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工作计划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精选8篇)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 篇1

人民银行:

依据人民银行“普惠金融”工作精神,我行陆续开展了以金融服务角度向更多群体提供更好的、更便捷的、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将金融普及所有群体,包括农村等各个层面的活动,现将普惠金融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惠金融业务推广重点

1、假币识别

通过掌握识别人民币真伪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各群体爱护人民币,防范假币意识,做到反假货币人人有责,反假货币从我做起,杜绝假币、共建和谐。

2、存款业务

以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大额存单、存款节节高、薪金溢等多元化产品服务不同群体,方便客户,惠顾客户。

3、贷款业务

通过信用消费贷款、装修贷款、住房贷款、信用卡分期、小微企业逸贷、等多种贷款品种解决不同群体客户资金压力,服务客户。

4、理财业务

根据不同群体客户需要推广现金管理、稳利产品及新型理财等产品,使客户受益。

对周边成型小区进行业务宣传,通过张贴广告牌,介绍金融业务知识,存贷款办理流程,使群体客户及时了解各类业务办理程序。

4、走进校园

通过办理校园卡,满足群体客户需求,对临考学生设立业务宣传点,进行汇款、转账等基础业务知识普遍。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 篇2

银监会日前对监管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大改革, 不仅将原有部门进行拆分, 还专门设立了如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城市银行部等部门, 将机构和人员编制向前台监管部门倾斜。调整后, 银监会内设22个部门中, 监管部门由此前的11个增加至17个。另一大亮点是简政放权, 明确风险监管主体职责,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明确了总会与派出机构之间的责和权。

点评:面临新形势、新常态, 监管机构应需而动。对于P2P行业的监管, 此前一直没有明确的具体部门和指导意见, 本次调整可以说是弥补这方面监管空白的重要一步。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 篇3

该行今年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成立“普惠金融服务”活动领导小组,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确保工作成效。一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报道本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情况、服务工作主要举措和成绩、优质服务先进典型和典型案例;二是充分利用网点LED显示屏、液晶电视、多媒体触摸屏、自助设备等宣传载体,播放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内容;三是安排业务骨干在营业网点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多角度的金融咨询服务;四是由市分行组织各专业业务精英,采取阵地集中宣传模式,提高工行的社会影响力。

按照上级行及人民银行、邵阳银监分局的有关活动要求,该行积极落实活动方案,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确保网点宣传参与率达到100%。如,6月9日,邵阳分行在市区繁华地段开展“金融知识伴您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向广大客户正面宣传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宣介银行基本特点,提醒公众远离非法集资等不受法律保护的伪金融活动,提示客户防范社会上假借金融机构之名进行的犯罪活动,确保客户资金安全。7月15日,邵阳分行在邵东支行开展了“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多元化服务”宣传活动,向客户介绍各类电子服务渠道的差别,并充分进行风险揭示,提高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客户正确、安全、高效使用电子银行服务。9月3日上午,新邵县支行在本部营业大厅门前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9月10日上午,该行财务会计部、机构业务部、电子银行部、银行卡中心及西湖支行一起组织宣传小分队,走进邵阳学院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活动,向高校学生普及基础银行知识,提升大学生金融素质。9月25日隆回支行在最繁华的九龙商业广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彰显我行积极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所辖41个网点采取阵地宣传形式,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使消费者明晰自身权利义务,把握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更好地享受金融业改革发展成果。

普惠金融与金融教育关系研究 篇4

摘要:金融排斥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克服金融排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加强消费者的金融教育。金融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获得金融知识、技能和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改变金融行为,改善弱势群体的金融福利,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精心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强调客户导向,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也需要事前调研、事后评估等配套设施的跟进。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1A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为克服金融排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和权力的普惠金融已经获得各国的普遍重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通过金融教育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个体的金融素养。

一、金融排斥的原因

金融排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或企业无法获得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虽然可以获得金融服务,但支付的价格较高,受到诸多条件和条款的限制,使其实际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金融排斥的对象总的来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包括低收入者、年轻人、老年人、妇女、自由职业者等。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金融资源和机会,但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未来计划等等。这一类群体由于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信息,面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和获取需要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金融服务管理企业,促进业务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适当抵押物、财务状况不明晰等原因,通常难以从传统金融媒介获取融资。虽然银行将其视为公司类客户,但小微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通常享受不到消费者保护的好处。

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从供给方面(金融机构)来看,有些群体信用记录不良或缺失,贷款时需要支付更高利息;在犯罪率高发地区,投保的人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银行对某些基本账户收费高,设置开户障碍,只针对有限的特定群体开展营销等等,都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得充足的、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需求方面(消费者)来看,有些家庭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住处附近有银行营业网点或自主机具(如ATM),宗教或文化信仰使得主流金融产品不适合其需求,由于教育程度低、语言障碍等不了解金融市场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等原因,使得部分群体无法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为了克服金融排斥,世界各国都开始大力推广普惠金融,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现代金融服务的权利。而金融排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部分群体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对自己的储蓄、支出、借款等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和推广金融教育来解决。

