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共11篇)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1

现在,有人呼吁“拯救汉语”。我对这个问题缺乏研究,但是也经常察觉到某些怪现象。如:某些有高学历的人写文章语病不少;网络、电视、报刊中也常常出现不规范的语言弊病,网络尤其突出。这都是由于忽视了汉语能力的培养。

作为老师,要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相遇的方式。古人造字,字形和声律,实际上是生命与自然的天然碰撞、相遇,是生命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天然契合。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汉语言恢复人与大地的精神联系,这实际上恢复汉语言的生命,使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连通生命、打通生命的教育。这种人与大地的独特的精神联系,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我们的汉字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从自然出发的,即使是一万年前的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回到自然,象征自然和人的世界的统一。这是汉字的根本意义,始终标志着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方式。”所以另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又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当然,汉语言承载的,除了民族性之外,其实还有超越民族性的人类共通性,人类千百万年来生活在大地上的气息和密码,通过语言文字的承载,使人的精神生命成为一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河。每一个人,都从这条河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首先,忽视培养汉语能力,可能是没有充分认识汉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汉语跟世界上任何语言相比,都毫不逊色。第一,汉语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的语言,又是中华各民族的标准语。第二,汉语性能优越,其音调和谐、词汇丰富、词义明确、语法组织灵活,因而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第三,它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典籍丰富,是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写作的丰富文化典籍,承载着宝贵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知识。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根据我国古代科技典籍编写出了近千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国的古代典籍,也往往用古代汉语写作。汉语如此重要和优越,所以,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了文化交流,我们不能不提高全民族的汉语能力。

其次,忽视培养汉语能力,可能是没有摆正学习汉语和学习外语的关系。在世界文化迅速发展、广泛交流的今天,不努力学习外语是不行的。不学习外语,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十年“文革”中,有人轻视甚至抵制外语学习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这种幼稚病,只能留下笑柄。当然,那个轻视文化的时代,不仅不可能学好外语,也不可能学习好汉语。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认真学习外语,这是好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因为重视外语而忽视汉语,把学习外语看得比学习汉语更加重要,那也是不正常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个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要依靠母语。而且,母语能力不强,也不能真正运用好外语。我主持编写《中外寓言鉴赏辞典》时,邀请了几个外语研究生参加,其中有的人所翻译出来的外国寓言,语言非常别扭,个别句子不知所云。这显然是因为汉语能力差了一些。在语言学习上,我们决不可本末颠倒。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兴趣的枯燥教学,不但会抹煞学生的求知欲望,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枯燥乏味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更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ɑ、o、e”三个单韵母时,我出示课件,用故事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一只大公鸡听到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头,发现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几只刚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跟在后面凑热闹……”学生们是最喜欢故事的,没有哪个学生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会无动于衷。这样,学生在故事里受到了美的感染,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还编排了儿歌,为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在声母“l”的教学中,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图中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思维有着连续过渡的特征,即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的抽象。这种特有的思维特征反映了儿童思维结构与功能都处于活跃的构建之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能力时呈现出来的智慧能动性,正是学生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动手操作、体现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与基础正是学生上课时所表现出的情况,也能成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点燃学生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现代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学习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在操作中探求知识,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从汉语拼音教学起,就可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勇于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单韵母“o”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学生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学生把两只手臂围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通过参与知识的探索,自己获取了知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造欲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借助想象,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声母“ch”时,我出示挂图后问:“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一名同学说:“图上画了一只小刺猬和一个小男孩,他们都在吃苹果。”另一个同学补充说:“小男孩坐在椅子上吃苹果,小刺猬蹲在椅子后面吃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思维得到了锻炼。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图,是否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很快说出:“小刺猬蹲着的身体像‘c’,小男孩坐的椅子像‘h’,合起来说是‘ch’,而吃苹果的‘吃’音轻短些就是‘ch’的音了。”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比较能力培养 篇3

