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共9篇)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 篇1

(一)免疫室主要工作内容为:为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提供所需体液免疫学、细胞免疫学、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为临床相关科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临床免疫学方面的检测手段。

(二)对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免疫学检验标本,即时接受处理。

(三)在检测临床标本的同时,进行质控品的检测。

(四)在仔细核对检验结果无误后,将所有患者的免疫学检验报告及时通报临床科室。

(五)取报告时间:每天十点以前标本十一点半出结果,十点以后标本第二天十一点半出结果,金标检测一个小时出结果。

(六)坚持报告结果审核原则,对可疑结果立即复查,查明异常原因。

(七)如遇异常病例,主动联系临床科室进行查询。

(八)坚持参加市级省级临检中心的室间质量控制活动。

(九)坚持进行并完善室内质量控制制度,对仪器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更新试剂,以保证工作质量。

(十)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检查结果。

(十一)依据科技发展的动态开展新的检测项目,为患者提供更优秀完善的服务。

(十二)为临床相关科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临床标本及相应的检测手段,保证资料详细、完整。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 篇2

1 课程定位

1.1 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免疫学检验课程开发是在校内专任教师和临床一线技术人员通过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与调研基础上进行的, 以“工作内容”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基于免疫学检验项目和过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满足临床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医学人才。

免疫学检验课程以临床免疫学检验为行动领域, 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传染病免疫学检验、肿瘤标志物免疫检验、自身免疫病免疫检验、超敏反应疾病免疫检验、免疫增殖病免疫检验、细胞免疫及其相关功能检验。采用的免疫技术包括经典免疫方法、酶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流式细胞术等。

1.2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检验人员检查检验申请单的完整性;验收和签收标本, 并使标本具有可识别标签;对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置 (如血清分离) ;在规定时间内, 使用有效期内的检验试剂和运行正常的检验仪器,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 (SOP) 对标本进行免疫学检验;检验结果经核实和确认, 由操作者和另一位有资格的检验人员核查并签名, 签发检验报告;检验结果出现危机值时, 必须按流程处理报告, 必要时对标本进行备查性保存。

免疫学检验通常需检验人员合作或独立操作, 试剂为商品化的试剂盒, 使用的仪器必须在规定条件下运行, 实验室对每个检验项目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以保证检验质量。

1.3 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为先导, 以临床免疫检验项目为载体, 让学生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学检验技术, 同时为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2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工作任务书、任务指导手册等资料, 进行临床常见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并理解免疫学基础知识, 懂得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要点及结果解读。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 能够运用玻片凝集法、试管凝集法、酶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免疫比浊技术等进行临床常见免疫学项目检验, 包括: (1) 传染病免疫学检验; (2) 自身免疫病免疫学检验; (3) 免疫增殖病检验; (4) 肿瘤标志物检验; (5) 超敏反应免疫学检验; (6) 细胞免疫及其相关功能检验。要求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临床标本或模拟标本的免疫学检验, 并进行结果记录和分析。在免疫学检验过程中, 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进行操作及处理标本。

3 学习与工作内容 (见表1)

4 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时分配

4.1 学习情境的构建

免疫学检验学习情境设计应尽量考虑覆盖临床免疫学检测中所有的检验技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 以临床免疫检测的分析和设计为任务载体, 将免疫学检验课程分为6个学习情境, 包括11个教学项目和28个教学单元, 共76学时 (见表2[2]) 。

以上学习情境涵盖了免疫学检验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 而每一个学习情境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作过程 (见表3) 。

5 组织形式及教学流程

5.1 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在校内集中授课, 技能训练在校内分组进行, 课间见习在医院检验科由兼职教师现场指导, 毕业实习在医院带教教师指导下参与临床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免疫理论和检验项目的不同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3]。

5.2 教学流程

布置工作任务—讲授理论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工作计划—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操作—学生依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教师验收—学生展示交流—学生依据专业能力标准自我评估—教师总评。

