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精选9篇)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1

通过这次到凤凰中学的听课和对新课改材料的学习,对比二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洋思中学的经验给我的很大的启示。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思路,上课要讲透、讲深、讲细,认为讲得越细,学生越会做题,考试成绩就越好,特别是对于现在所教的九年级,生怕自己那里没有讲到导致学生不会做题,在考试中失分。然而洋思中学模式却要求老师少讲,学生主动去探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样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借鉴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长远

打算出发,今后的做法是:

第一,合理安排学生“先学”,学生在“先学”之前,向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先学后教”这一方式包括两重要的环节,“先学”可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尽管时间不长,但十分重要。学前指导搞得出色,才能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在先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自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对自学困难大的学生给予悄悄指点与帮助。在“先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在行间巡视与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学生板演,提问与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当堂作出分析判断。

第二,正确地把握“后教”。这是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指

导学生解答疑难的关键,因此,必须备好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即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疑难问题。凡通过自学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在“后教”过程中,广泛实行“兵”教“兵”,即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广泛实行“兵”教“兵”,教师在一旁通过摇手点头等言行对学生讲解做出评价,并引导学生相互更正和补

充。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解和实难讲清的问题进行更正补充。

(3)明确规定教的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不折不扣地掌握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师讲题,只给学生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具体问题中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必须简明扼要地提醒学生某种具体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学生应用知识时走弯路。

第三,把握课堂上的练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训练时间。

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二是引导训练,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每节课训练都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在“当堂训练”中,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相互讨论。它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测与反馈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便任课教师课后有针对性地辅导。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2

受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校际间的差距, 导致大量薄弱学校的存在。薄弱学校已成为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过程中的难题, 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进程, 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 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可见, 薄弱学校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薄弱学校只有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才会更好地向前发展。薄弱学校的改革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需要当地政府各方面的有力资助,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 需要依靠学校自身强烈的内驱力和使命感。通过改革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薄弱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学改革的范例,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办学经验值得薄弱学校学习与反思, 薄弱学校在学习与反思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 实现超越。

二、薄弱学校实现超越的办学经验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从典型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学校, 他们有哪些可学之处?

1.先进的办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

这三所学校由落后变先进,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先进。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是教学行为的先进。他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落实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之中, 用理念指导行动, 实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融合。

2.鲜明的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形式或风格, 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办学体现特色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 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这三所学校在从薄弱校转变成先进校的过程中各具特色。

杜朗口中学的特色是“开放课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开放的课堂正是为了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向主动的探究式转变, 促进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单一的讲授式向互动的研讨式转变。

洋思中学的特色是“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 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4] “先学后教”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时间虽然少了, 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 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多了,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了。

东庐中学的特色是“讲学稿”。“讲学稿”是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是教与学的统一。作为教学的媒介和载体, 讲学稿找准了教与学的结合点,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恰当、巧妙地融为一体, 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 也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地学。

3.合理的资源整合

整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校各学科的发展, 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办学形成特色, 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面对办学弱势, 这三所学校都是从内部改革入手, 充分挖掘学校已有的办学优势, 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 整合学校内部的各项资源。比如,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校对已有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他们在集体备课研究中尝试过“师徒结对制”实验, 在数学学科尝试过“统一教案, 师生共用”实验;在教学环节尝试使用过教师自编的“导学卡”“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等;在数学和化学学科进行过“目标教学”实验。他们将这些资源经过梳理和筛选, 最终形成了师生共用的讲学稿, 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4.有效的教师培训

有效的教师培训就是要立足当前, 解决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理念问题、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问题、课堂管理问题等。有效的教师培训还要着眼未来, 培训的内容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培训要教会教师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

这三所学校都十分注重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培训教师, 首先, 他们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使教师在学校面临困境时意识到:不改革, 学校将难以生存, 更难以发展。只有改革, 薄弱学校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其次, 他们的培训围绕问题而展开, 培训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焦虑和困惑;第三, 他们对教师的培训具有前瞻性, 通过培训不但帮助教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注重培养教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办学超越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都是从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值得学, 应该学, 但是怎么学?如何才能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1.树立超越意识

这三所学校都是从当初的薄弱校转变为当今的闻名校, 秘诀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教学改革的胆识。

甘于现状、不思进取才是落后的表现, 薄弱学校要通过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要树立超越的意识, 勇于超越自我, 敢于超越他人。改革是一种行动, 需要实践。推进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 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 如果总是惧怕失败, 担心改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就永远迈不出可喜的第一步, 也就没有机会体味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2.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校长就要成为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成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促进者, 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持者。在改革的背景下, 校长首先要树立超越意识, 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这三所学校的领导具有改革意识, 并且这种改革不是靠口号, 而是靠行动;第二, 改革得到了全体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成为改革的积极实践者;第三, 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也由此成为改革的受惠者;第四, 改革也受到了家长的拥护, 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校长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保证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推广, 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找准定位, 体现特色

这三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各异, 但是达到的教学效果却是相同的,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说明教学模式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的, 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能够体现自己的特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教学模式的新、奇、特, 或者全部照搬照抄而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就很容易造成中看不中用的结果。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 “一个特长带动了一个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力量聚合的作用, 从而激发了师生的自信。”[6] 所以, 薄弱学校实现超越, 就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挖掘自己的特长, 培育和体现自己的特色。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 恐怕难有超越。况且, 如果我们仅有模仿的理念, 就会更多关注彼此间的不同, 最终会丧失实践的信心和勇气。薄弱学校要实现超越, 就要综合考虑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的状况、学生的特点等等, 形成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 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这三所学校各具特色, 相比之下, 值得每一所薄弱学校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优势或特色在哪里?要及时挖掘和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具有的特长, 比如在学科教学方面, 如果某一学科具有教学优势或特长, 可以先在这个学科进行改革和实验, 探索并总结出模式和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改革。形成特色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 也是今后超越他人的基础。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这三所学校的共同点之一是, 教师都参与到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学改革如何才能保证教师的全员参与、积极参与?这三所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第一, 校领导带头。在创建新教学模式的初期, 校领导亲自示范, 带头上课、评课、反思;第二, 在实践中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之后, 教师能够主动采纳和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并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第三, 教师的自省、自悟。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领悟的过程, 当教师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或者说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时, 会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改革的信念, 会激发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 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更应该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意识到:只有改革学校才会有出路, 只有改革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教师要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勇于担当, 不惧怕失败。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的改革和超越, 才具有群众基础和可持续性。

5.“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在洋思中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们经过努力与实践, 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和响应;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也是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同时也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新的契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 为此, 他们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一切为了学生”是这三所学校改革的共同基点, 也是这三所学校教学的出发点, 这种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 成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 已经成为这三所学校的教学常态。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这三所学校的共识。

摘要: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 以教学改革而闻名, 变落后校为先进校, 成为薄弱学校学习的楷模。这三所学校的成功源于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合理的资源整合、有效的教师培训。这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薄弱学校要想实现超越, 必须树立超越意识;找准定位, 体现特色;寻求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之中;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办学经验,办学超越,薄弱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友训.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J].教育探索, 2002 (10) :43.

