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通用12篇)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1

大家好!我是 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书写中国梦!青春是什么?记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它是这样说的:“青春是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而我们知道,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面对如此美好的季节,我们怎么能浪费?我们要让我们的青春书写人生、让我们的青春耀眼,唯有奋斗和拼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从1935年到1950年,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政府想用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留住他,却也无法阻挡他一心回国的愿望。可是回国的道路是曲折的、艰辛的。美国移民局对钱学森百般恐吓,把他关进拘留所,限制人身自由。整整5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他想要回国的坚强意志。1955年,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如今,虽然他已逝世,但他时刻谨记祖国,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拳拳赤子心、股殷爱国情,照亮着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挺起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骄傲,我们生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自豪,青春可以在爱国奋斗中书写人生!总书记曾说过: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代人有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青春年少的我们,此时不搏何时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爱国奋斗精神新的内涵,那就是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和地位,都要怀揣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民族的赤诚之意,对知识的炽热之心,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孩子心中永远的太阳,和他们的生命一起发光,一起闪耀!带着对幼教事业的美好憧憬,怀着一份勇往直前,乐于奉献的心境,我踏入了彬县新民中心幼儿园,从此与幼教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行走在童心的世界,工作在快乐的一线,我见证了新民中心幼儿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大发展,同时也见证了彬县幼教的蓬勃发展。从大学毕业的当年,毅然选择了回彬县工作,我坚信自己的选择,21岁,带着一脸稚气和茫然走出学校,怀着满腔热情走进幼儿园。由于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我倍感珍惜。望着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仍孜孜不倦的老教师,我再次深刻地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描写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带着儿时的梦想,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3年大学的学习生活,最终让我把人生定格在这三尺讲台。刚来到这时,面对陌生的一切,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让我无从下手。刚进小班时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可见。无数次幻想着自己成为一名 孩子王 时的快乐情景,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语。面对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他们天真无邪,我以为这就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童心世界。可是当孩子们第一次摇摇摆摆的来到我面前,哭着,“老师我拉裤子了“,当时我哭笑不得,第一次帮孩子收拾,心里感慨其实我们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妈妈,也是他们在幼儿园的唯一的依靠,更是祖国培养英才的第一教练员,他们的一声声的老师,就是我对他们的责任。虽然我们教师职业很辛苦:有小朋友的调皮捣蛋,有家长的不理解,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就要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既然我们是教师,就要一辈子用爱心去点亮一盏盏心灯,在照亮幼儿未来的同时,也辉煌自己的人生。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2

我国对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产生的,因此,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在校园这一范围内,由全体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态度、文化形式及物质形态的总和,是所有校园人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共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等。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校园文化一般还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诸如校园环境设计、建筑物的布局与风格、学设施配备等这些外在的物质载体多被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观念文化层,指校园人的价值观、道德评判标准、学习态度、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层,是其部分观念层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四是方式文化层,主要指学校中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有纪念意义的碑刻人物雕塑及校史陈列室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笔者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专指学校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方面体现。所以说,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环境”,是校园的“氛围”,是校园的“生态”,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甚至是学校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泡菜坛理论”,即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这也正验证了我国古谚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 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设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强调要把这一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中。这一体系有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就应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点。

2.1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课程

高校国防教育,指的是在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对象进行的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是社会国防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就要把它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大纲,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主要是由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两项必修科目及军事理论专题研究、定向运动等选修科目组成。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与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最本质的核心。教师应通过对大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的情感,培养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献身的道德情操,在校园营造为国防尽义务而感到光荣的良好风气,促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现在的大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军训期间有严格的训练、规律的作息生活、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各种评比竞赛,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观念的形成。

2.2 增加爱国主义主题的文化知识宣讲

目前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大量地开展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讲座,给广大的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是,素质教育讲座中却很少涉及爱国主义主题。因此,高校应该增加这方面的讲座,通过这类讲座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高校可以邀请航天英雄、军事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增加学生的国防知识和爱国热情,例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到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围绕学子们共同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和国际热点问题举办讲座,让他们及时了解和关注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和新情况,掌握世界的变化信息及国内的热点发展趋势,例如拉萨3.14事件、台海两岸关系等;还可以通过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国旗的神圣,以及身为中华民族传人的伟大自豪感,激发学子们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发图强。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学生成为征兵的首要对象,当兵成为体现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实践途径。如何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既需要高校经常组织爱国主义文化知识宣讲,又需要高校开展对大学生服兵役的宣传工作。

2.3 加强校园网络宣传

合理利用校园网络来弘扬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网络的迅速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确实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文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开阔视野,感受到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理。从理论创新到生活点滴,从新闻宣传到民间舆论,从轰动事件到先进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网络信息,学生还能增长人文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高校要重视互联网、校园网,尤其是国防教育网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

3. 结语

大学是文化的圣地,是精神的传播源头。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下的新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又一途径,同时,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陶磊.聂自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科技信息, 2006, (5) .