比较是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希尔克认为,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比较法在语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利用比较研究法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一来源不同语言之间差异的研究,发展了关于语言演变的理论。历史比较语言学,还可用于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理清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揭示导致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比较研究法也为现代语言学所看重。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所刻意追求的是为普遍语法提供一个理论模型,从中能够推演出人类所有可能的具体语言的具体语法。这个普遍语法的理论模型包括为获得任何一种可能人类语言所遵循的有限的普遍语法原理和参数,一方面对什么是可能的人类语言限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一方面又保证足以覆盖所有具体语言的特异性。“跨语研究”或“比较研究”就成为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在文学研究中也同样被广泛运用,最为突出的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目前高校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文科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比较欠缺,在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应付和抄袭现象十分普遍。研究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比较能力等,其中比较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在这方面,学生还存在“不用比较”和“不精比较”的情况,即不能自觉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或者虽然有时使用比较但是比较随意,未能完全发挥比较的作用。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任务。有鉴于此,本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比较能力的训练。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比较能力进行训练,无需编制专门教材,现有教材中内容基本够用,只要注意利用即可。就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来说,“字典词典”和“常用工具书”部分可以进行各种“检索法”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部首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词源》和《辞海》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助字类编》与《经传释词》之间的比较。“汉字的结构和发展”部分可以进行“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古字”与“今字”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正体字”与“异体字”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部分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例如“菜”的古今意义之间的比较。“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部分可以进行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链条式引申与辐射式引申之间的比较。“词类活用”部分可以进行活用与兼类之间的比较,可以进行使动与意动之间的比较。“古代汉语的词序”部分可以进行古今词序之间的比较,包括宾语位置、动量成分的顺序、名量成分的位置等方面的比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部分可以进行古今判断句表现形式方面的比较。“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部分可以进行各种被动式之间的比较。“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部分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训练,如“不”和“勿”的比较,“莫”与“或”的比较,“者”和“所”的比较,“也”跟“矣”的比较等。“古书的注解”部分可以进行各种注释体例之间的比较,各种注释术语之间的比较,各种注释方式之间的比较。“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可以进行“并提”与“互文”之间的比较等。“古今语音的异同”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比如古今声母、韵母和声调之间的比较,“三十六字母”内部不同字母之间的比较。“上古音简说”部分可以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比较。“诗律”部分可以进行唐代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的比较。

对学生比较能力培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何谓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何谓比较?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事物或事件辨别异同。比较什么?(1)首先要确定比较项,即“谁和谁比较”。“谁”和“谁”之间要有“可比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因此,从理论上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可以比较的。但是实际上,用来比较的事物往往都是同类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同一性是建立比较对象关系的基础,如果两个事物性质相差很远,就不应该进行比较。因此运用比较法的前提是要先确定各比较对象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2)要确定比较哪个方面。总起来看不外乎“相同处”和“不同处”,即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但是有时侧重相同处,如教学“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时,就引导学生从无标记被动式和各种有标记被动式中找出其共同点(都具有“受事+及物动词”结构)。有时则侧重不同处,如教学“使动”和“意动”时,引导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使动”中有形容词、名词、动词和数词等的使动活用,“意动”中只有形容词和名词两类;“使动”的宾语所指会发生变化,“意动”表现的是心理作用,宾语所指不会发生变化;“使动”的主语可以为非生物,而“意动”的主语只能是人类)。有时兼顾相同处和不同处,如在教学“者”和“所”时,就既找出二者相同之处,也要找出不同之处。“怎样比较”?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一般是古代汉语内部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古今汉语之间的纵向比较。如教学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时,就将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采用“数词+动词”式,现代汉语采用“动词+数词+量词”式,词序不同,而且古代汉语中不使用动量词。比较的步骤是首先对每一个比较对象进行分析、归纳,此后才能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无论比较相同点还是不同点,都要尽量做到全面、周到,不要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较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罗列异同点的水平上,最终目的要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学会用某种方式将比较过程呈现出来,呈现的手段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公式(如动量表示法的“数词+动词”和“动词+数词+量词”,被动式中的“受事+及物动词”),还可以是图表(如“者”与“所”的比较,《说文解字》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之间的比较)。比较能力的训练、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改变只由教师表演独角戏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练习,提高能力。

