弃的废物堆积到箱子的底层。我给学生们做的示范画也是同样的情况,下课铃声的响起就是他们的结束。但是,他们的价值却不会消失,学生们也能通过他们更加的了解绘画,更加的热爱绘画。所以,我们总会甘之如饴的画着,做着课堂上的道具,在发挥了他们的价值后,又开始新的制作。

小学美术观课报告 篇2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观课与评课;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毫无疑问,对于教师来说,观课评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同时有效观课评课可以指导我们有效教研,观课评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评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教研活动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指导,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一、中小学英语改革的热点话题

在新课标下,面对英语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目前的英语课堂里,一些老师还是本质不变的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课程标准改了,还是依然秉承原来的教学观念。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务必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英语课堂,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强调warm up或 cheer up 阶段的创新,不拘泥传统的导入形式,最好运用丰富的语境和丰富的输入,如用动画片引出英语学习话题,找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亮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创新。

对中小学生来说,单词不要求背诵,但需要自然拼读。讲究可以交流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追求分数。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英语的感知,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在小学课堂中,除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活跃英语课堂。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学会思考,运用逻辑性思维去评判性,用创新性思维开发学生学习。

二、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灵活设置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在那个宽松的积极上进的氛围里,学生互相激励,在激励的同时依附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生活的启发。在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学生实态、教材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中引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

我们要提倡转换教师角色,形成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精于教学,专于教学,善于教学,乐于教学,在课上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发掘学生的潜能,才使得学生善于学,乐于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学习场。摒弃教学程序化,尊重学生个性化,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那般简单,更不是趋于教学的表面形式,借助学习场的形式,本事“教学相长”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能超越发展。

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对教材都做到适时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更有激情。

三、英语教师专业观课与评课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关于专业观课与评课,首先明确的是对于日常教研的意义,对于教研活动,我们尽量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是否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跳出原有的经验水平,引进一些技术和方法,面对教研活动的一些困惑,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归纳和总结,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讨,尽量使每位教师从中受益,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经验,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使研讨走向深入。而观课与评课对于教研活动的改进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日常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注意其三个层面:学会记录信息,控制一个角度去搜集信息;通过诊断,发现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对于如何记录分析课堂信息,教授在讲座中列出了不同种类的信息记录,以供信息的收集为下一步诊断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结构记录,大小环节,按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标注好。教学活动转换记录,在教学开展中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顺序、持续的时间以及转换的频率进行时间、数目的累加。课堂提问活动记录,将问题记录进行多角度分析。课堂反馈语记录不同记录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结构性语言记录和师生语言流动记录重现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态度记录、移动路线记录、叙事性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记录等都在课堂教学信息记录中占据着重要比例。根据所记录的信息资源形成的统计图,借助布鲁姆分类来诊断课堂教学问题,最后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做好了前提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在课例研究中观课与评课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备课、上课、议课三者循环进行。在实施课堂观察时要做好观课前的准备,主题、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地点、方式、分工等都要提前准备好微观察研究的实施作好基础,通过统计、归类和解释将实施信息记录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最后撰写小结,做出观课报告,做出自我结论分析及最后的改进建议等。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闲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2] 常攀攀.对赏识教育的理性审思[J].中国教师,2014(19).

[3]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0.

[4] 孟俊红.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篇3

本次研修我观摩学习了薛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刘老师的《小数的近似数》、渠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三节课的课堂实录,这几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小学数学课,让我受益匪浅,根据自我学习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悟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各教师都针对现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课堂的故事情境最终都被真实的生活问题所替代,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理解,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真实的生活问题,多样的数学问题,典型的数学问题的历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自身的能力。

二.有效的课堂活动,全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跟参与度。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课堂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数一数、想一想、量一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新课堂特点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习题形式多样化。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内学生与学生讨论,小组与小组合作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最后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学生小组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练习题目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篇4

课堂除了对知识的关注,更多的是与心中那些“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进行平等的交流。《解决问题》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欢快的平等交流中依次说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迸发出了很大能量。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更有效的锻炼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让他更有信心的去了解更深层的知识!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真情的流露。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时刻关注每个孩子,对他们报以信任和尊重。这种“立足儿童发展,把握内容本质”的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智慧课堂。

