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精选10篇)
论文摘要:体育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质的增强。目前,它已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上来了。新课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新课标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新课标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是否愿意学习体育,以及愿意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课标思想本身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标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体育意识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泯灭。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新课标新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这一个”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产生。
三、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多项的运动设施,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并通过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育实习中立定跳远教学的场地布置上,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和水平不同,设计每十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不同远度的标志,一次一次的对比着练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教学器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如我在跳远腾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杆,要求练习者腾空时越过横杆,结果很多学生畏惧前面的横杆,不敢大胆地进行练习。课后,我反复思索,在第二节跳远课上改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增。因此,及时巧用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和脑海里。我想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还需要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3.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带着“怎样才能滚的正”“怎样才能团的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后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从上向下、突然摔倒)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还应给学生足够的学练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它运球动作的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实践。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学会转变角色和角色定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教师如能学会角色的转变, 以“帮助者”角色出现, 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切入口。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的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 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 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 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 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学生个体具有差异, 他们对于文章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 是要发掘这种不同的感悟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不能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的答案。
二、以课堂教学为契机, 合作阅读, 讨论质疑, 激活思维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战场,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 尽力诱发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阅读能力, 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新课标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合作, 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 它讲个人的探究转化为小组或全班的探究, 形成一种合力。新课标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如在《变色龙》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 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 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交流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给学生自由的讨论合作的阅读空间,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 知识学得更巩固, 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
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全然一样, 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不妨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培养阅读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 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 由“窗”的画面导入, 让学生展开想象, 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 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 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 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 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 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 去想象, 海阔天空, 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思维方式的不同, 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动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后, 要不断强化其良性循环, 要始终如一地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一桩大事来抓。只有如此, 才能让阅读的枝头开满灿烂的花朵。
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手段。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对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教师应学会转变角色, 定位为学生阅读的“帮助者”,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的阅读空间,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兴趣。
一、摆脱束缚,认识新课程本质,树立新课程理念
作为我本人来说,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虽说我所接
触到的就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没有传统体育教学经历,但是作为被教育者,却是实实在在接受了12年(小学与中学阶段)传统体育教育的。因此,当我成为了教育者后,难免在教育教学上也会有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子。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很有必要好好学习课程课改的相关学习材料,唯有此才能使自身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定位在确保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而不是只教给学生单调的运动技术及提高學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正视被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由“育体”向“育人”的全面转变,倡导“人性中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思想,我想这就是课改前与课改后课程性质的本质区别。
二、在课程水平目标的指导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的教材规定模式,而是改用水平目标来指导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强调体育与健康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的活动去实现健康的目的。那么在达到同一目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的学生对使用的教材也就有了不同的选择,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水平目标要求制定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用更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的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课程水平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功能,提升教材内涵,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待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体育课上,对新知识,新技术动作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模仿能力。但是腻烦心理同样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特性,那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体育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关于体育活
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不难,只要授课教师能善于引导,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再配以教师自身优美的示范及诱惑性的讲解,相信学生是很乐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兴趣产生了之后,教师就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开始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或练习过程的重复,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练习的兴趣,甚至不愿意参与。这是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改变,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
(2)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多种教