[2]孙亚玲, 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4.

[3]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4]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N].中国教育报, 2008-12-12 (6) .

[5]严月娟.构建有效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8) :21-22.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3

关键词:洋思教学模式;教学三个基本规律;统一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76-03

洋思中学是素质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成功探索者。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血与火的千锤百炼,形成了今日比较固定的扬名天下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按照这个模式去教育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规律的。很显然这个模式里隐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本质的东西——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统一规律,只是还没有进一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系统化条理化通俗化简单化的理论体系。大道至简,所以拙文试着:解读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里的内在本质规律即备课阶段上的活化规律、授课阶段上的转化规律、自学课阶段上的消化规律,以及这三个基本规律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一致的统一规律。

一、洋思教学模式里的内在本质关系

解读典型经验,一般遵循规律的内在要求去剖析。就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它们的联系或关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下面按上述要求去解析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虽然八个字,却内涵了六个必然联系或关系。

第一个关系。先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指导。要指导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例如洋思教师提出:备课要点是学习目标、时间、难点、重点、学习方法等。这体现了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

第二个关系。“先学”就是学生自己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也就是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第三个关系。“后教”就是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明白不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环节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疑释惑。这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个关系。“兵”教“兵”——在“当堂训练”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其实质就是会者为师。即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五个关系。集体备课——确定学生自学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要求。自学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再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等等。这体现教师与教师的协作备课关系。相互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促进规范提高个人备课的艺术。因此本质上是教师和教科书的关系。

第六个关系是教科书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一门课与另一门课的关系,同一门课里新与旧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生与教科书和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的两个方面的体现。

总括上述,我们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里内含着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是: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二、归纳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矛盾

据唯物辩证法知:关系就是矛盾。因此,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就是教科书与教师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就是学生与教科书的矛盾。进一步总结抽象概括简称书与教、教与学、学与书的矛盾。这三个关系就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矛盾,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本质。当然还有其他若干个关系和矛盾,但是它们都处于次要地位不起主要作用,这里不去研究它。

三、提炼洋思教学模式里的内在规律

1、书与教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此矛盾发生在备课阶段。它是自学阶段上“学与书”矛盾转化过来的。以学与书矛盾运动的特点为基础,在新一阶段上开始相互作用。书与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书,代指教科书实质代指要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有其自己的内在客观性和逻辑性。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客观性规定着教师教的内容和范畴,规定着教的方法原则。在此条件下,教师是次要方面,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书与教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是教师按照知识的内在规定性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有序的活接起来。就是将表现形式是死的内涵是鲜活的生命情感的知识,经过教师‘激活书’的‘活’劳动进入教师的头脑中,还原成有鲜活生命情感的知识过程。即将“死”的书变成“活”的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本质就是“活化”,这个过程就是活化过程,这个阶段就是“活化”阶段。这个活化阶段上的书与教的矛盾运动规律就规定为“活化规律”。

在小学、中学、大学等教学阶段的活动过程中,由于书与教的相应变化,书与教矛盾特点在本质特征相同的基础上又有各自阶段的不同特点,但本质都是“活化”的共同特征,只是“活化”的方式方法、“活化”的深浅程度等特点不同而已。

洋思中学集体备课过程中统一研究的‘六个问题’②就是活化书的方式方法的活化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按活化规律备课的。例如第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是活化里的效率问题,也是活化的标准之一。第二个问题,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这是活化的计划问题。第三个问题,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是活化的基本要求。第四个问题,自学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这是活化的重点。第五个问题,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活化的难点。第六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活化的目的之一。再是活化的原则: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激活知识’的“活化”劳动。

譬如,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是一个“活化”知识的大师:备课始终一丝不苟,不仅对课文的思想、语言钻研的很深,而且对每一个句子讲解都仔细琢磨,并精心设计板书,给学生讲的课文,自己都首先熟读背诵。做到讲课时成竹在胸,得心应手,生动有趣,运用自如。每一次的备课都是艺术珍品。这就是斯霞老师“活化”书的真功夫。她的‘六备’是遵循活化规律备课教学的科学经验之结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一桶水浓缩成一杯水的活化功夫。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是活化书的又一典范案例。

2、教与学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书经过教师的“活化”作用后,由主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而隐含进教的里面;而教师的教由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学生的学构成了一对矛盾。此时“活化”阶段上的书与教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完后转化到授课阶段上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授课阶段上,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的地位和作用只是能动地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就是教师将“活化”的书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完。其传授接受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转难为易地化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此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就是转化接收,简称“转化”。此阶段就是转化阶段,此过程就是转化过程。在转化阶段上的教与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就是转化规律。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里【教师作用】中总结道:教师对大多数学生自己共同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使问题能自行解决。教师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内容、自学方法,然后只做点拨性的引导。这就是转化的具体方式方法,是转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特级教师陈元仙说:“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总是告诉学生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从不同的角度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去看。动物的要由静态想象到动态,本幅画要想象到前因后果,连续性的画要注意相互连接。以培养他们要次序地看,有次序地说,合情合理地想,合情合理地说的能力”。这就说明,教授学生学习不仅把知识转化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规律转化给学生。这就是按转化规律教学的案例。说到底,教师将“死”的书活化成“活”的书,然后转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去,学生掌握了书。这就是转化规律的本质所在。

教师将活化的“书”转化给学生并被完全接收后,教师的教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隐身进书中,学生由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转化阶段上的教与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后,转变为学与书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于是学与书矛盾双方在自学阶段上开始相互作用。

3、学与书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在自学阶段上,学与书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就是学生将“转化”过来的“活化”的“书”,自己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消化吸收完。其本质特点就是消化吸收,即消化。此阶段就是消化阶段,此过程就是消化过程,学与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就是消化规律。