6 学业评价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知识与技能2部分, 分别考核, 综合评价。

6.1 知识部分 (权重60%)

知识部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结合终结性测评综合评定。根据该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必备知识点的要求, 结合国家医学检验职称考试大纲, 建立免疫学检验必备知识测试题库, 每个学习情境结束后, 要求学生自评。终结性考试由学院统一组织, 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评价。

6.2 技能部分 (权重40%)

技能考核成绩由日常实训报告和技能考核成绩2部分组成。日常实训报告包括检验操作记录、检验结果、结果分析和实训态度, 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操作、口头答辩、书面报告等方式。

6.3 总评成绩

课程结束时, 根据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成绩所占的权重进行总评。

7 建议

该课程标准适用于高中毕业, 学制为3年的普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6学时,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应积极将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专家和行业能手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形成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配备理论实践一体化专用教室, 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料, 以便学生随时查阅;配备任务式教学所需的设备以及引导式、互动式、开放式、自学式教学所需的教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2) :5~6.

[2]杨涛, 陈晓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应用解剖》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3) :116~117.

浅析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

医学检验专业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专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免疫检验专业在医学检验中是越来越重要。目前免疫学检验也是在各门检验专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学科,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换代是越来越快,因此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也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免疫学的发展。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免疫检验实验课程每年都在做相应的改变,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原因

1.1 检验标本的采集、运输与存储 一般情况下,免疫检查采用的检验标本,血浆是采集的标准,某些时候也会因为特殊的检验项目,进行如下采集:大便、小便、脑脊液等。采集标本的全部过程,对标本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包括: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采血时是否姿势正确,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抗凝剂的使用否标准,都会直接影响到送检标本的质量,对后期的检验结果造成重要的影响。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的检测与选择 任何免疫检验工作,都离不开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的选择。免疫检验过程当中,检验仪器设备的性能一定要精确,选择的试剂质量一定要达到标准,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免疫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

2 分析与研究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2.1 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 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例:日常临床的血清(浆)标本中,如含有高浓度非特异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异嗜性抗体、补体、交叉反应物质等干扰性物质,可能致使测定结果为假阳性。因此,为了避免对ELISA测定干扰,检验过程中,对其含有的干扰成分浓度进行稀释,将干扰成分浓度降到最低,使得采集的标本对检验结果产生比较少的干扰或者不产生干扰。对于个别激素类及治疗药物测定的血清标本,须特别注意样本的采集时间与收集时患者的体位,可错过早四点到六点,即黄体激素、生长激素、促卵泡激素的峰值出现时间。如确实需要采集,可在相连时间,每间隔一段时间取几份样本,采取中间值为样本测定值。

2.2 影响检验结果的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选择因素 检验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仪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所以,要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如:实验室所需的水浴箱与恒温箱、酶标仪、温/湿度计与分光度计、比浊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校正和核定,达到检验所需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注重检验器皿的规格,以及不同生产批次间的差异,保证检验标准的稳定性。对于其他辅助工具如:吸量管、试管、稀释棒等量器等,也要做定期的检查,把试验误差的系数降到最低。同时,试剂质量对免疫检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对试剂的生产厂家要严格把关,对试剂做些必要的性能检定,避免频繁更换不同厂家的产品。

2.3 影响检验结果的人员因素 对免疫检验临床质量控制,每一位从事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应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好检验工作的每一环节。同时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明确流程,督促培养在常規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杜绝人为操作的失误,保证免疫检验质量。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在本院免疫检验实验室进行检测的13291份血清样本,检查的项目主要包括有:

血样10805份,检验项目包括:血清胰岛素(INS)有2354份。血清C肽(C—P)有1856份,甲胎蛋白(AFP)有1285份,癌胚抗原(CEA)有2168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有1035份,胰岛素抗体(IAb)有2107份;于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进行检验的血清样本10862份,其中INS有2178份,C—P有1769份,AFP有1437份,CEA有2368份,β—HCG有1124份,IAb有1986份,前者为质控前检测的样本,后者为质控后检测的样本。

