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员岗位工作标准(共8篇)
一、岗位标准
1、安全检查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煤矿特殊工种操作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2、能胜任煤矿安全检查工作,坚持原则,责任心强;
3、从事煤炭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熟悉本职业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工作标准
1、监督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经费的使用和工程完成等情况。
2、按照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对矿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监督有关部门及时整改。
3、统计和分析事故,及时研究事故趋势,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建议,检查事故防范措施执行情况。
4、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全矿职工安全素质。
5、积极参加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不安全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进行处理。
6、参与检查全矿质量标准化及文明施工情况,积极参与工程质量验收。
7、经常深入井下,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制止和处罚“三违”、“三松”现象。
8、积极参加事故追查,做好事故现场勘察工作。
三、技术标准
1、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
2、发现不安全状态,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本质安全程度。
3、发现和弥补管理缺陷。
4、发现潜在危险,制定防范措施。
5、发现并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质检机构中,管理岗位人员在体系运行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工作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实验室管理体系能否有效运行。建立覆盖各个岗位、各项职能的工作标准,不仅能有效地理顺工作流程,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工作环节,优化和整合管理资源,也是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推进质检机构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岗位工作标准可将成熟的管理工作经验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文件,有效地保持和传递
经验丰富、工作成熟度高的员工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很多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没有及时地将这些有效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书面化、标准化,就会因人员调整和变动而流失。如果把这些员工的经验、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并使之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不仅可以避免因员工流动而带来的经验流失问题,还可以使成功的管理经验、工作方法得以推广和升华,从而促进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1.2 岗位工作标准的制定为绩效考核、工作质量检查、员工业绩考评提供重要依据
建立起岗位工作标准,就等于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工作语言,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指导也就相对简单化了,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公正的标准方法来衡量员工的工作过程是否合理有效,从而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
1.3 岗位工作标准为人员配置、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提供指导和依据
在岗位工作标准中,对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岗位技能、培训经历等任职条件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员工招聘、人员调整、岗位轮换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可以以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配置相应人员,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期间内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具备相应的资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在人员流动大或发展快速的机构更为需要。
1.4 为跨岗位、跨部门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在质检机构中,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科研管理、设备管理以及行政后勤管理等许多管理工作中,一项工作往往需要由多个岗位人员(通常还是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协作来实施完成,在没有明确各岗位工作责任和权限、明确工作接口要求的前提下,就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盲点或产生工作冲突。制定岗位工作标准能够有效理顺各管理部门、各管理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及工作接口关系,减少推诿扯皮,确保员工工作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使工作简捷、高效。
2 制定岗位工作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2.1 系统原则
要把每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统筹考虑,注意每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该项工作在组织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总体上把握工作特征,服从组织发展与管理总目标和总要求。
2.2 最优原则
在设置管理岗位时,要在系统分析和研究岗位设置需求的基础上,使各管理部门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分配实现最优化,达到部门人力及资源整合的最优状态。
2.3 协调原则
工作相关联的岗位之间应相互衔接、接口明确,保障每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运转,岗位工作标准中的工作要求也应与单位所发布实施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规章制度协调,防止相互矛盾。
2.4 岗位原则
制定工作标准的出发点应从岗位出发,分析岗位所涵盖各项工作的内容、性质及关系,从而确定合适的人员任职条件和具体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在运行的过程中,随着外部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于不符合岗位管理工作要求的部分,要逐步予以剔除和完善。
2.5 应用原则
工作标准不仅要用于指导在岗人员的日常工作,还要能用于指导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招聘、选拔、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真正能够在组织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延伸。
3 制定岗位工作标准的步骤
制定岗位工作标准的步骤如图1所示。
4 岗位工作标准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4.1 范围
本标准所适用的岗位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岗位工作标准所采用或依据的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4.3 岗位工作目标与职责