[2]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3) .

[3]施一满.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中南大学, 2006.10.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德育教育 情感教育 潜移默化

D647

一.引言

当我把孩子的回答告诉某个孩子的父亲时,他感慨地说:“不奇怪,我就是一個不称职的爸爸,我们基地有许许多多“不称职”的爸爸,一搞会战,多少人吃住在野外前线,一两个月不回家。没有这些爸爸的无私奉献,那有准东油田的日新月异、繁荣富强啊”………一种让石油职工安心生产的责任感,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紧迫感,促使我油然而产生了想了解孩子们爱不爱他们父母,爱不爱他们父母为之努力工作的准东油田。.

二、研究的目的

弘扬‘中国精神,从小培养幼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德育质量。“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

本学期我们将对幼儿以“爱父母、爱准东”的情感教育进行重点实验研究,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和行为研究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和个案分析等多种方法。教育实验法(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主题会、家长会等方式) 。

五.研究对象及参加研究的教师

本次参加研究的实验对象为:大一、大二班的幼儿,年龄在6岁—6岁半。共60名幼儿,男孩38名,女孩22名。

2.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大班两个班的班主任,共六名教师参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1.本课题由幼儿园副园长和大班教师共同完成。

2. 课题组成员深入领会,正确掌握教学法。

3.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4.参加研究的园长与教师均以幼儿德育教育为基点的教育组织策略及操作原则的构建者。

5.对家长做好宣传,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七.研究时间

实验从2015年3月——2015年6月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在大一班、大二班进行实验。

2.准备开展以情感教育为主导,以“热爱父母、热爱准东”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3.确定素质高,责任心强,忠诚幼教事业,热爱孩子的骨干教师承担实验班的工作,明确实验目的、计划、要求等。

4.实验的时间为四个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2015年3月为第一实验阶段:对两个大班的幼儿及家长进行摸底调查工作,分析现状,掌握原始材料。为落实德育计划,因材施教而提供依据。

2015年4月为第二实验阶段:了解实际,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

2015年5月为第三实验阶段:根据计划,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多科教育活动。

2014年6月实验结束,用质量评定法和提问观察法,得出德育工作的质量。

九、研究的具体过程

1.第一阶段:调查研究。

“呱呱之子,各识其亲”。这是自古以来公认的直观情感表现。我有目的的对大班部分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十分简单: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吗?爱准东油田吗?为什么?

2.第二阶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根据调查情况,我组织大班的老师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了详细的主题计划,有目的的在大班开展了以情感教育为主导,以“热爱爸爸、妈妈、热爱准东油田”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3.第三阶段:具体实施。

为了将这次主题明确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多种教育活动来体现,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

(1).通过形象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2).利用正确的舆论,增强教育效果。

(3).渗透于教学之中,增强教育效果。

(4).通过集体活动,巩固教育效果。

(5)教师通过环境来影响、感染幼儿,增加隐性教育的作用。

(6).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效果。

十.实验效果

通过开展“热爱父母、热爱准东”的主题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由浅入深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父母,认识自己的家乡-准东油田,贯穿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情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调查的孩子100%对自己的父母有了正确的评价,100%的孩子能说出爱准东的什么。

十一.实践后的思考

1.要使幼儿懂得关心他人,具备爱家乡、爱祖国等良好的品质,就要在 他们身上培养起美好的情感——对人的爱。使他们懂得关心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周围的成人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对集体、对人民和对祖国的爱。在

2.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道德判断富有具体性、情绪性、受暗示性明显,情感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迅速发生变化。老师是幼儿心目中最信赖的人,老师的言行的感情色彩能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影响。

3.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形成某种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用单一的一时刺激的方法,而是要依靠多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引导幼儿分清是非,并且要常备不懈,一环接一环,持续进行,一刻也不能放松。

4. 能否肩负起时代重托,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幼儿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丽.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途径[J]. 甘肃教育 2015年14期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4

心得体会

身处伟大的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处于一个难得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个新时代:作为教书育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个新时代,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牢记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将自身的发展、个人理想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将爱国奋斗转化为行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

一、立德

1、爱护学校:

学校是我们和社会之间和他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学校是我们证明人生价值的舞台,是我们美好家庭的强大基础,是我们在社会上的发言权。

近段时间有中、小学语文,初中数学,心理学科,相继代表绵阳市到省参赛,有市上赛课研讨,教研员讲了就是我们教研组长在发言,外出学习、联合教研,我们有很强的话语权,一是我们教师厉害,二是我们有学校作为强大的支撑。

