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共12篇)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1

刘文雯

今年我被汉办派往泰北智民华校工作,虽然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在泰南的大学作汉语教师,但给低年龄段的孩子教授汉语还是第一次,也遇到了从未遇到的问题,比如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问题。

记得一个下午,我带一年级的学生复习生词,先是板书领读,再对学生反复提问。但学生们都反应很慢,有两三个居然睡熟了!我一急走上前敲他们的桌子,他们却一副无辜的表情,不知所措。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人再吭声。回到办公室,一股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这样下去可不行,第二天我去听了周老师的课。她讲课的表情很丰富,每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她都会在黑板上画一个五角星,学生受了鼓励,都争着回答。我是怎么提问的?下午天气是很热,也难怪学生打瞌睡。一年级的学生还没定性,需要更多的引导,那么生硬的语气谁敢吭声呢?再上中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中文生词抢答。对每一个回答正确的学生我都会竖起大拇指表扬,回答错的我就说他今天一定是没有吃鱼,惹得学生大笑。遇到难度大,容易出错的生词,我就让学生来帮我识记。这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要当我的小老师。最后我让一名平时不爱表达的女学生到前台拿卡片提问下面的同学,就是这节课以后,这名女学生在课上的表现积极多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也常听同年级任课老师的课。我觉得他们都很善于及时提问,抓住语言背景提问。比如看见学生的手脏了,就问他们去哪能洗手,他们就会回答:“去洗手间。”要布置作业时,就问他们本子在哪儿,他们就会举起本子。

一次我在黑板上板书,发现一名学生总是低着头,走进一看,是在玩积分卡。如果是以前那肯定是要没收了,这次我决定“陪他玩”,规则是每赢一次就获得一个积分卡并可以向另一方提问生词,答错的要被刮鼻子。其他学生看了,觉得很有意思,都学我做这个游戏。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如果当时我直接没收了积分卡,就不会有那么意外的教学效果了。看来发生状况是在所难免,关键是老师能不能因势利导,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学习。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2

一、问题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质疑,并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引起争论、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及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置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思维空间。众所周知,问题口子越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简单,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多问问学生“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一份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为了给学生以探究的空间,锻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设问。

1. 比较性设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可以设置以下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的比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心的责任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或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或查阅资料,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对中西方差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比较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2. 综合性设问———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面对综合水平的提问,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等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会感到委屈,因为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个人的责任。那么,她会怎样诉说委屈呢?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情境的创设,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唐朝衰退的重要原因: (1) 唐玄宗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 (2) 唐玄宗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 (3) 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4) 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赋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等。可见,只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巧抓教材的“空白处”

体现时代性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课堂设问要具有时代特点,为现实社会服务。但教材具有的滞后性,则使一些内容未能及时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是学生认知上极易出错的地方,属于学生学习中的“空白处”。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处”提问。

1. 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设问。

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环境亮起‘黄牌’”时,笔者让学生就“应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还是“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答案不一的矛盾处产生困惑,抓住矛盾的突出点“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达成共识———“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在矛盾空白处提问,可以充分利用疑惑、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

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产生一种创造思维的需求,从而激励他们去再发现和再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处设问,破除学生思维的固有定势,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我是社会小主人”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设计:初中生小冰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就提出“先斩后奏”———先假装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兴玩,超出时间爸爸也管不着了。笔者没有作正向指点,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思考后会得出“回家后招爸爸的责骂”“下次再承诺,爸爸就不会相信了”等结论,意识到“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三、问题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彰显趣味性

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预设,又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的生成应围绕着问题展开,为此,教师应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的晚上,北方的某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颇有兴趣。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 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地提问,增加问题的“卖”点。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与传统的导入———“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不同,笔者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 (康乾盛世时代)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吗?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改进提问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思考数学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3

关键词:互动教学 关注 优化 设计

一、課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问、交流、互动”已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流,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实践中,互动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单薄严重影响了互动的质量,往往是只见 “提问”、不见“思维”;只见“交流”,不见“引领”;以致造成了只见“互动”却不见“数学”的尴尬局面。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很少关注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二、提问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应包括师生间的双向活动与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现在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提问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提问和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生生间的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和互动?