工作目标:该岗位工作人员应该达到的基本工作目标。
岗位职责:对岗位所涉及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简要说明。
4.4 工作内容与要求
要求全面、详尽地对岗位工作人员所要完成的每一项工作进行描述,包括每项工作的综述、工作质量要求、工作联系与接口、工作记录要求和时限要求等内容。
4.5 外部协作及要求
明确与其他部门或岗位之间的协作内容、记录、工作要求及传递方式。
4.6 任职条件
基本条件:
岗位工作人员应具有的最低学历要求。
写明岗位工作人员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工作经验要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经历要求,即相关的知识经验背景;二是需要的本单位内部的工作经历要求。
技能要求:岗位工作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技能。
培训经历:从事本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参加过的培训项目。
其他条件:其他需要补充的任职条件。
4.7 检查与考核
对本岗位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与考核的依据,要明确考核部门(考核人)、时间、程序和方法。
4.8 附录
包括工作流程图、记录表等内容。
5 制定岗位工作标准的具体做法和保障措施
5.1 领导重视,提高全员认识
建立和实施岗位工作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组织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所有的管理岗位和管理工作,要做出成效,就必须发动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带动各级员工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前提条件。制定工作标准的过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各部门日常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员工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推动,需要归口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加强宣传与培训,把标准化意识贯彻到各项管理工作中,从组织长远发展的高度,提高全员对制定岗位工作标准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5.2 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落实
坚强的组织保障是有效推进工作开展的基础。应成立以最高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GB 15498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工作完成时间,并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最高领导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经常进行督办,阶段性地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统一思想,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计划的有效落实和推进。
5.3 优化架构,理顺岗位结构
一个机构的组织架构决定着对所拥有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方式,也决定着内部信息的流动过程,从而将对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优化合理的组织架构大框架下所建立起来的岗位结构,是有效保障信息传递、命令传递的通路畅通,最大限度降低内耗,缩短对外部变化反应时间,从而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的基础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建立起来的岗位工作标准才能够真正增进组织管理的运行效果。因此,在建立岗位工作标准之初,最高管理者及相关负责人应对整个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审视优化,各部门负责人也应当在职能范围内进一步理顺本部门的岗位设置,为系统全面地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搭好架子。
5.4 纳入考核,确保执行到位
管理工作特点之一是其工作质量不易测量,而通过制定工作标准,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工作标准的贯彻执行,也为各管理岗位工作业绩考核提供了一个公正的标准和依据。岗位工作标准编制完成以后,考核管理部门要根据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提炼出每个岗位的KPI (关键业绩指标),并针对KPI设计出岗位任职员工工作行为记录表,由其直接上级或部门负责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列入员工工作业绩考核。如此以来,不仅能够为考核提供第一手材料,也为岗位工作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提供保障。
5.5 动态管理,持续评价改进
岗位工作标准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阶段性地根据工作管理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性评价和持续改进,才真正具有生命力。要对岗位工作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工作中采用PDCA的管理模式,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的不足,确保其有效性。
1.开展试点推行工作是岗位达标工作本质需求
安全生产岗位达标工作,是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为适应现代化管理体系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拓展和延伸,是安全生产标准化板块搭建的基础,是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更高的安全管理要求。如何行之有效的推进岗位达标工作,开展试点工作是关键。
1.1是岗位达标工作的本质所决定的
岗位达标工作从本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推进和推广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按部就班的管理,它需要推行人员进行探索和试点。只有确定了试点岗位,并进行推动探索,不断的总结推动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针对性的完善,才能让试点达标工作名副其实,才能为企业整体推进岗位达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的满足于做表面功夫和文章。
1.2是试点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开展试点工作主要目的和特性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建立长效化机制。因此在开展试点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试点工作的特点着眼要求长远,在试点阶段不但要建立开展这项工作本身的长效化机制,更要探索建立相关匹配各方面的长效化机制。试点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着力探索建立长效化机制的途径。这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既要传承其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系列长效化机制。
1.3是岗位达标工作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岗位达标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条件,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企业防范事故的有效途径。开展岗位达标工作是通过考核、评定或鉴定等方式, 对每个岗位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操作、管理及其作业条件、现场环境 等进行全面评价。因此,在进行推行工作是有必要选择试点,让企业的广大员工亲眼所见试点岗位在进行达标前后的变化,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岗位达标工作所能够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才能规范作业行为, 实现岗位达标, 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全面提升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进而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2.如何选择和推行试点岗位的达标工作