二、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金融知识普及(Financial Literacy)和金融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是两个非常近似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释,金融知识普及克服是指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并最终获得金融福利(Financial well being)所必备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金融知识普及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理解金融市场的产品,特别是风险和回报,以便做出理性的、明智的决策。金融教育是指获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使人们做出更有效的金融决策,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建立信心。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知识普及是金融教育的初级阶段,金融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金融知识普及到对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金融知识普及是帮助人们了解储蓄、投资、保险、银行贷款等基础知识,而更高层次的学习者要对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是施行和促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预算、储蓄、债务管理,也涉及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如保险、汇款、如何使用银行服务等。金融教育的益处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能够帮助家庭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家庭资金在储备、借款、投资方面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金融教育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制定退休计划。中国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素养后,家庭可以从更长期的视角来安排人寿保险和养老金计划,这会改善个人退休后的福利状况。此外,对家庭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教育,有助于识别、控制和管理金风险,降低家庭和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概率。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既会影响总供给,也会影响总需求。在总供给方面,当人们普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时,也会提高经济体的储蓄率,从而减少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促进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另外,储蓄等长期存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储蓄率提高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总需求方面,家庭通过金融教育会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销售额增加,企业销售增加会进一步扩大投资,从而总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教育会影响到家庭、企业、金融机构、总需求、总供给和经济增长,它不仅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如何实施金融教育

(一)设计金融教育项目

设计金融教育培训项目必须从了解目标市场开始,即要了解目标群体的金融基础以及最适合的传播渠道。不同的目标群体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各异,对金融教育的需求会有差异。例如,对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可以从最基础的金融常识入手,介绍一些简单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如何获取小额贷款等等。只有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才能使金融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使金融教育取得有效的成果。此外,提供金融教育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人??首次开立银行账户时,初创企业时,现代科技手段引入银行服务时等等。选择适当时机提供金融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适时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做到学以致用。

(二)选择金融教育的渠道

什么是提供金融教育的最好渠道?这个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培训资源及培训目标等因素。大众传媒(如电视、无线电、剧院、海报等印刷资料)渠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适于向低收入、金融基础程度较差的群体传递金融基础知识和主要信息。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更希望保护消费者免遭金融欺诈,可以发起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教育项目。而金融机构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使用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考虑将金融教育项目与营销活动整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组织希望帮助低收入者改善生活、增加资产,可以选择将金融教育与健康教育、创业、延伸服务等结合起来。而消费者保护组织会把金融教育项目作为社会营销、社区培训、一对一债务顾问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在每个金融教育项目里,培训者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对面的培训和咨询会给参与者提供生动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和沟通;小组讨论可以提供参与者平等交流的机会;手机、电子渠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增加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的效率。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渠道,要看金融教育提供方的资源、成本和受众的需求。

(三)将金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

一个人对货币的认识以及消费习惯是从童年时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子女的金融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学校教育是培养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些国家非常重视金融教育,已经将金融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英国将金融教育作为学校的必须科目,金融教育课程涵盖了公民课程和数学课程。针对11-14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货币的功能和使用、预算的重要性及实践、风险管理等;针对14-16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收入和支出、信用和债务、保险、储蓄、养老金计划、常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公共资金的募集和支出等。数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具备管理个人财务所需的数学技能。英国的学习还和当地金融机构(如信用联盟、银行等)合作,由金融机构对金融教育提供支持,提供授课教师或帮助开发教师资源。在现代社会,资金管理是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通过学校的金融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具备管理财务和资金的能力。

(四)金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

金融教育的实施应该由国家设计和制定自上而下的总体战略,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环境进行适当的顶层设计。一个有效的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金融教育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要协调统筹,包括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教育机构(中?W、高等教育机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只有这些机构协调统筹,才能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范围广的金融教育体系,避免重复培训,浪费资源;二是金融教育要强调客户导向,既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兼顾供给侧的问题。金融教育项目和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契合目标群体的真实需要,能够提高其金融素养、丰富其金融知识,从需求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也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信息,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从供给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三是根据可利用的资源,既要保证金融教育的广度,也要兼顾弱势群体(妇女、年轻人、老年人、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等)的需求;四是金融教育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但同时也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和调整,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

普惠金融专题报告 篇5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普惠金融实践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银行”)于2009年4月开业,下辖4家支行,160名员工,是全国首家进驻少数民族自治县域的村镇银行,呼伦贝尔第一家村镇银行。银行位于大兴安岭西麓高纬度(北纬49.14度)的巴尔虎草原,地处祖国北疆高寒地区(冬季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50℃),服务范围覆盖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两旗4万平方公里、5万余群众。截至2013年末,银行资产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亿元,平均单户贷款8.64万元,涉牧比例94%。

几年来银行先后荣获鄂温克旗、呼伦贝尔市、自治区及全国二十余项奖励及荣誉,且为2012年度监管评级二级单位。2013年,先后荣获自治区、市两级“五一劳动奖状”; 第三届中国农村金融“十大品牌创新产品”称号;内蒙古银行业协会全区金融机构“最佳社会绩效特殊贡献网点奖”;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奖之2013年度微型金融机构奖”(该奖全国唯一);呼伦贝尔市银行业“文明规范示范服务单位”奖、“2013年中国服务县域经济十佳村镇银行”以及金融时报“年度最佳村镇银行”等称号。

普惠金融模式

成立五年来,银行立足“草根”定位,秉承“办牧民信赖的好银行”的使命,倡导普惠金融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实践,支持牧区建设,帮助牧民致富。为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银行结合牧区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第一牧贷”、“马背银行”、“塔拉金融”的三大品牌战略的概念,并向国家商标注册主管机构提交品牌注册登记申请。“第一牧贷”以适应牧民生产生活规律为特色,组建专业牧贷团队,研发专业牧贷产品,打造国内第一支专业的牧贷队伍;“塔拉金融”(塔拉译为草原),象征草根银行、草根金融,以“塔拉微贷”微小企业贷款产品为切入点,陆续建立塔拉微金融理论研究学社、成立塔拉大讲堂;同时,银行还打出了创建全国第一家“马背银行”的口号,成立了全国银行业机构中首个员工马队,更加贴近基层牧民。

