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导学案
一、1、重点字词:
阜盛fù:(人家)兴盛;阜,多。厮:小厮,未成年男仆。/ 厮认,互相认识。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屏住呼吸,不敢说话。嬷嬷mïmo:旧读mā,年老妇女。
纳罕hǎn:感到奇怪。绾wǎn着:把长条物盘绕成结。轩xuān峻:高大貌。
匙箸chízhù:匙子筷子。/ 匙,钥匙。憨hān顽:天真顽皮;憨,朴实天真。
懵měnɡ懂:糊涂,不明事理。纨袴wánkù:纨绔,富家子穿细绸裤,借指富家子。
潦倒:颓丧;这里指不约束检点行为。嗔chēn视:怒时瞪眼看。草莽:杂草;这里指没有才学。
姣jiāo花:美丽的花。颦pín:皱眉。杜撰zhuàn:虚构、编造的。忖度cǔnduï:推测。
劳什子:北方方言,东西、物件。盥ɡuàn沐:洗浴。翠幄Wî 仪yí门 敕Chì造
便biàn宜 惫bâi懒 放诞dàn 伺cì候 作揖yī 嫡dí亲 狡黠xiá 内帏wãi 两靥yâ
宫绦(tāo)两腋(yâ)贾赦(shâ)錾银(zàn)戏谑(xuâ)驯骡(xùn)罥烟(juàn)
1、重点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乞丐qǐ gài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尘芥jiâ 形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嚎há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驯xùn熟 桌帏wã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ã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监(jiàn)生 陈抟(tuán)
新正(zhēng)捺(nà)上
草窠(kē)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guǐ秘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瓦楞wǎlãng: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ï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â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絮絮:xù xù 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歆享xīn xiǎng:神灵享受供物。
呜咽wūyâ: 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1、重点字词:
鲸(jīng)鲨 脊鳍(qí)攮(nǎng)刺
海鳐(yáo)黏(nián)液 蹂躏(lìn)攥(zuàn)住
榫(sǔn)头 舵(duî)把
堤(dī)顶 残骸(hái)嗜(shì)杀 文学常识: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写成小说集《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3、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桑地亚哥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象征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而 “大海”“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写鲨鱼之凶猛和残暴主要为了烘托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一、1.D(A.攒珠髻..cuán 宫绦.tāo B.伶俐líng 上蹿下跳cuān C.不屑一顾xiâ)2.C曲改为屈
3.A、(B.“画眉之墨”后面的句号要放到单后引号前面。C、婆婆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D.“他说”后面的冒号改逗号)
4.B.(A.成分残缺 改为“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C.主语残缺 改为“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D.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改为“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
5.B(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6、B(改为“无声无息”)
7、D(《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伍尔夫)
9.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0.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1.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2.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1.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含了( )
A. 朴素辩证思想 B. 无为而治思想
C. 道法自然思想 D. 天人合一思想
2.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 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 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 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3.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并提出要“废先王之教”,广施刑法。在此,韩非子( )
A. 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B.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
C. 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D. 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4.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5.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6. 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A. 诚敬存之 B. 发明本心
C. 端坐澄心 D. 读圣贤书
7. “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B.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8. 某思想家提出:“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以下同属于该思想家的思想是( )
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C. 欲诚起义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一无言及矣……不待始皇之变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这段文字可以用来论证( )
A.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
B. 春秋时宗法制度崩溃
C. 秦制非一时一人之功
D. 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10. 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 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B.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C. 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D. 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2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概括材料二《汉书》中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这一观点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三)1.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2.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儒学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理论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9.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1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1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正宗儒学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2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2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3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2分)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3分)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2分)
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解析】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3.【解析】C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4.【解析】C 庄子的“齐物”思想是从本质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5.【解析】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6.【答案】C 7.【解析】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8.【解析】B 材料中的“谁挚五常规伦理”“公凭三策正乾坤”是解答的关键。9.【解析】C 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
10.【解析】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解析】C 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
12.【解析】C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
13.【解析】B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4.【解析】A 从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主张通过接触万事万物了解“理”,也就是“格物致知”。B、C、D三项都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5.【解析】D 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16.【解析】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17.【解析】D 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比喻是关键信息。显然这个比喻从哲学范畴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之最为符合的是王守仁。
18.【解析】B 材料中“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说明了其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否定。
19.【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提到的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符合要求。
2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的是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22.【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棉布,排除D。
2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24.【解析】A 经济是基础,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与农耕经济有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其余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5.【解析】C 解析:在文字方面改变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指的是印刷术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26.【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2分)(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数”、“发”、“胜”等文言实词,“以”“之”“于”等文言虚词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论证逻辑、艺术手法。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
二、问题与例题
大问题一:这篇文章实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大问题二:本文出现了哪些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
1、怎样分析第1段?
2、如何分析解读2.3段呢?
3、怎样分析解读4.5段?
4、接下来,又如何分析解读第6段 ?
5、最后怎样分析解读第7段?
大问题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大问题四: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孟子的论辩技巧与思想精华的?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他的困惑在哪里?
3、面对梁惠王的困惑和疑问,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4、“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此有什么作用?
5、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7、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怎么比的,有什么作用?
8、最后一句话“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结尾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大问题五: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三、目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â)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豚(猪)狗彘之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省察)乎己 ..沧源民族中学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B.弃甲曳(拖着)兵/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涂有饿莩(饿死的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D.数罟不入洿(深)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意思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可以无饥矣
之
王道之始也 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国也寡人之于.A.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出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C.
项羽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邻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D.
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四、配餐作业
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
B.
庭树仲卿闻之,亦自缢于.
A组题
1..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沧源民族中学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组题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3~6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
ɡǔ网 .B.鸡豚狗彘之畜 chù畜养 .C.申之以孝悌之义 tì敬爱兄长 .D.然而不王者 wànɡ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未之有也 B.何以伐为 C.奚以知其然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沧源民族中学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A.“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错过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是说,种庄稼不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两个都是成语,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观点是,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
C.“王道之始也”中的“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王”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
D.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了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6.翻译下列文句。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
C组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③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④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沧源民族中学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⑥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注 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囹圄、而桎梏槌楚不完,而.A.名摩灭,不可胜记古者富贵而.需赋也,如枵腹待食国家之.C.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
拙蒙赏阳城以.
B.
好乐,有诸王尝语庄子以.
督促,后慑于黜罚为有司者,前迫于.D.
郑袖,外欺于张仪怀王内惑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沧源民族中学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
第四周 2013年3月4日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必修三第一单元导学案】推荐阅读: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01-30
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09-24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03-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04-21
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小结02-05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04-07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09-15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12-12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11-11
《孙权劝学》导学案(七年级必修)07-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