每位老师长都期致力于数学教学改革,努力把数学教育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每一个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 篇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 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为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小组以一堂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新授课实录为观察对象,观察教学开始后第5分钟至第17分钟40秒(教师教授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的过程)教师的提问状况。

二、观察方法

1、观察工具

我们使用自制的《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进行观察,该量表对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水平、教师提问方式、教师候答时间、学生回答方式、教师理答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量表见附件1)

2、记录方法

观察该课课堂实录。我们先观察整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然后把观察段定位在第5分钟至第17分40秒。在观察过程中,采用了小组成员先讨论、然后分工记录,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1、观察结果

我们对上述片段中出现的13次提问进行了统计汇总,得出如下结果,详见下表:

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总表)

2、分析

1)在十二分钟里,教师提出的问题数为13个。从问题的水平看,其中记忆性问题2个,占总数的15.4%,理解性问题9个,占69.2%,创造性问题2个,占15.4%。

2)在教师提问的方式上,13个问题都是直问,无曲问,宽问8个,占61.5%,窄问5个,占38.5%,单问8个,占61.5%,重问5个,占38.5%。

3)在提问的教师候答时间上,时间过短的10个,占76.9%,三秒左右的1个,占7.7%,五秒左右的1个,占7.7%,过长的1个,占7.7%。

4)在学生的回答方式上,个人回答的问题数为11个,占84.6%,集体回答2个,占15.4%。

5)在教师的理答方式上,鼓励表扬的5个,占38.5%,简单肯定的6个,占46.2%,提示或重复的1个,占7.7%,追问的3个,占23.1%,不作评价的3个,占23.1%。

四、讨论

1、该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其中贯穿语言文字的训练,从问题的水平看,该教师理解性的问题占69.2%,提问技巧比较单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应用性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

2、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在本环节中,教师的直问占100%,无曲问。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以“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贯穿始终,构成清晰的线索。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3、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未作停顿的次数是10次,占76.9%。教师应当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

4、在学生回答方式上,选择个人回答的问题数为11个,两个问题选择齐声回答,在观察时间段内,教师没有选择让学生讨论后代表回答这种方式。学生回答方式比较单一,应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采用多种方式回答问题。

观课的五种视角 篇6

一、 全局式

顾名思义,就是想把整堂课的每个方面都看个清清楚楚。从这种视角观课的教师,对执教者关于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等方面进行全面观摩、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所以,在其评课时,会从上述诸方面对一堂课进行详细的剖析。如笔者在观摩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汇报课时,同时担负着对听课教师的培训,所以观课时就从上述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并充分借助这堂课从上述几方面对听课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听课教师对观课维度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二、 点滴式

也就是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相机记下自己的感受、心得、见解等,或是亮点,或是不足。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尊重执教者的流程设计,思维随着流程的推进而运转。观课时心无旁骛,重视自己的生成感受,很多时候没有去做深入思考与学理推敲,有什么想法就在笔记本上随手记录下来。一位教师执教《渔歌子》时笔者采用了这种视角观课,批注零散:“自学时间要充分,否则就是走过场”、“再大胆一点,充分利用小组学来解决”、“这是一首词,第三行打乱了‘诗韵’,这才是朗读的指导点”、“朗读指导随意,反而破坏了意境”……这有点像闲暇时读消遣书籍,一边读一边随笔作简单批注。只有将记录的教学流程与点滴批注结合起来,才能读懂听课笔记。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心态轻松,思维活跃,虽所获所感不求系统、完整,甚至不求前后思考的一致性,但往往有新颖、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闪现。