银行遵循“关注两个维度,开展两种创新,坚持一个保护”的普惠金融模式,注重服务群体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通过产品和服务两种创新模式(两个创新),坚持开展牧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探索符合牧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打造牧区普惠金融文化,为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1、两个维度:客户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银行始终围绕目标客户群体(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推进牧区客户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银行将机构设立于偏远的少数民族集聚的旗、镇地区,服务范围覆盖苏木(乡)、嘎查(村),让偏远牧区的居民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随着自身经营规模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不断延伸基层服务网点,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引入“移动银行”的经营理念,将基础金融服务工作向苏木、嘎查等牧区基层延伸,以逐步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银行根据市场实际将信贷业务分为牧业金融、微小企业金融、小企业金融三个条线,将信贷服务延伸到“三牧”、小微企业,甚至延伸到最贫困的基层牧区。

2、两种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方面,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为边远贫困地区提供适合需要的金融服务。银行将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品创新的出发点,针对牧区经济特点和生产生活规律,因地制宜,为牧区群众、合作组织等量身定制了“吉祥四宝”、“塔拉微贷”系列产品。服务创新方面,银行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送金融知识进牧区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银行还提出“客户与银行共成长”的理念,对牧区客户进行由针对性的养殖、经营、管理等专业帮扶,帮助客户成长,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一个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银行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主动接受国际小额信贷联盟的专业评估,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信息透明、避免过度负债、便捷监督平台等方式,维护牧民及牧区微型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普惠金融实践

一、关注两个维度

银行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不断践行牧区普惠金融理念。

(一)努力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

1、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形成基层牧区辐射网

鄂温克族自治旗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辖3镇1区1乡5个苏木44个嘎查(行政村),具有“地广人稀、金融匮乏”的显著特点。在营业网点设立上,银行在综合考虑铺设成本、可持续运行等问题时,重点考虑填补牧区金融服务空白点的问题,将营业网点设立于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镇等乡镇地区,形成基层牧区(嘎查)的辐射网,缩小牧区金融服务半径,为基层牧区提供更为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务。

2、降低牧民融资成本,设立牧区流动服务站

牧区基层贷款客户,由于受到路途较远、积雪封路等原因的影响,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高“行、住、吃”等成本费用。为了既能满足牧区客户贷款需求,又能节约牧民的融资成本,银行引入“移动银行”理念,于本年度在基层牧区设立了流动服务点,每个站点一般设置2名员工,每次期限为3-5个工作日,现场为牧区群众办理贷款咨询、贷款申请等业务,受到了当地牧民的欢迎,真正降低了牧民贷款融资的费用开销。

(二)积极贴近牧区实际,不断挖掘普惠金融的深度

银行在不断拓展金融广度的同时,不断深挖普惠金融深度,因地制宜创新服务。银行贷款涉牧比例达93%以上,其中牧民客户比例80.76%,女性客户比例28.07%,直接用于牧区养殖业的贷款比例52.68%。

银行根据市场实际,将信贷业务细分为牧业金融、微小企业金融、小企业金融三个线条,因此“三牧”、微小企业、小企业均更易获得相应的贷款需求。

二、开展两种创新

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推进了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

(一)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扩大服务群体范围

1、为牧民量身定制“吉祥四宝”,健全牧区金融担保体系 银行成立之初,贷款业务产品主要为职工贷款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服务对象仅限于单位职工及固定资产较多的个体工商户。2011年初,银行推出了“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将牧业、牧民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到该行服务客户群体中,有效地支持了“三牧”经济的发展。

“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是针对牧区经济特点和生产生活规律,因地制宜,为牧区群众、合作组织量身定制的,采用职工担保、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牧民互助风险金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解决了当地牧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健全了牧区金融担保体系。

银行于2014年初推出了“呼日牧场”——牧民联保贷款,寓 意为“像及时的雨水,滋润着草原大地”,与原“吉祥三宝”合并统称为“吉祥四宝”。截至2014年3月末,该行“吉祥四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累计发放贷款35006.75万元,笔数4249笔;贷款余额19092.87万元,笔数3575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8.24万元。

2、引入微贷技术,打破牧区微小企业贷款传统观念

鄂温克旗金融机构办理个体工商户等微小企业贷款,均需提供充足的房屋不动产抵押。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地拥有足值房产抵押的微小企业十分少,在当地微小企业眼中,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十分难。根据此现状,银行于2012年7月26日开始运行微贷项目,引入“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模式,推出了适用于牧区微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塔拉微贷”,成为当地首家办理“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填补了牧区微贷市场空白。截止2014年3月末,银行“塔拉微贷”贷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9616.3万元,笔数1098笔;贷款余额10764.43万元,笔数1065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17.86万元。

3、满足女性客户的金融诉求,推助女性赋权

银行在业务开展中,注重培养牧区妇女客户群体,支持牧区妇女客户发展。2013年,银行微小企业金融部又推出为牧区妇女提供创业发展支持的专项贷款品种“塔拉丽人贷”。截止2014年3月末,银行存量贷款5127笔,其中女性贷款客户数达1439笔,女性贷款客户占比28.07%,女性金融消费者比例逐步上升。同时,已婚客户在银行办理贷款时,夫妻双方必须签字,这一举 措也有助于妇女赋权,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

(二)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1、切合牧区生产生活规律,设定特色还本付息方式

畜牧业生产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牧民生产资金回笼也相对较为集中,一般为每年春季和秋季。同时,由于牧区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按月还款存在一定困难。根据此牧区实际生产周期和季节性规律,银行专为牧民贷款设定了3年期的贷款期限和特色的还本付息方式,采用按季付息,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方式进行还款,每年偿还一次或两次本金,减少了牧民还款的次数,节省了因还款而导致的费用支出。同时,还能够使牧民充分利用贷款资金进行牧业生产经营,提高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2、实施蒙汉双语版制式文件,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鄂温克旗牧区主体民族以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主体语言以蒙语为主,很多牧民贷款客户并不精通汉语,甚至不能准确识别汉字。银行专门针对此情况,设计汉字和蒙语文字双语版制式文件,为牧民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保障牧民贷款的知情权。