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相对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授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是用上述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学习中认识了运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四、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评价,借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灵活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时候,由于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要做到灵活掌握评价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于身体条件好,运动天赋强的学生,要从严要求,进行横向比较,让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比较的优缺点;而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纵向比较,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教师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进步的动力。此外,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采用小组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与提高自身体育欣赏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评价方式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五、课堂后进行总结和交流
课后注重总结,经常与同事、同行进行交流,这是我们惯用的交流、学习方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有益处。此外,和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听取学生的看法,有时也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体验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数学教学
覃塘三中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拟就初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基本理念的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三、推动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的策略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初中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推动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矗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
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
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
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 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小学生,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正向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与有志于新课改研究的同仁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创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笔者每次都会用惊奇的表情、赞美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道:“呀,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真富有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创造的愉悦,树立起“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字词句篇章的积累,而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手抄报评选”、“故事大王”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故事大王比赛中,讲了关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故事,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
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有思维,才会有发明和创造。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指出:毛主席能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派到朝鲜,在英勇就义后义无反顾地把爱子葬在朝鲜,联想到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该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国关系,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造、有所创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发明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保护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理智和兴趣,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创新欲,形成锐意进取的品质,鼓励他们冲破定势,标新立异,大胆质疑。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孔子会对路旁两个小儿的辩论产生兴趣?”“为什么面对孔子这样一个教育学者两小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言
论?”“为什么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没有武断的给出答案?”“为什么两小儿会产生如此独特的见解?”通过上述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好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常换常新,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桂林山水》时,用多媒体展示出部分文字资料、风景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和联想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创新意识的前提,爱因斯坦、牛顿的创新思维正是源自于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恰恰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身的创新需要,成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心理激励因素之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一、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 他是学生对新知识期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时, 我设计了一个“玻璃棒点灯”的实验, 学生一看, 玻璃棒蘸高锰酸钾就可以把酒精灯点着, 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又让一个学生拿光亮的铜丝分别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来回移动, 认真观察铜丝在内焰和外焰上的颜色变化, 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新奇与神秘,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这节课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知识得到了升华。
另外,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关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或者问题, 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例如在《乙酸》这一节的教学中, 我展示了一杯“醋蛋液”, 并结合多媒体介绍它的制法及营养价值, 作为这节课的导入,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 一上课就兴趣盎然地沉浸在乐学、愿学的氛围中。
二、诱导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科学的学习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如实验的设计、具体的操作、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甚至计算等, 来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但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 深思结合,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 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氯气》的教学中, 为了揭示氯水的漂白原理, 先让学生看一段“高速公路满载液氯翻车事故”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路两边麦苗的颜色变化。启发学生麦苗为什么会变浅, 但枯萎麦苗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然后经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 麦苗变黄是液氯把它漂白了。
(2) 麦苗变黄是氯气把它漂白了。
(3) 麦苗变黄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次氯酸把它漂白了。
(4) 麦苗变黄是湿润的氯气把它漂白了, 其中水是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 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推论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看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麦苗变黄是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次氯酸把它漂白了, 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这样不但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收效甚丰。
三、探究解疑增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 一些疑问已经解决, 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收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回来, 甚至争论不休。此时, 教师只要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展开热烈的讨论, 认真思考、质疑辩难, 使探究更深入,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讲《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 让学生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 自学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等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能否用启普发生器进行制取?能否用稀硫酸代替浓硫酸?能否不用温度计等。然后学生讨论总结答案:不能。随之开始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液体颜色发生变化:无色—棕色—棕黑, 且收集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等。由此学生再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有机反应往往伴随着副反应的发生, 比较复杂。同时也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步步点拨, 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情绪倍增, 效果甚佳。
关键词:体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431-01
一 新体育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中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把培养合格的高中生作为目的,强调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增强高中生的体育意识。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高中生的以下体育意识:
1.提高竞争意识。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需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身的体育意识,要勇于竞争,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要做到荣辱不惊,失败了不放弃,胜利了不骄傲,能在喜悦中认识自我、在遗憾中认清事实,学会总结经验,学会冷静地处理结果,要怀着必胜的信心去争取胜利,但要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竞争意识应对社会中的各种竞争。