比如在“古代汉语词序”的动量表示法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口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到课本的文选中搜集跟“百战”组合相同的说法,然后将其译成现代汉语,再进行比较,最后指名对比较结果进行口述。学生表现比较积极,很快找出“三周”、“一说”、“三问”、“千虑”、“一得”、“百战”、“百胜”、“一举”等说法。经过比较,知道“百战”、“三周”、“一举”等均属于“数词+动词”结构,译成现代汉语分别“战百次”、“绕三圈”,古今表示动量的方法相比有两点不同:(1)词序不同,即在“百战”中,数词在前,动词在后,“战百次”中,数词在后,动词在前。(2)成分多少不同,即“百战”中只有数词和动词,而“战百次”中,除了数词和动词外,还有一个动量词。通过这次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于古代汉语动量表示法的印象,又对课本中的文选也进行了浏览、熟悉,还锻炼了口语表达,一举三得。

再如在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填表方法。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介绍,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者”和“所”的异同之处,并指名学生到黑板填表。明确:“者”和“所”的相同之处: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者”和“所”的不同之处:(1)相关成分——“者”连接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或短语(“庸者”、“可宝者”、“先破秦入咸阳者”、“天下能为兵法者”、“大者”、“古者”、“二者”);“所”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所依”、“所爱其父母”、“所以拒子”)。(2)在短语中的位置——“者”在后,“所”在前。(3)语义角色——“者”表示受事、施事、当事(“庸者”、“可宝者”——受事;“先破秦入咸阳者”、“天下能为兵法者”——施事;“大者”、“古者”、“二者”——当事);“所”表示动作的受事、对象、内容、工具、方法、原因、途径、处所(“财物无所取”——受事;“民无所依”、“所与饮食者”——对象;“所不知”——内容;“彼兵者,所以除暴禁害也”——工具;“所以拒子”——方法;“所以乱也”——原因;“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途径;“所居”、“所长”、“吾剑之所从坠”——处所;“吾家所寡有者”——属事……)(4)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者”字结构除了充任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外,可以充任状语,“所”字结构除了充任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外,还可以充任定语。即: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较为清楚的认识。

又如在“毋……也”句式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和口述法。使用PPT展示下列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左传·襄公十五年》)

莒、鲁争郓,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左传·昭公元年》)

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司城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无相害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国语·越语下》)

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不尽千丈者,勿迎也。(《墨子·号令》)

必亟去之,勿近也。(《孙子兵法·行军》)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孙子兵法·地形》)

要求学生阅读其中画线的部分,找出其共同的成分,并指出其表达作用。明确:画线句子均带否定“毋”(或“勿”、“无”)和句末语气词“也”,表示禁止(否定的祈使)语气。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抄写例句的时间,效果也更好。

有时,多媒体的使用也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在讲到《说文解字》中所收汉字总数以及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四类汉字的占比时,首先介绍学术界对《说文解字》所收汉字数量的调查结果(总数为9353个,其中象形字约265个,占比2.8%;指事字约130个,1.4%;会意字1255个,占比13%;形声字达7700多个,占比82%)。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PPT饼图(即左图),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进行比较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并且贯穿古代汉语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比较能力训练,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外,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成绩,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弗郎茨·希尔克.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历史、理论和实践入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曹小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3]刘光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1).

[4]陈富余.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研究——以《穆勒名学》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

[5]瞿春光.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4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教好汉语拼音,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学习持久能力的培养在于磨炼。教师要给学生磨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听”和“说”两种形式总会交替进行,良好的听觉是正确、清晰的发音前提,然后通过看图“示范”读音,“演示”教具等手段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如教学单韵母u和u时,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由图导出单韵母u和u,让学生说出u和u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字形相近,不同点是u比u多两点,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着重进行听说的练习。进行反复,教师多次讲,学生模仿。除了培养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汉语拼音中字母的形、音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稍有不注意就容易混淆。观察能力对学好拼音作用较大。b和p两个字母的笔顺、笔画都相同,但在字形上b是右下半圆,而p是右上半圆。在读音上b和p都是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b的气流较弱,而p气流较强。通过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了易混的字母,另外还可以采取念口诀、读儿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或自编儿歌与识记字形加以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竞赛等方式,如口诀有:一竖右下半圆b,一竖右上半圆p.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拼音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一年级新生面对教材中的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责任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把课上得声情并茂,情趣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拼音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有趣。如洁白的鹅、美丽的大公鸡、五彩的气球、古老的宝塔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制作精美字母图形卡片,充实教具,通过插图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先利用宝塔插图,再带着学生看真正的古塔,讲解塔的故事,了解塔的来历,教育学生学习古老的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的美德,我们应该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汨汨而出,滋润他们的创造心田。