(1)岗位达标工作进行试点选择和推行,应根据试点的特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选取代表性、或广泛性、或难度较大的岗位作为试点,这样既便于工作的整体推行也便于发现和解决针对性的问题。二是岗位达标工作是全面覆盖企业所有岗位的管理模式,在试点推行时应进行通盘考虑,不要遗漏。三是试点岗位的选取必需要便于企业广大员工观察,让广大员工能够亲身体会试点岗位在推行岗位达标工作后所带来的变化。
(2)在进行岗位达标工作试点阶段,要遵循“先易后难”和“分级分类实施”的原则,可以分三类组织实施:一是对于试点过程中针对生产一线岗位出现的问题,企业要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献计献策。为了使基层员工的建议方案更具操作性,企业同时还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共同完善建议方案,使建议得以尽快实施。二是对于有一定实施难度的问题,企业要分类分专业组织专家论证,先把该项建议转化为可实施的方案,然后组织实施。三是对于现阶段企业无法落实的问题,应该转变解决思路,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分解、迂回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3)试点过程中应该设置试点工作观察人员。观察人员设置的目的就是以从第三方角度,来观察、提醒试点部门、岗位,在达标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思维死角和推行误区。观察人员应来自于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各级安全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骨干。这样才能为下阶段全面推行岗位达标工作时,把各岗位的人员凝聚成一个达标团队,对于制止同一个评价单元内他人的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有着明显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四不伤害”意识,树立起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充分发挥各车间和生产班组、工序等基层班组的“自主管理、自主改进、自主提升”作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岗位达标与班组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为精益安全的推广营造了和谐、向心的基层团队。
(4)在试点工作过程中要建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标准。安全标准化岗位达标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会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作业环节。因此在进行试点推行时,一方面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每位员工都能提出好的建议,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对员工提的建议要有筛选评判标准,从可行性、操作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岗位达标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标准,让每一项评价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并且通俗易懂便于广大员工理解和掌握,从而得以很好的推行和实施。
(5)在试点过程中进行评价考核时,应该从不同角度收集和编制评价试题。试题应该包含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内容,题目应该全面和简单,应该结合不同的岗位人员知识结构进行针对性编辑。切忌考核题目内容不宜过于专业,从而让员工望而生畏。
1.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部点检员的责任和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程序,以及对其工作技能的要求和业绩评定考核。1.2 本标准适用于设备室各点检员工作标准的各项工作。2 点检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2.1 遵纪守法,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的各项规定制度。2.2 具备中技及以上文化程度。
2.3 熟悉发电厂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有较丰富的电厂设备检修管理经验。
2.4 熟知发电厂设备检修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程、规定、标准及条例,以及本厂本专业的设备检修规程和标准。
2.5 必须具备本专业十年以上的现场工作经验,并熟知现场设备及其技术参数和性能。
2.6 熟练掌握设备资产管理D7I系统,并能熟练操作使用系统进行设备管理工作。
2.7 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技术,并能熟练的操作常用工具软件。3.职责与权限 3.1 职责范围
3.1.1 各专业点检员在本专业技术主管的领导下进行工作。3.1.2 技术业务上受生产厂长和副总工的指导和监督。
3.1.3 各专业点检员是所管辖设备的设备主体,是其设备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责任人。
3.1.4 对所管辖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和技术工作负直接责任。3.1.5 对所管辖设备的技改、检修和维护费用的使用负全面责任。
3.1.6 负责所管辖设备对检修公司检修维护工作的安排和考核。3.1.7 直接参与所管辖设备、备品备件和物资的使用验收工作。3.1.8 提出所管辖设备对检修公司的年终兑现意见。3.1.9 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临时工作。
3.10 所有对外和跨专业的工作应得到本专业技术主管的同意,需履行审批手续的必须按规定执行。
3.11 对超出自身的技术能力而无法决策的设备问题、设备缺陷以及重大技术问题应及时向本专业技术主管或上级领导汇报。3.2权限范围
点检员是所辖生产设备的主主体,全面负责设备与技术管理工作,对所辖设备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负全面责任。
3.2.1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监督并检查检修、运行人员所做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
3.2.2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各项点检管理标准,深入现场对设备进行点检,掌握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安排处理各种设备缺陷和隐患。3.2.3协助副点检长编制管辖设备的、季度、月度检修、更改工程等的计划、进度、方案、措施。
3.2.4负责分管设备反措项目、技改项目节能项目等的计划编制、技术方案的准备以及项目的管理和验收等。
3.2.5负责分管设备计划内检修费用的控制和检修工时定额管理工作,负责备品备件提出、图纸审核及验收工作。
3.2.6负责设备台帐、技术记录、图纸资料、统计报表、点检日志的填写、登录和上报工作。
3.2.7负责作业标准、点检标准、润滑标准和工作标准等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3.2.8根据点检记录,进行定期分析、汇总整理,系统总结、找出规律工作,对故障频发点进行倾向性管理和状态诊断,存在问题的设备负责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3.2.9有权根据点检定修制管理标准,结合设备情况,编制与修改设备维护、机组大小修、年修计划和标准,修订本专业维修技术标准、工时定额标准和点检周期标准。
3.2.10有权对检修公司的检修计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和考核。
3.2.11有权对所辖设备提出技术改造方案和意见。3.2.12有权对所辖设备的报废和更新提出意见或建议。
3.2.13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有权纠正不符合检修作业标准的检修工作。
3.2.14遇有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的工作,有权安排抢修,事后补发工单。
