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与中国梦(精选9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法律学院1208班的陈松然。
在本次红五月上,很多班级的表演都是关于红军与人民的故事或者是异国风情的舞蹈,而展现中国文化美的表演却屈指可数,由此引发了我对我国文化现状的思考。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文化的演讲——我的中国梦就是文化强国梦。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有多少人会系中国结?有多少人了解皮影戏?有多少人穿过汉服?又有多少人吹过葫芦丝?是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做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事实情况是我们的文化正在被淡忘。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位中国的民族女英雄,这让一些中国人欣喜若狂,但是当花木兰长出的是黄色头发的时候,我们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史4/5的时间里,一直享受着世界大国的辉煌。但是近代以来包括今天,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致于中国文化严重萎缩,甚至严重到了令人心酸的地步:
一方面,我们的文化疆土被外国文化大块地入侵和蚕食。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个学子趁着大好的暑假学习钢琴、吉他的时候,古筝和葫芦丝却无人问津;当一个个跆拳道报班广告铺天盖地的时候,武术和太极却难觅踪影;当一个个大学生为4、6级考试而疯狂的时候,他们竟不知晓我国还有普通话考试。外国文化对我们的渗透甚至超过本国文化。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还存在严重的“赤字”现象。据报道,中国图书进出口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大约是10∶1,而对欧美则高达100∶1。在中国当前的文化市场中,最赚钱的文化产品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自己的。电影,我们拼不赢好莱坞、卡通拼不赢迪士尼、流行音乐拼不赢日本,游戏拼不赢韩国;中国票房前三名的电影都来自美国,光美国一国每年从我们的文化市场上就拿走几十亿美金,我们给别人点钱都已经点到手软了。
另外,我国的文化流失也同样严重,2003年,皮影戏变成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遗产;04年马头琴变成蒙古的文化遗产;05年,端午祭更是变成韩国的文化遗产,引起了国人的公愤。就在我们漠视自己文化的同时,别人却在加紧掠夺。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经济腾飞了,文化却踌躇不前;荷包鼓了,心灵却依旧空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对中国下了一个断言,她说:“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这句话非常刺耳,但它告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综合实力上我们仍然是弱国。
那么,渴望国家强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如何才能实现这个中国梦?纵观世界的发展,无论罗马帝国、英国还是美国等大国,无一不是在具有稳固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拥有强大的、渗透性的文化力量,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中国梦不仅是经济强国梦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梦,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势在必行。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制定4点措施:1.加强文化教育,比如将文化知识作为一门学科纳入高考,让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学生的必修课
2.培养民众文化自觉意识,比如专门设立一个全国性假日举办文化演出、宣传文化。3.加强立法为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4.将文化变成经济利益发展成文化产业。文化强国的过程固然艰难,但是像韩国这样一个小国尚且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成功,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在最后的结尾,我想到了鲁迅的一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华文化已经沉睡了一百多年了该是时候觉醒了,我相信中华文化终有一天会爆发,终有一天我会看到人人都练太极、人人都会一门中国乐器、人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外国人会用蹩脚的中文对我们说:中华文化真了不起啊!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石
(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今时代,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增, 思想活动逐渐产生差异性,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确的“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 与文化的性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正确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发展与促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先进意识形态。中国梦从理想状态变为现实状态的过程, 不仅是核心价值观激励民众同心协力共赴民族复兴大业的历程,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 二)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对全国家和全民族制定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统一人民大众的精神支柱, 是全民族、全同胞达成相同的文化认同感, 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抵御外来的文化霸权。不断丰富和挖掘我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文化的输出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和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互相协调发展, 不仅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 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健康发展。中国要真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要切实提高本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从而实现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这五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协调, 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推进“五位一体”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是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基石, 是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的发动机。
三、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增强民族凝聚力
( 一) 增强文化自信, 向实现文化自强跨越。要达到文化自强, 文化的自觉和觉醒是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觉醒与自觉, 是文化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正确把握, 是文化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地位及作用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从文化的觉醒过渡到文化自觉, 从文化的自信过渡到文化自强,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全面和充分的肯定, 也是对自身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的坚定。
( 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帮带、支柱和标志。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国梦的目标和方向是美好的, 可实现这个梦最牢固的支撑就是文化强国的建设, 只有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再认识, 创造一次更伟大的科学革命, 世界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 中国梦才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梦才是真正可预期的。如果离开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那么这个梦的实现恐怕就只能是遥遥无期。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是社会中普遍的现象, 又是生产力, 国家和社会对文化所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愈加重视, 具有极大的发掘潜能。文化发展的全球性, 不仅可以通过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形式扩展, 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构成与文化产品拓展形式来推行。尤其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球化进程当中, 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以产业链和文化产品的方式对其他文化实力稍弱国家构成了一些文化安全保障的问题。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精神传承的传帮带,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剧烈的冲击下却显得非常脆弱。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文化普及化趋势,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及文化体系成为各国保护自身独具特有的文化措施中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 我国在文化方面既是一个大国, 又是一个小国, 大国体现在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小国体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 系统、全面地挖掘与发挥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其所具备的能量, 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事业, 实行文化产业升级政策, 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 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构建适宜我国的文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进而有效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五、加大文化传播力, 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话语权, 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我们要加快构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工程, 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以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传播我们的先进理念; 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理想和旗帜,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文化产品之中, 推动反映我国的文化标识、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增强全球舆论引导力; 培育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及企业, 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占有率。
