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精选9篇)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篇1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1.理解4、5两个重点段,感受二泉映月的美。

2.指导学生背诵4、5两个重点段。

录音机及二泉映月的磁带投影片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找精彩片断练读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三、理解重点片段(1)并指导美读

1.教师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哪位同学读书最仔细,并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课文中的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位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炳呢?

(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5.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伤心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能做到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在文章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7.生练读,师巡视。

8.生个别、集体美读这一部分。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理解重点片段(2)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少同学问: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请你仔细读读,划下来。

3.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片段。

4.这些情感积淀在阿炳心中,久久无法宣泄,他要用琴声倾诉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放音乐,师随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朗读与音乐的结合要恰当)。

6.这舒缓、恬静而又起伏激荡的琴声倾诉出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阿炳的情怀吗?

7.指导朗读。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已经做到了美读,想必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熟读成诵了吧。请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下来。

2.指导背诵。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美读,有些片段还会背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4、5小节全部背诵下来。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篇3

作者:折柳中心小学郑夕清

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折柳镇柳北大街61号 邮编:212354 课题:

《二泉映月》,选自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 教材简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目标预设:

1、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初步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教学难点:

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理念:

1、教学时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通过读、说、悟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先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初感音乐时就对音乐中的变化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识阿炳,用心领悟音乐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交流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

4、这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一位叫阿炳的人创作的。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5、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美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那么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动情入境地轻读课文)。

2、《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请大家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3、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4、交流并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5、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我们把刚才大家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⑴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

⑵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我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我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指导朗读,读出感觉)

三、读中感悟,走近阿炳苦难生活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这一切,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

2、是的,黑暗,只有黑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看不见了。所以面对这如银的月光,似水的月光,阿炳的内心是怎样的?你能感受到吗?(孤单、孤独、惋惜、悲伤„„)

3、是的,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于是,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来,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个特殊的镜头,想一想,此时此刻的阿炳正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入阿炳的内心,与阿炳对话,了解阿炳催人泪下的坎坷经历,为理解下文“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作铺垫。)

4、同学们,阿炳在想些什么呢?

5、来,把你们感受到的都读出来。生齐读“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倔强的呐喊„„”

6、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两句话,有一个词概括了阿炳一生的经历。你们能找出来吗?(生找到“坎坷”)

(师板书:坎坷)

7、一起读好这个词。(生:坎坷。)师:再读。(生:坎坷。)

8、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句来说一说。谁来?

9、交流: ★双目失明(1)、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2)、(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3)、(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

★卖艺度日。

(1)、你看到过卖艺的情景是怎样的?

(2)、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大家可以选择一个画面,去想象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阿炳的生活时代,从而感受阿炳内心的苦与悲。同时,这一教学设计也很好地实现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3)、哪一组的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1(孩子,这就是什么?坎坷。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

生2(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坎坷。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

生3(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坎坷。)

生4(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坎坷”一词,通过找能表现坎坷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体味,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阿炳的悲惨境遇。由这一个词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咀嚼、反刍,真正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10、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引读)„„

11、指导朗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街头卖艺,却遭到路人的唾弃时,女同学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当他想起自己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却无人问津时,男同学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当他想起自己不分严寒酷暑为生活奔波,却依然贫苦时,我们一起读读“渐渐地,渐渐地„„”

(设计意图:四次引读,情到深处,自然流淌。通过这种层递性的朗读,高潮迭起,把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撼释放出来,真正达到了“一读为快,不读不快”的阅读境界。)

12、是的,我们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为什么,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

13、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生: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14、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

生: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15、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如愿了吗?(没有!)所以,阿炳在二泉池边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

16、然而,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没有!

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没有!

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阿炳的苦难人生得到进一步的诠释。)

四、倾听琴声,理解二泉同喜同悲

1、(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听到的不仅是琴声,从这琴声中也一定听出了阿炳的心声。你听出了他怎样的心声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总目标里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该部分教学,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3、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啊!那谁能伴着琴声来读好这段话呢?自己先练习一下。期待大家最精彩的表现。

4、大家练得很认真。有信心读好的请举手。(指名一生读)

5、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让我们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用心来诵读这段话吧!(齐读)

(设计意图: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在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感悟阿炳的坚强不屈和对命运抗争的精神就比较容易了。)

五、升华情感,留住阿炳不屈精神

1、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板书:向往 抗争 热爱)

2、什么支撑他?生:音乐。

3、这所有的苦难,没有泯灭阿炳心中的热爱。因为,(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再读)

4、可以说,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也许是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像阿炳一样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设计意图:,《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最好的诠释。)

六、课外拓展,延续阿炳艺术人生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实践活动: 分小组搜集阿炳创作的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欣赏这些名曲,想象曲子所表达的内容,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感情。

板书:

热爱 二泉映月 坎坷 向往

抗争

教学反思:

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两次次创设情境,希望学生能比较真切地体验到阿炳的经历。

一、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眼前一片漆黑,体验盲人面对黑暗的痛苦与孤独。

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最后紧紧围绕“渐渐地、渐渐地…”这句话,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太阳 第二课时 篇4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1、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想,太阳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4、全班交流。

三、前后联系,整体感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齐读课文。

3、鼓励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五、反馈应用,积累语言。

六、总结谈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继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出一期黑板报。板书设计