3.2.15有权组织检修公司班组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方案论证。3.2.16有权参加事故调查分析并提出意见。3.2.17有权对所辖设备备品、备件进行选型。3.2.18有权参加有关的技术培训及各种业务学习。4.工作内容与要求
4.1点检员自行发现的缺陷及时录入D7I下达给检修公司。4.2对于一、二类或停机类设备缺陷应到现场进行监督,并组织消缺后的验收;夜间检修及常规缺陷的消缺情况,结合次日的点检进行确认,对达不到质量和工艺要求的进行考核。
4.3对设备异常、障碍、事故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组织、协调、验收设备事故抢修工作,事后根据抢修情况补发工单。
4.4对设备定修工作进行协调、检查、监督、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开工前应召集检修方和运行方确认、落实安全措施、工作结束后召集检修、运行进行工作的三方确认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考核。4.5主持设备的零星、分段和W、H点验收及整体验收工作。4.6按时参加本专业副点检长(技术主管)和部门负责人主持召开的各种会议,自觉接受各种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
4.7参加物资组织的设备、材料及备件的入库验收工作,拒绝使用不合格的备品、备件、材料。
4.8按标准和要求录入各类台帐及技术记录。
4.9编制和修订所辖设备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维修作业标准。4.10全面执行全员设备管理工作,加强与运行方、检修方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4.11.全面完成设备点检工作,确保点检质量,及时发现设备缺陷,缺陷处置率100%,工单计划费用不超标,认真做好设备状态的的倾向性管理工作。
4.12.严格实施设备检修计划,严格执行检修作业标准,加强检修作业的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提高检修作业的效率和质量。4.13.严格实施本专业成本管理工作。
4.14.协助副点检长作好当月本专业材料、备品、配件情况动态分析,掌握趋势和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不断降低本专业维修成本。4.15严格执行检修工时定额管理标准,并每月对本专业检修工时完成情况做好统计、分析和汇总。
4.16编制备品、材料计划,并检查落实备件、资材在库情况。5 工作程序
5.1 每日7:50了解设备缺陷情况,并处理运行人员提出的设备缺陷。5.2 每日上午按照预先设定的点检路线、点检周期、点检部位、点检标准和点检方法开展每天的设备点检工作,并验证已处理缺陷的情况,凡不符合标准,列入考核。
5.3 每日进行设备状况分析和技术管理工作以及设备检修策划工作。5.4 发现设备异常,必须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表,并负责递交副点检长。5.4 每年5月30日前编制下大修、改进工程计划、零购计划及主要设备、材料计划,并上报本专业副点检长审核,由设备部主管领导审定后汇总,报生产厂长审批。5.5 机组大修前60天上报大修定修计划及主要设备材料计划。5.6 机组小修前20天上报小修定修计划及主要设备材料计划。5.7 大〔小)修前15天,编制非标准检修项目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并经批准,检查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情况。
5.8 每季编制上报下一季度检修、更改工程计划,并与其它点检员进行协调和平衡,并上报本专业副点检长审核,点检长批准。5.9 每月编制并上报下月检修、更改工程计划和维护材料计划,并与其它点检员进行协调和平衡,并上报本专业副点检长审核,点检长批准。
5.10 每月编制下月定期维护计划,并上报本专业副点检长审核,点检长批准。
5.11 每周五编制本专业周检修工作计划,报本专业副点检长审批。5.12录入当天重要信息记录及工作日志。
5.13每日向点检长(副)汇报当日点检情况、重要检修项目完成情况和设备缺陷处理情况等。
5.14利用空余时间开展本专业自主管理活动,以安全生产、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质量、改善作业环境为重点,进行业务学习,全面提高本自身管理及技术水平。6工作业绩评定标准
6.1 完成公司下达所辖设备的可靠性各项经济指标。6.2 保质保量完成所辖设备的检修任务。6.3 所辖设备的月度设备缺陷消除率≥98%及以上。6.4 完成所辖设备的的检修费用承包指标计划。6.5 本人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6.6所辖设备的检修维护计划的完成情况,检修质量分析、设备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设备健康状况分析,设备缺陷分析,检修费用发生情况分析,物料及备品备件使用情况分析,检修工时安排情况以及本专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总结。要求对以上内容进行动态分析,掌握趋势,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下阶段的工作打算和计划。7 检查与考核
关键词:化工专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 通过确保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 有利于对课程改革、建设工作进行引导, 实现教育的规范化, 提升教学质量。化工专业是高等院校中的重点专业, 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化学检验分析人员, 为此, 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 要将化工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 根据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条件。
一、化工专业岗位标准
高等院校在为化工专业制定课程标准时, 要考虑到该专业的岗位需求。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职位为化学检验人员, 作为一名专业的化学检验人员,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1]。化工检验工的职业技能标准对该行业工作人员提出了基本要求, 这一标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 现阶段, 用人单位对化学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胜任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化学检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将化学检验人员资格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几个等级。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含两个核心部分, 分别为工作要求、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均为与专业、职业守则相关的理论知识, 工作要求是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的描述。所谓技能要求, 就是指员工完成该项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所谓相关知识, 就是指每项技能得以完成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2]。根据化学检验人员资格的不同, 所提出的要求则也存在差异,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通常要求其获取高级资格证书。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中包含对从业人员胜任某岗位所需能力的描述, 可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反映出来, 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具体, 适应性、针对性较强。
二、实现化工专业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对接的方法
(一) 化工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岗位标准
从我国职业标准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职业功能等内容, 评价专业、环境监测均属于职业岗位中所包含的课程, 就化工分析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必须要获取中级证书后, 才能够允许其获得毕业证书[3]。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要保持一致性, 确保教育目标能够与岗位标准相适应。
(二) 化工专业教育内容要符合岗位标准