洋思中学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会的知识,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同学或和同学讨论。这就是“兵教兵”方式。实在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再共同解决。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氛围里,求知创新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自学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从而有效地培“尖”补“差”。这就是消化规律的外在表现。

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其消化过程可以用数学家杨乐的自学体会来表述:“过去我们在大学里学习时,对于数学上的重要概念或定理,在将其含义和推理搞清楚以后,还要仔细推敲:前人是如何发现和建立它的?有什么背景?如果我们处于他当时的境地,将怎样做?定理的证明思想是什么?定理的条件是否都必不可少?结论能否再加强?是否能举出实例?经过这样一系列思考,认识和理解就会不断加深,对内容也就真正掌握了”。掌握了就是消化完了。这就是消化规律的个体性的表现形式而已。打个不算贴切的比喻:教师相当于母亲,教科书相当于食物,学生相当于幼儿。母亲将食物咀嚼过程中掺入自己的唾液,将生硬的食物变成很柔软细腻的食物,这个过程相当于教师备课是“活化”过程。母亲将其吐入幼儿的口中,幼儿接受,这个过程相当于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主动接受,这个过程就是转化过程。幼儿自己咀嚼咽下去进行消化完,吸收其中的营养从而逐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相当于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给的知识后,自己去学习消化吸收知识中的营养,而自己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消化过程。

综上所述: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里隐含着教学活动的基本矛盾,就是书与教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学与书的矛盾。它们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规律分别是活化阶段上的活化规律,转化阶段上的转化规律,消化阶段上的消化规律,而依次起着各自阶段上的决定作用,而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作用、又相互转化,循环往复、螺旋递升,以至无穷,从而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本质,形成有机系统的教学统一规律。

教学三个基本规律的作用分别是:活化规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转化规律起着传承的关键作用,消化规律起着单位教学活动结束后跃迁到下一个单位教学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教学目的规律。这三个教学基本规律简称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如下所示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

四、运用规律解读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就是教师备课,这是活化阶段,是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活化规律,此阶段活化规律起作用。

第二步先学前的指导,就是教师将活化好的知识,在几分钟内有重点的有方向的指导讲解学生去自学教科书时注意的问题。这是转化阶段,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转化规律,此阶段是指导转化阶段,是转化规律起作用。

第三步就是先学,就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学习,就是自学课,这是初步消化阶段,是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消化规律,此阶段是消化规律起作用。此时一个单位的教学活动结束了。这也叫一个教学活动的周期。

第四步就是后教,在第一个教学活动周期结束前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自己初步消化阶段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消化好,或是理解不了,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在进行第二次备课,也就是重新调整第一次备课的方案,使备课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况,进一步完

善备课,这个过程就是第二次备课,是第二次活化阶段,就是

第二个教学活动周期开始了。

然后开始第二次授课,这个阶段就是后教,是第二次解疑释惑的转化阶段,是转化规律起作用。

第五步又是第二次消化阶段。学生根据后教的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再进行自己学习,再消化,直到消化完结。没有消化好的学生继续请教教师,再次消化,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消化完结。此时经过多个周期的活化、转化、消化的过程,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这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原理依据。具体说,很优秀的学生也是占比例数很少的学生,在先学阶段就是第一个教学周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在后教的当堂训练中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完不成任务,在课后教师再次给指导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洋思中学做的很到位,但若干学校的若干个教师,对课堂内完不成任务的这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如是差生就出现了,有一个到多个,到了高中阶段就剩下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学生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我们学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缘由之一吧。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4

我有幸参加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培训学习。经过这次培训,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于首先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针对授课内容进行学法指导,然后发给学生相配套的练习题,由学生当堂完成,遇到困难先通过同桌或其他同学相互帮助完成,教师当堂批阅,或将学生所做的练习及时收起,通过批阅就能知道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较完整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消化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分析、解题能力的速度和准确性,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洋思中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从限制教师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了老师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在落实新课中都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月月清,必须精心备课,精讲精练,当堂过关。对于学困生,可指导他们预习,为他们扫清新课程中的障碍,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针对他们在当堂达标测试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课后辅导,使他们经过教师的指导,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各种能力不断增强。

二、洋思中学“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洋思中学不挑剔、不选择学生。洋思中学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求每位教师相信每位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洋思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要充分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有着一种良好的态度,乐意学。他们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相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学习了洋思的经验以后,我常常想既然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那为什么我们有的学生能学好,有的学生却学不好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是我们没有挖掘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没有培养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枯燥无味、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没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很乐意学。现在有些学生上课为什么不听讲、不认真学习,他们就是对上课不感兴趣,教师的讲课没有吸引力,所以我通过学习洋思经验,首先改变这个观念,与学生搞好关系,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学生,积极进行正面鼓励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乐意学习,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多提问,不歧视,不放弃,为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三、洋思中学扎实有效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洋思中学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类似课堂的过程模式。由于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老师们能充分地进行相互交流,很好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的智慧、统一的教案,相互间的课堂观摩,再加上相互间真诚的协作精神,使新教师迅速地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创造的成功之路。我校的互动教学模式不应注重外表的形式,而应该重视模式的实效性,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经过集体备课、收集一些较好的训练题,并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资料,让所有同科目的教师共享,才能提高每一个老师的业务素质。

目前,我们的课堂还不够开放,教师对学生相信得还不够,不够重视作业的实效,太过依赖教辅资料,而忽略精选精炼。要想转变我们目前不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转换自己陈旧的教学思想,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洋思经验要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学习实施。要根据自己科目的特点,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特点,形成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我相信:如果我们也有着“洋思”的精神,我们今后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洋思中学心得体会 篇5

翟卫平

今年3月31日到4月2日,我们一行4人在蔡晓燕主任带领下到洋思中学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三天中,我分别听取了洋思中学老师的九节公开课(3节物理、3节数学、2节语文1节政治)、听学校领导的五场讲座。通过和指导老师的交流、和上课上老师的交流等方式对洋思中学这一所让我向往以久并想一赌真容的名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震撼。

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体会: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到洋思听过课后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笔头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在课堂辅导方面的体会:“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了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在备课方面的收获:在平时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备课组教师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时,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并有所记录。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教研活动、考后分析等及时交流,相互交换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方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坚持以新生来校开始,以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他们把最差的学生放在班里的最前面,针对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洋思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静下心来学习,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