3.2 方法 检测方法:对所有血清样本检测均采用ELISA法进行,仪器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及酶标仪,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

3.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指控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SV)进行比较,变异系数是反映不同实验结果存在差异大小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SV=X/SD,SV值越大说明变异越大。

3.4 统计学方法 若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本次研究中对于指控前后不同血清样本的变异系数进行比较,采用两组间t检验进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 果

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血清样本INS、C—P、AFP、CEA、β—HCG及IAb检测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的血清样本相应指标的变异系数,质控后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质控前样本的各项指标,质控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对于质控前血清样本与质控后血清样本的INS、C—P、AFP、CEA、β—HCG及IAb进行检测,比较质控前后的变异系数,其结果显示质控后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质控前样本的各项指标,质控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主要受采集样本、仪器的使用、检验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明显减少各个结果之间的变异系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7):4824—4825.

[2] 丁艳涛,赵惠红.临床免疫检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7,6(22):1123—1125.

[3] 谢文光,陈文锋,杨媛媛.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专用质量控制与朗道质量控制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8).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篇4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免疫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简便和快速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检验》第一版(徐顺清、刘衡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免疫学检验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习36学时)。主要内容为抗原抗体的纯化、免疫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免疫球蛋白测定、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等。并开设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双向免疫扩散试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等实验课。

第一章 抗原抗体的纯化(2学时)

【掌握】

几种常用抗原和抗体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评价和应用。【熟悉】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程序。【了解】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分离物的选择。

第二章 免疫原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2【掌握】

学时)1.人工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3.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技术要点。【熟悉】

人鼠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库技术的概念。【了解】

1.可溶性抗原的制备方法;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及应用。

第三章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2【掌握】

1.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应用;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3.间接血凝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

其他凝集技术类型、原理和应用。

学时)

第四章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2学时)

【掌握】

1.溶血反应体系;

2.血清总补体溶血(CH50)测定。【熟悉】

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与原理。【了解】

补体结合试验的试验方法、影响因素、方法评价及应用。

第五章 酶免疫技术(2学时)

【掌握】

1.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方法类型及原理; 2.ELISA技术要点。【熟悉】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了解】

其他酶免疫技术及应用。

第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荧光抗体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及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熟悉】 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和流式荧光免疫技术的概念。【了解】

荧光抗体的制备方法。

第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放射免疫测定的原理、方法、评价及应用。【熟悉】

放射免疫技术的类型。【了解】

免疫放射测定原理、技术类型及技术要点。

第八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3学时)

【掌握】

1.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原理及结果判定; 2.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体外实验原理及结果判定; 3.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 4.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熟悉】

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亚群分离纯化方法,淋巴细胞保存及活力测定方法。【了解】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及卫生学意义的评价。

第九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1学时)

【掌握】

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及参考值,方法评价及应用。【了解】

血清Ig、尿微量Ig、脑脊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 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2学时)

【掌握】

1.保健食品免疫学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2.化妆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了解】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 篇5

近十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采血管人们比较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问题。现在国内外专家也已注意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分析前误差通常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左右。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对此本文认为免疫室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

全面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15189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中,作出了重要的规定。文件将标本检测这一过程划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分析中和分析后检验质量控制,免疫室近年已有了较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室内、室间质控、试剂的商品化均有严格质量标准。但在分析前还有一些检验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如: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输过程是个薄弱环节。

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7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病人、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及运送标本的护工,潜在因素多,是最易出现问题,最难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往往难以单方面把握,直接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免疫室应制定“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使用标准采集操作程序(SOP),作为采集、输送、保存及验收标本的指南,其内容至少应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患者的准备;采集何种标本;标本量;是否抗凝防腐;采集方法;采集最佳时间;姿势;采集后的保存方法、输送时间和要求(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查的要求)及条件;容器及其他注意事项。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

