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共11篇)
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性,教学空间体现开放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开放教学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和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思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校外、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数学知识。
重视课外拓展,实施全面评价
《 课程标准 》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以,一方面,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一过程来巩固其课堂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应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评价中只重书本知识学习、只重课堂学习的做法,把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情况纳入学习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
能力就是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 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 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 重视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 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 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 而要深入到学科, 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 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 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 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 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 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 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 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 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 对比训练, 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 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 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 变换问法, 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 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 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注意训练解题思路。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 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 但从教学法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思路方面 (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 缺乏必要的训练, 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 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 就清楚了。做计算题时, 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 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 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就不同了, 学生要了解题意, 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 要通过分析、综合, 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 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 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 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无错误, 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 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 把学生解题的内存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重视系统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 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 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 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 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 形成数学能力。因此, 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 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 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 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 等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 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 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 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变式课”的教学, 有五种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 二是改变重点词语, 三是改变条件, 四是改变问题, 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变式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 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 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 变的内容就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情境引入与学习紧密联系
课堂引入技巧在新课改中占有较大比例,凸显其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当小学开始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小学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拿着10个一元硬币开始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当教小学生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小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会穿你们的衣服吗?”这时候学生就会回答:“不会穿,因为他们太胖了,比较高大,所以穿不进去!”这样教师就可以说:“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这堂课就了解一下。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可以多关注一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迁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温故知新,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采取迁移的方法,让小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11x9,11x9+11,11x10+11×2的算式,然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读一下这个算式,这时候学生就会说“是11乘9、9乘11、9个11......”等。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9个11进行讲解,随后便说明9个11再加上一个11也就是10个11,紧接着第三个算式就是10个11再加上2个11,可以说是12个1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知道11乘10是多少?好,大家说不知道,老师就来教教大家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如此一来,教师能够轻松地引入新课程,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利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既让学生温习原来的知识,又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这样便于小学生更容易了解新的知识。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综合情况,这样有利于正确把握。因为每个小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同,教师需要掌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只是简单地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很难让学生进行思考。虽然简单的问题会使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不利。小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养成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但是教师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地太过深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往往会变成启而不发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问题没计。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數学教师应该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多种媒体技术,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两者相结合。这样既能够节省教师备课实践,又能够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学习一些教学信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运用,这样能够加快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方面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利用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方法的拓展。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课堂评价方法方面的策略
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教师通常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延迟评价原理就是许多创新性思维在思维的后半期,所以不能过早地进行评价,否则就会影响思维的深入。同时,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评价的时候对待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小红花的方式,大力鼓励一番。但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就应该从精神方面进行鼓励,用语言鼓励,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对待尖子生应该多启发,让他们开阔视野。对待中等生多鼓励支持、纠错改正。对于学困生应该注意评价,既要放大闪光点又要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
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使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运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把9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4支,还剩下1支,使学生清楚地建立起“余数”的概念。使用教具不是为了装潢门面,把课堂搞得热闹一些,而是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使其成为传递和理解教学内容的中介。
第二,设置疑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稍加思考,又问:“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第三,充分利用游戏
游戏 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地价值。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分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注意力不稳定,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第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教材的情景图尽管幅幅都色彩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所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向”“背向”“同向”,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如今的课堂已不是从前那种“填鸭式”的你讲我听,而应是注重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我们教师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放手的能力,总觉得让学生来说耽误时间或是说不到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开始他们可能说得不够好,但你可以去指导,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这样不仅学生觉得有意思,他也会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兴趣,活跃了气氛。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来都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表达、表现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抓住机会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另外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如以组为单位的抢答,各组之间的对答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提高效率。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 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经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为此,首先课堂提问概念开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意义包括: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等。其次,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则包括: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改进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前辈们教学实践和本人的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的特点 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景,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即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三)、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时机要得当
1、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问
当学生遇到障碍,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认真思考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桥梁”,促使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倍数,求2的3倍是几,学生答6,因为2的3倍即3个2。老师提问:“6是2的几倍?”学生很快答出是3倍。老师追问:“怎么算?”“6除以2等于3。”“为什么用除法?”学生开始回忆除法的意义,讨论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讲6看成总数,2是每份数,求份数,所以用除法。
2、在兴趣点上提问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前,学生还不懂千和万的计数概念。教师提问:“请大家估计体育馆能坐多少人?”表现欲很强的学生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最大的数字来比过别人,进行了激烈地争论,这样引入新课就使学生兴趣高涨。
3、在产生困惑时提问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有学生对0为被除数的除法不理解。笔者没有直接解释答案,而是创设情境,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将师徒四人的四个西瓜都吃完了,唐僧、孙悟空、沙和尚怎么分西瓜呢?学生恍然大悟,0除以3等于0。
(二)、提问形式要把握
1、直问
简单明白地问:“是什么?有什么?”
