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礼仪差异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美礼仪差异(共8篇)

中美礼仪差异 篇1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中美礼仪差异 篇2

Etiquette is the process and means to show respect to each other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y certain, common procedures The Etiquette can be said to be a person’s external appearance of inward cultivation and quality.Inviting and leave-taking are the two main etiquette in social etiquette culture.Owing to th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hinese and Americans vary greatly in giving invitings and leave-takings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cultural confilc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it’s neccessay for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s to aware the difference clearly.

2、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ways of Inviting and Leave-Taking in the Etiquette Culture

A、Differences in Inviting

Inviting in American can be devided into two kinds:one is real inviting and the other is unreal inviting.A real invting should be very sincere in American culture.It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invitee because both sides should be available so that they could arrange their schedule properly.So an inviting should be decided by both sides that will make sure about the time, place and event.The invitees really mean to call first to make sure the time is convenien and they should not be late.When the invitee receives an invitation he should say thanks to the host.If the invitee is not available to visit or arrive on time or can’t go to the appointment due to an emergency, it is polite and necessary to explain and apologize to the host.It is also quite common, however, that an American give the sentences which seem like the inviting.For instance, “We can have a dinner some time.I will call you.”, or“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Those sentences are actually not a real inviting.

In China, it is not necessary to make an appointment before a visit.Chinese can be invited anytime and can visit their friends anytime.If someone is invited, it’s a kind of honor.Therefore, the time of a visit is determined by the host.When a inviting is giving to a Chinese, it is common to get no certain response such as“Yes let’s talk about later.”or“Ok, I’ll try to cone.”Those uncertain responses will make Americans feel confused.While in Eastern culture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invitee is often full of formula which is a fixed way to show respect.

B、Differences in Leave-taking

Leave taking is also filled with the fixed sentences.Chinese express respect and concerns in leave taking while Americans stress more on appreciation and wishes.The differences of leave tak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an be shown in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 Chinese people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anks in leave taking and Chinese way of expressing thanks is to lower himself/herself and higher others.It is a symbol of politeness and modesty such as“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today and I have learned much from you today.”In America, people prefer to say something abou the contact so as to show great pleasure of the meeting, such as“Nice talking to you!”etc.

Secondly, Chinese people usually feel guilty for taking up the host’s time.So they always excuse themselves for bothering the host like“Since you are so busy, I won’t spend your time now.Make your business.”Americans apologize for leaving for that they have their own business to do so they have to leave right now.

Third, Chinese usually see friends as their own relatives and they often remind the leaving visitors many times“Be careful on the road!”, “Take care!”.While in America,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pect the individual and“Goodbye”is the frequently used wish language in leave taking.In additio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s will express the desire of the next meeting.But the meaning is totally different.As for Chinese people, it’s just a way to show politeness and respect and what they say is just the cliché.It cannot be treated seriously.The hearers may just express their thanks for the inviting.

3、Main 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Inviting and Leace-taking

Lenell Davis had put it in her book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that“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the major sources of confusion, frustr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ccording to Lenell’s view, context in communication contains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brings people together.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is more impersonal.The difference in context leads to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s—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Chinese people, as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believe that one should immerse into the whole society to exist.China’s strong emphasis on the group,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uilt up their group-oriented value.Therefore, in China, collectivism is more important, so team-work is advocated.Harmony is much more important.That’s why Chinese people like to be modest.Being modest means great respect to others in China rather than showing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mericans, as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take everyone’s privacy very seriously.They are confident and worship individual struggle.Americans respect individualism so they yearn for freedom and are not willing to get restriction.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American history has determine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concept of individualism, the basis of American ideology.

4、Inspir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A、Respecting the Etiquette Culture Each Other

Getting to know oneself is crucial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ough the idea of knowing oneself is common.One should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his/her own culture Culture is not of birth;It is learn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control communication.If people tend to show their patience and calmness but appear rushed and anxious, then they will have a hard time understanding why others respond to them as they do.Through knowing oneself and others, both Chinese people and Americans can avoid most of the embarrassed situation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without obstacles.

B、Seeking Common Points While Reserving the Differences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b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in each communication situation.Adaptability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adjus oneself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well as a new culture.To develop this ability,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respond to new conditions people, and situations.In order to reach the level of good mutual understanding,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dentify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in personalized communication style.