四、读写能力的培养

拼音教学中可以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声母,可读单韵母,要读写听相结合让学生先认读后书写;先书空再独立写;先抄写再默写。教学复韵母和音节时,在学生读准音节的基础上书写。除了强调按规定写好每个字母外,还要强调每个字母要写得紧凑匀称,看准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除此之外还可以读音节,带音调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加强学字、学词、学句和阅读之间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由学字母到学音节、新词、拼音句子、句群的能力,达到提前读写,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一读融入到玩一玩游戏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找好朋友”的游戏,把声母和韵母卡片发到学生手中,每个人的卡片不同,让学生找出音节好朋友,并且在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所组成的音节,之后再继续找出不同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五、自读能力的培养

在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话是基础,汉语拼音又是普通话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呼是小学生自己读书的必备条件。汉语拼音中采取多种形式,用反复出现常用音节的方法来复习巩固。除独立成音节的字母外,还有整体认读音节的形成,还有看图读词、读短句、读短文等形式。训练学生反复练习,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位学生学好拼音,都能准确的直呼音节,为自己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如针对三拼音节这一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读,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拼读方法,尝试用口诀法加以识记,在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遇到不会读的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给生字标注拼音的习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如给物品、学生姓名加注拼音、读读纯拼音读物等一系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为教师,我们要肯下功夫,肯动脑筋,把各种能力的培养融入拼音教学,让学生抓住拼音学习的要点,深入理解汉语拼音,在掌握拼音这个学习工具的同时提高各项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5

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技能研究

通过对儿童阅读发展这一领域相关研究的回顾,对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语音成分的`介入已经得到了研究的普遍支持,但是在语音技能与阅读能力间的关系方面,虽然语音加工技能的不同成分(语音意识、声旁意识及言语工作记忆)与儿童阅读能力发展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这些语音技能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介入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作 者:王燕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中国,香港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12(4)分类号:B842.5关键词:语音加工 语音意识 声旁意识 言语工作记忆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6

摘 要:《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笔的积极性。写作,应该是一个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灵感,解放独特的个性,激扬生命的活力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词汇;阅读;素材;写作

学生初写作文多数表示不喜欢,甚至害怕。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见题无从下手或者无话可写,所以作文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沉重负担。为了改善小学生作文难的情况,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积累词汇,进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词汇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阅读,收集词汇,着重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的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就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二、重视学生阅读量,拓宽写作题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下笔才能洋洋洒洒,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说写结合,用好素材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衣,口语训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说话的内容也广阔起来,语文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天文地理等都有,而且说话也有条理多了。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大庭广众场合的讲话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辩力和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它对学生写作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了。

写作中除了引导学生说写结合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应当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中,只有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这个年龄段,兴趣很容易发生改变,因此怎样才能让他们保持对写作的兴趣呢?首先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人欣赏,得到别人的肯定。对于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老师应该极力向报社推荐,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过,毕竟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不多,那怎样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这种自豪感呢?这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个人博客,因此,我就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作文博客,把写得好的作文放到网上去。这方法同样让学生为之感到自豪,更增加他们写作的热情,更加喜欢写作。同时,还鼓励学生到博客上去留言,对发表的作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还能指出不足之处。这不仅以新事物吸引学生,还让他们在发表观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练笔,一举两得。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7

1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人文性的价值。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国开始大学语文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教学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样的目的在于让同学学习各种作品,从而掌握一个关于语文汉语职业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现下的高职院校中,往往会因此重视职业汉语能力的功利试教育,但是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也会忽略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但是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且二者是一个整体,高职学生课堂,往往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将人文性摆在重要位置,这也成为了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优势。

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我国目前重视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语文课堂予以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素质,也就是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就业行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需要凭借语文课的基础学习,从而获得职业生涯中的基本素质,并且将这种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我们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存的个体,在培养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人职业汉语能力,并将此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