2.增强克服挫折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地进行教学的创新活动,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困难的任务,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力,间接地锻炼学生克服困难,使高中学生的挫折意识增强、挑战困难的能力提高。
3.培养和谐交往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强调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多对关系,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如何合理恰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在这些关系中,教师充当着无法替代的角色,要在这些关系中调整好、处理好教与学以及生与师的默契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并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团结学生,培养凝聚力。
二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也相应地增加,这时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地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基础。为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关心学生,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要让学生熟练地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和合作精神;再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把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得到自我激励,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以上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高中的体育改革要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来选择恰当、有用、多彩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人体运动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选择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跑得更快、跳得更远、打得更好等,让科学合理的方法贯穿全部的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变成实践。
3.建立公平公开的考评制度。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的体育教学要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考评制度,多方面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考评制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向导、整顿、鼓励、评判的作用。教师还要全面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测试的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改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完善公平公正的考评制度,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应对困难的能力,加强人际交流,增强凝聚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改革中,高中体育教师要自觉认识到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创新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争取成为“复合型”的体育教师,加快高中体育改革的进程。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做小实验,搞小制作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实双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详实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探究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实验 小制作 多媒体 课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新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探究七要素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切实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来切实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祖国将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学习八年级下“电学知识”时可让学生自己买1号干电池、小灯泡、导线演示串、并联电路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七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后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可搞“拍卖”。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少学校班级都有了先进的电子白板,要求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2.59%,并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可见,儿童教育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肩负的就不只是教授孩子知识这一单一的内容了,所以就出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而这三方面,孩子们唯独在“体”上相对较弱,这也是为什么进行这个课题的原因。
一、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的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体质,能让孩子们在疲劳的学习之余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能够正常生长。出发点是好的,可是问题也就随之在每次的体育教学中出现了。
首先,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调皮的男孩子甚至会通过体育场内各种设施做出许多高危的行为,这里安全问题就出了隐患。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有的老师会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只是死板的照着教案教学,孩子们失了兴致,开始出现厌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一到上体育课就开始逃避,长此以往极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渐渐地,孩子不愿上课,老师没兴趣教学,这样的恶性循环困扰着许多为此而苦的体育老师们。然后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出现逃课的现象。
甚至有的老师将并不重视的体育课换成了语文、数学诸如此的的“主课”,而理由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升学”。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育措施
在讲述这方面前,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事体育。什么是体育教育?著名的体育理论学家布劳内尔指出:“通过大肌肉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对教育作出贡献的,即是体育。”
这是成人世界里的“体育”,而孩子世界里的体育简单来说则是以实践性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卫生常识的培养。
认清了小学生的“体育”概念后一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分层讲解:
1、针对“学校教学目标”方面。不以竞争为目的。这里的“竞争”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名誉的“竞争”。比如说,两所学校比场“友谊赛”,这场赛事就是评价那所学校最好的代表。那么,为了争夺“第一”学校必然会向老师施压。老师也会回学生们严格加严厉,殊不知孩子们的心灵及其脆弱,在受不了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必然走向极端。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增设这种类型的学生体育器械。学生的.心性是喜欢接触新事物,而体育器械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既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锻炼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上课中最学校充满一种敬畏心。
2、针对“老师教学方法”方面。老师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所承受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不能将三千米的跑步加在一年级的学生上实施,更不可能让五年级的学生只是跑个50米这样简单。前者容易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体育”产生畏惧,后者则不能很好的使他们的能力得带锻炼。
其次,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小学生天性好动,且喜爱新鲜的事物,他们往往依照兴趣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做。他们及其讨厌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教学的内容制定的多样性,甚至依照孩子的心性制定并且诱导孩子正确完成。这样很大程度上很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再者,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制定游戏类课程内容。采用游戏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所以通过游戏教学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最后,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到与孩子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备课、上课、课后小结的各个环节之中。体育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备课时,不仅仅是写好教案,而且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小学体育课,从始至终都要全方位地贯彻养护与锻炼并重的原则。课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反思养护教育的情况,以不断增强养护观念,强化养护意识。
3、作为家长,则应该努力培养孩子们对于运动的热爱,做到以己为先的榜样。
4、学生自身应该努力配合父母、老师的安排,认清自身状况再取长补短。
四、未来小学生体育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生体育发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改革的过程。随着学科内容的发展,小学生体育将扩展延伸致更宽的方向,比如说“小学生体育心理”、“小学生体育教学”、“小学生体育教育与课程”等等。
环境的转变,也意味着小学生体育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变数,亦是一个契机。可以让人们跟深入的了解“小学生体育教育”对于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及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变成当今或是以后社会的主流话题。教材内容的革新从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小学生体育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一个整合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体育,了解体育史。增加更为实践性的教学与训练。因此未来的小学生体育应当是更加现代化、理论化、趣味化、多样化的。
五、小结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7-02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体育课05-29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06-30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论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