中国梦的实现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密不可分, 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强民、文化富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 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来衡量, 一个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与完善。随着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我们正由文化自觉、自信逐渐转向文化自强的新高地。在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下, 要求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推动文化的创新, 就必须适应时代需要, 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常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建设全球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摘要: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全球化, 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 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和实现远大理想的能量之源, 是我们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重要基础。我们国家需要积极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的精神, 推进民族文化的扬弃、传承、积累与建设, 以此增强国家软实力, 最终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强,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梁彦.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战略转型的硬支撑[N].无锡日报, 2010
[2]赵英臣, 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 2009
[3]吴兴南, 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2
[5]胡良桂.文化自强与文化强国[N].文艺报, 2010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P45-49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內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前三位,但粗放型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只能处于全球化生产的末端,中国人因为不拥有核心技术甚至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毁坏与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社会层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GTP高低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以经济收入和物质享受为评判人生成败的价值观,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及文明倒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四大不协调不但削减了物质文明进步所应带给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而且可能会因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摧毁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与社会成果。随着中国在国际上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中国人近百来年来受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时代的呼唤。一个国家的伟大,首先在于文化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于文化经济的强大。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通过承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不仅取得极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提升国内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文化基础。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治立国、经济立国、文化强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1950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虽然有建国初期几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有70年代后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蓝图,但整个社会生活以政治运动为主。第二阶段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倡科教兴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民族的文化素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22.20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第三阶段大约始于2006年,成型于2011年,并延续至今。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法律保障、民营准入、并购重组、金融补贴等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走向国际文化市场。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当前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四大途径,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综合《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基本内涵的全方位阐述,我们可以认为:
文化强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深化文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和国外输出,通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辐射全球的文化交流项目,建设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民族文明素养、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心,较强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深的民族文化国际认同的文化上强盛的大国。
nlc202309011807
文化强国的特征是文化上的强盛,文化上的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2]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体现于文化产品中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及文化产业经济于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文化凝聚力体现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3]P32-33的能力,一种让别的国家因为你的文化价值的高明而自发崇拜追随你并自动接受你的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强国的目标,参照《决定》及十八大报告,在国内,社会文化充满活力,文化人才辈出,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并力争占到GDP比重的8%以上,承载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民众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而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要,提高道德修养,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4]在国际上,建成能与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公司竞争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扭转我国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严重的局面,通过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中国国际文化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于国际议题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国际上中国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三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推进与展开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5]。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产业虽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总量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贸易逆差大等不足之处,六中全会《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文化强国”战略之中,在问题意识、发展目标、文化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它以文化经济强国为目标,通过政策立法、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布局、文化资源整合规划等手段,从企业转制产权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職能转变、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方案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GDP 总量的1/10 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在当前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6],中国要成为世界文化经济强国,仍将任重而道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生命源泉。《决议》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前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又表现为文明价值观的竞争,作为后发性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更应该挖掘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价值观,正如我们过去那样为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文化资源,确实我们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该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公益分开并齐重发展。承载着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广泛消费,民众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文明程度。文化公益是指为公众无偿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包括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文化演出等方面,其活动集中而系统地传播文明理念,从广度和深度上同时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文化产品的国外输出与消费,对外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国际文化公益活动,也是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国,虽有建设文化上强盛国家的目标,但更多是将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手段,而“‘文化立国’是把文化当成真正发展的核心重点,表达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和持续性的状态。”[7]p86要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应该将“文化强国”提升到“文化立国”的高度,虽以经济成果为目标,但更重视以经济成就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与自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新确立中国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蒙一丁:文化强国内涵探析[J].长白学刊,2012(3).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版.