2、曲问
从问题的另一侧面发问。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这样提问:“车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看见过三角形或长方形的车轮吗?为什么?”学生的思考就会得出圆形的本质特点。
3、反问
将学生的错误提出来,问:“这样的结果是否经得起验证?什么地方不符合算理?”
4、启发式提问
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伏笔式提问
新课结束时,将下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提示。如:“今天我们学习了直角,那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又分别叫什么角呢?大家课后可以去找找答案。”
6、挑拨式提问 如在教学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故意说:“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
7、挑逗式提问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让学生笔算几道题,然后教师说:“这些题目我都能进行口算,你们知道我用了什么好方法吗?”
(三)、提问对象要准确
学生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所以课堂提问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发优生思维,又要给后进生一定机会。具体做法是:简单问题应指名后进生来回答,对一般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对后进生应指导他掌握基本方法,对中等生要求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对优生则要求他思考“这些解法有什么规律和联系?”。
(四)、提问对策要把握
1、要把握好问题的趣味性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设计一个班级骑车比赛,小明的轮子是三角形的,小强的轮子是正方形的,小林的轮子是圆形的。通过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猜想:“他们中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要把握好问题的明确性
就数学语言而言,它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应注意符合这种特点。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时,板书5元、0.5元、0.08元,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5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搞的教师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问题提的不明确,结果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意图去答了。其实教师只要把问题改成:“这三个数有什么不同?是否相等?”或“这3个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3、要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把握好问题的技巧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技巧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面对个性各异的小学生,教师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要使数学课堂成效最大化,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将生硬的教育融入趣味之中,讲究科学的方法与技巧。那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寓情于教
教师的情感会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极有可能感染到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师生相互信任、情感融洽,教学气氛活跃。
1. 以情感构建师生关系
教师的威信是情感的延伸,是教学的必备, 是育人的 需要,是教师自身的言行树立起来的。只有先“信”,才有后“威”,也就是说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有威信;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才会有威信,学生才会听从你的教导,服从你的指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在平时要多关心学生,指导其学习,取得学生信任。
2. 用情感激励学生
小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情况、能力水平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教师不经意地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灵。数学教学讲究空间思维的培养、因材施教的变通、重点难点的比较、科学方法的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而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和消极情绪。作为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真情地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不要害怕,老师会帮助你”等。在教师的热情鼓励以及循循善诱下,学生们就会鼓起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凭情感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乐观、愉快、善良,以情育情,树立师生情感,唤起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等学习活动。他们获得了新知、掌握了知识,教师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受外在影响而难以集中。再加上小学数学教授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势必导致小学生缺乏兴趣,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讲授的知识上,从而导致“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学得三心二意”的现象出现。只有寓教于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1. 用幽默提升兴趣
针对数学学科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备好课,用好教师的“精、气、神”,运用机智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紧贴课题引经据典或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转换角色营造宽松氛围
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教师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互动,以学生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手段多样化促学习
教学手段多样化而不拘泥于形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变换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杜绝单调的形式和简单的机械重复,否则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笔算接力”“口算找朋友”“解应用题夺红旗”等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寓乐于学
农村虽然天广地阔,但是农村的孩子比较纯朴,认识的事物相对较少,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寓乐于学。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1. 从趣味入手
教师要积极收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要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展开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与乘法比赛活动;在教“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分别捂着自己脉搏的跳动、憋气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可体验时间的长短,又能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2. 从创设着手