在管理方面的体会:在洋思中学集合排队是学生每天要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学生到操场做早操和课间操都是排队小跑进场;做完操集合后是排队走回教室;到食堂就餐是排队走去;上体育课、实验课、音乐课、美术课是排队走去;去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同样是排队走去;上完课后同样集队走路回班。在洋思可以说看不到课间奔跑追逐的学生。

在细节方面的体会:在洋思中学管理制度是非常详细。学生进入食堂后先安静就座,然后统一时间开始分饭和吃饭。学生去操场做早操和课间操,每个年级和班级都有规定的入场路线和次序,在操场做完早操和课间操后回教室也有规定的退场回班路线和次序。学生去食堂就餐也有规定的入场路线和次序行走。凡是学生集队上下楼都从规定的楼梯道上下。整体的感受:洋思的学生不穿统一校服也没有军装,但他们的行为如同军人一样;洋思的教师也不统一穿校服更没有军装,但他们的行为如同军官一样;洋思是一所普通中学,但他的一切管理如同军校一样。

遗憾:时间短、没有参观他们的宿舍、交流不足

如果可以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和他们在一起,我想也许还会找到更多的答案,学习更多比较细节的教学和管理,走进他们的教学和学生的世界。

总之,这几点心得体会是不够的,在我看来,还要得做到以下几点才行: 首先,要多反思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不足,而不是去埋怨学生,训斥学生,正像洋思的一位副校长说:我们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学生补课的,学生没有学会,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怀着平等宽容之心去对待学生,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

第二、一切以效率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教学的最大实际就是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的学决定了我们教师的教,以学定教这是教学的原则,也是我们应遵循的规律,一方面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地去帮助后进生不断地取得进步。

第三、要有吃苦精神,学习洋思的教学模式,看起来都是学生自学,但教师课前要把握什么内容不讲,备课量很大,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工作量也很大,在学生自学能力未到位的情况下,课后补差量极大,没有吃苦精神是学不了洋思的。第四,要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洋思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的每个学生处在积极的兴奋状态。面对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洋思之所以以三流的教师教出一流的学生,主要是他们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是一流的,尽管他们的学历水平很一般。但他们的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却能让学生成功地学习。

到洋思中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6

我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在初一奠定基础扫除障碍后,初三才可高速高效使用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手段,难怪他们重奖的是初一老师的教学成果。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是一位解题能手和机器,鲜有质疑,没机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结论,他们的模式是把我们的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换做看书和巩固(出几道基础题检查自学结果)。只要你会背某个结论,然后会很好的练熟这个结论,用功利的角度来说,他一定会考好卷面上的分数,中考怎能无往而不胜?

上一堂科学课也同样雷人,连科学的结论也无需探究,直接给予,记住会用即可,想来也是,如果不略去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45分钟自学看书的时间就没有了,你要分数,就只能如洋思般舍弃。

拷问中国的.教育,这算改革吗?值得向全国推广吗?难怪中国大地不能出一两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了。因为充斥北大清华的估计很多都是这些考试能手。我悲哀新课程理念还没走多久,又叫我们去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这也是我们这类学校的悲哀,要生存怎可无分数?那好吧,要说抓分数,我们虽无寄宿制,但只要抓住中午自修和第八节也够了,活动少搞,只要拼死力,相信我们也有个中人物的。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心得和反思 篇7

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须、事在必然,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

此次笔者有幸随团专程去江苏洋思初级中学考察, 更加重了对现行课改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在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矛盾冲突远没有结束!

洋思的校园, 是一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教育之所;洋思的课堂, 是一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之地。但, 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初级中学, 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吸引了举国上下无数仁人志士的目光。洋思成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江苏省教育厅周德藩副厅长指出, 洋思中学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

一、洋思中学拥有什么

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 可以在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条件与产出的强烈对比不能不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洋思中学到底拥有什么?

1. 朴实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说法, 没去过洋思的人不能理解。然而, 到了洋思中学, 它的内涵就不难理解了。在访谈中, 我们感受到洋思中学的教育信念: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而学不好的学生, 是没有的;经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学生, 是没有的;只要千方百计地教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认为:如果有了教不好的学生, 这就是“师之惰”, 教师就必须反省自己, 哪个教育方式不灵了、哪个教育环节忽视了、哪个教育途径选择错了……这样一来, 只要出现教不好的学生, 教师就必有反省, 方法就必有改进, 学生就必有进步, 最终也就必然能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目标。这里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就是面向学生、面对现实、自我反思、不断改进的教育理念。

正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所言: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 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 充分体现了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教学信念。

2. 扎实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个原则。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灵活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与教学做适应性调整,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扎实、高效。

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 所谓“先学”, 就是教师简明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 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所谓“后教”, 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而“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 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深对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经验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教师不再留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 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3. 平实的教学策略——“兵教兵”, 合作学习

“兵教兵”是洋思中学在“后教”环节上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有效策略。教学中, 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或更正。

由于学生多半是寄宿的, “兵教兵”在课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学习上的“困难户”, 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 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坐在一起, 同住一个寝室, 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成为朋友。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 “兵教兵”体现了合作教育思想。它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这也成为洋思中学实施“三清运动” (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学困生”问题, 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兵教兵”中, “学困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 “学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携手共进、互相提高。

4. 丰实的教学效果——“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

在洋思中学我们了解到, 由于是农村寄宿学校, 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基础都很弱。然而经过洋思的三年学习, 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 毕业时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平均每年有80%的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 其中有一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自学能力比别的学校学生强, 后续学习潜力很大。

这所曾经被称做“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 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新课程改革示范基地、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等, 洋思中学已成为省市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洋思奇迹带来什么

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是艰难的, 这不仅仅在于变革本身, 还在于基础教育要面对太多的社会需求, 背负太多的沉重职责。过重的负担是教育、教学所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的教学变革也只能在负重中前行。但, 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以提高效率为导向,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各地的教育环境与洋思中学存在诸多差异, 课改的进程与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摒弃浮华、注重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应是共通的。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诸多启示。