[4]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J].人民论坛 2011(10) 下.
[5]杨琳、傅才武: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评估[J].江汉大学学报,2006(2) .
[6]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42):16-16 .
[7]向勇:文化立国[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版.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文化强国’理念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R2013021,负责人:戴传江。
[作者简介]戴传江(1967-),男,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强军梦
强国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 强军梦 强国梦》。
梦想,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人有梦想才有动力,我们都是为美好梦想而努力的追梦人。当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在一起时,就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首先中国梦是“强军梦”,兵强则国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然而近代的中国却是饱受西方列强及日本帝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腐败的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任人宰割;从1937年开始日本侵略者8年的烧杀抢掠,大量无辜同胞被屠杀,无数的家庭惨遭灭门。这些沉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弱小则强欺,落后就挨打。强军梦从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奋力拼搏。因为有了梦,才有了“两弹”的丰功伟业;因为有了梦,才有了开国大典上的隆隆礼炮声;因为有了梦,才有了一次次阅兵场上的轰动;因为有了梦,才有了中国自己的航母编队,中国海军的战力提升!同学们,还记得去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吗?军人的威武雄壮与整齐划一使我震撼,精良的武器装备使我眼花缭乱,心潮澎湃,我们的强兵劲旅不仅让国人扬眉吐气,也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刮目相看。我们的强军梦正在一步步实现,为保障祖国的安宁,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筑建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
中国梦还是强国梦,国富则民强。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科技飞速发展,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党的几代领导人
带领我们全国人民怀揣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从建国初期的解决温饱起步,到实现改革开放,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几代人呕心沥血,不但经受住了国际上的打压排挤,也经受住了地震、泥石流、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对内稳固基础发展经济,对外不畏强权,和平外交。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可以问问我们的父辈,还可以问问我们的爷爷奶奶,将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行比对,那时的生活使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事实证明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是幸福的青少年。正如习主席的庄严宣布: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习主席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的指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名言激励着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少年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知识,增强本领,为实现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保卫和建设国家积攒能量。
同学们,只要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齐心协力,发奋图强,为梦想而努力,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日益强大,我们的中国梦、强军梦、强国梦,才会早日实现!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强国梦》。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灵魂)的绳索,而应该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这样一股强劲的风。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贫穷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欣看今天,我们拥有的是丰硕的成果。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奥运会成功举办,神州飞船升天,“嫦娥“奔月,世博会大放光彩„„回顾昨天,却是斑斑的血痕。倭寇的贼船曾侵扰过沿海人民;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九国联军飞扬跋扈,列强们疯狂抢掠我奇珍国宝;圆明园在兽蹄下灰飞烟灭,日本鬼子烧杀抢掠,肆意践踏我锦绣山河„„黄河在咆哮,大地在哭泣,祖国的儿女在苦苦挣扎,在奋力抗争。让祖国强大起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是中华儿女执着追寻的中国梦啊!一百多年,弹指一挥间!一百多年,蝴蝶破茧飞天!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中国梦。1
今天,虽然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继承上一辈的中国梦,为了下一代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中华儿女的强国梦。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也感受到了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血液在澎湃,筋骨在雷鸣,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正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将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和耻辱,无愧今天的责任和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和追求。让我们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演讲人:颜鑫
指导老师:陆明芬
水滴因为有梦,所以成就了浩瀚的海洋;沙石因为有梦,所以成就了辉煌的宫殿;小草因为有梦,所以成就了无垠的原野。我相信,只要有梦,就离实现不远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段话出自总书记之口。是啊!我们有梦想,祖国妈妈也有梦想。
中国梦---一段铭记于心的历史。
小时候,听着大人们讲那些屈辱的近代史,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些西方列强的丑恶行径,儿时的我,很气愤,但只能在梦中,化身无畏的战士,手拿钢枪,与侵略者战斗,直到把他们赶出祖国。幸好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国被一群人所守护,他们团结在一起,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将可恶的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国土。而后,我们的新中国就诞生了。
强国梦----中国所创造的辉煌。
“中国梦”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强国梦”。这个梦,浓缩五千年历史,有自豪、有悲痛,但更多的是奋争、崛起、前行。如今,我的祖国,她强大了。短短的二十年,我看到了祖国的巨变。沧海桑田,巨龙腾飞。祖国一点一滴的强大,都使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此时此刻,儿时的梦想一个个变为现实,“神九”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的英姿,上海世博会上所展现出来的华夏文明,无不让世人惊叹。中国,这条神秘的东方巨龙,已经开始腾飞了!