正向管理办法和ISO15189所要求的,实验室要求医生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中有可能干扰实验检查或检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建立严格的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监控样品向实验室的运送过程,使其运送达到要求:

2.1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免疫定量的检测试验是超微量技术,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2.2 标本完整性和唯一性标识要逐个标本核对条形码的唯一性标志是否完整;检验申请单所填内容与标本是否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科别;送检标本的量及外观(有无溶血、乳糜、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等);容器是否完整;采集时间与送检时间的间隔;标本采集后的保存方法(如是否需要冰水送检等)。

2.3 拒收不合格样本在室内设立不合格标本登记簿。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当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可靠性时,可以拒收。拒收的标准要形成文件;如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书写清楚,并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解释时注意。

2.4 实行“首接”负责制 对暂不检测的特殊标本处理和超规定时间的样本,要随时登记和交班,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制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有相应的检查及考核制度及办法。这也是增强放免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方面。3 免疫试验的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问题与对策有研究表明,从受检人准备到标本采集送检所需的时间约占标本全部运行时间(从病人准备到实验室报告发出)的50%左右,这一阶段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室是无法通过内部质量控制(QC)来进行监控的。要求临床操作人员对各种影响试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

3.1 采血时间的选择 免疫试验检测的激素在24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具有昼夜节律性,应注明采血时间,如血清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渐下降,夜间及清晨最低。ACTH分泌峰值期在6~10h,低值期为0~4h,增加幅度为150~200%。TSH则变化较小,峰值期在2~20h,低值期7~13h,增加幅度为5~15%。女性激素如E2,FSH,LH,P等应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但生长激素正相反;呈脉冲式分泌的垂体激素如PRL,GH,LH,ACTH等。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使不同患者间,或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之间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这些干扰,一般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较好,特殊抽血时间要在“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中注明。因方便病人而采取“来即抽”的做法弊端多不宜提倡。

3.2 采血体位的选择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某些心血管系统激素对体位的改变影响非常大,如ALD,Renin,AⅠ,AⅡ的立卧位结果完全不同,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3.3 采血温度的选择 有些试验对温度特别敏感,采血后要求冰冻送检的有: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ACTH,AⅠ,AⅡ等,标本的采集与保存应在低温条件下完成。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6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效果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进行相关疾病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会对医师的诊治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此, 保证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 是整个免疫检验工作的核心原则。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主要指的是免疫检验部门做发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的临床免疫检验中, 由于在进行检验样本的送检过程中, 样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影响整个检验结果[1]。因此, 加强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 应从以上方面入手。笔者就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年来我院进行免疫检验的血样23772份, 具体的免疫检验项目为, 有3453例样本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验, 有2425例样本进行了血清胰岛素检验 (INS) , 有2426例样本进行了血清C肽检验 (C-P) , 有2516例样本进行了胰岛素抗体检验 (Iab) , 有2636例样本进行了甲胎蛋白检验 (AFP) , 有2251例患者进行了癌胚抗原检验 (CEA) , 有2134例样本进行了Cal125检验, 有3442例样本进行了Cal199检验, 有2453例样本进行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 (p-HCG) 。将23772例样本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12455例样本, 对照组11317例样本, 两组样本的检验项目分布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仪器

两组样本均采取ELLSA法进行免疫检验, 检验过程中采取的仪器为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免疫检验过程中使用的免疫检验剂均为国产试剂。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对照组仅按临床常规管理进行质量控制[2]。

1.3 质量控制

对免疫检验样本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在采集样本时, 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各项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血清样本的控制标准以市卫生局提供的标准为准, 将血清样本进行检验, 然后将检验后的样本结果与所提供的标准血清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结果采取平均变异指数 (VIS) 进行表示, 以此来对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3]。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了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样本的9项检验项目的平均变异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样本,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进行相关疾病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会对医师的诊治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此, 保证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 是整个免疫检验工作的核心原则。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主要指的是免疫检验部门做发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对于临床免疫检验进行质量控制是免疫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控制, 才能够保证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