2、爱护工作

工作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担当,担当就是价值。感恩那些让我们独当一面的人,感恩那些给我们压力的人。因为那是机会,是信任,是平台,也是发言权。

二、立功

1、教学的能手:

研究学生心理: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学生的性格、情绪和气质以便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活动,能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和不断开拓创新的钻研精神。

指导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最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培养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并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探索精神和独创意识,并尽力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习惯。

2、研究的高手:上传《一师一优课》、参与《健康课堂》、撰写《教学课例》、《教研论文》、申报、参与《课题研究》。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精选) 篇5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从此以后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因此,我今天演讲的的题目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因为历史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同志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有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大声疾呼,有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高歌,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实践,有陆游“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千古佳句。

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定位为基础的,它虽然可以由热爱国土、历史、文化等感情的形式萌生,但必由民族意识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东方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国破家亡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爱国意识的不竭源泉,但这传统无法与时代同日而语,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国家命运的自觉意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内忧政治腐败,外患列强瓜分。为救亡图存,前有康有为变法半途夭折,后有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众多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为历史掀开了展新的一页。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伴随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顽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然而,在50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作用下,人门崇尚金钱,追逐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6

活动心得体会

通风队-刘超

按照华电煤业公司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读完通知全文后有几点粗浅的感受:一是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现实的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引领,开展这个活动,就是要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开展活动作为落实党的人才政策、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敬人才、厚待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把党中央和总书记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信任和期待落到实处。二是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应有之责。比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正是有这种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激励周总理在工作中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广大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知识才会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三是广大知识分子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落实落小落细是关键。第一,要全面加强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深刻诠释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比如前段时间,新闻联播集中播发邓稼先、黄大年等先进事迹,社会反响很好。第二,组织深入学习研讨,采取报告会、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让爱国奋斗精神入脑入心,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第三,抓好专题研修培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将爱国奋斗精神纳入各类研修培训,把它作为重要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引导各类人才增强“四个自信”,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第四,发挥典型引导作用,让爱国奋斗成为时代风尚。树立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第五,开展岗位践行活动,让活动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成效。一方面将活动融入工作实践。另一方面为知识分子奋发作为、报效国家搭建载体。

刘 超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7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今天, 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特别是地方精神, 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地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一定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点。传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结晶, 凝结着人类对自身对生活的理解, 是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的产物。所以文化传统是产生于一个群体的历代生活之中, 成长发展于这一群体的重复实践之中, 形成群体意识, 规定着大多数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所以, 我们可以把文化传统理解为地方精神, 它以意识、品格、气质的方式表现出来, 成为一个地方共同的价值取向, 是一个地方的核心。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之所以有所不同, 与地方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地方精神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经过时间的沉积保存下来的。

一个地方拥有了自己的地方精神, 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 发展的最好的宣传音。

二、与时俱进, 弘扬地方精神, 进行文化创新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各形式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 而是既克服又保留, 是扬弃。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相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 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意识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如果没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整个链条就会中断。

地方精神的发掘和弘扬是与一个地方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现阶段的发展相联系的。弘扬地方精神也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2007年, 当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时候, 整个中国都在为香港的繁荣而庆祝, 人们从中得出结论, 香港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于香港有它自己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也是香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身上可以看到“香港精神”的一个缩影, 他出身于一个寻常百姓家庭, 由一个平凡的学生、为生活而奔波的“孤单的推销员”, 达至今日的成功。他的人生经历, 折射出了香港由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渔村, 演变成举世知名国际大都会的成功故事。他特别强调:让我们大家同心携手, 团结一致, 一起为重建和谐的社会, 为香港的未来而奋斗。香港精神正是在曾荫权身上体现出来了。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无分文, 白手起家, 发挥聪明才智, 历尽千辛万苦, 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业绩。今天的香港, 面临新的创业挑战, 正需要这种香港精神。