摘要: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邀请语和告别语是社交礼仪文化当中最主要的两种礼仪。由于中美两国受不语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两国人民在日常交际中的邀请语和告别语中存在着诸多差异。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两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了解这些差异尤为必要。

关键词:礼仪文化,邀请语,告别语,差异,原因,语境,中国,美国

参考文献

[1]、Davis, Linell.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宫亚利李纯璞.汉英文化礼仪及对比差异启示[J].江苏: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6 (12) :59-62

[3]、李晓军.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内江科技, 2007 (3) :22

[4]、雷诗梅.中西谈吐礼仪文化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4) :84-86

[5]、廖文丽.比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3) :26-27

[6]、张爱苗.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6) :74-76

中美礼仪差异 篇3

关键词: 中美家庭文化    亲子关系    差异

一、引言

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极其重要。它可以在亲子交流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起到帮助作用。中国和美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因此有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中国家庭注重孝道而美国家庭强调家庭中的友爱关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国家,它被封建文化统治了几千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家庭主义色彩,非常尊敬长者,所以中国的父母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心。美国的历史比中国短,并且很早就脱离了封建束缚,所以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它强调个人主义,并且在生活中把年轻人放在首要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地位平等、自由,就像是朋友一样。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会依赖另一方。尽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亲子关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它们都各有优点。中国的亲子关系在尊老和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和犯罪方面做得很好,美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并且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二、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表现为抚养、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子女就能在父母的指导下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为社会的安定发展提供了基础。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交流,则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无人倾诉,变得十分压抑。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走弯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增多,会导致代沟越来越深,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整个社会会因为青少年问题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背景、社会的文化不同,呈现出的亲子关系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典型的东西方国家代表,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信仰。希望人们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时,发扬自身原有的优秀传统,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合理因素,加强中西方在此问题上的了解和交流,共同建设和谐家庭关系,把社会变成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家庭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是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中国是基于家庭这个单位的,而美国是基于个人的。中国社会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统治者看重的是保护家庭的团结和稳定,不仅是因为稳定的家庭是稳定的国家的基础,还因为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可以使得国家强大而繁荣。但是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代人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孝道”就是中国宗族社会下家族主义的产物,它对于家族的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亲子关系的准则。西方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相对于东方文明更加多元化,因此家族主义在西方并不盛行。西方家庭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小家庭,孩子在成年后会搬出去独立生活,父母和孩子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的。家庭对于个人的约束力很小,家庭观念相对于东方国家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例外,多元化的文明使得人的思想更加向往自由和平等,所以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其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大,父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也不对孩子的隐私、意志及约定过多地干涉。

2.“尊老”为先和“爱幼”为先

“年长”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的衰老和能力的下降,二是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在中国,“年长”侧重于第二个含义,而且受家庭主义的影响,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可以享受更多特权,中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尊老”的社会。年长的人在一个大家庭中有领导地位,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可以决定后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婚姻;年长的人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支撑者和掌控者。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帝王也要对长者表示尊重,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智慧、经验和文化。而美国则被称为“孩子们的天堂”,“年长”更侧重于第一个含义,老年人不愿意被称作老人,因为年老意味着没有用处。美国社会比起老年人的“经验”,更希望拥有年轻人的“创新”。这种思想就使得美国社会成为一个以“爱幼”为先的社会。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生活节奏较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比老年人有更大潜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作出贡献,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和选择,也为他们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平等”的基础。

四、中国和美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孝”为主,《孝经》在中国古代被奉为家庭伦理经典,人们从小就被植入孝道思想,侍奉父母、尊敬长辈是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中国有很多研究亲子关系的理论学说,其中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刘文瑞,2001)。孔子在继承西周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思想新的诠释。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对“孝”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物质层面上,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认为“孝”的基本内容就是奉养父母,祭祀祖先。观念层面上,孔子赋予了“孝”更多精神内涵,认为“孝”更重要在于“敬”,即子女对父母要怀有一颗真挚的敬心,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层面上,孔子探讨了“孝”的情感动因,指出所有孝行孝道都源于子女对父母真挚的爱,点明“孝”的本质所在。中国现代学者肖群忠认为“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上的重要差异。“孝道”有上下级别之分,其中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下级对上级的爱戴和上级对下级的喜爱。