1. 教改要实事求是

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启亮教授曾指出: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越来越不只是一种要求或思想方法, 而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改革初期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应该从实践如何检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在已经发生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中, 我们发现, 理论的期望总是最理想的, 实践的应答却总是千差万别, 而且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理想的。事实上, 无论改革目标多么理想、理论系统多么先进, 最终都要回到它赖以实现的实际中来。教学改革不管走向哪里,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 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都是每一位教改实践者——一线教师首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学定教”。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洋思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不要死搬硬套, 一切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 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洋思中学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的办学经验昭示着:教学的最大实际就是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这是每一位变革践行者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2. 教学要返璞归真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各种教法可谓层出不穷, 各类课型也是花样迭出。然而, 热闹非凡的课堂往往一味追求形式, 脱离教学实际, 最终误导的是学生。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 就必须返璞归真, 紧扣课程目标, 回归教学原点。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 不可能像经过精心编排和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那样, 完美地实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 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

从洋思中学朴实、高效的课堂内, 我们感受到教学变革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绝不像当下的名师、专家以一课“走遍天下”那样的美妙、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变革涉及因素很多, 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组织的能力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等, 但洋思中学的课堂归根到底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学习的实践量和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变革只有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才能成为现实, 也只有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看到教学变革的真实面目。因此, 实质性的教学变革就应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理解、掌控教学究竟能够怎样变革。

3. 教法要择适而用

如今, 经历一个时代的课程改革正步入十字路口, 我们的教学变革该往何处去?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在哪里?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士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教学改革, 最缺乏的显然不应是理念, 也不是什么模式, 而是理念与模式择适而用的本土化实践过程。

恰当地选择、运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教学模式, 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刻意模仿, 甚至于强化推广, 把别的学校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 不仅不会解决教改中的固有问题, 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

承担变革任务的教师既无法超越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也无法回避教学变革中的矛盾和冲突, 但教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改、实行到什么程度、涉及到哪些层面等方面都具有自我调适的权力。因此, 新课改启动之时, 学校全力加强教师的通识培训、更新理念本是无可厚非的。而课改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准之时, 我们应该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择适而用, 调适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 这才是当务之急。

4. 教研要植根常态

目前, 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三有余三不足”现象:一是课堂教学拓展有余, 守“本”不足。教学中过于注重拓展、一味拔高, 势必忽视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素养展现有余, 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教师以华丽的语言、繁琐的设计, 乃至精彩的表演显示自身的能力、素养之时, 学生的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的时间必然被压缩、挤占。三是名特教师精品课展示有余, 普通教师家常课研讨不足。对于名特教师的精品课, 普通教师看着激动, 听着感动, 回去学不来, 只能照例用自己的方式上家常课。

示范课不能担负起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或影响甚微。这必然造成观摩展示与常态教学相脱离, 教研活动本身是低效或无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 亦或说好课的标准出了问题。

观摩展示的课应该是让占绝大多数的一线普通老师看得懂、学得来、摩得起的课,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研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常态课质量的高低才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对一线教师而言, 观摩和研讨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显然更有价值, 更能叩击教师的心灵。

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 让普通教师的课堂, 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和需求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改变课堂、变革教学, 引领教师实现从理念更新到行为认同, 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

概而言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由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来反观当下的课改, 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改革中我们需要“实事求是”, 需要“返璞归真”, 也需要“择适而用”, 更需要“植根常态”。新旧思想的碰撞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实践检验”的思想,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启亮.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教育研究, 2009 (12) .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篇8

一、学校简介

洋思中学——“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现代学校的一面旗帜。

二、洋思中学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

(-)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

〔二)有一套科学具体的操作办法。

1.从坚定信心做起——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2.从上课做起——建立了一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质:全过程让学生学。

第一、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第二、自学指导。(两分钟左右)

第三、学生自学。

第四、学生练习。

第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第六、当堂完成作业,(不少于15分钟)

3.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实行“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4.从生活抓起——一养成一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解读:

1、关于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认识

(1)先学: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种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流于形式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追求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先学是有序的,非放羊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非自由学习,而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独自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制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2)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学在教之前,教在学之后。

课堂上教什么?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解决。在后教中,教师不凭自己的经验确定教什么,也不刻板的按照教案确定教的内容;因为,教案是经验的总结,它可能落后于课堂,而课堂是新的、动态的。教师教的内容应该完全依据学生在自学过后的情况来确定的;注意学生是表面会还是实质会?是只会做题,还是按规律做题?

课堂上怎么教?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可能的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认识才深刻。而老师应在学生都不能解决问题的状况下才出现。老师的出现也不是大包大揽的讲,也是“兵教兵”,“老兵教新兵”,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讲对了,教师肯定;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也延伸到课后。洋思在安排学生座位时,都是让后进生和优秀生搭配在一起,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生的提高。优秀生要想帮助别人,自己就要理解充分,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的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当然,为保证“一帮一”落到实处,他们还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3)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理解。是为了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过程。当堂训练,象考试一样训练。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做到“堂堂清”。当堂训练的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堂堂清”的内容清的就是必做题。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结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以训练为主线,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

(1)先学结构: A.激学;包括激态和激趣。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学生状态和教学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的激发。

B.导学:教师尽快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以引导学生自学.C.自学: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和教师安排的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

在先学环节中,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相关练习方式有:事先印好材料人手一份、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

(2)后教的三个层次;

A.互教:会者教不会者;教师尽可能的调动已经掌握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B.班教:即全班教。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达到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

C.导教:即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任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个环节教师教的时间依学生疑难多少来定,多则多讲,少则少讲。但讲授时间宜限制于15分钟以内。

(3)当堂训练:

A.自练: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环节的学习后,能够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B.互练: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互检互测得教学活动。

C.导教:教师出题引导学生练习。洋思中学特别重视学生练习的校本化,即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每位教师编写的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避免了外购资料的一些弊端,达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以上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基本模式,在这三个环节、九个步骤中,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始终紧张,学生思维紧张、行动紧张、情绪紧张。而教师却显得较为轻松,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和监考。不过,我们感觉到,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但为上好每一节课,在课下却要花费大量的功夫,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只有课前忙碌,才能课上轻松,游刃有余。在备课的环节中,他们注重集体备课。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所上的内容70℅应是共同的,30℅内容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洋思人认为:如果把课堂比作战场,教师就是策划、组织的指挥员,要把打仗的权利交给学生。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教师就是导演,把演戏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把课堂比作赛场,教师就是教练员,把比赛的权利让给学生。

四、洋思中学的“三清”运动: 洋思中学的“三清”运动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再高效的课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达到学习目标。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洋思中学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三清”运动。

“堂堂清”: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尽力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日日清”:对课堂上完成的练习,教师在课后及时批阅后,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相关的的学生个别辅导。