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职业汉语能力的含义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种应用形式,它往往应用于职业交流场合,这种语言能力一般包括:通过语言获取或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同时职业汉语能力也是一个人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作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各行各业人才选拔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提要职业汉语能力,是求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职业汉语能力具有通用性的意义,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使用这一能力。因此,作为一项能力,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长,只有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这个能力,才能够顺利运用职业汉语,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提高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水平,从而在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中,实现个人技能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在汉语教学培养中实现汉语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和飞跃,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 高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方法建议

3.1 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安排

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层面,我们需要对此统筹兼顾,一般我们可以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将语文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入相应的实践课程。

首先,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在高职语文和本科语文中,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大学的语文培养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在高职培养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载体,同时加强读写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高职的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丰厚的知识积累、并且进行宽广的知识拓展,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才能在语言沟通时建立良好的语言模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还要为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等素质教育类课程。

最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时交际能力的内化部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积淀形成的,因此语言能力并不是在短期内速成的,而是在交际中重视实践经验,在贴近胜过的口语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日常的语言活动内化成为一种语言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始一些对象的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表达的情境,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自信心。

3.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

3.2.1 创设相应的学习能力

情境是语言的发源地和创设地,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对话交流中,同时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交流,吸取其他人人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将课堂作为学生语言锻炼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进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创设语言环境,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将语言的表达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拥有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同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语言的感觉带入其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是学生在不断地发言和争论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效率。

3.2.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巩固交流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巩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走出课堂,进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带领学生参加语言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同学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文艺下乡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3.3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过程中,高职语文的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评价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倚重课本知识,评价方法也以笔试为主。职业汉语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反映学生长期实践积累过程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形式,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利用分阶段的考察手段,实现对学生总体职业汉语能力的表达,并且起到监督作用,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选拔同样受到重视,选拔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需要慎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学生的选拔中发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定性与定量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实现各项评价基准的确定,并且因此形成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基准,并且在此过程中,并且将这种教学目标和模式贯彻到课程标准当中,并且为高中职业汉语教学作出重要贡献。

职业汉语能力作为重要的职业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也在逐渐引起重视。在职业汉语教学中,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职业汉语能力发展成为一项终身技能,并且在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大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2]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3]郭灵云.职业汉语能力的培训及测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4]徐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建构模式初探[J].黑河学刊,2011(02).

[5]高虹.培养职业汉语能力.提高职场核心竞争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小学语文教育 汉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7-02

我们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在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节日等上都各有特色,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我们国家领土的边界地带,与内地汉族人们的接触很少,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汉语水平的普遍低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因为受到父母及周围人的影响,他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对于汉语他们运用的很少有些几乎就没说过。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教材也都换成了汉语。但是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问题,交流是很重要的,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让学生认识到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生活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只是限于我们出生和成长的那片土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老师,首先得告诉孩子们外面社会的发展,告诉他们学习汉语的优势和重要程度,让他们有学习汉语言的渴望和动力,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汉语言。语言不是一个死板的东西,它是活的,我们学习它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它,用它来跟人们交流,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模仿、学习以及接受能力很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这些孩子们进行汉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当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对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后,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冲动和兴趣,加之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自己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真正爱上汉语的学习,体会到它的魅力。当我们从对某种事物的重要性认识变成对这种事物的浓厚学习兴趣时,我们会开始主动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说,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认识到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很重要的,这是培养他们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从课堂和课外着手,着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上语文课时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是勉强能够进行汉语的学习和表达的,但是当他们一下语文课,也许他们就回到了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这导致了这些小学生的实际汉语交流和表达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老师除了要注重利用课堂外,还要注重课外时间的利用。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全程汉语教学,必要时才用民族语言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因为语言的学习不同与其它学科的学习,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说多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多多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平等,特别是这些小学生他们的心思又敏感,因此教师还得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能时,或许他们有时不知怎么来用汉语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辅助学生用汉语将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表达出来,逐渐的学生说汉语的缺点会得到改善,他们也就不会再害怕开口说汉语。当学生上完其它课已经很累了,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进行汉语言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中来。

课外时间的联系对于强化语言的记忆和表达是很重要的。不说其它的,在学校期间比如课件和吃饭时间,都应鼓励小学生们联系汉语和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一些简单对话。这是一种习惯养成的很好的方法,将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在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对于那些不喜欢说话的学生,当他们周围的人都说这种语言时他们也会受到感染,学习怕的就是跨不出第一步,一旦跨出了第一步那么后面的学习将会成为很容易的事。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而且求知欲强,因此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向课外延伸,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结语