在实际的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 第一步首先要进行样本采集, 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 采集样本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同类型抗凝剂的使用, 都会对免疫检疫结果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5]。在实际的临床检验中, 抗凝剂往往采取肝素钠的负压储血管, 临床研究发现, 采取ECLLA法进行癌胚抗原CEA检验时, 枸橼酸钠和肝素钠会对将检验结果的量降低10%左右。特别是对于激素类样本进行检验时, 由于人体内的激素分泌的峰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时间进行样本采取, 均会对激素样本的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6]。还有在测量服用相关的治疗药物后对血清样本产生的影响时, 样本的采集时间以及患者在采集时, 体位的变化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7]。除了以上各项因素的影响, 在样本采集以及送检的过程中, 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 需仔细观察分析, 总结出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各项因素及其规律, 据此制定出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管控措施, 对临床免疫检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8]。另一方面, 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的性能好坏也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中, 做好样本因素控制的基础上, 还要定期对检验中使用到的仪器, 例如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检查校准, 消除仪器带来的误差影响[9]。除此之外, 在对患者进行体内的补体和类风湿性因子等进行检验时, 由于这类检验样本中国含有较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这会对补体及类风湿因子样本的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对于这类样本进行检验时,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需将样本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验。同时, 检验样本的的溶血时间、储存时间以及样本出现凝固不全等因素, 均会对样本的免疫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 在具体的临床免疫检验工作中, 需尽量规避这些影响因素[10]。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能使检验项目的平均变异指数显著降低, 这一结果表明,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能够很好的改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 可以显著提高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高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高雨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概念及方式[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2 (6) :902-903.

[2]卓蔡连.兔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7) :4824-4825.

[3]姜邦蓉.临床兔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3 (8) :857-858.

[4]贺天辉.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6) :14-15.

[5]胡小行, 李国明, 刘军, 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9) :115-116.

[6]张兴翔.血吸虫病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70-73.

[7]尹晓梅, 裴战军.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验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22) :70-71.

[8]黄舒婷.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09, 28 (24) :122.

[9]石健, 林晓丹, 刘红兰, 等.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J].健康和必读杂志, 2012, 10 (10) :313.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流程 篇7

中图分类号:R730.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6-01

临床免疫检验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的诊疗效果。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建立在全面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无论是哪一环节出现误差,都将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确保免疫检验结果准确,就必须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等全程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前等全过程『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对上述全程的质量监控,其为全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有调查结果表明分析前误差约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2』。但从其定义不难看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因此,建立分析前质量保障措施,对提高免疫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制度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各个方面,潜在因素较多,涉及人员较广,最容易出现误差,据报道,临床护理工作错误约占检验分析前误差的65%。可见,单从检验科是难以控制分析前这一环节,应该从医院管理层面上制定如“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制度”等相关文件进行管理,用以规范检验报告的申请、各类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和运送等,以提高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质量。例如在激素检测时,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采血最好固定在同一时段,这样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1.2标本拒收制度为保证标本分析前的质量,科室应建立有“标本拒收制度”,对可能影响检验质量的不符合要求的送检标本,如条形码不完整、溶血、乳糜等标本,可以拒收。拒收时应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等信息,以便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如遇特殊情况,不得不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报告清楚,以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的注意。