“周周清”:每个星期的周末,对部分学生的一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三清”清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比如:课堂练习的必做题、英语单词、基本背诵内容、基本公式、规律等。

“三清”清的对象:学困生。开始学生数量可能比较多,但在这个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的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少。关键是,教师要把这个工作做扎实,并坚持不懈。

“三清”时间保证:自习课、活动课、课间、及周末的晚上。“三清”管理方式:洋思中学每一位教师都承包的有后进生转化任务,而且有相应的管理和奖励措施。具体实施中,采用“金字塔”的方式:教师负责学习委员、课代表等班干部,班干部负责小组长,小组长再负责“一帮一”帮扶对子的优秀学生,再由他们负责学困生。在每个周末的下午,进行班班互清。

洋思中学的教育理念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因此,他们的“三清”运动开展的扎扎实实,成效显著。后进生每天都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忙碌,难有多余时间去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不仅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得到提高,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得到了改善,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洋思教师的体会是:抓学生行为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他们的学习成绩。

洋思中学教学经验精华 篇9

一、洋思经验要点

1999年11月24日,原省教委《关于学习洋思初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洋思初中的基本经验是;第一,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第二,创立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三,坚持“艰苦奋斗、严格管理、事事求实、细致入微”的优良作风。总而言之,洋思经验可以概括为5句话、40个字,即“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洋思的办学思想);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洋思的德育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严治校、科学管理(洋思的学校管理)

二、洋思原理---洋思中学掘起的秘诀

在这所办学条件算不上现代化,教师资源、学生生源都没有优势的学校里,却贯彻实施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不应是淘汰大多人的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在学校应学的东西。

1、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是蔡林森从3个子女的教育获得的切身体会。今年59岁的蔡林森共有3个子女。在小学阶段,他的3个子女没有一是尖子生。大儿子5岁还是不识数。次子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中等偏下,四年级数学只考了68分。唯一的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乡倒数第一。3个孩子毕业后,蔡林森把他们带到洋思上初中。他针对3个子女智力一般的现状,一不给他们订阅资料,二不给他们补课,二不请辅导老师,只要求他们扎扎实实学好书本知识,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就这样,3个孩子进步很快,学习成绩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年内就赶上了班上的尖子生。3个孩子后来都先后考取了高中、大学。

正因为如此,蔡林森要求每们教师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的努力,都能学好。在洋思的课堂上,洋思的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愿学习、能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他们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洋思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训练有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整洁,饭堂、宿舍、厕所、地面、墙面处处都表现出学校常规管理己经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学生音、体、美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达标率达97%以上。近视率控制在10%左右。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学能力强,课业负担轻。

2、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教好

洋思的学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好学生,更有许多所谓的“差学生”。接受这样的学生,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蔡林森常说这样的话: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蔡林森常说这样的话:“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交给你,就希望你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教好每一个学生,"如今,“教好每一个学生”“己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行为,这里正是洋思初中教师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们敬业精神具体体现。他们要求每一位新教师都要拜师傅,绝不允许出现因为教师经验不足而把学生当作试验品的现象;他们以极端认真和审慎的态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后辅导,精益求精地对待任何一项工作。洋思初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教好了每一个学生,不仅对家长负了责,对社会负了责,更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了责.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

3、不选择、不挑剔学生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蔡林森是这样说的,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以为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奉献。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们听了很不舒服,蔡林森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气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洋思初中的校门口竖放了“使每个学生合格”的标语牌。多年来,他们满怀信心地接收了本学区的小学弱智儿童来校就读,即使小学算术只考了4分的也不例外,强烈的现任感和同情心还促使他们大胆地接受了不少外市县的学习困难大或者调皮的学生,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转化差生的新路。他们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秀学生同桌。1999年2月,50多名外校的后进生来该校插初一,进校摸底考试时,几乎人人不及格,经过一学期努力,他们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都在80分以上,家长高兴,教师也从中尝到了转化差生的甜头,原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在该校蹲点一个多星期,调查了许多学生后说:”洋思初中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大特色,他们的经验可以解决基础教育学中的一大难题。”

4、“三清”运动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性,“清”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5、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即使是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不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锦囊”:

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

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

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6、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蔡林森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一门课程。

蔡林森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7、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采访中,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年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样做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8、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9、“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了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10、从“做”中学

洋思人所说的从“做”中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感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悟道,乃至有所创新。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1、把“包”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 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12、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是蔡林森始终坚持的用人之道。

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13、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洋思人“学洋思”

目前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4年的青年教师占三分之二强,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多、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徒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师傅的先行课,师傅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底子”。洋思人学洋思,首重的就是进行“精神接力”。每年暑假,学校都要举行新教师师德培训班,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使新教师一进校首先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蔡林森校长自信地说,假以时日,新教师将和老教师一样,业务素质扎实、思想作风过硬。是啊,有了这样的“精神接力”,洋思路上就不会后继乏人;有了这个“精神底子”,洋思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一个单元,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实现三个“转向”。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即使对教师的“教”,也要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是否紧张地学习、效果怎样来评价。这样,评价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应算是好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

我们还采取了阶段性评价(即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阶段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每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的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练习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当堂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高低,说明效果好坏。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条件

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排除各种干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要节假日不补课、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外作业负担,逼着大家集中精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师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教好,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坚持优生、差生同桌,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过硬措施,使每个学生合格,都能自学,会自学,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千方百计地铸造师魂,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在课堂上一言一行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还要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的水平。

4、奖优罚劣,加大推进的力度。坚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写进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和教师津贴工资、奖励工资的发放办法中,聘任、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以此实现“一票否决”。

四、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

洋思中学广及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之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虽然已经成效显著,然而单从文字上看却绝无多少玄妙奇异之处。只是在笔者赴洋思随机听课、深度访谈、多方调研之后,细细琢磨再三,才有些心灵震撼的体验:

一、自信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观念,正是在那些校舍简陋、师资单薄、生源也惨淡的创业的岁月里,萌生了洋思人执着自信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是它如星火之燎原,照亮了洋思人万般艰辛却体验着幸福的改革之路。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师生间、课堂上,在看似平常听似平常的教学现象背后,执着地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 赏识与信任精神,这即是“爱满天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的精神。这种精神从校长 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层层张扬开来,演化作洋思人自信的体行实践。