1.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 和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思维范围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的 和比较,或分蛋糕的方法比较、甚至出现变同分母比较的方法。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提问和互动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展课程资源,除了精心选择主体学习材料外,还要重视选择好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或辅助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帮助。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留足学生学习的互动生成的空间。

3.设计选择性提问,张扬个性,扩大互动范围

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提问,学生容易引起互动,随着互动的展开,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在探索中思考、明理、发现、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尽管学生的说理有不全面或有相似重复的地方,重要的是多给予表达与引导,那些奇思妙解就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三、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 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师生要角色互换,课堂上鼓励学生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的互动形式。把学生按不同算法分为两组,由甲方提出质疑,而乙方解释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图演示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完全由学生充当,“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篇4

一、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黄爱华的一个专题讲座,他说有人统计过,某地教师在一节课平均提问题68.5个,也就是平均一分钟提一个多问题。因为提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常有如下弊端。

1.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有些学生只是随身附和,没有真正地思考。

2.控制答案,不求所解。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或者不断地进行所谓启发引导,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策略

马堤民族小学

吴诚忠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反思1 篇5

有效课堂提问要把握的度

1. 频度

一讲到底是“填鸭式“教学,而频繁提问往往借着“讨论式”幌子而被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事,增大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点难以突破,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

2. 坡度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筹划问题时要抓住教材整体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使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例如“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何特点?如何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提问。

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反思 篇6

随着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倡导和发展,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新的知识该如何引入,为此进行一些实实在在又力所能及的创新,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上下点功夫、有所创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提问,是引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规武器。用好它,能事半功倍,否则,就适得其反。

最近,在一次校级公开教学中,我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次公开教学,我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关于保险的相关知识。教学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你自己遇到或知道在生活中所能发生的风险时,你将如何处理?”按我的设想学生可能讲出:××冰箱厂发生火灾,全厂职工自发捐款,恢复生产;邻居某人发生工伤事故,单位进行补助;工厂破产,工人失业,采取社会救济等等。然后由我根据其回答,指出这样处理的不妥之处,由此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参加保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今的学生对保险早已不陌生,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针对风险意外应该参加保险,还为此列举了大量的当今世界著名球星、影星事先买好保险的例子,完全打乱了我的授课计划。

这迫使我对导入新课中的提问产生了思考,看来在今天创新的信息社会,导入新课的提问再也不能想当然,把提问变成一种“程式”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问得无技巧。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而问的太难,学生则启而不发,依然无法激发学生思维。

第二、问得无新意。问题设计过于陈旧,忽略了当今学生的实际。学生缺乏兴趣,也不利于新知识的引入。

同时,这样的提问常此以往还会将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思维轻易地否定或抹杀。

那么,如何在导入新课中提问呢?

首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基本把握当前学生对要传授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再据此设计问题。

其次,提问注重广度和深度。一个以质取胜的问题肯定是不局限于教科书的。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倘若不加修饰,完全依赖教科书,直来直去,问题就显狭隘,淡而无味。如果能给问题“头上戴顶帽子,脚上穿双鞋子”,这问题就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引入保险时,事先能收集一些当前各大保险公司的图标,让学生在辩识图标中引入保险知识,既提高提问的质量,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这样的“帽子、鞋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内外热门话题,学生家庭、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有许多能作为拓展问题广度、增加问题趣味的素材,只要我们作个有心人,何愁无觅处。问题深浅要把握尺度,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求知欲。因此,适度才是最佳,即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既要创新,又要兼顾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新课导入也经常采用对某一相关知识的复习提问引出的。比如:这一课我就可以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的复习来引入对保险问题的探索。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课,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问题尽可能不墨守陈规,而能不断推陈出新,从现代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有机融合时事材料,设计出反映时代特征和政治课特色的问题,才是技高一筹。

最后、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中变“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是思想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习以为常。这种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如果在新课前,让学生预先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做些准备,自己设计一些问题提出来,这种做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一种多样花的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反思 篇7