1.3标本首接责任制度为保证标本的接收质量,科室应建立有“标本首接责任制度”。要求标本首接人员应对所送检的标本进行逐一核对,如检验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条形码是否完整、标本是否符合要求等。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标本接收单,包括标本数量、送检时间、接收时间及签名等。对暂不检测的标本,应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进行前期的标本处理和保存,并做好登记和交接。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大多数医院的临床免疫检验室都已普遍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其原则及方法与其他专业质控类似。但因免疫检验试剂质量不一,试验方法各异参考标准缺少,导致免疫检验结果可比性较差,免疫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1室内质量控制免疫检验的室内质控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试验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或质控品进行监控。定量试验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标准品或质控品的测量值进行分析,以判断本次试验的准确性。目前国内最广泛使用的是一种临床化学常规室内质控方法,即在已确定检测项目的反应线性和仪器校准良好的情况下,对质控品、阴性对照、两个浓度(高、低值)的阳性对照血清进行至少20次的检测,以获得质控测定结果(定性试验获得的是吸光度值,定量试验获得的是靶值)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定出控制线,绘制出Levey-Jennings质控图。在进行室内质控时,质控血清与标本血清一同进行测定,随标本同时获得检测结果,作为室内质控的基数进行数处理,以Westgard多规则判断本次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2失控处理在检测时如发现质控数据有违控制规则,应首先填写失控报告并报上一级专业组长做出是否发出与质控品同批检测的患者检验报告然后依据Westgard多规则判断失控原因,如出现13S或R4S多为随机误差,而出现22S41S或10x则为系统误差。不可盲目重测质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失控如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可以按原测定结果发出患者的检验报告,而不必重测。如判断为真失控时,应消除失控原因,重测质控品,在控后再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标本进行重新测定。

3分析后的质量管理

分析后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检验工作服务于临床的延续。其包括检验结果的审核与确认、结果的上传与报告、标本的保存以及检验咨询服务等。

3.1检验结果的签发审核制度检验结果的准确发出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室必须建立检验结果的签发审核制度,即检验结果发出前除检验者签名外,科室负责人或授权人应对检验报告单进行复核,如申请的检验项目是否已全部检测、室内质控是否在控、检验结果是否填写清楚、最后决定报告是否发出或复查等,确定无误并签名后方可发出。

3.2分析后标本的保存制度每一次检测结果只能代表该次标本的某项指标水平,当临床对检验结果提出质疑时,只能对原始标本进行复查。所以,科室应建立分析后标本保存制度,即对分析后的标本进行必要的备查性保留,针对不同种类及不同检测指标的标本,进行不同条件、不同时间的保存,确保保存后的标本检测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仍有可比性。对于敏感的或重要指标的标本,如疑似HIV阳性的标本,应由专人加锁保存。标本保留时最好将标本的原始标志一并保存,保留一定时间后应及时清理。

3.3咨询服务制度检验医学的核心问题是为临床提供诊疗数据,无论免疫检验室质控工作做得有多好,最终仍要看检验结果能否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和认可,因此临床医生对检验数据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目前有相当部分的检验人员片面地认为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是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忽视临床反馈的相关信息,忽略了临床对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评价,这是导致临床抱怨或投诉的主要来源。为此,要真正落实全面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咨询服务制度,应经常或定期指派资深的检验人员与临床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临床的反馈意见,及时介绍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这样不仅有助于相互交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减少临床的抱怨或投诉,更有助于在质量评价中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服务。综上可知,要获得准确的免疫检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对于整个质量控制来说,分析前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分析中是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分析后则是质量控制的延续。只有把好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冯仁丰,陈晓东.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篇8

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质控测定→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质控数据的管理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检验科工作制度 篇9

一、检验单由医师逐项填写,要求字迹清楚、目的明确,急诊检验单上注意“急”字。

二、收标本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标本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采集。对不能立即检验的标本,要妥善保管。普通检验,一般应于当天下班前发出报告,急诊检验标本随时做完随时发出报告。

三、要认真核对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做好登记,签名后发出报告。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或可疑时,主动与临床科联系,重新检查。发现检验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主动报告,院外检验报告应由主任审签。

四、特殊标本发生报告后保留二十四小时,一般标本一用具应立即消毒。被污染的器皿应高压灭菌后方可洗涤,对不疑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应于指定地点焚烧,防止交叉感染。

五、保证检验质量,定期检查试剂和校对仪器的灵敏度。定期抽查检验质量。

六、建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质量,积极参加室间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质量。