3、适应牧区生产作息习惯,实施针对性强的宣传模式。

牧民由于受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其生产作息时间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当地牧业地区通信状况并不发达,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单一,多数牧民接收外部信息依靠收听广播的方式。因 此,银行根据牧区生产作息习惯,在牧民早餐时间段(上午6:00左右)和晚上天气预报时间段(下午6:50左右),通过本地蒙语广播台大力宣传各项业务,使当地牧民能够及时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信息。

4、推选典型示范户,引导牧民积累良好的信用

牧业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状况决定了牧区群众对于金融的理解和想法,大多数的牧民对于金融机构和贷款融资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简单的认为金融机构的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是否偿还贷款并不重要,且不够重视信用的积累带来的利好。因此,根据此实际情况,银行在辖区内每个苏木、嘎查挑选“自身实力强、还款信用好”的客户设立典型示范户,发放“诚信客户”牌匾,并给予其相应的贷款优惠条件。以此,来引导牧民规范经营、积累良好的信用,逐步在牧民群体中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观念。

三、坚持一个保护

银行在发展中意识到客户权益保护既是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目前银行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将客户权益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期能进一步推进 “牧区普惠金融”的构想,力争建设国内一流的牧区银行。

(一)防止客户过度负债

锡尼河苏木是鄂温克旗下属一个乡级行政区域,这里是典型牧民聚居区域。长期以来一些金融机构未尽到“防止客户过度负 债”的义务,牧民的金融知识相对缺乏,许多牧民分不清银行贷款与财政补贴的区别,以致出现部分牧民超出自己还款能力借款的现象,这一情况在2005年至2008年间表现的极为突出。每到年底还款期,迫于金融机构压力,不得不用借“高利贷”或者低价出售牛羔羊羔的方式归还贷款。借款人不仅没有致富,反而因此返贫。

1、开展牧区金融教育,普及牧区实用银行知识

基于以上情况,银行积极开展牧区基础金融教育工作,不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牧区活动,向基层牧区输送金融知识。银行的基层员工,从什么是贷款、贷款需要归还、贷款不如期归还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征信等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一点点在牧区普及实用银行知识,让牧区群众逐渐了解银行,树立金融意识,帮助他们科学经营致富。

银行还与当地人民银行在银行网站上共同创建“牧区金融征信服务”蒙汉双语板块。通过网络的形式,向基层牧民提供认识金融服务,了解征信知识的平台。

2、把考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为主要贷款依据

银行在进行客户调查时,着重考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并把这两点作为是否能够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还款能力的测算,以分析客户现金流为依据,真实客观反映客户每期实际还款能力,贷款发放必须与客户实际还款能力匹配,避免客户到期无法还款的情况。

3、根据牧区特点设计信贷产品

在与牧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银行发现,无足值抵押物、生产周期长是牧区群众的普遍特点。牧区与农区的生产周期有本质区别,畜牧业生产周期一般2-3年,传统农村金融“春贷秋收”模式无法满足牧区生产经营需要。因此银行推出了名为“那日牧场”(一次授信、周转使用、随用随借)的牧民授信贷款,以及农牧户小组联保贷款(周转使用+多户联保+村委会成员担保)等无需抵押的保证担保贷款模式,解决牧区抵押物不足问题;推出了名为“呼和牧场”(草场抵押,等级评定)的牧民草场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延伸了牧区抵押物范围,为更多牧区群众打开金融服务的大门;遵循牧区生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贷款期限由1年放宽至3年,确保信贷资金充分促进牧区生产经营。

为解决当地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问题,银行又引进了源于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的微贷技术的无抵押小微企业贷款,这是鄂温克地区首款针对小微企业的保证担保贷款。充分考虑经营者的行业特点,基于借款人实际现金流考量的灵活还款方式,现金流充足时多还,现金流不足时少还,不仅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难抵押难的问题,而且还款方式也更贴合每位客户的实际,避免了因还款方式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客户过度负债问题。

4、制定牧民可负担的产品价格

为保护牧区客户权益,促进牧民生产经营可持续,考虑到牧区经济盈利性低,牧区客户群体地位相对弱势的情况,银行的牧 区业务采取“低利率”原则。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低于村镇银行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率发放牧区贷款,发放让牧民客户负担得起的贷款,这也充分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

经过实践检验,银行认为“防止牧民过度负债”的重点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牧区群众的基础金融教育工作;二是在信贷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分析还款能力,根据牧区特点设计信贷产品,并确定合理的牧区可负担的金融产品价格。

(二)信息透明化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金融服务不充分等原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牧区显得尤为突出。银行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服务信息。

1、招聘会蒙语的员工,与牧区客户有效沟通

针对服务区域特点,为充分尊重基层牧民语言习惯,银行加大精通蒙语的少数民族员工招聘比例(接近牧区基层员工人数的一半)。民族语言消除了牧民客户对我们的戒备,排除了他们理解银行服务产品的障碍,银行的员工跟牧民心贴的近了,宣传沟通也就更加顺畅。

2、通过广播、网络等多渠道,为客户提供充分获得金融服务信息的机会。

牧区地域广阔,银行客户与网点平均距离约为45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利,客户直接到营业网点咨询了解获取金融服务信息的成本较高。为使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信息更加透明,采用蒙 语广播、网站的蒙文版块以及定期基层流动服务宣传等形式,对银行业务种类、办理流程、产品定价等信息进行充分宣传。为满足部分年轻客户的需求,银行开通了短信及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渠道。