云南省剑川县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 这里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 这种文化延续了上千年, 已经开始内化为“剑川精神”。剑川拥有全国保留最为完好的白族建筑;彰显白族历史文化的石宝山石窟;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 (WMF) 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海门口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甚为罕见, 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剑川的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 是剑川勤劳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文化需要与现阶段剑川的县情相结合, 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中, 弘扬“剑川精神”, 创新文化, 使之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弘扬地方精神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地方精神的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地方精神除了发展, 还需要创新地方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地方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由于这种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征, 有时会发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传统有时候会变成保守, 会扼制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因此, 我们既要珍惜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地方精神, 又要在时代中发展符合现今时代要求能促进地方发展的新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要继承传统, 但又要接受环境的挑战, 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在精神, 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内在要求我们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雅斯贝尔斯説:“对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 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的了。它向我们显示人类最广阔的天地, 给我们带来生活所依据的传统的内容, 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 解除我们受自己时代所加予的意识的束缚, 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来看待人。”海德格尔曾説过, 历史是人存在的领域, 人降生在历史中, 在理解历史之前, 已经不可避免地有着存在上的关系。在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上看, 历史必定作为生活领域构成了当代, 构成了人的现实世界, 历史所包含的语言、传统、精神等必然成为构成当代的要素。历史虽是指过去之事, 然而却是有后效的东西, 对后一代人来説总是先在的, 每一代人都被“抛掷”到他的前辈所创造的历史之中, 在历史的生活境遇中成长。历史不仅作为一代人生存的“大地”, 而且作为人类经验的叙述, 是每一代人不可能离开历史去创造历史。每个生活着的人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解释、吸收人类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因此, 我们弘扬和培育地方精神不能拘泥于历史而要立足与现实, 一定要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实践, 继承过去、超越现实。

3. 开放与弘扬的统一

邓小平説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 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将世界不同地域、不同体制的国家推到相同的经济河道上,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 使任何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地方也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 使得地方不得不处于一种开放的姿态中。地方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也好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得到发展。弘扬地方精神, 要全面地了解当今世界, 全面的了解国情, 不仅要了解现在, 也要了解过去,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弘扬地方精神, 要立足于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要站在当今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更宽容的态度进行改革, 有所创新;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7年第1版第36页

[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4]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第54页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8

[关键词]《亮剑》 爱国主义 信息化 创新

电视连续剧《亮剑》播出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稳坐2005年央视收视冠军宝座。地方各台纷纷购买播出,一些观众反复观看了三、四次。碟市、租赁市场也十分火爆。连续数月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稳居碟市销售榜和音像店租赁榜第一名。《亮剑》还成为了网友博客中的主角。可以说《亮剑》播出后对大陆社会带来的影响之大,引出的社会话题之广,远远超过了这个电视剧本身。

一、《亮剑》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价值

1.《亮剑》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教化作用。

(1)《亮剑》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影响着他们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选择。

《亮剑》再现了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和抗日英烈英雄行为对民族存续的价值,给人们以极大的心灵震撼。网友们评论说,“他们都是民族英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有了李云龙、孙德胜、魏和尚等等一批抗日先烈,才铸造了我们的民族之魂。”与此同时,人们对自己也开始了反思。“试想今天社会,我们灵魂是否高尚?能不能做到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不谈过去,我们现在真是该敬仰这些先烈,不能只知道歌星,球星……”

(2).《亮剑》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亮剑》播出后带动了一波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浪潮。在网络留言中,不少人表示被骑兵连的悲壮所感动,“一句一句‘骑兵连,进攻!’让我热泪盈眶,尤其是连长孙德胜只剩自己时的那句‘骑兵连,进攻!’然后单刀匹马杀入敌阵。悲壮!!!!”“自己的爱国之情在那一瞬间被激发出来了!热血沸腾!”“我真希望是孙连长身后的兵!”“如果我们活在那个时代,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这个年代,更应该如此”。《亮剑》成功地通过一个个情节和鲜活的人物个性塑造,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战争场景的烘托,使观众在忘我的状态中与银幕上的故事和人物认同,进而唤醒观众的内在激情,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3).《亮剑》鼓起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亮剑》中令人最难忘的一句话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说,它唤醒了中国人一度遗忘的“不服输精神”。在网络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贴子:“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工作生活的压力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正是要有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要坚定信念、不怕苦不怕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勇敢积极的面对。……让我们一起拿出这种亮剑的精神理智勇敢的面对你的生活、你的未来吧!要相信自己,因为生活永远属于强者!”可见,《亮剑》对子增强人们的意志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亮剑》强化了人们的爱国行为

据新华网2005年11月18日报道,在18日以3:2战胜日本队之后,中国男排的队员们纷纷表示,正是新任主师周建安大力提倡的“亮剑”精神帮助球队顶住了压力。替补上场结果拿到全队第二高得分的崔建军说:“这是一场团结的比赛,周指导一直在队里提倡亮剑精神,我想我们今天做到了。日本队实力上强于我们,但是我们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我们赢了。”“亮剑”精神广泛深入各领域,从Google上随便用“亮剑精神”搜索,便可看到五万多条这样的标题:“中国房地产需要亮剑精神”、“新时期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需要亮剑精神”等等,效应似乎还在发酵中。