一、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对课堂提问行为的反思

面对课堂教学中提问行为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以促进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心中存疑,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需求,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特性”时,课间我把坐坏的方凳放到教室前面,学生很是纳闷。我上课后坐在这个凳子上,学生大声喊:“老师,凳子已经坏了,别把你摔着!”我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的关心,老师很感动,凳子腿爱变形,你看,也可以说什么图形爱变形?”一个男生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是不是像你写的课题平行四边形呀?”“老师听到你的回答很满意,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老师坐的凳子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提问”要关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这些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五一”长假就要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提出问题:“你能制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认真研究、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旅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三)“提问”要构建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新课程强调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在课堂提问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提问”要具有逻辑性。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个教学艺术的过程,针对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对课堂提问的方式、效率作了深刻的反思。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8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分层次,提问对象局限性

从调查情况来看,集体回答是大多数老师偏爱的方式,这样即节省时间,也可以保证教学顺利的进行,但是不利于考查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没有予以鼓励,而是一味采取点名的方式,但是提问对象也只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大脑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参与不到课堂中来。从提问中,没有看出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安排所问问题。而会出现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够,个别学生又对回答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情况,这样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效率。

(2)教师评价单一

教师普遍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使用的词语基本局限在“Good”、“Right”和“wonderful”上。很少有对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的表扬、称赞或者鼓励。学生因而没有回答正确后应有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反而因为答错问题受到教师的指责而懊恼,自尊心受到伤害。

(3)候答时间过短

尽管教师多数问题都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待答时则普遍偏短。普遍情况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且形成一个答案,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对较难的问题来说,这一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现象在赶进度的高年级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害怕回答,不愿回答,拒绝思考,形成恶性循环。

2、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1)精心准备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首先,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随意提问,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备课时精心设计和准备好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提问的原因、期待的效果等,教师应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思想准备,即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做预测,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出现教师拼命地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预想的答案当中带的情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有些答案也是可以接受或可行的。

(2)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

英语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集体回答问题不但教师不能准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乐学,乐于思考,积极回答:①教师要以友好、温柔,鼓励式地口吻提出问题。②提问时采用微笑,眼神接触等方式鼓励学生。③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不能回答问题,教师要欣然接受,而不是批评学生。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提供帮助。

(3)采用多种形式,巧妙进行反馈

对于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要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具体,要具体指出学生好在哪,哪里值得表扬。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成就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转问可以在两种情形下使用:第一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回答问题出现了困难,经鼓励或提示后依然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为了避免拖延时问造成课堂结构的松散和教学气氛的沉闷,教师可以转问。第二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给出了答案,但是教师还想知道其他学生的见解时,于是转问,这样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精心备课,备学生,控制好侯答时间

在课堂提问,所有的问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就算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以圆满回答问题。其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掌握候答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所提问题有个精心的准备,对于问题的类型、层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定大概的候答时间。难度高的,需要学生回忆、猜想、联系和组织语言等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另外,如果题目简单,候答时间就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再者,候答时间的长短还要依不同的提问对象而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反应速度、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学生需要不同长度的候答时间,教师要对教学对象的各方面差异十分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结语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9

乐东县佛罗镇青山小学 石麟福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一堂课学生知识质量的高低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师的讲解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生融入文本中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则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创建和谐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

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作为教师是落实此项任务的主导者,而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知识,掌握知识,让他们的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舒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任何环节,每时每刻,对学生都要和颜悦色,使学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小游戏纳入课堂,多用鼓励性语言,多些激情,少一些指责,如:“别泄气,还有机会”、“你进步很 1 大”、“你真了不起”、“祝贺你”等等,让学生听在耳里,甜在心头,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课堂上我说:“谁能把题目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的时候把“梅花魂”的“魂”字写得特别大,而“梅花”写得很小。同学们一看,哄堂大笑,那个学生显得十分尴尬,满脸通红地走下了讲台。这时我说:“同学们别笑,人家这样写是故意的。”接着我问了那学生:“课文你也读了,题目中哪个字是最重要呢?”他说:“是‘魂’字”。“所以你把这个字写得特别大,对不对”。那学生听了点点头。这样一来,解除了那尴尬的场面,为学生提供了台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的自尊。可见,课堂上老师机灵一动,要善于处理,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太重要了。