每个民族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和文字,每个民族的风俗人情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然而每个民族之间都是需要交流和学习的,而汉语是各个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和基础。总之,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中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好与外界人们交流的平台和手段,真正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凤国林.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8,18(8):23-24

[2]吐尔逊·艾麦尔. 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疆农垦经济. 2010,5:71-73

[3]乃孜兰. 浅谈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2,11(35):42-44

[4]毛勇. 对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20(1):31,73

[5]谢红.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理论研究. 2013,1,8:6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9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来研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结合自己在长期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归纳了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乃至一湖清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读书,悉心研读《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名篇名著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文章。另外,语文教师还要有一颗“文学心”,一个不喜欢文学的语文教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呢?在我看来,文学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教育也是塑造人心灵的行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的追随者,教育的践行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话言中应该有散文的清香,笔下应该有诗歌在流淌,眼角神情中应该有浸染唐诗宋词的芬芳。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2、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臵,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初中学生还没有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了解科学世界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世界的魅力之处,树立我为探求真知而读书的目的;《愚公移山》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优美的文章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故乡》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少年闰土”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出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而以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鲁迅先生的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突出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和无知,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的”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2005年夏季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在新疆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男性干尸。据查,死者疑为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彭加木。现在,我引导学生来探究:第一部:调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是否真实的可能性;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彭加木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4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当时背景、事件回放勘查报告、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0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五、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故乡》,可让写《闰土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少年闰土人生发展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次,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六、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参考资料:

1.《在线课堂》龙门书局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标准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4-02

当下,汉语作为国内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汉语,顾名思义,即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我国社会课程建设中起到母语性奠基性功用。由于汉语推行程度的差异、民族对其理解与接受的不同,在高校汉语教学中,往往存在对现代汉语使用不够规范和缺失标准等诸多现象,导致了汉语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误解、误导等问题,这一现象在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中尤为普遍,一度引起了专家与学者们的不断关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与应用能力一直为汉语言学家与教育学家所讨论。其中,汉语言应用能力的提议,成为了学者们共同支持的基本观点。在民族教育推广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前高等教育的必备阶段,汉语作为其母语为学生学科门类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基础性功用。然而,有失规范与标准的汉语教学也给民族预科教育带来了元知识的认知困境,因此,在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其应用能力问题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

一、当下民族教育中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困境的由来

(一)汉语衍化过程中民族性的缺位

中国古老文明以汉字为载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古有“书画同源”一说,原始人所画的简单的符号就是汉字的起源。随着人的进化发展,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汉字不成一体,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了同样的字有多种写法。秦朝时期,为增强阶级统治,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以“小篆”书写汉字,这便是汉语规范化的开端。汉字书写规范统一但方言混乱,后又出现“扬雄作”整理出方言口语与共通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语法规范。汉字随着朝代的兴衰不断发展规范,汉朝时已经出现了对汉字字形字音及字意关系的深入研究,后整理编辑出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魏晋时期,汉字深受佛教中梵语的影响,使汉语语音的发展更为完善。到了清代,已经设立了“正音书院”作为官员讲官方语言的培训机构。辛亥革命后,开展了“国语运动”,这次运动以政令的形式在全国推进。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更受重视,各种汉字协会的成立和书籍的编辑促进汉字的书写、读音等规范化标准化。1995年10月通过了普通话发音语法标准等汉字规范,自此以后,汉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的进展工作都卓有成效。然而,这一系列标准化教学过程中,其规范化与标准化均以汉民族语言习惯给予安排,从汉语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实践过程中,其标准化的制定则是以汉民族语言承习的习惯对汉语予以界定的。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与接受大多数是源于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所获得。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汉语教学则尚未有具体的体系出现。

(二)“生居”环境与意识缺乏使汉语规范意识缺乏

缺少语言环境的民族学生一方面是由于受居住环境所限制,同时,也是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学人员本身对汉语教学意识或观念有着直接关系的。众所周知,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对于个体的语言获得是极其重要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本质所决定的,从民族环境中成长起来或者从半汉语环境成长起来的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相对较少,其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也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失良好的筛选,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却难于获得相对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各地方民族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对汉语教学的理解差异,也导致了部分院校对汉语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差异性。另外,缺少汉语学习环境,而教学人员与个体不愿意进入或营造汉语教学环境,也是阻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与接受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学生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受环境因素、教学人员意识以及自我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教育教学中也存在教学人员具有严重差异的方言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民族预科教育中汉语应用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二、高校民族教育中汉语教学与学习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探究