七、积极配合医疗、科研,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检验科危重病人处理应急预案

为给急危重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危急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此,对发生在检验科的危重患者的抢救处理,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

一、对在检验科内即将抽血检验的危重病人,检验人员要提供便捷通道,优先采血。

二、血样采集过程中,病人病情突发加重,负责抽血的检验人员应立即停止血样采集,辅助病人陪同人员尽快将病人送至相应科室。

三、对己不方便移动的病人,检验科应立即与相关科室值班医师联系,并疏通病人周围的人群,为抢救营造足够的场地和时间。

四、接受危重病人标本时,应优先检测,出现危急值时应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通知病人经治医师,检测结果审核无误后须尽快发出。

五、科室人员交接班时,应该全面了解危重患者的检验结果情况,做好交接工作。

六、值班人员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主任或副主任协助处理。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服装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进入隔离间,穿隔离衣。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随时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三、采集血标本应坚持一人一巾一止血带,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严格消毒处理。

四、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封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签、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五、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对污染区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抹地面、桌面1一2次,室内空气及各实验室台面每天紫外线消毒,并做好紫外线消毒登记。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消毒,如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被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六、各种污染性标本、污染物、一次性注射器等,置污物袋内焚烧处理,利器放入利器盒内。放射性垃圾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

七、各种检验报告单,消毒处理后方能发送。

八、工作人员下班时应整理好各室内务,消毒洗手后方能离开。

九、各室的空调机应每季度将空气过滤网消毒清洗一次,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学监测。

十、分离出的甲类或乙类 传染病菌珠,严格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检验科主任职责

一、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检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血库的管理工作。

二、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督促本科各级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登记、统计和消毒隔离工作。正确使用菌种、毒株、剧毒药品和器材,审签药品器材的请领、报销,经常检查安全措施,严防差错事故。

四、参加部分检验工作,并检查科内人员的检验质量,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五、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及临床教学。

六、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和值班。

七、制订本科的科研规划、检查进度、总结经验。学习使用国内外新技术,不断改进各种检验方法。

八、经常与临床科室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检验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主管检验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亲自参加检验,并指导检查士、员进行工作,核对检验,负责特殊检验的技术操作和特殊试剂的配制、鉴定、检查,定期校正检验试剂、仪器,严防差错事故。

三、负责菌种、毒珠、剧毒药品及贵重器材的管理和检验材料的请领、报销等工作。

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改进检验方法,不断开展新项目,提高检验质量。

五、负责临床教学,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六、负责开展对专业质量控制工作。

检验士职责

一、在检验师的指导下,担负各种检验工作。

二、收集和采集检验标本,发送检验报告单,在检验师的指导下进行特殊检验。

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随时核对检验结果,严防差错事故。

四、负责担任检验药品、器材的请领,保管,检验试剂的配制及保管以及培养基的制备。

五、担任一定的检验器材的洗刷,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紧急情况下配备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 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六、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七、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八、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九、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浸泡于l:8金星中,浸泡液的高度为无菌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十、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十一、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视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十二、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三、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济宁市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传染病门诊及留观室工作人员上、下班,应严格按照传染病自身防护要求穿脱防护服,做好粘膜保护。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传染病门诊及留观室人员应严格消毒双手。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更换,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放入专用无菌盖盘内备用,消毒液每天更换。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用消毒液湿式拖地或用消毒液喷洒。床头桌及椅子每日用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浸泡消毒。

五、凡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焚烧,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应采用消毒—清洁—灭菌的处理原则。换下的污衣被服放入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六、病人使用注射器、输液管、各种导管和引流管,要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一次性输血器、输血器、注射器用后严格消毒,针头先在病区内用消毁器处理,然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七、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一人一换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吸痰管一次一更换,湿化液每日更换,雾化器、罐、口含嘴、面罩、螺旋管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胃肠减压管在每个病员用后作清洁消毒。灌肠筒每日用后浸泡于消毒液中,2小时后可再用,每周压力蒸汽灭菌一次,橡胶管及肛管一人一次一用一消毒,肛管提倡一次性的。