2.《亮剑》等主旋律影片对于捍卫民族文化,抵御西方的文化侵略具有积极意义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重大转折,“从传统意义下的文化,即民族性、地域性、历史继承性的文化向超越民族分隔、地域封闭,即一种非历史性、开放性的媒体文化转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语言正以其特有的优势和能耐渗透到文字语言曾经涉足的各个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人类的又一重要的文化媒介。同时,影视文化因其受众面广、能够影响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因而大大改变和提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和扩展了文化的渗透能力和参照系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带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在影视上取得了文化霸权地位,对我们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念渗透,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有50%的人会“少部分地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25%的人会“基本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5%的人会“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只有20%的人对此表示反感,“不会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一结果说明西方国家利用影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亮剑》热说明。这些主旋律影片是主动应对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以积极的姿态抵御西方文化侵略,捍卫民族文化的成功尝试。

二、《亮剑》对于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必须进一步重视影视等现代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新的传播媒体和文化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群众;随着大量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现,以及社会成员流动的数量、范围、方式的不断扩大和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不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现代人的历史使命。

影视文化以其视听直觉性、兼容性、传播的迅捷性、影响的广泛性、深远性和全球性、大众化的消费特点,使其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形态,成为亿万观众获取知识、信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源泉。据统计,2005年年末,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8%,达到12余亿人,居民平均每天有2小时39分钟用在看电视上,占总闲暇时间的46.22%,占全天的11.04%,看电视是闲暇时间里占有时间最长的活动。在21世纪里电视将与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在一起,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根本变化。

《亮剑》的成功说明,发挥影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大有可为的,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向,值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克服对影视的片面认识,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

片的实施计划,并积极利用网络等阵地,开展影评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引导人民大众树立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2.高度重视教化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一位网民在评论中写到:“亮剑的播出产生的反响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媒体的力量。突然醒悟,所谓哈日哈韩,其实不是那些青少年的错,而是我们电视电影编导的错,谁把阵地丢了??是他们每年搞出些烂片自然让别人不爱看,转向日、韩片,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给别人去做。现在年轻人不喜欢看抗日的片,不是不喜欢这个题材,而是不喜欢五六十年代的说教,那么,投其所好,做些隐含中的爱国主题的电视。既然他们要崇拜,就合理的塑造一个人物让他们崇拜。”这一评论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主旋律影片不是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而是如何实现教化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和谐统一问题。

(1).影视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教化民众的责任,正确处理娱乐性与思想导向性的关系。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都不是无目的的。巴尔扎克坚信:艺术家的使命是“教育他的时代”。著名导演谢晋认为:“我喜欢影片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思索,我希望文艺作品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广大人民思想境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亮剑》的效应进一步说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是无可估量的。

但是,现在影坛和电视剧出现太多物欲横流、追求消费的创作主题,其对民众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影视事前、事后的审核制度,支持主旋律影片、健康影片的生产、发行和播放,对不健康的影片则视情况进行限制、打击。

当然,这种教化,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坚持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对群众进行教育,是我们党的好传统,问题在于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运用,特别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增强这种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群众乐于接受。”因此必须遵循影视创作规律,使作品充满魅力。剧评家冯磊指出,艺术创作必须讲究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毫无疑问,《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这个李云龙,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日大业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不让人感觉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也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顾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采取了与此相反的处理方式,那么,这部电视剧的魅力至少会降低一半。因此,必须重视让观众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否则,教化与娱乐将两败俱伤。

(2).必须重视教化与人们审美倾向的有机统一。

《亮剑》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是人物的真实、鲜活与个性。许多观众说,从《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石光荣,到《历史的天空》的姜大牙,再到如今的李云龙,他们都是“人性化的英雄”。他们就像是身边人,触手可及,小毛病一大堆,却生动有趣,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过去的战争剧常常是只有战争没有人,英雄人物被空洞化、理想化,如今英雄们终于‘落地’了。”《亮剑》的军事顾问、刘少奇儿子刘源评价说,“这个人物集中了他们那一代特有的、在许多人身上司空见惯的弱点和缺失,不完美,却更可敬、可亲、可爱。”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游飞教授所认为的,“对英雄的界定离不开时代环境,李云龙、姜大牙虽都是过去的人物,但他们的个性却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个性张扬的平民化时代,李云龙的缺陷英雄形象,恰恰适应了当代人敢于张扬个性、追求个性表现的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审美趣味和人性评价尺度。

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都包含着一种审美活动,电视画面的构图、光影、色彩、线条、叙事结构、情节、表演、布景等都具有审美特性,都能给观众以视听觉享受,唤起观众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使感观视觉的美升华为精神的美,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因此,要想取得教化的作用,影视创作必须根据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的新变化,在符合当代人审美倾向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因此影视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观众审美的倾向,实现教化与审美的有机融合。

弘扬爱国精神演讲稿 篇9

我们在祖**亲的怀抱里成长,等年少力壮,拭去她的鬓白,拂去历史的尘埃,肩负起我们应当的重量。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梦想!是我们青春洒下的辉煌!