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则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和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并且趋向于平等的交流。美国人阿瑟·亨得森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提出:“说到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提到孝,西方文化中的确没有孝,甚至有与孝相反的东西。”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由于生存环境限制,这里的居民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氏族社会的影响在流动和迁移中摆脱得比较彻底,思想上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西方人一般不以家庭名义而是以个人名义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则注重公正与自由。

五、结语

本文认为中美亲子关系确实存在“孝”与“友爱”的不同,但它们各有优点。另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进展,各国都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大,传统的亲子关系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人们可以充分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他人长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阿瑟·亨德森·史密斯,著.吴湘川,王清维,译.中国人的性格[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6(4):33.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51-153.

中美学生的差异 篇4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后,在美国老师眼中中美学生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律,遵守纪律,而美国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中国学生对违反纪律、犯错误大都比较害怕,而美国学生认为犯错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美国老师往往也鼓励学生犯错,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理念是“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外,美国教育还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比如理科学习以项目研究为主,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写项目报告,报告不能直接抄录书本或网络上的观点、语言,引用必需注明出处,与我们大学论文基本一致,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软肋。

2、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发言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可以说在美国课堂里中国留学生是发言最少的人。而美国课堂里所有老师都喜欢讨论式教学,常常让学生讨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观点,并指出支撑观点的依据。美国老师只在个别时候做一些启发引导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美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远比收获一两个结论重要得多。尤其是学生毕业以后离开学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将终生受益。可以说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美国教育的基石。由于美国学生从小就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气氛中长大,他们也习惯于这种教学,经常主动问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惜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而中国学生初次在这种课堂里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觉得课堂里没学到什么东西而苦恼。中国学生从小在中国课堂里习惯于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老师很少营造讨论气氛,学生更注重获得知识的结论而不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不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迷信老师和课本提供的标准答案,没有质疑一切的精神,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常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论。另外美国课堂还特别重视体验和参与。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课堂活动往往丰富多彩。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们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其中不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学生收获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方法,而中国学生收获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结论。

3、中国学生为高考而学,而美国学生为兴趣而学。美国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根本没有在教室和楼道里追跑打闹的工夫。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提供多种课程和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强项和特长,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而且还能持久专注于某一领域,也容易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所以为什么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中国学生往往从小就树立要考好大学的理想,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切为了高考,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大家都在为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而拼搏。由于没有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中国的学生就像是大工业化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事实上,抹杀学生的兴趣特长,不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一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只会使极少数学生获得成就感,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沮丧,压抑,这样也就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了。

4、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强于中国学生。这种差异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中国学生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数数、识字、背古诗等,中国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在4—5岁就能识多少字,背多少古诗而自豪。这些急于“拔苗助长”的家长觉得,应该让一个4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时美国的孩子在堆积木,学会把自己的玩具用完后整齐地放在箱子里,按照家长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如叠被子,将垃圾放到指定地点、洗车等等。任何事美国家长都鼓励孩子们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独立解决。总之,整个少儿时期,中国孩子更多地在各种兴趣班动脑学习,而美国孩子则按照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在动手体验生活。学校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国课堂里凡是能通过实验解决的,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而中国课堂里的教材必做实验也不一定让学生做,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以及那些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和超大班,教师常常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深入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校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由于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培养,中国学生养成了懒于动手操作的习惯,甚至高中毕业还洗不来自己的衣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经常动手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调查表明凡是少儿时期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更不容易失业,而不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不仅容易失业还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和精神病。

5、美国学生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没有强健的身体,其他再好也没有意义。美国的学校里体育课甚至比语文数学重要。体育课也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学校体育设施不仅完备,还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等各种兴趣班供学生选择。每天下午3:30后是学生的运动时间,私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运动辅导,春季以室外运动为主,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每个学区都会组织校际间的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运动竞赛,比赛时学生和家长都自愿去助威呐喊。而中国的体育课往往比较单一,有些学生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毕业班的体育课常常被中、高考科目替代。在一些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目中体育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不重视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近年来近视眼和肥胖儿增多就是一个明显实例。