我的梦---国强、自强
梦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许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实现梦想的途径和方法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断的努力拼搏、超越自我。是啊!人都应该有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为祖国的蓬勃发展而一生奋斗,也许有的人会说我的梦想只是一纸空谈,不切实际。可是我要说的是,人因梦想而可贵,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首先你得有梦想。
我们每个人并不仅仅是代表自己,离开班级,我们就代表我们的班级;离开学校,我们就代表我们的学校;离开祖国,我们就代表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要有责任感,每做件事都不要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集体抹黑,更不能做出有损祖国形象和荣誉的事。
梦想不是空想,需要脚踏实地;梦想不是幻想,需要付诸行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我们的梦想,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吧。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 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 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 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 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 理解为消费, 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 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 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 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 都是普遍性文化, 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 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 而不是将其特殊化。黑格尔认为, 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 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一样, 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 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种想当然的空洞, 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所以, 也可以说, 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 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目前, 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 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政治上, 在近代, 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政治纲领;经济上, 改革开放以来, 从国外搬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引进的市场经济;文化上, 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文革“破四旧”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全面动摇和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也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阉割。在这种历史动力学的场域内, 任何一种文化都只能放弃为自己的作为文化和生活世界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辩护。
同样, 处激流不进则退。在中国传统文化失声的状态下, 西方文化不分良莠, 如入无人之境, 占领了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 造成我们在文化领域唯西方马首是瞻。因此, 在客观的、形式的层面上, 或者说在基本的问题格局上, 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思考既和晚清以来的思路一脉相承, 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冲击。
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惑
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遇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面挑战, 经过一个半世纪,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已经由这一开始时是“外来”、现在是“西方化”的力量所决定和界定。在此意义上, 现在的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国家;当前中国的文化问题完全是现代性文化的内部问题。因此, 对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或文化政治来说, 不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先验, 无须论证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的中国立场或中国意识, 而是由于:第一, 中国进入现代性基本关系中去的历史经验决定了看问题的特殊形式, 现代性体制的某些问题的方面, 甚至它的整体上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变的清晰起来。第二, 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错综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不平衡、不平等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又一次把有关中国国家、个人和生活世界整体的价值正当性的自我确证的问题急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知道, 19世纪的西方带给我们的器物或技术层面上的冲击, 即工业革命以来的纪元性变化 (其“普遍性”也许只有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跳跃可以比拟) , 业已被中国社会吸收, “现代”在这个意义上已经“去陌生化”。与此同时, 原先只是作为一种“他者性”的“西方文化”, 却在全球化时代日益作为“文化本身”, 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时代性问题。因此从康德开始, 中经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施米特、海德格尔, 到当今的罗尔斯、哈贝马斯和杰姆逊的历史阶段是资产阶级“公民社会”到现当代国际法和世界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欧洲人通过自我认知来为世界立法的过程, 也是欧洲文化进入普遍与特殊的阐释循环, 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当代是全球化与商品化的时代, 人们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 以往的地理、文化、社会、道德的屏障已无法阻断人们的交往、限制人的欲望的想象。但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得到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更有意义, 就更幸福了吗?康德一辈子在一个小城里度过, 但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不是文化决定论者, 那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基本立场。但康德最终承认, 人类生活的最高意义是文化, 因为文化决定幸福。幸福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人的最高形态是文化, 这种高级文化即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上, 又是后者的基础。美国社会是靠理想的国家形式、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来保证。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就没有一个国家, 就没有文化。