回望历史长河,了解那些振奋人心的爱国事迹;打开属于烈士的书卷,从万千爱国豪杰身上学习高贵的品质;品读一本爱国书籍,感味着高尚精神的真谛。

人类在亘远的时间长河中扮演了太多虚假或是功利的角色,有太多人在浮华面前迷失了自我。可是!在某一个无须约定的时刻,你会因看到国旗徐徐升起而肃然起敬,会因听到国歌奏响而轻声跟着哼鸣,会因得知受难同胞得到官兵救援后,感到心头出现一股强烈的火焰在不息地燃烧。那正是爱国心在发作,那正是爱国魂在昂扬!

你是否记得上一次,你看到外交部对于领土主权铿锵有力的发言时的热血澎湃,你是否记得上一次看到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击败外国对手时的大声叫好,是否还记得,看到中国以强者的姿态站在国际世界时的无比自豪。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剪影,都是我们爱国心和爱国魂最真实的体现!

但在热血沸腾之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所有人去深思。我们已经多久没有用心感受那爱国精神的真谛了?!有人会认为那是一张薄纸!那是无用的空谈!那是国家大事与自己无关!

可正是它,让无数革命义士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它,我们才可能获得现在生活的安宁;正是爱国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无数艰苦岁月中生生不息。

爱国应融为我们的灵魂,化作我们的梦想。人生如大海汪洋,只有爱国作桨,才能不断远航;生命之路绵长,只有斗志昂扬,才能义气方刚;我们这些青年学子们,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贯彻爱国的真谛才能使我们的祖国不断变强!我们,在坐的所有人,只有不带功利性地,用心去爱国,才能为国家热血满腔,振国兴邦!

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是和亿万人民同样的血脉,是奔腾不息的蜿蜒大江。

一二九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10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因为历史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有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大声疾呼,有屈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高歌,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实践,有陆游“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千古佳句。

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此 文来源于文 秘 家 园和国家的关注和定位为基础的,它虽然可以由热爱国土、历史、文化等感情的形式萌生,但必由民族意识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东方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国破家亡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爱国意识的不竭源泉,但这传统无法与时代同日而语,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国家命运的自觉意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内忧政治腐败,外患列强瓜分。为救亡图存,前有康有为变法半途夭折,后有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众多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为历史掀开了展新的一页。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伴随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顽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然而,在50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作用下,人门崇尚金钱,追逐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此刻,闻国歌而兴爱国之思,这不应随时间而渐渐远离,而是应被赋予时代特有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发展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面向全球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试问,如果以个人主义替代国家利益,人类如何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范文网【】

论弘扬核工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11

关键词:核工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50—03

2005年1月15日,在纪念中国核工业发展五十周年大会上,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指出,“在我国核工业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形成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1]

核工业精神是在我国核工业发展进程中,广大核工业人铸就的崇高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爱国奉献、勇担重任、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精神的浓缩。核工业精神集中体现了核工业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核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发展。今天弘扬核工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工业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人们有昂扬的斗志,无私地奉献精神,需要人们具备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品质,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是落后,就是衰弱,一打就垮,痛苦于受人凌辱与宰割;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空虚,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与鞭打。”[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核工业精神继承与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具有创新与科学的时代特色,是核工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神品质,因此核工业精神是当今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1.核工业精神中“事业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书经·尚书》云“纣有臣亿万,亿万其心;周有臣三千,唯一心”,最后周灭了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凝聚力的威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开创性事业,比周灭纣更复杂、更艰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世俗化、物化,有些人借口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悲观消极,不思进取;虽然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内极少数分裂分子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破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国际反华势力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寻找各种借口制造事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取得伟大事业的胜利,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民族成员为了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内聚力 [3],它能把全国人民,不分地域、年龄、种族、职业凝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引,就没有民族的凝聚力。弘扬核工业精神,发扬核工业人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可以增强民族志气,凝聚民族力量,鼓舞和激励人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凝聚人心,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因为爱国主义精神使人勇于承担民族和社会的责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乐于奉献自己的一切;使人产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竭的力量和高尚的情怀,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核工业人在创业时期,技术落后,条件恶劣,苏联提供的援助突然中断,许多核科学知识都要靠自己摸索,是爱国主义精神让核工业人战胜了一切困难,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没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没有在科学追求上的献身精神,就没有去开发具有极大潜能的科技力量,就没有核科技的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提高人们的创造力,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激发人们创造力的源泉。