21、太阳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和人类的关系

自然气候

雾凇 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的雾凇。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6.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8.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① 生交流。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生交流叠词之妙。

2、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雾凇(第二课时) 篇7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学校 刘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 的风景,那就是雾凇。(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

23、雾凇)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 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出示课 件2)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3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4出示第一段内容)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

(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说,老师在课件5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点击成蓝色。c、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d、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e、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3)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 的吉林雾凇——

(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 的事情。)“奇观”在本课中是说——

(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 它的姿态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7显示几 组雾凇姿态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 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8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 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9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 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10出示第三段内容)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想不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课件1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饱和)遇冷

2、齐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学习课文。课件12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2)划出有关句子。(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4、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或“严寒季节”。(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 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课件1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 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 糊)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14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根据回答,在课件14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

(出示课件15 练习:请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谁来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课件16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 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课件17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 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 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课件18逐步出示)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再引读: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5、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 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 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9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此时此刻——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20出示)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 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七、板书设计:

23、雾凇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奇观)

《学棋》 第二课时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能手、远近闻名、专心致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3、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三、教具:

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生字,好吗?(好)

指名朗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

《蒲公英》第二课时教学 篇9

1援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语言, 有感情朗读课文, 为复述做好准备。

2援理解寓意, 初步懂得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指导,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实实在在做事做人。

3援学会用“亲切”“嘱咐”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援 (课前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蒲公英》的生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宝宝? (课件出示词语)

2援谁能用屏幕上出示的词语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回顾已学过的字词。接着, 引导学生用黑板上已有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后面更有效地学习课文作铺垫。这一步设计可以在解决本文工具性的基础上, 为本节课的人文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

(一) 准备出发

1.师:秋天到了, 蒲公英的花瓣落了, 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看, 这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课件播放蒲公英种子图片) 他们长得怎么样啊?

2.蒲公英的种子多可爱呀!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从哪儿听出来的?

3援一阵阵风吹过, 风婆婆正催小种子远行呢!他们告别了妈妈, 向着蓝天飞去了。此刻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颗蒲公英种子, 你想到哪些地方去呢? (学生想象)

4援师:我们也来做一回蒲公英的种子, 让风婆婆带我们去旅行吧。准备好, 飞上蓝天啦! (请小朋友体验飞上蓝天的感觉)

5援在蓝天上随风飘荡, 你觉得心情如何?此刻的心情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设计意图: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运用多媒体课件, 以生动的画面配合愉快的音乐, 在优美的情境中体味文本,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细读、精读文本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 笔者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悟等多种方式, 将自己当成蒲公英的种子, 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对生活的想象嵌入到蒲公英的旅途中去, 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迁移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二) 太阳公公的嘱咐

过渡:看到蒲公英种子们就要出发, 慈祥的太阳公公说话了, 你们听———

1.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们别去哪里? (板书:沙漠湖泊)

2.师:虽然沙漠金光闪闪很美丽, 湖泊银花朵朵很迷人, 但是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只能去——— (板书:泥土黑黝黝)

3.谁来学着太阳公公嘱咐一下小种子?

4.师:太阳公公在嘱咐小种子呢!平时生活中, 长辈对晚辈们说话, 我们才用“嘱咐”。谁能用“嘱咐”来说句话?

5.指导朗读:这样的嘱咐凝聚着长辈对我们的关爱。听老师读一读吧!

6援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 小降落伞们是怎样回答的? (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文中人物的对话, 相机提问有关内容, 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 让学生介绍沙漠, 形容湖水, 用生活的语言解释波光粼粼, 能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 让平淡的文字顿时鲜活起来, 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词语就会更加牢固, 课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儿童的天性就是游戏。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让学生学着太阳公公说话, 不仅有指名读, 还有教师范读、学生评读。在此过程中, 对“嘱咐”一词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这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 让学生在与长辈的交流中体会什么是叮嘱。教师范读更是让学生有了进一步模仿的对象, 这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气。在接下来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环节中, 就不难看到学生的精彩表现。重要的是, 笔者在此除了关注学生模仿太阳公公的口气之外, 还让学生体会太阳公公的心情———这是长者关爱幼者的心情。在这种模仿中,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体会到自己曾经接受过的呵护, 从而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产生一种感激之情。】

(三) 蒲公英的选择

过渡:可有两颗小种子, 他们的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第三小节, 看看他们做了怎样的选择。

(四) 蒲公英的结局

1援这些种子有的落在沙漠里, 有的落在湖泊里, 还有的落在泥土里。他们最后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板书:干死

淹死茁壮成长)

2. (课件播放:漫山遍野的蒲公英竞相开放) 你们看, 漫山遍野的蒲公英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他们你追我赶, 争着开放, 大地因为他们更加美丽了。

3援蒲公英的种子怎么会有不同的结局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感受)

三、拓展训练

1援师:第二年秋天, 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了, 他们又准备去安家落户了。我就是其中的一颗小种子, 飞呀飞呀, 我看到了金光闪闪的沙漠, 我多想去看看呀!谁快来劝劝我, 让我打消这个念头? (指名回答)

2援师:飞呀飞呀, 我又看到了银花朵朵的湖泊, 太迷人了, 我要去湖泊。 (学生劝阻)

3.师:同学们, 把我们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 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题目就叫“蒲公英历险记”, 这就是今天的课后作业。

上一篇:初中主任辞职申请书下一篇:老河口李河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教学备课上课制度