6、没有社区实践活动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缺失。虽然中国的新课标教育体系里规定了社区实践活动课,但很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全社会没有建立起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包括认识、实践基地、评价和考核以及登记制度等等。社区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关爱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情感,为将来做一个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美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因此他们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

中美论文有什么差异 篇5

论文原本是大学生对于大学四年学术的总结的评判,但是随着现在制度漏洞的不断出现,代笔、抄袭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论文不再满足现在发展的要求,与美国毕业论文与升学比起来中国毕业论文更像是走过场。

学术是个严谨的事情,短时间内对付出来的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当然,这也不能光怪学生不认真,如今大四的毕业生找工作是当务之急、考研的学生又压力巨大,再加上本科论文的辅导老师负责的学生较多,直接跟学生沟通、讨论的时间有限,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恐怕只能“敷衍了事”。

一方面,学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在毕业论文上,另一方面,很少有学生真的会因为毕业论文不通过而毕不了业。多重因素造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走过场”的现状。甚至有人提出,本科生根本没必要写毕业论文。

近日,一份有关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毕业论文,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东拼西凑是通用的手法。

在美国,有些专业确实不需要毕业论文,但是,一旦有要求,会非常严格。曾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的姜帆告诉我们,美国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实用性的专业。

姜帆:这个论文一般都是学生他跟自己的教授之前两个学期讨论出一个确定的话题,确定之后从开始研究一直到初稿到最后的定稿,要将近花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他在这个期间会要跟很多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在答辩的时候要求也挺高的,你要做一个PPT跟大家讲一下你的这个论文的内容是什么,台下的教授包括同学们随时可以进行提问,所以你需要对论文了解非常深入,对答如流才可以。

刚才介绍的是适用于实用性专业的论文,那么第二种论文更为“高精尖”,对探索的深度要求很高,写作的过程也更为漫长,主要适用于研究性专业。

姜帆:一般是从第三年开始他就要写一些比如说你研究的不同方向,或者是你研究同一个方向的不同分支,每一部分你都要写一篇文章,最后把所有的研究成果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这种形式的毕业论文质量非常高,涵盖内容也特别丰富,很多这边的本科生、写字文章、发表在美国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对研究生申请有很大帮助,所以很多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是非常重视的。

毕业论文与升学挂钩,美国学生必然不敢怠慢。而英国本科生写毕业论也是丝毫不敢马虎的,一旦论文内容不过关或是发现抄袭,就会面临延迟毕业的窘境。英国特约观察员侯颖曾在英国留学,她说,在英国要想毕业,写论文不用功是万万不行的。

侯颖:在结业之前学校会提前2-3个月给学生安排导师,给学生报论文的选题,之后每隔一周或者是两周的时间导师就会要求学生们和他们讨论毕业论文,从题目到内容到提纲都需要导师的指导和纠正,在考试结束之后和课业也结束之后学校也会专门留出2-3个月的时间供学生专心的来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会比较高,首先是抄袭是绝对不可以的,一旦发现有类似或者是非学生本人创作的`内容,超过一定的标准,毕业论文就会判定为抄袭,毕业论文也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成绩和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论文不合格或者是论文抄袭嫌疑严重,可能会被延迟毕业,这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业过程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如果说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西方的大学是“宽进严出”,那么,韩国的大学可以称得上是“严进严出”。不但考名牌大学是万人争过独木桥,毕业也要经过一番没有硝烟的战争。据刚从韩国硕士毕业的石洋介绍,相比于中国的大学,韩国大学的毕业论文要求更多、更细,在防剽窃方面的审核也相当有技术含量。

餐桌体现中美文化的差异 篇6

中国人重视吃饭,民以食为天。中国家长爱孩子,更在吃饭上下功夫。头一条,就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塞,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然后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见祖母端个碗,满院子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据我所见过的记载,喂孩子到最大年纪是十一岁,因为母亲太爱她的儿子。现在国内许多机关单位,中午也只有一个钟头午餐时间,许多做父母的一到点,天大的事也得放下,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只怕大人不在,孩子吃不饱。