洋思人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教好,并且自信地实践着不选择学生、不苛求教师的原有基础、学校不分快慢班、班里不分优差生等刚性措施。实际上,洋思人把复杂的探索课题、把难以想象的教育难题都留给了自己,学生们由后进生到全体合格、青年教师由初上讲台到教学技艺精湛,倾注的自然是洋思人的心血。执着于一种理念、提出一种教学模式并不难,积极尝试或部分成功也不难,但如洋思人之多年艰苦求索,广及各年级、各学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且能一以贯之的成功案例实不多见。

二、自然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洋思中学听课,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它的自然宽松、质朴随和,绝无刻意雕饰、重复排练的痕迹。我曾十分困惑于时下的公开课教学,也曾在评课时提出过“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问题”的勃论式的评价意见,起因即在于这些课却让我折服,让我如沐春风而赞叹不已,它充满了生活般的互动交流,跃动着真实的对或是错,那么平实那么自然而然,甚至竟让那些不远千里赶来听课的教师们感到失落: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们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点拨诱导,设置疑问,几乎不讲多少课,这样的课我们也能办到嘛!

其实,再往深层次追问,情况可能就全然不同了:洋思的课,突破了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仰的惯例;那种只重视“双基”却淡漠基本品质养成的惯例;那种单向授受几无反馈调节的惯例;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留待课后承受负担的惯例,是求得自然的返璞归真的课.三、自主的教学角色转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从课堂教学形式上看,教师仿佛已退居二线,他们遵循着凡是学生或通过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理念,真正是导师和引路人的角色了,而学生学习却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洋思人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从实质上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洋思的学生即从一进校就获得了自己必然成功的那种自信,更融入了成功必须依靠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终于,洋思人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就像教师自主备课一样的氛围,也创造了课堂上学生们千姿百态地展示其自主学习结果地动人景象。洋思的“先教后学”,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而洋思的“当堂训练”,也与我们通常关心的当堂巩固、当堂掌握不尽相同,而是有检查自己学的功能,训练自己用的方法的许多追求。显然,洋思的课堂教学所关心的已不只是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是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为此,他们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预习,尤其重视延伸性指标,布置的课外作业则特别强调拓宽性。自主学习,这在洋思已不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而是事实,在这种事实里,其实已经在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接轨。

四、自生的原创精神。

洋思中学的经验是创生的,它启迪人们思考与探索,更启迪人们以这样的精神去研究自己的实践,开辟自己的而不是洋思的创生之路。

洋思人演绎的是原创和现代教育理论,因此在洋思经验的文献里人们几乎见不到多少外国“圣贤”们的经验借鉴。然而,健康成长的学生们却又仿佛体验到了如布卢姆的“差异教学”、“掌握学习”的理论影子,乃至如合作教育、交往学习、自主建构性学习等现代理念、现代教学尊照学习者主体的理念。这些理念为洋思人执着的坚韧的自信心所驾驭,就有了创造奇迹的动力的源泉。

五、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洋思中学以普通的办学条件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吸引了无数教育同行的目光。有人凭直觉总结说:洋思中学是以三个“三流”赢来一个“一流”,难能可贵。

洋思中学的教师学历不高,甚至偏低。按照一般的观点,即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来看,他们确实够不上一流。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在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在洋思中学,这种能力得到了特别的强化。该校校长蔡林森认为: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决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怎么叫做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就行,只有学生学会了,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洋思中学,教师备课不能只备怎样教、怎样讲,而是要具备学生怎样学习--把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备课的重点。按规定如果教师备课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不合格,要推倒重来。

蔡校长的以学为本的思想,引起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基本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根据蔡校长的介绍,他所满意的效果好的课,教师一般只讲7、8分钟,而学生学习活动时的时间要达到35分钟以上。从我们考察的3堂课来看,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而是“满堂学”,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紧张智力活动的时间也都能达到35分钟以上。

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这么少,也许是引起异义的焦点之一。学生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疑问,是老师直接讲给他听好、还是让他自己动一番脑子好?洋思中学摒弃了“以教为本”的思想,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也启发学生自己动一番脑子,所以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讲的时间少,学生学的时间不然会多;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并不简单地划分时间,更注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这一点,蔡校长本人正在进行精细的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而洋思中学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使他们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学会了学习。教学过程中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但可惜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这种教育的基本事实相去甚远。把学生仅仅看作教育的对象和灌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经过代代传习,已经形成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经验系统。许多教师教学改革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教学组织能力)也并不比洋思中学的教师落后,但他们的改革却步履维艰,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已有经验系统在起作用。

四、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洋思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数、英学科教学在的应用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有字教学法、阅读教学、作业教学、朗读教学等等,不可能像数学教学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应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原则,依据各类语文教学任务的特点,灵活安排好教学程序。

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写《记一场篮球赛》为例,具体说明如下:示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作文题目后,应向学生讲清要求,主动运用场面描写。

列提纲(先学)。

一、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自己审题,列出提纲,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层次、详略、中心等。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提纲中存在的问题并梳理归类,放手让学生去写,不怕学生写不好,要让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点拔纠正。教师引导学生计论评改提纲,可分类评改,如果学生指不出问题,则有教师点拔纠正。

三、学生作业。学生经过前面几步,比较清楚地邻会了该写什么、怎样写,明白了自己提纲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修改打下了基础并产生了一写的文字表达欲望,此时教师要加强巡视,随时解决学生作文中的个别问题。

作文评讲课的授课程序。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作文评讲一般教学程序如下:示标,教师明确作文评讲的重点。发范文或例文给学生,让学生独立修改找病因或归纳总结成功之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归纳总结。学生修改、复作。

注意以下几点:所选例文要典型,要能结合作文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例文。课前要充分做好准备,要将选出的例文打印或写在投影片上,以便于上课使用。课上要放手让学生讨论评改,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如学生评改不了的则再由教师点拔。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维能力,教学质量才会提高,素质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初中数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数学课型可分为概念型、例题型、概念+例题型、复习型等。

1、“先学后教、当课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概念型”课中的应用;一般采作“集中学,分散教”的形式进行。具体教学下环节及要求是: 揭示教学目标。

目的: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了解或识记,即对具体内容的模仿和回忆;理解,即领会知识的意义,包括揭示、转译、变式、判别、直接推论等;简单运用,即把学过的内容直接用于新的情境解决问题。步骤:板书课题;讲述教学目标。