三、 归纳式

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对象一般不是一堂课,而是多堂课。观课时,对所有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整理,提炼出共同之处来。这有如教师评读一个班级几十份习作,从中发现共同的优点、不足,以及特别的创新点、个性点。归纳式观课对观课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学科素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学理基础等。归纳式观课的难点是寻找共同之处——共同的优点、共同的不足,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作支撑,并只有多次反复地自我经历、磨砺,才能形成这种能力。一般来说,规模稍大的赛课活动,评委的观课,特别是要做评课发言的评委的观课,就属于这种视角。如笔者在观摩本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竞赛课时就采用了这种视角,并以“做个语文人,干点语文事”为题,对十几堂课作了简要归纳——“解码”与“重构”、“这些”与“这个”、“精取”与“博舍”、“理解”与“运用”、“问题”与“话题”、“为教”与“为学”、“静”与“动”等,并作了点评。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运用这种观课形式,有意识地自我锻炼,能很好地促进自己观课能力的提升。

四、 发散式

这种观课模式其视角与归纳式相反,是从一堂课发散开去。观课时,立足眼前这堂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左右逢源,发现当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内容的课,也就是说,观的是眼前这堂课,但思的是其他教师执教的与之同内容的课,是一种不同时空的“同课异构”,能在比对中发现与提炼异同。二是不同内容的课,听课者观的是跟前这堂课,但思的是已经听过的、储存于脑海中的多堂课,与之对接、分析、提炼出共同的优势或须改进处。发散式观课的要诀在于“发散”,要立足眼前这堂课,但又要跳出眼前这堂课,最后还得回归眼前这堂课,颇有点“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佛味。如观课者观摩的是《杨氏之子》的教学,却在结合其他教师执教文言文的课例来分析小学文言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与存在的问题,考量小学文言文应该如何教,这就是发散式观课。

五、 单一式

顾名思义,是说观课的目的比较单一。一般来说,观课者在观课前都会“备课”,总会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观课。单一式视角的观课,一般只带着一种目的,关注点聚焦在一个方面或一个领域,其他的信息对观课者来说都是弱信息,颇有“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一种”的味道。如一位教师某段时间正在进行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其观课时的注意点就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其他的方面于他来说皆不重要。这种观课视角,有利于进行单项问题的深入研究,如有效提问的研究、朗读时机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科育德点的研究等,对爱研究的老师来说,是一种常用方式。

观课的视角取决于观课的目的,不同的视角观课收获也不同。究竟选择何种观课视角,因人而异,因目的取向而异。

山东小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篇7

首先,每位老师都是采取的全英教学。各个教师出色的口语表达让我记忆深刻。标准的发音、富有亲和力的表情和声音,即使彼此第一次见面也能很好的拉近师生距离。而且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中设置一个精彩的热身导入环节,比如:flash 动画(加上动作,边唱边做),闪卡抢答,chant 等,老师的课堂操控力和渲染力很强,将这些活动都做得很好,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袁海霞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讲授的主题是《Weather》,主要是学习天气的词汇。在操练环节,她设计了“小小预报员”活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示范、同伴交流等,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练习,再进行分小组比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住了天气的词汇,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三,训练方式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各位老师的训练方式都多种多样,尤其是张晨曦老师的《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设计了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并且任务型教学贯穿课堂始终,Job interview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广告之后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询问谁能胜任所招聘的工作,练习运用所学目标语言,它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语言

第四,创设情景与情感教学。杨雪老师的课给我的印象最深。她讲授的四年级下册的《What time is it ?》。

小学美术观课报告 篇8

本人学习了2018年小学音乐远程研修: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和王晓爽教师执教钢琴独奏《捉迷藏》的优秀观摩课,感触根深,充分感受到小学音乐教与学的多样化,以及教与学的乐趣,受益匪浅。三位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广博的音乐知识、严谨的课堂语言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应从情入手,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表现美,创造 美为核心来进行教学活动。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先用谈话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采菱》这节课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把小学生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创设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这一点很好。

二、重视音乐知识的探究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形象.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通过听赏《采菱》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继而引导学生在聆听、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轻松主动地学会歌曲。最后将歌曲内涵逐步拓展延伸,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由冬天情境的创设和背景音乐带学生进入雪的世界,感受冬的意境,把与音乐吻合的视觉图片、肢体语言等手段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联系学生的生活。