教育人员在选取化工专业教学内容时, 需考虑到职业标准中所提及的化学检验人员职业功能, 可以播放视频、图片资料, 对该职位的真实工作情境进行模拟, 根据职业活动顺序, 分析职业岗位中的重点任务, 选取重点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 多讲述与化学检验人员这一岗位相关的知识[4]。教育人员要根据岗位标准, 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使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两者充分结合, 鼓励学生将化学检验人员所需具备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彻底掌握, 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 教育过程要符合岗位标准
在化工专业课程的教育过程中, 其教学过程要符合典型工作流程, 根据化学检验人员的工作过程, 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个知识点均源于真实工作任务, 他们可从中了解到项目检测流程所包含的内容, 并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可以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有利于对他们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过程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 导致化工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通过转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内容, 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 可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使学生实践能力增强[5]。
(四) 化工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要符合岗位标准
课程考核的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 通过课程考核, 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除此之外, 还能够以此为依据, 评估教学效果。化工专业的课程考核有两种模式, 分别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过程性考核内容有作业、实践操作、课堂表现、出勤率等。完成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后, 可以指导学生为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考取化学检验工证书, 为日后就业提供条件。
三、化工分析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一)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只有通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后, 才可以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可明确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定位与课程性质。化工专业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内容之后, 要准备资格证书的考试, 尽早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6]。综合化学是化工专业的前置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 要确保其顺序安排的合理性。
(二) 课程标准设置要引入专业技能标准
高职院校最主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优质人才,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 要将专业技能标准融入其中。课程标准属于指导性文件, 要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基本出发点。化学检验工为化工专业的主要岗位, 在课程标准制定时, 要将该岗位职业标准引入其中, 对化工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使课程标准重点得以突出。
(三) 课程标准的设置要确保要求、内容明确
课程标准的设置有利于为课程活动的实施、组织提供条件与依据,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 要确定设计思路、课程理念、课程形式, 明确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 根据国家对化学检验工提出的标准, 对高职化工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使岗位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所突出, 实现高职化工专业教学的规范化[7]。
(四)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结合
化工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起来, 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项目, 并以其为载体, 对化工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构建, 将原有知识体系打破。化工专业课程要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符, 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 设置学习任务, 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 增强课程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化工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 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全程化、多元化, 采取综合考核与学习任务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化工专业学生要拥有较强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在课程教育中, 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并指导学生将检验设备的操作方法彻底掌握, 将职业资格鉴定、专业考核两者充分结合。学生可以多参与检验工技能比赛, 通过比赛获取更多的知识, 争取实践机会, 掌握专业技能。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治理技术、环境检测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 对相应的职业岗位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化工专业的学生要尽早了解相关的岗位标准, 明确样品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检测等操作过程, 培养自身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提高综合素养。在化工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中, 要注重将其与岗位标准结合起来, 实现两者的对接, 课程标准设置要符合岗位特征、需求与规范,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征, 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 使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为化工专业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卫, 石绍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制定化工设计概论课程标准[J].科技信息, 2012, (34) :89-90.
[2]吴卫, 石绍军, 唐淑贞.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科技信息, 2012, (34) :66+70.
[3]姚华珍, 胡建华.高职化工分析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 2015, (02) :48-50.
[4]孙彩兰, 佟天宇, 许云峰, 等.基于工学结合构建化工分析专业技术课程标准[J].辽宁高职学报, 2014, (07) :55-56+109.
[5]吴卫, 石绍军.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3, (01) :183-185.