3、遵循重要信息提示原则,对保护客户权益的内容着重强调。

银行在正式合同文本等重要文件中,均用粗体字着重标注“重要提示”,主要内容是提示借款人认真阅读合同文本,特别是涉及到借款人权利及义务的黑体字条款。并提示如有疑义,可要求贷款人(客户经理等)进行解释说明。

(三)公平公正对待客户

银行服务的宗旨是:为所有客户提供公平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客户,贷款信息透明公开,贷款调查、审批实行关系人回避,收款方式合法合规。

1、贷款信息透明公开

正式签署的合同、借据等书面文本中,内容包含详细的还款计划,本金、利息,以及分期还款的金额、数量和时间,并明确逾期还款以及拖欠等情况可能产生的费用。同时,在贷款发放前,每位客户会收到我行发出的《致客户的一封信》,向客户承诺不收取任何额外手续费,并公布服务监督电话和邮箱。

2、调查审批“关系人回避”

为保证贷款调查、审批环节的公平性,银行对以上流程实行 “关系人回避制”。客户经理、审贷委员以及最终审批人与借款人、保证人等相关客户有需回避的关系,要事先声明,并在调查审批过程中实行回避原则,严格遵循银行“为所有客户提供公平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承诺。

3、收款方式合法合规

对于的确无法按照合同要求还款的客户,银行要维护客户尊严,不允许客户经理采取粗暴,违背道德、法律的收款方式。在制定可接受的抵押物时,明确要求不接受那些使借款人丧失基本生存能力的抵押品,如唯一住房等。在客户贷款出现逾期时,尽可能为客户保留唯一住房,保护客户的基本生存权利。银行对提前还款的客户无特殊限制,办理提前还款不收取额外费用,银行的客户享有更换产品或产品提供者的权利。

(四)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1、对职务腐败实行“零容忍”政策

银行从建行初期就明确了“白手套、白口罩”的员工行为准则,意为:“不收客户一分钱,不吃客户一口饭”。比如,银行为解决客户经理下户调查用餐困难,配备了车载电饭煲,带饭下牧区,遵守“不吃客户一口饭”的承诺。银行建立一套健全的贷后检查以及内部审计系统,来防范、监测并纠正收受贿赂、礼品等不恰当行为。对员工“吃拿卡要”、“收取好处费”等行为,我行采取“零容忍”原则。

2、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强调廉洁自律 入行的新员工,人事部门会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课程。对重要岗位员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培训。银行还制定了《员工职业道德操守》,作为员工职业行为规范,强调金融从业人员的廉洁自律基本素质。

(五)有效投诉

银行不断建立、完善客户意见收集体系,在2013年度“深化投诉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在审计部设置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岗”,董事会直属管理的专门岗位不仅再次巩固了客户权益保护在我行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优化了客户体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投诉处理原则:1)公平礼貌专业地处理客户投诉;2)在客户不满意现有投诉处理时,应主动告知客户更高级别的投诉处理渠道;3)投诉处理应该及时、有效,不拖延客户,造成客户投诉问题升级。

投诉处理的层级与渠道如下:一是通过所在营业场所大堂经理或所经办的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投诉,大堂经理作为营业场所处理投诉的第一人,担负着日常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职责。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对银行日常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并给与回复,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设立独立的贷后管理中心,就客户经理的服务质量进行电话或现场回访。三是客户投诉最高级别的管理工作由董事会直属管理的审计部门负责,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了消费者投诉处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在银行宣传大屏幕,所有对外宣传材料中,均标明银行投诉 处理电话及邮箱,客户可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进行投诉;审计部门客户投诉处理专员也会定期对客户抽样回访,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提高客户满意度。

(六)客户隐私保护

银行尊重客户资料的隐私性,确保客户信息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在与外部机构或人员分享客户信息之前,事先会以书面方式征求客户意见。

比如,所有参与银行形象宣传片拍摄、外部媒体采访、外部机构调研等活动的客户,因涉及个人影像资料、经营数据等重要信息,均事先征得客户同意,并由客户签署《客户资料使用协议》。

银行强调“员工应保护客户信息”的职业素养,有关制度中明确要求“未经客户授权的客户商业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禁止向第三方售卖或与第三方共享客户信息”的要求,从内控制度上对客户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

普惠金融案例

案例一:为牧区客户创办诺格图幼儿园提供资金支持

锡尼河牧民吉日嘎拉、斯日斯格玛夫妇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一直致力于牧区教育。当他们看到锡尼河地区长期以来没有一家正规幼儿园,决定创办一家牧民自己的幼儿园,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他们找到了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在短短的三个工作日内,银行信贷员就将这笔支持牧民基础教育的10万 元贷款发放到了吉日嘎拉、斯日斯格玛夫妇手中,并随后又为其提供二次贷款20万元。现在的诺格图幼儿园教室明亮,窗明几净,设施齐全,孩子们愉快的在这里接受学前教育,锡尼河镇地区从此不再担忧孩子无法接受正规教育问题,全地区群众受益,吉日嘎拉、斯日斯格玛夫妇十分感激,表示银行解决了整个锡尼河镇地区孩子成长历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对将来当地牧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将重点培养诺格图幼儿园为诚信、创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并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降低了信贷门槛,简化了贷款手续,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受到了广大牧区群众的称赞和好评。