观课应有三种意识 篇9

一、 课前“读”进去的意识

要想达到预期的观课效果,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对学科性质与特点的准确把握外,更要对所授内容烂熟于心,这就需要课前做实、做足功课,要求观课者对教材潜心研究,细心解读,知道“这一课”所处的单元教学重点是什么,课文的作者、出处、背景如何,课文的语言训练基点在哪儿,课后的习题对课堂教学设计有怎样的导向等等。当观者真正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后,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课堂的师生互动方面,就会对流程设计、课堂引导、师生对话、教师评价等方面有更加密切的关注,彼此达到心灵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观课效果。

读进去,不仅要读进文本,更要读懂儿童。要立足于儿童立场,读出儿童心目中的文本;要贴近儿童心坎,读出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课前读进去看似与观课风马牛不相及,实质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是高效观课的前提。

二、 课中“融”进去的意识

观课,需要借助于眼、耳等感官,既要看教者的表现,更要看学生的互动;既要听老师的讲解与引导,更要听学生读书与交流,通过看听去感知教学现象,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观课,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即“情景补白法”,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当看到某处时突然停下来,试想,下面的故事情节将会怎样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有怎样的结局?不断地以补白的形式螺旋层层深入思考下去。同样,听课也是如此,观者要不断地停下脚步追问:如果由自己来上,会如何设计教学流程?会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会如何对学生的思维盲点进行有效的引导?对教学重难点如何实施有效突破等等,完全将自己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此时,观者常常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授课老师的设计、教学流程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洞察其得失与利弊,发现放大他人的闪光之处,探索弥补自己的不足之点,从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艺。

课中融进去,需要达到“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的交融忘我境界,需要观者全神贯注,凝神静思,需要思维碰撞,激起情感的涟漪,需要观者对学科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与认识。课中融进去是高效观课的关键。

三、 课后“跳”出来的意识

观课不仅要课中“融”进去,更要课后“跳”出来。融进去观察,跳出来分析,融进去是“热”,跳出来是“冷”。能否“跳”出来冷静地对课堂的教学现象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直接决定观课的效果,因此需要观者课后跳出来深度反思。反思的重点要看教学思想、理念是否先进,能否体现“让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处理好师生关系;要看教学流程是否从学科的性质、特点来设计,体现出浓浓的学科味;要看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是否适宜、适切、适当,教师能否在学生思维节点处点醒、在学生思路拐点处引导、在学生思维断裂处穿针引线等等。要深入、系统、全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以便获得客观的认识,总结出教学规律。

课后“跳”出来就是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观感,联系自身的实践,把观课所得进行系统筛选整理,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课后跳出来是高效观课的保证。

总之,观课,既要深入“读”进去、有机“融”进去,又要巧妙“跳”出来,从而实现观课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美术活动《荷花》观课反思 篇10

大二班 黎 晓

创意美劳的创意过程是指一个有创意美劳活动,强调的重点在於创作经验中的思考与动手,小溪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创意这一重点,用白纸做荷花,再画出荷叶,最后用洒的方式增加画面的充实感。整个活动孩子们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从剪到画到洒,都是孩子们独立去完成。充分的体现了创意美劳的宗旨。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一个反思。

一、优点

(1)孩子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厚,设计出来的作品非常的漂亮。

(2)教师在引导的时候抓住了重点,方向明确,给了孩子们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材料很丰富,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4)教师及时发现孩子们设计比较独特的作品进行引导、讲评,提升幼儿经验。

二、需要调整的地方有:

(1)、第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应该着重引导幼儿观察荷花的不同形态,而不是荷花的生长。