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孩子碗里一口肉不能少。国家困难时期,好不容易买一毛钱肥肉,父母绝对舍不得自己享用,都要留给孩子,看着他咂嘴,父母心里甜如蜜。现在国家经济好了,吃穿不愁,什么都有,鸡鸭鱼肉早已吃腻,山珍海味也不新鲜,还能找什么好吃的给孩子呢?据说国内小学生就开始吃人参或燕窝等补品,真是好上加好,也不知小孩子是否消受得了。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饮食,但远比不上中国父母。美国人不硬逼孩子多吃,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美国大人也不吃燕窝。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在学校吃午饭,没有家长回家给孩子做饭那一说。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学校领免费午餐,想吃什么吃什么,家长根本看不见。中产阶级的孩子则带饭到校,大多不过一片二明治,一瓶果汁,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孩子坚持不吃,也就可以不吃。美国父母尽管也知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他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这一观念的基础,是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孩子不要吃青菜,就可以不吃青菜。孩子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再多吃一口。这要让中国家长看见,大概会认为美国父母不关心孩子的营养和饥饱,甚至是虐待儿女。

中国家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情,认为孩子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或者正确的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不对,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就说饱矿,不可能,他会饿,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再多吃。中国古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三十岁才算成人,四十岁才不糊涂。小孩子懂得什么,哪里会有他自己的意愿。孩子想干什么,还不是瞎闹,依他们,都得营养不良,最后饿死。

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永远肚子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己是饥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懂得,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知道,要骗父母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算讲真话也不被信任。大人只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只有讨好大人,明明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明明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饭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自然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学校每天不过一节算术,一节语文,历史或政治课还不是每天上。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不上学,可是照样要吃饭,一顿不少。所以大人跟小孩一起吃饭的时候,实际是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切不可小看。

美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一日三餐,日日不断,而且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身体感觉,饭桌教育远比上几节课,听几个演讲,巩固得多,有效得多。中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让孩子明白,他们年纪小,生活经验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他们也用不着自己知道这些,有大人关心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只要听话,就饿不着肚子,营养充足,茁壮成长。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营养不良,目中无人,独往独来,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最后能发明出新玩意,开大公司,当大老板,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最后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优秀公民,人民代表,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

不管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总而言之。吃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求生手段,或者人间享受,或者民族文化标志等等之外,吃饭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儿童教育。这一点,应该引起中国家长们的注意。

虽然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管孩子怎么个吃法,所谓吃相。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管得特别严格,绝不放过一次过错。孩子从小自己吃饭,拿刀叉就得训练。美国人吃饭,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也绝对不允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肉骨头、鸡鸭、鱼虾之类,不可以嘴里咬一口,再放骨头,或吐刺皮。孩子使刀叉,就得练到能够在盘中剥掉虾皮,只叉虾仁入口的水平。而且还不许在瓷盘上切出声响,砰的一刀,父母就瞪眼睛,孩子赶紧要道歉。

如此之难,好不容易吃在嘴里,却不能尽情享受。美国人吃饭,最要紧的一条规矩,是不许出声。所以绝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双唇作响。也不允许离嘴一寸远,大声吸面条、稀饭、鸡汤、茶或者酒。就是再烫再辣,也不可以发出吸溜吸溜的响声,只有受苦。更不许可含着满嘴饭菜,边咀嚼边讲话,那是美国人饭桌上的大忌。美国孩子从懂事那天起,就会记得嘴里有物不准讲话。他们见到大人有谁犯规,一定要指出,大人也只好认错。

中美物价差异的背后 篇7

一盒14FLOZ (414ml) 的哈根达斯冰淇淋, 在美国超市只要4.69美元, 折合人民币不到30元, 并且还有促销活动。而在中国超市, 售价80至100元不等, 这个在美国本土非常普通的冰淇淋品牌在中国却备受追捧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 一度成为许多年轻情侣选择的冷饮。类似的现象在中国还有很多, 很普通的商品在美国国内售价非常低, 而一旦到了中国其价格却陡然增高, 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更令人费解的是, 许多商品明明是国内生产的, 其售价却高于海外。所有这些现象集中凸显了一个问题——中国物价高于美国物价。是什么导致中美物价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