2.核工业精神中“进取成就一切”的拼搏精神、进取创新精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动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前提,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当前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我国虽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体科技水平低,尤其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实施率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因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国只是全世界的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要使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需要有一股精神,一股气,拼搏是创新的保障,创新是拼搏的目的,为创新而拼搏,在拼搏中创新。“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是拼搏、创新的典范,弘扬核工业精神,学习核工业人拼搏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所谓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结构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实践创造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不断增强,以及文化在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中决定性意义的日益凸显,综合国力中核心性、标志性的因素,经历了一个从暴力向物质实力进而向文化实力不断转化的过程[4]。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力量包括精神的力量,精神是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等硬实力竞争,还包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5]。核工业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弘扬核工业精神既能提升硬实力,又能提升软实力,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核工业精神中“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的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平等、法治、竞争的经济,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够高,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没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而是把利润摆在首位,这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感缺乏的表现,是一种错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到产品有问题不出厂,绝不放过一个疑点,不留下一个隐患,从每个人、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严格地把住质量关、安全关,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使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确实做到了万无一失。弘扬“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时刻不忘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感融入到工作中,人民的生命就更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核工业精神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教材

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的领导者、决策者,她能否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关系到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我们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经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洗礼,事实证明她确实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抵制不了糖衣炮弹的诱惑,逐渐偏离了人民的队伍,追求享受、名利,有的人甚至腐化堕落。我们党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加强先进性建设。核工业精神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教材:核工业精神体现的忠于祖国、忠于党的坚定信念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力量源泉;核工业精神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反对和防止腐败的强大力量;核工业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法宝。

二、核工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一切生产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人,国际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弘扬核工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1.弘扬核工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它决定一个人的灵魂,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诚然科学文化素质是良好素质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会愚昧无知,野蛮落后,自然谈不上有良好的素质,但如果仅有知识,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素质,就不懂得关心人,就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可能成为“高级杀手”或“高级书呆子”。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来说,爱国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与提高的,它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陶,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浇灌。核工业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凡是精神都是人文的”。弘扬以爱国奉献为本质特征的核工业精神,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帮助人们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灵魂得到洗礼,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弘扬核工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良好素质的基础。科学知识主要是告诉人们“是什么”、“为什么”,是求真,是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的人文,是残缺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文化知识,它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精神动力。核工业精神饱含科学与人文精神,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鼓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得到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其爱国奉献、淡薄名利、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又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的王国中孜孜以求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学者之所以能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甚至献出生命,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与高尚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与素质,他们就不可能克服遇到的困难,就不能忍受求知的寂寞与艰辛,就不可能去开发具有极大潜能的科技力量。因此,弘扬核工业精神对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3.弘扬核工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国民身心的和谐。处于战略转型期的人们,面对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要想获得内心的宁静,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义与利、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归根到底就是利益得失关系。“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人视名利如粪土,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为荣,以献身祖国建设事业为人生最高追求。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被物化,那些从海外归来的一代又一代核科技工作者的事迹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弘扬核工业精神,可以使人确立正确的追求目标,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身心的和谐。

4.弘扬核工业精神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改革创新,杨叔子院士在文化素质讲演中提出人最重要的素质有两个,一是爱国,一是创新。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核工业精神的重要特色,弘扬核工业精神,学习核工业人开拓创新的事迹,可以使国民看到创新之可能,创新之可行,产生自主创新的愿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康日新.“四个一切”:核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J].中国军转民,2005,(2):14.

[2][6]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62-66.

[3]王利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27.

[4]顾海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5.

[5]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1998-09-29.

Discuss the Value of Carrying Forward Nuclear Industrial Spirit

LIU Li-Hong LIU Pei-huan

(USC,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er department,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Nuclear industrial spirit, that is undertaking is superior to everything, responsi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initiative can make anything successful, carefulness mix in everything, was created by nuclear industrial workers during the course of nuclear industry development. Nuclear industrial spir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ime’s spirit —— the national spirit that patriotism is the core and era spirit that reform and bring forth new ideas are the core. Now carry forward nuclear industrial spirit is significant to socialism contraction and improving the citizen’s quality.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篇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弘扬廊坊精神的意义

加强廊坊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能够树立城市共同理想, 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广大市民的奋斗目标, 使城市精神成为动员和凝聚广大市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从而增强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使廊坊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灯塔, 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精神面貌的塑造、市民行为的规范、国内外形象的树立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廊坊在历史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 形成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大气, “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 “开放包容、自信谦仁”的和气。这种充盈天地的人文特质构成了廊坊精神的内涵, 是廊坊市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是攻坚克难、争先跨越, 全面推进“两个率先”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廊坊精神能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调动广大市民为城市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从而自觉地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大气、锐气、和气”是廊坊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动规范, 是巩固廊坊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 我们要主动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途径弘扬廊坊精神。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弘扬廊坊精神的启示