(2)、在活动开始之前,应该交代孩子们操作时应注意卫生,把垃圾都扔到垃圾桶里,不应该随意丢在桌上和地上。

《草原》观课报告 篇11

在本次“山东教师远程研修”时,我有幸观看了济南市阳光100小学谷翔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新老师的我受益良多。谷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巧妙,思路严谨,预设知识点落实位,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诠释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的重新组合。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一开始由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文章《猫》引出本文作者老舍,接着引出本文《草原》,简洁清晰,让学生更快跟随作者融入到草原中来。接着讲解重点词语,例如:“迂回”、“襟飘带舞”、“蒙古包”、“鄂温克”、“陈包尔虎旗”等词,尤其着重讲解“蒙古包”中的“蒙”字,在作民族讲时读第三声;“鄂温克”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陈包尔虎旗”中的“旗”是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县、区。方法新颖,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进入正文时,分段解说,小组讨论,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出文章以写景、叙事为主,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用一首诗来赞美草原的美景这一环节,很好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谷老师这节课教学前精心准备,搜集资料充足,能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学生的困难。抓重点词、重点句理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课文所要呈现的思想,但是在学生的知识拓展方面还可以加一些重点词语的说话训练就好了。语言准确,声音亲和,教态自然大方,课件运用娴熟,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在我看来,本次课的亮点就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解,例如“渲染”的视频播放,或草原美景图片的欣赏,音乐的辅助等,都能加强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以及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新颖独特。但在内容的讲解上着重讲解了草原景之美,但后面“人之美”内容的讲解过于简单了。其次就是让学生作诗环节,时间过长,应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好。

试论如何有效观课议课 篇12

关键词:观课议课 课堂教学 质量 课堂效率

现在每个学校都安排着一些听课评课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未必起到实质性作用。当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素质差、教师专业素养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性等。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明确职责,尽己所能,兴利除弊。笔者学校针对现行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的问题大胆引入“观课议课”活动,主要目的是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种活动的引入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种诊断和激励,也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更是教师转变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

观课议课是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共同收集、感受课堂信息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过程。

一、有效观课为议课做准备

1.课前沟通

(1)与教师的沟通。观课议课针对以前听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课前要充分沟通、协商本课的主题。这样观课教师就有一个明确的观课方向和主题,可以促进议课更加深入和深刻,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

(2)与学生的沟通。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衡量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教师才能在观课中收集到更加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观课教师就有必要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前思考

一方面,思考使观课教师置身其中,思考“假如我来上这堂课,如何安排?”这样做可以让观课者在观课过程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观课教师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二、有效议课重在关注细节

特级老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底,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关注细节,珍视细节。”所以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从细节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细节中提升议课的有效性。

1.以果溯因,让议课扎实高效

议课的本质,是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根据预定的主题与课堂观察记录,用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来探讨教学实践的发展可能性。在交流中,要从教师行为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入手,反思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议课中,既要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先进的教改信息,又要对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概括,使得双方在议中反思,在思中进步。

2.以学论教,让议课真正促进教学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因此,观课议课也应把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出发,提出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问题,才能实现以学论教,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3.以活动促发展,让议课增添新途径

为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激发教师主动教研,改变教师被动听评课状态,学校多年来一直组织青年教师的讲课和说课比赛。这项活动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贯穿教学设计、观课议课、反思交流、总结提升等具体环节,在活动中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实现群体优化、整体拔高的最终目标。

总之,教学是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观课议课活动让教师们从单纯的听课评课中走了出来,在这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上,在观、议、研、改的过程中,打造出一节节高效课堂,实现了教师们多元教学思维的碰撞伸张,大大提升了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优化这一载体,会让课堂效率和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慧芬.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论语文“研讨课”的“研讨味”[J].中国教师,2009(S2).

《猫》观课报告 篇13

听了庞老师讲授的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课,受益匪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猫》一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家里三只小猫的故事,主要表现了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真挚感人。庞老师用她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课堂打造成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有了情感的感悟和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庞老师在课堂中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中。

庞老师在执教《猫》这一课时,先用猫的口吻讲述了第一只猫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形式,从来历,待遇等方面来介绍第二、三只猫的故事,形象可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品味感知课文语言,挖掘文章的主题。通过“这真是只——的猫,不信,你看———”的语句对文中的语言进行赏析解读。然后从“冤假错案”重点分析第三只猫的故事,一个问题让学生归纳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又极好地理清了文章的线索!紧接老师又问了:“芙蓉鸟事件”,“我”判断是可怜猫吃了芙蓉鸟的依据是什么?谁能找出这些句子?很快 的,学生又找出了“那只猫对着这对黄鸟„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嘴里还吃着什么。”说明自己在证据确凿下处理的猜测理由。“一定是猫一定是 猫”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这一个过渡句!这个句子在我们平常老师的眼里中,它无非就是一强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顶多读两遍,然后草草打发!然而,庞老师却在这句子上还增加提醒同学要注意修辞手法。“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妻子的话加速“我”的肯定,让学生分析改成陈述句效果会不会好些?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写作语感,促使学生写作不再千篇一律的陈述。接下来请同学找出促使“我”造成冤案的内生原因,学生自己归纳,不喜欢这只猫,那是什么使“我”不喜欢这只 猫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教的主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来历、外形、性情等”。问题引导:到底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在教师与学生这样一问一答中轻松把课文重点解决。最好庞老师将课文进行了延伸拓展,深化了课文内涵。和平共处是人与自然的生存之道,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情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 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观课报告2018 篇14