数学学科的抽象和枯燥,使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的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才能使小学生达到玩中学、学中玩、好学乐学的境界。几乎所有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那么教师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从评价出发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作业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由于个人主观性等原因,非常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正确认识。因此,把师评、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又比如组织学生定期评选“进步最快奖”“书写认真奖”“作业最佳奖”等。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此举不仅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成功意识,而且将时时激励他们对数学学科投入更大的热情。
四、寓学于用
摒弃学用分离,注重实践,强调学以致用的练习和检测,就能走出教“活”了,考“死”了的怪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寓学于用对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肯定,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巩固,它有着积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 践行精讲多练
所谓“精讲”,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分析抓住关键,解决问题讲究方法,小结要精辟到位;“多练”也就是充分练、分层练、多种方法结合一起练。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做到“练中求讲,讲中求练”,以此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教师控制能力的教学主导。在练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观察检查,指导点拨,查漏补缺,深刻剖析,直至学生熟练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讲评结合
教师要提高对“做到纠正一例,从中预防一片”的思想认识,认真践行“讲—练—评”的模式,既讲又练、既练又评、既评又讲,使学生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的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严密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落实过关检测
为充分向学生提供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充分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更广泛的数学经验,教师必须落实过关检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敢于尝试,真正让检测目标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学方法
数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思维的开发,因此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在二年级步入重要的阶段,乘法口诀是开启数学之门的钥匙,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熟练的掌握乘法口诀,那么下面的数学学习将无法进行。对乘法口诀的学习并熟练的掌握,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对今后的日常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想学好数学,就必须要打好数学的基础,熟练的掌握乘法口诀。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乘法口诀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老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兴趣
乘法口诀的学习是在小学二年级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比较稚嫩,充满了对童话世界的美好向往,通过讲有关童年的童话故事,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乘法口诀,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今后的乘除学习中,都必须以乘法口诀为基础。而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使学生记住乘法口诀,不仅难度较大而且用时较长,与当前减轻小学生学习压力的要求不符,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必须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才能省时省力,进而才可以为学生减负。为了增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可以引入故事,增加故事中的图片的方式,解释乘法的含义,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七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幻灯片播放动画的方式,展示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非常的饿,为了填饱他们最亲爱的白雪公主的肚子,使她免受饥饿的痛苦,他们分头去山上采果实去了。结果,7个小矮人分别给了白雪公主1个苹果,则白雪公主有了7个苹果;每个小矮人给公主2个苹果,则公主的手里就有了14个苹果;每个小矮人给公主5个苹果,则公主的手里就有了21个苹果……每个小矮人给公主7个苹果,则公主手里就有了49个苹果。
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直观地讲述出7的乘法口诀,不仅通过故事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简化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乘法的原理,更利于学生们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运用,为接下来乘法口诀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俗语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于当前二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家长的教育,以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俗语、影视剧中的话语记忆较深,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外界环境创造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能单纯地利用书本上的教学案例。乘法口诀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熟练的掌握是能够正确利用口诀的命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现有资源。
例如:孙悟空是学生们众所周知的偶像级人物,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练就了火眼金睛,在取经的路上遇见的妖魔鬼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终于,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的磨难,取得了真经。这段例子中,可以使学生熟记里面的乘法口诀。
因此,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心理的需求,不断地为课堂增加活跃成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要利用学生掌握的生活常识,加强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对二年级的学生培养先理解后记忆的意识,对于今后的数学学习都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对今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练习,巩固乘法口诀
小学阶段,对课堂的教学程序有一定的要求,课堂练习、课堂总结是课堂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有效的练习可以巩固学习的新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时,要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差异性,趣味性。
在题意的难度上,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例如:如下题:
(1)2×5=( )、(2)5×8=( )、(3)3×( )=(27)、(4)24是几与几相乘得到的?16是几乘几得到的?