九、留置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感染较重者酌情缩短时间。

十、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十一、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

十二、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要求严格消毒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各门口应放消毒脚垫,并保持湿润,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垃圾严格包装,焚烧或消毒后处理。

十三、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十四、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五、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房间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

十六、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

十七、治疗室、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

十八、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十九、卫生工具、抹布按清洁、污染、半污染区分别固定使用,拖布应消毒一清洁一凉干(或再消毒冲洗后)后再用,病人床头桌采用一桌一布一消毒。

二十、换药车上用物定期更换和灭菌,每周总灭菌一次,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再进行清洗、灭菌。二

十一、熏箱内的物品应排放整齐不要重叠,影响灭菌效果。要定期清理,并记录熏蒸时间。二

十二、做好紫外线灯管累计计时登记。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一、医务人员按《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但包装物和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

三、医务人员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液和其它缺陷。

四、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封口紧实、严密。

五、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记并附中文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

六、放入包装物或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任意取出。

七、医疗废物管理专职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路线运送至院内医疗废物暂存处。运送过程中应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八、医疗废物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产生地点的医疗废物进行过称.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经办人。

九、医疗废物由专职人员每天进行焚烧并做好登记。

十、医疗废物焚烧后,专职人员应当对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做好记录。备注:

1、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2、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3、批量的含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4、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

5、隔离的传染并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一、要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记录物品名称、时间、数量。

二、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标志,用黄色塑料袋包装。

三、不得随意丢弃、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四、禁止在非储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或其它生活垃圾。

五、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应消毒并做毁型处理。

六、所有医疗废物能够焚烧的及时焚烧,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深埋。

医疗废物发生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医院发生因管理不当导致压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应当采取应急控制措施,以防污染扩散。

一、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污染现场封锁,做好防护,尽可能减少污染扩散,保护好周围人群。根据污染情况,采取有效安全的处理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工作应从污染较轻的区域向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并对清扫的工具进行消毒。

二、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不拒绝和阻碍,不提供虚假材料。

三、医院内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在48h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将调查处理结果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医院内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 4 h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发生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处理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再次发生,并写出总结报告。

主管检验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指导本科的检验、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参加部分检验工作,并检查科内的检验质量,解决业务上的复杂疑难问题。

三、开展科研、担负教学工作。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学习,做好科内人员的培养提交工作。

四、协助科主任制订科研规划,督促实施、学习使用国内外新技术,不断改进各种检验方法。

化验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组长: 成员:

法定传染病报告须知

一、传染病报告病种

1、甲类:鼠疫、霍乱。(共2种)

2、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流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6种)

3、丙类:流感、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共11种)注意:对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期六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报告:病毒性肝炎、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的病例须填写接种史,同一个儿童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须分别填写接种史。

二、传染病报告时限

1、医生首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接诊医生诊断后应立即向公共卫生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门要求报卡的非法定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在诊断后应于及时向公共卫生科报卡。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3、双休节假日向公共卫生科报卡。公共卫生科接传染病疫情报卡后立即网络直报。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紫外线消毒灯主要作用于空气消毒,每支为30 W。

二、用于空气消毒时注意以下事项:

A、应关闭窗户,锁门后方可打开,防止有人误入受辐射损伤。如不按要求操作,全部责任由责任人承担!B、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时,应保持环境的清洁,空气中不能有灰尘和水雾等,当室内温度低于20摄氏度或相对湿度超过50%时,应延长照射时间。擦洗地面后要待地面干燥后再行紫外线灯消毒。C、每次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三、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时,距物体表面不超过1米。

四、紫外线灯的清洁与更换:

A、紫外线消毒灯灯管表面应保持清洁,无灰尘,每周用75%或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并且做好记录。

B、紫外线消毒灯灯管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因此,应建立使用时间记录本,到时间则更换。

上一篇:高效教师职业道德考试下一篇:行动比决心更重要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