提问时,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联想、去概括、去总结;教师不要过早地作判断,下结论,以鼓励创新,使答案在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完善。一次我听到一位教师上的一节《牧童》,在学生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及字典理解字词之后,老师播放了一段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有的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现牧童躺在草地上吹笛子的样子,有的学生拿起画笔绘画,有的用歌声来表现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个性得到了展示。

这位老师尊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思维表达差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作用。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浅中见深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纪》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及此”。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增大信心的话,后面的问题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去解决它。如: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提问时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堂上的提问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设计,以求深化认识,突破难点,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可这样设计问题: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会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清澈见底的小溪。生:我看到了垂柳。生:我看见了孩子在钓鱼。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蜻蜓。······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产生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有的教师课堂上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等。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但实际上什么也没问,发现一些学生不专心听课,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就突然发问,借机整治惩罚,久而久之老师的提问使学生产生畏惧等等。这样的提问效果不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丢掉了自己的思路。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课堂提问并不是老师的专利,也是学生的专利,是双向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注意善于启发学生去提问,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将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经过探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自己提出见解,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可这样设计提问: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蟋蟀是怎样来建住宅的? 生:我想知道它们里面的构造是怎么样? 生:我想知道它们在里面的生活习性? ······

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就容易与文章的思路沟通起来,学习自然充满乐趣。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如在教学《鲸》一文中,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海底世界的多媒体课件,然后问:在这美丽的蓝色世界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你们知道的什么动物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答“鲸”。接下来教师问:看来大家对鲸了解不少,现在老师对它有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它不是鱼;它是用什么呼吸的;它到底有多大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对鲸的诸多疑问,从而激发阅读的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自然而然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消亡了。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提问,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时机很重要,时机选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问题。

对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要求、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如有一位教师在教 《詹天佑》一文,开篇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在讲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杰 出”一词后,就让学生说说詹天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答案虽然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刻。因为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还只能从字面上讲出他“才华出众”。如果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说说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如何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他们对詹天佑评价的条件方才成熟。

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如果能够在化学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从问题的设置、提问的形式、提问的语言等方面科学地设计并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魅力.

作 者:刘艳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277500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G63 关键词:化学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高中数学课堂无效提问现象及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无效提问

【课题成果】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无效提问的调查研究”(课题号:GSGB[2015]MSZX1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56-01

教学的过程是暴露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以问与答的形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具体有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正确作答以及教师的评价;学生不正确的作答以及教师对问题的重设、引导与启发;学生回答出现突发情况以及教师的处理导向等。可以说,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但就目前调研的情况看,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只有20%左右是有效的。大量无效甚至有负面效果的劳动让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1.教学问题缺乏合理设计

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勤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学生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教学磁场,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存在较为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整体感,缺乏完整清晰的思路,未能将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未能形成问题串,环环相扣,以问题带动教学。二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梯度、层次。要么过于平淡,问题过于简单,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甚至有的问题设计得毫无意义要么问题过于高深,学生无法下手,无从答起。三是设计的问题无法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得更深、更广、更全、更细,启发学生做出最佳选择。学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作答,缺乏思维的力度。四是不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匆忙作答,草草完成教学任务。五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冒出思维的火花,超出教师原本的课堂预设的时候,硬性地把学生塞进预设的答案之中。问题本身毫无挑战性,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法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运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不仅仅如上所述,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性质,更要考虑在运用过程中所设置问题的质量。问题不能停留在识记层面,应增加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激活学生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2.教学过程“机械化”,预设缺乏弹性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新课程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是基于预设,但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有的教师要么只顾预设,或者教教案,或者有条不紊地演示课件,想千方百计地按预设机械进行。新课程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是基于预设。脱离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我们应当以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智能为基础,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3.探究合作学习走过场,追求表面形式