[6]李晋, 张丽萍, 李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J].教育与职业, 2013, (32) :143-144.
一、实施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增强办学特色,培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利用地处制造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广州的中心地带的优势,抓住创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契机,继续秉承“办教学企业,育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有针对性地为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长安镇,属台港澳与境内合资的上市公司,该公司精密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位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由于产业升级和扩大,公司需要大量模具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2011年6月,学校响应广东团省委组织的“青工学堂”的号召,为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培训高素质企业员工,开始与东莞劲胜公司合作,构建了良好稳定的合作模式。
二、主要目标
(1)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学校“专业”+企业“技能”的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学校培养更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实现 “双赢” 校企。
(2)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行业一流的“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室”,培养高技能“精专”的专业人才,面向社会,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三、合作过程
(一)“红娘”牵线,达成合作意向
2011年6月,在广东团省委“青工学堂”倡议号召下,由团省委领导带队,学校各系、各教研组负责人深入到东莞劲胜公司调研,了解该公司员工培训需求,对方表达了希望员工能有更多机会参加专业学习和考取相关职业证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愿望。7月,学校协助东莞劲胜公司制定了员工素质详细培训计划。
(二)长期交往,加深良好印象
2011年8-11月,学校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克服高温路远的困难,采取“送教入企”形式,为东莞劲胜公司开设培训考证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方单位深为感动;同年12月,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框架战略协议”。2012年3-6月,校企双方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年4月,学校党委书记张起帆同志亲率学生科党支部与东莞劲胜党支部交流,并带领学校军乐团参加该公司的体育文化节,很好地增进了友谊和互信。
(三)多次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2012年5月,学校模具专业带头人郭志强老师到东莞劲胜公司车间挂职锻炼;9月,第一届“劲胜”模具班正式成立。由于有了这次合作,学校这一年模具专业招生翻了一番;为办好“劲胜”订单班,学校聘请东莞劲胜公司技术总监汪义君为模具专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12月,校企双方签订“劲胜”奖学金协议,大大鼓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四)喜结连理,建成深度交往
2013年3-5月,校企共同筹建“模具抛光实训室”,6月实训室挂牌成立,这也是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和校企合作的杰作。2013年6月,学校聘请东莞劲胜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黄河为“劲胜”班学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开启思维;7月,为优秀学生颁发了第一届“劲胜奖学金”。学校已构建了运作顺畅、合作形式多样、具有“工种合作”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支持
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增加和积累办学经验和人、财、物的配置,加上近几年得到了国家和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二)制度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有关制度,成立专门机构,配合模具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在人、财、物(包括车辆、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每年选派一线教师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培训和下企业实践锻炼,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设备投入不断加大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7年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设备投入逐年增大,建立了现代化的“快速制造与精密检测实训中心”、“模具检测技术实训室”、“模具抛光技术实训室”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靠的设备条件保障。
五、主要成效、成果与社会推广
(一)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工种特色
依托东莞劲胜公司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优势,共建“模具抛光技术实训室”,突显了生产链条中的关键技术点,强化了对接关键岗位技能的培养特色。
(二)成立“劲胜”模具订单班,提高了社会效益
2012年学校与东莞劲胜公司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冠名“劲胜”模具班,使当年报读模具专业人数比往年翻了一番。
(三)建立“劲胜”奖学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东莞劲胜公司在学校设立“劲胜”奖学金,为模具专业优秀生每年提供4万元奖学金(连续提供三年,共12万元)。该奖学金的设立激励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们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意识。
(四)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强了专业竞争力
东莞劲胜公司这家同行业中一流的大企业,每年可接收学校近百名的模具专业实习生,既方便了统一实习管理,又利于学生学到先进技术,增强了学校的专业竞争力。
(五)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使培养更具针对性
针对企业特点及对人才技能层次的要求,学校与东莞劲胜公司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努力实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的有机结合,并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置,以合作企业为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最大化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六)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目前学校与东莞劲胜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双向选择,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该公司管理规范,待遇优厚,技术设备先进,工作环境优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有了好的出路,必然对招生带来益处,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六、体会与思考
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学校深深体会到,中等职业学校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努力做到与企业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并且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赢”局面。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校企合作任重道远,学校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安检员是当班生产的专职责任者,对当班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全面负责。
2、开工前与班长,一起对工作面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督促处理。
3、生产过程中,根据岗位作业标准的要求,负责对各作业地点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隐患责令立即处理,制止各类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并对其进行处罚。
4、发现重大不安全隐患,立即停止生产,督促处理,发现重大险情,工作面停电,停风,瓦斯超限等情况时,立即停止作业,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
5、发生人生事故,及时汇报调度室,负责保护事故现场。
【关键词】课程标准 应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3-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本土化”的实际情况后,逐步达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共识。各高职院校按照整体规划、逐步实施、边开发边实践的课程改革策略,依托高职示范(骨干)校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关的课程标准设计、文本开发等课程改革成果不断涌现。随着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由理念趋势走向实质应用。从中不难发现,课程标准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实际上由文本设计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过程困难重重,因此针对现状问题进行解蔽、对制约难点进行消解尤为重要。