注意点:目标要准确,即什么内容达到简单运用的要求,教师在揭示时要讲明确。语速要慢,保语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进去,都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方向。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一写会达到目标。语言要简洁,一般二至三句即可。自学前的指导。

目的: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课本第几页到第几页;自学的时间:约5分钟;自学的方法:边看书边找案,理解并记熟概念;如何检测:默写概念,运用概念做相关练习。

步骤:教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教会学生扑克学的方法;出示自学提纲。

注意点:自学提纲相当于检测练习题,设计时要注意:课中的自学提纲的内容大多是概念或帮肋理解概念的句子或某种思想方法,其中较短的概念可要求学生自学时全部记熟,较长的概念要求学生记熟其中的关键词句。

先学:学生自学概念。目的: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记熟概念。

步骤:学生结合思考题看书,划出有关概念;理解并记熟概念。

注意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表扬自学快、效果好的学生,端正学生的自学态度,但教师的言语不宜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检查自学概念的效果。

目的: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步骤:评判对错;针对问题进行点拔。

注意点:教的内容:学生默不出来或默错的地方;

教的要求:不能只判断概念默得对不对,还工揭示其本质属性;

教的方式;由学生先讲,若学生讲对了,则教师就不讲,但要以表扬的形式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若学学讲错了,教师则更正。

再学——运用概念做练习。

目的:让学生运用概念做情况,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步骤:教师出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存在的问题。

注意点:运用的程度一般由易到难;练习惯题一般来源于课每一节后面的练习练习题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等、检查方式先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请学生报答案,教师将答案板书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或点名请学生板演。

点拔矫正练习,指导运用。

目的: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道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解决问题。

步骤:学生评判对错;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点拔、矫正。

注意点:因为概念课的重点不是熟概念,而是理解和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进行点拔时,要引导每一们学生清楚地认识地他所犯的错误是由于将哪能一个要领用错了,或都将哪能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当堂训练。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例题型课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程序及要求如下:

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步骤:板书课题;讲述教学目标。

注意点:目标要准确,例题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为“运用”熟练运用“,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学。目的:自学的内容;课本第几页至第几页的内容;自学的时间:约5分钟;自学的方法;边看书思考例步骤和解题思路,同时寻求解怀例题类似的习题的方法;如何检测;运用自学例题时学到的方法解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步骤:布置学生自学;出示思考题。

注意点:在设计思考题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学例题,思考题要能启发学生,归纳有关步骤,理解有关思想方法或者启学生小结注意点等。

先学:学生自学例题。

目的: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例题的解决方法步骤,会解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步骤:学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步骤;思考与例题类似题目的解法。

注意点:学生在自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宜太多,声音不宜太大,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检测自学效果。

步骤:请学生上黑板板演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其余学生在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座舱位上学生的解答情况。

目的:使学生知道解题过程是对还是错;引导、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码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步骤:判断学生板演得对与错;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拔、矫正。

目的:通过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步骤:布置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

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先完成的学生的作业,布置思考题。

注意点:要明确解题格式,题目较长的应用题、证明题,不抄题目,只要注明页码,直接解答。布置的思考题多为提高题。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复习型课本的应用。

在复习时,先学后教翌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大循环的方式进行,每个循环一般分为三课时,每课时的任务及具体要求是:第一课时由学生自己将需要复习章节的概念、例题、练习、习题逐个过关,将不熟的概念随时记熟不理解的圈起飞来,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直到全部理解掌握为止。第二课时达标检测,要求考查的知识要全,即将需复习章节的怕有知识都包括进去,即要综合又不能超过大纲要求。第三课时评讲试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是学生错得多的题目,评讲的方式是先让学生自己订正由于粗习大意出现的错误,评批指正。最后教师结合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地针运载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迅速将缺补好。初中英语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 的编排大体分为三种课型,即对话、课文和单元复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英语课可分为对话型、课文型、单复习型。如几几种授课模式是建立在学生会自己的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及对英语的句段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对话课中的应用。

关于这类课型的教学,我们一般不急于教师向学生介绍或讲解对话的背景或情景,让学生跟着老师读,而是尽可能利用图片、实物场景等真实的语境来呈现新句型。先由老师跟一两个尖子生进行示范,再由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扮演,由此引导学生参加自学,上口操练。学生自学后再挑选两人或多人一组表演者对流话,接着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信照直书本上的内容编新对话。这样做既符合语言的自身特点及人的认知规律。长期锻炼,学生运用语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作适当点拔,有些对话能熟练运用后,完成适当的补全对话等书面练习,并当堂核对答案,核对方式可以点面结合。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应用。

打破教师读一句翻一句,讲解一句的整体思维。先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看录像,听录音,要求学生通过看、听回答有关课文的简单问题。再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所提问题当中,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必要的点拔,揭示出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短语、句型和语法现象,此工作也可启发学生做。接着进行朗读训练,最后做笔头巩固性练习,有条件的班级可让学生复述课文。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是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一单元的小结课。分语音,听力,复习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计3种不同的先学后教方式,即三学三教应法。

1、语音教学。让学生自己拼读生词,并把学过的含有相同读音的词加以归类,找出规律,由教师再补充一些未学过的但符合读音规则的词让学生自己尝试拼读。

2、听力教学。每一单元的听力内容往往跟本单元教学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先让学生听本单元的教学录音并朗读,从而进一步熟悉听力内容再放听力训练,让学生听写,当堂纠正错误,核对答案。

3、复习要点的教学。先学生自己朗读复习要点里的词组及句子,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学生运用词组造句熟悉句子。复习课的授课一般是这样:板书课题,揭示本节复习课的目标。

2、指导学生围饶教学目标昨复习内容开展自学。

3、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巡视,并加以个别辅导。

4、对照目标要求检查自学的效率果。

5、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总复习课中的应用。

总复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为纵向复习,以课本内容为主,兼顾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第二阶段为横向复习,以大纲要求为主,兼顾语法、综合、阅读,分为两大单元。总之,复习课以检查为主,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加以点拔,同时引导学生看书,或首先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看书,接着检测,教师归纳检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倾向性题进行讲评。例如:复习英语动词的语态、时态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揭示教学目标。

二、看例句,回答上述问题。

三、学生做检测题,教师行音巡视调查归纳存在的问题。

四、评讲,由中下生学出答案,不对的由其他学生更正,教师进行评析。

五、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复习内容。

上一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下一篇:企业新年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