中国现代性是通过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国家力量, 把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挡在外面, 相当程度上同国际不平等秩序“脱钩”, 另起炉灶, 自力更生, 从而保证国内落后的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有机会发展壮大。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眼里, 他们总是倾向把《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推到极致。马克思曾说, 中国社会象棺材里的木乃伊, 在棺材里不和外界接触, 大概还可以继续存在成百上千年, 但一接触空气就要分崩离析。这个空气就是商品经济, 就是资本主义, 就是现代性。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用廉价的商品, 摧毁了一切中国长城。中国的社会形态最终是要被世界市场吸纳进去的。
尼采说, 现代性在文化意义上、审美意义上、精神意义上对人类的腐蚀作用就在于给了几种现代毒药。第一种就是过程 (尼采最反对的) 。现代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都是:我们最终意识到, 自己是更大的一个过程或项目的一部分。人一旦变成过程的一部分, 人的本质就异化了。总是在“成为”什么, 加入了现代大众社会忙忙碌碌的节奏, 加入了乌合之众, 生活在一种幻觉之中, 跟吸毒差不多。在尼采看来, 大家都要成为什么, 都要有出息, 就是都要模仿“先进”和“成功”, 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而目的却是要和别人一样。这样, 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认同就会丧失, 人逐渐就会在“进步”和“成长”中变成现代大众社会、工业社会, 由国家主导的社会设置的伪文化的牺牲品。一旦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去, 就再也出不来了。赚钱以后要赚更多的钱, 然后再赚更多的钱。如果要在学术上和同行竞争, 就要一本接一本地出书, 一边出书还要一边替自己吆喝。尼采说就像母鸡下蛋后呱呱乱叫一样。现代学者这种“母鸡”现在是大批机械化、自动化饲养的, 它们的产蛋量日益增加, 叫的越来越欢, 可蛋却越来越小 (虽然书是越写越厚) , 里面的营养越来越稀薄。尼采说, 这不是文明这是野蛮, 是现代社会造成的新的野蛮状态。
从这个思路上看中国文化问题我们可以发现, 当代中国人仍然是背井离乡地走在“现代化”的路上, 仍然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远, 仍然对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接近我们的目标和起源心中无数。但在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界上上下下都好象有一种“找到了, 找到了, 就在这里”的自欺欺人的沾沾自喜, 好象我们现在变聪明了, 终于找到了正道, 而且义无返顾地要走到底了。因为这条路是别人都在走的, 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以前我们还有西方的压力, 传统的压力, 还有革命理想主义的强制的整体性和方向感。但现在我们好象根本不需要压力、动力和方向感了, 因为大家好像觉得在这蛮好, 哪儿也懒得去了。其实, 只要睁开眼看看, 我们就明白中国人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 都还没有落实下来, 在我们真正的集体认同和归属上, 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
当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要奋起追赶西方时, 中国在各方面均落后, 但惟独在什么是中国文化, 什么是中国人, 什么是我们的存在———对自身的认同还是明确的。这个明确的认同是中国现代化努力的基本的内在动力。现在,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在许多方面的确赶上去了, 融进去了, 成了当代的世界工场, 但偏偏在根本的价值和认同问题上“空洞化”。这个空洞化的原因之一是整个社会领域的“非政治化”、“理性化”和庸俗经济学。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 价值是一个文化事件, 文化是一个生活事件。同样, 真理的冲突是价值的冲突, 价值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最后是生活世界本身的冲突。把握了这一点, 再回到当前的文化冲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以及亨廷顿“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冲突”, 我们就应该做一些知识上的、价值论上的调整。
我们知道, 在全球化的空间里中国文化的声音仍然是很微弱的, 就其原因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好说的, 也不是因为学养太差, 知识准备不够, 而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导致了对“本源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 即真理—价值—文化—存在之间一环扣一环的规律和自我认同始终没有被揭示出来, 发挥出来。在西方, 包括和欧洲很不一样的美国, 这个联系非常紧密, 非常有自我认同感。美国人的观念背后是他的价值, 他的价值背后是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美国人的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 而生活方式背后是他的存在、政治、经济和他的神话 (自由、平等、机会等等) , 所有这一切环环相扣, 是一个整体。我们现在是用一个局部和整体对抗。
中国知识分子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目前似乎缺乏明确的思路。其实, 现时代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 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要确立在这种生活的“存在必然性”之中, 从自己的存在和民族神中一步步推出新的生活形式, 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性的“真理”。这就是所谓“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这才是进入全球化条件下应对文化冲突的具体途径。
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在现时代, 建设现代化更不能脱离传统,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彻底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能够完成现代化。因而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挖掘其固有的精神资源, 重建一种非西方的适应我国现代化需要的文化主体意识, 应对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 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谐统一, 才能最终达到历代中国人奋力追求的那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世界大同。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 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要振兴中华, 弘扬华夏文明, 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 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 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戴森.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李宏伟.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4.