一、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点分析
对接点分析是厘清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接汽车行业要求,诠释课程标准开发与实施的对接精度。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应严格属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范畴,其对接职业岗位要求不仅定位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习得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匹配的工作知识、持续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是衡量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管理和课程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如今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厘清这些对接点,就需要找寻汽车行业中初阶职业岗位要求与高阶职业岗位要求的双层次标准,工作知识、职业素养、持续技能的三维度要求,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的四方面条件,从而保障精度对接。
1.对接点基于双层次标准开发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除需参照初阶职业岗位要求,即现行的汽车修理工、二手车评估师等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标准,还应考虑引入高阶职业岗位要求。随着汽车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阶职业岗位要求不仅只是更高一级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而是紧贴汽车技术的发展,社会产业对汽车行业人才的更高趋势性要求。
2.对接点基于三维度要求开发
基于摒弃长期依据工作任务去选择课程内容的观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在对接过程中不应从工作任务直接过渡到工作知识、职业素养和持续技能。非平行结构下,对接汽车行业中的职业岗位要求必须摆脱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传统二元视角,需要一体化、情境地从完整工作角度使学生习得工作知识、职业素养和持续技能的整体性。
3.对接点基于四方面条件开发
汽车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这四方面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实际对接中应把握课程标准的适用性和完整性,保障对接的可靠性。因为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并非是若干汽车类课程这么简单,实则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和架构。
二、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现行模式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大多沿用的是省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编制的教学标准,经过近些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建设中,一些高职院校在改革探索上逐步将其专业课程标准演绎为三种模式类型:
1.课程标准基于工作知识和岗位技能
这种模式的课程目标以掌握汽修岗位(群)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知识和技能则取决于能否达成日常工作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顺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课程内容以较为固定的思维进行序化编排,常见的步骤有“是何”、“为何”、“如何”。对于课程评价则以量化方式来评定掌握了多少汽修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这种符合传统教学思维的课程标准模式与传统学科体系课程趋于相似,因此在实际的组织教学中较为容易实施与实现。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则是对于高职汽修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影响甚小,只适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般性导入课程。
2.课程标准基于典型的工作过程或任务
这种模式的开发实施流程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其课程名称也是来源于典型化的工作任务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名称;并以典型工作过程所使用的知识、典型工作行动所表征的知识、典型工作任务所组织的知识为课程内容;最后的评价考核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结果。这种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课程打破了原有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课程实施者需要多个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能力,因此对于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应有跨学科背景。
3.课程标准基于项目完成
这种模式以项目完成为最终目的,用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单元,学生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中的若干项目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职业素养要求等。这种项目课程标准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真实项目中往往会存在跨专业的情况,因此这种模式更适合于专业综合性课程。
当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思想,认为基于岗位(群)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标准肯定是过时的、被淘汰的。实际上以上三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而且只选择某一种模式也是不合实际的。无论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通识课程和专业入门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1]。课程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了模式选择的不同,因此只有多种模式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在对接职业岗位要求中取得较大的实践效果。
三、高职课程标准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停留文本层面,实施环节不强
当前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在各院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一线却没有产生足够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出在课程标准的应用实施环节上。由于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框架条件,影响其应用的因素又很复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停留在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和设计阶段的高职院校很多。虽然一些职业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骨干)校相继开发了汽修专业的课程标准和示范性教材,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和范围却十分有限,甚至很多文本成果仅供上级的评估、考核和验收所使用,因此对实际的汽修专业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微乎其微。针对这种现象,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应该进行深刻地反思,在将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引向纵深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适当转变课程标准实际应用的方式和方法,在课程标准开发和设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评价。
2.内容尚需验证,评价机制缺失
职业教育标准最终还要落到课程教学层面,即要体现在教师编制的授课大纲、学生项目活动指南中,要把它变成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2]。像一些4S店基础的维修岗位要求汽修专业毕业生能够尽快做到市面车型的“维、保、检、排、修”,即会维护、知保养、有检测、能排查、懂修理。然而现实是“维修工”正逐渐沦为“换件工”,作为一名“汽车医生”懂修理的岗位要求却越来越被淡化,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同时也照搬进了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开发、设计甚至实施过程,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注意到课程标准内容编排的科学性,没有把握实际对接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定期组织汽修专家、汽修教师、一线高工和技师去验证相关职业标准语言,评价它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合理性。
3.校企冷热不均,师资力量薄弱