案例二:为断臂青年的创业提供贷款

斯仁达瓦是鄂温克旗的一位残疾人,他和妻子于2000年开始经营位于鄂温克旗巴彦胡硕敖包山下的旅游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有13个蒙古包,是一处可容纳500人同时用餐,用于布里亚特蒙古族举办婚礼所用的场所。斯仁达瓦的旅游点,目前也是巴彦胡硕家庭旅游点中规模最大、客流量最多、固定资产最雄厚的一家,是旗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餐饮企业,同时也是政府指定的五彩呼伦贝尔歌唱团和呼伦小学草原文化教育基地。2012年,斯仁达瓦的蒙古包已经供不应求,夫妇二人想要从外蒙古再进口1-2个更大的蒙古包,扩大经营规模。虽然扩大规模势在必行,但是手头流动资金有限,斯仁达瓦夫妇商量从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夫妇二人首先想到了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 行,因为银行经常在祭敖包、草原瑟宾节等节日来草原上进行金融产品宣传,了解到银行有一个“吉祥三宝”贷款产品,专门为牧区客户制定。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牧户创业增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仅用十个工作日,就将他们所需的1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在斯仁达瓦夫妇的精心经营下,特色牧户旅游观光点固定资产大幅度提高,成为典型的创业示范户,促进了我旗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我行的优质、诚信客户。

2014年3月,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对斯仁达瓦夫妇进行“诚信客户”授牌仪式,旨在通过“诚信客户”评选活动,为客户提供更多、更符合需求的贷款产品,同时也鼓励客户全心全意创业。

案例三:为以养猪创业的残疾女性客户发放10万元贷款 今年54岁的姚树霞,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又和普通女人不太一样,因为自幼医疗事故导致的终生残疾,致使其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006年,姚树霞靠着自家的三头母猪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养猪经验以及丈夫的辛勤帮助,养猪事业会一帆风顺,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2011年,姚树霞的第二间猪舍刚刚完工,猪的数量已经超过120头,眼看着就能出栏卖个好价钱。而当时陈巴尔虎旗(姚树霞生活所在地)的牛羊口蹄疫肆虐,猪在接触了这些牲畜的粪便后感染了病毒,开始大量死亡,致使经营陷入严重亏损状态。

2012和2013年,姚树霞所得的经营收入全部用于弥补损 失,经营的养猪事业并无利润可言。2014年初,姚树霞经营的养猪场已无负债,但由于手中流动资金不足无法进购饲料,一时间经营陷入困境。此时,我行的微小企业金融部在营销宣传时找到了姚树霞,在介绍了微小企业金融部的“塔拉微贷”系列产品后,她立即决定申请该贷款产品。受理申请后,信贷员第一时间进行了贷款实地调查,由于客户两年来没有任何经营收入,贷款调查进行的并不顺利。信贷员在进一步了解客户实际情况后,知道客户连续2年受到残联的扶持并且是陈巴尔虎旗残联代表,为人忠厚诚信,周围邻居对姚树霞一家也是好评不断。为此,微小企业金融部特意为姚树霞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合规性前提下以最简便的手续进行了贷款审查及审批,并且针对客户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其生产周期的灵活还款方式,发放了10万元、1年期、无抵押的微小企业贷款。

目前,姚树霞的养猪场已拥有基础母猪160头,经营利润开始逐渐显现。姚树霞表示,贷款的及时到位保障了进购饲料最好的时间,客户经理优质的上门服务以及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让她倍感欣慰,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能以这样的力度来支持残疾人创业,这才是一个银行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案例四:为以销售糖葫芦养家的客户提供贷款2000元 2012年11月14日,一位客户找到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向微小企业金融部员工杨波讲述了他的实际困难。该客户以冬季销售糖葫芦养家,日子过得不算富裕,虽是摆摊卖糖葫芦时小本 生意,但却是支撑客户一家人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此时正值糖葫芦生意的旺季,客户需要大量采购糖和山楂等原材料,由于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导致生意无法继续经营。他无意中得知我行“无需抵押、星级服务”的微小企业贷款产品,便来求助,申请贷款2000元。受理申请后,微小企业金融部员工杨波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虽然客户申请的2000元贷款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微贷技术的引进不正是帮助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吗?一份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她想不仅要用最快的速度放款,还要让客户享受到和大额客户同样的贴心服务。她认真进行贷前调查、上会,在3个工作日内就将2000元资金送到客户手中,帮助客户解决燃眉之急。

普惠金融工作计划 篇6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呈现网络化、移动化趋势,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平台、网络保险等新兴普惠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环境整体改善显著。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共同撰写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显示,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群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金融普惠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这对于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金融机构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普惠金融的理念及实践探索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率先使用的词汇。其基本理念是:全方位、可持续地为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和弱势行业,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注重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

普惠金融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在服务对象上,主要针对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弱势

行业,包括农业、小微企业等;弱势地区,包括交通不方便和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偏远地区。在服务产品上,至少应提供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保险、小额融资等在内的基础金融服务。在供求特征上,应力求方便快捷,包括完成交易的时间快、距离客户近等;价格合理,包括合理的存贷款利率、适当减免服务资费等;优质公平,包括保护消费者权益、无任何身份歧视等。在可持续性上,要建立起一整套普惠金融服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强化政策扶持,保障金融资源的持续投入,让金融机构能够安心从事普惠金融服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事实上,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欧美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贫困群体扩展金融服务渠道,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向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减贫热潮。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普惠金融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普惠金融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在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渗透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惠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问题有: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金融网点覆盖

率有限,当地居民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部分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居民甚至无法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盲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进一步丰富完善。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现代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其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和柜面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打造综合化、多元化产品体系,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便捷度。

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由于我国普惠金融配套机制的欠缺,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考虑,深度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相对有限,即使部分机构出于公益目的愿意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而在服务覆盖面、可获得性及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等方面打折扣。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