新课程实施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被频频采用,给古老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但也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无效行为。笔者曾见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空间线面关系》第一课时,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匆匆忙忙把新课内容赶完,然后留下二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了一场讨论会。但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扎实,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尚未被调动起来,再加上学生的知识储备尚未达到讨论会的要求,于是讨论会变成了一聊天比赛。表面上唇枪舌战,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并未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辩论会变成了“作秀会”,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4.教学评价趋向表浅,激励效果淡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然而一个新的、好的理念的应用却往往会导致过犹不及。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在某些高中数学课堂里常见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总是以“太好了”“不错”“真棒”“掌声鼓励”类似语言几乎成为教师的“旧头禅”。于是,平平淡淡,错误多多,却也好评如潮于是,没有真情激情,没有亮点精彩,却也掌声阵阵。

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不应太拘泥于某种方式或倾向。评价可以是热情洋溢的赞美,可以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可以是欣赏地领首,可以是微笑着摇头。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褒奖和鼓励,而表扬的泛滥却容易导致激励功能的淡化,甚至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过好,从而低估学习和工作的困难性。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排斥批评,廉价的表扬和赏识不会产生激励的功效。

运用好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效提问,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课堂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上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还需多多操练,吐故纳新。

作者简介: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12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 是发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 调控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课程,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英语课上的提问也是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 是学生对语言由不会到会、由生到熟的学习过程。然而, 笔者在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 初入门的三年级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I can try”的呼声是此起彼伏。而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 踊跃举手的始终都是几张老面孔,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作埋头苦思状。相信很多的教师也都有这样的感触: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龄的增长, 一些学生渐渐变得不爱在课堂上发言, 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提问的方式单一、枯燥,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目前我们的英语课堂提问已被“师问生答”、“一问一答”、“分组问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 形成了千人一面、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种不变的问答模式产生了厌倦, 除了一些“体贴”的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大部分的学生则是兴趣缺缺。课堂提问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催眠曲, 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2) 评价的方式片面、武断, 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

教学中常常发现, 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有的教师不是搭桥引导, 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 语言中带有批评, 语调上带有责备, 情绪中带有烦燥等。这使得学生遭受了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当一个学生屡次面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便会失去信心, 产生抵触心理, 从而对英语失去了热情。

2 实践反思

我们该如何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思维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 运用多样的提问方式, 助学生积极思维

A.呈现演示提问法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为此, 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呈现实物、图片、标本、模型、图表等教具, 或用幻灯、电视、多媒体技术加以演示, 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问答。

B.情景表演提问法

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动作表演或角色表演, 在表演中展开问答式的对话, 模拟交际, 既拓宽了问题的情景, 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 将自己的语言配上适合的表情和举止, 使文章内容及语言结构融入学生生活。笔者在教学就餐对话时尝试了这样一种做法:

课前笔者将教室课桌排成了四大块, 在每一大桌上放上了食品, 上课后我对学生说:Let’s begin our dinner, I like a cake.对一位同学说:What do you like?S:I like a banana.我给了她一个香蕉。教师问另一个学生Do you like a cake?S:Yes, I do.T:Here you are.给了他一个蛋糕, 接下来我加重语气, 一边拿梨子, 一边问Now, I’d like a pear.What would you like?一位学生很快理解了新内容的意义说I’d like an apple.教师给了他一个苹果, 并用兴奋的语气表扬了他:Great!You are so clever!然后用同种方法提问了其他几名学生, 学生们在类似的对话中反复感知和理解, 很快便掌握了语言。

(2) 采取合理的评价手段, 引学生大胆发言

A.以爱感动学生

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 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 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我们应将爱融入英语课堂, 以情入手, 以情换情, 以情激情, 灌溉着渴望成长的学生。

B.以表扬激励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应以表扬为主, 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 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 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 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 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 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所以, 教师应多通过鼓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及时表扬,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其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这是作为教师理应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并要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 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小露珠》教学反思下一篇:小班第2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