二、物价差异原因

(一) 税收体制

首先, 两国在税种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设置了增值税和消费税, 这意味着在商品的每一道生产环节都要针对增值额征收增值税, 应税消费品在生产环节还要征收消费税, 而这些流转税都要在最后的消费环节转嫁给消费者, 直接提高了物价水平。在美国, 并没有增值税这一税种。美国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现行零售销售税的诸多优势。

其次, 两国的税率差异也很显著。即使两国都设置消费税, 但两者的税率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如:在中国卷烟的消费税率高达36%, (适用于乙类卷烟的比例税率) 、56% (适用于甲类卷烟的比例税率) , 化妆品的税率高达30%, 而在美国零售销售税的税率在0—10%, 不等, 大多在3%—7%, 之间。再加上税率至少两倍于此的增值税 (我国增值税一般为17%) , 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消费品价格差异。

(二) 企业间恶性竞争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 但中国的出口贸易, 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 再加上没有做出品牌, 进人的门槛低, 因而价格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 以量取胜, 以廉取胜, 是很多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 (1) 出口品的结构决定了我国出口供给弹性较大, 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 各企业为了得到大量订单占领市场份额, 在于外国进口商的谈判中不但降低售价大打价格战, 已达到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 最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 企业牺牲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使其被国外进口商所获得的,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具体分析如下图

因我国出口品的厂商数量多, 商品大多同质无差异, 且进入门槛低可假设该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在图2—1中, 厂商根据MR=MC的情形下生产产量为Q1的产品, 此时由于在市场上厂商数目较少替代性有限, 因而其价格P1较高即存在超额利润 (图中红色阴影部分) 此时因超额利润的存在, 就会有新的厂商不断进入市场, 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最终在长期中超额利润完全消失。如图2—2, 市场达到均衡时P2=MR2=L MC, 此时企业无超额利润, 为了弥补收益, 企业将会转而压低国内工人的工资, 这导致两国物价差距更明显。

(三) 政策倾斜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两国以世界价格Pw进行交换, 此时国内消费和供给Q1和Q2, 出现过剩供给EF即Q1Q2为出口量, 假设现在政府为鼓励出口实施出口退税等出口补贴政策即每单位补贴S, 此时, 国内厂商可以以高于Pw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样厂商供给便从Q2扩大到Q4, 而由于商品一部分要在国内销售, 其国内部分不享受出口补贴, 为了使价格能够弥补生产成本厂商必定要以高于Pw的价格Ps在国内销售, 价格的上涨使国内需求降低到Q3这样就出现了AB即Q3Q4的过剩供给, AB>EF国外供给增大了, 为了能能将增加的部分出口, 则必须以低于Pw的价格P’w在国外销售。Ps与P’w之间的差额S即为政府补贴。

综上所述出口补贴是本国消费者承担了高价的商品消费而国外消费却销售低价消费的福利, 两国物价差距由此拉大。

三、政策建议

中美物价的差距不只是表象上的商品价格差异, 在这差异的背后透露的是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决物价问题改善民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 应从整体上把握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中的状况恰当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机选择解决经济增长。

其次, 改革税收体制, 规范收费机制。在商品流通过程和销售中应尽量减少其税收负担, 同时, 取消不必要的收费。

然后, 调整我国贸易政策。国家应根据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实施贸易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生产附加值相当较高的产品, 从而在对外贸易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最后,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大量不法厂商的炒作和投机活动盛行成为我国物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幕后黑手, 因而, 加强和规范市场监管, 严惩炒作和投机行为, 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使商品价格正确的反映市场信息, 从而实现市场的有效运行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赵金夺高宇武文静.中美两国食品消费物价比较理论探讨

[2]耿静.税制与中美部分商品物价差异金融时代2013-1

[3]史蒂文·陈.中国的物价为什么比美国高法治与社会2011 (4) .

[4]盛翔.中美物价不光是比价格长江日报/2011年/9月/14日/第007版

[5]齐飞.中美物价对比分析及思考时代经贸2013年1月总第266期

[6]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2.