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我国历来重视金融对“三农”、小微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这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应继续倡导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加大金融创新,推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助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同时,加

快构建普惠金融配套扶持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与供给的公平性,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的高效便捷。

注重普及化。加大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的布放力度,创新“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定时定点服务”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便捷度,降低农民的交易和时间成本。创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物理网点覆盖率偏低的有力补充,延伸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创新“金融启蒙”运动,将金融惠民政策、金融安全知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等带进村镇、社区、务工聚集地,让群众“学金融、懂金融、会金融”,维护农村地区金融稳定。

注重差异化。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主体的需求,量身打造专属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为减轻在外务工农民的负担,该行与重庆市慈善总会联合成立了“乡情慈善基金”,专门拿出1000万元,以补贴农民工通过“江渝乡情卡”进行异地汇款所产生的手续费。

注重可持续化。为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持续推进,建议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专门政策法规,建立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包括优化财税政策、利率政策、风险补贴政策、批发融资政策等。同时,建立对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发普惠金融的参与度。健全信用体系,逐步建立能够共享交易和信用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建立广泛覆盖的信用档案,实现信用管理,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诚信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 篇7

普惠金融一词最早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时提出, 内涵为:立足平等和可持续原则, 以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 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优质、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国内外综述

普惠金融是20世纪60年出现的小额信贷及20世纪90年代取而代之的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将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带来的金融公平映射到金融体系中, 即形成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国外学者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 并产生了大量关于普惠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最早在2006年提出普惠金融概念, 相关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1. 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认为普惠金融应以小额信贷作为主要实践方式。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 分为福利主义小额贷款和制度主义小额贷款。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强调普惠金融的社会发展目标, 代表学者如Asif Dowla和Dipal Barua, 他们均认为普惠金融组织应具有社会作用。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典型代表即孟加拉乡村银行, 它主要向贫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民互助组织。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组织则侧重于强调经营小额信贷的财务可持续性目标, 代表学者如Marguerate S, 认为普惠金融组织应为农民和中小企业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制度主义小额贷款强调制度建设、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 典型代表如印尼银行的乡村信贷部。当前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是:普惠金融组织从单一的信贷服务向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转变;小额信贷机构从扶贫性质向商业性质转变;推进形成对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一致意见。

2. 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姜风旭认为, 普惠金融组织的运行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并且要注重公平, 深化金融改革;孙少妍提出, 普惠金融应走多元化发展模式, 而且组织机构形式的创新要配合产品、业务和制度的创新;杜晓山指出,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要求微观上降低金融服务者的交易成本, 宏观上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 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应相互结合以实现功能互补。在实践方面, 20世纪90年代, 小额信贷引入我国, 并经历了扶贫贴息贷款向商业化运作的转变, 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年不断增加, 互联网金融也不断发展兴起。

三、我国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

1. 宏观层面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战略规划

我国目前推进普惠金融的职责比较分散, 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协调沟通机制, 有关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定位也尚不明确。

2. 小额信贷运作及交易成本高, 存在贷款投向不明确等问题

小额信贷是零售贷款, 不仅笔数多、金额小, 而且地域分散、管理复杂, 造成其运作成本较高, 较低的收益水平和较重的税负以及融资渠道的限制也使其发展水平较低。另外, 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面向贷款额较大的非农企业而非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偏离了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三农”及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初衷。

3. 风险管理和监管迎来新挑战

当前, 小额贷款公司尚未纳入人民银行的信贷征信系统, 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不足。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与传统的金融服务不同的风险特征, 其发展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监管方式上, 尚未明确普惠金融不同运作模式下的监管原则,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造成监管虚化。

四、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1. 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要通过加强宣传逐步提高政府、金融机构和公众的认知度, 在民生领域政府应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加大投入财政资金以间接扶持互惠金融体系。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发挥普惠金融主体作用, 强化服务弱势群体的意识, 将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融入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

2. 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普惠金融

首先, 金融机构要加强数据平台建设, 即通过建设电商平台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实现全方位的线上服务, 对现有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扩大客户分析的维度。另外, 商业银行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化经营策略, 坚持建设好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与建设好电子渠道并进, 提高流程化服务建设水平, 提升服务效率。

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与监管机制

首先, 通过加强小额信贷的信用知识宣传, 通过信用评级和公开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全面建立农户的经济档案, 确立规范的经济档案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其次, 要加强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的定位监管, 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 规范业务操作行为。另外, 金融监管部门要健全对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 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宏伟, 随志宽.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J].理论学刊, 2014 (5) .

草根金融的普惠路径 篇8

草根一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这个词条,但总算是找到了比较满意的解释。“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又多一个热炒的名字:草根金融。据了解,在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等22位委员提交提案认为,应大力发展草根金融,促进草根经济发展和城乡就业,并建议成立以央行、银监会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参与的“草根金融发展部际联席协调会议”负责指导推动。

对此,央行协调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和银监会后答复,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草根金融支持力度,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推动直接融资,为草根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10年,草根金融的落实问题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话题,大家关心的是:草根经济体的金融问题进展了多少?农民和中小企业群体能否普惠这一阳光政策?