(一)从日常基础教学中强化学生汉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汉语有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的规则和体系,但这种规范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能放弃特定语言环境与其自身的内在关系独立出来。在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应该从更现代和更规范化标准化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汉语语感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间断性的使用民族语言来代替汉语,使学生能够进行汉语信息的基本交流,从而来培养学生汉语使用的自信力,反对盲目追求语言规范化的教育有效性。众所周知,现代汉字的规范化是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及讲话习惯,却又超出人们讲话的固有习惯,教师通过对汉字的发音、书写以及用法的选择与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民族预科生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族预科学生虽然可能获得了一定的汉语能力,甚至通过了相关的汉语语言考试(如HSK),但是,以其个体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而言,仍然很难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基于此,在对民族预科学生的教育中,确定适应与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极为必要的。通常讲,民族预科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习惯、规范化程度以最直接的口述方式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应时刻秉承着严谨教学的教学态度对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规范化、艺术化,意识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是影响民族预科学生汉语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培养的首要开端。同时,从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现代汉字应用具有其广泛性,不仅在于语言表达中的应用,还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现代技术领域等。因此,从汉语教学基础的规范开始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一系列规范是极为关键的。

(二)以范式化教材来促进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快速形成

目前,国内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学制是二年制,使其有效的获得汉语应用能力,从时间上来看,其难度是相对较大的。人们都知道,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至少3年到5年不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编辑相对精要的教材内容来用,如教育部普通高校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汉语精读教程(2006版)》则可以作为范式教材予以应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考虑到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同时,可以使用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和现代白话文书样本作为教育教学的语法规范。并且,在学生中间大力推行对普通话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上的应用加以推广,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普通话规范教育,实现全面的以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当然,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汉语教学的语音、语法、语素、词汇、规范等内容的具体系统的安排,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4项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来提升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素养,另外,应将普通话过关考试作为教师考核录用的重要标准,以有效防止课堂教学教师讲方言的语言偏误,以培养学生讲话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对于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也应要求其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词汇、字形以及字音都应规范化标准化书写、发音,以此来促进民族预科生语文现代汉语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推广。

(三)汉语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反观民族语言教学方法与规则

在民族预科生汉语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民族性的特征,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不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在汉语标准化教学上,从发音方法与语言规则等方面入手是极为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其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往往形成牵制,但也有部分相同的方法与规则,考虑汉语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的异与同,进行标准化汉语的教学实施是可以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而可以以民族学生相对适应的方法与形式来落实汉语学科规范化和教学常规化,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整合,更能制定出民族预科生适应汉语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规范化习惯。另外,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能营造一种课堂形式上的美感,民族预科生汉语的规范化教学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培养学生一种文化与应用的意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汉语规范化标准化对民族预科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表面上,民族预科生对电子设备的应用操作以及对自身思想意识的深入发展也受其牵制。

宏观上来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预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置阶段,在高校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汉语教育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通过对民族教育中的汉语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可以使汉语更加有序的在民族学生中获得良好的推广。客观上来讲,现代汉语教学是不仅仅对学生日后发展的深层铺垫,同样也是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桥梁,因此,民族预科生教育中的汉语教育绝不允许各行其是,要有一定期许,一套合理的教学理念作为基本的保障,从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要素入手,以营造汉语应用的语言环境进行教育的再实施。汉语教学是以为了全民的沟通交流而存在,由于各地区的教育条件有限、汉语教学科学科研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对民族预科生进行汉语教学,尤其是以在民族预科生教育中进行规范化汉字的推广使用,这一点要引起教育人士与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03):72-76.

〔2〕万世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实践[J].语言与翻译,2007,(01):70-72+77.

〔3〕周巧云,刘秀明.南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02):93-96.

〔4〕徐睿琛.内蒙古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31-33.

〔5〕卜祥坤,周宁.探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154.

上一篇:村支部三星级创建计划下一篇:门诊服务流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