计算题的安排上,可以先进行顺向思维的运算,再像第(3)题这样进行逆向思维的运算,除此之外,设置开放性题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全面思考的能力。如(4)题,自己去思考,寻找全面的答案。在题型的设置上,要注意差异性,不能完全按照一种形式出现,可以出口算题,还应该出一些应用题,例如:一个星期是7天,那么,请问小明暑假放了5个星期,—共有多少天呢?这样的题型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题型的设计中,要利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设计题,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一个口诀的由来,深刻地记住每个口诀的内容,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应用,为今后的使用奠定基础。
其实,只要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使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5个速算技巧。
1. 方法一: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例如:
23-11+7=23+7-11
4×14×5=4×5×14
10÷8×4=10×4÷8
2. 方法二:结合律法
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如:
23+19-9=23+(19-9)
33-6-4=33-(6+4)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如:
2×6÷3=2×(6÷3)
10÷2÷5=10÷(2×5)
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例如:
17+(13-7)=17+13-7
23-(13-9)=23-13+9
23-(13+5)=23-13-5
(2)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例如:
1×(6÷2)=1×6÷2
24÷(3×2)=24÷3÷2
24÷(6÷3)=24÷6×3
3. 方法三:乘法分配律法
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如:
8×(5+11)=8×5+8×11
提取公因式法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9×8+9×2=9×(8+2)
4. 方法四:凑整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如:
99+9=(100-1)+(10-1)
5. 方法五: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4×8×125×25
=(4×25)×(8×125)
=100×1000
要想让孩子熟练运用速算方法,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提升计算能力,这样,无论平时做作业还是考试才能游刃有余。
★ 快速提高数学思维的技巧
★ 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技巧
★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 如何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 高考数学复习及解答能力提高技巧
★ 如何快速学习摄影技巧
★ 如何提高韩语学习能力
★ 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上
★ 高三生物成绩快速提高技巧
建议考生可以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这三类按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排序,在每节课的小标题后标注主要内容,如北师大版-数与代数-四年级下-小数除法-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竖式除法)。
这样可以很好的整理思路,知道先学了什么可以为这节课打下基础,哪些知识是不能当已知的内容在试讲中讲出来。如果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用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导入或者讲解,就会给考官很直观的这个考生根本不熟悉教材的印象,因为三角形面积额的求法是在讲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图形剪切转换之后得出的。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误区 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的教学行为。提问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提问随意、封闭、单向的现象,一些课堂提问效果差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低效、无效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让提问服务于教学,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心得,笔者就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谈谈几点体会。
一、找到提问存在的误区
1.随意提问,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前未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
2.频繁问答,表象热闹。小学数学课堂经常出现“一问一答,频繁问答”的现象,一般是师问众生答。而且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这就使得无意义的问题变多,就会使课堂呈现热闹的假象,实则提问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3.快速问答,流于形式。教师的提问,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参与课堂活动。有的教师提问后要求学生快速回答,这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作用,使提问流于形式。
4.答案唯一,局限思维。教师提问时对于学生错误或求异的回答,或置之不理,或中途打断,只追求单一的答案或标准答案。这样的提问,不尊重学生,没有做到以生为本,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求知欲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的质疑、问难、分析、思考的过程往往能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但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提问的技巧则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出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提问:“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往水面丢进一颗小石子,会发生什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导入,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兴奋,兴趣盎然。又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创设情况,提出问题:“放学回到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上吃饭,可马小哈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磕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忙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医院跑!你信吗?”这样的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充满欢乐的辨析中,强化了对三个面积单位的印象。
2.提问要兼顾指向性和发散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局限,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既要有指向性的答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24时记时法”,教师提出问题:“学校的小枫杨电视台正式成立了,开辟了四个栏目:故事大王(20分钟)、校园新闻(10分钟)、音乐欣赏(20分钟)、英语会话(15分钟)。现在,电视台正在招聘小小编辑,你认为这四个节目安排在什么时段比较合适,请你用24时记时法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上合理安排这四个栏目。”问题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不仅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又具有发散性。
3.提问应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具有连贯性的系统学科,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提问时,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设问,能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系统地学习、理解新概念。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提问: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这个问题就是要使学生自己发现先通分、后加减的道理。这样的提问,连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提问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提在学生的疑难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明真相,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经过提问尤其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这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笔者是这样提问的: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为什么?②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也更扎实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提问要考虑知识的拓展性
每当一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往往会处于比较放松、思维停滞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将课堂上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发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围绕“求火柴盒的表面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在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这时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想想,火柴盒厂将两个火柴盒放在一起拼的话,有几种拼的方法?将包装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拼4个盒呢?6个呢?”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通过探索,学生明白了要把最大的面拼在一起节省包装纸。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教材,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提出的问题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其实效性,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推荐阅读:
小学生数学考试技巧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开放题11-1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概述06-0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美育06-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0-09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06-04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06-06
小学数学教学重点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