草根经济之困

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创业者和农户为主体的草根经济广泛存在于区县、街镇、社区、乡村。它具有投资少、机制好、转向灵、见效快、代谢能力强等特点,是整个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单位投资就业贡献率最高的部分。而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面向“三农”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则被称之为“草根金融”。

德国自上世纪80年以来,80%的就业岗位是由员工不到20人的小企业创造的。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的就业岗位,其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草根经济形态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更为明显。在当前出口大幅下滑、消费增长缓慢、投资见效尚需时日的形势下,发展草根经济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目前,草根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障碍是融资难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我国现有大约1.8亿户城乡草根经济体,其特点是融资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急、缺少抵质押物和规范财务信息。而现行金融体系以服务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为目标,基于正规财务报表和充分抵质押物,难以满足草根经济融资需求。

“中国应该建设草根金融体系,促进草根经济发展和城乡就业,发展中国草根金融最关键的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在会上表示,草根经济主要分散在县区、街道、农村,数量多而分散,机制活、见效快代谢能力强。

草根经济体的金融需求具有客户多、较分散、笔数多、数额小、期限短、客户信息不足、缺少抵质押物等特点,这决定了现有的金融体系限于自身的缺失,很难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基层机构网点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上收机构,基本退出了县乡和社区;其次,股份制与外资银行布点时存在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先高后低的选择;城商行、农商行、城信社、农信社等机构大多自身实力单薄,业务覆盖能力较弱,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再者,产品单一、注重抵质押,主要服务是抵质押贷款,这正是草根经济的弱项。还有,就是内部管理机制差,从业人员缺少积极性。政策支持少,监管层次多,方法僵硬。

从现实看,农村金融机构与草根经济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产品创新不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严重阻碍了“草根金融”和“草根经济”的发展力和活力。

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7253.1亿元,增长21.8%。2009年,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双双突破8万亿元,存款规模接近7万亿元,贷款规模达到4.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4311亿元,全年实现盈利716亿元。2009年,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915.8亿元,其中,采取投资者购买不良资产方式消化了不良资产181.3亿元。2009年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752亿元,增幅和增量为历年最大。

以江苏为例,目前已有120多家农村小型贷款机构,注册资本超过130亿元,贷款余额达100亿元,2009年发放贷款总额超过200亿元,90%以上都投向了“三农”领域,取得了明显效果。

可见,只要政府支持、政策适度、运行规范、监管有力,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多民间资本、地下的小型贷款机构也会浮出水面见到阳光,微小企业和农户就会体会到“心暖”、融资难的问题就能得到纾解。

解决方案显露曙光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提出了五项措施。其中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措施,对于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鼓励向小企业放贷具有积极意义。

而针对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最近央行表示,将加大对“草根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贷款通则》修订工作,并且考虑规范“草根金融”。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和四大银行及其系统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各自优势,推动政府引导下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草根金融问题的解决,在政策面一时看到了崭新的曙光。

那么,如何从政策层面上为“草根金融”松绑?如何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从公司治理和公司文化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等等问题,也同样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指出,为“草根金融”松绑,发展“草根金融”,关键是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中国的国情和“草根经济”的发展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着力从体制机制上破题,为发展壮大“草根经济”和“三农”建设提供切实服务。

刘克崮委员认为,在政策上,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积极创造宽松的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环境,对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在方案和政策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多予、少取、放活”的惠民宫民原则,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把重点放在扩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

刘克崮提出,解决中国草根经济融资难,应着眼于体制和制度性建设,以

适应草根经济体数量多、较分散、单笔额度小、期限短、缺乏抵质押物的特点。

而建设“草根金融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三分两化”,即:金融机构分大小、金融产品分类型、金融监管分层次,金融服务专业化、辅助支持社会化。按照“大银行对大企业,中银行对中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微机构对微企业和个人”的理念,重点建立以小、微金融机构为主的草根金融机构体系。

另外,依据客户自身特点及其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建设金融产品体系。同时,应根据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层次,设置多层次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队伍,采用独特的业务流程和单独的考核激励来运作草根金融业务。

在金融监管方面,刘克崮主张采取“两级三层”的监管体系,即中央政府制定监管法规,省级地方政府制定监管细则,市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同时委托批发供资机构负责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对基层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准入政策和信贷政策。”刘表示。

另据来自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国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172家,多数机构已经实现盈利。同时根据银监会的安排,到2011年,中国将设立1300家左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农业比重较高的县域、中西部地区以及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地区。

同样,亦有持乐观意见者,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表示,随着大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未来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望建立,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缺血”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一号文件”的草根经

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农村金融问题是历次“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10多年以来,随着大量金融机构逐步从农村撤出,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不断外流,农村“系统性负投资”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农民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很低。在一些边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区大面积存在,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005年以来,随着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农村信贷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正在逐步缓解,农村金融改革终于破题。

长期关注草根金融的国内学者,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博士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指出,在2010年“一号文件”中,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措施,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制度激励,另一个方面强调了制度约束。

所谓制度激励就是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把资金贷放给农村居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而不是把资金流向城市。从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情况而言,他们所经营的农村业务量多、面广、业务规模小,因此信贷服务的成本较高,而规模效益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业务经营的成本收益考虑,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意愿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国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行为进行激励和补贴,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三农业务的有效手段。

所谓制度约束是,是要对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比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要求,2010年“一号文件”中说,要“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这个制度约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实际上,在美国等国家,《社区再投资法》已经有相关的明确法律规定,这对于遏制低收入社区的资金外流、提高弱势群体的信贷满足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2010年“一号文件”还没有对这个政策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但是这个导向性的政策一定会对银监会制定相关规章提供有力的指引。这样,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相结合,就可以缓解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局面,农民的信贷可及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王曙光认为,2010年“一号文件”中比较有新意的一点是对消除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的战略部署,认为应“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有2000多个乡镇是“零金融服务乡镇”,没有任何农村金融机构在那里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存款服务:至今仍有8000多个乡镇仅仅拥有一个金融服务网点,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大多难以满足。而在这些缺乏基本金融服务的乡镇中,80%以上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当然中部和东部也有一些乡镇是“零金融服务”,比如在北京和河北都发现有这样的乡镇)。

上一篇:西安事业单位考试题下一篇:秋意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