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 普遍重视核心价值的培植。以美国为例, 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对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 并精心构筑能被其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体系。美国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 把其价值观成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学校强化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围绕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个人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內容, 目的是培养守规则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 增强国家认同。尽管崇尚个人主义, 但是大学都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将其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 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成为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的大众传媒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无孔不入地渗透其价值观教育。美国政府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宣传美国核心价值观, 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强大的文化产业, 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无处不在且形式灵活多样。政党、学校、社团等各种组织, 文化娱乐活动、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介, 以及历史文物、纪念场馆等多种场合,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宣传、传播、控制、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虽然我国与美国在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同, 在价值观建设方面各具特色, 但美国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政府主导、无孔不入式宣传、渗透式教育、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等经验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弘扬廊坊精神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弘扬廊坊精神途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树立、弘扬和加强的过程, 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廊坊市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大力弘扬廊坊精神,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

1.政府主导, 引领廊坊市上下共同践行廊坊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城市精神的培育塑造, 是一项系统工程, 领导干部处于社会的核心层, 对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弘扬廊坊精神, 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制定符合弘扬廊坊精神的规划和政策。成立专门机构, 做好中长期宣传规划与报道工作。城市精神, 是在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中生长的, 而党政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实际行动, 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增强信心的重要原因。城市精神的动力在人民群众中间, 如何使这种动力喷涌而出, 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因此, 廊坊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弘扬廊坊精神中发挥关键作用, 党委政府部门要在城市精神塑造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多途径、渗透式宣传, 亮出廊坊精神

美国取得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其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的广泛性、渗透性, 注重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 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价值观的熏陶, 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拓宽与创新廊坊精神的传播途径, 可以有效地弘扬先进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廊坊市在弘扬廊坊精神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渗透式宣传方式, 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将廊坊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 宣传廊坊精神除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外, 还要通过学科课、各种文化设施、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场馆、群众性活动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廊坊精神的渗透教育。其次, 要在廊坊全市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普遍长期开展践行廊坊精神活动, 从小孩抓起, 从基础做起, 使廊坊精神成为引领学生进步的号角。再次, 要把廊坊精神的传播贯彻到媒体的日常报道宣传中去, 让廊坊精神进各级各类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传播媒介。再次, 深入开展廊坊精神市民践行活动, 推出各区县、各行各业弘扬廊坊精神的先进典型, 及时对他们的经验予以总结推广, 对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宣传和表彰, 在全市范围内树立起人们学习的榜样。将廊坊精神深化到每个基层单位, 量化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 融入到每个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和行为规范中。

3.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亮出廊坊精神

志愿服务事业倡导通过奉献、互助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为弘扬城市精神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政府应重视培养青少年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出台各级学生做义工的标准与要求。廊坊市志愿者协会应加大工作力度, 进一步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 凝聚各类志愿服务力量, 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大力实施志愿服务规划, 着力加强各类学校、社区志愿者工作,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使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广大市民实践城市精神的有效载体, 使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丰富和体现城市精神的重要力量, 激励和感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市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服务社会, 服务大众, 在奉献中唱响城市精神, 共同建设幸福廊坊。

4.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亮出廊坊精神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中, 最容易抓、最容易见成效的就是物业管理行业。物业管理不仅可以使物业及其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而且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住宅社会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环境, 不仅能减少烦恼、焦虑、矛盾、摩擦, 乃至某些危害社会的不轨行为, 还会形成互助、互谅的社会风气, 促进身心健康, 乃至小孩的学习成绩。这一切, 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也是孕育廊坊精神的沃土。提升廊坊市物业服务的法制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创造意识, 必将为廊坊精神的凝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社区, 物业公司可以组织诗歌、歌曲、舞蹈、短剧、图片展、横幅标语、有奖比赛等活动, 深入群众贴近宣传廊坊精神, 提升服务质量, 诚信经营, 打造物业品牌。市政府可以对物业公司的宣传活动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扶持一批先进典型物业公司, 构筑“和睦、温馨、文明”社区, 使市民近距离感受廊坊精神的魅力, 从而进一步增强城市精神的凝聚力。

廊坊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美誉。美好的城市形象展现了城市精神。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 增强了城市精神的凝聚力, 通过多途径弘扬廊坊精神, 倾力建设幸福廊坊, 廊坊精神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摘要:“大气、锐气、和气”是廊坊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动规范, 是巩固廊坊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 要主动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途径弘扬廊坊精神。

关键词:核心价值,廊坊精神,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27-32.

上一篇:生命抒情散文下一篇: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