李慧老师上课时,划分节奏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从字音、节奏、停顿、声调上扬、氛围等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自由读、个人读、学生评价、听读、对比评价,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入透彻地把握了文本内容,体验了作者情感。

高老师,以点带面。是“具体分析”各自的内涵与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 抓住本文写景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写景句的妙处,读出作者愉悦的情感,继而分析短文中表达作者愉悦心情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重点突破,以一字感悟全篇。归结作者的品质人格,引出作者写作的背景,补充资料,完善作者境界,人格的豁达,如何表现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彰显。

这三节课教学,教学目标清晰,精心设计过渡语。诵读环节中要读出氛围来,步步追问,走进意境,达成目标。

另外,这三节梨教学设计首尾呼应,导入新课,分析完文本后再读环节自然流畅,课堂结构完整。

学生能在课前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朗读,在预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录音)中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重视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把握朗读节奏,从个别句段突出作者情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作者情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较高,课堂活跃。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心开花,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学习前就活动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制定了符合课标、符合学情的目标;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浅显易懂,充满激情,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朗读体会,根据学生朗读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皇帝的新装,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作者情感的的深入体会和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领悟,授之于鱼,并与学生平等交流,使课堂气氛融洽。

新课程的有效观课和议课 篇15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观课议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14-0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全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对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和研究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有效观课、议课已成为教师教研活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观课、议课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下的观课、议课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说的、听的最多的一直是听课、评课,那么,怎么来理解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关系呢?列奥·施皮泽说过:“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听”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向声音。在听课活动中,“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则是“观察”的简称,“观”的任务是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察”的真谛是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再去用心灵感悟和体察。可见,观课既强调用耳朵,更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透过眼睛的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去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而其对象,不仅是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也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

“评”是比较和判断,“评”课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主要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更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而“议”是就某一现象发表意见,进行商议,更主要的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议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在必要的时候,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所进行的一种需要“重建”的文化。

综上可见,观课、议课的性质就是一种研修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将其最终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达到“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的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观课策略

(一)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传统的听课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观课要求听课者既要重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并通过其外在的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传统的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日常生活脱节乃至严重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听课教师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不会刻意去观察教师是否将适当的生活事件引人课堂。新课程下的观课则要求观课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关注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教师对其加工和处理是否到位,日常生活的事件与课本知识的衔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新课程下的观课,听课教师无须过多地关注上课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灵活搭配、合理运用。更多的则是关注作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也就是说,听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中观察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更多地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新课程下观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出优、良、中、差,而且要通过观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共同的成长。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评析角度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评析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等显性表现,而且更能够从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以及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地根据学情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议课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这种议课文化是议课者与作课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察言观色,同在共行”,其核心是“民主”。这种文化的“哺育”、“滋养”,能够更快地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议课要直面问题

人是不完美的,但与其他物种比较,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努力追求完美,人的不完美现实与追求完美的实践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直面问题既是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真正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另外,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二)议课要平等对话

议课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以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之间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基础,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保障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在这种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的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者应该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评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三)议课要体现“弱者,道之用”思想

“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弱”,主要特指议课参与者要巧妙运用引导的原则和方法,使做课教师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专业发展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通过示弱,把作课教师身上蓬勃的生长能力激发点燃,使他们提出更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林存华.新课程精神关照下的听课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7,(1).

【责任编辑 韩立鹏】

上一篇:银行柜员风险自查报告下一篇: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