[4]丹皮尔.科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6]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7]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8]卢风.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价值追求的得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9]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 译.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5.
我的中国梦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
比如说像雷锋以前: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摘要】文化强国的道路就是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道路,一个国家没有软实力就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话语权,更不可能有国家安全可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侵略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当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以文化交融的方式进入时,我们常常会缺少警惕,文化防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你的文化软实力强大到别人无法入侵,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所以当今中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关键词】文化入侵,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软实力
【引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富,还没有达到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正文】
一、对文化入侵现象的认识
日本的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迪斯尼、肯德鸡、麦当劳、流行乐等也在中国迅速的流行;韩国的韩剧,小吃,等也让这个不大的国家在中国也火热了一回。西方国家诸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节日也几乎代替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中国人为之疯狂。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它们带给中国文化的冲击,这就是“文化侵略”。
“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或另一民族的征服行为。因此,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入侵;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入侵。
二战之前及二战时期,日本在其中国占领区推行的文化殖民政策便属于典型的“文化入侵”,因为日本要求中国被占领地区接受的日本文化教育并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所自愿接受的,而是建立在武力压制之下被迫接受的文化;同理,日本自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之时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实施的长达五十年的殖民文化灌输也是典型的“文化入侵”。经常说,要完全侵略一个民族不仅仅是让它的公民臣服,最重要的是文化入侵,让这些人完全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文化入侵的目的是为谋取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入侵者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而中国应该做些什么来抵制文化入侵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看来。我们的先辈在千年前就已经理解了软实力的作用,所以中国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达到抵制文化入侵的目的。
二、文化强国势在必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的庄严宣示。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呢?这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间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我们曾经有过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教训。后来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十七大更是提出了“两大一新”的文化发展目标(即“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水到渠成,又有了提升和飞跃。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战略目标,但有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二战结束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暴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和战争,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其结果,一方面刺激了文化的消费和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即对文化的价值、作用及其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准确判断。美国等西方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一些国家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警惕与不安。他们出口的文化产品,不仅赚取了大量外汇,而且把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例如,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 80%。日本、韩国还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他们的动漫、动画和影视产品占据了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市场的大量份额。总之,世界范围内,包括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竞争日益加剧。面对激烈的文化竞争,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能对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起到积极的制衡作用,这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这是毫无疑义的!
三、中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危险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发展,以增进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建设文化强国并非只有想法就能实现,并非只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并非个别企业、社团以及个别人的良知就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以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第三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的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坐拥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要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文化,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丰富本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中国永远是中国!【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许义文 辽宁教育出版社;
[2]《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李昆明,王缅 人民日报出版社;
【文化强国战略与中国梦】推荐阅读: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复习06-0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点知识整合)07-18
十三五规划纲要-网络强国战略12-10
强国之梦作文1200字10-30
强国时代的使命与担当07-16
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07-28
《读书声与强国路》阅读答案06-25
中国梦文化09-15
中国企业文化战略论述06-24
企业文化与战略间关系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