校企合作共赢一直是汽车职业教育的美好愿景,实际上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也真实反映在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上。虽然国家正在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如一些高职院校也确立了汽修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操作形式,但就其过程而言实施的主体仍然是高职院校。校企共同开发、实施和评价相关的汽车课程,大多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性也不强。一方面企业需要正常的生产经营,如全程参与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开发与实施,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精力,校企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周期较长且充满着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热衷于校企合作,在师资建设中频繁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调研、实践等。而许多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不足,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科研能力和扎实的汽修经验、工作阅历,调研实践也属于马虎应对,特别是对于汽修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理解的不主动不系统,事实上汽修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基于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课程标准有效实施建议
1.保障实施过程,实现四项对接
首先,课程目标应与职业岗位目标对接。其逻辑起点为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以及一线技术人员四方组成的团队,在高职汽修专业课程目标开发时,应明确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区域,包括岗位目标、岗位责任、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等。同时对接技术领域的准入条件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相关职业标准语言转化为课程目标,使高职生在毕业时能够取得含金量较高的“双证书”,能快速融入相关行业、企业胜任工作。其次,课程内容应与职业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对接,这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关键。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加强对关键工作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养,也要体现其起决定性的职业活动要求。再次,课程教学过程应与生产实践过程对接。通过采用案例驱动、行动导向、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把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职业能力,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是组织和实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手段,不断强化“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课程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在课程评价上,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又要推行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社会评价,扩大评价的主体[3]。
2.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标准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依托高职示范(骨干)校专业群建设,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参照职业岗位要求等,相继开发了本校的汽修专业课程标准。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汽修专业缺少权威规范的标准体系指导,其深入实质的应用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在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尽量把握四个方面要求:首先应注重对实践指导书的开发和应用;其次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再次应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最后应注意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标准指导书,打破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的普遍认识,尤其在课程内容上应尽快完善对接职业岗位标准的相关举措,积极拓展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其通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能够反应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体现各地区行业特点,积极保障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操作形式、方法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标准的完备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应根据整合课程资源结果,针对汽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融入相应职业标准规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结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这四方面来实施课程标准,形成岗位要求、能力对接、多位一体的标准体系。
3.打造专业师资,培养跨界双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实施保证,开发出好的课程标准就需要有人去认真实践,因此专业师资的建设是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前提。在专业师资的方面上应该首先加大对汽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待遇,把课程开发的决策落向实处。其次应科学化的培训现有的在职专业教师,培训计划应有区分性和针对性,培训方案也应贯彻理实一体,鼓励他们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再次应积极协调和聘请汽修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一线高工等,用来作为专业技术领域的兼职师资队伍来建设。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协同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对汽修专业教师的“双职称”评定体系,使汽修专业师资队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属性,忽视了对跨界双师的培养力度。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是跨界匠师,他们一方面熟知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等;另一方面具备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等,既是老师又是匠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对于这类“双师型”教师的基础培养应体现在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并按照高职专业开设相应的双师型专业。同时国家应出台完善对此类“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管理制度,尤为体现在证书制度和培训制度上,应严进严出四证驱动、四维一体。即: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缺一不可,充分体现其研究型、师范型、职业型和技术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跨界型双师对驱动型人才培养的骨干作用;对新型课程模式应用的引领作用;对课程标准实施的表率作用;对情景化教学传递的纽带作用;对教学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
4.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评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在推进校企合作,打破校企“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上,国家应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有关的激励政策,统筹建立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有实力的行业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校企合作的有利背景,在巩固和深化校本课程标准评估成果上,探索和完善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坚持校本课程标准在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常规性与导向性、一般性与重点性,实现对课程标准的动态化监测、常规化应用和实效化改进。
综上所述,基于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课程标准应用能否深入实施,决定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除以上策略性建议,高职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如何更好的贯彻执行这类新开发的标准仍是后续为之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翔云.高职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06).
【安检员岗位工作标准】推荐阅读:
安检员工作标准09-20
瓦检员、安检员岗位责任制12-18
煤矿安检员岗位责任制09-17
安检员工资标准及管理制度11-10
安检部部长岗位责任制07-26
安检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06-12
路政安检工作总结09-08
安检公司工作总结范文09-29
地铁安检年终工作总结11-05
如何做好安检本职工作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