中美动画之差异浅析 篇8

关键词:动画;差异;中美

美国动画片都十分诙谐幽默,动画片不仅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同时也受到大人们的青睐。迪斯尼公司由于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了美国动画电影业的霸主。在1996年,华·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也陷入困境,美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受到不少影响,但是,美国的动画片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也受到很多观众朋友的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猫和老鼠》、《摩登大圣》等。

2012年恰好是中国动画片诞生第86周年。中国首部动画片是《大闹画室》,这部动画片是由万氏兄弟制作。之后,由于外国动画片的引进,中国动画在制作中产生了灵感从而制作出了一部《铁扇公主》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在当时是相当成功的,同时也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可见,我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是相当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动画产业有一段时间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制作的产量也不高。建国后,我国的动画事业迅速发展,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收到了广泛观众的喜爱。虽然当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技术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和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将从中国和美国动画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析,并指出中国动画存在的一定问题。

1 题材内容

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固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也正是早前中国动画的制作题材内容首选。中国也有许多谚语等,我国也将这些故事制作成动画短片,如:《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同时也有历史题材的,如《红军桥》等;也有反映阶级斗争的题材,如《三毛流浪记》等。这些可以反映出中国动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也反应了历史以及生活的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教育人的内容题材,制作成动画更加生动。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些动画有一个共同点——动画题材内容是以教育思想为主。每一部动画都是以教育人们为目的所选择的题材。同时在所选的题材内容可以看出动画所呈现的特点偏向适合小龄儿童观看,所以动画的观众面比较窄,影响面也比较小。

美国动画的题材内容和中国的选题完全不同,同时观众影响面也广了许多。美国的动画故事十分多彩,有传说或者编辑自行撰写的神奇故事。故事内容都十分轻松幽默,题材内容不仅适合儿童观看也十分受到大人们的喜爱,观众们都能从中感觉到身心的愉悦。

2 动画形象

中国的动画人物或者动物的形象设计往往都比较正统,并不十分夸张。虽然都有一些中国的形象元素在里面,但是动画形象却没有一定的特色,个性并不是十分鲜明。大多的动画形象的神态以及设计大致相同,并没有根据所选择的内容题材制定相应的动画形象。这样使得情景和内容不统一。导致动画效果的一定缺陷。

美国的动画形象设计,独具美国特色风格。美国的很多动画片都将形象设计与题材内容深入结合起来,这样的设定更能完美展现出整个故事的内容以及整部动画的风格特点。动画人物的形象多以写实为主。动植物以及场景常常是进行了夸张变形效果。而这种效果也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

3 音乐效果

中国的动画十分注重音乐的引入,在引入的同时也十分具有中国民族色彩。中国动画音乐效果富有中国风格的有《葫芦娃》、《西游记》等多部动画片。但在近年来,中国引入借鉴了不少国外动画片之后,却很少在中国动画片里找到属于中国风格的音乐。同时,在中国动画片中,有不少音乐和动画本身有着不连贯脱节的效果,仿佛是动画的附属品。

美国的动画中,音乐效果有着极大的比重,同时美国制作动画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效果。美国动画片和其音乐效果往往相得益彰,使得二者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而使得动画有着更完美的效果。

4 表现形式

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制作时对艺术性的要求十分高,在很多动画片中都可以看出动画创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时都带有相应的中国色彩风格。中国动画在任务或者动物以及场景的设计中都可以看出中国风格元素。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以水墨风格制作的动画。《阿凡提》也是以泥人的动画表现形式塑造了中国的动画风格。无论是水墨动画还是泥人动画都可以完美地展现出合适的动画效果。水墨片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蕴含着深沉的感情色彩,可以将人物和景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洽的得以境界。泥人动画效果可以给人感觉新颖,故事富有哲理性,形式活泼生动,十分吸引观众。

美国的动画片,没有很多的国家元素在里面,更多的是考虑观众所喜,在当前电脑软件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美国更重视的是动画产业的商业价值,其内容形式也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不断进行改善。

5 结语

我国的动画产业目前也在进行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动漫正在不断探索和进步,我国也对动画产业比较重视,在深圳、杭州等地开设了动画基地,有了不少喜人的成果。虽然美国动画产业是比较成功,我国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间接美国动漫产业制作经验,但是不能丢掉我国特有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结合动画效果才能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才能让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章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

上一篇:各岗位职责及招聘要求下一篇:2018年中考政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